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
作者 林慧青
Lin, Hui-Ching
貢獻者 李豐楙
Lee, Fong-Mao
林慧青
Lin, Hui-Ching
關鍵詞 綠野仙蹤
末世
濟度
道教小說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5:58:22 (UTC+8)
摘要 小說之中涉及「末世」與「濟度」主題的就被稱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所以並不限於「神魔」小說,而是包括其他各種的題材。但小說的內容若只觸及人間亂象,只能說是以亂世為背景的小說;因為在道教的「末世濟度」觀中,「濟度」是一個不可抽離的核心觀念,所以「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就必須同時含有「末世」與「濟度」兩個主題,作品中必須具有神秘力量的授權,才能稱之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否則只能說是豪俠小說罷了。「末世」這個主題出現在眾多的明清小說之中,為了能正確地看待這些作品,本文決定以道教的「末世濟度」觀為切入點,重新分析清人李百川的《綠野仙蹤》,希望能賦予本書新的價值,也為其在小說史上尋得正確的定位。
     《綠野仙蹤》的版本大致分為百回抄本與八十回刻本兩種,因為百回抄本中保留了較多的道教末世思想,所以本文主要是以百回本為研究的對象,為了便於了解道教的末世觀,本文在第三章中比較詳細地敘述道教的末世思想。
     在神話敘事模式方面,本書將世界區分為人間與仙界兩個不同的空間,而以「末世」這一段共同的時間貫穿兩個世界。末世時的人間亂象橫生,除了朝綱不振、五倫失序,還有異於人類的精怪作祟;而仙界中的神仙亦有觸犯罪律的可能,犯了罪的神仙會被逐出仙界謫降於人間。末世時的人間存在了謫仙、精怪與凡人,三者的共同點是身負罪孽,所以不斷朝向劫數的一方沈淪,終至難逃一死。而救劫者的適時點化,給予知錯能改的凡人一條生路,也就是只要遵循正道鍥而不捨地修煉就可以獲得救度,終有一天可以成仙;但若故態復萌,就只有墮入劫數的深淵。成仙之後也不可忘了要繼續修道,否則又會因犯罪而謫凡,這就是書中所要表達的道教循環不已的宇宙觀。
     在「末世與濟度」的主題方面,度人者的首要任務是度脫仙才,只要是誠心向道者,無論是何種身分都能被度脫,只要潛心修道,也皆可成為神仙。此外,度人者還需執行替天行道的任務,以其「非常」的能力處理「正常」法律所無法約束的事件。度人者要度脫一個人,首先要試煉他有無道心,被度者因為在生活上出現困境,或是生命安全遭受威脅,因驚覺人生無常,所以決定出家修道,這是度人者利用災的告譴讓被度者從紅塵中醒悟。若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讓被度者醒悟,度人者就會利用夢境來點化他,也就是讓被度者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再利用死亡的惡鏡頭讓其驚醒,使其切身感受到人生如夢的虛幻。
     經過前述的分析之後,本文認為應該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將《綠野仙蹤》視為宗教文學的一部分;若再細分則屬於「超凡入聖型」的道教「末世濟度」類型小說。
參考文獻 一、小說版本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香港:文光書局,1955年
     《綠野仙蹤》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增像綠野仙蹤全傳》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綠野仙蹤》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綠野仙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古本小說叢刊》(第四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綠野仙蹤》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年
     《明清佳作足本叢刊》(第一輯)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綠野仙蹤》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綠野仙蹤》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綠野仙蹤》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二、道藏
     《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中和集》,《正統道藏》第7冊
     《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第10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1冊
     《上清後聖道君列紀》,《正統道藏》第11冊
     《墉城集仙錄》,《正統道藏》第30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第30冊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
     《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第42冊
     《太上三天正法經》,《正統道藏》第48冊
     《易林》《正統道藏》第60冊
     三、古代典籍
     (周)左丘明:《國語》台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校訂:《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漢)許慎撰、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 台北:里仁書局,1982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清)嚴可均:《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馬驌:《繹史》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 明:《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四、中文書籍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弗雷澤:《金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安平秋、章培恆:《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師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7
     李師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 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師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君慧:《古典小說漫話》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昭利:《「綠野仙蹤」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三)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張火慶、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辜美高、李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中國明清通俗小說書目提要》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1998
     諶 湛:《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葉嘉輝:《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魯迅:《小說舊聞鈔》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鄭振鐸:《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蔡榮凱:《漢魏六朝道教的罪罰觀及其解罪方式》 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灣:遠流出版社,1991年
     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黨聖元:《中國古代的道士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蘇德昌:《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五、中文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拓:〈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幼獅月刊》第40卷第2期(1974年8月),頁15-20
