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自我認同與鄉土教育——米德與哈伯瑪斯的對話
自我認同與鄉土教育——米德與哈伯瑪斯的對話
作者 林純英
Lin, Chwen-Ying
貢獻者 馮朝霖
林純英
Lin, Chwen-Ying
關鍵詞 鄉土教育
鄉土教育
米德
米德
哈伯瑪斯
哈伯瑪斯
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
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
主我
主我
客我
客我
共同體
共同體
Homeland education
Homeland education
G. H. Mead
G. H. Mead
J. Habermas
J. Habermas
Self-identity
Self-identity
Symbol Interactionism
Symbol Interactionism
I
I
Me
Me
Community
Community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0:24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鄉土教育中應具備的教育性思維,凸顯以學習者為主要關懷的教育精神所在。蓋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之後,以重視台灣主體性為主要訴求的鄉土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甚至在民國八十年代形成討論的高峰,官方亦將「鄉土教學活動」與「認識台灣」正式納入國民教育課程中。然而,在政治意識型態的爭辯中,教育的焦點被模糊了;鄉土教育在政治角力中成為企圖主導學習者認同(identification)的手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源於對學習主體性的關心,首先探究台灣鄉土教育由被貶抑到普獲重視的過程中,前後影響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諸多背景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文化等)。並從相關教育思想(以自然主義、存在主義、批判教育學為主),深化正向「自我認同」在鄉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以米德(G. H. Mead)、哈伯瑪斯(J. Habermas)之社會學理論的探討,瞭解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歷程、危機、機制與影響,以建構對鄉土教育完整性的理解。希望在「過度政治化」與「忽視符號問題」的兩極論述外,補充兼具微觀基礎與鉅觀批判的、具理論完整性的論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秋絨(民78)。邁向民主化的教育——弗雷勒與哈伯瑪斯的觀點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159-185。台北:台灣書店。
     王麗雲(民79)。艾波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民83)。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249-2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秀雄(民84)。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93-204。台北:漢文書店。
     方德隆(民86)。國民中學「鄉土教育」課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48(9),頁48-59。
     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民84)。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台北:桂冠。
     江宜樺(民84)。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理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載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39-76。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杜玉祥(民66)。談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國教輔導,16(8),頁1-2。
     李聰超(民85)。「鄉土教學」納入國民小學課程的意義與體認。文訊,1996(4),頁25-26。
     吳季樹(民81)。論哈伯瑪斯前期作品中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芬(民86)。以新竹市的風土人情為實例試談鄉土教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48(1),頁60-64。
     來安民(民82)。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國平(民82) 。尼采在廿世紀的轉捩點上。台北:林鬱。
     林永森、李園會(民56)。鄉土教育原理。國教輔導,55,頁2-3。
     林宏濤(民79)。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賢(民84)。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66-83。台北:漢文書店。
     林政華(民85)。走出鄉土文化教學本位的盲點。國民教育,36(4),頁65-66。
     林谷芳(民85)。鄉土教學的歷史意義兼及可能侷限的反思。文訊,1996(4),頁23-24。
     林瑞榮(民87)。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胡昌智(民72)。介紹哈伯瑪斯的溝通行為理論。思與言,21(2),頁147-158。
     哈伯瑪斯著;沈力等譯(民79)。溝通與社會演化(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台北:結構群。
     哈伯瑪斯著;杜奉賢、陳龍森譯(民80)。論社會科學的邏輯(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結構群。
     姚世澤 (民83)。「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7-478。
     姚誠 (民85)。人與土地的思考。國際人文年刊,5,頁159-173。
     姚誠 (民86)。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夏黎明(民77)。鄉土定義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頁283-299。
     夏黎明(民78)。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頁63-77。
     夏黎明(民84)。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3-9。台北:漢文書店。
     高宣揚(民83)。實用主義與語用論。台北:遠流。
     高時勇(民83)。雲嘉地區社會科鄉土教材介紹。教師之友,35(2),頁27-34。
     高增忠(民87)。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民84)。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頁241-249。台北:幼獅。
     耿志華(民84)。中小學鄉土史地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11-124。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祺(民72a)。溝通與批判(1)——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7,頁10-16。
     黃瑞祺(民72b)。溝通與批判(2)——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8,頁43-49。
     黃瑞祺(民72c)。溝通與批判(3)——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9,頁44-52。
     黃瑞祺(民72d)。溝通與批判(4)——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101,頁44-52。
     黃玉冠(民83)。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3)。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83年6月,頁9-12。
     黃俊傑(民8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頁233-257。台北:正中。
     黃新發(民8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 月),頁2-7。
     黃森泉(民85)。台灣原住民族群地位之變遷。國教輔導,35(4),頁20-23。
     黃森泉(民86)。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之探討——國小族群教育之策略。國教輔導,36(4),頁18-28。
     張家銘(民73)。米德論語言的起源與功能。美國研究,14(2),頁23-46。
     張家銘(民82)。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從歷程與結構的觀點剖析。東吳社會學報,3月2期,頁61-87。
     張翰璧(民79)。系統與生活世界——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的剖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建成(民86)。政治與教育之間:論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許雪姬(民79)。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21-127。
     陳伯璋(民84)。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23-26。台北:漢文書店。
     陳宗仁(民84)。從異族踏查到本土探尋——近百年來台灣鄉土研究史概述。文訊,1995(10),頁49-52。
