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
作者 施佳瑩
Shih, Chia-Ying
貢獻者 陳芳明
施佳瑩
Shih, Chia-Ying
關鍵詞 蘇偉
女性作家
小說
台灣文學
文學史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5:58:20 (UTC+8)
摘要 本論文之所以討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是因為關於蘇偉貞小說的評論已經不少了,這證明蘇偉貞小說有其重要性。但是目前就筆者所見到的台灣文學史,如果有談到一九八○年代左右興起的女作家作品,對於蘇偉貞小說幾乎只以一個名字帶過,可以說是忽略她的存在。這樣的落差是很大的,於是本論文便想探討,文學史對一個重要女作家小說的忽略,其中的原因何在,並進一步探求如何為蘇偉貞小說在文學史上定位,給予適當的評價。
     但是一九八○年代以後興起的女作家小說受到忽略的不止蘇偉貞小說,而本論文認為蘇偉貞小說之所以有討論的價值,有兩個原因:第一,蘇偉貞小說從一九七九年至今,多次獲得文學獎,創作品質得到肯定;第二,關於蘇偉貞小說的討論已經不少,並且在同一議題上,評論者常有對立的兩派意見,這就挑戰了文學史對作家作品的定位與評價。例如談到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有些評論者認為蘇偉貞小說中相當缺乏女性意識。可是也有論者在承認蘇偉貞小說中有父權思想的同時,認為她的小說並不是全然沒有女性意識的。此外,有些評論認為蘇偉貞小說表達出的特色是和鄉土文學不同的,它們是從新的角度來觀看社會現實。但是也有評論認為蘇偉貞小說不能反映現實,反而像在〈陪他一段〉的小說中,傳達了少女心靈的純潔性與理想性,這是現實所沒有的,是讓少女在面對現實時能擁有暫時的迷醉。
     本文所採用的方法,首先是找出筆者所能見到的戰後台灣文學史,找出它們的史觀。這是因為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涉及作家作品會不會被納入文學史的問題,而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又與其建構文學史的史觀有關,因此找出史觀,就能找出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然後才能找出蘇偉貞小說被忽略的原因。經過分析,本論文認為這些文學史的文學史觀,幾乎就代表了史家的政治史觀,因而作家作品的選取及詮釋,同時也要能為史家的政治立場發聲。而史家賴以建立文學史觀的政治史觀,又是在男性社會下形成的,也可以稱之為男性史觀,因而在選取女性作家作品時,作家作品能不能為男性史觀所用,便成為文學史在納入女性作家作品時的考慮因素。因此本論文得到的結論是,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建構,往往有它的政治立場和性別立場。
     在了解建構戰後台灣文學史的方式涉及史家的性別與政治立場之後,接下來便檢討蘇偉貞小說如何表達其性別與政治立場,以探討其與文學史之間的關係。
     談到蘇偉貞小說如何表達其政治立場的部分,本論文認為小說表達了國族認同、土地認同和身分認同的態度。在國族認同方面,她出身眷村及曾為軍人,使她的小說中有軍人及其眷屬的出現,或以眷村為背景,甚至是帶有反共意識。而蘇偉貞與三三文學集團之所以發生關係,乃是他們站在認同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的立場,認同這樣的意識形態,往往也就意味著認同他們所塑造出來的國族認同意識。不過,張愛玲小說影響了蘇偉貞小說的細節敘事,這一點使小說將軍人的職業氣質表現在日常瑣事上,這種作法則使軍人做為鞏固國家領土之工具的英雄光環消解。此外,張愛玲反共小說從人性面來反共,也影響了蘇偉貞反共小說的寫法,而從人性面寫反共,便消解了國民政府反共所賦予的國家使命,因此,雖然蘇偉貞認同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但這些都無意間使反共懷鄉之想失去其為國族而戰的神話性,也使蘇偉貞小說之政治立場漸與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悖離。
     而蘇偉貞身為一個眷村出身的作家,小說也表達了一個第二代眷村子弟對台灣土地的認同過程,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到〈老爸關雲短〉,小說是逐步表現出對台灣的土地認同,〈使者〉持續這樣的看法,但是對第一代眷村居民,之所以懷鄉的心態,則進一步產生理解和同情。
     在身分認同方面,蘇偉貞小說一直相當肯定身為眷村子弟及軍人的角色。
     再說到蘇偉貞小說的性別立場,原本,蘇偉貞小說在興起之初是服膺國民黨意識形態,也就是由男性主導的意識形態,雖然如此,性別意識原本不夠強烈的蘇偉貞小說,仍可說以其題材瑣碎、或大量以愛情為題材等被視為相當女性的特色,而在性別立場上與男性不同。然而它逐漸浮現的女性意識,仍使蘇偉貞小說在性別立場上漸漸與男性中心文學史觀衝突。在這一點上,本論文認為張愛玲仍然發揮了她的影響力。首先是使蘇偉貞小說中惡毒母親的形象重覆出現,並且使它們具細節敘事的色彩,這不但影響了蘇偉貞小說的政治立場,也影響其中女性意識的逐漸強烈。又因為女性意識的逐漸強烈,使小說後來對女性身體的關注漸漸多了起來。
     綜合以上討論,本論文認為蘇偉貞小說在性別立場上是由服膺男性中心思考逐漸轉移到具女性意識,在政治立場上則由服膺國民黨反共意識到不再書寫反共懷鄉,並且認同台灣土地對一個眷村子弟的重要性。
     已經完成的、男性中心文學史觀下的戰後台灣文學史,很明顯的和蘇偉貞小說所呈現的東西對立,然而目前尚為主流文學史觀的後殖民文學史觀,要如何面對已經發現的這個現象?如果蘇偉貞小說有其被討論的價值的話,那麼後殖民文學史觀該從那個角度去把握蘇偉貞小說的價值,並且仍站穩後殖民的立場?其實,後殖民文學史觀標榜的去中心權力的宰制,並且建立主體意識,是後殖民文學史觀在面對作家作品時可供來者借鑑之處,蘇偉貞小說的呈現以及轉變,也是其主體意識的展現。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對蘇偉貞小說在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做同情的理解,文學史才能真正做到具後殖民的史觀。這也就是本論文在第四章所說的,要把握住文學史觀的後殖民立場,但是在思考作家作品的意義時,要有後結構的思考。
     本論文認為後殖民史觀應當注意的是一個外省的、眷村的、軍人的、女性作家小說,如何在政治及性別立場上,呈現其從服膺殖民到具後殖民思考的歷程,這也是蘇偉貞小說的價值所在。特別是在今日,將蘇偉貞小說納入文學史的考慮,富有其時代意義。過去,劉心皇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和尹雪曼的《中國新文學史論》把戰後台灣文學視為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文學的傳承,稱台灣文學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枉顧本土發展出的台灣文學傳統。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和彭瑞金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便以對立於國民政府文藝政策的思考方式,加意強調台灣文學史的寫作,必須要有台灣意識。為了使台灣本土文學傳統不再受到壓抑,他們勢必要以這樣極端而對立的姿態來反抗。
     如果能意識到,書寫台灣文學史時,以台灣意識對抗國民黨反共的中國意識是一種階段性任務,而現在台灣本土文學傳統因為這樣的努力也不再被漠視之後,文學史的下一步,除了繼續主體建立的過程,還應注意到主體內部不同構成因素的差異性。否則,文學史的建構仍然只是以一個中心取代另一個中心,甚至是以一個霸權取代另一個霸權。這就是為後殖民文學史觀注入後結構思考的時代意義。我們檢視小說家如何在這樣多重邊緣的位置發聲,對她的政治與性別立場加以思考,以致其思考帶有後殖民的意味,這些相對於男性或本土意識論者是一個對照。而強調政治與性別立場的文學史觀,也可透過不同政治與性別意識形態的呈現,豐富文學史的內容。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一﹚凡例
     1 引用書目分「中文書目」和「英文書目」。「中文書目」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一般中文書目」,另一是「中文翻譯之書目」。
     2 在檢索「一般中文書目」和「英文書目」時,由於正文引用文字時,皆已指出作者及引用文字之出版年,為方便檢索,這兩個部分皆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次以出版年為次,同一作者同一年有兩本或兩篇以上引用文字,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並以英文字母標示先後,以利檢索。
     3 立「中文翻譯之書目」一項,是特別為某些翻譯文章而設,其作者名稱本非中文名字,而是英文名字,故作者名稱在正文中雖已用中文表示,但在檢索時還是獨立出來,依作者原名的第一個英文字母排序,作者名稱的中文翻譯則列在原英文名稱後面,以供對照。而如周蕾、張誦聖的文章,雖然幾乎也都是由英文譯成中文,黃得時的文章則是由日文譯成中文,但是他們本身就有中文名字,可放在「一般中文書目」中檢索,故不放在此一項目。
     4 凡引用蘇偉貞的小說、散文時,請在「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處檢索,此處不再贅敘。但除了小說、散文以外,由蘇偉貞所作文章,在此引用書目仍可檢索,這是因為蘇偉貞所作文章,在「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中,均被放置於「相關傳記、訪談、演講、報導等資料」,這些資料也包含其他作者所作文章,為了避免檢索上的困擾,故在「引用書目」的部分亦列出。
     ﹙二﹚引用書目
     1 中文書目
     ﹙1﹚一般中文書目
     三三集刊編輯群,1977a,《蝴蝶記》﹙三三集刊第一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b,《嶺上雁字》﹙三三集刊第二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c,《我達達的馬蹄》﹙三三集刊第三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d,《守著陽光守著你》﹙三三集刊第四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e,《客舍青青》﹙三三集刊第五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f,《一日浪》﹙三三集刊第六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g,《盧笑》﹙三三集刊第七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h,《劍門》﹙三三集刊第八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a,《落江前的手勢》﹙三三集刊第九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b,《種火行動》﹙三三集刊第十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c,《衣缽》﹙三三集刊第十一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d,《採薇歌》﹙三三集刊第十二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e,《北方有佳人》﹙三三集刊第十三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f,《女兒家》﹙三三集刊第十四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g,《日出西山雨》﹙三三集刊第十五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h,《七月流火》﹙三三集刊第十六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i,《生死場》﹙三三集刊第十七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a,《水勢》﹙三三集刊第十八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b,《在中國》﹙三三集刊第十九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c,《有女同車》﹙三三集刊第二十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d,《少年十五二十時》﹙三三集刊第二十一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e,《桃花渡》﹙三三集刊第二十二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f,《昆明的四月風暴》﹙三三集刊第二十三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g,《雲的小孩》﹙三三集刊第二十四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80a,《鐘鼓三年》﹙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80b,《看戲去也》﹙三三集刊第二十六輯﹚,台北:三三書坊。
     -------,1980c,《補天遺石》﹙三三集刊第二十七輯﹚,台北:三三書坊。
