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
作者 黃曼婷
貢獻者 林顯宗
黃曼婷
關鍵詞 家庭主婦
志工
婚姻滿意度
親子關係
社會支持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6:58 (UTC+8)
摘要 現代社會中的家庭主婦面臨許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困境是社會支持來源的減少。一般而言,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個人身心健康,增進個人應付壓力的能力。當家庭主婦走出家庭參與志願服務後,是否能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呢?另外,參與志願服務是否有助於婚姻滿意度或親子關係呢?以上的問題都急待研究加以釐清。
     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是以實徵性的資料驗證家庭主婦個人特質是否會對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造成影響。再者,比較一般家庭主婦與家庭主婦志工的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與親子關係,以瞭解兩組家庭主婦在各個變項上是否有不同的表現。最後,探討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為何?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是否有相關性存在。
     本研究的樣本包括一般家庭主婦以及家庭主婦志工共369份問卷。一般家庭主婦共有156份樣本。家庭主婦志工總共來自六個機構,分別是法鼓山基金會72人、馬偕醫院34人、張老師中心19人、國泰醫院26人、慈濟松山區分會22人、萬芳醫院32人及其他8人,總共213位樣本。
     一、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的親子關係:有過全職工作經驗之家庭主婦,親子關係顯著較無工作經驗者為佳。
     (二)家庭主婦之婚姻滿意度:(1)教育程度在大學或大專以上學歷組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國小及國小以下組;(2)婚姻滿意度隨著配偶的月收入而遞增。
     二、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社會支持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有過全職工作的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顯著高於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就整體平均數而言,有過全職工作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得分最高,其次是現在有兼職工作組、曾經兼職組、以及無工作經驗組。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的品質:分析各組的平均數發現,社會支持品質最高的是61-70歲組、其次是41-50歲組、51-60歲組、31-40歲組、21-30歲組。
     三、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類型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動機可萃取出三類,一為自我收獲之動機、二為回饋社會動機、三為無特定目的動機。
     (二)家庭主婦志工基本特質對參與志願活動動機的影響
     1.在自我收穫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志工在自我收穫上的動機最高,無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在自我收穫的動機上最弱。
     (2)就各組平均數來看,結婚在10年以下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強,結婚在21-30年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弱。
     2.在回饋社會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結婚年數在0-10年間者,回饋社會動機最強,其次為結婚31-40年者。
     3.在無特定目的動機方面:
     (1)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高中組,且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高於大學畢業組。
     (2)51-60歲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41-50歲組。
     (3)最年幼子女年齡在30歲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11-20歲組。
     (4)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一人組,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二人組。
     (5)無工作經驗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曾經兼職過組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
     四、一般家庭主婦及家庭主婦志工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比較
     (一)有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其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未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志工社會支持之數量及品質皆顯著高於一般家庭主婦。進一步探討後發現,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資訊性支持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家庭主婦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相關性探討
     (一)家庭主婦的婚姻滿意度愈高,親子關係愈高。
     (二)家庭主婦的社會支持的數量及品質愈高,親子關係愈好。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數量及品質愈高,婚姻滿意度愈高。
     六、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親子關係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親子關係的得分愈高
     2.回饋社會動機愈強、親子關係愈良好。
     (二)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社會支持數量愈多。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情緒性支持數量愈多。
     (2)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資訊性支持的數量愈多。
     2.回饋社會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性
     回饋社會動機愈強,社會支持的品質愈高。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王美惠
     1987 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朝茂
     1990 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 ,教育文粹,國立師範大,20,230-247。
     王慧姬
     1997 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台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芬
     1991 保護管束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王麗容
     1992 婦女參與志願工作模式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文宗華
     1992 躁鬱症患者之親子關係與社會復健相關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井敏珠
     1992 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
     1993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1994 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
     1997 中華民國工作經驗調查報告。
     1998 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李良哲
     1994 個人、社會支持、婚姻變項與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國立政治大學,17,391-424。
     林松齡
     1997 台灣中部地區已婚婦女之婚姻品質決定因素:一個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台大社會學刊,25,179-220。
     林妙娟
     1989 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珠
     1994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
     1988 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
     1989 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洪秋月
     1987 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1997 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施孋娟
     1984 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慧君
     1997 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 —以埔里五個團體志工為例,國立濟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艾妮
     1987 婦女的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37,55-57。
     陳儀珊
     1989 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斐娟
     1989 單親婦女的壓力、社會支持、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源湖
     1998 高雄市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惠
     1981 母親就業與否,親子互動行為與子女社會行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冰
     1991 單親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之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賢
     1998 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蓉
