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簡宗梧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江明玲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Ching, Ming-Li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江明玲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Ching, Ming-Li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5-Apr-2016 15:58:1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5-Apr-2016 15:58:1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5-Apr-2016 15:58:1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100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2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615101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情景」課題是中國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中重要的理論與觀念。六朝時期,「情景」理論是在「物色」為主軸的討論中逐步展開的,因此,欲對六朝文學中「情景交融」相關問題有所了解,則文學理論中的物色論可為線索。不過,本篇論文雖以物色論為線索,卻不以物色論的深究為宗旨,而是在物色論的探照下,觀照六朝詩人應對物色的態度,以及因為應對態度所形成的創作態度以及作品內涵的差異。創作者應對物色的態度可名之曰「物色觀」,物色觀是作品中物色描寫與景物呈現的基因,所以,物色觀的研究是針對文學作品所作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則又是鎖定詩歌所作的考察。 在綜合陸機、劉勰、鍾嶸三人的說法後,發現六朝的物色論有以「感物」和「體物」區分創作者物色觀之意,並且,六朝的詩歌也有由「感物吟志」向「體物寫志」發展之趨勢。因此,本文以「感物」、「體物」二詞作為論述的標題,探討六朝詩人的物色觀,並交代六朝詩歌中有關物色描寫的演變。其中第一章是緒論,包括研究旨趣、理論回顧以及六朝詩歌發展的大體鉤勒;第二章、第五章分論「感物」與「體物」在內涵、物我關係、審美特質上的特徵;第三章分從「玄理」與「形似」兩個面向,考察「感物」向「體物」過渡的軌轍;第四章則是以深具過渡色彩的〈蘭亭詩〉,印證「感物」向「體物」的發展;第六章為結論,除總論六朝詩歌由「感物」向「體物」發展的實質與意義外,又特別從物色的角度對六朝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諸如:詩歌賦化現象、〈蘭亭詩〉在六朝詩歌史上的意義、玄言詩的歷史評價以及詠物詩在齊、梁盛行的內在邏輯﹞作一文學史的觀照。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旨趣 第二節 六朝文學思想中的物色理論 第三節 從「感物」到「體物」──六朝詩歌的發展 第二章 感物 第一節 內涵分析 第二節 物我關係 第三節 審美特質 第三章 感物向體物的過渡 第一節 感物向體物發展的兩個面向 第二節 玄理與體物 第三節 形似與體物 第四章 從〈蘭亭詩〉看感物向體物的過渡 第一節 〈蘭亭詩〉的過渡色彩 第二節 玄理的體悟 第三節 形似的手法 第五章 體物 第一節 內涵分析 第二節 物我關係 第三節 審美特質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0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物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感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體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六朝詩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批評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資料 《十三經注疏》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二十五史》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十五史》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十五史》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南嶽出版社,1980。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 《文心雕龍讀本》王更生注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詩品注》陳延傑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1。 《校注人間詞話》台灣開明書店,1981。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清詩話》丁福保編訂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文選》李善注 新校胡刻宋本 台北:華正書局,1984。 《三曹詩選》余冠英選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嵇康集校注》戴明揚校注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5。 《謝康樂詩註》黃節註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 台北:學海出版社。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校輯 中文出版社。 《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郭紹虞輯 台北:華正書局。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輔新書局,1984。 二、今人論述 ﹝一﹞書籍 甲、文學方面 《詩論》朱光潛著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南朝詩研究》王次澄著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齊梁詩探微》盧清青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六朝詩論》洪順隆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論中國詩》小川樹環著、譚汝謙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 《中國山水詩研究》王國瓔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著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 台北:華正書局,1988。 《中國山水詩史》丁成泉著 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古典今論》唐翼明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漢賦史論》簡宗梧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齊梁詩歌研究》閻采平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葉太平著 台北:正中書局,1994。 《山水與古典》林文月著 台北:三民書局,1996。 《憂與遊──六朝隨唐遊仙詩論集》李豐楙著 臺灣學生書局,1996。 《中國詩學》葉維廉著 北京:三聯書店,1996。 《從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王力堅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錢志熙著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賦與駢文》簡宗梧著 臺灣書店,1998。 《六朝辭賦史》王琳著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王國瓔 台北:允晨文化,1999。 乙、批評方面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著 臺灣明倫書局。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張仁青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六朝文論》廖蔚卿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文藝的觀念世界》陳晉著 廣東:花城出版社,1988。 