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原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
作者 陳思宇
Chen, Szu-Yu
貢獻者 陳慈玉
Chen, Chi-Yu
陳思宇
Chen, Szu-Yu
關鍵詞 台灣
經濟史
生管會
國家
社會
taiwan
economic history
state
society
日期 1999
上傳時間 27-Apr-2016 11:14:38 (UTC+8)
摘要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內戰失敗後,被迫率領大量的軍民移入臺灣,當其企圖在臺灣重新建立其國家體制時,也開始了國民黨政權對臺灣社會進行統治的歷史過程。
     在此時,國民黨政權面臨各種政經問題的挑戰。政治上,國共內戰尚未結束,移入臺灣之政權的基礎尚未穩固,尤其在國際上更面臨被孤立的危機。經濟方面則有通貨膨脹、外匯短缺與生產不足的問題。
     1953年,臺灣經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農業生產能力恢復到戰後的水準,惡性通貨膨脹開始趨於平穩。國民政府的財政與經濟狀況好轉,並在美援的支持下,著手推動第一期的四年經濟計畫。6月13日,臺灣與日本間簽訂了〈中日貿易協定〉,此一協定的訂立,不但重建了臺灣與日本的經濟分工關係,同時肯定了臺灣做為一國民經濟體的獨立地位,〈中日貿易協定〉的訂立,象徵戰後1949年~1953年經濟混亂時期宣告結束。
     同年,7月1日,行政院會議依據簡化組織、集中事權、分明責任的原則,決定將行政院與臺灣省政府各項財經審議機關加以調整,訂立〈調整各項財經審議機構實施辦法〉,依據上述實施辦法,將行政院財經小組,改組為「經濟安定委員會」,作為財經政策的決策機構。而將其他財經審議機關分別改組與撤銷。在這波機構調整過程中,最受矚目的是原本主導財經發展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也遭到裁撤,其原具有職權與經辦的業務,分別被併入新設立的「經安會工業委員會」與「臺灣省政府外匯貿易審議小組」。生管會成立於1949年6月,其設立是由於「時代的要求」,但又因「時代的要求」而裁撤。經安會的成立與生管會的裁併,也正象徵國民政府中央已將國家機器內部的各種分歧加以整合,使政府機制順利運作,而且更進一步能夠利用生管會所發展的公營事業體系,充分動員本地社會的經濟資源以投入國家的政策目標。
     本論文之目標正是要以此一時期代表國家權力主導經濟事務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做為切入點,從經濟層面整理與分析此一時期臺灣國家、社會的互動關係,以及國家本身性質轉化的歷史經驗。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檔案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49-1953)。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美援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52-1954)。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53-1958)。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經濟部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49-1953)。
      二、史料彙編
     1. 何鳳嬌﹙輯﹚,《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90)。
     2.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二冊,軍協計畫(二)(臺北:國史館,1997)。
     3.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4. 陳鳴鍾、陳興唐,《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5. 程玉鳳、程玉凰(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82)。
     6.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7. 薛月順﹙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臺灣經濟建設》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93-1995)。
     8.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匯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 臺北:國史館,1996)。
     三、工具書
     1. 朱沛蓮(編),《束雲章先生年譜》(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2.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第一冊(臺北:業強,1993)。
     四、報紙
     1. 《中央日報》。
     2. 《公論報》。
     3. 《新生報》。
     五、中文專書
     1. Deyo, Frederic C.(著),李佳哲(譯),《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0)。
     2. Winkler, E.A.(編),張必蕪(譯),《臺灣政治經濟學諸論析辯》(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
     3.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一年來的工作報告》(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
     4. 中國勞工運動史編撰委員會,《中國勞工運動史》(臺北:中國勞工福利社,1959)。
     5.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發展的看法》(臺北:美援會,1963)。
     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0)。
     7.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的轉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1993)。
     8.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臺北,1996)。
     9. 世本武治、川野重任(編),《臺灣經濟總合研究》(東京:亞細亞經濟研究所,1968)。
     10. 卡諾伊(著),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11.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翻印,1980)。
     12.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
     13. 何雪影,《臺灣自主工會運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1992)。
     14. 吳玉麟,《三民主義勞工政策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9),頁74-75。
     15.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
     16.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
     17. 李允傑,《臺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18. 李允傑,《臺灣地區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
     19.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5)。
     20.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21. 李連春,《中華民國臺灣省十六年來之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62)。
     22. 李登輝,《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6)。
     23. 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24. 沈雲龍(編),《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25. 林繼文,《日據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26.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27.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28. 紀登斯(著),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5)。
     29. 紀登斯(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臺北:遠流,1994)。
     30.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31.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32. 唐士其,《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3. 徐正光、宋文理(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
     34.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98)。
     35. 高隸民(著),胡煜嘉(譯),《臺灣奇蹟》(臺北:洞察出版社,1987)。
     36.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
     37.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的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38. 張國興,《臺灣戰後勞工問題》(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1)。
     39. 許紀霖(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
     40.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北:正中書局,1986)。
     41. 陳玉璽,《臺灣的依附型發展-臺灣個案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42.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43. 陳師孟(等),《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北:澄社,1994)。
     44.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與權謀政治》(臺北:時報文化,1995)。
     45.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5)。
     46. 劉士永,《戰後初期臺灣經濟政策分析》(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47.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48. 劉進慶等(著),雷慧英等(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
     49.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之分析》(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0)。
     50. 鄭友揆(等),《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51.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52.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
     53.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54. 蕭新煌、徐正光(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55. 戴天昭,《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1996)。
     56. 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57.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58. 龐建國,《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
     59. 羅金義、王章偉,《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60. 嚴演存,《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1)。
