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
作者 林靜如
貢獻者 馮朝霖
林靜如
關鍵詞 沙特
自由哲學
存在主義
生命教育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0:26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以沙特之自由哲學思想為中心,探究其中「主體」、「自由」、「選擇」、「行動」與「負責」的概念,並就其內容與生命教育問題進行考察。沙特的自由哲學以其存有學為基礎,他將存有分成兩個類型:「在己存有」與「為己存有」。「在己存有」為現象之存有,其存在出自於偶然,不具 被動或能動性,是一種僵化、固態的存有,因此沙特主張「在己存有」是「在己的」、「是其所是」以及「存在」的。「為己存有」則是意識的存有,它是動態、具意向性的存有。「為己存有」具「否定性」、「時間性」與「超越性」三項特色。沙特主張人之存有即是「意識的存有」,是「為己存有」。至於「為他存有」則是「為己存有」在意識到「他者」的存在時,自我因他者之注視而被客體化與異化的另一種存有形式。在早期沙特的思想中,他主張他者的存在是對「為己存有」的威脅,兩者間呈顯出敵對與衝突的關係;至中晚期之後,沙特對他者與「為己存有」的關係漸轉而主張「相互主體性」,認為兩者仍有共融共存的可能。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roudy, H. S. (1971). Sartre’s Existentialism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Theory, Vol.21, No.2, pp.155-177.
     Brown, Stuart、Collinson, Diane、Willkinson, Robert(eds.) (1988). One Hundred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ers . New York: Routledge.
     Catalano, J. S. (1980). A Commentary on Jean-Paul 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ws, Peter(1979). Sartre :The Arguments of the Philosopher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Denton, D. E. (1974). Existentialism and Phenomenology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raib, Ian(1976). Existentialism and Soci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ene, Marjorie(1947). Dreadful Freedom: A Critique of Existential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degger, Martin (1993). Basic Writings. Translated by R. F. C. Hall & Alan Crick.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Hendley, Steven(2000). Sartre and The idea of Socialism- Normative Limitations of Collective Autonomy. Philosophy Today, spring, pp.60-71.
     Howells, Christina (eds.) (1988). Sartre The Necessity of Freed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wells ,Christina (eds.) (1992).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rt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Walter (eds.) (1956). 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 Ohio: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Jeanson, Francis(1980). Sartre and the Problem of Morality. Translated by R. V. Ston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acann, Christopher(1993). Four Phenomenonological Philosophers: Husserl, Heidegger, Sartre, Merlear-Ponty. London: Routledge.
     Matthews, Eric(1996).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Morris, Phyllis Sutton(1985). Sartre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Vol.XLVI, No,2 , pp.179-197.
     Natanson, Maurice(1973). A Critique of Jean-Paul Sartre’s Ontology. Hague:Martinus Nijhoff.
     Sartre, J. P. (1956).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lated by Hazel E. Barne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
     Sartre, J. P. (1965).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 收錄於 Jean-Paul Sartre Essays in Existentialism. Edited by Wade Baskin. New Jersey: The Citadel Press.
     Sartre, J. P.(1991).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 New York: Verso.
     Slater, B. H.(1988). Contradiction and Freedom. Philosophy, 63, pp.317-330.
     Stack, G. J.(1977). Sartre’s Philosophy of Social Existence. Missouri: Warren H. Creen Stewart, Jon(1995). Merleau-Ponty’s Criticisms of Sartre’s Theory of Freedom. Philosophy Today, fall, pp.311-323.
     Spiegelberg, Hebert(1959).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Sartre’s Existentialism. New York: Rortledge. Phenomenology: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 and Its Interpretation.
