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韓非之學歸本於黃老析探
Harn Fei`s Learning thought Comes from Hwang Lao
作者 陳伯适
Chern, Bor-Kuoh
貢獻者 呂凱
Luu, Kae
陳伯适
Chern, Bor-Kuoh
關鍵詞 韓非
黃老
史記
荀子
管子
Harn Fei
Hwang Lao
Shyy Jih
Shyun Tzyy
Goan Tzyy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18-四月-2016 16:30:02 (UTC+8)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先秦學術流變略述
     一、先秦百家學說的興盛
     (一)諸子百家興盛的重要因素
     (二)稷下百家之爭鳴
     二、諸子學術派略論
     三、道家學說流變的有關問題
     (一)道家學術分流立派之疑慮
     (二)老子在道家學術流變中的角色地位
     (三)黃帝在道家學術流變中的角色地位
     第三節 晚近黃老學說研究概況
     一、異稱、形成時間與地點
     二、黃老學說之論著資料依據
     第二章 《史記》中之黃老
     第一節 《史記》中黃老之引稱
     一、黃老思想引用辭例不一
     二、《史記》中之黃老人物
     第二節 《史記》中黃老之內涵
     一、《史記》中有關黃老之論述
     二、《史記》中的黃老(道家)定義
     第三節 《史記》中其他黃老有關議題
     一、有關黃老陰謀之議
     二、老、莊、申、韓並傳
     三、「黃老」與「雜家」之關係
     四、「黃老」與法家之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韓非思想淵源代表人物與黃老的關聯
     第一節 師事荀子與黃老思想的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荀子的時代定位
     (一)稷下時代的最為老師
     (二)荀子的師承
     (三)荀子的學派歸位
     二、荀子的黃老氣質
     (一)天人觀
     (二)人性論
     (三)認識論
     (四)政治論
     三、韓非對荀子的吸收與改造
     (一)道論
     (二)歷史觀
     (三)人性論
     第二節 管子崇法與黃老之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管子》一書的定位
     二、《管子》的黃老特質
     (一)道論
     (二)法論
     (三)「形名」與「靜因」
     (四)雌柔的概念
     (五)其他
     三、《管子》的黃老思想對韓非的可能影響
     (一)《韓非子》與《管子》四篇的對照
     (二)《管子》的黃老思想與韓非的關聯
     第三節 申不害、慎到與黃老之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申不害重術與黃老之關聯
     (一)申子學術思想的定位
     (二)申子的黃老思想
     二、慎到尚勢與黃老之關聯
     (一)慎子學術思想的定位
     (二)慎子的黃老思想特質
     三、申、慎二子對韓非思想的影響
     (一)申子對韓非的影響
     (二)慎子對韓非的影響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韓非與黃老道論之比較
     第一節 《老子》的道論
     一、「道」為宇宙的本源
     二、「道」是真實的存在
     三、「道」具有規律性的特質
     四、人生準則規範的「道」
     (一)自然無為
     (二)致虛守靜
     (三)柔弱不爭
     第二節 黃老帛書的道論
     一、「道」為宇宙的本源
     二、「道」的規律特質
     三、「道」與「法」的結合
     四、黃老帛書對老子思想的發揮與開展
     第三節 韓非之道論及其對黃老之繼承
     一、宇宙本體的「道」
     二、道、德與精氣的聯結
     三、道與理的關係
     四、道與一的聯結
     五、援道入法
     六、韓非對於黃老道論的承繼與開展
     (一)《韓非子》引《老子》文
     (二)黃老帛書與《韓非子》相近文意之對照
     (三)「道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韓非法、術、勢三位一體的政治理論與黃老思想的關聯
     第一節 韓非崇法與黃老之關聯
     一、法治的理論根源
     二、好利惡害的人性特質
     三、符合公正無私的原則
     四、刑德並用
     第二節 韓非尚術與黃老之關聯
     一、虛靜
     二、形名
     三、無為而治之治術
     第三節 韓非重勢與黃老之關聯
     一、韓非「勢」論與黃老主張之關聯
     二、尊君思想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壹、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例)
     ***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王充:《論衡》,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王利器:《新語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尹文:《尹文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左丘明:《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北大哲學系:《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朱守亮:《韓非子釋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今註今釋》,湖南:岳麓書社,1993年。
     谷斌、張慧姝、鄭開:《黃帝四經今譯.道德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李定生、徐慧群校注:《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徐忠良注譯:《新譯尹文子》,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鬼谷子:《鬼谷子》,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商鞅:《商君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商鞅:《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許抗生:《帛書老子註譯與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陸佃:《鶡冠子解》,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郭沫若:《管子集校》,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慎到:《慎子》,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慎到:《慎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管仲:《管子》,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管仲:《管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趙善詒:《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管子簡釋》第1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黃老書》第8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劉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戴望:《管子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9年。