     6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8月)。
     六、英文論著
     1. Alvun Y. So & Stephen W.K. Chiu.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5.
     2. Amsden , Alice H.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rn China , 1979:5, pp.341-P373.
     3. Cardoso , F.H. & Faletto, E.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4. Evans, P. "Class, State, and Dependence in East Asia: Lessons for Latin America."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 I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5.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New Yor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Evans, Peter. Dependent Development.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7. Frederic, 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8. Gold, T.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Y: M. E. Sharpe, 1986.
     9. Ho, Samuel P.S.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87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 Koo, Hagen "The Interplay of State, Social Class and World System in the East Asia Development." in F. C.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 I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Nicols, P. State, Power, Socialism. London: NLB.
     12. Polsby, N. Community Power and Political Theort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3. Ralph, M.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8.
     14. Richard P. Appelbaum ed. Stat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Pacific Ri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2.
     七、期刊論文
     1. 王世榕,〈工會與政黨的互動關係〉,《勞工研究》81期(臺北:文化勞研所,1985),頁35-42。
     2. 王宏仁,〈日據時期臺灣勞工運動初探〉,《海峽雜誌》3期(臺北:海峽雜誌出版社,1987),頁64-74。
     3. 王宏仁,〈臺灣戰後私人獨佔資本的確立〉(臺北:臺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4. 王振寰,〈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117-143。
     5. 王素琴,〈臺灣省產職業工會聯合會組織之研究〉(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81)。
     6. 王銘仁,〈我國勞工政策之研究過程功能之分析〉(臺北:臺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7. 王慧君,〈臺灣地區產業工會組織研究〉(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81)。
     8. 朴允哲,〈臺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與階級〉(臺北:臺大社研所碩士論文,1990)。
     9. 朱江淮、盧煙地,〈臺灣之電力與工業〉,《臺灣銀行季刊》5卷1期,1952年6月,頁93。
     10. 何廉,〈簡述國民黨的派系──何廉回憶錄之七〉,《傳記文學》,第六十二卷,第六期,頁82-90。
     11. 吳聰敏,〈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145-153。
     12. 李君星,〈經安會與臺灣工業的發展〉(臺北: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1995)。
     13. 林中平,〈日本從明治到戰前的歷史進程兼及臺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53-90。
     14. 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政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91-115。
     15. 侯坤宏〈抗戰時期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臺北:政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96)
     16.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勞工組織〉(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77)。
     17. 柯志明〈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臺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三、四期,頁75-126。
     18. 袁璧文,〈臺灣之貸幣發行〉,收於《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19. 馬立引,〈國民黨政府與臺灣政治發展之研究〉(臺北: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88)。
     20. 張怡敏,〈從紅糖產業之變遷論二次大戰後臺灣民間資本之動向〉(臺北:政大經研所碩士論文,1995)。
     21. 張駿,〈臺灣經濟起飛與繁榮的奠基者一生管會〉,《傳記文學》,第四十五卷第六期,頁10-13。
     22.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臺北:臺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23. 陳兆偉,〈國民政府與臺灣糖業(1945-1953)〉(臺中:東海史研所碩士論文,1993)。
     24. 陳兆偉,〈從混亂到統一-光復後臺灣公營事業經營機關之演進〉,收於《中國現代史專題報告》十七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1995),頁463-499。
     25. 陳兆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藏生管會檔案(1949-1953)〉,收於林滿紅(編),《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127-144。
     26. 陳怡仲,〈臺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型〉(臺中:東海社研所碩士論文,1994)。
     27. 陳金滿,〈臺灣肥料的政府管理與配銷(1945-1953)--國家與社會關係之一探討〉(臺北: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1995)。
     28. 曾淑芬,〈中國國民黨黨務精英的社會流動〉(臺北:東吳社研所碩士論文,1988)。
     29. 湯元吉,〈臺灣之肥料工業〉,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工業第一卷二》(臺北:臺灣銀行,1958)。
     30. 黃相凱,〈中國國民黨與臺灣政治穩定之研究〉(臺北:臺大三研所碩士論文,1988)。
     31. 黃啟植,〈臺灣地區公營事業工會運動之研究〉(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93)。
     32. 黃源謀,〈中國國民黨之轉型〉(臺北:臺大三研所碩士論文,1994)。
     33. 黃煇,〈臺灣之電業〉,收於《臺灣之電力問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誌〉,《臺灣銀行季刊》3卷3期,1952年12月。
     35. 褚延正,〈臺灣地區國家外資與本地私人資本間關係之政經分析(1949-1987)〉(臺北: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93)
     36. 劉素芬、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館藏有關臺灣戰後經濟之數位化檔案〉,「檔案與近代史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
     37. 鄭睦霖,〈臺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臺北:臺大社研所碩士論文,1989)。
