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公共行政教育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The Research from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the Educ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作者 陳威宇
Chen, Wei-Yu
貢獻者 吳瓊恩
Wu, Chyung-En
陳威宇
Chen, Wei-Yu
關鍵詞 網上學習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教育
教育訓練
理論
實踐
易經
課程設計
學習型組織
公共哲學
方法論
e-learning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8:08 (UTC+8)
摘要 教育與國家發展習習相關,而公共行政教育更是關係著國家整體施政品質,甚至與民主政治是否能健全發展,密不可分。如何藉由公共行政教育意義與實質內涵作進一步的探討,並建立公共行政教育機制,增進政府施政效能、鞏固民主、厚實國力,似乎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與本文對公共行政教育的界定
     壹、相關研究文獻
     貳、本論文對公共行政教育的界定
     第二章 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問題
     第一節 實證典範造成公共行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壹、理論與實踐
     貳、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
     參、實證典範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肆、實證典範對台灣公共行政實務運作所帶來的問題
     伍、實證典範對台灣公共行政教育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政府教育訓練問題分析
     壹、資訊科技應用的問題
     貳、組織結構的問題
     參、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的問題
     第三章 易經思考
     第一節 系統思考理論
     壹、藉對自然的觀察以窺人事變化
     貳、易經是系統思考
     第二節 道的性質探討
     壹、道的內涵
     貳、整體的道與割裂的術
     參、莊子對道的詮釋與應用
     第三節 易經思考對我國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性
     壹、提供公共行政整體的思維
     貳、提供公務人員非線性思考
     參、幫助公務人員內隱知識的管理與應用
     第四章 課程設計
     第一節 公共行政學史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學史教育意義與功能
     貳、美國公共行政學史發展概述與評估-以科層制為例
     第二節 公共行政通才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通才教育
     貳、公共行政通才教育的功能
     參、公共行政通才教育課程(公民、創意、中國哲學教育課程)
     第三節 行政倫理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的專業倫理-行政倫理
     貳、我國行政倫理課程之建議
     第五章 學習型組織
     第一節 我國政府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意義與內涵
     壹、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貳、政府建立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策略建議
     第二節 我國政府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策略建議
     壹、願景建構
     貳、超越技術理性的反思學習
     參、團隊學習
     肆、符號管理
     第六章 網上學習
     第一節 網上學習對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的重要性
     壹、強化政府教育訓練效能
     貳、發展公務人員終身教育
     第二節 我國政府網上學習策略之建議
     壹、我國政府網上學習策略之建構
     貳、網上學習實例-IBM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第七章 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之展望
     壹、公共行政教育改革應重視中國文化系絡
     貳、建構網上學習系統
     參、重視行政倫理教育
     肆、建構公共行政教育制度以作為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
     伍、強化公共行政教育的實質內涵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2000   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十一月號,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
     王之政
     1993   「易之『四象』新論雛議」,第十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編印,頁100-104。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天恨
     1990   四書新解,台南:大夏出版社。
     王雯玲
     1998   我國公共行政之之重要議題與研究方法的檢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文崇一
     1990   「從價值取向談中國的國民性」,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司徒達賢
     1995   「巧妙管理誘導創意」,收錄於天下雜誌,台北:天下雜誌社,頁129-130。
     1998   為管理定位,台北:天下雜誌。
     1999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田樹譯,Peter F. Drucker
     1999   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
     1992a 「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頁315-343。
     1992b  「危機與重建-公共行政教育之省思」,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941-977。
     1993   「危機與重建-公共行政教育之省思」,政治大學學報,第66期,頁21-45。
     1997a 「政府再造之本:我國公共行政研究暨教育的檢視與展望」,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期,頁1-35。
     1997b   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7c   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1998   「我國行政革新之政治社會分析:歷史的再省思」,台北: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55-91。
     江明修主編
     1999   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梅高文
     1999   「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之符號類管理初探」,台北:收錄於第三部門經營管理策略與社會參與: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許文傑、梅高文
     2000   「各國行政改革之比較及其對我國之啟示-面對千禧年政黨輪替後的新思維」,台北:「新世紀行政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32。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94   行政院所屬訓練機構簡介,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001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十七次委員會議-會議議程及資料,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中華民國90年2月16日)。
     汪銘生
     1992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的發展規劃」,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23-22。
     朱楠賢
     1990   「談官僚機構的政治面」,台北:人事月刊,10卷2期,頁13-23。
      「型塑行政機關為學習型組織的困境與對策」,台北:收錄於「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20。
     朱高正
     1998   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朱高正作品精選集;第5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朱鎮明
     1999 「再造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觀點」,收錄於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中華國家競爭力研究學會。
     李明軒、邱美如合譯
     1996   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遠哲
     1997   「新世紀的教育發展方向」,教育與教育改革研討會,1997與全球同步跨世紀研討會,頁1-15。
     李鴻禧
     1999   憲法與人權,臺北:元照出版社。
     李建良
     1999   「行政程式法與正當法律程序-初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涵」,嘉義:正當法律程式原則之內涵與落實學術研討會。
     李守耕等
     1999   知識經濟與中國對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宗勳
     1999   「再造『政府再造』的利基:簽約外包的理論與策略」,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83-120。
     車銘深
     1966   論語與儒家思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巫重光
     1978   「論科層制度與臨時性工作小組」,社會研究七月號,台北,頁41-55。
     林水波、王崇斌
     1999   「公民參與與有效政策執行」,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75-202。
     林宗弘
     1998   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臺北:商周出版社。
     林志忠
     1997   現行考銓制度,臺北:千葉出版社。
     林鍾沂
     1992a   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1992b   「試論公共行政的意義、範圍與研究途徑」,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915-939。
     林月雲、陳素貞
     1999   公務人力訓練績效評估研究,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編印。
     呂亞力
     1978   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宗麟
     1999   當代公民教育-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呂鴻德
     2001   「知識經濟時代領導風格與領導特質之典範移轉」,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17。
     成中英
     1995   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余英時
     1994   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致力
     2000   「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定位、與啟示」,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1-30。
     吳怡靜
     2000   「網上學習的啟動」,臺北: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頁:28-33。
     吳嘉欽
     1998   易經管理哲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定等
     1994 行政學,台北:空中大學。
     吳瓊恩
