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聲音的所缺與所在─女性影像另類的探索(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為例) 作者 李靜雯 貢獻者 盧非易
李靜雯關鍵詞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女性主義
電影理論
精神分析
女性電影
女性電影理論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18-Apr-2016 16:21:33 (UTC+8) 摘要 研究者主要的目的,在於討論建構女性電影。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e film".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the research has conducted with various approaches, which will be explained in the first chapter.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ory are introduced, so as to discuss the dilemma of feminine film and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female image invention.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Andrew, D.(1984),《電影理論——電影材料方法形式功用》,陳國富譯,台北:志文。 Aumont, Jacques & Marie, Michel (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吳珮慈譯,台北:遠流。 Barthes, Roland(1992),《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台北:商鼎文化。 Barthes, Roland(1997),《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台北:桂冠。 Broude, Norma(1998),《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 擴充論述》,謝鴻均譯,台北:遠流。 Eco, Umberto(1990),《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李幼蒸譯,台北:桂冠。 Eco, Umberto(1995),《詮釋與過度詮釋》,柯里尼、王宇根譯,香港:牛津大學。 Field, Syd(1993),《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曾西霸譯,台北:遠流。 Giannett, Louis(1992),《識電影》,焦雄屏譯,台北:遠流。 Kaplan, E. Ann(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曾偉禎等譯,台北:遠流。 Langer, Susanne K.(1983),《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Langer, Susanne K.(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譯,台北:商鼎文化。 Metz, Christian(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劉森堯譯,台北:遠流。 Tong, Rosemarie(1996),《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文化。 Weedon, Chris(1994),《女性主義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北:桂冠。 劉毓秀等(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1994),〈肉身中的女性再現:《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中外文學》,23(6):55-73。 廖咸浩(1994),〈藍色鋼琴女:《鋼琴師和她的情人》與《藍色情挑》中的音樂,情欲,自由與弱勢論述〉,《中外文學》,23(6):41-54。 Thomas Bourguignon & Michel Climent訪問,〈海的引文——珍.康平談《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電影欣賞》,64:69-75。 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 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 外文部份 Barthe, Roland.(1974) S/Z. New York:Hill and Wang. Barthe, Roland.(1990) Mythologies. trans. Annette Lavers. 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 Bellour, Raymond.(1979) Psychosis, Neurosis, Perversion. Camera Obscura, nos. 3/4. Chodorow, Nancy.(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Berkely:Univert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innerstein, Dorothy.(1977) The Mermaid and the Minotaur:Sexual Arrangements and Human Malaise. 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Deutsch, Helene.(1994)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 New York:Grune & Stratton. Freud, Sigmund.(1921)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SE). ed. And trans. James Strachey. London:The Hogarth Press, vol.18. Irigaray, Luce.(1985)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trans. Gillian C. Gill.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Claire.(1973) Notes on Women’s Cinema. London:Society for Edu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Johnston, Claire.(1975) Feminist Politics and Film History. Screen , vol. 16, no. 3. Kaplan, E. Ann.(1990)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ed. New York:Routledge. Kristeva, Julia.(1984)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Trans. Margeret Walle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can, Jacques.(1982) The Meaning of the Phallus, in Feminine Sexuality. trans. J.Mitchell and J.Rose. New York:W.W. Norton. Langer, Susanne K.(1937) An introduction to symbolic logic. 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anger, Susanne K.(1962) Philosophical sketches. 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 Mulvey, Laura.(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 16, no.3. Mulvey, Laura.