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管制與革新:日本與美國金融自由化的政治分析
作者 蔡增家
貢獻者 郭承天
蔡增家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四月-2016 17:12:53 (UTC+8)
摘要 為何日本與美國在解除金融管制的過程中會採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美國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在開放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的同時,仍然以銀行控股公司法來再管制銀行和企業的關係。而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則不只是開放銀行經營證券業務,同時也承襲過去銀行與企業相互交叉持股的慣例,政府並沒有採取其他的再管制措施。本文主要論戰認為兩國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差異,在於政府、企業與銀行互動關係的不同。舉例來說,日本政府、企業與銀行之間是共生聯盟關係,在企業與銀行相互持股,使得深具派系特性的自民黨及國會對於政府管制政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企業與銀行所組成的利益團體便能夠介入政府決策。而美國政府、企業與銀行關係是分離的,政府以銀行控股公司法管制企業與銀行的關係,而且政府主要管制單位是分立性而且具有相當高的政治獨立性,所以其決策並不會受到企業與銀行利益團體的影響。
     本文認為不論在金融管制或金融革新,國家都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把國家的因素帶進來。而國家與金融自由化的關係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國際資本流動與國內金融制度的管制。過去相關文獻的研究面向大多從國際資本的流動對國內政治的影響、資本自由化與總體經濟政策的協調、金融自由化與信用分配的轉變、以及金融國際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角度。換句話說,過去學者的研究過於偏重金融自由化對國內政策及國際制度的影響,而忽略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國家管制角色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對國家、企業與銀行的互動關係,乃至金融體系的穩定會產生何種影響。因此,本文嘗試從國家約束企業與銀行的金融法規著手,去探討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管制的意涵,並從自由化的過程中,金融法規的的鬆綁對於國家的金融管制體系產生何種衝擊。
     在分析架構上,本文將以銀行為主體,將金融管制的過程依序分為政治過程、管制方式及政策產出三個部份,在政治過程中則以政府、企業與銀行三者之間不同的互動關係產生出不同的管制方式,這種管制方式是以銀行與企業及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係來劃分。例如銀行與企業之間的相互持股或控股公司方式,以及及銀行與資本市場的相互介入或是專業分工,這四種不同管制力量的鬆綁會影響到國家的金融流動,進而影響金融效率對經濟成長產生極為重大的衝擊,這便是金融管制政策的產出。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38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承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蔡增家zh_TW
dc.creator (作者) 蔡增家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四月-2016 17:12: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四月-2016 17:12: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四月-2016 17:12:5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0200038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82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為何日本與美國在解除金融管制的過程中會採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美國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在開放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的同時,仍然以銀行控股公司法來再管制銀行和企業的關係。而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則不只是開放銀行經營證券業務,同時也承襲過去銀行與企業相互交叉持股的慣例,政府並沒有採取其他的再管制措施。本文主要論戰認為兩國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差異,在於政府、企業與銀行互動關係的不同。舉例來說,日本政府、企業與銀行之間是共生聯盟關係,在企業與銀行相互持股,使得深具派系特性的自民黨及國會對於政府管制政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企業與銀行所組成的利益團體便能夠介入政府決策。而美國政府、企業與銀行關係是分離的,政府以銀行控股公司法管制企業與銀行的關係,而且政府主要管制單位是分立性而且具有相當高的政治獨立性,所以其決策並不會受到企業與銀行利益團體的影響。
     本文認為不論在金融管制或金融革新,國家都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把國家的因素帶進來。而國家與金融自由化的關係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國際資本流動與國內金融制度的管制。過去相關文獻的研究面向大多從國際資本的流動對國內政治的影響、資本自由化與總體經濟政策的協調、金融自由化與信用分配的轉變、以及金融國際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角度。換句話說,過去學者的研究過於偏重金融自由化對國內政策及國際制度的影響,而忽略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國家管制角色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對國家、企業與銀行的互動關係,乃至金融體系的穩定會產生何種影響。因此,本文嘗試從國家約束企業與銀行的金融法規著手,去探討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管制的意涵,並從自由化的過程中,金融法規的的鬆綁對於國家的金融管制體系產生何種衝擊。
     在分析架構上,本文將以銀行為主體,將金融管制的過程依序分為政治過程、管制方式及政策產出三個部份,在政治過程中則以政府、企業與銀行三者之間不同的互動關係產生出不同的管制方式,這種管制方式是以銀行與企業及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係來劃分。例如銀行與企業之間的相互持股或控股公司方式,以及及銀行與資本市場的相互介入或是專業分工,這四種不同管制力量的鬆綁會影響到國家的金融流動,進而影響金融效率對經濟成長產生極為重大的衝擊,這便是金融管制政策的產出。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論文摘要
     目錄
     附表與附圖
     第一章 導論
     一、研究目的
     二、文獻檢閱
     三、主要論點及論文結構
     第二章 理論探討
     一、國家與資本市場
     二、政府、企業與銀行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管制時期日本與美國金融制度
     第一節 日本金融制度與政策
     一、管制時期的日本金融制度:主要銀行體系
     二、政府與金融的互動關係:政府主導的金融監督體系
     三、日本金融管制的政治過程:以利率管制政策為例
     第二節 美國金融制度與政策
     一、管制時期的美國金融制度:專業銀行體系
     二、政府與金融的互動關係:多元化的金融監督體系
     三、美國金融管制的政治過程:存款機構解除管制與貨幣控制法
     第三節 比較日本與美國金融管制政策
     一、比較日本與美國管制政策
     二、日本與美國管制政策政治分析
     第四章 自由化時期日本與美國金融制度
     第一節 日本金融自由化政策
     一、金融自由化的動力:國際競爭力的衰退
     二、自由化時期日本金融制度的改革:從主要銀行轉向綜合銀行體系
     三、政府與金融互動關係的轉變:政府主導轉為企業主導
     四、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政治過程:證券交易法的爭辯
     第二節 美國金融自由化政策
     一、金融自由化的動力:國內利益團體的壓力
     二、自由化時期美國金融制度的改革:從專業銀行轉向複合銀行體系
     三、政府與金融互動關係的轉變:從多元監督轉為銀行主導
     四、美國金融自由化的政治過程:儲蓄貸款協會的改革
     第三節 比較日本與美國金融自由化政策
     一、比較日本與美國自由化政策
     二、日本與美國自由化政策政治分析
     第五章 再管制時期日本與美國金融制度
     第一節 九○年之後國際金融體系的轉變
     第二節 日本金融再管制政策
     一、 實施金融再管制的原因:國內經濟的持續衰退
     二、日本再管制政策的特性:政府管制能力的降低
     三、政府與金融互動關係的轉變:企業與銀行日漸密切
     四、日本金融再管制的政治過程:以一九九○年代金融政治為例
     第三節 美國金融再管制政策
     一、 實施金融再管制的原因:銀行危機的出現
     二、美國再管制政策的特性:政府管制能力的增強
     三、政府與金融互動關係的轉變:企業與銀行的相互隔離
     四、美國金融再管制的政治過程:格拉斯—史蒂格法的爭辯
     第四節 比較日本與美國金融管制政策
     一、比較日本與美國再管制政策
     二、日本與美國再管制政策政治分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380en_US
dc.title (題名) 管制與革新:日本與美國金融自由化的政治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