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政黨競爭空間模型中的最適模糊策略 作者 楊曜準
Yang, Yan-Tzung貢獻者 周德宇
楊曜準
Yang, Yan-Tzung關鍵詞 模糊策略
空間模型
模糊
投票
中位數選民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6:26 (UTC+8) 摘要 昔日的政治明星朱高正先生曾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的確,為了使自己能當選,達到獲得選票最大的目標,候選人往往會宣告並非其本意的政見主張,原本較為極端的政治理念會被說明、包裝成較中庸、較主流的的政見主張;例如由台獨變成新中間路線的例子。但是這一種使選民分不清楚候選人真實位置的的模糊策略,卻會使選民因厭惡候選人之不誠實而產生反感;所以,在這兩種力量的相互牽制的機制下,候選人使用模糊策略會出現一組Nash均衡的最適解。和此最適的模糊比較之下,過與不及都會使選票減少。此種模糊策略所該使用的大小的拿捏,與社會對誠信的重視程度、及對手候選人被選民相信的比例負相關;與雙方原始政見的距離差距為正相關;和本身參選人被選民相信的比例相關性正或負未定。不論在常態分配下或在均等分配下都將出現穩定的均衡。而選民風險偏好的程度與均衡解存在的可能性有關:選民越愛好風險,均衡越容易出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論文部分1.王興中,『政黨形象與選舉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2.宋玉生,古慧雯,『你競選,大家都出錢?-台灣選罷法競選經費補貼條款之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濟論文叢刊,第21輯第1一期,民國82年。3.周慶祥,『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內容分析:以八十四年台北市立委選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4.俞龍通,『一九八四年美國總統選舉共和與民主兩黨競選策略比較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5.陳錦榮,『政治信念、策略抉擇與選舉效能:1994台北市長選舉三個個案之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黃東煬,『選民的議題取向與黨派抉擇:一九九一年國大選舉的實證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黃定遠,『模糊表態的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8.詹文健,『多黨選戰之模糊策略與訊息-空間理論模型的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9.賴淑敏,『臺灣政黨電視競選廣告趨勢分析:1991-1998』,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10.蔡佳洹,『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1.劉恆禎,『理性抉擇研究途徑與選民的政黨評價:近似空間模型、方向空間模型和兩個修正模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12.劉義周,『二000年總統選舉器保策略之分析』,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13.蕭世仁,『選民之投票偏好決策及候選人定位之研究:以台北縣長選舉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二、中文報章書籍部分1.王亦儒,『省市長大會戰』朱衣出版,民國83年。2.中國時報,民國87年11月11、25、30日3版,12日3、4版,13日2、4版,16、17、18、19、24日2版,21、29日18版,22日2、4版;12月2日4、5版, 3日6版,4日7版,5日2、4、6、9版,6日1、2、3、4版,7日2、3、9版。3.民主進步黨,『給臺灣一個機會:民主進步黨1995•1996競選綱領』,前衛出版,民國84年。4.李維吾,『彭謝配:贏的策略福爾摩沙出版』,民國85年。5.吳行健,『逐鹿首都:臺北市長大選探秘』日臻出版,民國83年。6.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天下遠見出版,民國87年。7.陳子默,『林郝配:贏的策略』,福爾摩沙出版,民國85年。8.陳世傑,『陳水扁贏的策略』,台灣先智出版,民國84年。9.徐珮君,『不能輸的任務:連蕭選戰的王牌謀略』,英特發出版,民國89年。10.張俊宏,『執政大道:中道提昇』,唐山出版,民國80年。11.黃德怡,『總統候選人政見與競選策略比較評估』,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民國85年。12.楊和倫,『決戰港都:高雄市長大選幕後』,日臻出版,民國83年。13.楊憲村,『民進黨執政』,商周文化發行,民國84年。14.趙賢明,『臺灣三國志』,獨家出版,民國84年。15.廖雨辰,『新黨震盪希望』,希望出版,民國84年。16.鄭聲、陳雪,『陳水扁兵法:1994台北市長勝選秘笈』,月旦出版,民國84年。三、英文部分1. Alesina, Alberto and Alex Cukierman (1990) “The Politics of Ambigui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829-850.2.Aragones & Neeman (1994),“Strategic ambiguity in electoral competi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discussion paper.3.Banks, J.S.(1990)“A model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50:309-325.4.Chappell, Henry W. Jr. (1994) “Campaign Advertising and Political Ambiguity.” Public Choice, 79:281-303.5.Chu, Cyrus and Ting-yuan Huang (1997)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political Ambiguity.” Working papers.6.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7.Eaton, B. C. and Lipsey, R. G. (1975)“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Differentiation Reconsidered: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Spatial Competi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2:27-49.8.Enelow, J.H. and Hinich,M.J. (1981) “A new approach to voter uncertainty in the Downsian spatial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483-493.9.Enelow, J.H. and Hinich,M.J. (1984)“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Glazer, A. (1990) “The strategy