     1989   「從各學科典範變遷趨勢檢討公共組織理論實證研究地限制及其突破的可能性」,臺北,政治大學學報,第60期,頁85-11。
     1992a   「公共行政的教育內涵與方向」,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103-130。
     1992b   「公共行政教育的內涵、範圍與方向」,收錄於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433-464。
     1993   「公共行政的教育內涵與方向」,政治大學學報,第66期,頁1-19。
     1996   「公共行政學發展歷史:理論建構的回顧與展望」、「二十一世紀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討」、「行政理論與實踐的分與合」、「行政學中國化與中國的管理哲學」,收錄於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89-139;548-616。
     1998   「行政革新:理論與實務整合研討會」學術研討會總結報告,臺北:收錄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265-271。
     2000a   台灣命運與中國前途兩岸關係的中西文化比較觀,台北:時英出版社
     2000b   「中國文化第三波的崛起及中華民族對世界新秩序的憂患意識」,台北:收錄於「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10。
     2001   「公共行政學發展的歷史:理論建構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93-165。
     吳瓊恩、張世杰
     1994 「質與量的評估途徑之比較,兼論其對政策分析的意涵」,政治大學學報,第68期,頁:121-142。
     吳瓊恩、劉慧娥
     1999   官僚組織的異化問題:理論與方法背景的初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277-300。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
     2001   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昌泰
     1992   「當前我國公共政策教育內涵的精進:理論架構問題的檢討與重建」,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891-913。
     邱忠民
     1999   地方發展時代下公共事務管理教育角色之研究,台北:八十八年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論文發表會(時間: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頁1-28。
     施能傑
     1992   公共行政教育的「公共」內涵,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67-101。
     2000   建立行政生產力衡量方式之芻議,收錄於「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26。
     夏道維
     1998   由管理認知途徑探討策略性管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金耀基
     1992   行政生態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懷瑾
     1976   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易經繫傳別講(上傳),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有守
     1997a   技術人員任用制度的演變與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一期。
     1997b   考銓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徐千偉
     2000   網際網路與公共論壇-臺北市政府網路個案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鴻濱、徐京輝、廖立傳譯,David Beetham著
     1994   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Max Weber and the Theories of Modern Politics),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姜岩
     1999   知識經濟發展戰略,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韋政通
     1990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反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適
     1986   說儒(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一卷),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建平譯,Anthony Arblaster著
     1992   民主制(Democrac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岳生
     1976   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倪達仁譯,Austin Ranney著
     1995   政治學,臺北:雙葉書廊股份有限公司。
     邱辛曄譯,Robert A. Ninet著
     1992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君銓
     2000   活用與經營,臺北:金閣企管出版社。
     周淑麗譯,Gareth Morgan著
     1999   虛擬組織管理(Imaginization-New Mindsets for See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ing),臺北:圓智出版社。
     國立政治大學秘書室
     1992   國立政治大學概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秘書室編印。
     許世雨、張瓊玲、蔡秀涓、李長晏合譯;David A. De Cenzo & Stephen P. Robbins.著
     1997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Fourth Edition),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立一
     1997   後現代主義與公共行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立一、許立倫、夏道維、辜柏宏合譯;William Bergquist著
     2000   後現代組織(The postmodern organization mastering the art of irreversible change),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瓔純
     1998   公共行政專業主義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文傑
     2000   「公民參與的理論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65-97。
     許士軍
     1996   「導讀-一部真正貫穿理論與政策的巨?」,台北,收錄於李明軒、邱如美合譯(Michael E. Porter原著)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建銘等譯,孫本初審訂(B. Guy Peters著)
     2000   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 Four Emerging Models),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秦修明等譯,Alexis de Tocquerville著
     2000   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臺北:城邦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喜斌等
     1992   三民主義課本,台北: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郭建勳
     1996   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郭進隆譯,Peter M. Senge著
     1994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孫本初
     1992   「組織發展在管理教育上的地位及其未來的趨勢」,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81-101。
     孫同文
     2001   「新經濟時代的國家機關角色芻議」,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頁1-32。
     連戰
     1996   「從動態競爭中厚植國家競爭優勢」-推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重要著作,台北,收錄於李明軒、邱如美合譯(Porter, Michael E.原著)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隆
     1999   「美國與紐西蘭政府再造的系絡、省思與學習」,收錄於新公共管理-美國與紐西蘭政府再造系絡、省思與學習,台北:中華國家競爭力學會。
     陳文德
     1999   數位易經:資訊時代《易經》實用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金貴
     1992   「大學及研究所公共行政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33-65。
     陳庚金
     1997   「現行人事制度的檢討與改進」,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一期,頁53-66。
     陳慈陽
     1997   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臺北:翰蘆出版社。
     陳忠信
     1992   「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評論)」,收錄於台灣民主自由曲折的過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澄社: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頁103-107。
     1997   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臺北:業強出版社。
     陳宗雄
     1995   「台灣[魚勿]仔漁業問題與管理-(1)[魚勿]仔漁業管理之探討」,基隆;水產研究;頁95-110。
     1996   「台灣[魚勿]仔漁業問題與管理-(2)[魚勿]仔漁業問題之建議」,基隆:水產研究,頁33-42。
     1997   [魚勿][魚堯]漁業經營與管理,臺北:台灣省漁會。
     陳威宇
     2000   「公共行政學歷史發展對公共行政教育影響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頁1-24。
     陳龍安、朱湘吉合著
     1993   創造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學明譯,Jurgen , Habermas著
     1994   合法性危機(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tkapitalismus),臺北:時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陳鼓應
     1975   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4   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0   莊子今註今譯(修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信宏、劉孟俊
     2001   知識經濟對我國產業發展政策之挑戰,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時間:2001年4月14日;地點: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國際會議聽7樓),頁1-16。
     曾冠球
     1998   政策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連盛
     1998   自覺意識與公共行政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安麗
     2000   「創造新典範的管理模式」,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頁1-13。
     善慧書院
     2000   「證嚴上人納履足跡」,收錄於慈濟,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頁:78-103。
     辜輝[走?]
