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
作者 洪已軒
貢獻者 蔡明田
洪已軒
關鍵詞 天道
政治思想
老子
莊子
道家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3:58 (UTC+8)
摘要 老子與莊子提出天道政治的用意在於「崇本息末」,所崇之本者「天道」是也,所息之末者巧術、詐偽也。老子觀閱天地之變化,體知宇宙之常道,所以崇 「天道」以明「人事」,欲以天道之理想來提昇、美化現實的政治。因此天道政治是落實在現實層面而又有高遠理想的政治理論,是落實在人倫日用之中的,是不外日用飲食之間的「樸素之道」。
     天人關係可以說是天道政治最重要的基礎,大體而言老子與莊子的天人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法天」的思想,不過從《莊子》〈內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於天人關係可分為天人有「必然之分」、「本然之合」以及「應然之合」三種關係,而天人的應然之合就是透過德性的修養以及氣功的修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商、周時期「天命王權」的政治型態卻是由巫現透過巫術以達到神人合一,又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變成為上帝在人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帝王代替上帝來統治天下,他的權威是上帝(天)所賦予的,因此其權威是不容懷疑,不可挑戰的。然而周人從夏、商覆滅的經驗中得到了「天命靡常」的教訓,又從文王受命的經驗中得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之佑、得天之命,雖然周人仍然信仰「天命王權」,而且西周統治者敬畏天命的原因並不只是道德上的因素,不過由於敬、德觀念的滲入是以進一步促使了天道政治思想的萌芽。
     「天人合一」與「天命王權」可以說是天道政治的思想基礎,而天道治政思想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則是「無為而治」;在理想型態上則是「太上之治」;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從老子「動善時」的觀念來看,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為之於未有」,而如果是問題已經發生則處之以「曲全」之道,又在問題解決之後還要能「功成無名」。而此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則是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展現。其次,天道政治的理想則是太上之治「下知有之」的理想,也就是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為政治國,而在功成事遂之後復能不居功,是以人民僅知有君王與政府的存在,卻不知其有什麼作為,而此「下之有知」的太上之治落實下來所呈現的就是「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最後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的辦法,老子並不否認剛強能勝柔弱的經驗法則,但是柔弱能勝剛強也是眾所週知的經驗法則,老子以水作比喻,滴水不斷則能穿石,洪水過後木石不流。(另外「氣」的性質也與水一樣)因為剛強之上必定還有一個更剛強者,因此老子並不欣賞這種自以為是的強,他所欣賞的是如水、氣-樣能柔弱也能剛強的「柔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略在《莊子》則是 「順人而不失己」、「伴君如伴虎」的柔化方式。因此天道政治雖然也同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虛順而化」這種不流血的革命行動才是老子與莊子所欣賞的。
     總而言之,《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點特色:
參考文獻 一、 基本資料:(依作者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王弼,<道德真經註>。
     2、--,<老子微旨例略>。
     3、河上公,<道德真經注>。
     4、郭象,<莊子注>。
     5、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6、成玄英,<莊子疏>。
     7、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
     8、吳澄,<道德真經注>。
     9、薛蕙,<老子集解>。
     10、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解>。
     11、---,<莊子內篇憨山注>。
     12、焦竑,<老子翼>。
     13、--,<莊子翼>。
     14、王夫之,<莊子解>。
     15、---,<莊子通>。
     16、郭慶藩,<莊子集釋>。
     17、王先謙,<莊子集解>。
     18、俞越,<老子平議>。
     19、--,<莊子平議>。
     20、奚桐,<老子集解>。
     21、--,<莊子補註>。
     22、高亨,<老子正詁>。
     23、--,<莊子新箋>。
     (以上皆輯錄於嚴靈峰先生所編,藝文印書館印行的<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之中。)
     24、嚴復,<評點老子道德經>,台北:廣文,民50、2。
     25、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民69、4。
     26、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8。
     27、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1999、4。
     28、---,<尚書集釋>,台北:聯經,民83、11。
     29、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台北:商務,民57、10。
     30、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83、4。
     二、 一般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研究>,台北:萬卷樓,民87。
     2、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1、5。
     3、---,<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3。
     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台北:黎明,民78。
     5、王建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台北:東大,民84、6。
     6、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民82、11。
     7、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民82、10。
     8、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
     9、尹振環,<帛書老子釋析--論帛書老子將會取代今本老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0。
     10、古隸、周英,<老子通>,台北:麗文,1995、7。
     11、江曉原,<天學真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11。
     12、---,<天學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
     13、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民69、7。
     14、--,<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民81、9。
     15、李學勤 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12。
     16、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2。
     17、李大華,<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
     18、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98、4。
     19、金白炫,<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5、8。
     20、周桂鈿,<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21、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民81。
     22、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1、10。
     2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1994、4。
     24、---,<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民65。
     25、---,<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民68。
     2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民75。
     27、---,<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民67。
     28、---,<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民77。
     29、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民81、4。
     30、高懷民,<大易哲學論>,作者自行出版,民77、7。
     31、---,<偉大的孕育>,作者自行出版,民88、2。
     32、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民80。
     33、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新華,1993。
     34、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5、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修訂版),台北:商務,1995、4。
     36、---,<莊子今註今譯>(修訂版),台北:商務,1999、11。
     37、---,<老莊新論>,台北:五南,民82。
     38、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39、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民86、5。
     40、---,<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1994、3。