     -------,1981,《戰太平》﹙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台北:三三書坊。
     尹雪曼編,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尹雪曼,1983,《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王孝廉,1982,〈「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1982年9月20日。
     王詩琅,1979,《台灣文教-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王詩琅全集﹙卷九﹚﹚,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王德威,1988,〈「女」作家的現代「鬼」話 — 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1,〈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3a,〈蓮漪表妹-兼論三○到五○年代的政治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3b,〈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6a,〈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 — 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6b,〈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a,〈一種逝去的文學〉,《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b,〈從「海派」到「張派」〉,《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c,〈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白先勇,1983,《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1987,《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古遠清,1994,《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古繼堂,1989,《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平路,1995,《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尼洛,1984,〈談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1984年1月第184期,頁28 — 29。
     --,1980,〈歷史的胸懷,文學的證言-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總評會議記實〉,《聯合報》副刊1980年11月12日。
     朱天文,1994,《荒人手記》,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朱天文、詹宏志、蘇偉貞發言,鍾雲記錄整理,1994,〈在孤獨的月夜□歌唱 — 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1月19-20日。
     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朱西寧,1981a,〈伐木丁丁終且和平〉,三三集刊編輯群,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
     ---,1981b,〈朱西寧談戰爭文學〉,三三集刊編輯群,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公司。
     李牧,1984,〈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月刊》1984年3月第9期,144 — 161。
     李昂,1997,《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李元貞,1995,〈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沉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1995年2月第11卷第4期,頁129 — 139。
     李仕芬,2000,《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吳婉茹,1994,《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呂正惠,1988,〈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5,〈八○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林海音,1975,《城南舊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林良,1982,〈「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1982年9月20日。
     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邱貴芬,1991,〈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孤女現象〉,《文學台灣》1991年12月,頁111 -118。
     ---,1993,〈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姐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1993年8月第22卷第3期,頁94 — 115。
     ---,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6a,〈「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1996年7月第25卷第2期,頁160 — 166。
     ---,1996b,〈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1996年10月第25卷第5期,頁827。
     ---,1997,〈書寫女性的黑暗大陸:評平路的《婚期》〉,《中外文學》1997年4月第25卷第11期,頁20-24。
     ---,1998a,〈朱天心〉,《「﹙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
     ---,1998b,〈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a,〈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1999年2月第27卷第9期,頁5-25。
     ---,1999b,〈從張愛玲談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a,〈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2000年7月第29卷第2期,頁313 — 335。
     ---,2000b,〈後殖民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公司。
     ---,2000c,〈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d,〈「後殖民」的台灣演繹〉,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2001a,〈日據以來台灣女性作家小說導論〉,新世紀華文文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
     ---,2001b,《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公司。於梨華,1985,《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台北:皇冠出版社。周蕾,1995,〈現代性的敘事-女性的細節敘述〉,《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姚一葦,1994,〈我看《沉默之島》〉﹙《沉默之島》附錄之二-決審意見﹚,《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范銘如,1999,〈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
     島嶼邊緣雜誌,1993,〈女人與國/家認同專輯〉,《島嶼邊緣》1993年3月第9期。
     馬叔禮,1980,〈心嚮往之-來談《陪他一段》〉,《中外文學》1980年2月第8卷第9期,頁130-133。
     高天生,1983,〈雄雞一鳴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月刊》1983年12月第6期,頁258-260。
     夏志清,1991,《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徐鋼,2000,〈復活的意義,無聲的陰影,及寫作的姿態-閱讀蘇偉貞小說的戲劇性〉,《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莊宜文,1998a,〈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1998年1月第13卷第8期,頁58-70。
     ---,1998b,〈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1998年2月第13卷第9期,頁62-75。
     ---,1998c,《《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8d,〈重組文學星空-從文學獎談新世代小說家的掘起〉,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
     袁愛瓊,1976,《江漢煙雲》,台北:作者自印。
     袁瓊瓊,1996,〈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關於她的二三事〉,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陳少廷,1977,《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芳明,1996a,〈毀滅與永恆-張愛玲的文學精神〉,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6b,〈亂世文章與亂世佳人〉,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6c,〈張愛玲與台灣〉,《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1998年11月第27卷第6期,頁54-72。
     ---,1999a,〈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再現〉,中央研究院台灣推動委員會主辦,「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b,〈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999年8月第15卷第10期,頁162-173。
     ---,1999c,〈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2000年8月總第190期,頁156-165。
     ———,2001a,〈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2001年5月總第199期,頁148-160。
     ———,2001b,〈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1年6月總第200期,頁164-177。
     陳映真,1988a,《玲鐺花》,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b,〈向著更寬闊的歷史視野……〉,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5,〈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論》1995年4月第52期,頁30-38。
     ---,2000,〈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2000年7月總第189期,頁138-160。
     陳昭瑛,1998,〈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
     陳炳良,1989,〈水仙子人物再探:蘇偉貞、鍾玲等人作品析論〉,《中外文學》1989年10月第209期,頁85-112。