     王宏斌:《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阮忠:《韓非子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李文標:《韓非思想體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李甦平:《韓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7年。
     封思毅:《韓非子思想散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徐漢昌:《韓非子釋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容肇祖:《韓非子考證》,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荊知仁:《韓非子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7年。
     曹謙:《韓非法治論》,大陸:中華書局,1948年。
     張素貞:《韓非子喻老篇析論》,臺北:巨人出版社,1957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張素貞:《國家的秩序-韓非子》,臺北:時報圖書公司,1981年。
     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臺北:學生書店,1987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趙金海:《韓非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蔡榮桐:《韓非子思想管窺》,臺北:臺灣書店,1988年。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3年。
     謝無量:《韓非》,北京,中華書局,1932年。
     ***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大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古棣、周英:《老子通》,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評議》,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那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1984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啟超:《管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
     張曙光:《荀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遠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公偉:《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賀凌虛:《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鄭良樹:《老子論集》,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中國論文卷》第11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外國論文卷》第12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第20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
     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何澤浩:《先秦儒墨思想之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83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江蘇: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大陸:生活書店,1947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江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侯外廬:《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郭沫若:《先秦學說述林》,大陸:東南出版社,1945年。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陳烈:《法家政治哲學》,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陳安仁:《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賀麟等著:《儒家思想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曾繁康:《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國政治史》第14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國學術思想史》第16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趙翼:《廿二史札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想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唐,198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四輯,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
     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江瑔:《讀子卮言》,臺北:泰順書局,1971年。
     曲辰:《軒轅黃帝史跡之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李歷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李學勤:《李學勤集》,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阮廷焯:《先秦諸子考佚》,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金德建:《古籍叢考》,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金德健:《古籍叢考》,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俞樾:《諸子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姚鼐:《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梁啟超著,陳引馳編校:《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章炳麟:《訄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宏業書局,1970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二程外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自四庫全書本),1995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萬斯同:《群書疑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羅根澤:《諸子考索》,臺北:秦順書局。(未標明出版年份)