     41、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42、張精華,<莊子哲學辨析>,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4。
     43、張立文,<中國哲學發展範疇史><天道篇>、<人道篇>,台北:五南,民86。
     44、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民82、3。
     45、---,<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增訂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6、---,<老子與道家>,北京:新華,1993。
     47、許倬雲,<西周史>(修訂版),台北:聯經,民82、2。
     48、黃公偉,<道家哲學體系探微>,台北:新文豐,民70、8。
     49、黃釗 主編,<道家思想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7。
     50、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台北:明文書局,民74、12。
     51、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1980、6。
     52、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9。
     53、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54、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民77、8。
     55、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台北:五南,民77、5。
     56、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關係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民70、1。
     57、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8。
     58、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5、5。
     59、---,<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9、2。
     60、劉澤華 主編,<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0。
     61、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3。
     62、---,<老子>,台北:東大,民86、4。
     63、劉康德,<陰性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
     64、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學生書局,民82。
     65、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民82、1。
     66、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民81、10。
     67、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民86。
     68、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台北:萬卷樓,民88。
     69、羅尚賢,<老子通解>,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7。
     70、嚴靈峰,<老子達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2、8。
     71、龐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1。
     72、--,<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
     三、 期刊、論文
     1、丸山敏秋,<中國古代氣論的特質>,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3。
     2、王德有,<簡論「道法自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3、王世舜、王蒨,<莊子氣論發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4、王博,<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兼論其與通行本老子的關係>,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5、石元康,<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收錄於:<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1998、4。
     6、成中英,<邁向和諧化辨證觀的建立--和諧及衝突在中國哲學內的地位>,輯錄於:<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民78、10。
     7、朱伯崑,<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8、---,<道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形上學傳統>,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池田知久,<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混沌>,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10、----,<老子的「道器論」--基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1998、1。
     11、余英時,<唐、宋、明三帝老子註中之治術發微>,收錄於:<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7、6。
     12、李存山,<從郭店楚簡看早期道儒關係>,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13、---,<莊子的薪火之喻與「懸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14、杜維明,<論儒家的「體知」--德性之知的涵義>,收錄於:<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1。
     15、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16、吳相武,<老子小國寡民新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17、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3。
     18、林鎮國,<莊子轉俗成真之理論結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民67、6。
     19、林聰舜,<論莊子的「大小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第五卷第二期,民76、12。
     20、胡家聰,<帛書「道原」和老子論道的比較>,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
     21、---,<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22、金吾倫,<道實在的雙重結構>,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23、柳存仁,<道家與道術>,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
     24、孫廣德,<先秦儒道法三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收錄於:<第一屆中國思想史討論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民78、12。
     25、---,<我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天道觀>,收錄於:<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1999、6。
     26、高柏園,<就無為而治,論儒道法三家之異同>,收錄於:<第一屆中國思想史討論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民78、12。
     27、卿希泰、姜生,<「天之道」與「人之道」--道家倫理的二元結構對中國倫理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
     28、張亨,<「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收錄於:<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民86、11。
     29、--,<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同上。
     30、張立文,<論簡本老子與儒家思想的互補互濟>,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31、許抗生,<初讀郭店竹簡老子>,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32、陳鼓應,<道家的和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
     33、---,<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34、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35、馮天瑜,<「終極關懷」的儒道兩走向>,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36、楊儒賓,<道與玄牝>,收錄於:<先秦道家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哲學系,民87、4。
     37、---,<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3。
     38、廖名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說新證>,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39、蒙培元,<老莊哲學思維特徵>,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0、---,<自由與自然--莊子的心靈境界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