     38. 錢昌照,〈資源委員會始末記〉,《傳記文學》六十四卷一期,頁75-80。
     39. 戴筱瑛,〈臺灣地區工會發展之分析〉(臺北:中興公行所碩士論文,1989) 。
     40. 瞿荊洲,〈臺灣之對日本貿易〉,收於《臺灣之對外貿易》(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41. 蘇震、盧采謙,〈臺灣之外匯〉,收於《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68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慈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Chi-Y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思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Szu-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思宇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Szu-Yuen_US
dc.date (日期) 199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Apr-2016 11:14: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7-Apr-2016 11:14: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Apr-2016 11:14: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168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25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內戰失敗後,被迫率領大量的軍民移入臺灣,當其企圖在臺灣重新建立其國家體制時,也開始了國民黨政權對臺灣社會進行統治的歷史過程。
     在此時,國民黨政權面臨各種政經問題的挑戰。政治上,國共內戰尚未結束,移入臺灣之政權的基礎尚未穩固,尤其在國際上更面臨被孤立的危機。經濟方面則有通貨膨脹、外匯短缺與生產不足的問題。
     1953年,臺灣經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農業生產能力恢復到戰後的水準,惡性通貨膨脹開始趨於平穩。國民政府的財政與經濟狀況好轉,並在美援的支持下,著手推動第一期的四年經濟計畫。6月13日,臺灣與日本間簽訂了〈中日貿易協定〉,此一協定的訂立,不但重建了臺灣與日本的經濟分工關係,同時肯定了臺灣做為一國民經濟體的獨立地位,〈中日貿易協定〉的訂立,象徵戰後1949年~1953年經濟混亂時期宣告結束。
     同年,7月1日,行政院會議依據簡化組織、集中事權、分明責任的原則,決定將行政院與臺灣省政府各項財經審議機關加以調整,訂立〈調整各項財經審議機構實施辦法〉,依據上述實施辦法,將行政院財經小組,改組為「經濟安定委員會」,作為財經政策的決策機構。而將其他財經審議機關分別改組與撤銷。在這波機構調整過程中,最受矚目的是原本主導財經發展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也遭到裁撤,其原具有職權與經辦的業務,分別被併入新設立的「經安會工業委員會」與「臺灣省政府外匯貿易審議小組」。生管會成立於1949年6月,其設立是由於「時代的要求」,但又因「時代的要求」而裁撤。經安會的成立與生管會的裁併,也正象徵國民政府中央已將國家機器內部的各種分歧加以整合,使政府機制順利運作,而且更進一步能夠利用生管會所發展的公營事業體系,充分動員本地社會的經濟資源以投入國家的政策目標。
     本論文之目標正是要以此一時期代表國家權力主導經濟事務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做為切入點,從經濟層面整理與分析此一時期臺灣國家、社會的互動關係,以及國家本身性質轉化的歷史經驗。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緒 論 1
     第一章 生管會成立的歷史背景 13
     第一節 日本統治時期的殖民地經濟發展 13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的大陸經驗 18
     第三節 戰後臺灣的接收與產業的處理 24
     第四節 國共內戰期間經濟的混亂 31
     第二章 生管會的成立及其組織人事 37
     第一節 生管會的成立經緯與所面臨的困境 37
     第二節 生管會的組織成員分析 44
     第三節 生管會的組織運作 51
     第三章 公營生產事業的整頓 59
     第一節 事業機構的調整 62
     第二節 股權與人事的整理 73
     第三節 資產與財務問題的解決 84
     第四節 勞動力的組織動員 101
     第四章 策略性產業的發展 115
     第一節 電力工業的發展 115
     第二節 肥料工業的發展 127
     第三節 糖業的發展 136
     第五章 對外貿易的拓展 147
     第一節 金融與外匯活動的控制 147
     第二節 發展對日貿易 158
     第三節 對外貿易機構的強化 173
     結 論 185
     附 表 195
     參 考 書 目 225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68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濟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管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conomic hist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etyen_US
dc.title (題名) 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原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檔案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49-1953)。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美援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52-1954)。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53-1958)。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經濟部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49-1953)。
      二、史料彙編
     1. 何鳳嬌﹙輯﹚,《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90)。
     2.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二冊,軍協計畫(二)(臺北:國史館,1997)。
     3.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4. 陳鳴鍾、陳興唐,《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5. 程玉鳳、程玉凰(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82)。
     6.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7. 薛月順﹙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臺灣經濟建設》上、下冊(臺北:國史館,1993-1995)。
     8.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匯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 臺北:國史館,1996)。
     三、工具書
     1. 朱沛蓮(編),《束雲章先生年譜》(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2.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第一冊(臺北:業強,1993)。
     四、報紙
     1. 《中央日報》。
     2. 《公論報》。
     3. 《新生報》。
     五、中文專書
     1. Deyo, Frederic C.(著),李佳哲(譯),《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0)。
     2. Winkler, E.A.(編),張必蕪(譯),《臺灣政治經濟學諸論析辯》(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
     3.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一年來的工作報告》(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
     4. 中國勞工運動史編撰委員會,《中國勞工運動史》(臺北:中國勞工福利社,1959)。
     5.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發展的看法》(臺北:美援會,1963)。
     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0)。
     7.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的轉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1993)。