     龔自珍:《龔定庵全集類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貳、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慧英:《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朱曉海:《黃帝四經考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吳賢俊:《黃老評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素珍:《<經法>等佚書之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高祥:《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倪麗菁:《韓非子的道家色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唐淑貞:《韓非子解老、喻老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孫邦盛:《韓非子思想淵源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郭美玲:《韓非子與黃帝四經之比較研究》,臺北: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家強:《韓非思想與道家儒家之關係》,香港:遠東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戴玉珍:《韓非與道家思想》,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蔡汀霖:《韓非子思想研究-道在韓非子思想中的意義及其開展》,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參、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叔岷:<論司馬遷述慎到、申不害及韓非之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1期,1983年3月。
     王冬珍:<韓非子的政治思想>,《逢甲學報》,第24期,1991年11月。
     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第11卷第9期,1981年12月。
     王曉波:<韓非思想的哲學基礎>,《食貨》,第11卷第6期,1981年9月。
     方銘:<《黃帝四經》《老子》《莊子》差別論>,《中國哲學》,1998第10期,1998年12月。
     江榮海:<慎到應是黃老思想家-兼論黃老思想與老子>,《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呂凱:<韓非融儒道法三家成學考>,《東方雜誌》,第23卷第3期,1989年9月。
     李偉泰:<韓非子一書中的歷史解釋與歷史事實>,《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9期,1977年3月。
     李玫芳:<韓非子思想要旨研究>,《華夏學報》,第2期,1975年3月。
     李存山:<關於《內業》等四篇精氣思想的幾個問題>,《中國哲學》,1997年第11期,1998年1月。
     李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1999年1月16日。
     李增:<《黃帝四經》「道」之思想>,輔仁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1999年1月16日。
     何包鋼:<韓非權力理論探微>,《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3期,1990年3月。
     吳慧玲:<荀子尊君與韓非子尊君之比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9期,1983年5月。
     吳顯慶:<論《韓非子》的政治辯證法思想>,《中國哲學》,第1998第6期,1998年8月。
     金谷治:<法思想在先秦的發展>,《中國文化》,1984年第1輯。
     知水:<論稷下黃老之學產生的歷史條件>,《中國哲學史》,1988年第5期。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4期,1984年4月。
     高柏園:<韓非子政治哲學之開展與極成>,《中國文化月刊》,第92期,1987年6月。
     高柏園:<韓非哲學的主要內容>,《淡江學報》,第33期,1994年3月。
     高柏園:<韓非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中國文化月刊》,第63期,1985年1月。
     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四川大學學報》,1975年第4期。
     馬序:<韓非之貴一賤多的世界觀>,《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7期,1991年7月。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3年第10期。
     康韻梅:<韓非形名觀念之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年5月。
     康韻梅:<從《經法》等佚書四篇與《韓非子》思想之關係論韓非之學本於黃老之說>,《中國文學研究》,第6期,1992年5月。
     莊萬壽:<道家流變史論>,《臺灣師大學報》,第36期,1990年。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本,1972年。
     陳麗桂:<《管子》中的黃老思想-<心術上、下>、<內業>、<白心>思想研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9期,1990年。
     陳松長:<帛書《黃帝書》中的刑德概念>,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1999年1月16日。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1979年第3期。
     許抗生:<《黃老之學新論》讀後的幾點思考>,《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5期。
     郭沫若:<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齊文化叢書》第十一輯,1997年。
     張柳雲:<韓非子的治道與法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8期,1970年8月。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5期,1971年6月。
     張素貞:<韓非子術治說與國防論>,《幼獅學誌》,第9卷第1期,1970年9月。
     張秉楠:<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歷史研究》,1990年第5期。
     曾為惠:<申韓之學本於黃老,卻與老子學術思想背道而馳>,《孔孟月刊》,第32卷第11期,1994年7月。
     詹哲裕:<漢初黃老思想下「禮法」合流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52期,1994年9月。
     裘錫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1993年。
     熊鐵基:<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秦漢之際的道家>,《文史哲》,1981年第2期。
     趙雅博:<韓非子思想及其批判>,《大陸雜誌》,第80卷第6期,1990年6月。
     趙雅博:<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思想>,《中國國學》,1992年第20期。
     趙吉惠:<荀子非儒學辨>,《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1期,1990年11月。
     趙吉惠:<關於「黃老之學」、《黃帝四經》產生時代考證>,《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2期,1990年12月。
     閻鴻中:<試論《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
     鄭力為:<韓非子治道論評析>,《鵝湖》,第9卷第3期,1983年9月。
     鄭忠振:<韓非思想與道家的關係>,《中師語文》,第2期,1992年5月。
     閻鴻中:<試論《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
     劉家駒:<從韓非子之重勢思想試釋秦朝之滅亡>,《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1977年7月。
