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輻射污染抗爭之社會學研究:以輻射安全促進會的「反輻射」運動為例
The Socialogical Reserch of Anti-Pollution Protest: The Anti-Radiation Movement of “The Association to Facilitate the Radiation Safety”
作者 近藤敦子
Atsuko, Kondo
貢獻者 畢恆達
近藤敦子
Kondo Atsuko
關鍵詞 輻射安全
反核
環境社會
環保運動
公害
反污染抗爭
核能
輻射屋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6:53 (UTC+8)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概念
     一、相關理論概念
     二、台灣國內之經驗研究
     三、本研究觀點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如何參與輻安會
     第二節 研究者跟輻安會的關係
     第三章 輻安會的來龍去脈
     第一節 民生別墅輻射鋼筋事件與自救會
     一、事件的發生
     二、事件的解決速度沒那麼快的感覺
     三、住戶之間的分裂
     第二節 輻射受害者協會
     一、輻射受害者協會的成立
     二、會長的故事
     第三節 輻安會
     一、輻安會的成立
     二、輻安會成立以後
     三、法院的判決,很大的悲傷與小小的喜悅
     四、組織以後怎麼活下去
     五、會長對受害者的表現有點意見
     第四節 跟政府的合作
     一、台灣的輻射污染問題已經結束了嗎
     二、張教授持續地關心
     三、台北市輻射屋住戶醫療諮詢中心
     四、之後的輻安會與原能會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核四興建經過與反核、反輻射
     第一節 核四興建經過與論點
     一、核四興建經過
     二、日本的論點
     三、不科學的科學跟環境問題
     四、專家支配的社會與反核運動
     五、住在那裡的「人的權力」
     第二節 輻射受害者加入反核的行列
     第三節 反核的認知差異
     第四節 形成自己的論述
     第五節 反輻射運動
     第六節 反核與反輻射
     第五章 有關輻射鋼筋事件及相關污染問題的深入瞭解
     第一節 輻射鋼筋的來源
     第二節 民生別墅國家賠償案在高等法院
     第三節 健檢報告在法院
     一、醫療照顧與研究追蹤
     二、健檢報告在法院
     第四節 桃園的輻射污染
     一、輻射馬路案,走路也會有問題
     二、輻射馬路背後的秘密
     三、馬路的剷除問題
     四、嗚咽的大漢溪:輻射水污染
     第六章 組織的故事
     第一節 輻安會的立場
     第二節 參與者的立場
     一、參與者如何參與輻安會與參與者的社會基礎
     二、幾個個案的描述
     三、參與後
     第三節 組織裡面的人際關係
     一、組織的資源分配與結構位置
     二、組織內的人際關係
     三、只要關心議題、不要關心組織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在對議題與國家政策的認識上
     第二節 在反污染抗爭中相關理論的理解上
     第三節 其它的檢討
     第四節、結語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王玉麟, 1996《輻射污染白皮書》,台北:輻射安全促進會。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
     王榮德「原能會不可能中立」1999/3/26:15自由時報。
     林碧堯「核四執照和台灣文學經點爭議」1999/3/24:15自由時報。
     林麗娟,1988《環境問題及其保護運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毛義方、吳佩瑜,1991〈林園事件之差異性社會反應研究〉,中國社會學刊 第15期(第202-227頁)。
     徐正光、宋文里,1989〈編後記〉,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解嚴前後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第327-330頁),台北:巨流。
     張武修、詹長權,1994〈台灣輻射屋的發現歷程與問題探討〉,鄭先祐編《教授論壇專刊1 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台北:前衛出版社。
     畢恆達,1996〈住宅輻射鋼筋的社會心理衝擊〉,《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
     郭一勤,1995《科技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以民生別墅住宅輻射鋼筋污染事件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懿慧,1994《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鄭坤從,1996 《台灣反核運動的「構框」─「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個案分析(1988─1995)》 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麗,1995《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區變遷─以貢寮鄉反核四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8《七0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行政院環保署。
     魏書娥,1987《台灣反公害行動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輻射鋼筋藉屍還魂」1996/6/22:4 中時晚報。
     「桃園核研所輻射廢料處理弊案 內情不單純」1996/7/9 民眾日報。
     「輻射砂包流出外面」1996/7/21:6 民眾日報。
     「桃園輻射路 釷反應逾正常100倍」1997/5/22 自由時報。
     「民生別墅輻射屋 地院判國賠」1997/10/15:1 自由時報。
     「首例輻射屋獲國家賠償」1997/10/15:7 中國時報。
     「民生別墅輻射屋案判國賠」1997/10/16 中國時報。
     「自力救濟激情,環保運動染血」1998/3/9 中國時報。