     1993 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的探討,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孝貞
     1988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以托兒所為幼兒調查對象,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蓓
     1992 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力過程,法商學報,26,165-183。
     1989 強化社區婦女活動規劃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張春興
     1983 婚姻面面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趙守博
     1986 志願服務應有的工作重點及推行要領,75年社政年報,台灣省政府編,83-93。
     曹中瑋
     1984 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研究。台北師專學報,12,1-63。
     黃春枝
     1980 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4,(5),34-40。
     1986 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木春
     1966 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漢賢
     1972 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省社會福利研究會印行。
     1984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蔡仕君
     1988 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
     1987 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劉宗馨
     1990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秋紅
     1993 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匊
     1980 家庭結構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研究---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銀沙
     1993 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謝秀芬
     1992 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戴傳文
     1083 婚姻與婚姻諮商,台北:大洋出版社。
     藍采風
     1986 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市:張老師月刊出版社。
     蘇信如
     1984 兩性的平等與人力的開發談現代家庭主婦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28,83-89。
     蘇瑛敏
     1996 台灣婦女生活時間變化與各國之比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0,4-14。
     蘇建文
     1968 兒童心目中父母職分之調查。師範大學心理實驗中心,心理與教育,2,87-109。
     英文參考書目:
     Barrera, M., Sandler, I. N., & Ramsay,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4,(9),435-447.
     Barrera, M., Jr.
     1986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measures, and model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413-422.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te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83-96.
     Blau , Z. S.
     1974 Old age in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Burgess, E. W. &P. Wallin
     1953 Engagement and Marriage.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arolyn E. Cutrona
     1996 Social Support in Couples. London : Sage.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 Lectures on concep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hadwich. Bb. A. Albrecht. S. l. & Kunz. P. R.
     1976 Marital and family role satisfac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38. 431-440.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chran, M. M. , & Brassard, J. A.
     1979 Chil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social networks. Child Development, 50, 601-616.
     Cohen , S. &Wills ,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utrona, C. E.
     1986 Objective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49-355.
     Denoff, M.S.
     1982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upportive functions among networks: An empirical inquiry,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5, 45-59.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87 NASW: Silver Spring, Maryland.
     Fondacaro, M. R. & Moos, R. H.
     1987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5, 653-673.
     Francies, G. R.
     1983 The volunteer needs profile: A tool for reducing turnover. Th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1,((4),17-33.
     Hjelle , Larry & Ziegler , Daniel J.
     1976 Personality Theories. U. S. A : McGraw-Hill.
     Julien, D. & Markman, H. J.
     1991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s as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and marital outcom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8, 549-568.
     Locksley
     1982 Social class and marital attitudes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427-440.
     Linda Beebe
     1995 Web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Linda Beebe, ed.U.S.A.: NASW.
     Lilly , J. S. & James, L. W.
     1980 Trait anxiety in mothe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4, (7), 295-299.
     Orden , S. & Bradburn, N.
     1969 Working wives and marriage happ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4, 392-407.
     R. A. Lewis & G. B. Spanier
     1979 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Contemporary Theory about the Family , edited by W. R. Burr et. al , New York: Free Press, 268-295.
     Renne. K. S.
     1970 Correlates of dissatisfaction i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2,(2),54-67.
     Rutter, M.
     1971 Parent-child separati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the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ic, 12 ,233-260.
     Roach, A. J., L. P. Frazier, and S. R. Bowden
     1981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for interven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437-546.
     Sales, E.
     1978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in women and sex role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ed. I.H. Frieze, R. Katz, D. Ruble, E. Sales, New York: Norton.
     Schinder R. E. & Lippitt, R.
     1975 The Volunteer Community: Creativ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Association.
     Unger, D. G. & Powell, D. P.
     1980 Supporting families under stres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Family relation, 29, 566-574.
     Vaillant, C. O. & Vaillant, G. E.
     1993 Is the U-curv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illusion? A 40-year stud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5, 230-239.
     Weinraub, M. & Wolf, B.