     中文部分:
     Buber, Martin著,陳維剛譯(民80)。我與你。台北:桂冠。
     Morris, Van Cleve著,黃昌誠譯 (民84)。兩種自由的追尋。台北:五南。
     Schutz, Alfred著,江日新譯(民79)。馬克斯•謝勒三論。台北:東大。
     Tilly,Charles著,劉絮愷譯(民88)。法國人民抗爭史。台北:麥田。
     Versini, Georges著,阮若缺譯 (民82)。 二十世紀法國戲劇。台北:遠流。
     卡繆著(民81)。薛西弗斯的神話。收錄於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克里希那穆提著,廖世德譯(民84)。論自由。台北:方智。
     克里希那穆提著,張南星譯(民84)。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
     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夢譯(民85)。自由•愛•行動。台北:方智。
     尚- 保羅•沙特著,陳宣良等譯 (民89)。 存在與虛無。台北:貓頭鷹。
     尚- 保羅•沙特著,譚逸譯(民72)。沙特自傳(字句)。台北:志文。
     尚- 保羅 沙特著,施康強譯(民79)。七十歲自畫像。收錄於薩特研究。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尚- 保羅•沙特著,林驤華、徐和瑾、陳偉豐譯(民84)。辯證理性批判(上)、(下)。台北:時報文化。
     尚- 保羅•沙特著,桂裕芳譯(民86)。嘔吐。台北:志文。
     尚- 保羅•沙特著,陳鼓應等譯(民88)。沙特小說選。台北:志文。
     尚- 保羅•沙特著(民87)。蒼蠅。收錄於薩特哲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尚- 保羅•沙特著(民87)。今天的希望:與薩特的談話。收錄於薩特哲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尚- 保羅•沙特著,潘培慶、湯永寬、魏金聲等譯(民87)。薩特哲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佛洛姆著,莫迺滇譯(民80)。逃避自由。台北:志文。
     沈翠蓮 (民85)。沙特(Sartre)自由意識在青少年問題策略的解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期,263-281。
     宋國誠(民77)。卡爾馬克思「一九八四年經濟學手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汪文聖(民85)。一解海德格之《何謂形上學》。哲學與文化,23卷,5期,1570-1577。
     李瑜青、凡人主編(民87)。薩特哲學論文集。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邱羿森(民89)。沙特《存有與虛無》的自由概念。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鎮國(民88)。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期,197-216。
     保羅•田立克著,成顯聰、王作虹譯(民79)。存在的勇氣。台北:遠流。
     柳鳴久編選(民70)。薩特研究。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玉如 (民86)。沙特意識哲學中[自我]概念之意涵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鎌德(民73)。馬克思與社會學。台北:遠景。
     洪鎌德(民87)。馬克思論人的解放與自由。暨大學報,第二卷,第一期,85-102。
     段德智著(民83)。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
     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著,陳仁華譯(民80)。情感現象學。台北:遠流。
     馬克思(Karl Marx)著,司馬宇譯(民79)。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民85)。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孫效智 (民89a)。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89期,52-61。
     孫效智 (民89b)。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
     吳武雄 (民88)。推展生命教育 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期,10-15。
     畢普塞維克著,廖仁義譯(民80)。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高宣揚著(民82)。存在主義。台北:遠流。
     高宣揚著(民83)。沙特傳。台北:萬象。
     張淑美(民87)。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4期,32-43。
     梁其姿(民75)。激情與行動。六八年以後的沙特。當代,6期,92-94。
     陳鼓應編(民81)。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俊輝著(民83)。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台北:台灣學生。
     陳芳玲(民89)。死亡教育。收錄於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黃武雄著(民83)。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武雄著(民86)。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翁啟峰(民84)。馬克思對自由的看法。國家發展學刊,1卷,135-146。
     陶在樸著(民88)。理論生死學。台北:五南。
     項退結 (民59)。存在主義的寵兒—沙特(上)。現代學苑,7卷2期,45-63。
     項退結 (民59)。存在主義的寵兒—沙特(下)。現代學苑,7卷3期,109-119。
     喬治•奈勒著,陳迺臣譯(民81)。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尉池淦編(民89)。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楊世雄(民78)。馬克思價值論的哲學反省。哲學年刊,7卷,19-32。
     傅偉勳(民72)。沙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評論(上)。中國論壇,17卷6期,66-72。
     傅偉勳(民73)。沙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評論(下)。中國論壇,17卷7期,69-72。
