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當代中國文化變遷與轉型—兼論「八九民運」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
作者 張嘉娟
Chang, Chia-Chuan
貢獻者 關向光
張嘉娟
Chang, Chia-Chuan
關鍵詞 當代中國
文化變遷
啟蒙運動
八九民運
文化研究
六四
天安門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8:25 (UTC+8)
參考文獻 八方文化編,《中國何去何從—海外學者的反思》,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0。
丁學良,《後共產主義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于奇智,《傅柯》,台北:東大圖書,1999。
大衛•艾克敏等著、譚志強等譯,《未完成的民主運動-TIME雜誌詮釋的六四事件》,台北:時報文化,1990。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天安門民主運動資料彙編》,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89。
中國大陸月刊編,《探索與省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課題組編,《國際文化思潮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五四運動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天下編輯,《大陸動盪的根源》,台北:天下雜誌社,1989。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1988。
方勵之,《方勵之自選集(四)》,台北:牛頓出版社,1989。
王丹,《王丹觀點》,香港:明鏡出版社,2000。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王紹光,《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0。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王緝思主編,《文明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王曙光,《中國熱潮》,台北:尖端出版社,1997。
古爾德納(Alvin W. Goulder),顧昕譯,《中國知識份子的興起》,台北:桂冠圖書,1992。
包遵信,《六四的內情—未完成的涅盤》,台北:風雲時代,1997。
包遵信,《批判與啟蒙》,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卡瑪、高富貴,《天安門》,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
甘陽編選,《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反叛篇)》,台北:風雲時代,1989。
石之瑜,《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
任知初,《「紅衛兵」與「嬉皮士」》,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1995。
朱耀偉,《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何頻,《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新新聞文化,1994。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文化,1988。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1984。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1997。
克里斯•簡克斯(Chris Jenks)著,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文化》,台北:巨流圖書,1998。
吳潛誠,《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1997。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91。
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政治、社會、經濟》,台北:桂冠圖書,1988。
李世濤主編,《知識份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1992。
李希光、劉康,《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台北:捷幼出版社,1997。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1995。
李英明主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95。
李歐塔(J. F. Lyotard)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1992。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沙達(Ziauddin Sardar)著,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1998。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貝斯特(Steven Best)、凱爾那(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1994。
佘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侷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周梁楷、吳振漢、胡昌智,《史學導論》,台北:空大,1995。
周陽山編,《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文化,1988。
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8。
周陽山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文化,1989。
孟繁華,《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三)》,台北:桂冠圖書,1990。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出版社,1989。
肯德利克(S. kendrick)等編,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1998。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2。
金耀基,《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文化,198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1992(三版)。
金耀基等著,《神州悲劇的沈思》,台北:正中書局,1989。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增訂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阿皮格南西(Richard Appignanesi)著,黃訓慶譯,《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6。
封從德,《天安門之爭》,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圖書,1992。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
胡平,《中國民運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社會科學的措辭》,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文化,1988。
徐迅,《民族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0。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祖治國,《九○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
秦家懿,《上下求索中國魂》,台北:允晨文化,1992。
馬克思著,徐堅譯,《政治經濟學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高宣揚,《德國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上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中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北京:大地,1989。
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1987。
張文和、李豔編著,《口號與中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
張全之,《突圍與變革:二十世紀初期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學變遷》,西安:西北大學出版,1997。
張京育主編,《民國七十八年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紀實:自由之血、民主之花—中國大陸民主的坎坷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張保民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1997。
張灝,《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文化,1990。
曹英、于超(編),《風雨天安門》,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圖書,1998。
許紀霖,《精神的煉獄: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透納(Graeme Turner)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1998。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陳小雅,《天安門之變:八九民運史》,台北:風雲時代,1996。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台北:桂冠圖書,1991。
陳晉主編,《新中國》,香港:三聯書店,2000。
陳清橋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陳進廣,《八九學運與中國民主化的反思》,台北:致良出版社,1993。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
陶東風、金元浦,《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
傅偉勳,《「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哲學與宗教」》,台北:東大圖書,1988。
傅偉勳,《批判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87。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圖書,1992。
喬邊、張藏藏、宋強,《中國可以說不》,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文化,1999。
楊大春,《文本的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台北:捷幼出版,1996。
葉啟政,《社會、文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1984。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書局,1994。
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1994。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
鄒讜,《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劉曉波,《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
戰爭機器搜索群編,《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六四」的非官方說法》,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蕭功秦,《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戴錦華,《鏡城地形圖-當代文化書寫與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9。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1997。
聯合報編輯部,《天安門一九八九》,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謝冕、張頤武,《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克莉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文化,1997。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謝少波、韓剛等譯,《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羅曉南,《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1997。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1996。
蘇曉康,《遠寺鐘聲碎》,台北:風雲時代,1996。
蘇曉康、王魯湘,《河殤》,台北:風雲時代,1988。
顧昕,《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3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關向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嘉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Chia-Ch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嘉娟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Chia-Ch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5-Apr-2016 16:08:25 (UTC+8)-
dc.date.available 15-Apr-2016 16:08: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5-Apr-2016 16:08: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3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0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自序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壹、研究途徑
