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琰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謝佳凌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謝佳凌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5-Apr-2016 16:02:0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5-Apr-2016 16:02:0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5-Apr-2016 16:02:0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111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2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廣播電視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74530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文本的意義不僅是在觀看時協商,同時在對話中決定。本文目的在於了解電視劇迷在網路社群中談論電視劇的互動型態,以及如何實踐身為劇迷的身份。這個電視劇迷集結的網路空間,同時是虛擬社群、觀眾社群、也是迷的實踐社群的集合體。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第二章 電視劇迷的討論社群 第一節 電腦中介傳播下的社群 第二節 電視劇的觀眾 第三節 過度的閱聽人──「迷」 第四節 電視劇的網路迷群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取徑 第三節 研究程序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論 第一節 虛擬社群 第二節 觀眾社群 第三節 迷的實踐社群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第三節 討論與未來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 電子問卷 附錄二 訪談問題大綱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1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電腦中介傳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虛擬社群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網路文本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迷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電視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電視談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CMC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online community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fandom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fan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oap opera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oap talk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卜慶玲(1995):《”虛擬社區”內的傳播之研究—以交通大學資科系BBS站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所碩士論文。 王敏如,何瑞芳,陳佳蓓(1999):<觀眾腦海中的日劇圖像:日劇迷與非日劇迷之比較>,中華傳播學會線上論文。http://ccs.nccu.edu.tw/db/ccs_99/99中華論文/B008.htm。 朱光潛(1987):《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 池熙璿(1998):《原住民網路新聞討論群之研究:以tw.BBS.soc.tayal為例》。淡江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中的「虛擬人際關係」》。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吳齊殷 (1996):<電腦架構的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傳播所碩士論文。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搏成>,《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六集,p.105-133。 林怡璇(1998):《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文化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4:a):<觀眾研究初探—由「梅花三弄」談文本、解讀策略、與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九集,p.123-155。 林芳玫(1994:b):《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 林智惟(2000):《全球資訊網論述表現初探—以反國民卡行動聯盟網站為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邱紫穎譯(1997),Matelski, J. M.著:《日間電視節目的編排》。台北:廣電基金。 施美玲編譯(1997),Singletary, M.:《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洪懿妍(1997):《網路使用者對電子報的認知圖像》。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唐維敏(1995):<破媒體時代—科技與文化的思考>,《當代》第106期,p.28-43 唐維敏譯(1996),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孫秀蕙(1997):<如何研究網路傳播?>,《傳播研究簡訊》第九期。p.1-6。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陳正國譯(1993),Fiske, J.著:《瞭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 陳芸芸譯(2000),Abercrombie, N著:《電視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Smelser, N.J著:《社會學》。台北:桂冠。 湯禎兆(1999):《流行文化□的日本》。台北:商業周刊。 黃光玉、陳佳蓓、何瑞芳(1999):<「太陽花」網站留言裡的收視回應:收訊分析的觀點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線上論文。http://ccs.nccu.edu.tw/db/ccs_99/99中華論文/A038.htm。 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政大、世新大學生為例》。世新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慧櫻(1997):<從TANetBBS 發展脈當探討跨出虛擬空間的異議BBS>,《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 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McQuail, D. & Windahl, S.著:《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葉長海(1990):《戲劇:發生與生態》。台北:駱駝。 潘邦順譯(1996),McQuail, D.著:《大眾傳播理論(上)(下)》。台北:風雲論壇。 蔡琰(1993):<電視單元戲劇展現之社會>。《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三期,p41-66。 蔡琰(1996):<古裝電視劇訊息公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七十二期(下), p.331-366。 蔡琰(1998):《鄉土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台北:電研會。 蔡琰(1999):<大學生電視劇審美體驗試析>,《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p111-138。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鄭明樁譯(1993),Fiske, J. & Hartley, J著:《解讀電視》。台北:遠流。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盧諭緯(1999):《當我們同在一起:BBS社交性討論區之言說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薛絢譯(1999),Wertheim, M.著:《空間地圖》。台北:商務。 鍾貴初、簡煒耿(1997):《Easy to know INTERNET》。台北:全欣資訊。 鍾翠玲(1999):《你是我姊妹:電腦中介傳播環境下的美容言談》。中正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譚天、吳佳真譯(1998),Turkel, S.著:《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台北:遠流。 蘇彥豪(1996):<公共與私密的交疊:台灣學術網路空間結構的理論初探>,《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蘇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四集,台北:政治大學新聞所。 顧玉珍譯(1996),Meahan, E.著:<商品閱聽人與真正的閱聽人:一場盲點論戰>,《當代》,114期,p.18-31。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