     傅偉勳(民76a)。後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上)。中國論壇,25卷5期,47-53。
     傅偉勳(民76b)。後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下)。中國論壇,25卷6期,60-64。
     曾志朗 (88.1.3)。生命教育— 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4版。
     曾建元 (民87)。沙特與馬克思人學的比較。哲學與文化,25卷,1期,65-79。
     馮俊(民83)。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馮朝霖(民87)。克里希那穆提觀點:開展無欲自由的愛。收錄於關於性的最高觀點。台北:圓神。
     馮朝霖著(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90)。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 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馮朝霖(民90)。認同、差異與團結— 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
     彭鈺君(民89)。席勒美育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瑞霖(民76)。胡塞爾與沙特意識觀之比較研究—「意識與自我」之現象學探討。 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嘉慧(民86)。杜威與沙特道德思想之比較與評析。教育研究,5期,363-379。
     蔣年豐(民77)。從法國文化大革命到文化大革命— 論沙特的政治心靈。中國文化月刊,103期,66-80。
     蔣年豐(民78)。沙特政治哲學的方法論。中國文化月刊,114期,23-34。
     鄭聖沖著(民64)。存在的奧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重信著(民64)。存在哲學與其教育思想。台北:文景。
     鐘慧卿(民89)。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7152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朝霖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靜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靜如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0:26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0: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0: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8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152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篇論文以沙特之自由哲學思想為中心,探究其中「主體」、「自由」、「選擇」、「行動」與「負責」的概念,並就其內容與生命教育問題進行考察。沙特的自由哲學以其存有學為基礎,他將存有分成兩個類型:「在己存有」與「為己存有」。「在己存有」為現象之存有,其存在出自於偶然,不具 被動或能動性,是一種僵化、固態的存有,因此沙特主張「在己存有」是「在己的」、「是其所是」以及「存在」的。「為己存有」則是意識的存有,它是動態、具意向性的存有。「為己存有」具「否定性」、「時間性」與「超越性」三項特色。沙特主張人之存有即是「意識的存有」,是「為己存有」。至於「為他存有」則是「為己存有」在意識到「他者」的存在時,自我因他者之注視而被客體化與異化的另一種存有形式。在早期沙特的思想中,他主張他者的存在是對「為己存有」的威脅,兩者間呈顯出敵對與衝突的關係;至中晚期之後,沙特對他者與「為己存有」的關係漸轉而主張「相互主體性」,認為兩者仍有共融共存的可能。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沙特之生平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沙特之生平與時代背景
     一. 生平
     二. 時代背景
     三. 密友
     第二節 沙特之思想淵源
     一. 胡塞爾之現象學
     二. 海德格之存有觀
     三. 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第三節 沙特思想發展之脈絡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噁心》
     二. 大戰時期 - 《存有與虛無》
     三. 大戰後 - 《辯證理性批判》
     第三章 存有之探究
     第一節 在己存有與為己存有
     一. 在己存有
     二. 為己存有
     三. 為己存有之特性
     第二節 為他存有
     一. 注視
     二. 身體
     三. 我與他者的關係
     第三節 小結
     一. 在己存有、為己存有與他者之存有
     二. 「我與你」(I-Thou)之關係
     三. 教育之可能
     第四章 自由
     第一節 自由之呈顯
     一. 為己存有與自由
     二. 自由與焦慮
     第二節 自由與行動
     一. 選擇與行動
     二. 自由之條件
     第三節 自由與價值
     一. 價值的基礎
     二. 自欺
     三. 負責
     四. 矛盾的自由
     第五章 自由哲學在生命教育的蘊義
     第一節 人之存有與生命教育
     一. 對當前生命教育的省思
     二. 人類圖像的建立
     三. 附合主義的迷思
     第二節 自由、勇氣與權利
     一. 生之勇氣
     二. 生命中的創造
     三. 權利與責任
     第三節 道德教育與生死教育
     一. 道德教育
     二. 生死大事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回顧
     第二節 希望
     參考文獻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沙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由哲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存在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命教育zh_TW
dc.title (題名) 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roudy, H. S. (1971). Sartre’s Existentialism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Theory, Vol.21, No.2, pp.155-177.