     陳美如(民84)。多元文化社會的語言教育。國教輔導,35(5),頁22-26。
     陳美如(民85)。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85a)。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學習。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民85b)。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國語實小(民84)。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之意見調查。國立教育資料館印行。
     郭為藩(民84)。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
     郭實渝(民85)。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6。台北:師大書苑。
     項退結(民75)。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東大。
     彭仁信(民84)。鄉土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36(2),110-121。
     曾靜悅(民84)。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中平(民85)。公共性的失落與重尋——論社群共同體思想對公共行政研究之指引。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芝宣(民85)。台灣鄉土教材目錄初編。文訊,1996(4),頁38-42。
     溫明麗(民85)。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05-236。台北:師大書苑。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6)。多元文化與教育——其理論、政策與課程。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23-174。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楊季源(民51)。裴斯塔洛齊教育學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
     楊國德(民77)。喬志米德的社會心理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民82)。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與課題。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65-186。台北:台灣書店。
     詹茜如(民82)。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民84)。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頁51-62。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智穎(民87)。台南縣新化區國小鄉土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志明(民85)。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及觀念。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223-239。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劉禹輪(民64)。鄉土教材與心理建設。新聞天地,1409,頁19。
     劉禹輪(民67)。鄉土教材與中興復國。台北:正中。
     劉俊斐(民85)。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5,頁175-192。
     劉振倫(民83)。台灣母語與鄉土教學的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倫(民85)。台灣鄉土教材的現況。文訊,1996(4),頁27-29。
     劉湘川(民86)。原住民國民教育之問題與研究。國教輔導,36(4),頁2-7。
     滕大春(民80)。外國教育通史。山東:新華。
     鄭先祐(民83)。生態觀和環境觀。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43-155。台北:前衛。
     鄭梓 (民86)。擺盪於統獨之間的台灣鄉土史教材。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5-263。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鄧景衡(民83)。鄉土小吃與空間:認同的虛像?抑或文化的創造基因。空間雜誌,65期,頁65-74。
     鄧天德(民85)。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77-193。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歐用生(民8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漢文書店。
     蔡志展(民84a)。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經營理念之商榷。國教輔導,33(4),頁10-15。
     蔡志展(民84b)。淺談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5-16。
     蔡志展(民84c)。鄉土資料與鄉土教材之商榷。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7-21。
     蔡碧珠、張志清(民86)。國一課本「認識台灣」內容引起爭議。教育資料文摘,40(1),頁3-4。
     盧梭著;李平漚譯(民80)。愛彌兒。台北:五南。
     戴寶村(民82)。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8。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蕭高彥(民85)。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257-291。
     藍惠寧(民88)。保羅•弗雷勒解放教育學之哲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民78)。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蕭新煌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頁174-214。台北:中國論壇。
     譚光鼎、湯仁燕(民82)。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民84)。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頁102-114。
     顧瑜君(民85)。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套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Blumer著;馬彥彬譯(民76)。米德思想中的社會學意涵。思與言,24(5),頁539-549。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民73)。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
     Morris著;黃昌城譯(民84)。存在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Pivcevic著;廖仁義譯(民75)。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Swingewood著;彭懷恩等譯(民84)。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
     英文部分
     Baert, Patrick J. N.(1989). The Creation of an Invented Future: An Inquiry into G. H. Mead’s Relatively-Open Fu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ciolog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15(September), pp316-338.
     Baldwin, John D. (1986). George Herbert Mead---A Unifying Theory for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J.M. (1995). Recovering Ethical life---Jurgen Habermas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ourgeois, Patrick L. & Rosenthal, Sandra B. (1990). Role-taking, corporeal intersubjectivity, and self: Mead and Merleau-Ponty. Philosophy Today.1990 spring, pp117-128.
     Dewey, John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unn, Robert G. (1997). Sel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Mead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8(4),pp687-705.
     Giroux, H. A. (1983).Theory and Resistence in Education---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ssachusetts: Bering & Garvey.
     Kanpol, Barry(1994).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ergin & Garrey.
     Li-chen Ma (1984). On the self: A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oly’s and Mead’s Theories. American Study. 14(1), pp125-142.
