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作者 張彥婷
Chang, Yen-ting
貢獻者 鄭同僚
Cheng, Tungliao
張彥婷
Chang, Yen-ting
關鍵詞 女性
家長參與
女性主義
母職
質性研究
賦權
women
parental involvement
feminism
motherhood
qualitative research
empowerment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6:57:0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的女性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時表現出哪些行為特徵?這些行為特徵背後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影響機制?這些參與行為又為女性家長自身以及整體家長參與生態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尤美女(民85)。「從權利到權力—法律與婦女人權」之回應。「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尤念敏﹙民88﹚。家庭與社區,義工媽媽拿捏得巧。《生命力》公益新聞網,http://vita.fju.edu.tw/community/d2/19990324com02.html。
     元碧繡﹙民84﹚。家長參與、幼兒的閱讀興趣/態度與前閱讀技巧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王方﹙民88﹚。父權國家與虛假意識:性別與福利政策的重新思考。「女性主義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社會學的觀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女學會、台灣社會學社。
     王瑞香(民85)。基進女性主義:女性解放的根本契機。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王淑英、賴幸媛﹙民86﹚。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的角色。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國民教育的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台北:業強。
     方美珠(民88)。「學校教育分包者」的實踐家—與前柑園國中、國小家長會長楊勝坤先生的談話。北縣教育,27,54-58。
     主婦聯盟(民84)。家長會手冊。台北:作者。
     成露茜(1995)。從台灣的現實看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七週年「什麼是台灣社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
     任秀媚﹙民73﹚。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1985)。都市社區網絡與地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探討都會區社區發展方向與社區組織系統。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呂寶靜、陳景寧﹙1997﹚。從女性家居照顧者處境談福利政策之建構。「從照顧者角色談婦女福利需求」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8-27。
     李志成(1997)。從教育與法律的觀點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明昌﹙民86﹚。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澍(民85)。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民78)。台北市婦女團體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
     吳壁如﹙民87﹚。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林義男(民77)。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
     林義男(民81)。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301-H-018-10-J1。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周碧娥﹙民85﹚。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范雲、徐永明﹙民82﹚。被發現的台灣婦女選民。選舉行為、憲政秩序與政治變遷學術研討會輪文集。
     洪麗玲(民87)。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民85﹚。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5頁﹚。台北:巨流。
     胡幼慧(民85)。男主外,女主內?婦女與工作。「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馬信行(民87)。台灣鄉鎮市區社會地位指標之建立。教育與心理研究,21,37-84。
     徐秀珍﹙民87﹚。捐錢大手筆、政商人雲集。今周刊,1998.10.18,p.51。
     陸敬君﹙民88﹚。化做春泥更護花。載於台北縣錦和中學義工團所著之「我的另一個身分—學校義工」。北縣教育,27,59-61。
     陳仁達﹙民85)。都市轉化過程中的組織化專業者: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福﹙民79﹚。國小實施義工家長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良益(民85)。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79)。房與傳統中國家制度。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129-213頁。台北:聯經。
     陳其南﹙民81﹚。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皎眉(民83)。男性當自覺•女性當自強。台灣大學通識課程「兩性關係」講義,張玨編輯。
     陳佩琪(民84)。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台大法律所碩士論文。
     陳惠馨(民85)。從權利到權力—法律與婦女人權。「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梁雙蓮(民82)。簡介兩個有關「婦女與政治」研究的分析架構。婦女與兩性研究之方法論:政治學。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午間座談會。
     梁雙蓮(民85)。「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之回應。「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張其□(民82)。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民84)。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張靜文(民86)。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傅麗英(民84)。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武雄(民86a)。台灣教育的重建﹙增訂版﹚。台北:遠流。
     黃武雄(民86b)。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1997╱12╱25。
     黃凱霖﹙民84﹚。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湘華﹙民88﹚。衣帶漸寬終不悔。載於台北縣錦和中學義工團所著之「我的另一個身分—學校義工」。北縣教育,27,59-61。
     黃怡瑾﹙1999﹚。從親職談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女性主義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社會學的觀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女學會、台灣社會學社。
     馮賢賢﹙民85﹚。擁抱學校的滋味。人本教育札記,89,8-20。
     馮朝霖﹙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收錄於林本炫主編之「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馮朝霖(1997),公民社會與社區學院,北縣成教輔導季刊,6。