     Brown, Stuart、Collinson, Diane、Willkinson, Robert(eds.) (1988). One Hundred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ers . New York: Routledge.
     Catalano, J. S. (1980). A Commentary on Jean-Paul 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ws, Peter(1979). Sartre :The Arguments of the Philosopher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Denton, D. E. (1974). Existentialism and Phenomenology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raib, Ian(1976). Existentialism and Soci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ene, Marjorie(1947). Dreadful Freedom: A Critique of Existential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degger, Martin (1993). Basic Writings. Translated by R. F. C. Hall & Alan Crick.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Hendley, Steven(2000). Sartre and The idea of Socialism- Normative Limitations of Collective Autonomy. Philosophy Today, spring, pp.60-71.
     Howells, Christina (eds.) (1988). Sartre The Necessity of Freed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wells ,Christina (eds.) (1992).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rt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Walter (eds.) (1956). 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 Ohio: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Jeanson, Francis(1980). Sartre and the Problem of Morality. Translated by R. V. Ston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acann, Christopher(1993). Four Phenomenonological Philosophers: Husserl, Heidegger, Sartre, Merlear-Ponty. London: Routledge.
     Matthews, Eric(1996).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Morris, Phyllis Sutton(1985). Sartre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Vol.XLVI, No,2 , pp.179-197.
     Natanson, Maurice(1973). A Critique of Jean-Paul Sartre’s Ontology. Hague:Martinus Nijhoff.
     Sartre, J. P. (1956).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lated by Hazel E. Barne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
     Sartre, J. P. (1965).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 收錄於 Jean-Paul Sartre Essays in Existentialism. Edited by Wade Baskin. New Jersey: The Citadel Press.
     Sartre, J. P.(1991).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 New York: Verso.
     Slater, B. H.(1988). Contradiction and Freedom. Philosophy, 63, pp.317-330.
     Stack, G. J.(1977). Sartre’s Philosophy of Social Existence. Missouri: Warren H. Creen Stewart, Jon(1995). Merleau-Ponty’s Criticisms of Sartre’s Theory of Freedom. Philosophy Today, fall, pp.311-323.
     Spiegelberg, Hebert(1959).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nd Sartre’s Existentialism. New York: Rortledge. Phenomenology: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 and Its Interpretation.
     中文部分:
     Buber, Martin著,陳維剛譯(民80)。我與你。台北:桂冠。
     Morris, Van Cleve著,黃昌誠譯 (民84)。兩種自由的追尋。台北:五南。
     Schutz, Alfred著,江日新譯(民79)。馬克斯•謝勒三論。台北:東大。
     Tilly,Charles著,劉絮愷譯(民88)。法國人民抗爭史。台北:麥田。
     Versini, Georges著,阮若缺譯 (民82)。 二十世紀法國戲劇。台北:遠流。
     卡繆著(民81)。薛西弗斯的神話。收錄於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克里希那穆提著,廖世德譯(民84)。論自由。台北:方智。
     克里希那穆提著,張南星譯(民84)。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
     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夢譯(民85)。自由•愛•行動。台北:方智。
     尚- 保羅•沙特著,陳宣良等譯 (民89)。 存在與虛無。台北:貓頭鷹。
     尚- 保羅•沙特著,譚逸譯(民72)。沙特自傳(字句)。台北:志文。
     尚- 保羅 沙特著,施康強譯(民79)。七十歲自畫像。收錄於薩特研究。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尚- 保羅•沙特著,林驤華、徐和瑾、陳偉豐譯(民84)。辯證理性批判(上)、(下)。台北:時報文化。
     尚- 保羅•沙特著,桂裕芳譯(民86)。嘔吐。台北:志文。
     尚- 保羅•沙特著,陳鼓應等譯(民88)。沙特小說選。台北:志文。
