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New Cinema": A Historical Analysis (1965-2000)
作者 張世倫
Chang, Shih-Lun
貢獻者 馮建三
Feng, Chien-San
張世倫
Chang, Shih-Lun
關鍵詞 台灣新電影
電影年
金馬獎
國際影展
藝術社會學
藝術電影
電影評論
電影輔導金
Taiwanese New Cinema
The Film Year
Golden Horse Awar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ociology of Art
Art Cinema
Film Criticism
Guidance Fund for Domestically Produced Films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1:33 (UTC+8)
摘要 本文以藝術社會學觀點出發,將台灣「新電影」視為一藝術「群體」行動所建構之現象,並分析「新電影」之論述形構過程。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Assayas, Olivier(奧利弗•阿薩亞斯),(1984),〈世界邊緣的工業:台灣電影所見所聞〉,張宜君摘譯,《400擊》,第1期,1985年3月,頁30-31。
     Assayas, Olivier(奧利弗•阿薩亞斯),(1998),〈中外皆然的侯孝賢〉,林志明譯,收於Cahiers du Cinema法國電影筆記(編)(1999),《侯孝賢Hou Hsiao-hsien》,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5-9。
     Burdeau, Emmanuel(艾曼紐•布爾多),(1998),〈侯孝賢訪談〉,林晏夙譯,收於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1999),《侯孝賢Hou Hsiao-hsien》,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79-131。
     Frodon, Jean-Michel,(1996),〈台灣電影宣言的簽定〉,蔡秀女、王玲琇譯,收於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1996),《電光幻影一百年》,台北:遠流,頁315-317。
     Geist, Kathe,(1993),《溫德斯的旅程》(The Cinema Of Wim Wenders:From Paris, France to Paris,Taxas),韓良露(譯),台北:遠流。
     小野(1986),《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
     小野(1988),《白鴿物語》,台北:時報。
     小野(1999),〈小小撒個謊—台灣新電影傳奇〉,收於楊澤(編)(1999),《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頁132-140。
     王菲林(1984),〈作者論的虛妄和反省〉,收於簡媜(編)(1993),《一曲未完電影夢:王菲林紀念文集》,台北:克寧出版社,頁128-141。
     王瑋(1994),〈台灣新電影到九0台灣新電影〉,《一九九四台北金馬影展專題特刊:「斷裂」與「複合」—展望九0年代中國電影》,台北:金馬執委會,頁109-116。
     王墨林(1982a),〈「試片室」時代〉,《大地生活》,第1卷第6期,1982年4月,頁47-48。
     王墨林(1982b),〈與惡勢力劃清界限!〉,《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7-58。
     王慰慈(2000),〈獨立製作:莊靈〉,收於李道明、王慰慈(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與新聞片影人口述(下)》,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313-334。
     田竹英(1989),〈《悲情城市》的國際貿易策略〉,《商業周刊》,103期,1989年11月,頁24-30。
     史千(1982),〈電影界「聲討」聯合報,五個影劇團體•抗議輿論裁判〉,《電影沙龍》,第6期,1982年4月,頁12-31。
     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十三問〉,收於吳念真、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台北:遠流,頁5~31。
     宇業熒(1993),《金馬星蹤三十年》,台北:時報。
     李云萍(1999),《台灣獨立製片之觀察:以黃明川電影社為個案研究》,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
     李天鐸、陳蓓芝(1996a),〈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收於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頁33-77。
     李天鐸(1996b),〈重讀九0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意涵〉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頁103-119。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
     李幼新(編),(1986)《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
     李幼新(1990),〈十年電影蜚短流長〉,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4),《新電影之外╱後》,頁214-225。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新(1990a),〈我們都是殺人犯〉,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4),《新電影之外╱後》,頁226-237,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新(1994),〈一段可能湮沒的歷史(上)〉,《島嶼邊緣》,第12期,頁72-77。
     李幼新(1994a),〈文學青年,戲劇少女〉,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頁49-60。
     李幼新(1995),〈一段可能湮沒的歷史(下)〉,《島嶼邊緣》,第13期,頁76-81。
