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作者 阮靜雯
Juan, Ching-Wen
貢獻者 邱錦昌
阮靜雯
Juan, Ching-Wen
關鍵詞 教學視導
學校本位
教師專業成長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school-based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18-Apr-2016 16:33:1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實施與其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之意見。主要目的有:(1)藉由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理論做為本研究之基礎,並可做為我國實施此制度時之參考;(2)透過問卷調查,欲瞭解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情形與意見;(3)透過問卷調查,欲瞭解國小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增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看法;(4)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看法的關係;(5)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教師專業成長各變項間的關係;(6)綜合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俾做為日後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民85)。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鴻年等(民70)。國民小學行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江文雄(民67)。我國地方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呂木琳(民87)。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愛珍(民63)。我國地方教育視導人員任務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錘卿(民8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頁63-85。
     李安明(民87)。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6),頁121-146。
     李安明(民88)。「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2(2),頁。
     李希揚(民87)。學校本位管理之淺析。教育資料文摘,249,頁163-167。
     李珀(民85)。如何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學校品質管理。教師天地,84,頁32-37。
     李珀(民87)。教學視導。教師天地,96,頁25-31。
     李珀(民88)。教學視導。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祖壽(民68)。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下)。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達(民8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臨床視導」知覺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立(民84)。開放社會的教育視導取向—發展性視導。研習資訊,12(4),頁8-12。
     吳清山(民79)。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185-200。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美、簡茂發(民85)。改革教育視導制度。教改通訊,17/18,頁5-8。
     林偉人(民86)。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錦昌(民77)。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錦昌(民84)。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錦昌、黃國彥、江文雄、湯志民、陳添球、楊慶麟與阮靜雯(民87)。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專案。
     孫邦正(民43)。教育視導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夏邦俊(民59)。教育視導新論。台北:台灣書店。
     高強華(民7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頁113-133。
     秦夢群(民86)。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莊智芳(民82)。教學視導模式之介紹。教育資料文摘,32(1),頁110-123。
     許添明(民85)。教育革新之發展趨勢及理想模式。收錄於公立國小之教育革新:洄瀾國小個案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
     教育部(民8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台閩地區國民中小學概況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廳國教巡迴輔導團(民85)。台灣省八十五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畫。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陳金進(民67)。國中校長的教學視導任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頁521-551。
     陳添球(民86)。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與教學改進之三合一模式。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編著: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民86)。英國教師進修政策的發展與評析。新竹師院學報,10,頁173-180。
     黃三吉(民81)。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昆輝(民61)。視導工作的新趨勢。師友月刊,65,頁8-12。
     黃昆輝(民6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頁189-330。
     黃嘉雄(民87)。析評英國學校自主管理政策。國教學報,10,頁135-164。
     黃嘉雄(民88)。芝加哥與肯塔基學校本位管理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2,頁197-224。
     張正藩(民66)。教育視導。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張弘勳(民86)。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民88)。中華民國八十八年教育年報。轉載自「張明輝老師的網頁」(網址:http://www.epa.ncnu.edu.tw/y/changmh.html/)。
     張清濱(民85)。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頁5-13。
     張景媛(民86)。如何讓新手教師成為專家教師。「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45,頁3008-3010。
     張慧文(民73)。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民83)。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德銳(民83)。教育部八十三會計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委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專案。
     張德銳(民84)。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載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高雄:復文書局。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與成虹飛(民85)。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德銳(民87)。以同儕教練模式提升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文化。
     曾燦金(民85)。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雷國鼎(民58)。教育行政。台北:正中書局。
     楊百世(民7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振昇(民87)。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1(2),頁81-118。
     楊振昇(民88)。我國國小校長從事教學領導概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分析研究。暨大學報,3(1),頁183-236。
     劉真(民59)。教育行政。台北:正中書局。
     蔡芸(民86)。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媛、李柏佳、陳順和、江啟昱、李俊達、許籐繼與蔡美錦(民88)。「台北市國小教師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台北市大橋國小研究專案。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民74)。教育行政。台北:文景書局。
     簡良珍(民85)。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錫錡(民77)。美國教學輔導理論與實務的探討。教育學院學報,13,頁174-194。
     瞿海源(民80)。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1993). Teacher assessment: Some issues for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December, 55-65.
     Allen, E. L. B.(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hared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School Renewal Projec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aylor University.
     Conley, S. C., & Bacharach, S. B.(1990). From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o participatory school-site management. Phi Delta Kappan, 71(7), 539-544.
     Cotton, K. (1987). Reducing teacher turnover in reservation schools: A guide for administrators. ERIC: ED288686.