     陳樂融,1983,〈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1983年9月第136期,頁134-152。
     張明等編,1965,《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
     張京媛,1995,〈前言〉,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張道藩,1981,〈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作者自印。
     張惠娟,1993,〈直道相思了無益 — 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張愛玲,1991a,《秧歌》,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b,《赤地之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c,《流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d,《怨女》,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e,〈金鎖記〉,《傾城之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張毓茂主編,1988,《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張誦聖,1997,〈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1997年4月第299期,頁43-48。
     ---,2000a,〈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b,〈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張淑麗,1998,〈解構與建構之後 — 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梅家玲,1998,〈小說台灣〉,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賀安慰,1989,〈蘇偉貞短篇小說中的愛情觀照〉,《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曾昭旭,1985,〈凋萎於虛無的愛〉,《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黃得時,1996a,〈台灣文學史序說〉,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b,〈台灣文學史第一章-明鄭時代〉,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c,〈台灣文學史第二章-康熙雍正時代〉,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d,〈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1991,《台灣新文學概觀》﹙上﹚﹙下﹚,廈門:鷺江出版社。
     黃寶蓮,1981,〈顏尚紅而心已老-讀「紅顏已老」抒感〉,《書評書目》1981年5月第96期,頁80-81。
     彭小妍,1994,〈巧婦童心-承先啟後的林海音〉,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
     ---,1996,《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楊錦郁專訪,1988,〈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文訊月刊》1988年6月第36期,頁78-93。
     楊義,1998,《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照,1995a,〈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5b,〈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齊邦媛,1982,〈「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1982年9月20日。
     廖美珍,1997,《現代才女的舊魂新變貌-論蘇偉貞的小說》,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劉心皇,1971,《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
     劉介民,1994,〈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滅絕》的思索〉,《文訊月刊》1994年3月第101期,頁7-10。
     ---,1995,〈《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學》1995年6月第277期,頁64-71。
     蔡淑華,1999,〈探測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愛情女子〉,《政大中文研究學報》1999年6月第2期,頁137-147。
     蔣曉雲,1980,《姻緣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謝冰瑩,1974,《女兵自傳》,台北:台灣力行書局。
     蕭義玲,1998,〈女性情欲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台灣》1998年4月第26期,頁192-206。
     蕭麗紅,1981,《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6,《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應鳳凰,1999,〈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
     聶華苓,1988,《桑青與桃紅》,台北:漢藝色研出版公司。
     蘇偉貞主講,吳晨華整理,1984,〈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1984年9月第192期,頁69-73。
     蘇偉貞,1995,〈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1995年10月,頁21-23。
     蘇剛,1983,〈女兒和她的小說〉,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2﹚中文翻譯之書目
     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譯,1999年,《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Bill Ashcroft﹙比爾.阿希克洛夫特﹚、Gareth Griffiths﹙嘉雷斯.格里菲斯﹚、Helen Tiffin﹙凱倫.蒂芬﹚,劉自荃譯,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
     Eric J. Hobsbawn﹙艾瑞克.霍布斯邦﹚,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Gayle Greene﹙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1995,〈女權主義學術與女性的社會構成〉,Gayle Greene﹙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Helene Cixous﹙埃萊娜.西蘇﹚,1992,〈美杜莎的笑聲〉,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Susan Gubar﹙蘇珊.格巴﹚,1992,〈”空白之頁”與女性創造力問題〉,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iffred L. Guerin, John R. 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徐進夫譯,1975,《文學欣賞與批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 英文書目
     Kuei - Fen Chiu﹙邱貴芬﹚,1992autumn — 1993summer,”Taking off: A Feminist Approach to Two Contemporary Women’s Novel’s in Taiwan”,Tamkang Review,Vol.23, Nos.1,2,3,4:709-733。
     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
     ﹙一﹚凡例
     1 為方面讀者檢索,蘇偉貞小說和散文雖然分類,但是同一年出版的小說和散文,仍會以英文字母排序,如一九八九年同時有小說《流離》和散文集《來不及長大》出版,《流離》出版於一九八九年二月,《來不及長大》出版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則《流離》的出版年為1989a,《來不及長大》的出版年為1984b,依此類推。
     2 所有出版資料,均以筆者所見之版次為準。故散文《歲月的聲音》初版為一九八三年,但是因所見為一九九○年的版本,故列為一九九○年出版。
     ﹙二﹚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
     1 蘇偉貞小說
     ﹙1﹚小說集
     1981a年,《紅顏已老》,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3a年,《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3b年,《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1983c年,《世間女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4年,《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5年,《舊愛》,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6年,《陌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7年,《離家出走》,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9a年,《流離》,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0b年,《我們之間》,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0c年,《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1年,《過站不停》,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2年,《熱的滅絕》,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4年,《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1995年,《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6年,《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未成集之單篇小說
     1997a年4月,〈倒影小維〉,《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頁25 — 48。
     1997b年9月,〈候鳥顧同〉《聯合文學》第13卷第11期頁32 — 41
     1998a年2月,〈老爸關雲短〉,《聯合文學》總第160期,頁28 — 45。
     1998b年10月11 — 13日,〈孤島之夜〉,《聯合報》副刊。
     1999b年4月,〈以上情節〉,《聯合文學》第15卷第6期,頁62 — 71。
     2000年4月,〈使者〉,《聯合文學》第16卷第6期,頁14 — 23。
     2 蘇偉貞散文
     ﹙1﹚散文集
     1989b年,《來不及長大》,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0a年,《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9a年,《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未成集之單篇散文
     1981b年,〈為聖戰擎炬者〉,三三集刊編輯群編,《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
     3 專論蘇偉貞小說之論文及文章
     ﹙1﹚書籍