     41、---,<論自然--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42、蔡明田,<老子德治思想論略>,政治學報第九期,中國政治學會,民70、12。
     43、---,<論老子的善道>,收錄於:<第一次道學會議會後論文集>,中華民國老莊學會,民77、1。
     44、---,<論老子的無為思想>,收錄於:<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民67、4。
     45、---,<莊子逍遙遊篇的聖王思想>,東方雜誌副刊第十三卷第十一期,民69、5。
     46、---,<莊子應帝王篇的應治思想>,政治大學學報第四十二期,民69、12。
     47、---,<論莊子的混沌寓言>,東方雜誌副刊第十八卷第十一期。
     48、---,<論應帝王的道術--莊子內篇管窺>,政治學論叢,台北:聯經,民69、1。
     49、---,<德合天地、道濟天下--先秦儒道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民 85、6。
     50、---,<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期,民78、12。
     51、蔡英文,<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民85、12。
     52、劉蔚華,<論道家的自然哲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53、劉福增,<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收錄於:<先秦道家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哲學系,民87、4。
     54、龐樸,<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55、--,<「太一生水」說>,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56、--,<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四、 學位論文
     1、毛忠民,<莊子氣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6。
     2、任金子,<老子「聖人之道」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6、6。
     3、吳濟安,<孔子與老子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以無為而治論為主軸>,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4、李志勇,<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9、6。
     5、林俊宏,<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12。
     6、婁世麗,<莊子氣論探微>,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7、郭應哲,<莊子明王之治>,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5。
     8、張安東,<莊子天道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3、6。
     9、黃漢青,<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3、6。
     10、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2、12。
     11、曾崑崙,<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5。
     12、楊慶豐,<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6。
     13、盧瑞鍾,<先秦天道觀念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3、6。
     14、謝耀國,<論莊子之「成心」與「道心」>,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民7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7252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8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明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已軒zh_TW
dc.creator (作者) 洪已軒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3: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3: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3: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18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7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2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老子與莊子提出天道政治的用意在於「崇本息末」,所崇之本者「天道」是也,所息之末者巧術、詐偽也。老子觀閱天地之變化,體知宇宙之常道,所以崇 「天道」以明「人事」,欲以天道之理想來提昇、美化現實的政治。因此天道政治是落實在現實層面而又有高遠理想的政治理論,是落實在人倫日用之中的,是不外日用飲食之間的「樸素之道」。
     天人關係可以說是天道政治最重要的基礎,大體而言老子與莊子的天人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法天」的思想,不過從《莊子》〈內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於天人關係可分為天人有「必然之分」、「本然之合」以及「應然之合」三種關係,而天人的應然之合就是透過德性的修養以及氣功的修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商、周時期「天命王權」的政治型態卻是由巫現透過巫術以達到神人合一,又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變成為上帝在人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帝王代替上帝來統治天下,他的權威是上帝(天)所賦予的,因此其權威是不容懷疑,不可挑戰的。然而周人從夏、商覆滅的經驗中得到了「天命靡常」的教訓,又從文王受命的經驗中得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之佑、得天之命,雖然周人仍然信仰「天命王權」,而且西周統治者敬畏天命的原因並不只是道德上的因素,不過由於敬、德觀念的滲入是以進一步促使了天道政治思想的萌芽。
     「天人合一」與「天命王權」可以說是天道政治的思想基礎,而天道治政思想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則是「無為而治」;在理想型態上則是「太上之治」;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從老子「動善時」的觀念來看,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為之於未有」,而如果是問題已經發生則處之以「曲全」之道,又在問題解決之後還要能「功成無名」。而此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則是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展現。其次,天道政治的理想則是太上之治「下知有之」的理想,也就是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為政治國,而在功成事遂之後復能不居功,是以人民僅知有君王與政府的存在,卻不知其有什麼作為,而此「下之有知」的太上之治落實下來所呈現的就是「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最後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的辦法,老子並不否認剛強能勝柔弱的經驗法則,但是柔弱能勝剛強也是眾所週知的經驗法則,老子以水作比喻,滴水不斷則能穿石,洪水過後木石不流。(另外「氣」的性質也與水一樣)因為剛強之上必定還有一個更剛強者,因此老子並不欣賞這種自以為是的強,他所欣賞的是如水、氣-樣能柔弱也能剛強的「柔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略在《莊子》則是 「順人而不失己」、「伴君如伴虎」的柔化方式。因此天道政治雖然也同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虛順而化」這種不流血的革命行動才是老子與莊子所欣賞的。
     總而言之,《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點特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論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
     第三節 文獻檢閱
     第二章 天道政治思想的基礎
     第一節 天人合一-天道政治的形上基礎
     第二節 天命王權-天道政治的原始型態
     第三章 天道政治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無為而治-天道政治的實質內容
     第二節 太上之治-天道政治的理想型態
     第三節 虛順而化-天道政治的行動方略
     第四節 天道政治的理想與現實
     第四章 天道政治思想輻議
     第一節 無為與德治
     第二節 天道與禮法
     第三節 革命與禪讓
     第四節 民本與自由
     第五章 結論
     參考資料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8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天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老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莊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家zh_TW
dc.title (題名) 《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基本資料:(依作者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王弼,<道德真經註>。
     2、--,<老子微旨例略>。
     3、河上公,<道德真經注>。
     4、郭象,<莊子注>。
     5、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6、成玄英,<莊子疏>。
     7、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
     8、吳澄,<道德真經注>。
     9、薛蕙,<老子集解>。