     Danielson, C. (1996).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lexandria, VA: ASC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 Kappan, 74(9), 703-712.
     Glatth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 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lickman, C. D., Gordon, S. P. & Ross-Gordon, J. M.(1995).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Allyn & Bacon.
     Good, T., & Grouws, D. A. (1979). The Missouri mathematics effectiveness project: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fourth-grade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3), 355-362.
     Greenblatt, R. B. et al.(1984). Managing for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1(5), 57-59.
     Greene, M. L.(1992). Teacher supervision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oes it work?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7(2), 131-148.
     Hanushek, E. A.(1994). Making schools work. Improving the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September, 29-31.
     Hopfengardner, J. D., & Walke, R. (1984). Collegial support: An alternative to principal-lea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NASSP Bulletin, 33-39.
     Hugues, A. T. (1993). Teacher evaluation: An analysis of a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AO:AAC9321030.
     Kau, Ching-Ven.(1981). Growth of a teacher in a communication proje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Kozma, R. (1982).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 chemistry laboratory course: The impacts of structure and aptitudes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3), 261-270.
     Lindle, J. C.(1996). Lessons from Kentucky about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4), 20-23.
     Murphy, J., & Beck, L. G.(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Corwin.
     Rosenshine, B. (1983). Teaching function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1.
     Sapone, C. V.(1992).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system: What are the perception of educators, board members? NASSP Bulletin, December, 46-51.
     Wagenen, L., & Hibbard, K. M. (1998). Building teacher portfolio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2), 26-29.
     Wilson, M. L. (1977).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 ERIC: ED137302.
     Yukl, G. A.(199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6152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8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錦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阮靜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Juan, Ching-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阮靜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Juan, Ching-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0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Apr-2016 16:33:17 (UTC+8)-
dc.date.available 18-Apr-2016 16:33: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Apr-2016 16:33:1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68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5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1520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實施與其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之意見。主要目的有:(1)藉由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理論做為本研究之基礎,並可做為我國實施此制度時之參考;(2)透過問卷調查,欲瞭解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的情形與意見;(3)透過問卷調查,欲瞭解國小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增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看法;(4)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學校本位教學視導看法的關係;(5)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對教師專業成長各變項間的關係;(6)綜合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俾做為日後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方法、流程與資料分析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本位管理
     壹、 學校本位管理的發展
     貳、 學校本位管理意涵與特性
     參、 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策略與模式
     第二節 教學視導
     壹、 教學視導的意義
     貳、 教學視導的模式
     參、 教學視導的方法與技術
     第三節 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
     壹、 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
     貳、 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技術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參、 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中參與人員的角色任務
     肆、 國外實施範例舉隅— Medicine Hat 學區教師視導與評鑑模式
     伍、 我國目前實施學校範例舉隅
     陸、 與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及教師專業成長有關之因素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實施程序
     第六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第二節 問卷內容
     壹、 四等量表各題結果分析
     貳、 單複選混合各題結果分析
     第三節 問卷綜合意見之歸納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文獻與問卷結果
     壹、 文獻探討結果
     貳、 問卷調查結果
     第二節 結論
     第三節 建議
     壹、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貳、 對學校的建議
     參、 對教師的建議
     肆、 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研究問卷致各國民小學函
     附錄二:指導教授致各國民小學校長函
     附錄三:「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調查問卷
     附錄四:「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問卷調查抽樣回函學校一覽表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8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學視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校本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師專業成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chool-base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en_US
dc.title (題名)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民85)。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鴻年等(民70)。國民小學行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江文雄(民67)。我國地方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呂木琳(民87)。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愛珍(民63)。我國地方教育視導人員任務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錘卿(民8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頁63-85。
     李安明(民87)。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6),頁121-146。
     李安明(民88)。「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2(2),頁。
     李希揚(民87)。學校本位管理之淺析。教育資料文摘,249,頁163-167。
     李珀(民85)。如何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學校品質管理。教師天地,84,頁32-37。
     李珀(民87)。教學視導。教師天地,96,頁25-31。
     李珀(民88)。教學視導。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祖壽(民68)。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下)。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達(民8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臨床視導」知覺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立(民84)。開放社會的教育視導取向—發展性視導。研習資訊,12(4),頁8-12。