     王宣一,1996年,〈追縱愛情的氣味-談蘇偉貞的《沉默之島》〉,《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王德威,1991年,〈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6年,〈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林文珮記錄.整理,1994年,〈有關《沉默之島》的部分〉﹙《沉默之島》附錄之一-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記實﹚,《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東年,1994年,〈與沉默之島對話〉﹙《沉默之島》附錄之三﹚,《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姚一葦,1994年,〈我看《沉默之島》〉﹙《沉默之島》附錄之二-決審意見﹚,《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徐鋼,2000年,〈復活的意義,無聲的陰影,及寫作的姿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梁一萍,2001年,〈〈以上情節……〉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公司。
     賀安慰,1989年,〈蘇偉貞短篇小說中的愛情觀照〉,《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曾昭旭,1985年,〈凋萎於虛無的愛〉,《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廖美珍,1997年,《現代才女的舊魂新變貌 — 論蘇偉貞的小說》,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2﹚期刊論文
     尼洛,1984年1月,〈論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第184期,頁28-29。
     --,1985年2月,〈談《有緣千里》中的小說語言〉,《文訊月刊》第16期,頁163-167。
     李元貞,1995年2月,〈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沉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頁129-139。
     林雙不,1981年4月,〈四面探討蘇偉貞的「情份」〉,《明道文藝》第61期,頁4-11。
     洪淑苓,1985年8月,〈歲月的痕跡:評蘇偉貞近作《舊愛》〉,《文訊月刊》第19期,頁42-45。
     高天生,1983年12月,〈雄雞一鳴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月刊》第6期,頁258-260。
     馬叔禮,1980年2月,〈心嚮往之-來談《陪他一段》〉,《中外文學》第8卷第9期,頁130-133。
     陳義芝,1991年3月,〈悲憫感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評蘇偉貞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文訊月刊》第65期,頁60-61。
     張誦聖,1997年4月,〈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第299期,頁43-48。
     陳樂融,1983年9月,〈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第136期,頁134-152。
     黃寶蓮,1981年5月,〈顏尚紅而心已老-讀「紅顏已老」抒感〉,《書評書目》第96期,頁80-81。
     劉介民,1994年3月,〈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滅絕》的思索〉,《文訊月刊》第101期,頁7-10。
     ---,1995年6月,〈《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學》第277期,頁64—71。
     蔡淑華,1999年6月,〈探測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愛情女子〉,《政大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頁137-147。
     蕭義玲,1998年4月,〈女性情欲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台灣》第26期,頁192-206。
     ﹙3﹚研討會論文
     黎活仁,2001年5月26、27日,〈主體的斷裂:蘇偉貞《沉默之島》所示人格陰影與西洋文化的矛盾〉,「國際化年代的文化認同╱主體性」國際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英語學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東亞學系主辦。
     ﹙4﹚報紙論文
     王鼎鈞,1986年1月23日,〈傳統現代兩不厭〉,《聯合報》副刊。
     ---,1992年12月29日,〈離不開的「同方」〉,《中央日報》副刊。
     尼洛,1986年10月27日,〈《重逢之路》的詮釋〉,《中央日報》副刊。
     平路,1992年9月17日,〈評《熱的滅絕》〉,《聯合報》讀書人。
     李有成,1991年1月27日,〈眷村的童騃時代—評蘇偉貞的《離開同方》〉,《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李有成,1991年4月14日,〈十年說愛—評蘇偉貞的《過站不停》〉,《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胡錦媛,1995年6月15日,〈向內在心靈世界探索〉,《聯合報》讀書人。
     張大春,1991年1月18日,〈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評蘇偉貞的《離開同方》〉,《中國時報》開卷。
     齊邦媛、林良、王孝廉,1982年9月20日,〈「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
     鍾玲,1990年10月12日,〈評《我們之間》〉,《中國時報》副刊。
     4 論及蘇偉貞小說之研究論文及文章
     ﹙1﹚書籍
     王德威,1988年,〈「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3年,〈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6年,〈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8年,〈說來那話兒也長〉,《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從「海派」到「張派」〉,《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呂正惠,1995年,〈台灣女性作家與現代女性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吳婉茹,1994年,《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李仕芬,2000年,《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邱貴芬,1998年,〈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年,〈從張愛玲談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莊宜文,1998年,《《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
     張惠娟,1993年,〈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楊照,1998年,〈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期刊論文
     李仕芬,1998年2月,〈至死不渝?—女作家的愛情神話〉,《聯合文學》總160期,頁118—126。
     邱貴芬,1999年2月,〈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頁5—25。
     陳炳良,1989年10月,〈水仙子人物再探:蘇偉貞、鍾玲等人作品析論〉,《中外文學》第209期,頁85—112。
     ﹙3﹚研討會論文
     邱貴芬,2001年5月18—19日,〈日據以來台灣女性作家小說導論〉,新世紀華文文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
     ﹙4﹚報紙論文
     丘彥明,1982年9月15日,〈愛底尋求—「愛的故事」徵文總評會議紀要〉,《聯合報》副刊。
     司馬中原、尼洛、彭歌、齊邦媛、鄭清文,1980年11月12日,〈歷史的胸懷,文學的證言—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總評會議紀實〉,《聯合報》副刊。
     吳繼文紀錄,1983年1月17—21日,〈第七屆聯合報小說獎中、長篇決選會議記實〉,《聯合報》副刊。
     蔡鵬輝紀錄,1986年10月22日,〈民族脈搏的躍動〉,《中央日報》副刊。
     5 相關傳記、訪談、演講、報導資料
     ﹙1﹚書籍
     袁瓊瓊,1996年,〈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年,〈關於她的二三事〉,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德模,1983年,〈認蘇〉,蘇偉貞,《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愛亞,1994年,〈不肯沉默的心〉﹙《沉默之島》附錄之四—專訪蘇偉貞﹚,《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蘇偉貞,1983年,〈書香子弟〉,《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6年,〈封閉〉,《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蘇剛,1983年,〈女兒和她的小說〉,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2﹚期刊文章
     姜捷,1986年5月,〈蘇偉貞是書癡、字癡、情癡〉,《婦女雜誌》第212期,頁44—49。
     楊錦郁專訪,1988年6月,〈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文訊月刊》第36期,頁78—93。
     《聯合文學》編輯部,〈訪蘇偉貞談〈黑暗的顏色〉〉,《聯合文學》第5卷第3期,頁70—71。
     蘇偉貞主講,吳晨華整理,1984年9月,〈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第192期,頁69—73。
     蘇偉貞,1995年10月,〈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頁21—23。
     ﹙3﹚報紙文章
     朱天心、蘇偉貞發言,呂文翠、胡蘊玉、王妙如記錄整理,1994年11月10日,〈情欲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詹宏志、朱天文、蘇偉貞發言,鍾雲記錄整理,1994年11月19—20日,〈在孤獨的月夜□歌唱—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蘇偉貞,1983年4月19日,〈平常女子〉,《聯合報》副刊。
     ---,1986年10月27日,〈有光的碉堡〉,《中央日報》副刊。
     ---,1995年9月10日,〈張愛玲書信選讀〉,《聯合報》副刊。
     ---,1998年3月28日,〈在他周圍〉,《聯合報》副刊。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7151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施佳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ih, Chia-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施佳瑩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ih, Chia-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5:58:20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5:58: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5:58: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2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151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之所以討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是因為關於蘇偉貞小說的評論已經不少了,這證明蘇偉貞小說有其重要性。但是目前就筆者所見到的台灣文學史,如果有談到一九八○年代左右興起的女作家作品,對於蘇偉貞小說幾乎只以一個名字帶過,可以說是忽略她的存在。這樣的落差是很大的,於是本論文便想探討,文學史對一個重要女作家小說的忽略,其中的原因何在,並進一步探求如何為蘇偉貞小說在文學史上定位,給予適當的評價。