     李幼新(1995a),〈仇視女性、歧視男同性戀、竊笑女同性戀電影救世主奇譚:一個心理變態男試寫一個心理變態女〉,《島嶼邊緣》,第14期,頁104-113。
     李幼新(2000),〈推薦序—我所知道的李祐寧〉,收於李祐寧(2000),《如何拍攝電影》,頁15-18,台北:商周。
     李焯桃(1985),〈從金馬獎看台灣新電影的前途〉,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101-107。
     李詠薇、彭小芬(1987),〈台灣「新電影」十七位工作者訪問錄〉,《電影欣賞》,第26期,1987年3月,頁5-16。
     汪立峽等(1982),〈知識份子與電影:第一部份•歷史的回顧〉,《大地生活》,第1卷第6期,1982年4月,頁42-49。
     吳正桓(1987),〈台灣電影文化和兩種電影觀〉,《當代》,第10期,1987年2月,頁97-105。
     吳正桓等(1988),〈豈知灌頂有醍醐:「台灣新電影的爭議本質」座談會〉,《電影欣賞》,第31期,1988年1月,頁42-48。
     吳其諺(1994),〈邁入作者電影的時代〉,收於張靚蓓(編),《邊緣視角 :吳其諺文集》,頁330-335,台北:萬象出版社。
     林銳(1982),〈「電影廣場」—兩大報惡性競爭下的怪胎〉,《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4-55。
     南方朔(1993),〈這匹愛熱鬧的金馬玩笑開得太大了!一個金馬獎評審的感言〉,《新新聞》,第302期,1993,頁86-89。
     洛楓(1998),〈對鏡互照:1998年台北金馬獎評審後記〉,《電影欣賞》,第96期,1998年11月。頁100-104。
     迷走(1990),〈影展、正典形成與影片的評價〉,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頁114-118。
     迷走、吳其諺(1993a),〈八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收於張靚蓓(編),《邊緣視角 :吳其諺文集》,頁336-359,台北:萬象出版社迷走(1993b),〈影評政治與影評策略—評《影評人的真面目》〉,《影響》,第42期,1993年10月,頁152-154。
     高山隼(1978),《十大爛片風波》,台北:藍燈文化莊世昌(1991),〈從電影事業發展看我國電影事業輔導與管理〉,收於新聞局(1991),《行政院新聞局八十年度研究報告彙編:下冊》,頁281-464。
     黃仁(1977),〈中國影評人協會成立經過〉,《電影評論》,第1期,1977年6月,頁228-235。
     黃仁(1981),〈談影論戲60年:略談中國影評的發展史〉,收於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頁216-225。
     黃玉珊(編),(1986),《德國新電影》,台北:電影圖書館。
     黃建業(1982),〈觀眾亟需要不妥協的評論〉,《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5-56。
     黃建業等(1986),〈座談會:台灣新電影與影評人的關係〉,收於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頁194-214。
     黃建業(1994),〈幽暗的光影慾望〉,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頁215-220。
     黃建業(1997),〈西門町的藝術試片室文化〉,收於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247-248。
     黃寤蘭(編)(1992a),《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冊)》,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2b),《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下冊)》,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3),《當代港台電影1993》,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4),《當代中國電影1994》,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8),《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9),《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
     黃櫻棻(1996),〈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收於劉現成(編)(1996),《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頁99-124。
     梁良(1978),〈港臺影評面貌的探討〉,收於梁良(1988),《電影的一代》,台北:志文,頁25-38。
     梁良(1985),〈誰是上帝?誰是教宗?〉,收於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頁189-193。
     梁良(1987a),〈那一種藥方最有效?我對「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的看法〉,收於梁良,(1998)《中國電影我見我思》,台北:茂林出版社,頁135-151。
     梁良(1987b),〈台灣新電影又有得玩啦?放言高論與腳踏實地〉,《世界電影》,第220期,1987年4月,頁85-88。
     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梁良(1998a),〈奧斯卡有什麼好?〉,收於梁良(1998),《奧斯卡最佳影片欣賞》台北:茂林出版社,頁11-16。
     梁良(1998b),〈「電影輔導金政策」對台灣電影的影響〉,收於梁良(1998),《論兩岸三地電影》,台北:茂林出版社,頁48-79。
     梁良(1998c),《中國電影我見我思》,台北:茂林出版社區桂芝(編)(1993),《台灣電影精選》,台北:萬象
     陳文,(1989),〈現代版拉伕:軍教宣傳片的政治〉,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頁33-59。
     陳國富(1982),〈「廣場事件」—觀眾和媒體之間的對抗〉,《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6-57。
     陳國富(1985),《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電影圖書館。