of candidate ambigu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237-241.11.Hotelling, H. (1929)“Stability in Competition”. Economics Journal, 39:41-57.12.Muthukrishnan, A V. (1995), “Decision Ambiguity and Incumbent Brand Advantag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2(1):98-109.13.Page, Benjamin I. (1976)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Ambigu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0:742-752.14.Shepsle, Kenneth A. (1972a) Parties, voters, and the risk environment: A mathemetica treatment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under uncertainty. In R.G. Niemu and H.F Weusberg (Eds.), Probability models of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173-197. Columbus: Merrill.15.Shepsle, Kenneth A. (1972b), “The strategy of ambiguity : Uncertainty and electoral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555-568.16.Simon, Hug. (1995), “Third parties in equilibrium” Public choice, 82:159-180.四、網站資料1.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http://www.cec.gov.tw/2.民主進步黨網站:http://www.dpp.org.tw/home.asp3.新黨網站:http://www.np.org.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5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周德宇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曜準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ang, Yan-Tzung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楊曜準 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 Yan-Tzung en_US dc.date (日期) 2001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6:26 (UTC+8) -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6:26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6:26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252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42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昔日的政治明星朱高正先生曾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的確,為了使自己能當選,達到獲得選票最大的目標,候選人往往會宣告並非其本意的政見主張,原本較為極端的政治理念會被說明、包裝成較中庸、較主流的的政見主張;例如由台獨變成新中間路線的例子。但是這一種使選民分不清楚候選人真實位置的的模糊策略,卻會使選民因厭惡候選人之不誠實而產生反感;所以,在這兩種力量的相互牽制的機制下,候選人使用模糊策略會出現一組Nash均衡的最適解。和此最適的模糊比較之下,過與不及都會使選票減少。此種模糊策略所該使用的大小的拿捏,與社會對誠信的重視程度、及對手候選人被選民相信的比例負相關;與雙方原始政見的距離差距為正相關;和本身參選人被選民相信的比例相關性正或負未定。不論在常態分配下或在均等分配下都將出現穩定的均衡。而選民風險偏好的程度與均衡解存在的可能性有關:選民越愛好風險,均衡越容易出現。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證明書致謝詞論文摘要目錄圖表目錄第一章:序論第一節:前言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節: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獻回顧第一節:無成本考量的模糊策略第二節:需付出成本的模糊策略第三章:兩黨之政策宣告模糊模型第一節:模型介紹第二節:選民結構為均等分配模式下之結果第三節:選民結構為常態分配模式下之結果第四節:比較靜態分析第五節:選民風險接受程度對結果的影響第四章:選舉中的模糊使用實例解析第一節:實際使用模糊策略的方法第二節:選戰新聞回顧第五章:政策宣告模糊模型在多期選舉動態下的結果第一節:一執政黨與一在野黨競爭第二節:政見不具僵固性的兩政黨競爭第三節:選舉事件回顧探討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第二節:未來發展附錄參考文獻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52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模糊策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模型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模糊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投票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位數選民 zh_TW dc.title (題名) 政黨競爭空間模型中的最適模糊策略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論文部分1.王興中,『政黨形象與選舉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2.宋玉生,古慧雯,『你競選,大家都出錢?-台灣選罷法競選經費補貼條款之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經濟論文叢刊,第21輯第1一期,民國82年。3.周慶祥,『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內容分析:以八十四年台北市立委選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4.俞龍通,『一九八四年美國總統選舉共和與民主兩黨競選策略比較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5.陳錦榮,『政治信念、策略抉擇與選舉效能:1994台北市長選舉三個個案之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黃東煬,『選民的議題取向與黨派抉擇:一九九一年國大選舉的實證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黃定遠,『模糊表態的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8.