     Mead, George H. (1968). George Herbert Mead: Essays on His Social Philosophy. Edited by John W. Petra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effler, Israel (1974). Four Pragmatist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Peirce, James, Mead, Dewe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Vaitkus, Steven (1991). How Is Society Possible?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中文部分
     王秋絨(民78)。邁向民主化的教育——弗雷勒與哈伯瑪斯的觀點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159-185。台北:台灣書店。
     王麗雲(民79)。艾波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民83)。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249-2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秀雄(民84)。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93-204。台北:漢文書店。
     方德隆(民86)。國民中學「鄉土教育」課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48(9),頁48-59。
     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民84)。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台北:桂冠。
     江宜樺(民84)。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理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載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39-76。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杜玉祥(民66)。談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國教輔導,16(8),頁1-2。
     李聰超(民85)。「鄉土教學」納入國民小學課程的意義與體認。文訊,1996(4),頁25-26。
     吳季樹(民81)。論哈伯瑪斯前期作品中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芬(民86)。以新竹市的風土人情為實例試談鄉土教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48(1),頁60-64。
     來安民(民82)。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國平(民82) 。尼采在廿世紀的轉捩點上。台北:林鬱。
     林永森、李園會(民56)。鄉土教育原理。國教輔導,55,頁2-3。
     林宏濤(民79)。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賢(民84)。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66-83。台北:漢文書店。
     林政華(民85)。走出鄉土文化教學本位的盲點。國民教育,36(4),頁65-66。
     林谷芳(民85)。鄉土教學的歷史意義兼及可能侷限的反思。文訊,1996(4),頁23-24。
     林瑞榮(民87)。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胡昌智(民72)。介紹哈伯瑪斯的溝通行為理論。思與言,21(2),頁147-158。
     哈伯瑪斯著;沈力等譯(民79)。溝通與社會演化(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台北:結構群。
     哈伯瑪斯著;杜奉賢、陳龍森譯(民80)。論社會科學的邏輯(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結構群。
     姚世澤 (民83)。「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7-478。
     姚誠 (民85)。人與土地的思考。國際人文年刊,5,頁159-173。
     姚誠 (民86)。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夏黎明(民77)。鄉土定義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頁283-299。
     夏黎明(民78)。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頁63-77。
     夏黎明(民84)。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3-9。台北:漢文書店。
     高宣揚(民83)。實用主義與語用論。台北:遠流。
     高時勇(民83)。雲嘉地區社會科鄉土教材介紹。教師之友,35(2),頁27-34。
     高增忠(民87)。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民84)。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頁241-249。台北:幼獅。
     耿志華(民84)。中小學鄉土史地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11-124。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祺(民72a)。溝通與批判(1)——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7,頁10-16。
     黃瑞祺(民72b)。溝通與批判(2)——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8,頁43-49。
     黃瑞祺(民72c)。溝通與批判(3)——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9,頁44-52。
     黃瑞祺(民72d)。溝通與批判(4)——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101,頁44-52。
     黃玉冠(民83)。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3)。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83年6月,頁9-12。
     黃俊傑(民8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頁233-257。台北:正中。
     黃新發(民8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 月),頁2-7。
     黃森泉(民85)。台灣原住民族群地位之變遷。國教輔導,35(4),頁20-23。
     黃森泉(民86)。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之探討——國小族群教育之策略。國教輔導,36(4),頁18-28。
     張家銘(民73)。米德論語言的起源與功能。美國研究,14(2),頁23-46。
     張家銘(民82)。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從歷程與結構的觀點剖析。東吳社會學報,3月2期,頁61-87。
     張翰璧(民79)。系統與生活世界——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的剖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建成(民86)。政治與教育之間:論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許雪姬(民79)。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21-127。
     陳伯璋(民84)。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23-26。台北:漢文書店。
     陳宗仁(民84)。從異族踏查到本土探尋——近百年來台灣鄉土研究史概述。文訊,1995(10),頁49-52。
     陳美如(民84)。多元文化社會的語言教育。國教輔導,35(5),頁22-26。
     陳美如(民85)。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85a)。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學習。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民85b)。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國語實小(民84)。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之意見調查。國立教育資料館印行。
     郭為藩(民84)。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
     郭實渝(民85)。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6。台北:師大書苑。