     詹秋薇﹙民86﹚。台北市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現況與發展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惠,1988)。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文化。
     楊蘭儀(民81)。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rodow論母職再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運林(民84)。開放教育新探索。高雄:復文。
     蔡麗玲(民87)。母職做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趙湘瓊﹙民84﹚。台灣婦女選舉參與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劉怡﹙民87﹚。義工媽媽游若菁,關懷小朋友不落人後。《生命力》公益新聞網,http://vita.fju.edu.tw/community/d2。
     劉仲冬﹙民85﹚。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頁﹚。台北:巨流。
     劉萍﹙民87﹚。全台家長會長選舉如火如荼。今周刊,1998.10.18,49。
     劉萍﹙民88﹚。毛治國夫人,上街指揮交通。今周刊,1999.3.28,107-109。
     劉梅君(民86)。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民86﹚。家長與社區應如何參與學校教育—從一個實例談起。教師天地,86,27-31。
     劉毓秀(民88)。父親育兒—邁向新世界的一大步?導讀「揹小孩的男人」。台北:麥田。
     劉慧君﹙民86﹚。她是妳的姊妹?妳是誰的baby?一個行動者關於「婦女運動的中產菁英性格」之嘗試性隨想。騷動,4,33-42。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誾﹙民78﹚。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民84﹚。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4﹚,89-104。
     簡毓玲﹙民84﹚。一支美麗的隊伍—日新國小愛心服務隊。教師天地,76,50-53。
     顧燕翎﹙民85﹚。導言。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二、英文部分
     Abbott, P. & Wallace, C.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Beattie, N. (1985). Professional parents : parent participation in fou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London : Falmer Press.
     Brunner, C. (1996). Women superintendents and the “riddle of the heart”.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ulter, O., Halterman, C. F. & Louis, D. (1993). The neighborhood women’s training sourcebook. New York: Neighborhood Women’s Resource Center.
     Bystydzienski, J. M. (ed.). (1992). ‘Introduction’, Women transforming politics: worldwide strategies for empowerment (pp1-8).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mer, J. P. & Haynes, N. M. (1991).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Elementary-School-Journal, 91(3), 271-77, Jan 1991.
     David, M. E. (1993). Parents, gender, and education reform. Cambridge, England : Polity Press.
     David, M. E.(1998). Involvement and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Mothers and schools. Journal for a Just and Caring Education, 4(1), 30-46.
     Fine, M.(1993). Parent involvement: reflections on parents, power and urban public school.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4(4), 682-710.
     Ginn, L, W. (1994). Understanding people one at a time: A portrai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School-Community-Journal, 4(2), 39-51.
     Giroux, H. A.(1988).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schooling. School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public life: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ll, V. (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Henderson, A. T., & Berla, N. (Eds.). (1994). 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Kaplan, M. M., (1992). Mothers’ images of motherhood: Cases studies of twelve mothers. London: Routledge.
     Kreisberg, S. (1992). Transforming power: Domination, empowerment, and education. Albany: SUNY.
     Lacey, C. (1976). Problems of sociological fieldwork. In M. Hammersley, & P. Woods. (Eds.),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 London: RKP.
     Lareau, A. (1989). Home advantage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Philadelphia : the Falmer Press.
     Mead, M. (1993).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35﹚
     Miller, J. B.(1988). 女性新心裡學﹙鄭至慧、黃毓秀、葉安安、顧效齡合譯)。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76﹚
     Moser, C. O. N. (1993).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training. New York : Routledge.
     Oldfield, A. (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Patton, M. Q.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0)
     Philipsen, M.(1996).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s: Case study of three high schools in a southeastern metropolitan area. Richmond, VA: Metropolitan Educational Research Consortium.
     Psathas, G. (Ed.). (197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
     Rich, A.(198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Norton.
     Shor, I., &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he transforming education. New York : Bergin & Garvey.