     但是一九八○年代以後興起的女作家小說受到忽略的不止蘇偉貞小說,而本論文認為蘇偉貞小說之所以有討論的價值,有兩個原因:第一,蘇偉貞小說從一九七九年至今,多次獲得文學獎,創作品質得到肯定;第二,關於蘇偉貞小說的討論已經不少,並且在同一議題上,評論者常有對立的兩派意見,這就挑戰了文學史對作家作品的定位與評價。例如談到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有些評論者認為蘇偉貞小說中相當缺乏女性意識。可是也有論者在承認蘇偉貞小說中有父權思想的同時,認為她的小說並不是全然沒有女性意識的。此外,有些評論認為蘇偉貞小說表達出的特色是和鄉土文學不同的,它們是從新的角度來觀看社會現實。但是也有評論認為蘇偉貞小說不能反映現實,反而像在〈陪他一段〉的小說中,傳達了少女心靈的純潔性與理想性,這是現實所沒有的,是讓少女在面對現實時能擁有暫時的迷醉。
     本文所採用的方法,首先是找出筆者所能見到的戰後台灣文學史,找出它們的史觀。這是因為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涉及作家作品會不會被納入文學史的問題,而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又與其建構文學史的史觀有關,因此找出史觀,就能找出文學史選取作家作品的標準,然後才能找出蘇偉貞小說被忽略的原因。經過分析,本論文認為這些文學史的文學史觀,幾乎就代表了史家的政治史觀,因而作家作品的選取及詮釋,同時也要能為史家的政治立場發聲。而史家賴以建立文學史觀的政治史觀,又是在男性社會下形成的,也可以稱之為男性史觀,因而在選取女性作家作品時,作家作品能不能為男性史觀所用,便成為文學史在納入女性作家作品時的考慮因素。因此本論文得到的結論是,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建構,往往有它的政治立場和性別立場。
     在了解建構戰後台灣文學史的方式涉及史家的性別與政治立場之後,接下來便檢討蘇偉貞小說如何表達其性別與政治立場,以探討其與文學史之間的關係。
     談到蘇偉貞小說如何表達其政治立場的部分,本論文認為小說表達了國族認同、土地認同和身分認同的態度。在國族認同方面,她出身眷村及曾為軍人,使她的小說中有軍人及其眷屬的出現,或以眷村為背景,甚至是帶有反共意識。而蘇偉貞與三三文學集團之所以發生關係,乃是他們站在認同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的立場,認同這樣的意識形態,往往也就意味著認同他們所塑造出來的國族認同意識。不過,張愛玲小說影響了蘇偉貞小說的細節敘事,這一點使小說將軍人的職業氣質表現在日常瑣事上,這種作法則使軍人做為鞏固國家領土之工具的英雄光環消解。此外,張愛玲反共小說從人性面來反共,也影響了蘇偉貞反共小說的寫法,而從人性面寫反共,便消解了國民政府反共所賦予的國家使命,因此,雖然蘇偉貞認同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但這些都無意間使反共懷鄉之想失去其為國族而戰的神話性,也使蘇偉貞小說之政治立場漸與國民黨反共意識形態悖離。
     而蘇偉貞身為一個眷村出身的作家,小說也表達了一個第二代眷村子弟對台灣土地的認同過程,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到〈老爸關雲短〉,小說是逐步表現出對台灣的土地認同,〈使者〉持續這樣的看法,但是對第一代眷村居民,之所以懷鄉的心態,則進一步產生理解和同情。
     在身分認同方面,蘇偉貞小說一直相當肯定身為眷村子弟及軍人的角色。
     再說到蘇偉貞小說的性別立場,原本,蘇偉貞小說在興起之初是服膺國民黨意識形態,也就是由男性主導的意識形態,雖然如此,性別意識原本不夠強烈的蘇偉貞小說,仍可說以其題材瑣碎、或大量以愛情為題材等被視為相當女性的特色,而在性別立場上與男性不同。然而它逐漸浮現的女性意識,仍使蘇偉貞小說在性別立場上漸漸與男性中心文學史觀衝突。在這一點上,本論文認為張愛玲仍然發揮了她的影響力。首先是使蘇偉貞小說中惡毒母親的形象重覆出現,並且使它們具細節敘事的色彩,這不但影響了蘇偉貞小說的政治立場,也影響其中女性意識的逐漸強烈。又因為女性意識的逐漸強烈,使小說後來對女性身體的關注漸漸多了起來。
     綜合以上討論,本論文認為蘇偉貞小說在性別立場上是由服膺男性中心思考逐漸轉移到具女性意識,在政治立場上則由服膺國民黨反共意識到不再書寫反共懷鄉,並且認同台灣土地對一個眷村子弟的重要性。
     已經完成的、男性中心文學史觀下的戰後台灣文學史,很明顯的和蘇偉貞小說所呈現的東西對立,然而目前尚為主流文學史觀的後殖民文學史觀,要如何面對已經發現的這個現象?如果蘇偉貞小說有其被討論的價值的話,那麼後殖民文學史觀該從那個角度去把握蘇偉貞小說的價值,並且仍站穩後殖民的立場?其實,後殖民文學史觀標榜的去中心權力的宰制,並且建立主體意識,是後殖民文學史觀在面對作家作品時可供來者借鑑之處,蘇偉貞小說的呈現以及轉變,也是其主體意識的展現。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對蘇偉貞小說在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做同情的理解,文學史才能真正做到具後殖民的史觀。這也就是本論文在第四章所說的,要把握住文學史觀的後殖民立場,但是在思考作家作品的意義時,要有後結構的思考。
     本論文認為後殖民史觀應當注意的是一個外省的、眷村的、軍人的、女性作家小說,如何在政治及性別立場上,呈現其從服膺殖民到具後殖民思考的歷程,這也是蘇偉貞小說的價值所在。特別是在今日,將蘇偉貞小說納入文學史的考慮,富有其時代意義。過去,劉心皇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和尹雪曼的《中國新文學史論》把戰後台灣文學視為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文學的傳承,稱台灣文學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枉顧本土發展出的台灣文學傳統。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和彭瑞金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便以對立於國民政府文藝政策的思考方式,加意強調台灣文學史的寫作,必須要有台灣意識。為了使台灣本土文學傳統不再受到壓抑,他們勢必要以這樣極端而對立的姿態來反抗。
     如果能意識到,書寫台灣文學史時,以台灣意識對抗國民黨反共的中國意識是一種階段性任務,而現在台灣本土文學傳統因為這樣的努力也不再被漠視之後,文學史的下一步,除了繼續主體建立的過程,還應注意到主體內部不同構成因素的差異性。否則,文學史的建構仍然只是以一個中心取代另一個中心,甚至是以一個霸權取代另一個霸權。這就是為後殖民文學史觀注入後結構思考的時代意義。我們檢視小說家如何在這樣多重邊緣的位置發聲,對她的政治與性別立場加以思考,以致其思考帶有後殖民的意味,這些相對於男性或本土意識論者是一個對照。而強調政治與性別立場的文學史觀,也可透過不同政治與性別意識形態的呈現,豐富文學史的內容。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
     自序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為什麼文學史看不見蘇偉貞
     第二節 台灣文學史的建構與女性作家
     第三節 現階段蘇偉貞小說的評價
     第四節 論文架構說明
     第二章 蘇偉貞小說創作背景與分期
     第一節 個人生平
     第二節 文學背景
     第三節 蘇偉貞小說的分期
     第三章 男性中心文學史觀下的蘇偉貞小說
     第一節 男性中心文學史觀下的女作家小說
     第二節 蘇偉貞小說與男性中心文學史觀的關係
     第三節 蘇偉貞小說寫進文學史的障礙
     第四章 後殖民文學史觀下的蘇偉貞小說
     第一節 重審女作家作品的價值
     第二節 蘇偉貞小說與後殖民文學史觀的關係
     第三節 後殖民立場╱後結構思考:從承認不同主體的存在談起
     第五章 結論
     參考資料
     附錄一:蘇偉貞小姐專訪
     ﹙一﹚前言
     ﹙二﹚專訪內容
     附錄二:蘇偉貞小說年表
     ﹙一﹚前言及凡例
     ﹙二﹚蘇偉貞小說年表
     附錄三:蘇偉貞小說、評論及文學史相關論著年表
     ﹙一﹚前言
     ﹙二﹚凡例
     ﹙三﹚蘇偉貞小說、評論及文學史相關論著年表
     附錄四: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
     ﹙一﹚凡例
     ﹙二﹚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
     引用書目
     ﹙一﹚凡例
     ﹙二﹚引用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蘇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作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史zh_TW
dc.title (題名) 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一﹚凡例
     1 引用書目分「中文書目」和「英文書目」。「中文書目」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一般中文書目」,另一是「中文翻譯之書目」。
     2 在檢索「一般中文書目」和「英文書目」時,由於正文引用文字時,皆已指出作者及引用文字之出版年,為方便檢索,這兩個部分皆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次以出版年為次,同一作者同一年有兩本或兩篇以上引用文字,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並以英文字母標示先後,以利檢索。
     3 立「中文翻譯之書目」一項,是特別為某些翻譯文章而設,其作者名稱本非中文名字,而是英文名字,故作者名稱在正文中雖已用中文表示,但在檢索時還是獨立出來,依作者原名的第一個英文字母排序,作者名稱的中文翻譯則列在原英文名稱後面,以供對照。而如周蕾、張誦聖的文章,雖然幾乎也都是由英文譯成中文,黃得時的文章則是由日文譯成中文,但是他們本身就有中文名字,可放在「一般中文書目」中檢索,故不放在此一項目。
     4 凡引用蘇偉貞的小說、散文時,請在「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處檢索,此處不再贅敘。但除了小說、散文以外,由蘇偉貞所作文章,在此引用書目仍可檢索,這是因為蘇偉貞所作文章,在「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中,均被放置於「相關傳記、訪談、演講、報導等資料」,這些資料也包含其他作者所作文章,為了避免檢索上的困擾,故在「引用書目」的部分亦列出。
     ﹙二﹚引用書目
     1 中文書目
     ﹙1﹚一般中文書目
     三三集刊編輯群,1977a,《蝴蝶記》﹙三三集刊第一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b,《嶺上雁字》﹙三三集刊第二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c,《我達達的馬蹄》﹙三三集刊第三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d,《守著陽光守著你》﹙三三集刊第四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e,《客舍青青》﹙三三集刊第五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f,《一日浪》﹙三三集刊第六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g,《盧笑》﹙三三集刊第七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7h,《劍門》﹙三三集刊第八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a,《落江前的手勢》﹙三三集刊第九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b,《種火行動》﹙三三集刊第十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c,《衣缽》﹙三三集刊第十一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d,《採薇歌》﹙三三集刊第十二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e,《北方有佳人》﹙三三集刊第十三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f,《女兒家》﹙三三集刊第十四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g,《日出西山雨》﹙三三集刊第十五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h,《七月流火》﹙三三集刊第十六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8i,《生死場》﹙三三集刊第十七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a,《水勢》﹙三三集刊第十八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b,《在中國》﹙三三集刊第十九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c,《有女同車》﹙三三集刊第二十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d,《少年十五二十時》﹙三三集刊第二十一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e,《桃花渡》﹙三三集刊第二十二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f,《昆明的四月風暴》﹙三三集刊第二十三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79g,《雲的小孩》﹙三三集刊第二十四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80a,《鐘鼓三年》﹙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台北:皇冠雜誌社。
