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探陸王心學之內涵與異同
作者 巫穗雲
貢獻者 曾春海
巫穗雲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18-Apr-2016 16:30:35 (UTC+8)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
     貳、研究方法
     參、取材範圍
     肆、內容提要
     第二章 心學的遞嬗與成型
     壹、釋「心」
     一、「心」的義涵
     二、「心」的作用
     (一)儒家論「心」
     (二)道家論「心」
     (三)佛家論「心」
     (四)小結
     貳、心學的義涵
     一、儒家的心學
     二、道家的心學
     三、佛家的心學
     (一)唯識宗
     (二)真常之教
     (三)禪宗
     (四)其他
     參、心學的流變及發展
     一、漢初的歧出
     二、魏晉的走向
     三、隋唐的發展
     四、宋明的重建
     肆、宋儒「心學」的基本命題
     一、心學的成立
     二、心與理、性、情、氣的關係
     (一)心即性
     (二)性即理
     (三)心即理
     (四)氣與理合
     (五)氣由心主宰
     (六)心統性情
     伍、小結--重返人本精神
     第三章 陸象山心學理論的淵源與內涵
     壹、思想淵源
     一、明道的心、性、天一貫論
     二、上蔡的「真我論」
     三、龜山的「養氣論」
     四、橫浦的「篤行論」
     五、信伯的「道須涵詠」
     六、艾軒的「日用是根株」
     貳、一觸即發--「心即理」的頓悟
     參、哲學體系
     一、道德宇宙論
     (一)客觀的天道論
     1、建立「太極」的存有性
     2、表述「太極」的活動性
     (二)本心感通論
     1、「道」的作用
     2、「仁」的感通
     二、心性存有論
     (一)對「本心」的體証
     (二)心即天即理
     (三)「心即理」的義涵
     (四)天理、人欲不分
     三、工夫修養論
     (一)修養的原因:失其本心--放縱
     1、蔽於物欲
     2、蔽於意見
     (二)修養的方法
     1、復其本心--剝落
     (1)剝落的對象
     (2)剝落的方法
     甲、勿暴其氣
     乙、減擔
     2、發明本心--存養
     (1)先立乎其大
     (2)明義利之辨
     (3)靜坐明心
     (4)從師親友
     四、知識認識論
     (一)知行分離
     1、認知的偏差
     2、講習未明
     3、擅用私智
     (二)知先行後
     (三)理性懷疑
     (四)以「尊德性」為終始點
     肆、質疑--「心」可以主宰一切嗎?
     第四章 王陽明心學形成的歷程與內涵
     壹、明學醞釀期
     一、吳與弼
     二、胡居仁
     三、陳獻章
     貳、陽明的成學歷程
     一、五溺
     二、三變
     參、哲學體系
     一、心物同體--以「感通」為條件
     (一)心外無物
     (二)物外無心
     二、心外無理--以「無私」為前提
     (一)義涵
     (二)心、理豈能為二
     (三)對物欲的疏解
     (四)修養工夫
     1、主一
     2、持志
     3、克己
     (1)靜處體悟
     (2)事上磨練
     三、一體之仁--以「互動」為基點
     (一)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詮釋
     1、仁是造化之理
     2、仁是天命之性
     3、仁是等差之愛
     (二)陽明是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者嗎?
     (三)萬物一體的平等觀
     四、知行合一--以「尊德性」為依歸
     (一)就理論上說
     (二)就工夫上說
     五、致良知一--以「至善」為標的
     (一)論本體--本體良知
     (二)論工夫--發用良知
     1、思誠
     (1)慎獨--戒慎恐懼
     (2)精一--純善潔淨
     (3)格物--歸之以正
     (4)拔本塞源--去其功利
     2、致知
     3、必有事焉
     4、身、心、知、意、物原是一件
     肆、陽明非禪
     一、被誤解的原因
     (一)詩作的禪境
     (二)教學上的公案運用
     (三)義理的吸納
     二、陽明對佛教的批評
     伍、「四句教」的歧義
     一、天泉證道
     二、對「四句教」的詮釋
     (一)「無善無惡」的出處
     (二)「無善無惡是心之體」的義涵
     (三)格物之感
     (四)王學分化之因
     1、錢緒山的「四有」
     2、王龍谿的「四無」
     陸、小結--陽明的不朽
     第五章 從外緣關係論陸王處境之異同
     壹、家庭教育
     貳、個人際遇
     參、性格器度
     肆、處事方式
     伍、小結--高峰經驗之愉悅
     第六章 從學說理論析陸王心學之異同
     壹、文本切入處
     貳、道德宇宙論
     參、心性存有論
     肆、工夫修養論
     伍、知識認識論
     陸、讀書態度及方法
     柒、評二氏之方式
     捌、小結--人生價值之釐訂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壹、總結與檢討
     貳、努力與期盼
     參考書目
     壹、專書
     貳、學位論文
     參、期刊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86154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7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春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巫穗雲zh_TW