     「輻射屋再現 胡錦標官位不保?」1998/4/16:7 中國時報。
     「82~83 建物列入輻射偵測重點」1998/4/27 中國時報。
     「委託民間偵測輻射屋確有造假」1998/5/12:7 中國時報。
     「桃縣又見三條輻射道路」1998/5/27 中國時報。
     「能源危機,核電不是唯一的路」1998/5/29 中國時報。
     「輻射屋受害者插花抗議」1998/7/10 台灣日報。
     「避免第三者賣到輻射污染建物 輻射屋資料地政所有得查」1998/9/11 台灣日報。
     「蕭揆..次要農地可開放採砂石」1998/9/18:1 中國時報。
     「輻射屋資料 原委會早知」1998/11/6:7 中時晚報。
     「貢寮鄉長槓上台北縣長」1999/3/20:8 聯合報。
     「反核串聯 發動328大遊行」1999/3/20:9 中國時報。
     「李總統 核發核四建照 正確允當」1999/4/1:10 自由時報。
     「法令鬆綁 微量核廢料 不必最終處置」1999/9/17:9 中國時報。
     「核電廠周圍半徑2.5公里禁建令將解除」2000/2/10:1 中國時報。
     「輻射屋居民 八成五未遷移」 2000/6/4:9 中國時報。
     「資源回收未分類」2000/8/16:18 中國時報。
     「我核能安全管制 漸超越日本」2000/8/20:9 中國時報。
     「輻射屋高危險群 三成未檢測」 2000/9/4:9 中國時報。
     Dunlap, Riley E.(1995)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ociology: An Invitation to Japanese Scholars”,環境社會學研究 創刊號(pp.73-80),環境社會學會,東京:新曜社。
     Hannigan, John A.(1995)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T.J. Press.
     Klandermans Bert. (1988) “The Form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Consensus.” in Klandermans, H. Kriesi, S. Tarrow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ch, (vol.1),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cross cultures (pp. 173-196). Greenwich,CT : JAI Press.
     McAdam, D.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dustry: 1930-197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now, D. A. , Pochford, E.B, Jr., Worden, S. K., & Benford, R. D. (1986).“Frame alignment proces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 464-481.
     Snow, David A. and Benford ,Robert D.(1992) ”Master Frame and Cycle of Protest”, in Aldon D. Morris and Carol McClurg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133-155).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Snow, D. A. & Benford, R. D. (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Klandermans, H. Kriesi, S. Tarrow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1, From Structure into Action: Comparing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cross cultures. (pp. 197-21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Tarrow, S. (1994)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4254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6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畢恆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近藤敦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ondo Atsukoen_US
dc.creator (作者) 近藤敦子zh_TW
dc.creator (作者) Atsuko, Kondo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6: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6: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6: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26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4254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概念
     一、相關理論概念
     二、台灣國內之經驗研究
     三、本研究觀點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如何參與輻安會
     第二節 研究者跟輻安會的關係
     第三章 輻安會的來龍去脈
     第一節 民生別墅輻射鋼筋事件與自救會
     一、事件的發生
     二、事件的解決速度沒那麼快的感覺
     三、住戶之間的分裂
     第二節 輻射受害者協會
     一、輻射受害者協會的成立
     二、會長的故事
     第三節 輻安會
     一、輻安會的成立
     二、輻安會成立以後
     三、法院的判決,很大的悲傷與小小的喜悅
     四、組織以後怎麼活下去
     五、會長對受害者的表現有點意見
     第四節 跟政府的合作
     一、台灣的輻射污染問題已經結束了嗎
     二、張教授持續地關心