     2001   企業e化知識管理策略,台北:知行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譽騰等譯,James P. Gelatt著
     2000   世紀署光-非營利事業管理(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張家麟譯,Kenneth Hoover & Todd Donovan著
     2000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6th ed),臺北:韋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榮發
     2000   「知識經濟下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理論初探」知識經濟下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理論初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頁1-34。
     張瓊玲
     中央行政機關科層體制特徵與成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潤書
     1998   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世杰等譯,Robert B. Denhardt著
     1994   公共組織理論(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忠謀
     2001   「知識經濟的迷思」,台北:中國時報2月13日。
     張邦廉
     1990   易經邏輯新解,台北:星光出版社。
     張景森
     1993   台灣的都市計畫,臺北:業強出版社。
     張承漢譯,Leonard Broom著
     1993   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聯陞
     1983   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楊懋春
     1990   「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33-179。
     楊儒賓
     1991   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楊曉婷
     1993   論語新解,臺北:絲路出版社。
     楊長苓、王原賢、謝孟叡等譯,David Morse著
     1997   網路辭典(CyberDictonary),台北:貓頭英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銓堤
     2000   「論社會系統理論及其對公共行政研究之意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31-63。
     黃振華等譯,Max Weber著
     1991   社會科學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武雄
     1999   「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頁2-18(http://www.chinatimes.org.tw/cu)。
     黃俊傑譯,Eisenstadt.S. T著
     1977   「歷史上官僚政治組織的背景即被其問題」,思與言,14卷6期,台北:頁34-39。
     黃俊傑、吳光明
     1993   「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價值取向的衝突及其其消解」,收錄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沈清松等編,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勝治
     2001   「體罰很普遍,近九成學生有經驗」收錄於時報周刊1219期,台北:時報周刊。
     項靖、翁方怡
     2000   「我國政府網路民意論壇版面使用者滿意度之實證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259-287。
     馮之俊主編
     1999   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馮朝霖譯,Rainer Kokemohr著
     2001   「質化方法論的參照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研究(Inferential analysis as qualitative methodology:case studies in biographic research)」,台北:「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年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會議日期: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三樓演講廳)。
     葉俊麟
     2000   「從博奕理論的觀點解析總統大選」-以國民黨連宋衝突互動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403-420。
     葉海煙
     1997   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葉俊榮
     1999   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3   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傅佩榮
     1999   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
     傅鏗等譯,John Gray著
     1991   自由主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傅岳邦
     2000   「全球化趨勢下兩岸關係的新思維」,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時間:89年11月27日,地點: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頁:1-20。
     董安琪譯,Mancur Olsen著
     1989   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保城
     1994   行政法講義(上下合訂本),臺北:作者自印。
     「明」馮夢龍
     1991   上等的智慧,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鄒翠玲
     1997   台灣公共行政教育學程設計之研究-台灣公共行政碩士學程與美國MPA&MPP學程的比對分析,台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衛民
     1998   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昭博
     1999   「建立以生產知識為基礎的行政體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21-148。
     劉坤億
     2001   「治理概念與政府治裡模式變革:評估性分析架構的提出」,台北:第二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生論文研討會,頁:1-29。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著
     1994   制度、制度變遷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s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啟賢
     2000   終身學習與公務人力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蔡傳暉
     1999   「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與理念實踐」,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頁33-43(http://www.chinatimes.org.tw/cu)。
     蔡秀涓
     1998   我國政府部門升遷現象之研究:從組織政治觀點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關有垣
     2000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的本土個案分析,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戴文年譯,Gareth Morgan著
     1994   組織意向(Image of Organization),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盧偉斯
     1998   「組織學習與行政革新實務」,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121-144。
     2000   「組織理論發展評析」,台北:收錄於「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22。
     盧建旭
     1997   公共行政學WWW導覽,台北:立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福增
     1999   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出版社。
     劉峰菊
     1999   「自我訓練班期的訓練與成長」,臺北:公訓報導,第八十七期。
     劉毓玲,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著
     1993   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 :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鄭樂平譯; David Beetham著
     1991   科層制(Bureaucrac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瓊芳
     1999   團隊建立法應用於非營利組織運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國泰
     1997   「公共管理新世界觀」,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一期,頁257-284
     賴瑞涵
     2001   「公部門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第二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生論文研討會(時間:五月五日;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頁:1-28。
     錢遜
     1993   先秦儒學,臺北:洪葉出版社。
     謝智偉
     2000   組織變遷的探討:易經哲學的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絢譯,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
     1994   費正清論中國(China:a new history),台北:正中書局。
     韓釗
     2001   面對動態複雜系統的政策思考,收錄於「跨世紀公共政策與法制」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時間:3月4日,地點:淡江大學校友聯誼會)。
     顏良恭
     1993   「典範概念與公共行政:對Henry, Ostrom與Golembiewski的質疑」,臺北: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六期,頁291-313。
     1998   公共行政中的典範問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蕭武桐
     1995   行政倫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蕭公權
     1980   蕭公權全集之四--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戴國輝
     1994   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藍科正、黃美齡譯,Milton Friedman著
     1993   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慎平譯, Patrick Dunleavy & Brendan O`Leary著
     1994   國家論(Theories of the States: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合著
     1991   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蘇永欽
     1994   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月旦出版社。
     Altheide, David L.
     1985   Media power, California: Sage.
     Bielawski, Larry & Boyle
     1997   Electronic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s-A Use Centered Approach for Creating, Distributing, and Managing online Publications, New Jersey:RWD Technologies, Inc.
     Bramley, Peter
     1991   Evaluat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Transla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UK: McGrew-Hill.
     Benjamin, Peter
     1999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z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ilding the new South Africa” in Richard Heeks(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ledge, pp:194-210.
     Bernd Rohrmann, Lee R. Beach, Charles Vlek, Stephen R. Watson
     1988   Advances in Decision Research, Netherland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B.V.
     Berridge, John and Cary L. Cooper and Carolyn Hignley-Marchington
     1997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mes and Workplace Counseling, UK: John Wiley & Sons.
     Cain, Piers
     2000 “Automating personnel records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frican government”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Routledge, pp: 135-155.
     Colenso, Michael
     1998   Strategic Skills for Line Managers, Great Britain: Butterworth-Heinemann.
     Cooper, Phillip J.
     1983   Public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Corrigan, Dan
     1996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College Courses by Computer, Cape Software.
     De George, Richard T.
     1999   Business Ethics (5thed.), N.J.: Prentice Hall.
     Dienhart, John W.
     2000   Business Institutions, and Eth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 Peter F.
     1999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1. No.2 Winter, PP: 79-94.
     Dye, Tomas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gglestion, John
     1986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ization”in Stewartnson(ed), The Changing Government of Education Ranson and John Tomlinson, London : George Allen & Unwin, pp: 113-123.
     Fang, Tony
     1999   Chinese Business Negotiating Style, Thousand Oaks: Sage.
     Frazer, Murray C. & Manas Chatterji
     1999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London: Macmillan.
     Gavin, David A.
     1991   “A Delicate Balance: Ethical Dilemmas and the Discussion Process” in C. Roland Christensen, David A. Garvin and Ann Sweet(ed)Education for Judgment: the artistry of discussion leadership,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Learning in Action: a guide to putting the organization to work,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ibboney, Richard A.
     1971   “The Social Context, Povert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in Carl J. Schaeger & Jacob J. Kaufman(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Massachusetts Advisory Council on Education, Mass. Heath Lexington Books, pp: 175-183.