     10、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解>。
     11、---,<莊子內篇憨山注>。
     12、焦竑,<老子翼>。
     13、--,<莊子翼>。
     14、王夫之,<莊子解>。
     15、---,<莊子通>。
     16、郭慶藩,<莊子集釋>。
     17、王先謙,<莊子集解>。
     18、俞越,<老子平議>。
     19、--,<莊子平議>。
     20、奚桐,<老子集解>。
     21、--,<莊子補註>。
     22、高亨,<老子正詁>。
     23、--,<莊子新箋>。
     (以上皆輯錄於嚴靈峰先生所編,藝文印書館印行的<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之中。)
     24、嚴復,<評點老子道德經>,台北:廣文,民50、2。
     25、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民69、4。
     26、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8。
     27、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1999、4。
     28、---,<尚書集釋>,台北:聯經,民83、11。
     29、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台北:商務,民57、10。
     30、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83、4。
     二、 一般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研究>,台北:萬卷樓,民87。
     2、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1、5。
     3、---,<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3。
     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台北:黎明,民78。
     5、王建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台北:東大,民84、6。
     6、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民82、11。
     7、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民82、10。
     8、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
     9、尹振環,<帛書老子釋析--論帛書老子將會取代今本老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0。
     10、古隸、周英,<老子通>,台北:麗文,1995、7。
     11、江曉原,<天學真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11。
     12、---,<天學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
     13、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民69、7。
     14、--,<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民81、9。
     15、李學勤 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12。
     16、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2。
     17、李大華,<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
     18、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98、4。
     19、金白炫,<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5、8。
     20、周桂鈿,<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21、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民81。
     22、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81、10。
     2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1994、4。
     24、---,<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民65。
     25、---,<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民68。
     2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民75。
     27、---,<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民67。
     28、---,<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修訂版),台北:學生書局,民77。
     29、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民81、4。
     30、高懷民,<大易哲學論>,作者自行出版,民77、7。
     31、---,<偉大的孕育>,作者自行出版,民88、2。
     32、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民80。
     33、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新華,1993。
     34、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5、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修訂版),台北:商務,1995、4。
     36、---,<莊子今註今譯>(修訂版),台北:商務,1999、11。
     37、---,<老莊新論>,台北:五南,民82。
     38、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39、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民86、5。
     40、---,<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1994、3。
     41、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42、張精華,<莊子哲學辨析>,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4。
     43、張立文,<中國哲學發展範疇史><天道篇>、<人道篇>,台北:五南,民86。
     44、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民82、3。
     45、---,<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增訂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6、---,<老子與道家>,北京:新華,1993。
     47、許倬雲,<西周史>(修訂版),台北:聯經,民82、2。
     48、黃公偉,<道家哲學體系探微>,台北:新文豐,民70、8。
     49、黃釗 主編,<道家思想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7。
     50、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台北:明文書局,民74、12。
     51、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1980、6。
     52、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9。
     53、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54、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民77、8。
     55、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台北:五南,民77、5。
     56、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關係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民70、1。
     57、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8。
     58、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5、5。
     59、---,<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9、2。
     60、劉澤華 主編,<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0。
     61、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3。
     62、---,<老子>,台北:東大,民86、4。
     63、劉康德,<陰性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
     64、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學生書局,民82。
     65、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民82、1。
     66、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民81、10。
     67、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民86。
     68、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台北:萬卷樓,民88。
     69、羅尚賢,<老子通解>,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7。
     70、嚴靈峰,<老子達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72、8。
     71、龐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1。
     72、--,<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
     三、 期刊、論文
     1、丸山敏秋,<中國古代氣論的特質>,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3。
