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馮建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惠君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惠君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5-Apr-2016 16:01:3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5-Apr-2016 16:01:3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5-Apr-2016 16:01:3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1103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1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新聞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745101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金馬獎是台灣歷時最久,也是最為國內電影界人士所關心的電影獎。而金馬獎從一九六二年開始舉辦,迄二000年以來,將近有四十年之久。本文藉著《聯合報》對金馬獎(1962-2000)的再現分析,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此一電影獎制度背後的成因,並勾勒出金馬獎在台灣電影經過數十年的變遷,其扮演的角色為何。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取向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金馬獎再現分析(I)(1962-1969):國家意志的展現 第一節 標題分析 第二節 版次(面)分析 第三節 總報導量分析 第三章、金馬獎再現分析(II)(1970-1979):政府角色的轉型 第一節 標題分析 第二節 版次(面)分析 第三節 總報導量分析 第四章、金馬獎再現分析(III)(1980-1989):官式色彩的漸減 第一節 標題分析 第二節 版次(面)分析 第三節 總報導量分析 第五章、金馬獎再現分析(IV)(1990-2000):商業色彩的加強 第一節 標題分析 第二節 版次(面)分析 第三節 總報導量分析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金馬獎歷屆得獎名單 《附錄二》金馬獎第6屆至37屆評審委員名單 《附錄三》之一金馬獎(1962-1978)主要獎項統計表 《附錄四》之二金馬獎(1979-2000)主要獎項統計表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03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金馬獎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官式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國家意識型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商業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娛樂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金馬獎的再現分析(1962-2000)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教育部,《文化局第一年》,台北:教育部文化局,1968 梁良,「中華民國影片上映總目—1949-1982」(上下冊),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1984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8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發展基金會,1984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收編於孫文著「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陳國富,「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電影圖書館,1985 李幼新,「威尼斯•坎城影展」,台北:志文,1987 黃建業,「人文電影的追尋」,1990,台北:遠流 黃寤蘭主編,「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冊),台北:時報 ,1992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2」,台北,中華民國電影發展基金會,1992 宇業熒,金馬星蹤三十年—歷屆金馬影帝后的滄桑,台北:時報,1993 程予誠,「現代電影學—開啟成功票房的鑰匙」,台北:五南,1993 「世界影展全集」,行政院新聞局策劃,國家電影資料館執行,台北,1993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唐山,1993 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萬象圖書,1994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94」,台北,中華民國電影發展基金會,1994 「電影之愛—從電影會議到電影年」,行政院新聞局,台北,1995 陳儒修,「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電影文化研究」,台北:萬象,1995 「現代用語百科—電影用語」,台北:書泉,1995 王瑋,「尋求假想線的銀幕」,台北:萬象,1995 黃櫻棻,長拍鏡頭之後:一個當代台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劉現成編,「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會與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印,1996 吳其諺著,張靚蓓編,「邊緣視角」,台北:萬象,1996 馮建三譯,「美國與直播衛星-國際太空廣電政治學」(Sara Fletcher Luther原著),台北:遠流,1996 「台北金馬影展1996 11.23~12.14節目特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台北,1996 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Graeme Tuner著,台北:遠流,1997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1998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1997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1997 馮建三與程宗明譯,「傳播政治學:再思考與再更新」,(Vincent Mosco原著),台北:五南,1998 「電影檔案」--第35屆金馬獎影展得獎影片」,台北:金馬獎執委會,1998 聞天祥,「書寫台灣電影」,台北:台北電影資料館,1999 林洋,「電影工業生死一令間:台灣與西班牙電影法令之比較」,台北:西拉美,1999 二、 中文期刊論文: 「為本屆金馬獎喝采!」,世界電影,1979,第135期,p21-23 「讓金馬獎帶動電影的巨輪」,世界電影,1980,146期,p20-22 蔡國榮,「從金馬獎的發展看三十年來國片的成長」,明道文藝,1981,67期,p69-83 黃建業,「金馬獎評審形式的改革與精神」,聯合月刊,1985,52期,p70-74 梁良,「金馬獎的檢討與展望」,世電電影,第205期,1985 梁良,「關於金馬獎的爭論」,世界電影,1987,第227期,p88-92 范寶厚,「台灣地區錄影帶出租業者經營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1 王俊傑,「彼邊戰火隆隆•此邊噓聲四起—在柏林看四十一屆柏林電影節」,電影欣賞,1991,5月,第9卷第3期,總期第51期,p67-71。 南方朔,「這匹愛熱鬧的金馬玩笑開的太大了!」,新新聞周刊,1993,302期。 王俊傑,「沒有電影的電影節—第44屆柏林電影節筆記」,電影欣賞,1994,5、6月,第12卷第3期,總期第69期,p84-92。 魏玓,「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4年6月 里奧,「搖擺於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中國電影九十年」,影響,1995,5月,p105-107。 張玉佩,「九0年代初期台灣電影的社會文化意涵~以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為分析對象」,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劉現成編,1996,台北 「金碧輝煌的金馬已便成口吐白沫的一匹老馬」,新新聞周刊,1996,11月24日-11月30日,第507期 陳德瑜,「李天鐸:台灣已經沒有電影工業了」,新新聞周刊,1996,11月24日-11月30日,第507期 「藝術與技術嚴重失血 騙術升級大搞戲院革命」,新新聞周刊,1996,12月8日-12月14日,第509期 楊一峰,「坎城影展本身就像一部五味雜陳的電影」,新新聞周報,1997,533期。 陳慧瑛,「輔導金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7年6月郭幼龍,「民眾對台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9年6月 何榮幸,「從吳宗憲與費玉清談起—近日映照台灣影劇新聞亂象的兩面鏡子」,目擊者,2000,9月,第19期,p5 陳寶旭,「比八卦?比麻辣?--是記者?消息提供者?還是狗仔隊?」目擊者,2000,9月,第19期,p6-13 李淨瑜,「影劇新聞出了什麼問題?」,目擊者,2000,9月,第19期,p14-19 李淨瑜,「吃自己的飯 管別人的事--星報總編輯高愛倫談影劇新聞的本質」,目擊者,2000,9月,第19期,p23-26 傳學鬥電子報,2000,12月6日,第23期 傳學鬥電子報,2000,12月21日,第24期 傳學鬥電子報,2001,3月31日,第39期 英文參考書目: Curran,James,A.Douglas, and G.Whanne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human interest story”,in A. Smith(ed) ,Newspapers and Democracy,Cambrige,Mass.,MIP Press. 1980 Edwarss Shil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Hofeteter,C.Richard, “News Bias in the 1972 Campaign:A Cross-Media Campaign”, Journalism Monographs,No.58,1978,pp1-30 Sara Fletcher Luther,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in Space(馮建三譯) Vincent Mosc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and Renewal(馮建三和程宗明譯)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