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研究
作者 許玉秀
貢獻者 蔡墩銘
許玉秀
日期 1980
上傳時間 14-Apr-2016 14:02:49 (UTC+8)
摘要 由於不作為之隱微性,以及個人主義下犯罪觀念偏重於權利或法益之侵害,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發展極晚,各國立法者亦遲至本世紀三○年代以後,方漸次重視明文處罰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問題。民國廿四年,我國現行刑法制定之時,於第十五條規定:「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可謂開不純正不作為犯立法風氣之先。究其內容,較之稍早的義大利一九三○年刑法第四十條及稍後的希臘一九五○年刑法第十五條、南斯拉夫一九五一年刑法第十三條,毫不遜色,實為我刑事立法史上進步表現。唯我國刑法制定之際,正當以作為義務為中心之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研究伊始,雛形初具,理論構造未臻精密,本法制定之後,德國學界繼續對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作更進一步之闡論,卒於本世紀六○年代前後,獲致突破性之結論,而建立以保證人義務為中心,以獨立的構成要件判斷為等價性標準之理論體系。相形之下,昔日為人所稱道之現行刑法第十五條,其處罰體系即有欠完備,遂有藉助於最新理論之探討,予以重新檢討之必要。在感於此,乃參酌德、日等國學說與判例之見解,以及最新立法例,就最新之理論精義,依個人之瞭解加以介紹,並略抒己見以成本論文,期有助於刑法第十五條解釋、適用、及修正之參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86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墩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玉秀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玉秀zh_TW
dc.date (日期) 198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Apr-2016 14:02: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4-Apr-2016 14:02: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Apr-2016 14:02: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086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5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不作為之隱微性,以及個人主義下犯罪觀念偏重於權利或法益之侵害,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發展極晚,各國立法者亦遲至本世紀三○年代以後,方漸次重視明文處罰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問題。民國廿四年,我國現行刑法制定之時,於第十五條規定:「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可謂開不純正不作為犯立法風氣之先。究其內容,較之稍早的義大利一九三○年刑法第四十條及稍後的希臘一九五○年刑法第十五條、南斯拉夫一九五一年刑法第十三條,毫不遜色,實為我刑事立法史上進步表現。唯我國刑法制定之際,正當以作為義務為中心之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研究伊始,雛形初具,理論構造未臻精密,本法制定之後,德國學界繼續對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作更進一步之闡論,卒於本世紀六○年代前後,獲致突破性之結論,而建立以保證人義務為中心,以獨立的構成要件判斷為等價性標準之理論體系。相形之下,昔日為人所稱道之現行刑法第十五條,其處罰體系即有欠完備,遂有藉助於最新理論之探討,予以重新檢討之必要。在感於此,乃參酌德、日等國學說與判例之見解,以及最新立法例,就最新之理論精義,依個人之瞭解加以介紹,並略抒己見以成本論文,期有助於刑法第十五條解釋、適用、及修正之參考。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論文摘要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意義
     一、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性質
     二、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定義
     第二節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構造
     一、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存在構造
     二、不純正不作為犯之規範構造
     三、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價值構造
     第三節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特徵
     一、薄弱之可罰性
     二、立證困難性
     三、身分犯之特徵
     四、雙重性
     五、欠缺法確定性
     六、從屬性
     第四節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問題點
     一、等價問題
     二、罪刑法定主義之問題
     三、等價問題之解決係總則之問題或分則之問題
     四、應否減輕刑罰之問題
     第二章 不純正不作為犯思潮之演進
     第一節 古代法上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概觀
     一、蘇馬利亞法、漢摩拉比法及摩西五經之考察
     二、羅馬法上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概念
     三、我國舊律有關不純正不作為犯之規定
     第二節 大陸法系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之發展
     一、十八世紀以降歐陸各國不純正不作為犯理論之遞嬗與立法之梗概
     二、日本之立法概況
     第三節 英美法系不作為犯理論之探索
     第三章 不作為之行為性
     第一節 不作為與作為概念上之一致性
     一、肯定論
     二、否定論
     第二節 綜合檢討
     一、可能性概念之檢討
     二、不作為目的性之檢討
     三、「人之行態」概念之檢討
     第四章 不作為之因果關係
     第一節 各種因果關係學說
     一、自然主義之因果關係學說
     二、規範主義之因果關係學說
     第二節 學說之檢討
     一、自然主義之因果學說
     二、規範主義之因果學說
     三、小結
     第五章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作為義務
     第一節 作為義務之體系地位
     一、作為義務之為因果關係要素
     二、作為義務之為違法性要素
     三、作為義務之為正犯基本要素
     四、作為義務之為構成要件要素
     第二節 作為義務之類型及界限
     一、分類方法之商榷
     二、社會關係中保證人地位之基本類型
     三、作為義務之界限
     第六章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等價性
     第一節 等價性之核心問題
     一、主觀面構造之差異-有關故意之問題
     二、客觀面構造之差異-不作為實現作為犯構成要件之可能性之問題
     第二節 構成要件之等價性判斷標準
     一、意思力之判斷標準
     二、作為義務之判斷標準
     三、正犯類型之判斷標準
     四、獨立之等價性判斷標準
     五、各種判斷標準之檢討
     第三節 等價問題之解決屬於總則或分則
     一、總則說
     二、分則說
     三、總則與分則兼行說
     四、立法形式之比較
     第四節 罪刑法定主義與立法技術之衡量
     一、罪刑法定主義之調和
     二、設立分則構成要件之可能性
     三、結語
     第五節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當罰性
     一、主觀可非難性
     二、客觀可歸責性
     第七章 我國刑法第十五條之檢討
     第一節 學說及判例之檢討
     一、防止可能性之體系地位
     二、作為義務之範圍
     三、不作為與作為之等價性
     四、作為義務之認識
     五、結果犯之限制與「結果」之用語
     第二節 建議
     一、作為義務之規定
     二、等價性判斷之設定
     三、減輕其刑之規定
     主要參考文獻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864en_US
dc.title (題名)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