     尚- 保羅•沙特著(民87)。蒼蠅。收錄於薩特哲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尚- 保羅•沙特著(民87)。今天的希望:與薩特的談話。收錄於薩特哲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尚- 保羅•沙特著,潘培慶、湯永寬、魏金聲等譯(民87)。薩特哲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
     佛洛姆著,莫迺滇譯(民80)。逃避自由。台北:志文。
     沈翠蓮 (民85)。沙特(Sartre)自由意識在青少年問題策略的解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期,263-281。
     宋國誠(民77)。卡爾馬克思「一九八四年經濟學手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汪文聖(民85)。一解海德格之《何謂形上學》。哲學與文化,23卷,5期,1570-1577。
     李瑜青、凡人主編(民87)。薩特哲學論文集。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邱羿森(民89)。沙特《存有與虛無》的自由概念。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鎮國(民88)。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期,197-216。
     保羅•田立克著,成顯聰、王作虹譯(民79)。存在的勇氣。台北:遠流。
     柳鳴久編選(民70)。薩特研究。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玉如 (民86)。沙特意識哲學中[自我]概念之意涵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鎌德(民73)。馬克思與社會學。台北:遠景。
     洪鎌德(民87)。馬克思論人的解放與自由。暨大學報,第二卷,第一期,85-102。
     段德智著(民83)。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
     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著,陳仁華譯(民80)。情感現象學。台北:遠流。
     馬克思(Karl Marx)著,司馬宇譯(民79)。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民85)。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孫效智 (民89a)。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89期,52-61。
     孫效智 (民89b)。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
     吳武雄 (民88)。推展生命教育 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期,10-15。
     畢普塞維克著,廖仁義譯(民80)。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高宣揚著(民82)。存在主義。台北:遠流。
     高宣揚著(民83)。沙特傳。台北:萬象。
     張淑美(民87)。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4期,32-43。
     梁其姿(民75)。激情與行動。六八年以後的沙特。當代,6期,92-94。
     陳鼓應編(民81)。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俊輝著(民83)。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台北:台灣學生。
     陳芳玲(民89)。死亡教育。收錄於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黃武雄著(民83)。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武雄著(民86)。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翁啟峰(民84)。馬克思對自由的看法。國家發展學刊,1卷,135-146。
     陶在樸著(民88)。理論生死學。台北:五南。
     項退結 (民59)。存在主義的寵兒—沙特(上)。現代學苑,7卷2期,45-63。
     項退結 (民59)。存在主義的寵兒—沙特(下)。現代學苑,7卷3期,109-119。
     喬治•奈勒著,陳迺臣譯(民81)。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尉池淦編(民89)。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楊世雄(民78)。馬克思價值論的哲學反省。哲學年刊,7卷,19-32。
     傅偉勳(民72)。沙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評論(上)。中國論壇,17卷6期,66-72。
     傅偉勳(民73)。沙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評論(下)。中國論壇,17卷7期,69-72。
     傅偉勳(民76a)。後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上)。中國論壇,25卷5期,47-53。
     傅偉勳(民76b)。後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下)。中國論壇,25卷6期,60-64。
     曾志朗 (88.1.3)。生命教育— 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4版。
     曾建元 (民87)。沙特與馬克思人學的比較。哲學與文化,25卷,1期,65-79。
     馮俊(民83)。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馮朝霖(民87)。克里希那穆提觀點:開展無欲自由的愛。收錄於關於性的最高觀點。台北:圓神。
     馮朝霖著(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90)。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 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第四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馮朝霖(民90)。認同、差異與團結— 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
     彭鈺君(民89)。席勒美育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瑞霖(民76)。胡塞爾與沙特意識觀之比較研究—「意識與自我」之現象學探討。 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嘉慧(民86)。杜威與沙特道德思想之比較與評析。教育研究,5期,363-379。
     蔣年豐(民77)。從法國文化大革命到文化大革命— 論沙特的政治心靈。中國文化月刊,103期,66-80。
     蔣年豐(民78)。沙特政治哲學的方法論。中國文化月刊,114期,23-34。
     鄭聖沖著(民64)。存在的奧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重信著(民64)。存在哲學與其教育思想。台北:文景。
     鐘慧卿(民89)。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