dc.creator (作者) 巫穗雲zh_TW
dc.date (日期) 200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Apr-2016 16:30:35 (UTC+8)-
dc.date.available 18-Apr-2016 16:30: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Apr-2016 16:30:3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67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46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154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
     貳、研究方法
     參、取材範圍
     肆、內容提要
     第二章 心學的遞嬗與成型
     壹、釋「心」
     一、「心」的義涵
     二、「心」的作用
     (一)儒家論「心」
     (二)道家論「心」
     (三)佛家論「心」
     (四)小結
     貳、心學的義涵
     一、儒家的心學
     二、道家的心學
     三、佛家的心學
     (一)唯識宗
     (二)真常之教
     (三)禪宗
     (四)其他
     參、心學的流變及發展
     一、漢初的歧出
     二、魏晉的走向
     三、隋唐的發展
     四、宋明的重建
     肆、宋儒「心學」的基本命題
     一、心學的成立
     二、心與理、性、情、氣的關係
     (一)心即性
     (二)性即理
     (三)心即理
     (四)氣與理合
     (五)氣由心主宰
     (六)心統性情
     伍、小結--重返人本精神
     第三章 陸象山心學理論的淵源與內涵
     壹、思想淵源
     一、明道的心、性、天一貫論
     二、上蔡的「真我論」
     三、龜山的「養氣論」
     四、橫浦的「篤行論」
     五、信伯的「道須涵詠」
     六、艾軒的「日用是根株」
     貳、一觸即發--「心即理」的頓悟
     參、哲學體系
     一、道德宇宙論
     (一)客觀的天道論
     1、建立「太極」的存有性
     2、表述「太極」的活動性
     (二)本心感通論
     1、「道」的作用
     2、「仁」的感通
     二、心性存有論
     (一)對「本心」的體証
     (二)心即天即理
     (三)「心即理」的義涵
     (四)天理、人欲不分
     三、工夫修養論
     (一)修養的原因:失其本心--放縱
     1、蔽於物欲
     2、蔽於意見
     (二)修養的方法
     1、復其本心--剝落
     (1)剝落的對象
     (2)剝落的方法
     甲、勿暴其氣
     乙、減擔
     2、發明本心--存養
     (1)先立乎其大
     (2)明義利之辨
     (3)靜坐明心
     (4)從師親友
     四、知識認識論
     (一)知行分離
     1、認知的偏差
     2、講習未明
     3、擅用私智
     (二)知先行後
     (三)理性懷疑
     (四)以「尊德性」為終始點
     肆、質疑--「心」可以主宰一切嗎?
     第四章 王陽明心學形成的歷程與內涵
     壹、明學醞釀期
     一、吳與弼
     二、胡居仁
     三、陳獻章
     貳、陽明的成學歷程
     一、五溺
     二、三變
     參、哲學體系
     一、心物同體--以「感通」為條件
     (一)心外無物
     (二)物外無心
     二、心外無理--以「無私」為前提
     (一)義涵
     (二)心、理豈能為二
     (三)對物欲的疏解
     (四)修養工夫
     1、主一
     2、持志
     3、克己
     (1)靜處體悟
     (2)事上磨練
     三、一體之仁--以「互動」為基點
     (一)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詮釋
     1、仁是造化之理
     2、仁是天命之性
     3、仁是等差之愛
     (二)陽明是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者嗎?
     (三)萬物一體的平等觀
     四、知行合一--以「尊德性」為依歸
     (一)就理論上說
     (二)就工夫上說
     五、致良知一--以「至善」為標的
     (一)論本體--本體良知
     (二)論工夫--發用良知
     1、思誠
     (1)慎獨--戒慎恐懼
     (2)精一--純善潔淨
     (3)格物--歸之以正
     (4)拔本塞源--去其功利
     2、致知
     3、必有事焉
     4、身、心、知、意、物原是一件
     肆、陽明非禪
     一、被誤解的原因
     (一)詩作的禪境
     (二)教學上的公案運用
     (三)義理的吸納
     二、陽明對佛教的批評
     伍、「四句教」的歧義
     一、天泉證道
     二、對「四句教」的詮釋
     (一)「無善無惡」的出處
     (二)「無善無惡是心之體」的義涵
     (三)格物之感
     (四)王學分化之因
     1、錢緒山的「四有」
     2、王龍谿的「四無」
     陸、小結--陽明的不朽
     第五章 從外緣關係論陸王處境之異同
     壹、家庭教育
     貳、個人際遇
     參、性格器度
     肆、處事方式
     伍、小結--高峰經驗之愉悅
     第六章 從學說理論析陸王心學之異同
     壹、文本切入處
     貳、道德宇宙論
     參、心性存有論
     肆、工夫修養論
     伍、知識認識論