     -------,1980b,《看戲去也》﹙三三集刊第二十六輯﹚,台北:三三書坊。
     -------,1980c,《補天遺石》﹙三三集刊第二十七輯﹚,台北:三三書坊。
     -------,1981,《戰太平》﹙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台北:三三書坊。
     尹雪曼編,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尹雪曼,1983,《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王孝廉,1982,〈「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1982年9月20日。
     王詩琅,1979,《台灣文教-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王詩琅全集﹙卷九﹚﹚,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王德威,1988,〈「女」作家的現代「鬼」話 — 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1,〈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3a,〈蓮漪表妹-兼論三○到五○年代的政治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3b,〈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6a,〈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 — 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6b,〈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a,〈一種逝去的文學〉,《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b,〈從「海派」到「張派」〉,《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c,〈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白先勇,1983,《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1987,《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古遠清,1994,《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古繼堂,1989,《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平路,1995,《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尼洛,1984,〈談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1984年1月第184期,頁28 — 29。
     --,1980,〈歷史的胸懷,文學的證言-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總評會議記實〉,《聯合報》副刊1980年11月12日。
     朱天文,1994,《荒人手記》,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朱天文、詹宏志、蘇偉貞發言,鍾雲記錄整理,1994,〈在孤獨的月夜□歌唱 — 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1月19-20日。
     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朱西寧,1981a,〈伐木丁丁終且和平〉,三三集刊編輯群,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
     ---,1981b,〈朱西寧談戰爭文學〉,三三集刊編輯群,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公司。
     李牧,1984,〈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月刊》1984年3月第9期,144 — 161。
     李昂,1997,《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李元貞,1995,〈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沉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1995年2月第11卷第4期,頁129 — 139。
     李仕芬,2000,《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吳婉茹,1994,《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呂正惠,1988,〈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5,〈八○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林海音,1975,《城南舊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林良,1982,〈「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1982年9月20日。
     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邱貴芬,1991,〈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孤女現象〉,《文學台灣》1991年12月,頁111 -118。
     ---,1993,〈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姐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1993年8月第22卷第3期,頁94 — 115。
     ---,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6a,〈「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1996年7月第25卷第2期,頁160 — 166。
     ---,1996b,〈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1996年10月第25卷第5期,頁827。
     ---,1997,〈書寫女性的黑暗大陸:評平路的《婚期》〉,《中外文學》1997年4月第25卷第11期,頁20-24。
     ---,1998a,〈朱天心〉,《「﹙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
     ---,1998b,〈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a,〈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1999年2月第27卷第9期,頁5-25。
     ---,1999b,〈從張愛玲談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a,〈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2000年7月第29卷第2期,頁313 — 335。
     ---,2000b,〈後殖民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公司。
     ---,2000c,〈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d,〈「後殖民」的台灣演繹〉,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2001a,〈日據以來台灣女性作家小說導論〉,新世紀華文文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
     ---,2001b,《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公司。於梨華,1985,《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台北:皇冠出版社。周蕾,1995,〈現代性的敘事-女性的細節敘述〉,《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姚一葦,1994,〈我看《沉默之島》〉﹙《沉默之島》附錄之二-決審意見﹚,《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范銘如,1999,〈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
     島嶼邊緣雜誌,1993,〈女人與國/家認同專輯〉,《島嶼邊緣》1993年3月第9期。
     馬叔禮,1980,〈心嚮往之-來談《陪他一段》〉,《中外文學》1980年2月第8卷第9期,頁130-133。
     高天生,1983,〈雄雞一鳴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月刊》1983年12月第6期,頁258-260。
     夏志清,1991,《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徐鋼,2000,〈復活的意義,無聲的陰影,及寫作的姿態-閱讀蘇偉貞小說的戲劇性〉,《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莊宜文,1998a,〈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1998年1月第13卷第8期,頁58-70。
     ---,1998b,〈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1998年2月第13卷第9期,頁62-75。
     ---,1998c,《《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8d,〈重組文學星空-從文學獎談新世代小說家的掘起〉,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
     袁愛瓊,1976,《江漢煙雲》,台北:作者自印。
     袁瓊瓊,1996,〈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關於她的二三事〉,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陳少廷,1977,《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芳明,1996a,〈毀滅與永恆-張愛玲的文學精神〉,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6b,〈亂世文章與亂世佳人〉,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6c,〈張愛玲與台灣〉,《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1998年11月第27卷第6期,頁54-72。
     ---,1999a,〈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再現〉,中央研究院台灣推動委員會主辦,「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b,〈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999年8月第15卷第10期,頁162-173。
     ---,1999c,〈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2000年8月總第190期,頁156-165。