     吳清山(民79)。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185-200。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美、簡茂發(民85)。改革教育視導制度。教改通訊,17/18,頁5-8。
     林偉人(民86)。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錦昌(民77)。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錦昌(民84)。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錦昌、黃國彥、江文雄、湯志民、陳添球、楊慶麟與阮靜雯(民87)。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專案。
     孫邦正(民43)。教育視導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夏邦俊(民59)。教育視導新論。台北:台灣書店。
     高強華(民7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頁113-133。
     秦夢群(民86)。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莊智芳(民82)。教學視導模式之介紹。教育資料文摘,32(1),頁110-123。
     許添明(民85)。教育革新之發展趨勢及理想模式。收錄於公立國小之教育革新:洄瀾國小個案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
     教育部(民8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台閩地區國民中小學概況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廳國教巡迴輔導團(民85)。台灣省八十五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畫。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陳金進(民67)。國中校長的教學視導任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頁521-551。
     陳添球(民86)。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與教學改進之三合一模式。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編著: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民86)。英國教師進修政策的發展與評析。新竹師院學報,10,頁173-180。
     黃三吉(民81)。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昆輝(民61)。視導工作的新趨勢。師友月刊,65,頁8-12。
     黃昆輝(民6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頁189-330。
     黃嘉雄(民87)。析評英國學校自主管理政策。國教學報,10,頁135-164。
     黃嘉雄(民88)。芝加哥與肯塔基學校本位管理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2,頁197-224。
     張正藩(民66)。教育視導。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張弘勳(民86)。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民88)。中華民國八十八年教育年報。轉載自「張明輝老師的網頁」(網址:http://www.epa.ncnu.edu.tw/y/changmh.html/)。
     張清濱(民85)。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頁5-13。
     張景媛(民86)。如何讓新手教師成為專家教師。「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45,頁3008-3010。
     張慧文(民73)。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民83)。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德銳(民83)。教育部八十三會計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委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專案。
     張德銳(民84)。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載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高雄:復文書局。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與成虹飛(民85)。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德銳(民87)。以同儕教練模式提升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文化。
     曾燦金(民85)。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雷國鼎(民58)。教育行政。台北:正中書局。
     楊百世(民7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振昇(民87)。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1(2),頁81-118。
     楊振昇(民88)。我國國小校長從事教學領導概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分析研究。暨大學報,3(1),頁183-236。
     劉真(民59)。教育行政。台北:正中書局。
     蔡芸(民86)。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媛、李柏佳、陳順和、江啟昱、李俊達、許籐繼與蔡美錦(民88)。「台北市國小教師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台北市大橋國小研究專案。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民74)。教育行政。台北:文景書局。
     簡良珍(民85)。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錫錡(民77)。美國教學輔導理論與實務的探討。教育學院學報,13,頁174-194。
     瞿海源(民80)。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1993). Teacher assessment: Some issues for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December, 55-65.
     Allen, E. L. B.(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hared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School Renewal Projec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aylor University.
     Conley, S. C., & Bacharach, S. B.(1990). From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o participatory school-site management. Phi Delta Kappan, 71(7), 539-544.
     Cotton, K. (1987). Reducing teacher turnover in reservation schools: A guide for administrators. ERIC: ED288686.
     Danielson, C. (1996).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lexandria, VA: ASC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 Kappan, 74(9), 703-712.
     Glatth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 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lickman, C. D., Gordon, S. P. & Ross-Gordon, J. M.(1995).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Allyn & Bacon.
     Good, T., & Grouws, D. A. (1979). The Missouri mathematics effectiveness project: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fourth-grade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3), 355-362.
     Greenblatt, R. B. et al.(1984). Managing for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1(5), 57-59.
     Greene, M. L.(1992). Teacher supervision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oes it work?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7(2), 131-148.
     Hanushek, E. A.(1994). Making schools work. Improving the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September, 29-31.
     Hopfengardner, J. D., & Walke, R. (1984). Collegial support: An alternative to principal-lea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NASSP Bulletin, 33-39.
     Hugues, A. T. (1993). Teacher evaluation: An analysis of a professional growth model.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AO:AAC9321030.
     Kau, Ching-Ven.(1981). Growth of a teacher in a communication proje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Kozma, R. (1982).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 chemistry laboratory course: The impacts of structure and aptitudes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3), 261-270.
     Lindle, J. C.(1996). Lessons from Kentucky about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4), 20-23.
     Murphy, J., & Beck, L. G.(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Corwin.
     Rosenshine, B. (1983). Teaching function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1.
     Sapone, C. V.(1992).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system: What are the perception of educators, board members? NASSP Bulletin, December, 46-51.
     Wagenen, L., & Hibbard, K. M. (1998). Building teacher portfolio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2), 26-29.
     Wilson, M. L. (1977).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 ERIC: ED137302.
     Yukl, G. A.(199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