     項退結(民75)。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東大。
     彭仁信(民84)。鄉土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36(2),110-121。
     曾靜悅(民84)。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中平(民85)。公共性的失落與重尋——論社群共同體思想對公共行政研究之指引。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芝宣(民85)。台灣鄉土教材目錄初編。文訊,1996(4),頁38-42。
     溫明麗(民85)。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05-236。台北:師大書苑。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6)。多元文化與教育——其理論、政策與課程。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23-174。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楊季源(民51)。裴斯塔洛齊教育學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
     楊國德(民77)。喬志米德的社會心理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民82)。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與課題。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65-186。台北:台灣書店。
     詹茜如(民82)。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民84)。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頁51-62。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智穎(民87)。台南縣新化區國小鄉土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志明(民85)。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及觀念。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223-239。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劉禹輪(民64)。鄉土教材與心理建設。新聞天地,1409,頁19。
     劉禹輪(民67)。鄉土教材與中興復國。台北:正中。
     劉俊斐(民85)。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5,頁175-192。
     劉振倫(民83)。台灣母語與鄉土教學的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倫(民85)。台灣鄉土教材的現況。文訊,1996(4),頁27-29。
     劉湘川(民86)。原住民國民教育之問題與研究。國教輔導,36(4),頁2-7。
     滕大春(民80)。外國教育通史。山東:新華。
     鄭先祐(民83)。生態觀和環境觀。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43-155。台北:前衛。
     鄭梓 (民86)。擺盪於統獨之間的台灣鄉土史教材。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5-263。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鄧景衡(民83)。鄉土小吃與空間:認同的虛像?抑或文化的創造基因。空間雜誌,65期,頁65-74。
     鄧天德(民85)。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77-193。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歐用生(民8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漢文書店。
     蔡志展(民84a)。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經營理念之商榷。國教輔導,33(4),頁10-15。
     蔡志展(民84b)。淺談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5-16。
     蔡志展(民84c)。鄉土資料與鄉土教材之商榷。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7-21。
     蔡碧珠、張志清(民86)。國一課本「認識台灣」內容引起爭議。教育資料文摘,40(1),頁3-4。
     盧梭著;李平漚譯(民80)。愛彌兒。台北:五南。
     戴寶村(民82)。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8。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蕭高彥(民85)。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257-291。
     藍惠寧(民88)。保羅•弗雷勒解放教育學之哲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民78)。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蕭新煌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頁174-214。台北:中國論壇。
     譚光鼎、湯仁燕(民82)。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民84)。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頁102-114。
     顧瑜君(民85)。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套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Blumer著;馬彥彬譯(民76)。米德思想中的社會學意涵。思與言,24(5),頁539-549。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民73)。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
     Morris著;黃昌城譯(民84)。存在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Pivcevic著;廖仁義譯(民75)。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Swingewood著;彭懷恩等譯(民84)。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
     英文部分
     Baert, Patrick J. N.(1989). The Creation of an Invented Future: An Inquiry into G. H. Mead’s Relatively-Open Fu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ciolog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15(September), pp316-338.
     Baldwin, John D. (1986). George Herbert Mead---A Unifying Theory for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J.M. (1995). Recovering Ethical life---Jurgen Habermas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ourgeois, Patrick L. & Rosenthal, Sandra B. (1990). Role-taking, corporeal intersubjectivity, and self: Mead and Merleau-Ponty. Philosophy Today.1990 spring, pp117-128.
     Dewey, John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unn, Robert G. (1997). Sel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Mead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8(4),pp687-705.
     Giroux, H. A. (1983).Theory and Resistence in Education---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ssachusetts: Bering & Garvey.
     Kanpol, Barry(1994).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ergin & Garrey.
     Li-chen Ma (1984). On the self: A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oly’s and Mead’s Theories. American Study. 14(1), pp125-142.