     三、台北市輻射屋住戶醫療諮詢中心
     四、之後的輻安會與原能會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核四興建經過與反核、反輻射
     第一節 核四興建經過與論點
     一、核四興建經過
     二、日本的論點
     三、不科學的科學跟環境問題
     四、專家支配的社會與反核運動
     五、住在那裡的「人的權力」
     第二節 輻射受害者加入反核的行列
     第三節 反核的認知差異
     第四節 形成自己的論述
     第五節 反輻射運動
     第六節 反核與反輻射
     第五章 有關輻射鋼筋事件及相關污染問題的深入瞭解
     第一節 輻射鋼筋的來源
     第二節 民生別墅國家賠償案在高等法院
     第三節 健檢報告在法院
     一、醫療照顧與研究追蹤
     二、健檢報告在法院
     第四節 桃園的輻射污染
     一、輻射馬路案,走路也會有問題
     二、輻射馬路背後的秘密
     三、馬路的剷除問題
     四、嗚咽的大漢溪:輻射水污染
     第六章 組織的故事
     第一節 輻安會的立場
     第二節 參與者的立場
     一、參與者如何參與輻安會與參與者的社會基礎
     二、幾個個案的描述
     三、參與後
     第三節 組織裡面的人際關係
     一、組織的資源分配與結構位置
     二、組織內的人際關係
     三、只要關心議題、不要關心組織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在對議題與國家政策的認識上
     第二節 在反污染抗爭中相關理論的理解上
     第三節 其它的檢討
     第四節、結語
     參考書目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概念
     一、相關理論概念
     二、台灣國內之經驗研究
     三、本研究觀點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如何參與輻安會
     第二節 研究者跟輻安會的關係
     第三章 輻安會的來龍去脈
     第一節 民生別墅輻射鋼筋事件與自救會
     一、事件的發生
     二、事件的解決速度沒那麼快的感覺
     三、住戶之間的分裂
     第二節 輻射受害者協會
     一、輻射受害者協會的成立
     二、會長的故事
     第三節 輻安會
     一、輻安會的成立
     二、輻安會成立以後
     三、法院的判決,很大的悲傷與小小的喜悅
     四、組織以後怎麼活下去
     五、會長對受害者的表現有點意見
     第四節 跟政府的合作
     一、台灣的輻射污染問題已經結束了嗎
     二、張教授持續地關心
     三、台北市輻射屋住戶醫療諮詢中心
     四、之後的輻安會與原能會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核四興建經過與反核、反輻射
     第一節 核四興建經過與論點
     一、核四興建經過
     二、日本的論點
     三、不科學的科學跟環境問題
     四、專家支配的社會與反核運動
     五、住在那裡的「人的權力」
     第二節 輻射受害者加入反核的行列
     第三節 反核的認知差異
     第四節 形成自己的論述
     第五節 反輻射運動
     第六節 反核與反輻射
     第五章 有關輻射鋼筋事件及相關污染問題的深入瞭解
     第一節 輻射鋼筋的來源
     第二節 民生別墅國家賠償案在高等法院
     第三節 健檢報告在法院
     一、醫療照顧與研究追蹤
     二、健檢報告在法院
     第四節 桃園的輻射污染
     一、輻射馬路案,走路也會有問題
     二、輻射馬路背後的秘密
     三、馬路的剷除問題
     四、嗚咽的大漢溪:輻射水污染
     第六章 組織的故事
     第一節 輻安會的立場
     第二節 參與者的立場
     一、參與者如何參與輻安會與參與者的社會基礎
     二、幾個個案的描述
     三、參與後
     第三節 組織裡面的人際關係
     一、組織的資源分配與結構位置
     二、組織內的人際關係
     三、只要關心議題、不要關心組織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在對議題與國家政策的認識上
     第二節 在反污染抗爭中相關理論的理解上
     第三節 其它的檢討
     第四節、結語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6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輻射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環境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環保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污染抗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核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輻射屋zh_TW
dc.title (題名) 輻射污染抗爭之社會學研究:以輻射安全促進會的「反輻射」運動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ocialogical Reserch of Anti-Pollution Protest: The Anti-Radiation Movement of “The Association to Facilitate the Radiation Safe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玉麟, 1996《輻射污染白皮書》,台北:輻射安全促進會。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
     王榮德「原能會不可能中立」1999/3/26:15自由時報。
     林碧堯「核四執照和台灣文學經點爭議」1999/3/24:15自由時報。
     林麗娟,1988《環境問題及其保護運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毛義方、吳佩瑜,1991〈林園事件之差異性社會反應研究〉,中國社會學刊 第15期(第202-227頁)。
     徐正光、宋文里,1989〈編後記〉,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解嚴前後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第327-330頁),台北:巨流。