     何翠萍:〈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19期,頁57-64
     李富軒、李紅:〈中國狐文化史略〉,《歷史月刊》1995年4月號,頁98-105
     李師豐楙:〈六朝劍鏡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李師豐楙:〈《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制說〉,《東方宗教研究》新2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藝中心,1991年),頁133-15
     李師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頁75-141
     李師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417-454
     李師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1994年4月),頁1-26
     李師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和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頁373-422
     李師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107-156
     李師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頁413-431
     李師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91-130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10月),頁138-160
     李師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頁40-72
     李師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14期(1999年3月),頁1-49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 司,1999年),頁133-156
     吳璧雍:〈名氣最大的猿猴──從孫悟空談猿猴的傳說〉,《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26-28
     林連祥:〈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9卷8期(1980年1月),頁28-37
     胡可立:〈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4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頁245-288
     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內丹學〉,《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2
     胡萬川:〈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2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頁31-43
     柳存仁著、黎登鑫譯:〈明代思想中道教之修持方法〉,《書目季刊》第21卷第4期(1988年3月),頁30-45
     馬濟人:〈大小周天〉,《中國氣功學》(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一九八五),頁259-291
     容世誠:〈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223-262
     許建崑:〈「杜子春傳」寫作技巧及其人神關係的探討〉,《東海學報》第38卷(1997年7月),頁27-37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5月),頁122-133
     黃昱凌:〈《太平廣記.猿猴類》故事研究〉,《輔大中文研究學報 》(1994年6月),頁271-289
     黃景進:〈枕中記的結構分析〉,《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頁95-107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頁123-154
     葉經柱:〈李百川的《綠野仙》〉(上)(下),《國文天地》(第15卷第2期,1999年7月),頁66-71;(第15卷第3期,1999年8月),頁92-94
     葉慶炳:〈古典小說中的狐狸精〉(上)(下),《中外文學》6卷1期(1977年6月),頁48-56;6卷2期(1977年7月),頁4-19
     葉慶炳:〈談猿說猴〉,《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4-8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5期(1978年6月),頁153-196;第6期(1980年5月),頁169-217
     鄭明娳:〈猿猴故事與白猿傳〉,《新文藝》第327期(1983年6月),頁140-143
     樂蘅軍:〈蓬萊詭戲──論「鏡花緣」的世界觀〉,《中國古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10月),頁247
     潛明滋:〈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頁138-150
     Victor Turner & Edith Turner原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第66卷第2期(1989年2月),頁51-68
     六、外文書籍、論文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 東京:創文社,1990年
     大塚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 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宮川尚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8年),頁459-477
     奧崎裕司:〈功過格〉,《道教》第二卷 道教的展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頁155-16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6151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豐楙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ee, Fong-Mao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慧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Hui-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慧青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Hui-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5:58:22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5:58: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5:58: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151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小說之中涉及「末世」與「濟度」主題的就被稱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所以並不限於「神魔」小說,而是包括其他各種的題材。但小說的內容若只觸及人間亂象,只能說是以亂世為背景的小說;因為在道教的「末世濟度」觀中,「濟度」是一個不可抽離的核心觀念,所以「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就必須同時含有「末世」與「濟度」兩個主題,作品中必須具有神秘力量的授權,才能稱之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否則只能說是豪俠小說罷了。「末世」這個主題出現在眾多的明清小說之中,為了能正確地看待這些作品,本文決定以道教的「末世濟度」觀為切入點,重新分析清人李百川的《綠野仙蹤》,希望能賦予本書新的價值,也為其在小說史上尋得正確的定位。