     1983 Effects of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single and two-pare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54, 1297-13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7254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6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顯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曼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曼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6: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6: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6: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26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4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現代社會中的家庭主婦面臨許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困境是社會支持來源的減少。一般而言,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個人身心健康,增進個人應付壓力的能力。當家庭主婦走出家庭參與志願服務後,是否能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呢?另外,參與志願服務是否有助於婚姻滿意度或親子關係呢?以上的問題都急待研究加以釐清。
     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是以實徵性的資料驗證家庭主婦個人特質是否會對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造成影響。再者,比較一般家庭主婦與家庭主婦志工的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與親子關係,以瞭解兩組家庭主婦在各個變項上是否有不同的表現。最後,探討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為何?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是否有相關性存在。
     本研究的樣本包括一般家庭主婦以及家庭主婦志工共369份問卷。一般家庭主婦共有156份樣本。家庭主婦志工總共來自六個機構,分別是法鼓山基金會72人、馬偕醫院34人、張老師中心19人、國泰醫院26人、慈濟松山區分會22人、萬芳醫院32人及其他8人,總共213位樣本。
     一、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的親子關係:有過全職工作經驗之家庭主婦,親子關係顯著較無工作經驗者為佳。
     (二)家庭主婦之婚姻滿意度:(1)教育程度在大學或大專以上學歷組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國小及國小以下組;(2)婚姻滿意度隨著配偶的月收入而遞增。
     二、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社會支持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有過全職工作的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顯著高於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就整體平均數而言,有過全職工作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得分最高,其次是現在有兼職工作組、曾經兼職組、以及無工作經驗組。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的品質:分析各組的平均數發現,社會支持品質最高的是61-70歲組、其次是41-50歲組、51-60歲組、31-40歲組、21-30歲組。
     三、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類型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動機可萃取出三類,一為自我收獲之動機、二為回饋社會動機、三為無特定目的動機。
     (二)家庭主婦志工基本特質對參與志願活動動機的影響
     1.在自我收穫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志工在自我收穫上的動機最高,無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在自我收穫的動機上最弱。
     (2)就各組平均數來看,結婚在10年以下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強,結婚在21-30年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弱。
     2.在回饋社會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結婚年數在0-10年間者,回饋社會動機最強,其次為結婚31-40年者。
     3.在無特定目的動機方面:
     (1)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高中組,且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高於大學畢業組。
     (2)51-60歲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41-50歲組。
     (3)最年幼子女年齡在30歲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11-20歲組。
     (4)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一人組,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二人組。
     (5)無工作經驗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曾經兼職過組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
     四、一般家庭主婦及家庭主婦志工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比較
     (一)有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其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未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志工社會支持之數量及品質皆顯著高於一般家庭主婦。進一步探討後發現,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資訊性支持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家庭主婦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相關性探討
     (一)家庭主婦的婚姻滿意度愈高,親子關係愈高。
     (二)家庭主婦的社會支持的數量及品質愈高,親子關係愈好。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數量及品質愈高,婚姻滿意度愈高。
     六、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親子關係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親子關係的得分愈高
     2.回饋社會動機愈強、親子關係愈良好。
     (二)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社會支持數量愈多。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情緒性支持數量愈多。
     (2)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資訊性支持的數量愈多。
     2.回饋社會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性
     回饋社會動機愈強,社會支持的品質愈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之探討
     第二節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工作之動機
     第三節 社會支持探討
     第四節 婚姻滿意度探討
     第五節 親子關係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
     第三節 問卷擬定與內容
     第四節 統計方法
     第四章 描述性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家庭主婦基本特質
     第二節 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基本特質
     第五章 深入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影響
     第二節 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
     第三節 一般家庭主婦及家庭主婦志工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比較
     第四節 家庭主婦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參與志願活動動機相關性探討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問卷A及問卷B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6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庭主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志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婚姻滿意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親子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支持zh_TW
dc.title (題名)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王美惠
     1987 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朝茂
     1990 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 ,教育文粹,國立師範大,20,230-247。
     王慧姬
     1997 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台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芬
     1991 保護管束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王麗容
     1992 婦女參與志願工作模式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文宗華
     1992 躁鬱症患者之親子關係與社會復健相關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井敏珠
     1992 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
     1993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1994 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
     1997 中華民國工作經驗調查報告。
     1998 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李良哲
     1994 個人、社會支持、婚姻變項與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國立政治大學,17,391-424。
     林松齡
     1997 台灣中部地區已婚婦女之婚姻品質決定因素:一個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台大社會學刊,25,179-220。
     林妙娟
     1989 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珠
     1994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
     1988 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
     1989 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洪秋月
     1987 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1997 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施孋娟
     1984 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慧君