     ———,2001a,〈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2001年5月總第199期,頁148-160。
     ———,2001b,〈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1年6月總第200期,頁164-177。
     陳映真,1988a,《玲鐺花》,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b,〈向著更寬闊的歷史視野……〉,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5,〈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論》1995年4月第52期,頁30-38。
     ---,2000,〈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2000年7月總第189期,頁138-160。
     陳昭瑛,1998,〈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
     陳炳良,1989,〈水仙子人物再探:蘇偉貞、鍾玲等人作品析論〉,《中外文學》1989年10月第209期,頁85-112。
     陳樂融,1983,〈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1983年9月第136期,頁134-152。
     張明等編,1965,《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
     張京媛,1995,〈前言〉,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張道藩,1981,〈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作者自印。
     張惠娟,1993,〈直道相思了無益 — 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張愛玲,1991a,《秧歌》,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b,《赤地之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c,《流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d,《怨女》,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1e,〈金鎖記〉,《傾城之戀》,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張毓茂主編,1988,《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張誦聖,1997,〈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1997年4月第299期,頁43-48。
     ---,2000a,〈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0b,〈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張淑麗,1998,〈解構與建構之後 — 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梅家玲,1998,〈小說台灣〉,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賀安慰,1989,〈蘇偉貞短篇小說中的愛情觀照〉,《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曾昭旭,1985,〈凋萎於虛無的愛〉,《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黃得時,1996a,〈台灣文學史序說〉,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b,〈台灣文學史第一章-明鄭時代〉,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c,〈台灣文學史第二章-康熙雍正時代〉,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d,〈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1991,《台灣新文學概觀》﹙上﹚﹙下﹚,廈門:鷺江出版社。
     黃寶蓮,1981,〈顏尚紅而心已老-讀「紅顏已老」抒感〉,《書評書目》1981年5月第96期,頁80-81。
     彭小妍,1994,〈巧婦童心-承先啟後的林海音〉,楊澤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
     ---,1996,《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楊錦郁專訪,1988,〈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文訊月刊》1988年6月第36期,頁78-93。
     楊義,1998,《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照,1995a,〈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5b,〈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齊邦媛,1982,〈「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1982年9月20日。
     廖美珍,1997,《現代才女的舊魂新變貌-論蘇偉貞的小說》,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劉心皇,1971,《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
     劉介民,1994,〈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滅絕》的思索〉,《文訊月刊》1994年3月第101期,頁7-10。
     ---,1995,〈《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學》1995年6月第277期,頁64-71。
     蔡淑華,1999,〈探測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愛情女子〉,《政大中文研究學報》1999年6月第2期,頁137-147。
     蔣曉雲,1980,《姻緣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謝冰瑩,1974,《女兵自傳》,台北:台灣力行書局。
     蕭義玲,1998,〈女性情欲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台灣》1998年4月第26期,頁192-206。
     蕭麗紅,1981,《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6,《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應鳳凰,1999,〈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
     聶華苓,1988,《桑青與桃紅》,台北:漢藝色研出版公司。
     蘇偉貞主講,吳晨華整理,1984,〈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1984年9月第192期,頁69-73。
     蘇偉貞,1995,〈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1995年10月,頁21-23。
     蘇剛,1983,〈女兒和她的小說〉,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2﹚中文翻譯之書目
     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譯,1999年,《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Bill Ashcroft﹙比爾.阿希克洛夫特﹚、Gareth Griffiths﹙嘉雷斯.格里菲斯﹚、Helen Tiffin﹙凱倫.蒂芬﹚,劉自荃譯,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
     Eric J. Hobsbawn﹙艾瑞克.霍布斯邦﹚,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Gayle Greene﹙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1995,〈女權主義學術與女性的社會構成〉,Gayle Greene﹙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Helene Cixous﹙埃萊娜.西蘇﹚,1992,〈美杜莎的笑聲〉,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Susan Gubar﹙蘇珊.格巴﹚,1992,〈”空白之頁”與女性創造力問題〉,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iffred L. Guerin, John R. Willingham,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徐進夫譯,1975,《文學欣賞與批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 英文書目
     Kuei - Fen Chiu﹙邱貴芬﹚,1992autumn — 1993summer,”Taking off: A Feminist Approach to Two Contemporary Women’s Novel’s in Taiwan”,Tamkang Review,Vol.23, Nos.1,2,3,4:709-733。
     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
     ﹙一﹚凡例
     1 為方面讀者檢索,蘇偉貞小說和散文雖然分類,但是同一年出版的小說和散文,仍會以英文字母排序,如一九八九年同時有小說《流離》和散文集《來不及長大》出版,《流離》出版於一九八九年二月,《來不及長大》出版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則《流離》的出版年為1989a,《來不及長大》的出版年為1984b,依此類推。
     2 所有出版資料,均以筆者所見之版次為準。故散文《歲月的聲音》初版為一九八三年,但是因所見為一九九○年的版本,故列為一九九○年出版。
     ﹙二﹚蘇偉貞小說研究資料
     1 蘇偉貞小說
     ﹙1﹚小說集
     1981a年,《紅顏已老》,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3a年,《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3b年,《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1983c年,《世間女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4年,《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5年,《舊愛》,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6年,《陌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7年,《離家出走》,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9a年,《流離》,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0b年,《我們之間》,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0c年,《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1年,《過站不停》,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2年,《熱的滅絕》,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4年,《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1995年,《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6年,《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未成集之單篇小說
     1997a年4月,〈倒影小維〉,《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頁25 — 48。
     1997b年9月,〈候鳥顧同〉《聯合文學》第13卷第11期頁32 — 41