     《綠野仙蹤》的版本大致分為百回抄本與八十回刻本兩種,因為百回抄本中保留了較多的道教末世思想,所以本文主要是以百回本為研究的對象,為了便於了解道教的末世觀,本文在第三章中比較詳細地敘述道教的末世思想。
     在神話敘事模式方面,本書將世界區分為人間與仙界兩個不同的空間,而以「末世」這一段共同的時間貫穿兩個世界。末世時的人間亂象橫生,除了朝綱不振、五倫失序,還有異於人類的精怪作祟;而仙界中的神仙亦有觸犯罪律的可能,犯了罪的神仙會被逐出仙界謫降於人間。末世時的人間存在了謫仙、精怪與凡人,三者的共同點是身負罪孽,所以不斷朝向劫數的一方沈淪,終至難逃一死。而救劫者的適時點化,給予知錯能改的凡人一條生路,也就是只要遵循正道鍥而不捨地修煉就可以獲得救度,終有一天可以成仙;但若故態復萌,就只有墮入劫數的深淵。成仙之後也不可忘了要繼續修道,否則又會因犯罪而謫凡,這就是書中所要表達的道教循環不已的宇宙觀。
     在「末世與濟度」的主題方面,度人者的首要任務是度脫仙才,只要是誠心向道者,無論是何種身分都能被度脫,只要潛心修道,也皆可成為神仙。此外,度人者還需執行替天行道的任務,以其「非常」的能力處理「正常」法律所無法約束的事件。度人者要度脫一個人,首先要試煉他有無道心,被度者因為在生活上出現困境,或是生命安全遭受威脅,因驚覺人生無常,所以決定出家修道,這是度人者利用災的告譴讓被度者從紅塵中醒悟。若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讓被度者醒悟,度人者就會利用夢境來點化他,也就是讓被度者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再利用死亡的惡鏡頭讓其驚醒,使其切身感受到人生如夢的虛幻。
     經過前述的分析之後,本文認為應該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將《綠野仙蹤》視為宗教文學的一部分;若再細分則屬於「超凡入聖型」的道教「末世濟度」類型小說。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檢討
     (一)研究成果的回顧
     (二)研究成果的檢討
     第三節 研究的材料與範圍
     第四節 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第五節 預期成果
     第二章 《綠野仙蹤》的版本
     第一節 《綠野仙蹤》目前所見的版本
     (一)百回抄本
     (二)八十回刻本
     第二節 簡本反映在大眾文學的意義
     (一)符合大眾的水準
     (二)小說對大眾的教化作用
     (三)受到清朝禁、毀小說的壓力
     第三節 本文所採用的版本
     (一)本文採用百回抄本之因
     (二)社科院小型抄本的優點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道教末世觀與《綠野仙蹤》的關係
     第一節 道教對末世的定義
     (一)何謂末世
     (二)末世之形成及其特質
     (三)末世中的濟度
     第二節 道教建立末世觀的意義
     (一)《綠野仙蹤》一書中的道教末世用語
     (二)《綠野仙蹤》提出他界的意義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綠野仙蹤》的神話敘事模式
     第一節 《綠野仙蹤》一書中的兩個世界
     (一)人間的亂象
     (二)非常的力量
     第二節 人間與仙界的升降關係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綠野仙蹤》的主題──末世與濟度
     第一節 度人者的任務
     (一)度脫仙才
     (二)替天行道
     第二節 被度者的修道歷程
     (一)心境的轉變
     (二)夢的啟迪
     (三)煉丹時的幻境試煉
     (四)超脫劫運
     第三節 塑造典型人物的意義
     (一)正面人物
     (二)負面人物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心得
     第二節 未來展望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綠野仙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末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濟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教小說zh_TW
dc.title (題名) 《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小說版本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香港:文光書局,1955年
     《綠野仙蹤》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增像綠野仙蹤全傳》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綠野仙蹤》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綠野仙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古本小說叢刊》(第四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綠野仙蹤》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年
     《明清佳作足本叢刊》(第一輯)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綠野仙蹤》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綠野仙蹤》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綠野仙蹤》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二、道藏
     《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正統道藏》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中和集》,《正統道藏》第7冊
     《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第10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11冊
     《上清後聖道君列紀》,《正統道藏》第11冊
     《墉城集仙錄》,《正統道藏》第30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第30冊
     《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
     《真誥》,《正統道藏》第35冊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第42冊
     《太上三天正法經》,《正統道藏》第48冊
     《易林》《正統道藏》第60冊
     三、古代典籍
     (周)左丘明:《國語》台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校訂:《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漢)許慎撰、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 台北:里仁書局,1982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清)嚴可均:《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馬驌:《繹史》台北:新興書局,1983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 明:《太平經合校》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四、中文書籍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弗雷澤:《金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安平秋、章培恆:《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師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師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7