     Graham, Ann
     2001   “NO More Dreams of America- Citizen Initiative, American Transfer and Global Exclusion in Poland”,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pp.293-307.
     Gripsrud, Jostein(ed)
     1999   Televis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Gonzales, Bob &Yvonne M. Ellis & J. Riffel Peter & Yager Dana
     1999 “Training at IBM’s Human Resource Service Center: Linking People, Technology and HR Process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 pp.135-142.
     Griswold, A. Whitney
     1959   Liberal Education & the Democratic Ideal : and other essay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ruber, Howard E. & allace, Doris B. Wallace
     1999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in Robert J. Sternberg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93-115.
     Harmon, Michael M. & Mayer, Richard T. Mayer
     1986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e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rris, Suzy
     1999   Careers Education-Contesting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Hart, Mechthild U.
     1992   Working And Education For Life--Feminist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Hart, Chris
     1998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Releasing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magination, London: Sage.
     Heeks, Richard
     1999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Routledge, pp: 9-21.
     Heeks, Richard& Davies, Anne
     1999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nformation age reform”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outledge, pp: 22-48.
     Heeks, Richard& Subhash Bhatnagar
     1999 “Understand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information age reform”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ledge,pp:49-74.
     John, Chalmers
     1987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F. Deyo(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pp. 136-164.
     Jones, Garth N
     198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ransference of Segment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aipei, The Journal of Chengchi University vol.59: 1-26.
     Jones, Gwen E.
     1996   “Advancement opportunity issu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pp.55-73.
     Jones, Michael Owen
     1996   Studying Organization Symbolism: what, how, why? , Calif.: Sage.
     Jun, S. Jong
     1994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Seoul Korea: Dea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
     Korac-KaKabadse Andrew& Korac-Kakabadse, Nada
     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Reinventing the democratic vessel”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ledge,pp:211-228.
     Lane, Freder S. Lane
     1978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Liebowitz, Jay
     2000   Building Organization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Fla.:CRC press.
     Lubell, Samul
     1971   The Hidden Crisis in American Politi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aehl, William H.
     2000   Lifelong Learning As Its Best-Innovative Practices in Adult Credit Progra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row, James D.
     1994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ichard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in Robert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449-460.
     Mendenhall, Mark E.; Macomber, James H.; Gregersen, Hal; Cutright, Marc
     1998   “Nonlinear Dynamics: A New Perspective on IH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ery”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 JAI Press.
     Mosher, Frederick C.
     1978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Frederick S. Lane(ed)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PP: 4-12.
     Mundy, David; Chipo, Kanjo& Mtema, Peter
     1999   “Meeting Training Needs for Information Age Reform-Shortings of Current Traing Provision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Routledge, pp271-289.
     Ernest L. Minelli
     1971   “But Readjust We Must-Teacher Education”in Carl J. Schefer and Jacob J. Kaufma(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 Perspective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Massachusetts Advisory Council on Education, Mass.: Heath Lexington Books.
     Etzioni-Halevy, Eva
     1983   Bureaucracy and Democracy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Moore, Michael G.
     1990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Peramon.
     Mundy, David and Kanjo, Kanjo, Chipo, Kanjo & Mtema, Peter
     1999   “Meeting Training Needs for Information Age Reform-Shortings of Current Training Provision”in Richard Heeks(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 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eledge, pp:271-289.
     Nickerson, Raymon S.
     1999   “Enhancing Creativity”in Robert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92-421
     Nonaka, Ikujiro & Takeuchi, Hirotaka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ase, Kelly-Kate S.
     200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J.: Prentice-Hall, Inc.
     Player, Steven & keys, David E.
     1999   “Getting off to the Right Start: Pitifalls No.1-10”in Player, Steven& keys, David E. (ed)Activity-Based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 Arthur Andersens global lessons in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pp:3-26.
     Purcell, Edard A.
     1973 The Crisis of Democratic Theory: Scientific Naturalism & the Problem of Value: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Rasmussen, Jorgen S. & Moses, Joel C.
     1995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Raiffa, Howard
     1996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nerup, Agneta
     1999 “Internet-enabled applications for local government democratization-Contradictions of the Swedish experience”in Richard Heeks(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 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eledge, pp:177-193.
     Schaefer, Char J.
     1971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 An Historical Overview”in Shaefer, Carl J. & Kaufman(ed)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 Perspective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Massachusetts Advisory Council on Education ,Mass.: Healthy and Company, pp: 3-22.
     Schick, Frederic
     1997   Making Choices-A Recasting of Decision Theory,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nn, James A.
     1987   Information Systems in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hafritz, Jay M (Ed)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Colorado: West view Press, pp.1789-1791.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pubaffair/parn/pais/define/p-index.htm
     Shafritz, Jay M.& Russell, E.W.
     2000   “The Definition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Jay M. Shafritz & E. W. Russell(ed)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Second Edition), New York: Addision Wesley. Longman.
     Singer, P.J.
     1994   Ethics(5thed), New W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Robert McCaughan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
     StillmanⅡ, Richard J.
     200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Cases-Seventh Ediction, Boste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aylor, D. Garth
     1986   Public Opinion & Collective Ac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nson, Stewart & Tomlinson, John
     1986 “Introduction”in Stewart Ranson and John Tomlinson(ed)The Changing Government of Education, London : George Allen & Unwin.
     Weisberg, Robert W.