     劉興林:<司馬遷儒道互補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
     劉景泉:<黃老之學考述>,《南開史學》,1982年第1期。
     劉蔚華、田潤田:<黃老思想源流>,《文史哲》,1986年第1期。
     劉笑敢:<莊子後學中的黃老學派>,《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7期。
     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之背景和淵源九論>,《社會科學論叢》,第37期,1989年3月。
     鍾肇鵬:<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1987年第2期。
     羅宗濤:<韓非學術原於老子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號,1964年6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6151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4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呂凱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uu, Kae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伯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rn, Bor-Kuoh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伯适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rn, Bor-Kuohen_US
dc.date (日期) 200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四月-2016 16:30:02 (UTC+8)-
dc.date.available 18-四月-2016 16:30: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四月-2016 16:30:0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0200164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45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151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先秦學術流變略述
     一、先秦百家學說的興盛
     (一)諸子百家興盛的重要因素
     (二)稷下百家之爭鳴
     二、諸子學術派略論
     三、道家學說流變的有關問題
     (一)道家學術分流立派之疑慮
     (二)老子在道家學術流變中的角色地位
     (三)黃帝在道家學術流變中的角色地位
     第三節 晚近黃老學說研究概況
     一、異稱、形成時間與地點
     二、黃老學說之論著資料依據
     第二章 《史記》中之黃老
     第一節 《史記》中黃老之引稱
     一、黃老思想引用辭例不一
     二、《史記》中之黃老人物
     第二節 《史記》中黃老之內涵
     一、《史記》中有關黃老之論述
     二、《史記》中的黃老(道家)定義
     第三節 《史記》中其他黃老有關議題
     一、有關黃老陰謀之議
     二、老、莊、申、韓並傳
     三、「黃老」與「雜家」之關係
     四、「黃老」與法家之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韓非思想淵源代表人物與黃老的關聯
     第一節 師事荀子與黃老思想的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荀子的時代定位
     (一)稷下時代的最為老師
     (二)荀子的師承
     (三)荀子的學派歸位
     二、荀子的黃老氣質
     (一)天人觀
     (二)人性論
     (三)認識論
     (四)政治論
     三、韓非對荀子的吸收與改造
     (一)道論
     (二)歷史觀
     (三)人性論
     第二節 管子崇法與黃老之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管子》一書的定位
     二、《管子》的黃老特質
     (一)道論
     (二)法論
     (三)「形名」與「靜因」
     (四)雌柔的概念
     (五)其他
     三、《管子》的黃老思想對韓非的可能影響
     (一)《韓非子》與《管子》四篇的對照
     (二)《管子》的黃老思想與韓非的關聯
     第三節 申不害、慎到與黃老之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申不害重術與黃老之關聯
     (一)申子學術思想的定位
     (二)申子的黃老思想
     二、慎到尚勢與黃老之關聯
     (一)慎子學術思想的定位
     (二)慎子的黃老思想特質
     三、申、慎二子對韓非思想的影響
     (一)申子對韓非的影響
     (二)慎子對韓非的影響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韓非與黃老道論之比較
     第一節 《老子》的道論
     一、「道」為宇宙的本源
     二、「道」是真實的存在
     三、「道」具有規律性的特質
     四、人生準則規範的「道」
     (一)自然無為
     (二)致虛守靜
     (三)柔弱不爭
     第二節 黃老帛書的道論
     一、「道」為宇宙的本源
     二、「道」的規律特質
     三、「道」與「法」的結合
     四、黃老帛書對老子思想的發揮與開展
     第三節 韓非之道論及其對黃老之繼承
     一、宇宙本體的「道」
     二、道、德與精氣的聯結
     三、道與理的關係
     四、道與一的聯結
     五、援道入法
     六、韓非對於黃老道論的承繼與開展
     (一)《韓非子》引《老子》文
     (二)黃老帛書與《韓非子》相近文意之對照
     (三)「道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韓非法、術、勢三位一體的政治理論與黃老思想的關聯
     第一節 韓非崇法與黃老之關聯
     一、法治的理論根源
     二、好利惡害的人性特質
     三、符合公正無私的原則
     四、刑德並用
     第二節 韓非尚術與黃老之關聯
     一、虛靜
     二、形名
     三、無為而治之治術
     第三節 韓非重勢與黃老之關聯
     一、韓非「勢」論與黃老主張之關聯
     二、尊君思想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先秦學術流變略述
     一、先秦百家學說的興盛
     (一)諸子百家興盛的重要因素
     (二)稷下百家之爭鳴
     二、諸子學術派略論
     三、道家學說流變的有關問題
     (一)道家學術分流立派之疑慮
     (二)老子在道家學術流變中的角色地位
     (三)黃帝在道家學術流變中的角色地位
     第三節 晚近黃老學說研究概況
     一、異稱、形成時間與地點
     二、黃老學說之論著資料依據
     第二章 《史記》中之黃老
     第一節 《史記》中黃老之引稱
     一、黃老思想引用辭例不一
     二、《史記》中之黃老人物
     第二節 《史記》中黃老之內涵
     一、《史記》中有關黃老之論述
     二、《史記》中的黃老(道家)定義
     第三節 《史記》中其他黃老有關議題
     一、有關黃老陰謀之議
     二、老、莊、申、韓並傳
     三、「黃老」與「雜家」之關係
     四、「黃老」與法家之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韓非思想淵源代表人物與黃老的關聯
     第一節 師事荀子與黃老思想的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荀子的時代定位
     (一)稷下時代的最為老師
     (二)荀子的師承
     (三)荀子的學派歸位
     二、荀子的黃老氣質
     (一)天人觀
     (二)人性論
     (三)認識論
     (四)政治論
     三、韓非對荀子的吸收與改造
     (一)道論
     (二)歷史觀