     李師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 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師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君慧:《古典小說漫話》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昭利:《「綠野仙蹤」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三)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張火慶、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辜美高、李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中國明清通俗小說書目提要》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1998
     諶 湛:《元雜劇中道教故事類型與神明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葉嘉輝:《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渡邊雪羽:《元雜劇中的道教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魯迅:《小說舊聞鈔》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鄭振鐸:《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蔡榮凱:《漢魏六朝道教的罪罰觀及其解罪方式》 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灣:遠流出版社,1991年
     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黨聖元:《中國古代的道士生活》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蘇德昌:《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五、中文單篇論文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拓:〈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幼獅月刊》第40卷第2期(1974年8月),頁15-20
     何翠萍:〈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19期,頁57-64
     李富軒、李紅:〈中國狐文化史略〉,《歷史月刊》1995年4月號,頁98-105
     李師豐楙:〈六朝劍鏡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李師豐楙:〈《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制說〉,《東方宗教研究》新2期(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藝中心,1991年),頁133-15
     李師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頁75-141
     李師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頁417-454
     李師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1994年4月),頁1-26
     李師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和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頁373-422
     李師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107-156
     李師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頁413-431
     李師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91-130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度世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10月),頁138-160
     李師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1999年),頁40-72
     李師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14期(1999年3月),頁1-49
     李師豐楙:〈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公 司,1999年),頁133-156
     吳璧雍:〈名氣最大的猿猴──從孫悟空談猿猴的傳說〉,《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26-28
     林連祥:〈鏡花緣的結構探索〉,《中外文學》9卷8期(1980年1月),頁28-37
     胡可立:〈柳翠劇的兩種類型〉,《文學評論》第4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7年),頁245-288
     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內丹學〉,《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2
     胡萬川:〈神仙與富貴之間的抉擇──唐代小說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小說戲曲研究》第2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頁31-43
     柳存仁著、黎登鑫譯:〈明代思想中道教之修持方法〉,《書目季刊》第21卷第4期(1988年3月),頁30-45
     馬濟人:〈大小周天〉,《中國氣功學》(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一九八五),頁259-291
     容世誠:〈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223-262
     許建崑:〈「杜子春傳」寫作技巧及其人神關係的探討〉,《東海學報》第38卷(1997年7月),頁27-37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5月),頁122-133
     黃昱凌:〈《太平廣記.猿猴類》故事研究〉,《輔大中文研究學報 》(1994年6月),頁271-289
     黃景進:〈枕中記的結構分析〉,《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頁95-107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頁123-154
     葉經柱:〈李百川的《綠野仙》〉(上)(下),《國文天地》(第15卷第2期,1999年7月),頁66-71;(第15卷第3期,1999年8月),頁92-94
     葉慶炳:〈古典小說中的狐狸精〉(上)(下),《中外文學》6卷1期(1977年6月),頁48-56;6卷2期(1977年7月),頁4-19
     葉慶炳:〈談猿說猴〉,《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2月),頁4-8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下),《文學評論》第5期(1978年6月),頁153-196;第6期(1980年5月),頁169-217
     鄭明娳:〈猿猴故事與白猿傳〉,《新文藝》第327期(1983年6月),頁140-143
     樂蘅軍:〈蓬萊詭戲──論「鏡花緣」的世界觀〉,《中國古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10月),頁247
     潛明滋:〈神話與原始宗教源於一個統一體〉,《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頁138-150
     Victor Turner & Edith Turner原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第66卷第2期(1989年2月),頁51-68
     六、外文書籍、論文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 東京:創文社,1990年
     大塚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 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宮川尚志:〈謫仙考〉,《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8年),頁459-477
     奧崎裕司:〈功過格〉,《道教》第二卷 道教的展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頁155-16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