     陳國富(編)(1998),《舊像重遊—台灣電影溯往》,台北:台北電影節執委會。
     陳國富(1999),〈陳國富自學秘傳〉,3P電子報,[ONLINE].Available:http://www.3p.org/newartview/11-28-99-4.htm(1999,11,29)。
     陳飛寶(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慧瑛(1997),《我國電影輔導金制度之研究》,世新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蓓芝(1991),《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現象之社會歷史分析》,台北縣:輔大大傳所碩士論文。
     陳儒修(1995),〈九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生態調查報告〉,《電影欣賞》,第75期,1995年5∼6月,頁98-112。
     陳儒修(1999a),〈輔導金全面破產〉,收於黃寤蘭(編)(1999),《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頁210~219。
     陳儒修,(1999b),〈電影創作聯盟公開信〉,南方電子報,1999年1月26日,[ONLINE] Available: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90126.htm(2001,5,3)。
     陳寶旭(1995),〈台灣電影與影展的互動關係〉,收於聞天祥(編)(1999),《書寫台灣電影》,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98-99。
     游惠貞(1999),〈大型影展風起雲湧〉,收於黃寤蘭(編)(1999),《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文化,頁220~231。
     張乙宸(1985),〈要參加有時效的國際影展〉,《400擊》,第二期,1985年4月,頁34-37。
     張世倫(2000),〈兩種台灣電影出路的論述及其不足:從「臥虎藏龍」一片談起〉,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24期,[ONLINE].Available: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149485_2000-12-12_14-44-14 (2000,12,15)。
     張世倫(2001),〈「台北電影節」成效不彰,市政府難辭其咎〉,小電影主義,第98期,[ONLINE].Available: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filmism/97.shtml(2001,1,9)。
     新聞局(1993a),《全國電影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1993b),《世界影展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1994),《電影之愛:從電影會議到電影年》,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舒國治(1994),〈台北游藝〉,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頁15-29
     焦雄屏等(1981),〈金馬獎會外評鑑專輯〉,《聯合月刊》,第3期,1981年10月,頁32-49。
     焦雄屏(1982),〈「電影廣場」時代〉,《生活與環境》,第6期,1982年4月,頁48-49。
     焦雄屏(1985a),〈中國電影大綻光芒〉,《400擊》,第1期,1985年3月,頁14-18。
     焦雄屏(1985b),〈外國人研究的缺失與誤導〉,《400擊》,第1期,1985年3月,頁24-25。
     焦雄屏(1987),〈金馬獎文化立場的沈思〉,收於《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87年》,頁22~25。
     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
     焦雄屏(1992)〈整理現在,前瞻未來(序之一)〉,收於黃寤蘭(編)(1992),《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冊)》,序(無頁碼),台北:時報。
     焦雄屏(1993),〈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侯孝賢〉,收於林文淇等(編)(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頁21-28。
     焦雄屏(1994a),〈難得的力量結合〉,收於電影資料館(編)《1994中華民國電影年鑑》,台北:電影資料館,頁58-61。
     焦雄屏(1994b),〈影展策略和海外出擊:訪電影年副執行長焦雄屏〉,《影響》,第46期,1994年2月,頁101-106。
     焦雄屏(2000),〈台灣,何時跟上台灣電影的腳步?〉,《天下》,第224期,2000年1月。[ONLINE].Available:http://archive.cw.com.tw/88_86/89年01月第224期.doc/111164198.26.htm(Nov.10,2000)。
     馮建三、蘇蘅(1994),《歐洲共同體的GATT影視產業政策分析及其對台灣的參考價值評估》,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路遠(1995),〈金馬烏龍秀〉,中時晚報,1995年12月21日,19版。
     楊士凡(1991),《人物言說與台灣新電影—一項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琪(1984),《夢幻騎士:楊士琪紀念文集》,台北:聯合報系(?)。
     楊德昌(1994),《獨立時代 :楊德昌的活力喜劇》台北:萬象。
     董成瑜(1995),〈台灣影評人的境遇正是新聞局無能的明證〉,《黑白新聞週刊》,第81期,1995年4月23日,頁74-75。
     詹宏志(1983),〈削蘋果事件:國產影片的新起點〉,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85-88。
     詹宏志,(1984),〈臺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脈: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25-39。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齊隆壬(1987a),〈台灣電影批評的傾向:「觀眾電影」影評與「作者電影」影評〉,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40-46。