詹文健,『多黨選戰之模糊策略與訊息-空間理論模型的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9.賴淑敏,『臺灣政黨電視競選廣告趨勢分析:1991-1998』,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10.蔡佳洹,『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1.劉恆禎,『理性抉擇研究途徑與選民的政黨評價:近似空間模型、方向空間模型和兩個修正模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12.劉義周,『二000年總統選舉器保策略之分析』,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13.蕭世仁,『選民之投票偏好決策及候選人定位之研究:以台北縣長選舉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二、中文報章書籍部分1.王亦儒,『省市長大會戰』朱衣出版,民國83年。2.中國時報,民國87年11月11、25、30日3版,12日3、4版,13日2、4版,16、17、18、19、24日2版,21、29日18版,22日2、4版;12月2日4、5版, 3日6版,4日7版,5日2、4、6、9版,6日1、2、3、4版,7日2、3、9版。3.民主進步黨,『給臺灣一個機會:民主進步黨1995•1996競選綱領』,前衛出版,民國84年。4.李維吾,『彭謝配:贏的策略福爾摩沙出版』,民國85年。5.吳行健,『逐鹿首都:臺北市長大選探秘』日臻出版,民國83年。6.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天下遠見出版,民國87年。7.陳子默,『林郝配:贏的策略』,福爾摩沙出版,民國85年。8.陳世傑,『陳水扁贏的策略』,台灣先智出版,民國84年。9.徐珮君,『不能輸的任務:連蕭選戰的王牌謀略』,英特發出版,民國89年。10.張俊宏,『執政大道:中道提昇』,唐山出版,民國80年。11.黃德怡,『總統候選人政見與競選策略比較評估』,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民國85年。12.楊和倫,『決戰港都:高雄市長大選幕後』,日臻出版,民國83年。13.楊憲村,『民進黨執政』,商周文化發行,民國84年。14.趙賢明,『臺灣三國志』,獨家出版,民國84年。15.廖雨辰,『新黨震盪希望』,希望出版,民國84年。16.鄭聲、陳雪,『陳水扁兵法:1994台北市長勝選秘笈』,月旦出版,民國84年。三、英文部分1. Alesina, Alberto and Alex Cukierman (1990) “The Politics of Ambigui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829-850.2.Aragones & Neeman (1994),“Strategic ambiguity in electoral competi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discussion paper.3.Banks, J.S.(1990)“A model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50:309-325.4.Chappell, Henry W. Jr. (1994) “Campaign Advertising and Political Ambiguity.” Public Choice, 79:281-303.5.Chu, Cyrus and Ting-yuan Huang (1997)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political Ambiguity.” Working papers.6.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7.Eaton, B. C. and Lipsey, R. G. (1975)“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Differentiation Reconsidered: Som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Spatial Competi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2:27-49.8.Enelow, J.H. and Hinich,M.J. (1981) “A new approach to voter uncertainty in the Downsian spatial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5:483-493.9.Enelow, J.H. and Hinich,M.J. (1984)“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Glazer, A. (1990) “The strategy of candidate ambigu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237-241.11.Hotelling, H. (1929)“Stability in Competition”. Economics Journal, 39:41-57.12.Muthukrishnan, A V. (1995), “Decision Ambiguity and Incumbent Brand Advantag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2(1):98-109.13.Page, Benjamin I. (1976)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Ambigu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0:742-752.14.Shepsle, Kenneth A. (1972a) Parties, voters, and the risk environment: A mathemetica treatment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under uncertainty. In R.G. Niemu and H.F Weusberg (Eds.), Probability models of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173-197. Columbus: Merrill.15.Shepsle, Kenneth A. (1972b), “The strategy of ambiguity : Uncertainty and electoral compet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555-568.16.Simon, Hug. (1995), “Third parties in equilibrium” Public choice, 82:159-180.四、網站資料1.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http://www.cec.gov.tw/2.民主進步黨網站:http://www.dpp.org.tw/home.asp3.新黨網站:http://www.np.org.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