     Mead, George H. (1968). George Herbert Mead: Essays on His Social Philosophy. Edited by John W. Petra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effler, Israel (1974). Four Pragmatist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Peirce, James, Mead, Dewe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Vaitkus, Steven (1991). How Is Society Possible?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5152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70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70
資料類型 thesis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朝霖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純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wen-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純英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wen-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0:24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0: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0: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07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8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5152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鄉土教育中應具備的教育性思維,凸顯以學習者為主要關懷的教育精神所在。蓋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之後,以重視台灣主體性為主要訴求的鄉土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甚至在民國八十年代形成討論的高峰,官方亦將「鄉土教學活動」與「認識台灣」正式納入國民教育課程中。然而,在政治意識型態的爭辯中,教育的焦點被模糊了;鄉土教育在政治角力中成為企圖主導學習者認同(identification)的手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源於對學習主體性的關心,首先探究台灣鄉土教育由被貶抑到普獲重視的過程中,前後影響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諸多背景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文化等)。並從相關教育思想(以自然主義、存在主義、批判教育學為主),深化正向「自我認同」在鄉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以米德(G. H. Mead)、哈伯瑪斯(J. Habermas)之社會學理論的探討,瞭解自我認同的基礎條件、歷程、危機、機制與影響,以建構對鄉土教育完整性的理解。希望在「過度政治化」與「忽視符號問題」的兩極論述外,補充兼具微觀基礎與鉅觀批判的、具理論完整性的論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台灣鄉土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大中國主義式教育的反動
     一、大中國主義式教育下的台灣
     二、台灣意識與鄉土教育的顯明化
     三、教育地方化
     四、實踐上的問題
     第二節、族群文化的訴求
     一、一元的族群觀
     二、族群及其文化認同的危機
     三、鄉土教育重視族群文化及母語教學
     四、實踐的問題
     第三節、疏離生活世界的反省
     一、問題背景
     二、自然、人文的鄉土與教育
     三、傳統鄉土文化與教育
     四、活動性的鄉土課程
     五、實踐的問題
     第四節、共同體的呼籲
     一、鄉土界線的過度性—共同體的可能性
     二、共同體的意涵
     三、鄉土教育對共同體的呼籲
     四、實踐的問題
     第三章、鄉土、主體與教育
     第一節、自然主義的關心
     一、自然能力的開展
     二、自我、生活與自然
     三、由當下出發的教育觀
     第二節、存在主義的關懷
     一、人的「在世存有」
     二、覺知真摯的存在及其責任
     三、生命的對話、肯認與自我化成
     第三節、批判教育學的關切
     一、反霸權特質初現
     二、捍衛主體性
     三、參與世界的對話關係
     第四節、小結
     一、鄉土教育與自我認同的相關性
     二、深究理論的幾點後設認知
     第四章、自我認同——米德與哈伯瑪斯的對話
     第一節、自我的起源
     一、 姿勢相互作用到反身作用
     二、 「主我」與「客我」的對話
     三、 不斷生成的自我—反意識哲學
     第二節、自我認同的發展
     一、掌握更廣共同體的態度
     二、主、客我統合與聯合行動
     三、主、客我分離
     四、超越的自我認同
     第三節、認同的危機與轉機
     一、符號:聯繫與創造的媒介
     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三、自尊與自我反省
     第四節、溝通行動與共同體
     一、米德之「理想的社會」
     二、主體溝通能力
     三、溝通行動與論辯
     四、集體認同與共識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台灣鄉土教育的再詮釋與反省
     第二節、鄉土教育的理論性反思
     第三節、歷史與理論的交會與限制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70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7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鄉土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鄉土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米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米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哈伯瑪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哈伯瑪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符號互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符號互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客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客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共同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共同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Homeland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omeland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 H. Mea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 H. Mea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 Haberma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 Haberma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ident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ident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ymbol Interactio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ymbol Interactio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un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unityen_US
dc.title (題名) 自我認同與鄉土教育——米德與哈伯瑪斯的對話zh_TW
dc.title (題名) 自我認同與鄉土教育——米德與哈伯瑪斯的對話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秋絨(民78)。邁向民主化的教育——弗雷勒與哈伯瑪斯的觀點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159-185。台北:台灣書店。
     王麗雲(民79)。艾波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民83)。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249-2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秀雄(民84)。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93-204。台北:漢文書店。
     方德隆(民86)。國民中學「鄉土教育」課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48(9),頁48-59。
     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民84)。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台北:桂冠。
     江宜樺(民84)。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理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載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39-76。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杜玉祥(民66)。談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國教輔導,16(8),頁1-2。
     李聰超(民85)。「鄉土教學」納入國民小學課程的意義與體認。文訊,1996(4),頁25-26。
     吳季樹(民81)。論哈伯瑪斯前期作品中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芬(民86)。以新竹市的風土人情為實例試談鄉土教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48(1),頁60-64。
     來安民(民82)。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國平(民82) 。尼采在廿世紀的轉捩點上。台北:林鬱。
     林永森、李園會(民56)。鄉土教育原理。國教輔導,55,頁2-3。
     林宏濤(民79)。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賢(民84)。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66-83。台北:漢文書店。
     林政華(民85)。走出鄉土文化教學本位的盲點。國民教育,36(4),頁65-66。
     林谷芳(民85)。鄉土教學的歷史意義兼及可能侷限的反思。文訊,1996(4),頁23-24。
     林瑞榮(民87)。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胡昌智(民72)。介紹哈伯瑪斯的溝通行為理論。思與言,21(2),頁147-158。
     哈伯瑪斯著;沈力等譯(民79)。溝通與社會演化(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台北:結構群。