     8.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臺北,1996)。
     9. 世本武治、川野重任(編),《臺灣經濟總合研究》(東京:亞細亞經濟研究所,1968)。
     10. 卡諾伊(著),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11.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翻印,1980)。
     12.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
     13. 何雪影,《臺灣自主工會運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1992)。
     14. 吳玉麟,《三民主義勞工政策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9),頁74-75。
     15.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
     16.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
     17. 李允傑,《臺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18. 李允傑,《臺灣地區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
     19.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5)。
     20.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21. 李連春,《中華民國臺灣省十六年來之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62)。
     22. 李登輝,《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6)。
     23. 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24. 沈雲龍(編),《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25. 林繼文,《日據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26.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27.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28. 紀登斯(著),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5)。
     29. 紀登斯(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臺北:遠流,1994)。
     30.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31.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32. 唐士其,《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3. 徐正光、宋文理(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
     34.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98)。
     35. 高隸民(著),胡煜嘉(譯),《臺灣奇蹟》(臺北:洞察出版社,1987)。
     36.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
     37.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的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38. 張國興,《臺灣戰後勞工問題》(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1)。
     39. 許紀霖(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
     40.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北:正中書局,1986)。
     41. 陳玉璽,《臺灣的依附型發展-臺灣個案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42.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43. 陳師孟(等),《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北:澄社,1994)。
     44.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與權謀政治》(臺北:時報文化,1995)。
     45.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5)。
     46. 劉士永,《戰後初期臺灣經濟政策分析》(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47.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48. 劉進慶等(著),雷慧英等(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
     49.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之分析》(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0)。
     50. 鄭友揆(等),《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51.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52.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
     53.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54. 蕭新煌、徐正光(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55. 戴天昭,《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1996)。
     56. 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57.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58. 龐建國,《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
     59. 羅金義、王章偉,《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60. 嚴演存,《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1)。
     6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8月)。
     六、英文論著
     1. Alvun Y. So & Stephen W.K. Chiu.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5.
     2. Amsden , Alice H.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rn China , 1979:5, pp.341-P373.
     3. Cardoso , F.H. & Faletto, E.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4. Evans, P. "Class, State, and Dependence in East Asia: Lessons for Latin America."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 I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5.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New Yor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Evans, Peter. Dependent Development.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7. Frederic, 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8. Gold, T.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Y: M. E. Sharpe, 1986.
     9. Ho, Samuel P.S.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87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 Koo, Hagen "The Interplay of State, Social Class and World System in the East Asia Development." in F. C.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 I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Nicols, P. State, Power, Socialism. London: NLB.
