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六朝賦論研究
作者 李翠瑛
貢獻者 簡宗梧
李翠瑛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1-Apr-2016 17:05:11 (UTC+8)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方向與動機
     一、「六朝」的意涵
     二、六朝文學之自覺意識
     三、賦體在六朝文學中的重要性
     四、賦論研究之重要性與價值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六朝賦論先要釐清的基本觀念
     一、賦之定義與特徵
     二、賦家身分的改變
     三、魏晉抒情三賦的興起
     四、賦與詩、駢文之關係
     五、六朝文章的辭賦化
     第二章 六朝賦論之背景因素
     第一節 社會環境
     一、帝王稱譽並參與創作
     二、宴飲之風助長賦作
     三、賦的贈答與評賦之風
     第二節 自然山水
     一、自然山水之觀念形成
     二、自然山水與魏晉之山水審美觀
     三、自然山水與詩賦創作
     四、園林山水與詩賦創作
     第三節 人文思想
     一、哲學上的言意之辯運用於文學創作
     二、儒家思想、老莊思想、佛道思想融於賦作之中
     第三章 六朝賦論史略
     第一節 漢末建安到曹魏時期
     第二節 兩晉時期
     第三節 南朝時期
     第四章 六朝賦論中之創作理論
     第一節 麗文縟言
     一、以「麗」為語言形式之意涵
     二、麗言縟辭之表現技巧
     第二節 比興物色
     一、賦兼比興
     二、魏晉六朝以「興情」為賦體創作之式
     三、物色與興情
     四、心物之應感說
     第三節 巧構形似
     一、「形似」一詞在賦體寫作上的意義
     二、賦體巧構形式的描寫特色
     三、賦體巧構形似對詩體的巧構形似之啟發
     第五章 六朝賦論中之審美理論
     第一節 文麗說
     一、文以「麗」為「美」的審美觀
     二、文麗說之審美範疇
     三、文麗說之思想基礎
     第二節 情性說
     一、詩的緣情說與賦的興情說之發展與比較
     二、賦體「抒情美學觀」之形成與體現
     三、賦體感物吟志的幾種方式
     第三節 徵實說
     一、徵實說之起因
     二、左思與<三都賦>
     三、左思徵實說的意涵
     四、徵實說的其他相關主張
     五、徵實說的反省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六朝賦論的研究價值評估
     第二節 本論文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三節 未來發展與前膽
     參考書目學術論文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7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翠瑛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翠瑛zh_TW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6 17:05:11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6 17:05: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6 17:05: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007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4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方向與動機
     一、「六朝」的意涵
     二、六朝文學之自覺意識
     三、賦體在六朝文學中的重要性
     四、賦論研究之重要性與價值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六朝賦論先要釐清的基本觀念
     一、賦之定義與特徵
     二、賦家身分的改變
     三、魏晉抒情三賦的興起
     四、賦與詩、駢文之關係
     五、六朝文章的辭賦化
     第二章 六朝賦論之背景因素
     第一節 社會環境
     一、帝王稱譽並參與創作
     二、宴飲之風助長賦作
     三、賦的贈答與評賦之風
     第二節 自然山水
     一、自然山水之觀念形成
     二、自然山水與魏晉之山水審美觀
     三、自然山水與詩賦創作
     四、園林山水與詩賦創作
     第三節 人文思想
     一、哲學上的言意之辯運用於文學創作
     二、儒家思想、老莊思想、佛道思想融於賦作之中
     第三章 六朝賦論史略
     第一節 漢末建安到曹魏時期
     第二節 兩晉時期
     第三節 南朝時期
     第四章 六朝賦論中之創作理論
     第一節 麗文縟言
     一、以「麗」為語言形式之意涵
     二、麗言縟辭之表現技巧
     第二節 比興物色
     一、賦兼比興
     二、魏晉六朝以「興情」為賦體創作之式
     三、物色與興情
     四、心物之應感說
     第三節 巧構形似
     一、「形似」一詞在賦體寫作上的意義
     二、賦體巧構形式的描寫特色
     三、賦體巧構形似對詩體的巧構形似之啟發
     第五章 六朝賦論中之審美理論
     第一節 文麗說
     一、文以「麗」為「美」的審美觀
     二、文麗說之審美範疇
     三、文麗說之思想基礎
     第二節 情性說
     一、詩的緣情說與賦的興情說之發展與比較
     二、賦體「抒情美學觀」之形成與體現
     三、賦體感物吟志的幾種方式
     第三節 徵實說
     一、徵實說之起因
     二、左思與<三都賦>
     三、左思徵實說的意涵
     四、徵實說的其他相關主張
     五、徵實說的反省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六朝賦論的研究價值評估
     第二節 本論文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三節 未來發展與前膽
     參考書目學術論文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方向與動機
     一、「六朝」的意涵
     二、六朝文學之自覺意識
     三、賦體在六朝文學中的重要性
     四、賦論研究之重要性與價值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六朝賦論先要釐清的基本觀念
     一、賦之定義與特徵
     二、賦家身分的改變
     三、魏晉抒情三賦的興起
     四、賦與詩、駢文之關係
     五、六朝文章的辭賦化
     第二章 六朝賦論之背景因素
     第一節 社會環境
     一、帝王稱譽並參與創作
     二、宴飲之風助長賦作
     三、賦的贈答與評賦之風
     第二節 自然山水
     一、自然山水之觀念形成
     二、自然山水與魏晉之山水審美觀
     三、自然山水與詩賦創作
     四、園林山水與詩賦創作
     第三節 人文思想
     一、哲學上的言意之辯運用於文學創作
     二、儒家思想、老莊思想、佛道思想融於賦作之中
     第三章 六朝賦論史略
     第一節 漢末建安到曹魏時期
     第二節 兩晉時期
     第三節 南朝時期
     第四章 六朝賦論中之創作理論
     第一節 麗文縟言
     一、以「麗」為語言形式之意涵
     二、麗言縟辭之表現技巧
     第二節 比興物色
     一、賦兼比興
     二、魏晉六朝以「興情」為賦體創作之式
     三、物色與興情
     四、心物之應感說
     第三節 巧構形似
     一、「形似」一詞在賦體寫作上的意義
     二、賦體巧構形式的描寫特色
     三、賦體巧構形似對詩體的巧構形似之啟發
     第五章 六朝賦論中之審美理論
     第一節 文麗說
     一、文以「麗」為「美」的審美觀
     二、文麗說之審美範疇
     三、文麗說之思想基礎
     第二節 情性說
     一、詩的緣情說與賦的興情說之發展與比較
     二、賦體「抒情美學觀」之形成與體現
     三、賦體感物吟志的幾種方式
     第三節 徵實說
     一、徵實說之起因
     二、左思與<三都賦>
     三、左思徵實說的意涵
     四、徵實說的其他相關主張
     五、徵實說的反省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六朝賦論的研究價值評估
     第二節 本論文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三節 未來發展與前膽
     參考書目學術論文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76en_US
dc.title (題名) 六朝賦論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