     哈伯瑪斯著;杜奉賢、陳龍森譯(民80)。論社會科學的邏輯(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結構群。
     姚世澤 (民83)。「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7-478。
     姚誠 (民85)。人與土地的思考。國際人文年刊,5,頁159-173。
     姚誠 (民86)。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夏黎明(民77)。鄉土定義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頁283-299。
     夏黎明(民78)。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頁63-77。
     夏黎明(民84)。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3-9。台北:漢文書店。
     高宣揚(民83)。實用主義與語用論。台北:遠流。
     高時勇(民83)。雲嘉地區社會科鄉土教材介紹。教師之友,35(2),頁27-34。
     高增忠(民87)。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民84)。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頁241-249。台北:幼獅。
     耿志華(民84)。中小學鄉土史地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11-124。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祺(民72a)。溝通與批判(1)——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7,頁10-16。
     黃瑞祺(民72b)。溝通與批判(2)——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8,頁43-49。
     黃瑞祺(民72c)。溝通與批判(3)——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9,頁44-52。
     黃瑞祺(民72d)。溝通與批判(4)——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101,頁44-52。
     黃玉冠(民83)。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3)。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83年6月,頁9-12。
     黃俊傑(民8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頁233-257。台北:正中。
     黃新發(民8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 月),頁2-7。
     黃森泉(民85)。台灣原住民族群地位之變遷。國教輔導,35(4),頁20-23。
     黃森泉(民86)。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之探討——國小族群教育之策略。國教輔導,36(4),頁18-28。
     張家銘(民73)。米德論語言的起源與功能。美國研究,14(2),頁23-46。
     張家銘(民82)。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從歷程與結構的觀點剖析。東吳社會學報,3月2期,頁61-87。
     張翰璧(民79)。系統與生活世界——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的剖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建成(民86)。政治與教育之間:論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許雪姬(民79)。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21-127。
     陳伯璋(民84)。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23-26。台北:漢文書店。
     陳宗仁(民84)。從異族踏查到本土探尋——近百年來台灣鄉土研究史概述。文訊,1995(10),頁49-52。
     陳美如(民84)。多元文化社會的語言教育。國教輔導,35(5),頁22-26。
     陳美如(民85)。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85a)。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學習。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民85b)。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國語實小(民84)。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之意見調查。國立教育資料館印行。
     郭為藩(民84)。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
     郭實渝(民85)。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6。台北:師大書苑。
     項退結(民75)。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東大。
     彭仁信(民84)。鄉土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36(2),110-121。
     曾靜悅(民84)。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中平(民85)。公共性的失落與重尋——論社群共同體思想對公共行政研究之指引。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芝宣(民85)。台灣鄉土教材目錄初編。文訊,1996(4),頁38-42。
     溫明麗(民85)。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05-236。台北:師大書苑。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6)。多元文化與教育——其理論、政策與課程。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23-174。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楊季源(民51)。裴斯塔洛齊教育學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
     楊國德(民77)。喬志米德的社會心理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民82)。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與課題。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65-186。台北:台灣書店。
     詹茜如(民82)。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民84)。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頁51-62。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智穎(民87)。台南縣新化區國小鄉土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志明(民85)。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及觀念。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223-239。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劉禹輪(民64)。鄉土教材與心理建設。新聞天地,1409,頁19。
     劉禹輪(民67)。鄉土教材與中興復國。台北:正中。
     劉俊斐(民85)。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5,頁175-192。
     劉振倫(民83)。台灣母語與鄉土教學的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倫(民85)。台灣鄉土教材的現況。文訊,1996(4),頁27-29。
     劉湘川(民86)。原住民國民教育之問題與研究。國教輔導,36(4),頁2-7。
     滕大春(民80)。外國教育通史。山東:新華。
     鄭先祐(民83)。生態觀和環境觀。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43-155。台北:前衛。
     鄭梓 (民86)。擺盪於統獨之間的台灣鄉土史教材。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5-263。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鄧景衡(民83)。鄉土小吃與空間:認同的虛像?抑或文化的創造基因。空間雜誌,65期,頁65-74。
     鄧天德(民85)。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77-193。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歐用生(民8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漢文書店。
     蔡志展(民84a)。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經營理念之商榷。國教輔導,33(4),頁10-15。
     蔡志展(民84b)。淺談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5-16。
     蔡志展(民84c)。鄉土資料與鄉土教材之商榷。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7-21。
     蔡碧珠、張志清(民86)。國一課本「認識台灣」內容引起爭議。教育資料文摘,40(1),頁3-4。
     盧梭著;李平漚譯(民80)。愛彌兒。台北:五南。
     戴寶村(民82)。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8。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蕭高彥(民85)。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257-291。
     藍惠寧(民88)。保羅•弗雷勒解放教育學之哲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民78)。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蕭新煌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頁174-214。台北:中國論壇。
     譚光鼎、湯仁燕(民82)。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民84)。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頁102-114。
     顧瑜君(民85)。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套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Blumer著;馬彥彬譯(民76)。米德思想中的社會學意涵。思與言,24(5),頁539-549。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民73)。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
     Morris著;黃昌城譯(民84)。存在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Pivcevic著;廖仁義譯(民75)。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Swingewood著;彭懷恩等譯(民84)。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
     英文部分
     Baert, Patrick J. N.(1989). The Creation of an Invented Future: An Inquiry into G. H. Mead’s Relatively-Open Fu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ciolog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15(September), pp316-338.