(1981) Afterthough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Inspired by Duel in the Sun(King Vidor , 1946). Framework nos. 15/16/17. Nichols, Bill.(1985) Movies and Methods. vol.2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ropp, V. IA.(1968)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Te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c1968. Saussure, Ferdinand.(1974)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Wade Baskin. London:Fontana. Wollen, Peter.(1976) The Two Avant-Gardes. Edinburgh Magazine. Wollen, Peter.(1981) The Avant-Gardes:Europe and America. Framework. 項人慧(1995),《沈默之聲:珍.康萍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中艾達的聲音》,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85453012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盧非易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靜雯 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靜雯 zh_TW dc.date (日期) 2000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Apr-2016 16:21:33 (UTC+8) - dc.date.available 18-Apr-2016 16:21:33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Apr-2016 16:21:33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722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225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5453012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研究者主要的目的,在於討論建構女性電影。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e film".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the research has conducted with various approaches, which will be explained in the first chapter.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ory are introduced, so as to discuss the dilemma of feminine film and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female image inven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論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綱要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五節 研究意義、價值與限制 (一)女性敘事之困境 (二)關於創作、自然與美 (三)關於父權框限 (四)關於女語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試建女性言說理論 第一節 形式的建立 (一) 角色的選擇與決定──普洛普敘事分析 (二) 人物關係的產生──基本關係之衍生與行動 (三) 人物組合的功能────葛雷瑪斯敘述體系架構 (四) 影像敘事的觀視與理解──第二認同 (五) 視覺敘事的修辭元──同源情境與直視攝影鏡頭 (六) 敘事張力的形成 (七) 三幕式的基礎形式 (八) 符號方塊結構 (九) 空間論 (十) 聚焦活動 (十一)陳述活動 (十二)影片符徵──配置觀念與縫合觀念 第二節 由形式到情感 (一) 觀視投射 (二) 情緒序碼 (三) 意見銓釋 (四) 符號、經驗與感覺 (五) 意識、語言與藝術 (六) 情感與形式之區分模型 (七) 雙向概念與第三個體之矛盾 (八) 情感知識論 (九) 二元解構與共性整合 (十) 藝術論述之殘形———歧異、相似與遞迴 (十一)敘事———表現與理解、多元與同一 (十二)情感對應與訊息處理———認知上的關係假設 (十三)必然因素與偶然因素 (十四)主觀情感與客觀情感 (十五)情感的投射機制 (十六)情感與客體之對應———感覺性質與非感覺特徵 (十七)情感覺知與藝術表現———可制的與不可制的 第三節 女性的情慾 (一) 精神分析 (二) 二分特質與心靈結構 (三) 基礎符碼與性別之情境描述 (四) 意義生發與象徵秩序 (五) 閹割、語言與伊底帕斯情結 (六) 性別區辨 (七) 慾望位移與語言法則 (八) 陽具意符與陰道意符 (九) 性愛慾望與死亡驅力 (十) 性愛、死亡與自然 (十一)身體、象徵地位與再現 (十二)女性本質的虛無假定 (十三)液態體系 (十四)非一體系 (十五)秩序法則的壓抑 第四節 形式、情感與其再現 (一) 感知與再現 (二) 象徵空間與象徵鎖定 (三) 賦形、描寫與後設 (四) 流程V.S.元素 (五) 影片解構符碼 (六) 電影 / 劇本分段 (七) 大組合段 (八) 時間性的段落與最小作用元素 (九) 影像修辭與縫合 (十) 聲帶分析 (十一)影像與聲帶機制協調之角色 (十二)意義與迷思 (十三)意識型態下的符碼操作 (十四)關係敘述 (十五)虛擬雙向溝通與制約作用 第三章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The Piano)文本分析 第一節 劇情概述 第二節 敘事形式 (一) 基本角色與行動 (二) 葛雷瑪斯(Greimas)敘述體系架構 (三) 認同、電路與張力 (四) 結構分段 (五) 符號方塊結構 (六) 目光的穿越與交錯 (七) 影片的配置與縫合 第三節 精神分析 (一) 鋼琴、女兒與沈默 (二) 鋼琴課、性愛與死亡 (三) 窺視、愛的轉移與獵殺 (四) 虛無、偽裝與再現 (五) 禁錮、權力與貨幣關係 (六) 殖民者的文字與被殖民者的語言 (七) 服飾、肉體與戲 (八) 母親、大海與生產 第四章 結論 第一節 關於女性敘事之困境--實驗符號與形式的可能 (一) 步驟一:決定基本角色 (二) 步驟二:決定角色間關係 (三) 步驟三:決定角色的行動 (四) 步驟四:把文本上的角色轉化為影像中的第二認同 (五) 步驟五:塑造劇情的張力 (六) 步驟六:決定鏡頭的觀點 (七) 步驟七:決定影片的配置與縫合 第二節 關於創作、自然與美--具生命力的情感知識 (一) 關鍵一:情感的發生 (二) 關鍵二:情感的排列 (三) 關鍵三:意見的銓釋 (四) 關鍵四:敘事架構──情感與事件的對應與處理 (五) 關鍵五:感覺與表現———可制約的與不可制約的 第三節 關於女語與父權框限--獨立於父權理論的架構之外 (一) 主題一:閹割、語言與伊底帕斯情結 (二) 主題二:身體、象徵地位與再現 (三) 主題三:女性本質的虛無假定 (四) 主題四:秩序法則的壓抑 第四節 關於影像敘事--創作、感知與溝通 (一) 感知與再現 (二) 影像與聲帶 (三) 關係敘述 (四) 溝通與制約作用 第五節 後記 第六節 結語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22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主義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理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精神分析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電影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電影理論 zh_TW dc.title (題名) 聲音的所缺與所在─女性影像另類的探索(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為例)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Andrew, D.