     齊隆壬(1987b),〈侷限於體制下的「新電影」〉,收於《1987金馬獎國際電影展特刊》,台北: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頁215-217。
     齊隆壬(1994),〈夢幻話影〉,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頁283-284。
     齊隆壬(2000),〈九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研究論述:以《悲情城市》為例〉,收於陳光興(編)(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頁319-333。
     電影沙龍(1982),〈「聲討」聯合報後續報導〉,《電影沙龍》,第7期,1982年5月,頁9-13
     電影資料館(編)(2000),《築夢者的世紀末光影:1999年度電影觀察》,台北:遠流。
     廖佳玲(1995),《美國藝術社會學制度觀點之探討與實證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台北: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趙曼如(1988),〈廖慶松訪談錄〉,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265-269。
     劉佳音(1996),〈八大媒體選出第三屆才德貌三傑仕女─焦雄屏〉,《People》第39卷70期,1996年,頁72-77。
     劉現成(1996),〈放開歷史視野:檢視八0到九0年代偏執的台灣電影論述〉,收於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頁79-102。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
     鄭立明(1999),〈電影政策專輯-影評篇:批不批評有關係〉,中國時報,1999年9月18日。
     蔡明亮(1998),《洞:電影劇本與評論》,台北:萬象
     滕淑芬(2001),〈台灣電影超級推銷員─焦雄屏〉,《光華》,26卷第4期,2001年4月。[ONLINE]Available:http://db.sinorama.com.tw/ch/current_issue(2001,4,2)。
     謝東山(1995),〈藝術批評在美術運動中的角色〉,收於賴香伶(編)(1996),《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台北:帝門基金會,頁284-299。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研究,以1994年為例〉,《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1期,頁167-191。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魏玓(1994),《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魏玓(1999),〈「文化發展」與「國家展示」的弔詭〉,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2日,人間副刊。
     韓良露(1982),〈期待一個更自由、更開放、更公正的言論廣場〉,《生活與環境》,第十一期,1982年11月,頁8。
     韓良露(2000),〈看電影的地方〉,聯合報,2000年12月24日,副刊。
     英文書目:
     Becker,Howard S.,(1982),Art World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rdwell, David, (1985), Narration in the Ficition Film, London:Methuen.
     Chen, Kuan-Hsing(陳光興),(1998),’Taiwanese New Cinema’,in Hill, John & Church Gibson, Pamela(eds),The Oxford Guide to Film Stud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557-561
     Douchet, Jean, (1999),’ The French New Wave:It’s Influence and Decline’in French New Wave, New York :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Online].Available:http://www.britannica.com/magazine/print?content_id=95236(Nov.10,2000)
     Neale, Steve, (1981),’Art cinema as institution’, Screen,Vol.22,No.1,pp.11-39
     Nowell-Smith, Geoffrey ,(1996),’Art Cinema’ in Nowell-Smith, Geoffrey (eds)(1996),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567-575.
     Petley, Julian.,(1999),’Art Cinema’ in Cook, Pam & Bernink, Mieke (eds)(1999), The Cinema Book :2nd edition, pp.106-111,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
     Riviere, Daniele & Ming-Liang, Tsai,(1999),’Scouting’, Translated by Andrew Rothwell, in Riviere, Daniele (Eds),(1999),Tsai Ming-Liang , Paris :Dis Voir,pp78-118.
     Sontag, Susan,(1996), ‘The Decay of Cinema’,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February 25,pp.60-61.
     Staiger, Janet ,(1985)’The Politics of Film Canons’,Cinema Journal ,Vol.24 ,No.2, pp. 4-25.