     Baldwin, John D. (1986). George Herbert Mead---A Unifying Theory for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J.M. (1995). Recovering Ethical life---Jurgen Habermas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ourgeois, Patrick L. & Rosenthal, Sandra B. (1990). Role-taking, corporeal intersubjectivity, and self: Mead and Merleau-Ponty. Philosophy Today.1990 spring, pp117-128.
     Dewey, John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unn, Robert G. (1997). Sel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Mead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8(4),pp687-705.
     Giroux, H. A. (1983).Theory and Resistence in Education---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ssachusetts: Bering & Garvey.
     Kanpol, Barry(1994).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ergin & Garrey.
     Li-chen Ma (1984). On the self: A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oly’s and Mead’s Theories. American Study. 14(1), pp125-142.
     Mead, George H. (1968). George Herbert Mead: Essays on His Social Philosophy. Edited by John W. Petra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effler, Israel (1974). Four Pragmatist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Peirce, James, Mead, Dewe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Vaitkus, Steven (1991). How Is Society Possible?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秋絨(民78)。邁向民主化的教育——弗雷勒與哈伯瑪斯的觀點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159-185。台北:台灣書店。
     王麗雲(民79)。艾波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民83)。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249-2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秀雄(民84)。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93-204。台北:漢文書店。
     方德隆(民86)。國民中學「鄉土教育」課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48(9),頁48-59。
     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民84)。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台北:桂冠。
     江宜樺(民84)。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理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載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39-76。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杜玉祥(民66)。談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國教輔導,16(8),頁1-2。
     李聰超(民85)。「鄉土教學」納入國民小學課程的意義與體認。文訊,1996(4),頁25-26。
     吳季樹(民81)。論哈伯瑪斯前期作品中的理論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芬(民86)。以新竹市的風土人情為實例試談鄉土教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48(1),頁60-64。
     來安民(民82)。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國平(民82) 。尼采在廿世紀的轉捩點上。台北:林鬱。
     林永森、李園會(民56)。鄉土教育原理。國教輔導,55,頁2-3。
     林宏濤(民79)。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賢(民84)。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66-83。台北:漢文書店。
     林政華(民85)。走出鄉土文化教學本位的盲點。國民教育,36(4),頁65-66。
     林谷芳(民85)。鄉土教學的歷史意義兼及可能侷限的反思。文訊,1996(4),頁23-24。
     林瑞榮(民87)。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胡昌智(民72)。介紹哈伯瑪斯的溝通行為理論。思與言,21(2),頁147-158。
     哈伯瑪斯著;沈力等譯(民79)。溝通與社會演化(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台北:結構群。
     哈伯瑪斯著;杜奉賢、陳龍森譯(民80)。論社會科學的邏輯(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結構群。
     姚世澤 (民83)。「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7-478。
     姚誠 (民85)。人與土地的思考。國際人文年刊,5,頁159-173。
     姚誠 (民86)。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夏黎明(民77)。鄉土定義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頁283-299。
     夏黎明(民78)。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頁63-77。
     夏黎明(民84)。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3-9。台北:漢文書店。
     高宣揚(民83)。實用主義與語用論。台北:遠流。
     高時勇(民83)。雲嘉地區社會科鄉土教材介紹。教師之友,35(2),頁27-34。
     高增忠(民87)。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民84)。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頁241-249。台北:幼獅。
     耿志華(民84)。中小學鄉土史地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11-124。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祺(民72a)。溝通與批判(1)——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7,頁10-16。
     黃瑞祺(民72b)。溝通與批判(2)——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8,頁43-49。
     黃瑞祺(民72c)。溝通與批判(3)——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99,頁44-52。
     黃瑞祺(民72d)。溝通與批判(4)——哈伯瑪斯社會理論初探。鵝湖,101,頁44-52。
     黃玉冠(民83)。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3)。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83年6月,頁9-12。
     黃俊傑(民8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頁233-257。台北:正中。
     黃新發(民8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 月),頁2-7。
     黃森泉(民85)。台灣原住民族群地位之變遷。國教輔導,35(4),頁20-23。
     黃森泉(民86)。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之探討——國小族群教育之策略。國教輔導,36(4),頁18-28。
     張家銘(民73)。米德論語言的起源與功能。美國研究,14(2),頁23-46。
     張家銘(民82)。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從歷程與結構的觀點剖析。東吳社會學報,3月2期,頁61-87。
     張翰璧(民79)。系統與生活世界——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的剖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建成(民86)。政治與教育之間:論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許雪姬(民79)。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21-127。
     陳伯璋(民84)。鄉土課程的設計原則。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23-26。台北:漢文書店。
     陳宗仁(民84)。從異族踏查到本土探尋——近百年來台灣鄉土研究史概述。文訊,1995(10),頁49-52。
     陳美如(民84)。多元文化社會的語言教育。國教輔導,35(5),頁22-26。
     陳美如(民85)。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85a)。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學習。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民85b)。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九六年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國語實小(民84)。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之意見調查。國立教育資料館印行。