(1984),《電影理論——電影材料方法形式功用》,陳國富譯,台北:志文。 Aumont, Jacques & Marie, Michel (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吳珮慈譯,台北:遠流。 Barthes, Roland(1992),《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台北:商鼎文化。 Barthes, Roland(1997),《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台北:桂冠。 Broude, Norma(1998),《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 擴充論述》,謝鴻均譯,台北:遠流。 Eco, Umberto(1990),《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李幼蒸譯,台北:桂冠。 Eco, Umberto(1995),《詮釋與過度詮釋》,柯里尼、王宇根譯,香港:牛津大學。 Field, Syd(1993),《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曾西霸譯,台北:遠流。 Giannett, Louis(1992),《識電影》,焦雄屏譯,台北:遠流。 Kaplan, E. Ann(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曾偉禎等譯,台北:遠流。 Langer, Susanne K.(1983),《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Langer, Susanne K.(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譯,台北:商鼎文化。 Metz, Christian(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劉森堯譯,台北:遠流。 Tong, Rosemarie(1996),《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文化。 Weedon, Chris(1994),《女性主義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北:桂冠。 劉毓秀等(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1994),〈肉身中的女性再現:《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中外文學》,23(6):55-73。 廖咸浩(1994),〈藍色鋼琴女:《鋼琴師和她的情人》與《藍色情挑》中的音樂,情欲,自由與弱勢論述〉,《中外文學》,23(6):41-54。 Thomas Bourguignon & Michel Climent訪問,〈海的引文——珍.康平談《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電影欣賞》,64:69-75。 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 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 外文部份 Barthe, Roland.(1974) S/Z. New York:Hill and Wang. Barthe, Roland.(1990) Mythologies. trans. Annette Lavers. 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 Bellour, Raymond.(1979) Psychosis, Neurosis, Perversion. Camera Obscura, nos. 3/4. Chodorow, Nancy.(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Berkely:Univert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innerstein, Dorothy.(1977) The Mermaid and the Minotaur:Sexual Arrangements and Human Malaise. 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Deutsch, Helene.(1994)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 New York:Grune & Stratton. Freud, Sigmund.(1921)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SE). ed. And trans. James Strachey. London:The Hogarth Press, vol.18. Irigaray, Luce.(1985)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trans. Gillian C. Gill.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Claire.(1973) Notes on Women’s Cinema. London:Society for Edu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Johnston, Claire.(1975) Feminist Politics and Film History. Screen , vol. 16, no. 3. Kaplan, E. Ann.(1990)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ed. New York:Routledge. Kristeva, Julia.(1984)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Trans. Margeret Walle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can, Jacques.(1982) The Meaning of the Phallus, in Feminine Sexuality. trans. J.Mitchell and J.Rose. New York:W.W. Norton. Langer, Susanne K.(1937) An introduction to symbolic logic. 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anger, Susanne K.(1962) Philosophical sketches. 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 Mulvey, Laura.(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 16, no.3. Mulvey, Laura.(1981) Afterthoughs o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Inspired by Duel in the Sun(King Vidor , 1946). Framework nos. 15/16/17. Nichols, Bill.(1985) Movies and Methods. vol.2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ropp, V. IA.(1968)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Austin, Te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c1968. Saussure, Ferdinand.(1974)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Wade Baskin. London:Fontana. Wollen, Peter.(1976) The Two Avant-Gardes. Edinburgh Magazine. Wollen, Peter.(1981) The Avant-Gardes:Europe and America. Framework. 項人慧(1995),《沈默之聲:珍.康萍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中艾達的聲音》,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