《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羅根澤編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丙、美學方面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 臺灣學生書局,1966。 《美學的散步》宗白華著 台北:洪範書店,1981。 《美從何處尋》宗白華著 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六朝美學》袁濟喜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張少康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鍾嶸詩歌美學》羅立乾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美學百科全書》李澤厚、汝信主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現代美學體系》葉朗主編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 《中國美學史》葉朗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華夏美學》李澤厚著 台北:三民書局,1996。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童慶炳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六朝情境美學》鄭毓瑜著 台北:里仁書局,1997。 《審美心理描述》滕守堯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中國文學的美感》柯慶明著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談美》朱光潛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 丁、思想方面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余英時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 臺灣學生書局,1983。 《魏晉思想》賀昌群等著 台北:里仁書局,1984。 《魏晉玄學史》許抗生等著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著 臺灣學生書局,1989。 《中古學術論略》張蓓蓓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魏晉清談》唐翼明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二﹞論文 甲、學位論文 《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王文進著《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二十三號,1979,6月。 《六朝「緣情」觀念研究》陳昌明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周靜佳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天人感應哲學與兩漢魏晉文學思想》楊建國著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林朝成著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陶淵明文學研究》楊玉成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六朝隱逸詩研究》沈禹英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魏晉詩歌賦化現象之研究》賴貞蓉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六朝賦論研究》李翠瑛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六朝玄言詩研究》黃偉倫著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曾守正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乙、 單篇論文 〈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廖蔚卿著《中外文學》,三卷七期,1974。 〈推移的悲哀〉吉川幸次郎著《中外文學》,六卷四期,1977,9月。 〈論陶淵明的內在世界〉齊益壽著 收入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 〈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高友工著《中外文學》,七卷十二期,1979,5月。 〈論招隱詩〉劉翔飛著《中外文學》,七卷十二期,1979,5月。 〈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王夢鷗著《中外文學》,八卷一期,1979,6月。 〈文心雕龍淺論之一──自然與文學的根源問題〉徐復觀著 收入氏著《中國文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80。 〈從「雪賦」、「月賦」看南朝文風之流變〉曹道衡著《文學遺產》,1985,第二期。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黃景進著《中華學苑》,三十四期,1986。 〈「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呂正惠著 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88。 〈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龔鵬程著 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88。由「神與物遊」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鄭毓瑜著 收入《文心雕龍綜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灣學生書局,1988。 〈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周鳳五著 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灣學生書局,1988。 〈中國山水詩的空間經驗時間化〉王建元著 收入氏著《現象學與中西雄渾觀》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古詩中形象描寫的演變〉劉翔飛著《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12月。 〈從「鋪張揚厲」到「據事類義」──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簡宗梧著 收入《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魏晉「新感性」模式的建立〉 蕭振邦著 收入《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六朝「巧構形似」的美學範疇與西方模擬說〉楊旻瑋著 收入《文學與美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詩的賦化與賦的詩化〉徐公持著《文學遺產》,1992,第一期。 〈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張淑香著《中外文學》,二十卷八期 ,1992,1月。 〈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鄭毓瑜著《漢學研究》,十二卷一期,1994,6月。 〈論陶淵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韋鳳娟著《文學遺產》,1994,第二期。 〈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鄭毓瑜著《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編印,1996。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體語言功能之轉變〉高莉芬著《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編印,1996。 〈謝靈運山水詩中的生命情境〉范宜如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二十六期,1997。 〈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張亨著 收入氏著《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 〈論漢賦的遊戲性質〉簡宗梧著 政治大學「第三屆漢代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 〈六朝的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簡宗梧著 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2000。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