     郭為藩(民84)。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
     郭實渝(民85)。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6。台北:師大書苑。
     項退結(民75)。現代存在思想家。台北:東大。
     彭仁信(民84)。鄉土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36(2),110-121。
     曾靜悅(民84)。台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中平(民85)。公共性的失落與重尋——論社群共同體思想對公共行政研究之指引。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芝宣(民85)。台灣鄉土教材目錄初編。文訊,1996(4),頁38-42。
     溫明麗(民85)。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05-236。台北:師大書苑。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6)。多元文化與教育——其理論、政策與課程。湯浩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23-174。台北:業強。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楊季源(民51)。裴斯塔洛齊教育學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
     楊國德(民77)。喬志米德的社會心理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民82)。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與課題。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65-186。台北:台灣書店。
     詹茜如(民82)。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民84)。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頁51-62。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智穎(民87)。台南縣新化區國小鄉土教材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志明(民85)。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及觀念。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223-239。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劉禹輪(民64)。鄉土教材與心理建設。新聞天地,1409,頁19。
     劉禹輪(民67)。鄉土教材與中興復國。台北:正中。
     劉俊斐(民85)。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5,頁175-192。
     劉振倫(民83)。台灣母語與鄉土教學的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倫(民85)。台灣鄉土教材的現況。文訊,1996(4),頁27-29。
     劉湘川(民86)。原住民國民教育之問題與研究。國教輔導,36(4),頁2-7。
     滕大春(民80)。外國教育通史。山東:新華。
     鄭先祐(民83)。生態觀和環境觀。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43-155。台北:前衛。
     鄭梓 (民86)。擺盪於統獨之間的台灣鄉土史教材。載於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5-263。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鄧景衡(民83)。鄉土小吃與空間:認同的虛像?抑或文化的創造基因。空間雜誌,65期,頁65-74。
     鄧天德(民85)。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載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77-193。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承辦。
     歐用生(民8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漢文書店。
     蔡志展(民84a)。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經營理念之商榷。國教輔導,33(4),頁10-15。
     蔡志展(民84b)。淺談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5-16。
     蔡志展(民84c)。鄉土資料與鄉土教材之商榷。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期(84年7月),頁17-21。
     蔡碧珠、張志清(民86)。國一課本「認識台灣」內容引起爭議。教育資料文摘,40(1),頁3-4。
     盧梭著;李平漚譯(民80)。愛彌兒。台北:五南。
     戴寶村(民82)。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8。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蕭高彥(民85)。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257-291。
     藍惠寧(民88)。保羅•弗雷勒解放教育學之哲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民78)。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蕭新煌編,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頁174-214。台北:中國論壇。
     譚光鼎、湯仁燕(民82)。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民84)。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頁102-114。
     顧瑜君(民85)。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套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未出版)。
     Blumer著;馬彥彬譯(民76)。米德思想中的社會學意涵。思與言,24(5),頁539-549。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民73)。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
     Morris著;黃昌城譯(民84)。存在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Pivcevic著;廖仁義譯(民75)。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Swingewood著;彭懷恩等譯(民84)。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
     英文部分
     Baert, Patrick J. N.(1989). The Creation of an Invented Future: An Inquiry into G. H. Mead’s Relatively-Open Fu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ciolog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15(September), pp316-338.
     Baldwin, John D. (1986). George Herbert Mead---A Unifying Theory for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J.M. (1995). Recovering Ethical life---Jurgen Habermas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Bourgeois, Patrick L. & Rosenthal, Sandra B. (1990). Role-taking, corporeal intersubjectivity, and self: Mead and Merleau-Ponty. Philosophy Today.1990 spring, pp117-128.
     Dewey, John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unn, Robert G. (1997). Sel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Mead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8(4),pp687-705.
     Giroux, H. A. (1983).Theory and Resistence in Education---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ssachusetts: Bering & Garvey.
     Kanpol, Barry(1994).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ergin & Garrey.
     Li-chen Ma (1984). On the self: A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oly’s and Mead’s Theories. American Study. 14(1), pp125-142.
     Mead, George H. (1968). George Herbert Mead: Essays on His Social Philosophy. Edited by John W. Petra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effler, Israel (1974). Four Pragmatist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Peirce, James, Mead, Dewe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Vaitkus, Steven (1991). How Is Society Possible?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