     1997  “Creativity and Knowledge: A Challenge to Theories” in Robert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26-25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9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瓊恩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u, Chyung-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威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Wei-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威宇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Wei-Yu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8:08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8: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8: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29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教育與國家發展習習相關,而公共行政教育更是關係著國家整體施政品質,甚至與民主政治是否能健全發展,密不可分。如何藉由公共行政教育意義與實質內涵作進一步的探討,並建立公共行政教育機制,增進政府施政效能、鞏固民主、厚實國力,似乎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與本文對公共行政教育的界定
     壹、相關研究文獻
     貳、本論文對公共行政教育的界定
     第二章 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問題
     第一節 實證典範造成公共行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壹、理論與實踐
     貳、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
     參、實證典範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肆、實證典範對台灣公共行政實務運作所帶來的問題
     伍、實證典範對台灣公共行政教育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政府教育訓練問題分析
     壹、資訊科技應用的問題
     貳、組織結構的問題
     參、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的問題
     第三章 易經思考
     第一節 系統思考理論
     壹、藉對自然的觀察以窺人事變化
     貳、易經是系統思考
     第二節 道的性質探討
     壹、道的內涵
     貳、整體的道與割裂的術
     參、莊子對道的詮釋與應用
     第三節 易經思考對我國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性
     壹、提供公共行政整體的思維
     貳、提供公務人員非線性思考
     參、幫助公務人員內隱知識的管理與應用
     第四章 課程設計
     第一節 公共行政學史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學史教育意義與功能
     貳、美國公共行政學史發展概述與評估-以科層制為例
     第二節 公共行政通才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通才教育
     貳、公共行政通才教育的功能
     參、公共行政通才教育課程(公民、創意、中國哲學教育課程)
     第三節 行政倫理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的專業倫理-行政倫理
     貳、我國行政倫理課程之建議
     第五章 學習型組織
     第一節 我國政府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意義與內涵
     壹、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貳、政府建立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策略建議
     第二節 我國政府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策略建議
     壹、願景建構
     貳、超越技術理性的反思學習
     參、團隊學習
     肆、符號管理
     第六章 網上學習
     第一節 網上學習對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的重要性
     壹、強化政府教育訓練效能
     貳、發展公務人員終身教育
     第二節 我國政府網上學習策略之建議
     壹、我國政府網上學習策略之建構
     貳、網上學習實例-IBM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第七章 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之展望
     壹、公共行政教育改革應重視中國文化系絡
     貳、建構網上學習系統
     參、重視行政倫理教育
     肆、建構公共行政教育制度以作為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
     伍、強化公共行政教育的實質內涵
     參考文獻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與本文對公共行政教育的界定
     壹、相關研究文獻
     貳、本論文對公共行政教育的界定
     第二章 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問題
     第一節 實證典範造成公共行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壹、理論與實踐
     貳、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
     參、實證典範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肆、實證典範對台灣公共行政實務運作所帶來的問題
     伍、實證典範對台灣公共行政教育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政府教育訓練問題分析
     壹、資訊科技應用的問題
     貳、組織結構的問題
     參、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的問題
     第三章 易經思考
     第一節 系統思考理論
     壹、藉對自然的觀察以窺人事變化
     貳、易經是系統思考
     第二節 道的性質探討
     壹、道的內涵
     貳、整體的道與割裂的術
     參、莊子對道的詮釋與應用
     第三節 易經思考對我國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性
     壹、提供公共行政整體的思維
     貳、提供公務人員非線性思考
     參、幫助公務人員內隱知識的管理與應用
     第四章 課程設計
     第一節 公共行政學史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學史教育意義與功能
     貳、美國公共行政學史發展概述與評估-以科層制為例
     第二節 公共行政通才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通才教育
     貳、公共行政通才教育的功能
     參、公共行政通才教育課程(公民、創意、中國哲學教育課程)
     第三節 行政倫理教育課程
     壹、公共行政的專業倫理-行政倫理
     貳、我國行政倫理課程之建議
     第五章 學習型組織
     第一節 我國政府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意義與內涵
     壹、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貳、政府建立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策略建議
     第二節 我國政府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策略建議
     壹、願景建構
     貳、超越技術理性的反思學習
     參、團隊學習
     肆、符號管理
     第六章 網上學習
     第一節 網上學習對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的重要性
     壹、強化政府教育訓練效能
     貳、發展公務人員終身教育
     第二節 我國政府網上學習策略之建議
     壹、我國政府網上學習策略之建構
     貳、網上學習實例-IBM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第七章 我國政府公共行政教育之展望
     壹、公共行政教育改革應重視中國文化系絡
     貳、建構網上學習系統
     參、重視行政倫理教育
     肆、建構公共行政教育制度以作為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
     伍、強化公共行政教育的實質內涵
     參考文獻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29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網上學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行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行政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育訓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易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課程設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習型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哲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方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learningen_US
dc.title (題名) 公共行政教育理論與實踐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from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the Educ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2000   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十一月號,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
     王之政
     1993   「易之『四象』新論雛議」,第十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編印,頁100-104。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天恨
     1990   四書新解,台南:大夏出版社。
     王雯玲
     1998   我國公共行政之之重要議題與研究方法的檢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文崇一
     1990   「從價值取向談中國的國民性」,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司徒達賢
     1995   「巧妙管理誘導創意」,收錄於天下雜誌,台北:天下雜誌社,頁129-130。
     1998   為管理定位,台北:天下雜誌。
     1999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田樹譯,Peter F. Drucker
     1999   杜拉克經理人的專業與挑戰(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
     1992a 「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頁315-343。
     1992b  「危機與重建-公共行政教育之省思」,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941-977。
     1993   「危機與重建-公共行政教育之省思」,政治大學學報,第66期,頁21-45。
     1997a 「政府再造之本:我國公共行政研究暨教育的檢視與展望」,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期,頁1-35。
     1997b   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7c   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1998   「我國行政革新之政治社會分析:歷史的再省思」,台北: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55-91。
     江明修主編
     1999   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梅高文
     1999   「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之符號類管理初探」,台北:收錄於第三部門經營管理策略與社會參與: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明修、許文傑、梅高文
     2000   「各國行政改革之比較及其對我國之啟示-面對千禧年政黨輪替後的新思維」,台北:「新世紀行政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32。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94   行政院所屬訓練機構簡介,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001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十七次委員會議-會議議程及資料,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中華民國90年2月16日)。
     汪銘生
     1992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的發展規劃」,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23-22。
     朱楠賢
     1990   「談官僚機構的政治面」,台北:人事月刊,10卷2期,頁13-23。
      「型塑行政機關為學習型組織的困境與對策」,台北:收錄於「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20。
     朱高正
     1998   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朱高正作品精選集;第5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朱鎮明
     1999 「再造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觀點」,收錄於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中華國家競爭力研究學會。
     李明軒、邱美如合譯
     1996   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遠哲
     1997   「新世紀的教育發展方向」,教育與教育改革研討會,1997與全球同步跨世紀研討會,頁1-15。
     李鴻禧
     1999   憲法與人權,臺北:元照出版社。
     李建良
     1999   「行政程式法與正當法律程序-初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涵」,嘉義:正當法律程式原則之內涵與落實學術研討會。
     李守耕等
     1999   知識經濟與中國對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宗勳
     1999   「再造『政府再造』的利基:簽約外包的理論與策略」,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83-120。