     2、王德有,<簡論「道法自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3、王世舜、王蒨,<莊子氣論發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4、王博,<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兼論其與通行本老子的關係>,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5、石元康,<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收錄於:<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1998、4。
     6、成中英,<邁向和諧化辨證觀的建立--和諧及衝突在中國哲學內的地位>,輯錄於:<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台北:聯經,民78、10。
     7、朱伯崑,<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8、---,<道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形上學傳統>,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池田知久,<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混沌>,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10、----,<老子的「道器論」--基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1998、1。
     11、余英時,<唐、宋、明三帝老子註中之治術發微>,收錄於:<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7、6。
     12、李存山,<從郭店楚簡看早期道儒關係>,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13、---,<莊子的薪火之喻與「懸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14、杜維明,<論儒家的「體知」--德性之知的涵義>,收錄於:<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1。
     15、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16、吳相武,<老子小國寡民新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17、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3。
     18、林鎮國,<莊子轉俗成真之理論結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民67、6。
     19、林聰舜,<論莊子的「大小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第五卷第二期,民76、12。
     20、胡家聰,<帛書「道原」和老子論道的比較>,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
     21、---,<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22、金吾倫,<道實在的雙重結構>,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23、柳存仁,<道家與道術>,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
     24、孫廣德,<先秦儒道法三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收錄於:<第一屆中國思想史討論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民78、12。
     25、---,<我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天道觀>,收錄於:<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1999、6。
     26、高柏園,<就無為而治,論儒道法三家之異同>,收錄於:<第一屆中國思想史討論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文學院,民78、12。
     27、卿希泰、姜生,<「天之道」與「人之道」--道家倫理的二元結構對中國倫理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
     28、張亨,<「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收錄於:<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民86、11。
     29、--,<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同上。
     30、張立文,<論簡本老子與儒家思想的互補互濟>,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31、許抗生,<初讀郭店竹簡老子>,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32、陳鼓應,<道家的和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
     33、---,<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34、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35、馮天瑜,<「終極關懷」的儒道兩走向>,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
     36、楊儒賓,<道與玄牝>,收錄於:<先秦道家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哲學系,民87、4。
     37、---,<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裡的兩種身體觀>,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3。
     38、廖名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說新證>,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39、蒙培元,<老莊哲學思維特徵>,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0、---,<自由與自然--莊子的心靈境界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
     41、---,<論自然--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42、蔡明田,<老子德治思想論略>,政治學報第九期,中國政治學會,民70、12。
     43、---,<論老子的善道>,收錄於:<第一次道學會議會後論文集>,中華民國老莊學會,民77、1。
     44、---,<論老子的無為思想>,收錄於:<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民67、4。
     45、---,<莊子逍遙遊篇的聖王思想>,東方雜誌副刊第十三卷第十一期,民69、5。
     46、---,<莊子應帝王篇的應治思想>,政治大學學報第四十二期,民69、12。
     47、---,<論莊子的混沌寓言>,東方雜誌副刊第十八卷第十一期。
     48、---,<論應帝王的道術--莊子內篇管窺>,政治學論叢,台北:聯經,民69、1。
     49、---,<德合天地、道濟天下--先秦儒道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民 85、6。
     50、---,<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期,民78、12。
     51、蔡英文,<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民85、12。
     52、劉蔚華,<論道家的自然哲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53、劉福增,<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收錄於:<先秦道家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哲學系,民87、4。
     54、龐樸,<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中國哲學第二十期,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55、--,<「太一生水」說>,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56、--,<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四、 學位論文
     1、毛忠民,<莊子氣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6。
     2、任金子,<老子「聖人之道」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6、6。
     3、吳濟安,<孔子與老子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以無為而治論為主軸>,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4、李志勇,<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9、6。
     5、林俊宏,<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12。
     6、婁世麗,<莊子氣論探微>,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7、郭應哲,<莊子明王之治>,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5。
     8、張安東,<莊子天道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3、6。
     9、黃漢青,<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3、6。
     10、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2、12。
     11、曾崑崙,<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5。
     12、楊慶豐,<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6。
     13、盧瑞鍾,<先秦天道觀念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3、6。
     14、謝耀國,<論莊子之「成心」與「道心」>,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民7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