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翁秀琪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婉蓉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婉蓉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8-Apr-2016 16:21:5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8-Apr-2016 16:21:5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8-Apr-2016 16:21:5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171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23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新聞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645101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不同的作者賦予美麗島事件相關相片差異極大的圖說,混淆了我們對於美麗島事件的認識與記憶。本文的研究目的並非探究美麗島事件的歷史真相為何,而是從保有該事件記憶的相片著手,討論大眾傳播媒介如何運用相片再現此一事件,又呈現了什麼風貌的美麗島事件,以及從中形成了什麼集體記憶。對於美麗島事件的研究鮮少論及影像,因此本文期望能以相片與集體記憶的探討為起點,發現台灣民主化歷程中的軌跡與社會變遷的脈絡。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介紹 第二章 台灣政治民主化歷史回顧 第一節 歷史回顧的必要性 第二節 美麗島事件之前的政經變化 第三節 美麗島事件 第四節 美麗島事件的影響及其後的政治經濟環境 第三章 相片與集體記憶 第一節 相片 一、相片的真實 (一)相片的功能與用途 (二)相片與真實概念的轉變 (三)相片與真實 二、相片的意義 第二節 集體記憶 一、記憶 (一)歷史性的記憶與個人生命歷程的記憶 (二)主流記憶與私人記憶 (三)記憶是一種社會活動 二、社會建構的集體記憶 (一)「集體記憶」概念的提出 (二)集體記憶的建構 (三)建構集體記憶的例證 三、由過去理解現在 四、集體記憶的特色 五、集體記憶的運用機制 第三節 相片與集體記憶的關連 第四章 美麗島事件的相片與集體記憶 第一節 研究資料 一、美麗島事件相片選取 二、資料分析重點概述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文本特性 (一)文本 (二)論述分析 二、以論述分析為研究途徑 三、分析策略 第三節 美麗島事件相關相片與集體記憶之分析 一、基本分類比較 (一)概述五本美麗島事件相關書籍編排相片的方式 (二)分類 (三)分析比較 二、從美麗島事件相關相片看集體記憶的建構 (一)記憶與遺忘 (二)歷史詮釋權的轉變 (三)相片、圖說、真實與集體記憶 三、關於美麗島事件的集體記憶 (一)由現況重新建構過去的集體記憶 (二)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共同點 (三)由美麗島事件相關出版書籍的相片和圖說檢視集體記憶的特色與運作機制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意涵與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意涵 二、未來研究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 台灣民主化進程相關歷史事件整理表 附錄二 分析書籍之相片圖說與分類分期彙整表 一、《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暴力事件》 二、《美麗島暴動實錄》 三、《美麗島與陰謀集團》 四、《重審美麗島》 五、《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1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相片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集體記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美麗島事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論述分析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相片與集體記憶初探:以美麗島事件為例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于宗先(1999.07),《台灣的故事--經濟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http://www.gio.gov.tw/info/ecobook/taicover.htm 王汎森(1993.11),〈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第91期:40-49。 王明珂(1993.11),〈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6-19。 王明珂(1994.9),〈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卷3期:119-140。 王明珂(1996.10)〈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pp.34-40。 王明珂(1997a),CH.12〈華夏邊緣的變遷:台灣族群經驗〉,《華夏邊緣》,pp.375-405,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1997b),〈結語: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華夏邊緣》,pp.407-427,台北:允晨文化。 玉樹圖書編輯部(1997),《台灣重大事件紀實》,台北:玉樹圖書。 司馬文武(1989),〈激流中的美麗島--台灣政治鋸變」〉,《美麗島十年風雲》,台北:新新聞叢書。 艾琳達著(1998),《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 李筱峰著(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呂秀蓮著(1991),《重審美麗島》,台北:自立晚報。 林元輝(1998.09),〈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56。 邱阿澎(1993.11),〈阿柏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20-39。 邱啟霖(1998),《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恩(1980.10.25),〈解嚴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台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政治建設篇》,pp.17-34,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吳慧卿(1992),《社會記憶與新聞詮釋--以第二次保釣新聞媒體事件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南方朔(1989.11),〈翻過這一頁歷史〉,《美麗島十年風雲》,pp.391-399,台北:新新聞叢書。 姜南揚(1995.04),《台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出版社。 施明德(1999),〈英靈與冤魂〉,《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記錄》總序,台北:時報文化。 海外出版社編印(1980.01),《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暴力事件》,台北:海外出版社。 