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Center,Research & Development (此社會網絡關係圖只計算
校內關係
)
羅詩雲 (63)
2025-07
Shaping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chemas and Social Memory in the Biographical Series of Taiwanese Sculptor Yuyu Yang
2025-05
從島嶼到半島:戰後來臺女作家趙雲的成長記憶與多重原鄉
2025-02
島嶼離返:台灣文學的戰時記憶與敘事再現
2024-12
漂泊者的中國風景:臺人音樂家柯政和戰前 (1922-1945) 在北京的社會觀察與書寫
2024-10
記憶的術與力:論戰後來臺女作家小民懷鄉散文的兒少記憶與敘事識框
2024-10
亂世、情感與非典型關係:論北美華文女作家黃美之戰後小說的離散者群像
2024-09
仕/紳的戰爭日常:林衡道小說《前夜》的臺人生活文化與歷史記憶
2024-08
戰爭遺緒與創傷敘事:論海外華文女作家黃美之散文書寫的主體形構
2024-06
重啟與修復:論戰後渡海來臺作家王家誠的戰時記憶與離散書寫
2024-03
歸返者的私語敘事:以鍾理和、楊基振日記之戰後初期記述為中心
2023-12
向生態懺情:論李喬《草木恩情》與《游行飛三友記》的生態倫理與懷舊意識
2023-12
The Movement and Imprisonment of "Wartime China": The Rear Narrative and Scarring Subject of Female Writer Huang Meizhi's Writings Who Came to Taiwan after 1945
2023-07
Palimpsest of the Subject: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of Taiwanese Writer Chen Shen-chen in Axis of Blue Clouds and On the Way
2023-07
戰爭、青春與記憶敘事:二戰下的臺人少年書寫與壓抑性主體(1941-1945)
2023-06
重啟與修復:論戰後來臺作家王家誠、趙雲的戰時記憶與離散書寫
2023-04
青春的創傷與修復:論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與文心《泥路》的戰爭記憶與成長敘事
2023-03
創傷與創生:論戰爭期臺人少年世代的歷史記憶和創傷書寫
2023-03
「郭柏川」的三重對話:論郭柏川系列傳記的社會建構與敘事記憶
2022-12
向生態懺情:論李喬《草木恩情》與《游行飛三友記》 的生態倫理與懷舊意識
2022-11
戰爭、成長與創傷:論旅日臺人陳舜臣與王育德的傳記書寫和主體敘事
2022-06
離散的中國風景:以旅京音樂家柯政和(1890-1979)的日治時期文化活動為考察
2022-05
回歸與挫敗:戰後初期《新臺灣》的文化位置與身分論述
2022-05
向生態懺情:論李喬《草木恩情》與《游行飛三友記》的生態政治與懷舊意識
2022-02
重寫中國: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敘事(1920-1945)
2022-01
足出閨閣、耳聞國事的巾幗詩人——石中英
2021-12
歷史記憶與創傷書寫:論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及其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再現機制
2021-12
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
2021-11
「郭柏川」的三重對話:論郭柏川系列傳記的社會建構與敘事記憶
2021-11
以青春之名見證:論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與文心《泥路》的戰爭記憶與成長敘事
2021-04
匱乏與失能:論1930年代翁鬧與穆時英文學的農工圖像
2021-03
疾病與身分的辯證:論戰後鍾理和的療病日記與文學重述
2020-09
歷史記憶與創傷書寫:論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及其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再現機制
2020-09
閾境性(liminality)
2020-06
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
2019-12
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
2019-10
回家/鄉的路上--決戰時期呂赫若《清秋》小說集的家與老者
2019-10
身體的言說與再現:論戰後鍾理和的療病日記與文學重述
2019-09
回歸與挫敗:戰後初期《新臺灣》的文化位置與身分論述
2019.07
郁達夫訪台
2019-07
Disorder and Deficiency: Discussion on the Proletariat Images of Ong Nao and Mu Shiying’s Literature in the 1930s
2019-07
謝春木(謝南光)
2018-12
寫實的調節:論戰爭期前後石川達三與楊逵的日人書寫
2018-09
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
2018-05
從左翼到派遣:論戰時前後石川達三與楊逵的日人書寫
2018-04
故都的邊緣人:鍾理和文學中的1940年代北京日常
2017-12
召喚臺灣老靈魂──論決戰時期呂赫若《清秋》小說集的家與老者
2017-09
「戀愛」的生成:論徐坤泉《可愛的仇人》的戀愛觀及日譯再版問題
2016-04
行腳滿洲.發現臺灣:以1930年謝春木〈新興中國見聞記〉為討論中心
2016
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敘事
2015-03
日治時期台人的中國認識:以臺灣民報系列之社論為場域(1920-1935)
2014-06
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
2014-06
曖昧的風景:論鍾理和的滿洲書寫
2014-06
Imagining China and Discovering Taiwan: A Discussion on Chun-Mu Hsieh’s Travels of Emerging China
2013-12
臺灣近代知識建構的可能:論1920年代《臺灣青年》的翻譯篇章與思想轉譯
2013-10
臺灣近代知識建構的起點:1920年代《臺灣青年》的翻譯篇章與思想轉譯
2013-10
戰時文學的偏移:以日治時期筆部隊的石川達三《活著的兵士》、呂赫若《風頭水尾》二作為例
2013-08
東/西洋文明論述的交鋒--論1924年辜鴻銘的臺灣訪問及其文壇議論
2012-11
日本對台灣文學研究概述
2011-10
晉身帝國的焦慮--從森鷗外的《航西日記》及《徂征日記》之征旅文字出發
2011-09
日治時期普羅文學的跨界互文:論葉山嘉樹〈淫賣婦〉與琅石生〈闇〉及其文本中譯
2011-09
戀愛自由的可能——論徐坤泉《可愛的仇人》中的戀愛概念及日譯再版問題
2010-12
日治時期普羅文學的互文寫作:論葉山嘉樹《淫賣婦》與琅石生《闇》及其文本中譯問題
2008
郁達夫在台灣: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
羅詩雲
Nation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Menu
close
Node
Scale:
1
Change Color!!
hid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