     (三)人性論
     第二節 管子崇法與黃老之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管子》一書的定位
     二、《管子》的黃老特質
     (一)道論
     (二)法論
     (三)「形名」與「靜因」
     (四)雌柔的概念
     (五)其他
     三、《管子》的黃老思想對韓非的可能影響
     (一)《韓非子》與《管子》四篇的對照
     (二)《管子》的黃老思想與韓非的關聯
     第三節 申不害、慎到與黃老之關聯及對韓非的影響
     一、申不害重術與黃老之關聯
     (一)申子學術思想的定位
     (二)申子的黃老思想
     二、慎到尚勢與黃老之關聯
     (一)慎子學術思想的定位
     (二)慎子的黃老思想特質
     三、申、慎二子對韓非思想的影響
     (一)申子對韓非的影響
     (二)慎子對韓非的影響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韓非與黃老道論之比較
     第一節 《老子》的道論
     一、「道」為宇宙的本源
     二、「道」是真實的存在
     三、「道」具有規律性的特質
     四、人生準則規範的「道」
     (一)自然無為
     (二)致虛守靜
     (三)柔弱不爭
     第二節 黃老帛書的道論
     一、「道」為宇宙的本源
     二、「道」的規律特質
     三、「道」與「法」的結合
     四、黃老帛書對老子思想的發揮與開展
     第三節 韓非之道論及其對黃老之繼承
     一、宇宙本體的「道」
     二、道、德與精氣的聯結
     三、道與理的關係
     四、道與一的聯結
     五、援道入法
     六、韓非對於黃老道論的承繼與開展
     (一)《韓非子》引《老子》文
     (二)黃老帛書與《韓非子》相近文意之對照
     (三)「道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韓非法、術、勢三位一體的政治理論與黃老思想的關聯
     第一節 韓非崇法與黃老之關聯
     一、法治的理論根源
     二、好利惡害的人性特質
     三、符合公正無私的原則
     四、刑德並用
     第二節 韓非尚術與黃老之關聯
     一、虛靜
     二、形名
     三、無為而治之治術
     第三節 韓非重勢與黃老之關聯
     一、韓非「勢」論與黃老主張之關聯
     二、尊君思想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4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韓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黃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史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管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Harn Fe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wang Lao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hyy Ji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hyun Tzy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oan Tzyyen_US
dc.title (題名) 韓非之學歸本於黃老析探zh_TW
dc.title (題名) Harn Fei`s Learning thought Comes from Hwang Lao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例)
     ***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王充:《論衡》,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王利器:《新語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尹文:《尹文子》,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左丘明:《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北大哲學系:《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朱守亮:《韓非子釋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今註今釋》,湖南:岳麓書社,1993年。
     谷斌、張慧姝、鄭開:《黃帝四經今譯.道德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李定生、徐慧群校注:《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徐忠良注譯:《新譯尹文子》,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鬼谷子:《鬼谷子》,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商鞅:《商君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商鞅:《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許抗生:《帛書老子註譯與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陸佃:《鶡冠子解》,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郭沫若:《管子集校》,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慎到:《慎子》,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慎到:《慎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管仲:《管子》,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管仲:《管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趙善詒:《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管子簡釋》第1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黃老書》第8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劉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戴望:《管子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9年。
     王宏斌:《中國帝王術-韓非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阮忠:《韓非子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李文標:《韓非思想體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李甦平:《韓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7年。
     封思毅:《韓非子思想散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徐漢昌:《韓非子釋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容肇祖:《韓非子考證》,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荊知仁:《韓非子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7年。
     曹謙:《韓非法治論》,大陸:中華書局,1948年。
     張素貞:《韓非子喻老篇析論》,臺北:巨人出版社,1957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張素貞:《國家的秩序-韓非子》,臺北:時報圖書公司,1981年。