翁秀琪(1998.07),〈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期:91-126。 翁秀琪、陳慧敏(1999),〈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翁秀琪(研究主持人)、蔡篤堅、陳順孝(偕同研究人)(1999)《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事實?語言層面的探討--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2-H-004。 翁秀琪(2000),〈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論文研討會。 高英茂(1988.09.01),〈論當前外交和安全困境及突破之道〉,《中華民國當前革新課題》,台北:時報文化。 高明輝(1995.03.01),《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 馬傑偉(1998),〈再造香港:集體記憶,文化身份和普及電視〉,《傳播文化》,6(29):31-61。 夏春祥(1997.01),〈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141-166。 夏春祥(1998.09),〈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pp.57-96。 陳俊雄(1995),〈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當代》,第113期:18-29。 陳傳興(1999.12.22),〈見證與檔案:試論美麗島事件之影像記錄〉,「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論文。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第7期:153-163。 郭力昕著(1998),《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 郭思慈(1995),〈從符號學到現象學的轉向--羅蘭巴特論攝影本體〉,《當代》,第107期:8-17。 許介麟(1997),CH.48〈美麗島事件 ─ 組黨的重挫與轉機〉,《戰後台灣史記》網路版,網址:http://aff.law.ntu.edu.tw/after_war/his48.html 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9期:29-36。 張碧珠譯(1995),〈羅蘭巴特論攝影〉,《當代》,第113期:8-17 張玉法(1999.07),《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 景軍(1995.08),〈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秋季卷,總第12期:41-51。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a),《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b),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c),《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d),《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台北:時報文化。 葛永光(1999.07),《台灣的故事--政治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gio.gov.tw/info/ecobook/taicover.htm 趙曉生著(1980),《美麗島暴動實錄》,台北:黃河雜誌社。 趙庭輝(1999),〈閱聽重分析在英國媒體與文化研究的發展〉,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會發表論文。 劉正國、寇維勇著(1980),《美麗島與陰謀集團》,台北:黃河雜誌社。 游本寬(1998.9.29),〈攝影是什麼?〉,國立政治大學八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廣告學研究所《影像傳播研究》課堂講義。 蔡篤堅、張美陵(1999.12),〈影像、記憶、歷史、科學:醫學院校的攝影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之一例〉,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 鄭宇君(1999.06),《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1997.3),〈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247-296。 簡文欣(1995.09.01),〈迷思與意識型態--從巴特與阿圖塞看攝影〉,《當代》,第113期:30-37。 中國時報(1999.08.02),第3版:〈與會人士一致呼籲讓美麗島事件成為國家資產〉及〈余紀忠:美麗島事件改寫自由中國的歷史〉。 中國時報(1999.12.01a),第3版:〈施明德:信介仙已走到歷史光榮地位〉。 中國時報(1999.12.01b),第3版:〈宋楚瑜脫帽鞠躬致哀〉。 中國時報(1999.12.01c),第3版:〈黃信介喪葬 跨黨派辦理〉。 中國時報(1999.12.06),第4版:〈美麗島激盪 台灣民主向前行〉。 中國時報(1999.12.07a),第3版:〈珍藏美麗島 珍視台灣英靈 -- 施明德序(摘要)〉。 中國時報(1999.12.07b),第3版,社論:〈反省是面對歷史的起點--紀念美麗島事件二十周年〉。 自立晚報(1979.12.13),第2版:〈全國各地怒潮澎湃,一致聲討暴力事件,要求嚴懲暴徒以維法紀〉。 聯合報(1979.12.12),第2版:社論。 聯合報(1999.08.02),第4版:〈美麗島事件 「大家的歷史」〉及〈600萬字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初稿完成〉。 聯合報(1999.12.05),第3版:〈細數政治菁英 多少變遷〉。 中時電子報(1999.12),〈永遠的信介仙:黃信介逝世紀念專輯〉,http://www.chinatimes.com.tw/report/imoh/main.htm 聯合新聞網(1999.12),〈黃信介:永遠的精神領袖〉,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FOCUSNEWS/HUANG/index.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簡介:http://www.moea.gov.tw/~meco/Intro_c/moe0.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890502/chen8905.htm 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881013/po8810ch.htm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Bartlett, F. C.著,李維譯(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研究》,台北:桂冠。 Benjamin, Walter(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Geoffroy, Claude著,黃發典譯(1997),《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台北:前衛。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灣攝影工作室。 Susan Sontag(蘇珊˙宋塔)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 Vilem Flusser著,李文吉譯,(1997),《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