貳、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貳、研究限制
第四節 相關概念與理論探討
壹、文化
貳、知識份子
參、文本
肆、話語
伍、傅柯的權力理論
第五節 相關文獻回顧
壹、「當代中國文化變遷」之文顧回顧
貳、「八九民運」之文顧回顧
第二章 文化脈絡—從「五四」到《河殤》
第一節 衝決網羅-「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文化遺產
第二節 文革餘溫醞新潮—八○年代新啟蒙運動風
第三節 中國與「現代化」語境
第四節 《河殤》及其文化意涵
第三章 文化轉型的擬像與複製—「八九民運」的呈現
第一節 代際意識與「八九民運」
第二節 啟蒙的抗爭與儀式-「八九民運」的呈現
第三節 紀念性空間的文化、歷史與論述—天安門廣場
第四節 「八九民運」之啟蒙意涵與九○年代文化轉型
壹、「八九民運」之啟蒙意涵
貳、認同困境-「八九民運」與九○年代文化轉型
第四章 九○年代文化變遷與轉型
第一節 消費與救贖-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熱潮
第二節 中國經驗獨特論-新保守主義的轉向
第三節 反西化浪潮-民族主義文化的勃興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貳、英文部份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3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當代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變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啟蒙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八九民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天安門zh_TW
dc.title (題名) 當代中國文化變遷與轉型—兼論「八九民運」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方文化編,《中國何去何從—海外學者的反思》,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0。
丁學良,《後共產主義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于奇智,《傅柯》,台北:東大圖書,1999。
大衛•艾克敏等著、譚志強等譯,《未完成的民主運動-TIME雜誌詮釋的六四事件》,台北:時報文化,1990。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天安門民主運動資料彙編》,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89。
中國大陸月刊編,《探索與省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課題組編,《國際文化思潮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五四運動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天下編輯,《大陸動盪的根源》,台北:天下雜誌社,1989。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1988。
方勵之,《方勵之自選集(四)》,台北:牛頓出版社,1989。
王丹,《王丹觀點》,香港:明鏡出版社,2000。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王紹光,《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0。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王緝思主編,《文明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王曙光,《中國熱潮》,台北:尖端出版社,1997。
古爾德納(Alvin W. Goulder),顧昕譯,《中國知識份子的興起》,台北:桂冠圖書,1992。
包遵信,《六四的內情—未完成的涅盤》,台北:風雲時代,1997。
包遵信,《批判與啟蒙》,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卡瑪、高富貴,《天安門》,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
甘陽編選,《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反叛篇)》,台北:風雲時代,1989。
石之瑜,《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
任知初,《「紅衛兵」與「嬉皮士」》,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1995。
朱耀偉,《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何頻,《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新新聞文化,1994。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文化,1988。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1984。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1997。
克里斯•簡克斯(Chris Jenks)著,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文化》,台北:巨流圖書,1998。
吳潛誠,《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1997。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91。
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政治、社會、經濟》,台北:桂冠圖書,1988。
李世濤主編,《知識份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1992。
李希光、劉康,《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台北:捷幼出版社,1997。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1995。
李英明主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95。
李歐塔(J. F. Lyotard)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1992。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沙達(Ziauddin Sardar)著,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1998。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貝斯特(Steven Best)、凱爾那(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1994。
佘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侷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周梁楷、吳振漢、胡昌智,《史學導論》,台北:空大,1995。
周陽山編,《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文化,1988。
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8。
周陽山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文化,1989。
孟繁華,《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三)》,台北:桂冠圖書,1990。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出版社,1989。
肯德利克(S. kendrick)等編,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1998。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2。
金耀基,《金耀基社會文選》,台北:幼獅文化,198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1992(三版)。
金耀基等著,《神州悲劇的沈思》,台北:正中書局,1989。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增訂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阿皮格南西(Richard Appignanesi)著,黃訓慶譯,《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6。
封從德,《天安門之爭》,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圖書,1992。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
胡平,《中國民運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社會科學的措辭》,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文化,1988。
徐迅,《民族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0。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祖治國,《九○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
秦家懿,《上下求索中國魂》,台北:允晨文化,1992。
馬克思著,徐堅譯,《政治經濟學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高宣揚,《德國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上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中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北京:大地,1989。
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1987。
張文和、李豔編著,《口號與中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
張全之,《突圍與變革:二十世紀初期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學變遷》,西安:西北大學出版,1997。
張京育主編,《民國七十八年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紀實:自由之血、民主之花—中國大陸民主的坎坷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張保民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1997。
張灝,《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文化,1990。
曹英、于超(編),《風雨天安門》,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圖書,1998。
許紀霖,《精神的煉獄: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透納(Graeme Turner)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1998。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陳小雅,《天安門之變:八九民運史》,台北:風雲時代,1996。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台北:桂冠圖書,1991。
陳晉主編,《新中國》,香港:三聯書店,2000。
陳清橋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陳進廣,《八九學運與中國民主化的反思》,台北:致良出版社,1993。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
陶東風、金元浦,《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
傅偉勳,《「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哲學與宗教」》,台北:東大圖書,1988。
傅偉勳,《批判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87。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圖書,1992。
喬邊、張藏藏、宋強,《中國可以說不》,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文化,1999。
楊大春,《文本的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台北:捷幼出版,1996。
葉啟政,《社會、文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1984。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書局,1994。
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1994。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
鄒讜,《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劉曉波,《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
戰爭機器搜索群編,《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六四」的非官方說法》,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蕭功秦,《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戴錦華,《鏡城地形圖-當代文化書寫與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9。
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1997。
聯合報編輯部,《天安門一九八九》,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謝冕、張頤武,《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克莉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文化,1997。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謝少波、韓剛等譯,《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羅曉南,《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1997。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1996。
蘇曉康,《遠寺鐘聲碎》,台北:風雲時代,1996。
蘇曉康、王魯湘,《河殤》,台北:風雲時代,1988。
顧昕,《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