     Williams, Raymond.(1984),’State Culture and Beyond’ in Appignanesi, Lisa (Eds.), (1984),Culture and the State,London:Institute of Conteomporary Arts, pp.3-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6451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0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建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Feng, Chien-S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世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Shih-L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世倫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Shih-Lun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1: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1: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1: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10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451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藝術社會學觀點出發,將台灣「新電影」視為一藝術「群體」行動所建構之現象,並分析「新電影」之論述形構過程。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藝術電影」現象相關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由藝術社會學之概念探究「藝術」電影現象
     第四節 本論文研究架構
     第二章 電影評論之系譜與「新電影」之社會建構
     第一節 「中國影評人協會」與觀眾電影影評
     第二節 「作者電影」影評系譜及其特徵
     第三節 新電影,人物互動,及藝術電影典範
     第四節 電影論述與「新電影」的社會建構
     第五節 國際路線成形、影評路線分裂、及「新電影」一詞的名實
     第三章 電影「評鑑機制」的競逐與論爭
     第一節 《金馬獎》做為一個爭論的場域
     第二節 從《中晚電影獎》到《台北電影節》:一個替代評鑑機制的嘗試
     第三節 「國際影展」路線之形成
     第四章 電影流派與政府資源:以「電影年」及「輔導金」為例
     第一節 「中華民國」電影年(1993)
     第二節 「輔導金」政策及其爭議
     第三節 國家機器與「新電影」勢力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對本研究之檢討
     附錄
     附錄一:台灣電影近年參加國際影展獲獎紀錄
     附錄二:1981-2000 歷屆國內各電影獎商業類最佳影片一覽表
     參考文獻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0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新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金馬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影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藝術社會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藝術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輔導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se New Cinem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Film Yea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olden Horse Awar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ology of Ar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rt Cinem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ilm Critic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uidance Fund for Domestically Produced Films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zh_TW
dc.title (題名)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New Cinema": A Historical Analysis (1965-2000)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Assayas, Olivier(奧利弗•阿薩亞斯),(1984),〈世界邊緣的工業:台灣電影所見所聞〉,張宜君摘譯,《400擊》,第1期,1985年3月,頁30-31。
     Assayas, Olivier(奧利弗•阿薩亞斯),(1998),〈中外皆然的侯孝賢〉,林志明譯,收於Cahiers du Cinema法國電影筆記(編)(1999),《侯孝賢Hou Hsiao-hsien》,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5-9。
     Burdeau, Emmanuel(艾曼紐•布爾多),(1998),〈侯孝賢訪談〉,林晏夙譯,收於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1999),《侯孝賢Hou Hsiao-hsien》,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79-131。
     Frodon, Jean-Michel,(1996),〈台灣電影宣言的簽定〉,蔡秀女、王玲琇譯,收於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1996),《電光幻影一百年》,台北:遠流,頁315-317。
     Geist, Kathe,(1993),《溫德斯的旅程》(The Cinema Of Wim Wenders:From Paris, France to Paris,Taxas),韓良露(譯),台北:遠流。
     小野(1986),《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
     小野(1988),《白鴿物語》,台北:時報。
     小野(1999),〈小小撒個謊—台灣新電影傳奇〉,收於楊澤(編)(1999),《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頁132-140。
     王菲林(1984),〈作者論的虛妄和反省〉,收於簡媜(編)(1993),《一曲未完電影夢:王菲林紀念文集》,台北:克寧出版社,頁128-141。
     王瑋(1994),〈台灣新電影到九0台灣新電影〉,《一九九四台北金馬影展專題特刊:「斷裂」與「複合」—展望九0年代中國電影》,台北:金馬執委會,頁109-116。