     車銘深
     1966   論語與儒家思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巫重光
     1978   「論科層制度與臨時性工作小組」,社會研究七月號,台北,頁41-55。
     林水波、王崇斌
     1999   「公民參與與有效政策執行」,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75-202。
     林宗弘
     1998   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臺北:商周出版社。
     林志忠
     1997   現行考銓制度,臺北:千葉出版社。
     林鍾沂
     1992a   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1992b   「試論公共行政的意義、範圍與研究途徑」,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915-939。
     林月雲、陳素貞
     1999   公務人力訓練績效評估研究,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編印。
     呂亞力
     1978   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宗麟
     1999   當代公民教育-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呂鴻德
     2001   「知識經濟時代領導風格與領導特質之典範移轉」,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17。
     成中英
     1995   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余英時
     1994   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致力
     2000   「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定位、與啟示」,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1-30。
     吳怡靜
     2000   「網上學習的啟動」,臺北: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頁:28-33。
     吳嘉欽
     1998   易經管理哲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定等
     1994 行政學,台北:空中大學。
     吳瓊恩
     1989   「從各學科典範變遷趨勢檢討公共組織理論實證研究地限制及其突破的可能性」,臺北,政治大學學報,第60期,頁85-11。
     1992a   「公共行政的教育內涵與方向」,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103-130。
     1992b   「公共行政教育的內涵、範圍與方向」,收錄於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433-464。
     1993   「公共行政的教育內涵與方向」,政治大學學報,第66期,頁1-19。
     1996   「公共行政學發展歷史:理論建構的回顧與展望」、「二十一世紀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討」、「行政理論與實踐的分與合」、「行政學中國化與中國的管理哲學」,收錄於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89-139;548-616。
     1998   「行政革新:理論與實務整合研討會」學術研討會總結報告,臺北:收錄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265-271。
     2000a   台灣命運與中國前途兩岸關係的中西文化比較觀,台北:時英出版社
     2000b   「中國文化第三波的崛起及中華民族對世界新秩序的憂患意識」,台北:收錄於「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10。
     2001   「公共行政學發展的歷史:理論建構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93-165。
     吳瓊恩、張世杰
     1994 「質與量的評估途徑之比較,兼論其對政策分析的意涵」,政治大學學報,第68期,頁:121-142。
     吳瓊恩、劉慧娥
     1999   官僚組織的異化問題:理論與方法背景的初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277-300。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
     2001   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昌泰
     1992   「當前我國公共政策教育內涵的精進:理論架構問題的檢討與重建」,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891-913。
     邱忠民
     1999   地方發展時代下公共事務管理教育角色之研究,台北:八十八年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論文發表會(時間: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頁1-28。
     施能傑
     1992   公共行政教育的「公共」內涵,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67-101。
     2000   建立行政生產力衡量方式之芻議,收錄於「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26。
     夏道維
     1998   由管理認知途徑探討策略性管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金耀基
     1992   行政生態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懷瑾
     1976   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易經繫傳別講(上傳),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有守
     1997a   技術人員任用制度的演變與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一期。
     1997b   考銓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徐千偉
     2000   網際網路與公共論壇-臺北市政府網路個案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鴻濱、徐京輝、廖立傳譯,David Beetham著
     1994   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Max Weber and the Theories of Modern Politics),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姜岩
     1999   知識經濟發展戰略,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韋政通
     1990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反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適
     1986   說儒(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一卷),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建平譯,Anthony Arblaster著
     1992   民主制(Democrac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岳生
     1976   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倪達仁譯,Austin Ranney著
     1995   政治學,臺北:雙葉書廊股份有限公司。
     邱辛曄譯,Robert A. Ninet著
     1992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君銓
     2000   活用與經營,臺北:金閣企管出版社。
     周淑麗譯,Gareth Morgan著
     1999   虛擬組織管理(Imaginization-New Mindsets for See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ing),臺北:圓智出版社。
     國立政治大學秘書室
     1992   國立政治大學概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秘書室編印。
     許世雨、張瓊玲、蔡秀涓、李長晏合譯;David A. De Cenzo & Stephen P. Robbins.著
     1997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Fourth Edition),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立一
     1997   後現代主義與公共行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立一、許立倫、夏道維、辜柏宏合譯;William Bergquist著
     2000   後現代組織(The postmodern organization mastering the art of irreversible change),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瓔純
     1998   公共行政專業主義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文傑
     2000   「公民參與的理論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65-97。
     許士軍
     1996   「導讀-一部真正貫穿理論與政策的巨?」,台北,收錄於李明軒、邱如美合譯(Michael E. Porter原著)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建銘等譯,孫本初審訂(B. Guy Peters著)
     2000   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 Four Emerging Models),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秦修明等譯,Alexis de Tocquerville著
     2000   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臺北:城邦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喜斌等
     1992   三民主義課本,台北: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郭建勳
     1996   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郭進隆譯,Peter M. Senge著
     1994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孫本初
     1992   「組織發展在管理教育上的地位及其未來的趨勢」,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81-101。
     孫同文
     2001   「新經濟時代的國家機關角色芻議」,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頁1-32。
     連戰
     1996   「從動態競爭中厚植國家競爭優勢」-推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重要著作,台北,收錄於李明軒、邱如美合譯(Porter, Michael E.原著)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隆
     1999   「美國與紐西蘭政府再造的系絡、省思與學習」,收錄於新公共管理-美國與紐西蘭政府再造系絡、省思與學習,台北:中華國家競爭力學會。
     陳文德
     1999   數位易經:資訊時代《易經》實用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金貴
     1992   「大學及研究所公共行政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收錄於第四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管理教育體制與內涵的精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時間:民國81年4月25、26日,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教育中心),頁:33-65。
     陳庚金
     1997   「現行人事制度的檢討與改進」,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一期,頁53-66。
     陳慈陽
     1997   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臺北:翰蘆出版社。
     陳忠信
     1992   「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評論)」,收錄於台灣民主自由曲折的過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澄社: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頁103-107。
     1997   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臺北:業強出版社。
     陳宗雄
     1995   「台灣[魚勿]仔漁業問題與管理-(1)[魚勿]仔漁業管理之探討」,基隆;水產研究;頁95-110。
     1996   「台灣[魚勿]仔漁業問題與管理-(2)[魚勿]仔漁業問題之建議」,基隆:水產研究,頁33-42。
     1997   [魚勿][魚堯]漁業經營與管理,臺北:台灣省漁會。
     陳威宇
     2000   「公共行政學歷史發展對公共行政教育影響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頁1-24。
     陳龍安、朱湘吉合著
     1993   創造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學明譯,Jurgen , Habermas著
     1994   合法性危機(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tkapitalismus),臺北:時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陳鼓應
     1975   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4   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0   莊子今註今譯(修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信宏、劉孟俊
     2001   知識經濟對我國產業發展政策之挑戰,收錄於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時間:2001年4月14日;地點: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國際會議聽7樓),頁1-16。
     曾冠球
     1998   政策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連盛
     1998   自覺意識與公共行政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安麗
     2000   「創造新典範的管理模式」,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頁1-13。
     善慧書院
     2000   「證嚴上人納履足跡」,收錄於慈濟,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頁:78-103。
     辜輝[走?]