     1998a年2月,〈老爸關雲短〉,《聯合文學》總第160期,頁28 — 45。
     1998b年10月11 — 13日,〈孤島之夜〉,《聯合報》副刊。
     1999b年4月,〈以上情節〉,《聯合文學》第15卷第6期,頁62 — 71。
     2000年4月,〈使者〉,《聯合文學》第16卷第6期,頁14 — 23。
     2 蘇偉貞散文
     ﹙1﹚散文集
     1989b年,《來不及長大》,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0a年,《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9a年,《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未成集之單篇散文
     1981b年,〈為聖戰擎炬者〉,三三集刊編輯群編,《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
     3 專論蘇偉貞小說之論文及文章
     ﹙1﹚書籍
     王宣一,1996年,〈追縱愛情的氣味-談蘇偉貞的《沉默之島》〉,《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王德威,1991年,〈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6年,〈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林文珮記錄.整理,1994年,〈有關《沉默之島》的部分〉﹙《沉默之島》附錄之一-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審會議記實﹚,《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東年,1994年,〈與沉默之島對話〉﹙《沉默之島》附錄之三﹚,《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姚一葦,1994年,〈我看《沉默之島》〉﹙《沉默之島》附錄之二-決審意見﹚,《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徐鋼,2000年,〈復活的意義,無聲的陰影,及寫作的姿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梁一萍,2001年,〈〈以上情節……〉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公司。
     賀安慰,1989年,〈蘇偉貞短篇小說中的愛情觀照〉,《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曾昭旭,1985年,〈凋萎於虛無的愛〉,《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廖美珍,1997年,《現代才女的舊魂新變貌 — 論蘇偉貞的小說》,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2﹚期刊論文
     尼洛,1984年1月,〈論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第184期,頁28-29。
     --,1985年2月,〈談《有緣千里》中的小說語言〉,《文訊月刊》第16期,頁163-167。
     李元貞,1995年2月,〈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沉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頁129-139。
     林雙不,1981年4月,〈四面探討蘇偉貞的「情份」〉,《明道文藝》第61期,頁4-11。
     洪淑苓,1985年8月,〈歲月的痕跡:評蘇偉貞近作《舊愛》〉,《文訊月刊》第19期,頁42-45。
     高天生,1983年12月,〈雄雞一鳴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月刊》第6期,頁258-260。
     馬叔禮,1980年2月,〈心嚮往之-來談《陪他一段》〉,《中外文學》第8卷第9期,頁130-133。
     陳義芝,1991年3月,〈悲憫感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評蘇偉貞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文訊月刊》第65期,頁60-61。
     張誦聖,1997年4月,〈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第299期,頁43-48。
     陳樂融,1983年9月,〈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第136期,頁134-152。
     黃寶蓮,1981年5月,〈顏尚紅而心已老-讀「紅顏已老」抒感〉,《書評書目》第96期,頁80-81。
     劉介民,1994年3月,〈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滅絕》的思索〉,《文訊月刊》第101期,頁7-10。
     ---,1995年6月,〈《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學》第277期,頁64—71。
     蔡淑華,1999年6月,〈探測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愛情女子〉,《政大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頁137-147。
     蕭義玲,1998年4月,〈女性情欲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台灣》第26期,頁192-206。
     ﹙3﹚研討會論文
     黎活仁,2001年5月26、27日,〈主體的斷裂:蘇偉貞《沉默之島》所示人格陰影與西洋文化的矛盾〉,「國際化年代的文化認同╱主體性」國際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英語學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東亞學系主辦。
     ﹙4﹚報紙論文
     王鼎鈞,1986年1月23日,〈傳統現代兩不厭〉,《聯合報》副刊。
     ---,1992年12月29日,〈離不開的「同方」〉,《中央日報》副刊。
     尼洛,1986年10月27日,〈《重逢之路》的詮釋〉,《中央日報》副刊。
     平路,1992年9月17日,〈評《熱的滅絕》〉,《聯合報》讀書人。
     李有成,1991年1月27日,〈眷村的童騃時代—評蘇偉貞的《離開同方》〉,《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李有成,1991年4月14日,〈十年說愛—評蘇偉貞的《過站不停》〉,《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胡錦媛,1995年6月15日,〈向內在心靈世界探索〉,《聯合報》讀書人。
     張大春,1991年1月18日,〈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評蘇偉貞的《離開同方》〉,《中國時報》開卷。
     齊邦媛、林良、王孝廉,1982年9月20日,〈「兩地」評審意見〉,《聯合報》副刊。
     鍾玲,1990年10月12日,〈評《我們之間》〉,《中國時報》副刊。
     4 論及蘇偉貞小說之研究論文及文章
     ﹙1﹚書籍
     王德威,1988年,〈「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3年,〈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6年,〈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8年,〈說來那話兒也長〉,《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從「海派」到「張派」〉,《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8年,〈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呂正惠,1995年,〈台灣女性作家與現代女性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
     吳婉茹,1994年,《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
     李仕芬,2000年,《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邱貴芬,1998年,〈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年,〈從張愛玲談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莊宜文,1998年,《《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
     張惠娟,1993年,〈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楊照,1998年,〈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期刊論文
     李仕芬,1998年2月,〈至死不渝?—女作家的愛情神話〉,《聯合文學》總160期,頁118—126。
     邱貴芬,1999年2月,〈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頁5—25。
     陳炳良,1989年10月,〈水仙子人物再探:蘇偉貞、鍾玲等人作品析論〉,《中外文學》第209期,頁85—112。
     ﹙3﹚研討會論文
     邱貴芬,2001年5月18—19日,〈日據以來台灣女性作家小說導論〉,新世紀華文文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
     ﹙4﹚報紙論文
     丘彥明,1982年9月15日,〈愛底尋求—「愛的故事」徵文總評會議紀要〉,《聯合報》副刊。
     司馬中原、尼洛、彭歌、齊邦媛、鄭清文,1980年11月12日,〈歷史的胸懷,文學的證言—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中長篇小說總評會議紀實〉,《聯合報》副刊。
     吳繼文紀錄,1983年1月17—21日,〈第七屆聯合報小說獎中、長篇決選會議記實〉,《聯合報》副刊。
     蔡鵬輝紀錄,1986年10月22日,〈民族脈搏的躍動〉,《中央日報》副刊。
     5 相關傳記、訪談、演講、報導資料
     ﹙1﹚書籍
     袁瓊瓊,1996年,〈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1999年,〈關於她的二三事〉,蘇偉貞,《夢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張德模,1983年,〈認蘇〉,蘇偉貞,《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愛亞,1994年,〈不肯沉默的心〉﹙《沉默之島》附錄之四—專訪蘇偉貞﹚,《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蘇偉貞,1983年,〈書香子弟〉,《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6年,〈封閉〉,《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蘇剛,1983年,〈女兒和她的小說〉,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
     ﹙2﹚期刊文章
     姜捷,1986年5月,〈蘇偉貞是書癡、字癡、情癡〉,《婦女雜誌》第212期,頁44—49。
     楊錦郁專訪,1988年6月,〈短篇小說寫作經驗談〉,《文訊月刊》第36期,頁78—93。
     《聯合文學》編輯部,〈訪蘇偉貞談〈黑暗的顏色〉〉,《聯合文學》第5卷第3期,頁70—71。
     蘇偉貞主講,吳晨華整理,1984年9月,〈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第192期,頁69—73。
     蘇偉貞,1995年10月,〈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頁21—23。
     ﹙3﹚報紙文章
     朱天心、蘇偉貞發言,呂文翠、胡蘊玉、王妙如記錄整理,1994年11月10日,〈情欲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詹宏志、朱天文、蘇偉貞發言,鍾雲記錄整理,1994年11月19—20日,〈在孤獨的月夜□歌唱—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蘇偉貞,1983年4月19日,〈平常女子〉,《聯合報》副刊。
     ---,1986年10月27日,〈有光的碉堡〉,《中央日報》副刊。
     ---,1995年9月10日,〈張愛玲書信選讀〉,《聯合報》副刊。
     ---,1998年3月28日,〈在他周圍〉,《聯合報》副刊。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