     陸、讀書態度及方法
     柒、評二氏之方式
     捌、小結--人生價值之釐訂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壹、總結與檢討
     貳、努力與期盼
     參考書目
     壹、專書
     貳、學位論文
     參、期刊論文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
     貳、研究方法
     參、取材範圍
     肆、內容提要
     第二章 心學的遞嬗與成型
     壹、釋「心」
     一、「心」的義涵
     二、「心」的作用
     (一)儒家論「心」
     (二)道家論「心」
     (三)佛家論「心」
     (四)小結
     貳、心學的義涵
     一、儒家的心學
     二、道家的心學
     三、佛家的心學
     (一)唯識宗
     (二)真常之教
     (三)禪宗
     (四)其他
     參、心學的流變及發展
     一、漢初的歧出
     二、魏晉的走向
     三、隋唐的發展
     四、宋明的重建
     肆、宋儒「心學」的基本命題
     一、心學的成立
     二、心與理、性、情、氣的關係
     (一)心即性
     (二)性即理
     (三)心即理
     (四)氣與理合
     (五)氣由心主宰
     (六)心統性情
     伍、小結--重返人本精神
     第三章 陸象山心學理論的淵源與內涵
     壹、思想淵源
     一、明道的心、性、天一貫論
     二、上蔡的「真我論」
     三、龜山的「養氣論」
     四、橫浦的「篤行論」
     五、信伯的「道須涵詠」
     六、艾軒的「日用是根株」
     貳、一觸即發--「心即理」的頓悟
     參、哲學體系
     一、道德宇宙論
     (一)客觀的天道論
     1、建立「太極」的存有性
     2、表述「太極」的活動性
     (二)本心感通論
     1、「道」的作用
     2、「仁」的感通
     二、心性存有論
     (一)對「本心」的體証
     (二)心即天即理
     (三)「心即理」的義涵
     (四)天理、人欲不分
     三、工夫修養論
     (一)修養的原因:失其本心--放縱
     1、蔽於物欲
     2、蔽於意見
     (二)修養的方法
     1、復其本心--剝落
     (1)剝落的對象
     (2)剝落的方法
     甲、勿暴其氣
     乙、減擔
     2、發明本心--存養
     (1)先立乎其大
     (2)明義利之辨
     (3)靜坐明心
     (4)從師親友
     四、知識認識論
     (一)知行分離
     1、認知的偏差
     2、講習未明
     3、擅用私智
     (二)知先行後
     (三)理性懷疑
     (四)以「尊德性」為終始點
     肆、質疑--「心」可以主宰一切嗎?
     第四章 王陽明心學形成的歷程與內涵
     壹、明學醞釀期
     一、吳與弼
     二、胡居仁
     三、陳獻章
     貳、陽明的成學歷程
     一、五溺
     二、三變
     參、哲學體系
     一、心物同體--以「感通」為條件
     (一)心外無物
     (二)物外無心
     二、心外無理--以「無私」為前提
     (一)義涵
     (二)心、理豈能為二
     (三)對物欲的疏解
     (四)修養工夫
     1、主一
     2、持志
     3、克己
     (1)靜處體悟
     (2)事上磨練
     三、一體之仁--以「互動」為基點
     (一)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詮釋
     1、仁是造化之理
     2、仁是天命之性
     3、仁是等差之愛
     (二)陽明是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者嗎?
     (三)萬物一體的平等觀
     四、知行合一--以「尊德性」為依歸
     (一)就理論上說
     (二)就工夫上說
     五、致良知一--以「至善」為標的
     (一)論本體--本體良知
     (二)論工夫--發用良知
     1、思誠
     (1)慎獨--戒慎恐懼
     (2)精一--純善潔淨
     (3)格物--歸之以正
     (4)拔本塞源--去其功利
     2、致知
     3、必有事焉
     4、身、心、知、意、物原是一件
     肆、陽明非禪
     一、被誤解的原因
     (一)詩作的禪境
     (二)教學上的公案運用
     (三)義理的吸納
     二、陽明對佛教的批評
     伍、「四句教」的歧義
     一、天泉證道
     二、對「四句教」的詮釋
     (一)「無善無惡」的出處
     (二)「無善無惡是心之體」的義涵
     (三)格物之感
     (四)王學分化之因
     1、錢緒山的「四有」
     2、王龍谿的「四無」
     陸、小結--陽明的不朽
     第五章 從外緣關係論陸王處境之異同
     壹、家庭教育
     貳、個人際遇
     參、性格器度
     肆、處事方式
     伍、小結--高峰經驗之愉悅
     第六章 從學說理論析陸王心學之異同
     壹、文本切入處
     貳、道德宇宙論
     參、心性存有論
     肆、工夫修養論
     伍、知識認識論
     陸、讀書態度及方法
     柒、評二氏之方式
     捌、小結--人生價值之釐訂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壹、總結與檢討
     貳、努力與期盼
     參考書目
     壹、專書
     貳、學位論文
     參、期刊論文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75en_US
dc.title (題名) 探陸王心學之內涵與異同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