     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臺北:學生書店,1987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趙金海:《韓非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蔡榮桐:《韓非子思想管窺》,臺北:臺灣書店,1988年。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3年。
     謝無量:《韓非》,北京,中華書局,1932年。
     ***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大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古棣、周英:《老子通》,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評議》,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那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1984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啟超:《管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
     張曙光:《荀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遠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公偉:《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賀凌虛:《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鄭良樹:《老子論集》,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中國論文卷》第11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外國論文卷》第12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第20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
     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何澤浩:《先秦儒墨思想之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83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江蘇: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大陸:生活書店,1947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江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侯外廬:《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郭沫若:《先秦學說述林》,大陸:東南出版社,1945年。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陳烈:《法家政治哲學》,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陳安仁:《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賀麟等著:《儒家思想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曾繁康:《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國政治史》第14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齊魯書社:《齊文化叢書.齊國學術思想史》第16輯,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趙翼:《廿二史札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想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唐,198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四輯,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
     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江瑔:《讀子卮言》,臺北:泰順書局,1971年。
     曲辰:《軒轅黃帝史跡之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李歷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李學勤:《李學勤集》,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阮廷焯:《先秦諸子考佚》,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金德建:《古籍叢考》,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金德健:《古籍叢考》,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俞樾:《諸子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姚鼐:《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梁啟超著,陳引馳編校:《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章炳麟:《訄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宏業書局,1970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二程外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自四庫全書本),1995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萬斯同:《群書疑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羅根澤:《諸子考索》,臺北:秦順書局。(未標明出版年份)
     龔自珍:《龔定庵全集類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貳、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慧英:《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朱曉海:《黃帝四經考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吳賢俊:《黃老評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素珍:《<經法>等佚書之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高祥:《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倪麗菁:《韓非子的道家色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唐淑貞:《韓非子解老、喻老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孫邦盛:《韓非子思想淵源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郭美玲:《韓非子與黃帝四經之比較研究》,臺北: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家強:《韓非思想與道家儒家之關係》,香港:遠東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戴玉珍:《韓非與道家思想》,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蔡汀霖:《韓非子思想研究-道在韓非子思想中的意義及其開展》,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參、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叔岷:<論司馬遷述慎到、申不害及韓非之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1期,1983年3月。