     王墨林(1982a),〈「試片室」時代〉,《大地生活》,第1卷第6期,1982年4月,頁47-48。
     王墨林(1982b),〈與惡勢力劃清界限!〉,《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7-58。
     王慰慈(2000),〈獨立製作:莊靈〉,收於李道明、王慰慈(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與新聞片影人口述(下)》,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313-334。
     田竹英(1989),〈《悲情城市》的國際貿易策略〉,《商業周刊》,103期,1989年11月,頁24-30。
     史千(1982),〈電影界「聲討」聯合報,五個影劇團體•抗議輿論裁判〉,《電影沙龍》,第6期,1982年4月,頁12-31。
     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十三問〉,收於吳念真、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台北:遠流,頁5~31。
     宇業熒(1993),《金馬星蹤三十年》,台北:時報。
     李云萍(1999),《台灣獨立製片之觀察:以黃明川電影社為個案研究》,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
     李天鐸、陳蓓芝(1996a),〈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收於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頁33-77。
     李天鐸(1996b),〈重讀九0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意涵〉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頁103-119。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
     李幼新(編),(1986)《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
     李幼新(1990),〈十年電影蜚短流長〉,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4),《新電影之外╱後》,頁214-225。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新(1990a),〈我們都是殺人犯〉,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4),《新電影之外╱後》,頁226-237,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新(1994),〈一段可能湮沒的歷史(上)〉,《島嶼邊緣》,第12期,頁72-77。
     李幼新(1994a),〈文學青年,戲劇少女〉,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頁49-60。
     李幼新(1995),〈一段可能湮沒的歷史(下)〉,《島嶼邊緣》,第13期,頁76-81。
     李幼新(1995a),〈仇視女性、歧視男同性戀、竊笑女同性戀電影救世主奇譚:一個心理變態男試寫一個心理變態女〉,《島嶼邊緣》,第14期,頁104-113。
     李幼新(2000),〈推薦序—我所知道的李祐寧〉,收於李祐寧(2000),《如何拍攝電影》,頁15-18,台北:商周。
     李焯桃(1985),〈從金馬獎看台灣新電影的前途〉,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101-107。
     李詠薇、彭小芬(1987),〈台灣「新電影」十七位工作者訪問錄〉,《電影欣賞》,第26期,1987年3月,頁5-16。
     汪立峽等(1982),〈知識份子與電影:第一部份•歷史的回顧〉,《大地生活》,第1卷第6期,1982年4月,頁42-49。
     吳正桓(1987),〈台灣電影文化和兩種電影觀〉,《當代》,第10期,1987年2月,頁97-105。
     吳正桓等(1988),〈豈知灌頂有醍醐:「台灣新電影的爭議本質」座談會〉,《電影欣賞》,第31期,1988年1月,頁42-48。
     吳其諺(1994),〈邁入作者電影的時代〉,收於張靚蓓(編),《邊緣視角 :吳其諺文集》,頁330-335,台北:萬象出版社。
     林銳(1982),〈「電影廣場」—兩大報惡性競爭下的怪胎〉,《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4-55。
     南方朔(1993),〈這匹愛熱鬧的金馬玩笑開得太大了!一個金馬獎評審的感言〉,《新新聞》,第302期,1993,頁86-89。
     洛楓(1998),〈對鏡互照:1998年台北金馬獎評審後記〉,《電影欣賞》,第96期,1998年11月。頁100-104。
     迷走(1990),〈影展、正典形成與影片的評價〉,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頁114-118。
     迷走、吳其諺(1993a),〈八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收於張靚蓓(編),《邊緣視角 :吳其諺文集》,頁336-359,台北:萬象出版社迷走(1993b),〈影評政治與影評策略—評《影評人的真面目》〉,《影響》,第42期,1993年10月,頁152-154。
     高山隼(1978),《十大爛片風波》,台北:藍燈文化莊世昌(1991),〈從電影事業發展看我國電影事業輔導與管理〉,收於新聞局(1991),《行政院新聞局八十年度研究報告彙編:下冊》,頁281-464。
     黃仁(1977),〈中國影評人協會成立經過〉,《電影評論》,第1期,1977年6月,頁228-235。
     黃仁(1981),〈談影論戲60年:略談中國影評的發展史〉,收於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頁216-225。
     黃玉珊(編),(1986),《德國新電影》,台北:電影圖書館。
     黃建業(1982),〈觀眾亟需要不妥協的評論〉,《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5-56。
     黃建業等(1986),〈座談會:台灣新電影與影評人的關係〉,收於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頁194-214。
     黃建業(1994),〈幽暗的光影慾望〉,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頁215-220。
     黃建業(1997),〈西門町的藝術試片室文化〉,收於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247-248。
     黃寤蘭(編)(1992a),《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冊)》,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2b),《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下冊)》,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3),《當代港台電影1993》,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4),《當代中國電影1994》,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8),《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台北:時報。
     黃寤蘭(編)(1999),《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
