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新雄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孔仲溫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孔仲溫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Apr-2016 17:02:1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Apr-2016 17:02:1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Apr-2016 17:02:16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000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8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夫小學者,徵實根柢之學,為博通經史,湮貫古今之基礎,清代以來能自成一家之大儒,如顧亭林、戴東原、王懷祖、章太炎諸民,莫不精於小學而有卓犖之學術成就。小學既為治學之根基,固宜善加研究,以臻通經達用之效,然其蹊徑何如?蘄春黃季剛先生以為當專治一書,方易精通,否則易流於膚淺,並列舉治研小學之十要籍,其中字書有三,即說文、玉篇、類篇者是。進而論字書之研究,應以類篇為斷,蓋自是以還,多難憑信也,由是知類篇於字學中之地位,不可謂不重要。然歷來研究字學者,多注重於說文與玉篇二書,獨類篇始終乏問津者,雖閒有涉及者,然皆浮光掠影,未能深入,且論多失實,紕謬叢出,洵為文字學研究上之憾事,是以余發憤探研之,冀得稍補闕陋。玆摘其要略於後: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論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編纂之時代背景 一、天下一統政治安定 二、文風昌盛推助字學勃興 三、當朝國君重視文字整理 四、科舉考試之迫切需要 五、雕版印刷之流行 六、文字之激增 七、字書與韻書之相輔施行 第二節 編纂經過之考索 一、丁度等首議編書 二、王洙受詔領纂 三、胡宿范鎮之繼纂 四、司馬光總成上書 五、領纂學士辨 第三節 版本與流傳之探討 一、先後刊行四次 二、所見版本四種 三、流傳不盛之原因 第二章 類篇之編次 第一節 篇卷與字數 一、分篇分卷之原則 二、各篇原載字數與今計之歧異 第二節 編排之方式 一、以說文為經之分部 二、以集韻為緯之字次 第三節 歸字之原則 一、蘇轍序之係例 二、嚴元照之補例 三、原則之歸納 第三章 類篇字形研析 第一節 古文 一、古文之書例 二、古文之來源 三、古文之界域與特色 四、類篇古文於古文字學上之價值 第三節 奇字 一、奇字之書例 二、奇字之來源 三、奇字為古文之異者 第三節 籀文 一、籀文之書例 二、籀文之來源 三、籀文收字之現象 四、籀文形體之隸定 五、籀文形體由繁而簡之變易 第四節 小篆 一、小篆之字數 二、承說文小篆之情形 三、小篆居異體字地位之書例 第五節 隸書 一、隸書討論之範圍 二、隸書之書例 三、隸書之來源 四、類篇隸書於文字學上之價值 第六節 俗字 一、俗字之書例 二、俗字之來源 三、類篇俗字於俗文字學上之價值 第七節 唐武后新字 一、武后新字之字數 二、武后新字制定之時間 三、武后新字制定之方法 第八節 或體 一、或體之書例 二、或體之來源 三、或書一類字形之析論 第九節 司馬光之析字 一、司馬光按語之內容 二、司馬光按注文字之得失 第十節 本字與異體字 一、本字之確立 二、異體字之確立 三、異體字處理之得失 第四章 類篇字音研析 第一節 聲類之系聯 一、系聯之方法 二、脣音 三、舌音 四、牙音 五、齒音 六、喉音 七、舌齒音 第二節 反切上字切字數目之統計 一、脣音 二、舌音 三、牙音 四、齒音 五、喉音 六、舌齒音 第三節 聲值之擬測 一、脣音 二、舌音 三、牙音 四、齒音 五、喉音 六、舌齒音 第四節 韻類之系聯 一、系聯之方法 二、通攝 三、江攝 四、止攝 五、遇攝 六、蟹攝 七、臻攝 八、山攝 九、效攝 十、果攝 十一、假攝 十二、宕攝 十三、梗攝 十四、曾攝 十五、流攝 十六、深攝 十七、咸攝 第五節 韻值之擬測 一、擬測說明 二、通攝 三、江攝 四、止攝 五、遇攝 六、蟹攝 七、臻攝 八、山攝 九、效攝 十、果攝 十一、假攝 十二、宕攝 十三、梗攝 十四、曾攝 十五、流攝 十六、深攝 十七、咸攝 附錄:主要參考書目 勘誤表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09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類篇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