     1997 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 —以埔里五個團體志工為例,國立濟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艾妮
     1987 婦女的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37,55-57。
     陳儀珊
     1989 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斐娟
     1989 單親婦女的壓力、社會支持、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源湖
     1998 高雄市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惠
     1981 母親就業與否,親子互動行為與子女社會行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冰
     1991 單親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之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賢
     1998 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蓉
     1993 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的探討,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孝貞
     1988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以托兒所為幼兒調查對象,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蓓
     1992 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力過程,法商學報,26,165-183。
     1989 強化社區婦女活動規劃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張春興
     1983 婚姻面面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趙守博
     1986 志願服務應有的工作重點及推行要領,75年社政年報,台灣省政府編,83-93。
     曹中瑋
     1984 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研究。台北師專學報,12,1-63。
     黃春枝
     1980 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4,(5),34-40。
     1986 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木春
     1966 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漢賢
     1972 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省社會福利研究會印行。
     1984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蔡仕君
     1988 從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
     1987 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劉宗馨
     1990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秋紅
     1993 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匊
     1980 家庭結構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研究---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銀沙
     1993 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謝秀芬
     1992 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戴傳文
     1083 婚姻與婚姻諮商,台北:大洋出版社。
     藍采風
     1986 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市:張老師月刊出版社。
     蘇信如
     1984 兩性的平等與人力的開發談現代家庭主婦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28,83-89。
     蘇瑛敏
     1996 台灣婦女生活時間變化與各國之比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0,4-14。
     蘇建文
     1968 兒童心目中父母職分之調查。師範大學心理實驗中心,心理與教育,2,87-109。
     英文參考書目:
     Barrera, M., Sandler, I. N., & Ramsay,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4,(9),435-447.
     Barrera, M., Jr.
     1986 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measures, and model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413-422.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te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83-96.
     Blau , Z. S.
     1974 Old age in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Burgess, E. W. &P. Wallin
     1953 Engagement and Marriage.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arolyn E. Cutrona
     1996 Social Support in Couples. London : Sage.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 Lectures on concep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hadwich. Bb. A. Albrecht. S. l. & Kunz. P. R.
     1976 Marital and family role satisfac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38. 431-440.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chran, M. M. , & Brassard, J. A.
     1979 Chil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social networks. Child Development, 50, 601-616.
     Cohen , S. &Wills ,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utrona, C. E.
     1986 Objective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49-355.
     Denoff, M.S.
     1982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upportive functions among networks: An empirical inquiry,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5, 45-59.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87 NASW: Silver Spring, Maryland.
     Fondacaro, M. R. & Moos, R. H.
     1987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5, 653-673.
     Francies, G. R.
     1983 The volunteer needs profile: A tool for reducing turnover. Th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1,((4),17-33.
     Hjelle , Larry & Ziegler , Daniel J.
     1976 Personality Theories. U. S. A : McGraw-Hill.
     Julien, D. & Markman, H. J.
     1991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s as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and marital outcom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8, 549-568.
     Locksley
     1982 Social class and marital attitudes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427-440.
     Linda Beebe
     1995 Web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Linda Beebe, ed.U.S.A.: NASW.
     Lilly , J. S. & James, L. W.
     1980 Trait anxiety in mothe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4, (7), 295-299.
     Orden , S. & Bradburn, N.
     1969 Working wives and marriage happ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4, 392-407.
     R. A. Lewis & G. B. Spanier
     1979 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Contemporary Theory about the Family , edited by W. R. Burr et. al , New York: Free Press, 268-295.
     Renne. K. S.
     1970 Correlates of dissatisfaction i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2,(2),54-67.
     Rutter, M.
     1971 Parent-child separati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the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ic, 12 ,233-260.
     Roach, A. J., L. P. Frazier, and S. R. Bowden
     1981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for interven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437-546.
     Sales, E.
     1978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in women and sex role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ed. I.H. Frieze, R. Katz, D. Ruble, E. Sales, New York: Norton.
     Schinder R. E. & Lippitt, R.
     1975 The Volunteer Community: Creativ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Association.
     Unger, D. G. & Powell, D. P.
     1980 Supporting families under stres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Family relation, 29, 566-574.
     Vaillant, C. O. & Vaillant, G. E.
     1993 Is the U-curv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illusion? A 40-year stud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5, 230-239.
     Weinraub, M. & Wolf, B.
     1983 Effects of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single and two-pare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54, 1297-131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