     2001   企業e化知識管理策略,台北:知行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譽騰等譯,James P. Gelatt著
     2000   世紀署光-非營利事業管理(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張家麟譯,Kenneth Hoover & Todd Donovan著
     2000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6th ed),臺北:韋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榮發
     2000   「知識經濟下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理論初探」知識經濟下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理論初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頁1-34。
     張瓊玲
     中央行政機關科層體制特徵與成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潤書
     1998   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世杰等譯,Robert B. Denhardt著
     1994   公共組織理論(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忠謀
     2001   「知識經濟的迷思」,台北:中國時報2月13日。
     張邦廉
     1990   易經邏輯新解,台北:星光出版社。
     張景森
     1993   台灣的都市計畫,臺北:業強出版社。
     張承漢譯,Leonard Broom著
     1993   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聯陞
     1983   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楊懋春
     1990   「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33-179。
     楊儒賓
     1991   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楊曉婷
     1993   論語新解,臺北:絲路出版社。
     楊長苓、王原賢、謝孟叡等譯,David Morse著
     1997   網路辭典(CyberDictonary),台北:貓頭英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銓堤
     2000   「論社會系統理論及其對公共行政研究之意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31-63。
     黃振華等譯,Max Weber著
     1991   社會科學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武雄
     1999   「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頁2-18(http://www.chinatimes.org.tw/cu)。
     黃俊傑譯,Eisenstadt.S. T著
     1977   「歷史上官僚政治組織的背景即被其問題」,思與言,14卷6期,台北:頁34-39。
     黃俊傑、吳光明
     1993   「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價值取向的衝突及其其消解」,收錄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沈清松等編,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勝治
     2001   「體罰很普遍,近九成學生有經驗」收錄於時報周刊1219期,台北:時報周刊。
     項靖、翁方怡
     2000   「我國政府網路民意論壇版面使用者滿意度之實證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259-287。
     馮之俊主編
     1999   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馮朝霖譯,Rainer Kokemohr著
     2001   「質化方法論的參照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研究(Inferential analysis as qualitative methodology:case studies in biographic research)」,台北:「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年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會議日期: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三樓演講廳)。
     葉俊麟
     2000   「從博奕理論的觀點解析總統大選」-以國民黨連宋衝突互動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403-420。
     葉海煙
     1997   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葉俊榮
     1999   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3   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傅佩榮
     1999   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
     傅鏗等譯,John Gray著
     1991   自由主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傅岳邦
     2000   「全球化趨勢下兩岸關係的新思維」,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一屆博碩士生論文發表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時間:89年11月27日,地點: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頁:1-20。
     董安琪譯,Mancur Olsen著
     1989   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保城
     1994   行政法講義(上下合訂本),臺北:作者自印。
     「明」馮夢龍
     1991   上等的智慧,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鄒翠玲
     1997   台灣公共行政教育學程設計之研究-台灣公共行政碩士學程與美國MPA&MPP學程的比對分析,台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衛民
     1998   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昭博
     1999   「建立以生產知識為基礎的行政體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21-148。
     劉坤億
     2001   「治理概念與政府治裡模式變革:評估性分析架構的提出」,台北:第二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生論文研討會,頁:1-29。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著
     1994   制度、制度變遷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s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啟賢
     2000   終身學習與公務人力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蔡傳暉
     1999   「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與理念實踐」,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頁33-43(http://www.chinatimes.org.tw/cu)。
     蔡秀涓
     1998   我國政府部門升遷現象之研究:從組織政治觀點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關有垣
     2000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的本土個案分析,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戴文年譯,Gareth Morgan著
     1994   組織意向(Image of Organization),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盧偉斯
     1998   「組織學習與行政革新實務」,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121-144。
     2000   「組織理論發展評析」,台北:收錄於「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發表會(時間: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地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會議廳),頁:1-22。
     盧建旭
     1997   公共行政學WWW導覽,台北:立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福增
     1999   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出版社。
     劉峰菊
     1999   「自我訓練班期的訓練與成長」,臺北:公訓報導,第八十七期。
     劉毓玲,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著
     1993   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 :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鄭樂平譯; David Beetham著
     1991   科層制(Bureaucrac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瓊芳
     1999   團隊建立法應用於非營利組織運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國泰
     1997   「公共管理新世界觀」,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一期,頁257-284
     賴瑞涵
     2001   「公部門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第二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生論文研討會(時間:五月五日;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頁:1-28。
     錢遜
     1993   先秦儒學,臺北:洪葉出版社。
     謝智偉
     2000   組織變遷的探討:易經哲學的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絢譯,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
     1994   費正清論中國(China:a new history),台北:正中書局。
     韓釗
     2001   面對動態複雜系統的政策思考,收錄於「跨世紀公共政策與法制」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時間:3月4日,地點:淡江大學校友聯誼會)。
     顏良恭
     1993   「典範概念與公共行政:對Henry, Ostrom與Golembiewski的質疑」,臺北: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六期,頁291-313。
     1998   公共行政中的典範問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蕭武桐
     1995   行政倫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蕭公權
     1980   蕭公權全集之四--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戴國輝
     1994   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藍科正、黃美齡譯,Milton Friedman著
     1993   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慎平譯, Patrick Dunleavy & Brendan O`Leary著
     1994   國家論(Theories of the States: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合著
     1991   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蘇永欽
     1994   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月旦出版社。
     Altheide, David L.
     1985   Media power, California: Sage.
     Bielawski, Larry & Boyle
     1997   Electronic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s-A Use Centered Approach for Creating, Distributing, and Managing online Publications, New Jersey:RWD Technologies, Inc.
     Bramley, Peter
     1991   Evaluat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Transla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UK: McGrew-Hill.
     Benjamin, Peter
     1999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z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ilding the new South Africa” in Richard Heeks(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ledge, pp:194-210.
     Bernd Rohrmann, Lee R. Beach, Charles Vlek, Stephen R. Watson
     1988   Advances in Decision Research, Netherland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B.V.
     Berridge, John and Cary L. Cooper and Carolyn Hignley-Marchington
     1997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mes and Workplace Counseling, UK: John Wiley & Sons.
     Cain, Piers
     2000 “Automating personnel records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frican government”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Routledge, pp: 135-155.
     Colenso, Michael
     1998   Strategic Skills for Line Managers, Great Britain: Butterworth-Heinemann.
     Cooper, Phillip J.
     1983   Public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Corrigan, Dan
     1996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College Courses by Computer, Cape Software.
     De George, Richard T.