     Sommers, C. H.(1995).背叛女人的女人: 誰篡奪了女性主義?﹙吳庶任譯﹚。台北:正中。(原著出版於1994)
     Strauss, A., & Corbin, J.(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Weber, A. L. (1995).社會心理學(趙居蓮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
     Wissbrun, D.,& Eckart, J. A. (1992). Hierarchy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s. In Leonard Kaplan (Eds.), Education and the famil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615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54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同僚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g, Tungliao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彥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Yen-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彥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Yen-tingen_US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pr-2016 16:57:07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pr-2016 16:57: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pr-2016 16:57: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154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1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6152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的女性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時表現出哪些行為特徵?這些行為特徵背後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影響機制?這些參與行為又為女性家長自身以及整體家長參與生態帶來什麼樣的改變?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54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長參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質性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wom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rental involv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emi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therhoo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qualitative resear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mpower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尤美女(民85)。「從權利到權力—法律與婦女人權」之回應。「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尤念敏﹙民88﹚。家庭與社區,義工媽媽拿捏得巧。《生命力》公益新聞網,http://vita.fju.edu.tw/community/d2/19990324com02.html。
     元碧繡﹙民84﹚。家長參與、幼兒的閱讀興趣/態度與前閱讀技巧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王方﹙民88﹚。父權國家與虛假意識:性別與福利政策的重新思考。「女性主義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社會學的觀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女學會、台灣社會學社。
     王瑞香(民85)。基進女性主義:女性解放的根本契機。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王淑英、賴幸媛﹙民86﹚。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的角色。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國民教育的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台北:業強。
     方美珠(民88)。「學校教育分包者」的實踐家—與前柑園國中、國小家長會長楊勝坤先生的談話。北縣教育,27,54-58。
     主婦聯盟(民84)。家長會手冊。台北:作者。
     成露茜(1995)。從台灣的現實看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七週年「什麼是台灣社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
     任秀媚﹙民73﹚。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1985)。都市社區網絡與地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探討都會區社區發展方向與社區組織系統。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呂寶靜、陳景寧﹙1997﹚。從女性家居照顧者處境談福利政策之建構。「從照顧者角色談婦女福利需求」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8-27。
     李志成(1997)。從教育與法律的觀點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明昌﹙民86﹚。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澍(民85)。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民78)。台北市婦女團體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
     吳壁如﹙民87﹚。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林義男(民77)。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
     林義男(民81)。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301-H-018-10-J1。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周碧娥﹙民85﹚。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范雲、徐永明﹙民82﹚。被發現的台灣婦女選民。選舉行為、憲政秩序與政治變遷學術研討會輪文集。
     洪麗玲(民87)。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民85﹚。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5頁﹚。台北:巨流。
     胡幼慧(民85)。男主外,女主內?婦女與工作。「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馬信行(民87)。台灣鄉鎮市區社會地位指標之建立。教育與心理研究,21,37-84。
     徐秀珍﹙民87﹚。捐錢大手筆、政商人雲集。今周刊,1998.10.18,p.51。
     陸敬君﹙民88﹚。化做春泥更護花。載於台北縣錦和中學義工團所著之「我的另一個身分—學校義工」。北縣教育,27,59-61。
     陳仁達﹙民85)。都市轉化過程中的組織化專業者: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福﹙民79﹚。國小實施義工家長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良益(民85)。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79)。房與傳統中國家制度。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129-213頁。台北:聯經。
     陳其南﹙民81﹚。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皎眉(民83)。男性當自覺•女性當自強。台灣大學通識課程「兩性關係」講義,張玨編輯。
     陳佩琪(民84)。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台大法律所碩士論文。
     陳惠馨(民85)。從權利到權力—法律與婦女人權。「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梁雙蓮(民82)。簡介兩個有關「婦女與政治」研究的分析架構。婦女與兩性研究之方法論:政治學。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午間座談會。
     梁雙蓮(民85)。「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之回應。「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張其□(民82)。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民84)。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張靜文(民86)。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傅麗英(民84)。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武雄(民86a)。台灣教育的重建﹙增訂版﹚。台北:遠流。
     黃武雄(民86b)。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1997╱12╱25。