     張武修、詹長權,1994〈台灣輻射屋的發現歷程與問題探討〉,鄭先祐編《教授論壇專刊1 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台北:前衛出版社。
     畢恆達,1996〈住宅輻射鋼筋的社會心理衝擊〉,《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
     郭一勤,1995《科技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以民生別墅住宅輻射鋼筋污染事件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懿慧,1994《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鄭坤從,1996 《台灣反核運動的「構框」─「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個案分析(1988─1995)》 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麗,1995《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區變遷─以貢寮鄉反核四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8《七0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行政院環保署。
     魏書娥,1987《台灣反公害行動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輻射鋼筋藉屍還魂」1996/6/22:4 中時晚報。
     「桃園核研所輻射廢料處理弊案 內情不單純」1996/7/9 民眾日報。
     「輻射砂包流出外面」1996/7/21:6 民眾日報。
     「桃園輻射路 釷反應逾正常100倍」1997/5/22 自由時報。
     「民生別墅輻射屋 地院判國賠」1997/10/15:1 自由時報。
     「首例輻射屋獲國家賠償」1997/10/15:7 中國時報。
     「民生別墅輻射屋案判國賠」1997/10/16 中國時報。
     「自力救濟激情,環保運動染血」1998/3/9 中國時報。
     「輻射屋再現 胡錦標官位不保?」1998/4/16:7 中國時報。
     「82~83 建物列入輻射偵測重點」1998/4/27 中國時報。
     「委託民間偵測輻射屋確有造假」1998/5/12:7 中國時報。
     「桃縣又見三條輻射道路」1998/5/27 中國時報。
     「能源危機,核電不是唯一的路」1998/5/29 中國時報。
     「輻射屋受害者插花抗議」1998/7/10 台灣日報。
     「避免第三者賣到輻射污染建物 輻射屋資料地政所有得查」1998/9/11 台灣日報。
     「蕭揆..次要農地可開放採砂石」1998/9/18:1 中國時報。
     「輻射屋資料 原委會早知」1998/11/6:7 中時晚報。
     「貢寮鄉長槓上台北縣長」1999/3/20:8 聯合報。
     「反核串聯 發動328大遊行」1999/3/20:9 中國時報。
     「李總統 核發核四建照 正確允當」1999/4/1:10 自由時報。
     「法令鬆綁 微量核廢料 不必最終處置」1999/9/17:9 中國時報。
     「核電廠周圍半徑2.5公里禁建令將解除」2000/2/10:1 中國時報。
     「輻射屋居民 八成五未遷移」 2000/6/4:9 中國時報。
     「資源回收未分類」2000/8/16:18 中國時報。
     「我核能安全管制 漸超越日本」2000/8/20:9 中國時報。
     「輻射屋高危險群 三成未檢測」 2000/9/4:9 中國時報。
     Dunlap, Riley E.(1995)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ociology: An Invitation to Japanese Scholars”,環境社會學研究 創刊號(pp.73-80),環境社會學會,東京:新曜社。
     Hannigan, John A.(1995)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T.J. Press.
     Klandermans Bert. (1988) “The Form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Consensus.” in Klandermans, H. Kriesi, S. Tarrow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ch, (vol.1),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cross cultures (pp. 173-196). Greenwich,CT : JAI Press.
     McAdam, D.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dustry: 1930-197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now, D. A. , Pochford, E.B, Jr., Worden, S. K., & Benford, R. D. (1986).“Frame alignment proces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 464-481.
     Snow, David A. and Benford ,Robert D.(1992) ”Master Frame and Cycle of Protest”, in Aldon D. Morris and Carol McClurg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133-155).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Snow, D. A. & Benford, R. D. (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Klandermans, H. Kriesi, S. Tarrow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1, From Structure into Action: Comparing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cross cultures. (pp. 197-21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Tarrow, S. (1994)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