     1999   Business Ethics (5thed.), N.J.: Prentice Hall.
     Dienhart, John W.
     2000   Business Institutions, and Eth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 Peter F.
     1999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1. No.2 Winter, PP: 79-94.
     Dye, Tomas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gglestion, John
     1986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ization”in Stewartnson(ed), The Changing Government of Education Ranson and John Tomlinson, London : George Allen & Unwin, pp: 113-123.
     Fang, Tony
     1999   Chinese Business Negotiating Style, Thousand Oaks: Sage.
     Frazer, Murray C. & Manas Chatterji
     1999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London: Macmillan.
     Gavin, David A.
     1991   “A Delicate Balance: Ethical Dilemmas and the Discussion Process” in C. Roland Christensen, David A. Garvin and Ann Sweet(ed)Education for Judgment: the artistry of discussion leadership,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Learning in Action: a guide to putting the organization to work,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ibboney, Richard A.
     1971   “The Social Context, Povert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in Carl J. Schaeger & Jacob J. Kaufman(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Massachusetts Advisory Council on Education, Mass. Heath Lexington Books, pp: 175-183.
     Graham, Ann
     2001   “NO More Dreams of America- Citizen Initiative, American Transfer and Global Exclusion in Poland”,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pp.293-307.
     Gripsrud, Jostein(ed)
     1999   Televis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Gonzales, Bob &Yvonne M. Ellis & J. Riffel Peter & Yager Dana
     1999 “Training at IBM’s Human Resource Service Center: Linking People, Technology and HR Process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 pp.135-142.
     Griswold, A. Whitney
     1959   Liberal Education & the Democratic Ideal : and other essay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ruber, Howard E. & allace, Doris B. Wallace
     1999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in Robert J. Sternberg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93-115.
     Harmon, Michael M. & Mayer, Richard T. Mayer
     1986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e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rris, Suzy
     1999   Careers Education-Contesting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Hart, Mechthild U.
     1992   Working And Education For Life--Feminist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Hart, Chris
     1998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Releasing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magination, London: Sage.
     Heeks, Richard
     1999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Routledge, pp: 9-21.
     Heeks, Richard& Davies, Anne
     1999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nformation age reform”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outledge, pp: 22-48.
     Heeks, Richard& Subhash Bhatnagar
     1999 “Understand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information age reform”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ledge,pp:49-74.
     John, Chalmers
     1987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F. Deyo(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pp. 136-164.
     Jones, Garth N
     198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ransference of Segment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aipei, The Journal of Chengchi University vol.59: 1-26.
     Jones, Gwen E.
     1996   “Advancement opportunity issu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pp.55-73.
     Jones, Michael Owen
     1996   Studying Organization Symbolism: what, how, why? , Calif.: Sage.
     Jun, S. Jong
     1994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Seoul Korea: Dea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
     Korac-KaKabadse Andrew& Korac-Kakabadse, Nada
     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Reinventing the democratic vessel”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ledge,pp:211-228.
     Lane, Freder S. Lane
     1978   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Liebowitz, Jay
     2000   Building Organization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Fla.:CRC press.
     Lubell, Samul
     1971   The Hidden Crisis in American Politi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aehl, William H.
     2000   Lifelong Learning As Its Best-Innovative Practices in Adult Credit Progra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row, James D.
     1994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ichard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in Robert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449-460.
     Mendenhall, Mark E.; Macomber, James H.; Gregersen, Hal; Cutright, Marc
     1998   “Nonlinear Dynamics: A New Perspective on IH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ery”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 JAI Press.
     Mosher, Frederick C.
     1978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Frederick S. Lane(ed)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PP: 4-12.
     Mundy, David; Chipo, Kanjo& Mtema, Peter
     1999   “Meeting Training Needs for Information Age Reform-Shortings of Current Traing Provision ”in Richard Heeks﹙e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Routledge, pp271-289.
     Ernest L. Minelli
     1971   “But Readjust We Must-Teacher Education”in Carl J. Schefer and Jacob J. Kaufma(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 Perspective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Massachusetts Advisory Council on Education, Mass.: Heath Lexington Books.
     Etzioni-Halevy, Eva
     1983   Bureaucracy and Democracy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Moore, Michael G.
     1990   Contemporary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Peramon.
     Mundy, David and Kanjo, Kanjo, Chipo, Kanjo & Mtema, Peter
     1999   “Meeting Training Needs for Information Age Reform-Shortings of Current Training Provision”in Richard Heeks(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 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eledge, pp:271-289.
     Nickerson, Raymon S.
     1999   “Enhancing Creativity”in Robert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92-421
     Nonaka, Ikujiro & Takeuchi, Hirotaka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ase, Kelly-Kate S.
     200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J.: Prentice-Hall, Inc.
     Player, Steven & keys, David E.
     1999   “Getting off to the Right Start: Pitifalls No.1-10”in Player, Steven& keys, David E. (ed)Activity-Based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 Arthur Andersens global lessons in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pp:3-26.
     Purcell, Edard A.
     1973 The Crisis of Democratic Theory: Scientific Naturalism & the Problem of Value: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Rasmussen, Jorgen S. & Moses, Joel C.
     1995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Raiffa, Howard
     1996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nerup, Agneta
     1999 “Internet-enabled applications for local government democratization-Contradictions of the Swedish experience”in Richard Heeks(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T enabled public sector reform, New York : Routeledge, pp:177-193.
     Schaefer, Char J.
     1971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 An Historical Overview”in Shaefer, Carl J. & Kaufman(ed)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Behavior Perspectives: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Massachusetts Advisory Council on Education ,Mass.: Healthy and Company, pp: 3-22.
     Schick, Frederic
     1997   Making Choices-A Recasting of Decision Theory,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nn, James A.
     1987   Information Systems in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hafritz, Jay M (Ed)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Colorado: West view Press, pp.1789-1791.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pubaffair/parn/pais/define/p-index.htm
     Shafritz, Jay M.& Russell, E.W.
     2000   “The Definition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Jay M. Shafritz & E. W. Russell(ed)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Second Edition), New York: Addision Wesley. Longman.
     Singer, P.J.
     1994   Ethics(5thed), New W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Robert McCaughan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
     StillmanⅡ, Richard J.
     200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Cases-Seventh Ediction, Boste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aylor, D. Garth
     1986   Public Opinion & Collective Ac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nson, Stewart & Tomlinson, John
     1986 “Introduction”in Stewart Ranson and John Tomlinson(ed)The Changing Government of Education, London : George Allen & Unwin.
     Weisberg, Robert W.
     1997  “Creativity and Knowledge: A Challenge to Theories” in Robert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26-25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