     黃凱霖﹙民84﹚。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湘華﹙民88﹚。衣帶漸寬終不悔。載於台北縣錦和中學義工團所著之「我的另一個身分—學校義工」。北縣教育,27,59-61。
     黃怡瑾﹙1999﹚。從親職談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女性主義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社會學的觀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女學會、台灣社會學社。
     馮賢賢﹙民85﹚。擁抱學校的滋味。人本教育札記,89,8-20。
     馮朝霖﹙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收錄於林本炫主編之「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馮朝霖(1997),公民社會與社區學院,北縣成教輔導季刊,6。
     詹秋薇﹙民86﹚。台北市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現況與發展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惠,1988)。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文化。
     楊蘭儀(民81)。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rodow論母職再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運林(民84)。開放教育新探索。高雄:復文。
     蔡麗玲(民87)。母職做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趙湘瓊﹙民84﹚。台灣婦女選舉參與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劉怡﹙民87﹚。義工媽媽游若菁,關懷小朋友不落人後。《生命力》公益新聞網,http://vita.fju.edu.tw/community/d2。
     劉仲冬﹙民85﹚。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頁﹚。台北:巨流。
     劉萍﹙民87﹚。全台家長會長選舉如火如荼。今周刊,1998.10.18,49。
     劉萍﹙民88﹚。毛治國夫人,上街指揮交通。今周刊,1999.3.28,107-109。
     劉梅君(民86)。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民86﹚。家長與社區應如何參與學校教育—從一個實例談起。教師天地,86,27-31。
     劉毓秀(民88)。父親育兒—邁向新世界的一大步?導讀「揹小孩的男人」。台北:麥田。
     劉慧君﹙民86﹚。她是妳的姊妹?妳是誰的baby?一個行動者關於「婦女運動的中產菁英性格」之嘗試性隨想。騷動,4,33-42。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誾﹙民78﹚。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民84﹚。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4﹚,89-104。
     簡毓玲﹙民84﹚。一支美麗的隊伍—日新國小愛心服務隊。教師天地,76,50-53。
     顧燕翎﹙民85﹚。導言。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二、英文部分
     Abbott, P. & Wallace, C.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Beattie, N. (1985). Professional parents : parent participation in fou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London : Falmer Press.
     Brunner, C. (1996). Women superintendents and the “riddle of the heart”.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ulter, O., Halterman, C. F. & Louis, D. (1993). The neighborhood women’s training sourcebook. New York: Neighborhood Women’s Resource Center.
     Bystydzienski, J. M. (ed.). (1992). ‘Introduction’, Women transforming politics: worldwide strategies for empowerment (pp1-8).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mer, J. P. & Haynes, N. M. (1991).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Elementary-School-Journal, 91(3), 271-77, Jan 1991.
     David, M. E. (1993). Parents, gender, and education reform. Cambridge, England : Polity Press.
     David, M. E.(1998). Involvement and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Mothers and schools. Journal for a Just and Caring Education, 4(1), 30-46.
     Fine, M.(1993). Parent involvement: reflections on parents, power and urban public school.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4(4), 682-710.
     Ginn, L, W. (1994). Understanding people one at a time: A portrai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School-Community-Journal, 4(2), 39-51.
     Giroux, H. A.(1988).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schooling. School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public life: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ll, V. (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Henderson, A. T., & Berla, N. (Eds.). (1994). 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Kaplan, M. M., (1992). Mothers’ images of motherhood: Cases studies of twelve mothers. London: Routledge.
     Kreisberg, S. (1992). Transforming power: Domination, empowerment, and education. Albany: SUNY.
     Lacey, C. (1976). Problems of sociological fieldwork. In M. Hammersley, & P. Woods. (Eds.),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 London: RKP.
     Lareau, A. (1989). Home advantage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Philadelphia : the Falmer Press.
     Mead, M. (1993).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35﹚
     Miller, J. B.(1988). 女性新心裡學﹙鄭至慧、黃毓秀、葉安安、顧效齡合譯)。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76﹚
     Moser, C. O. N. (1993).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training. New York : Routledge.
     Oldfield, A. (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Patton, M. Q.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0)
     Philipsen, M.(1996).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s: Case study of three high schools in a southeastern metropolitan area. Richmond, VA: Metropolitan Educational Research Consortium.
     Psathas, G. (Ed.). (197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
     Rich, A.(198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Norton.
     Shor, I., &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he transforming education. New York : Bergin & Garvey.
     Sommers, C. H.(1995).背叛女人的女人: 誰篡奪了女性主義?﹙吳庶任譯﹚。台北:正中。(原著出版於1994)
     Strauss, A., & Corbin, J.(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90)
     Weber, A. L. (1995).社會心理學(趙居蓮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
     Wissbrun, D.,& Eckart, J. A. (1992). Hierarchy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s. In Leonard Kaplan (Eds.), Education and the famil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