     12. Polsby, N. Community Power and Political Theort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3. Ralph, M.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8.
     14. Richard P. Appelbaum ed. Stat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Pacific Ri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2.
     七、期刊論文
     1. 王世榕,〈工會與政黨的互動關係〉,《勞工研究》81期(臺北:文化勞研所,1985),頁35-42。
     2. 王宏仁,〈日據時期臺灣勞工運動初探〉,《海峽雜誌》3期(臺北:海峽雜誌出版社,1987),頁64-74。
     3. 王宏仁,〈臺灣戰後私人獨佔資本的確立〉(臺北:臺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4. 王振寰,〈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117-143。
     5. 王素琴,〈臺灣省產職業工會聯合會組織之研究〉(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81)。
     6. 王銘仁,〈我國勞工政策之研究過程功能之分析〉(臺北:臺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7. 王慧君,〈臺灣地區產業工會組織研究〉(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81)。
     8. 朴允哲,〈臺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與階級〉(臺北:臺大社研所碩士論文,1990)。
     9. 朱江淮、盧煙地,〈臺灣之電力與工業〉,《臺灣銀行季刊》5卷1期,1952年6月,頁93。
     10. 何廉,〈簡述國民黨的派系──何廉回憶錄之七〉,《傳記文學》,第六十二卷,第六期,頁82-90。
     11. 吳聰敏,〈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145-153。
     12. 李君星,〈經安會與臺灣工業的發展〉(臺北: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1995)。
     13. 林中平,〈日本從明治到戰前的歷史進程兼及臺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53-90。
     14. 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政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1988年春季號,頁91-115。
     15. 侯坤宏〈抗戰時期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臺北:政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96)
     16.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勞工組織〉(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77)。
     17. 柯志明〈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臺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三、四期,頁75-126。
     18. 袁璧文,〈臺灣之貸幣發行〉,收於《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19. 馬立引,〈國民黨政府與臺灣政治發展之研究〉(臺北: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88)。
     20. 張怡敏,〈從紅糖產業之變遷論二次大戰後臺灣民間資本之動向〉(臺北:政大經研所碩士論文,1995)。
     21. 張駿,〈臺灣經濟起飛與繁榮的奠基者一生管會〉,《傳記文學》,第四十五卷第六期,頁10-13。
     22.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臺北:臺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23. 陳兆偉,〈國民政府與臺灣糖業(1945-1953)〉(臺中:東海史研所碩士論文,1993)。
     24. 陳兆偉,〈從混亂到統一-光復後臺灣公營事業經營機關之演進〉,收於《中國現代史專題報告》十七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1995),頁463-499。
     25. 陳兆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藏生管會檔案(1949-1953)〉,收於林滿紅(編),《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127-144。
     26. 陳怡仲,〈臺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型〉(臺中:東海社研所碩士論文,1994)。
     27. 陳金滿,〈臺灣肥料的政府管理與配銷(1945-1953)--國家與社會關係之一探討〉(臺北: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1995)。
     28. 曾淑芬,〈中國國民黨黨務精英的社會流動〉(臺北:東吳社研所碩士論文,1988)。
     29. 湯元吉,〈臺灣之肥料工業〉,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工業第一卷二》(臺北:臺灣銀行,1958)。
     30. 黃相凱,〈中國國民黨與臺灣政治穩定之研究〉(臺北:臺大三研所碩士論文,1988)。
     31. 黃啟植,〈臺灣地區公營事業工會運動之研究〉(臺北:文化勞研所碩士論文,1993)。
     32. 黃源謀,〈中國國民黨之轉型〉(臺北:臺大三研所碩士論文,1994)。
     33. 黃煇,〈臺灣之電業〉,收於《臺灣之電力問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誌〉,《臺灣銀行季刊》3卷3期,1952年12月。
     35. 褚延正,〈臺灣地區國家外資與本地私人資本間關係之政經分析(1949-1987)〉(臺北: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93)
     36. 劉素芬、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館藏有關臺灣戰後經濟之數位化檔案〉,「檔案與近代史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
     37. 鄭睦霖,〈臺灣勞動體制形構的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臺北:臺大社研所碩士論文,1989)。
     38. 錢昌照,〈資源委員會始末記〉,《傳記文學》六十四卷一期,頁75-80。
     39. 戴筱瑛,〈臺灣地區工會發展之分析〉(臺北:中興公行所碩士論文,1989) 。
     40. 瞿荊洲,〈臺灣之對日本貿易〉,收於《臺灣之對外貿易》(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41. 蘇震、盧采謙,〈臺灣之外匯〉,收於《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