     黃櫻棻(1996),〈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收於劉現成(編)(1996),《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頁99-124。
     梁良(1978),〈港臺影評面貌的探討〉,收於梁良(1988),《電影的一代》,台北:志文,頁25-38。
     梁良(1985),〈誰是上帝?誰是教宗?〉,收於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頁189-193。
     梁良(1987a),〈那一種藥方最有效?我對「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的看法〉,收於梁良,(1998)《中國電影我見我思》,台北:茂林出版社,頁135-151。
     梁良(1987b),〈台灣新電影又有得玩啦?放言高論與腳踏實地〉,《世界電影》,第220期,1987年4月,頁85-88。
     梁良(編)(1993),《影評人的真面目》,台北:淑馨出版社梁良(1998a),〈奧斯卡有什麼好?〉,收於梁良(1998),《奧斯卡最佳影片欣賞》台北:茂林出版社,頁11-16。
     梁良(1998b),〈「電影輔導金政策」對台灣電影的影響〉,收於梁良(1998),《論兩岸三地電影》,台北:茂林出版社,頁48-79。
     梁良(1998c),《中國電影我見我思》,台北:茂林出版社區桂芝(編)(1993),《台灣電影精選》,台北:萬象
     陳文,(1989),〈現代版拉伕:軍教宣傳片的政治〉,收於迷走、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頁33-59。
     陳國富(1982),〈「廣場事件」—觀眾和媒體之間的對抗〉,《生活與環境》,第11期,1982年11月,頁56-57。
     陳國富(1985),《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電影圖書館。
     陳國富(編)(1998),《舊像重遊—台灣電影溯往》,台北:台北電影節執委會。
     陳國富(1999),〈陳國富自學秘傳〉,3P電子報,[ONLINE].Available:http://www.3p.org/newartview/11-28-99-4.htm(1999,11,29)。
     陳飛寶(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陳慧瑛(1997),《我國電影輔導金制度之研究》,世新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蓓芝(1991),《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現象之社會歷史分析》,台北縣:輔大大傳所碩士論文。
     陳儒修(1995),〈九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生態調查報告〉,《電影欣賞》,第75期,1995年5∼6月,頁98-112。
     陳儒修(1999a),〈輔導金全面破產〉,收於黃寤蘭(編)(1999),《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頁210~219。
     陳儒修,(1999b),〈電影創作聯盟公開信〉,南方電子報,1999年1月26日,[ONLINE] Available: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90126.htm(2001,5,3)。
     陳寶旭(1995),〈台灣電影與影展的互動關係〉,收於聞天祥(編)(1999),《書寫台灣電影》,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98-99。
     游惠貞(1999),〈大型影展風起雲湧〉,收於黃寤蘭(編)(1999),《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文化,頁220~231。
     張乙宸(1985),〈要參加有時效的國際影展〉,《400擊》,第二期,1985年4月,頁34-37。
     張世倫(2000),〈兩種台灣電影出路的論述及其不足:從「臥虎藏龍」一片談起〉,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24期,[ONLINE].Available: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149485_2000-12-12_14-44-14 (2000,12,15)。
     張世倫(2001),〈「台北電影節」成效不彰,市政府難辭其咎〉,小電影主義,第98期,[ONLINE].Available: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filmism/97.shtml(2001,1,9)。
     新聞局(1993a),《全國電影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1993b),《世界影展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新聞局(1994),《電影之愛:從電影會議到電影年》,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舒國治(1994),〈台北游藝〉,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頁15-29
     焦雄屏等(1981),〈金馬獎會外評鑑專輯〉,《聯合月刊》,第3期,1981年10月,頁32-49。
     焦雄屏(1982),〈「電影廣場」時代〉,《生活與環境》,第6期,1982年4月,頁48-49。
     焦雄屏(1985a),〈中國電影大綻光芒〉,《400擊》,第1期,1985年3月,頁14-18。
     焦雄屏(1985b),〈外國人研究的缺失與誤導〉,《400擊》,第1期,1985年3月,頁24-25。
     焦雄屏(1987),〈金馬獎文化立場的沈思〉,收於《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87年》,頁22~25。
     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
     焦雄屏(1992)〈整理現在,前瞻未來(序之一)〉,收於黃寤蘭(編)(1992),《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冊)》,序(無頁碼),台北:時報。
     焦雄屏(1993),〈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侯孝賢〉,收於林文淇等(編)(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頁21-28。
     焦雄屏(1994a),〈難得的力量結合〉,收於電影資料館(編)《1994中華民國電影年鑑》,台北:電影資料館,頁58-61。
     焦雄屏(1994b),〈影展策略和海外出擊:訪電影年副執行長焦雄屏〉,《影響》,第46期,1994年2月,頁101-106。
     焦雄屏(2000),〈台灣,何時跟上台灣電影的腳步?〉,《天下》,第224期,2000年1月。[ONLINE].Available:http://archive.cw.com.tw/88_86/89年01月第224期.doc/111164198.26.htm(Nov.10,2000)。
     馮建三、蘇蘅(1994),《歐洲共同體的GATT影視產業政策分析及其對台灣的參考價值評估》,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路遠(1995),〈金馬烏龍秀〉,中時晚報,1995年12月21日,19版。
     楊士凡(1991),《人物言說與台灣新電影—一項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琪(1984),《夢幻騎士:楊士琪紀念文集》,台北:聯合報系(?)。