     王冬珍:<韓非子的政治思想>,《逢甲學報》,第24期,1991年11月。
     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第11卷第9期,1981年12月。
     王曉波:<韓非思想的哲學基礎>,《食貨》,第11卷第6期,1981年9月。
     方銘:<《黃帝四經》《老子》《莊子》差別論>,《中國哲學》,1998第10期,1998年12月。
     江榮海:<慎到應是黃老思想家-兼論黃老思想與老子>,《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呂凱:<韓非融儒道法三家成學考>,《東方雜誌》,第23卷第3期,1989年9月。
     李偉泰:<韓非子一書中的歷史解釋與歷史事實>,《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9期,1977年3月。
     李玫芳:<韓非子思想要旨研究>,《華夏學報》,第2期,1975年3月。
     李存山:<關於《內業》等四篇精氣思想的幾個問題>,《中國哲學》,1997年第11期,1998年1月。
     李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1999年1月16日。
     李增:<《黃帝四經》「道」之思想>,輔仁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1999年1月16日。
     何包鋼:<韓非權力理論探微>,《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3期,1990年3月。
     吳慧玲:<荀子尊君與韓非子尊君之比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9期,1983年5月。
     吳顯慶:<論《韓非子》的政治辯證法思想>,《中國哲學》,第1998第6期,1998年8月。
     金谷治:<法思想在先秦的發展>,《中國文化》,1984年第1輯。
     知水:<論稷下黃老之學產生的歷史條件>,《中國哲學史》,1988年第5期。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4期,1984年4月。
     高柏園:<韓非子政治哲學之開展與極成>,《中國文化月刊》,第92期,1987年6月。
     高柏園:<韓非哲學的主要內容>,《淡江學報》,第33期,1994年3月。
     高柏園:<韓非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中國文化月刊》,第63期,1985年1月。
     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四川大學學報》,1975年第4期。
     馬序:<韓非之貴一賤多的世界觀>,《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7期,1991年7月。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3年第10期。
     康韻梅:<韓非形名觀念之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年5月。
     康韻梅:<從《經法》等佚書四篇與《韓非子》思想之關係論韓非之學本於黃老之說>,《中國文學研究》,第6期,1992年5月。
     莊萬壽:<道家流變史論>,《臺灣師大學報》,第36期,1990年。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本,1972年。
     陳麗桂:<《管子》中的黃老思想-<心術上、下>、<內業>、<白心>思想研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9期,1990年。
     陳松長:<帛書《黃帝書》中的刑德概念>,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1999年1月16日。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1979年第3期。
     許抗生:<《黃老之學新論》讀後的幾點思考>,《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5期。
     郭沫若:<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齊文化叢書》第十一輯,1997年。
     張柳雲:<韓非子的治道與法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8期,1970年8月。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5期,1971年6月。
     張素貞:<韓非子術治說與國防論>,《幼獅學誌》,第9卷第1期,1970年9月。
     張秉楠:<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歷史研究》,1990年第5期。
     曾為惠:<申韓之學本於黃老,卻與老子學術思想背道而馳>,《孔孟月刊》,第32卷第11期,1994年7月。
     詹哲裕:<漢初黃老思想下「禮法」合流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52期,1994年9月。
     裘錫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1993年。
     熊鐵基:<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秦漢之際的道家>,《文史哲》,1981年第2期。
     趙雅博:<韓非子思想及其批判>,《大陸雜誌》,第80卷第6期,1990年6月。
     趙雅博:<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思想>,《中國國學》,1992年第20期。
     趙吉惠:<荀子非儒學辨>,《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1期,1990年11月。
     趙吉惠:<關於「黃老之學」、《黃帝四經》產生時代考證>,《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12期,1990年12月。
     閻鴻中:<試論《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
     鄭力為:<韓非子治道論評析>,《鵝湖》,第9卷第3期,1983年9月。
     鄭忠振:<韓非思想與道家的關係>,《中師語文》,第2期,1992年5月。
     閻鴻中:<試論《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
     劉家駒:<從韓非子之重勢思想試釋秦朝之滅亡>,《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1977年7月。
     劉興林:<司馬遷儒道互補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
     劉景泉:<黃老之學考述>,《南開史學》,1982年第1期。
     劉蔚華、田潤田:<黃老思想源流>,《文史哲》,1986年第1期。
     劉笑敢:<莊子後學中的黃老學派>,《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7期。
     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之背景和淵源九論>,《社會科學論叢》,第37期,1989年3月。
     鍾肇鵬:<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1987年第2期。
     羅宗濤:<韓非學術原於老子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號,1964年6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