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羅宗濤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o, Tzong Taur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王昌煥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Wang, Chang Hua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王昌煥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Wang, Chang Hua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199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9-Apr-2016 09:35:5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9-Apr-2016 09:35:5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9-Apr-2016 09:35:5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B2002003136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93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G8115101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以歷代碑帖中見之楷書異體字為研究對象,然以書法藝術為本位,故襲用前人所定之名稱:「帖體」字;楷書帖體字在古代碑帖中屢屢可見,少則二成,多則逾半,然而,古代文字學家多以《說文》為本位,稍致鄙斥之意,故其重要性遂沈沒不彰,偶有少數幾位古代書論家有所正面肯定,卻仍未獲得廣大迴響;並且,文字學家以文字學為本位,書論家也多未能以書法藝術為本位,與文字學家一樣,宗奉《說文》,遵之不違,楷書帖體字之研究因此游離於兩者之間,少有人予以注意,遑論整體之探究。因此,筆者綜合文字學、書法理論、美學三種學科將楷書帖體字作一較為全面之探究,而其中之論議則以記號學作為分析之工具。本文分為五章,各章之內容大要如下:第一章為緒論,第一、二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第三節則探討「帖體字之名義」,分別論述「定義」及「相關名稱」。第二章為「帖體字之變異方式」,第一節將古代書論中對於楷書帖體字之相關理論詳為考察並予以梳理;第二、三節將帖體字之變異方式分成十六項。第三章將楷書帖體字之變異方式予以統合,視其彼此之間的關係進行詮釋。第四章則探討楷書帖體字之成因,計有十項。第五章為結論,探討楷書帖體字之四項研究價值。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序-----I 目次-----001 凡例-----005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內容與方法-----11 第三節:帖體字之名義-----15 壹:定義-----15 貳:相關名稱-----20 第二章:帖體字之變異方式-----34 第一節:對古代書論的省察-----35 壹:定義不清-----35 貳:名實不符-----39 參:因果不分-----48 肆:源出不言-----50 伍:涵蓋不全-----52 第二節:對古代書論的重建----在書論中已有名稱者-----56 壹:增-----56 一:增益筆畫-----58 二:增益形符-----63 三:增益偏旁-----66 四:重複字形-----68 貳:減-----70 一:減省筆畫-----72 二:減省形符-----76 三:減省偏旁-----78 參:借-----80 一:借古文-----80 二:借小篆-----81 三:借隸書-----84 (一)增-----84 (二)減-----88 (三)借-----92 (四)換-----93 (五)長-----95 (六)短-----97 (七)斷-----97 (八)連-----98 (九)穿-----98 (十)併-----100 (十一)代-----102 (十二)假-----117 (十三)新-----118 (十四)分-----124 四:借行書-----125 五:借草書-----129 肆:換-----131 一:移換位置-----132 二:轉換方向-----140 第三節:對古代書論的補充-----142 壹:長-----143 一:使筆畫間之關係產生變異者-----144 二:使內在結構關係產生變異者-----145 貳:短-----148 一:使筆畫間之關係產生變異者-----148 二:使內在結構關係產生變異者-----150 參:斷-----151 肆:連-----153 伍:穿-----155 一:正穿-----155 二:斜穿-----158 陸:併-----159 一:單一筆畫相併-----160 二:若干筆畫相併-----163 三:不成文形符相併-----164 柒:代-----165 一:形符之同化-----165 二:形符之變易-----168 三:形近而代用-----170 四:形遠亦代用-----181 捌:假-----185 一:雙聲假借-----187 二:疊韻假借-----188 三:同音假借-----189 玖:新-----191 一:構字諸文全異之新會意字-----193 二:易聲符為義符之新會意字-----207 三:易義近之義符之新造字-----212 拾:合-----216 拾壹:分-----217 拾貳:包-----219 附 :錯字-----221 第三章:帖體字變異方式之詮釋-----236 第一節:方式之間,有其層級-----236 第二節:文字要素,皆可變異-----239 第三節:同一文字,不同方式-----242 第四節:多種方式,集於一字-----243 第五節:多種方式,綜合奏功-----245 第四章:帖體字之成因-----247 第一節:本質因素--書法與文字之離合關係-----247 第二節:美感因素-----256 壹:文字結構不易展現美感-----256 貳:因應章法中之形式變化-----261 第三節:時代因素-----263 第四節:地理因素-----268 第五節:心理因素-----270 壹:展露才學-----270 貳:匠心獨運-----271 第六節:避諱因素-----276 第七節:傳統因素-----279 第八節:政治因素-----281 第九節:行業因素-----286 第十節:書寫因素-----288 第五章:結論--楷書帖體字之研究價值-----296 第一節:對於古代書論之考察與檢討-----296 第二節:對楷書帖體字之整理與探究-----298 第三節:對於書法藝術之助益與啟導-----300 第四節:對於古籍文字的審辨與斠正-----304 參考書目-----309 附圖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136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楷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帖體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異體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俗體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訛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映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東映西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錯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KAE-SHU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TIEE-TII-TZYH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I-TII-TZYH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楷書帖體字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Study of the Tiee Tii Tzyh of Kae Shu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