     楊德昌(1994),《獨立時代 :楊德昌的活力喜劇》台北:萬象。
     董成瑜(1995),〈台灣影評人的境遇正是新聞局無能的明證〉,《黑白新聞週刊》,第81期,1995年4月23日,頁74-75。
     詹宏志(1983),〈削蘋果事件:國產影片的新起點〉,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85-88。
     詹宏志,(1984),〈臺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脈: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25-39。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齊隆壬(1987a),〈台灣電影批評的傾向:「觀眾電影」影評與「作者電影」影評〉,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40-46。
     齊隆壬(1987b),〈侷限於體制下的「新電影」〉,收於《1987金馬獎國際電影展特刊》,台北: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頁215-217。
     齊隆壬(1994),〈夢幻話影〉,收於楊澤(編),(1994),《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頁283-284。
     齊隆壬(2000),〈九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研究論述:以《悲情城市》為例〉,收於陳光興(編)(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頁319-333。
     電影沙龍(1982),〈「聲討」聯合報後續報導〉,《電影沙龍》,第7期,1982年5月,頁9-13
     電影資料館(編)(2000),《築夢者的世紀末光影:1999年度電影觀察》,台北:遠流。
     廖佳玲(1995),《美國藝術社會學制度觀點之探討與實證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台北: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趙曼如(1988),〈廖慶松訪談錄〉,收於焦雄屏(編),(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頁265-269。
     劉佳音(1996),〈八大媒體選出第三屆才德貌三傑仕女─焦雄屏〉,《People》第39卷70期,1996年,頁72-77。
     劉現成(1996),〈放開歷史視野:檢視八0到九0年代偏執的台灣電影論述〉,收於李天鐸(編),(1996),《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頁79-102。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
     鄭立明(1999),〈電影政策專輯-影評篇:批不批評有關係〉,中國時報,1999年9月18日。
     蔡明亮(1998),《洞:電影劇本與評論》,台北:萬象
     滕淑芬(2001),〈台灣電影超級推銷員─焦雄屏〉,《光華》,26卷第4期,2001年4月。[ONLINE]Available:http://db.sinorama.com.tw/ch/current_issue(2001,4,2)。
     謝東山(1995),〈藝術批評在美術運動中的角色〉,收於賴香伶(編)(1996),《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台北:帝門基金會,頁284-299。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研究,以1994年為例〉,《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1期,頁167-191。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魏玓(1994),《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魏玓(1999),〈「文化發展」與「國家展示」的弔詭〉,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2日,人間副刊。
     韓良露(1982),〈期待一個更自由、更開放、更公正的言論廣場〉,《生活與環境》,第十一期,1982年11月,頁8。
     韓良露(2000),〈看電影的地方〉,聯合報,2000年12月24日,副刊。
     英文書目:
     Becker,Howard S.,(1982),Art World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rdwell, David, (1985), Narration in the Ficition Film, London:Methuen.
     Chen, Kuan-Hsing(陳光興),(1998),’Taiwanese New Cinema’,in Hill, John & Church Gibson, Pamela(eds),The Oxford Guide to Film Stud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557-561
     Douchet, Jean, (1999),’ The French New Wave:It’s Influence and Decline’in French New Wave, New York :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Online].Available:http://www.britannica.com/magazine/print?content_id=95236(Nov.10,2000)
     Neale, Steve, (1981),’Art cinema as institution’, Screen,Vol.22,No.1,pp.11-39
     Nowell-Smith, Geoffrey ,(1996),’Art Cinema’ in Nowell-Smith, Geoffrey (eds)(1996),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567-575.
     Petley, Julian.,(1999),’Art Cinema’ in Cook, Pam & Bernink, Mieke (eds)(1999), The Cinema Book :2nd edition, pp.106-111,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
     Riviere, Daniele & Ming-Liang, Tsai,(1999),’Scouting’, Translated by Andrew Rothwell, in Riviere, Daniele (Eds),(1999),Tsai Ming-Liang , Paris :Dis Voir,pp78-118.
     Sontag, Susan,(1996), ‘The Decay of Cinema’,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February 25,pp.60-61.
     Staiger, Janet ,(1985)’The Politics of Film Canons’,Cinema Journal ,Vol.24 ,No.2, pp. 4-25.
     Williams, Raymond.(1984),’State Culture and Beyond’ in Appignanesi, Lisa (Eds.), (1984),Culture and the State,London:Institute of Conteomporary Arts, pp.3-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