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 |
重啟與修復:論戰後渡海來臺作家王家誠的戰時記憶與離散書寫 |
article |
web page(99) |
2024-03 |
歸返者的私語敘事:以鍾理和、楊基振日記之戰後初期記述為中心 |
article |
web page(124) |
2023-04 |
青春的創傷與修復:論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與文心《泥路》的戰爭記憶與成長敘事 |
article |
web page(134) |
2023-03 |
「郭柏川」的三重對話:論郭柏川系列傳記的社會建構與敘事記憶 |
article |
web page(134) |
2022-12 |
向生態懺情:論李喬《草木恩情》與《游行飛三友記》 的生態倫理與懷舊意識 |
article |
web page(219) |
2022-01 |
足出閨閣、耳聞國事的巾幗詩人——石中英 |
article |
web page(173) |
2021-12 |
歷史記憶與創傷書寫:論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及其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再現機制 |
article |
web page(209) |
2021-12 |
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 |
article |
web page(214) |
2021-04 |
匱乏與失能:論1930年代翁鬧與穆時英文學的農工圖像 |
article |
web page(237) |
2021-03 |
疾病與身分的辯證:論戰後鍾理和的療病日記與文學重述 |
article |
web page(158) |
2019-12 |
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 |
article |
web page(206) |
2019-10 |
回家/鄉的路上--決戰時期呂赫若《清秋》小說集的家與老者 |
article |
web page(178) |
2019.07 |
郁達夫訪台 |
book/chapter |
web page(251) |
2018-12 |
寫實的調節:論戰爭期前後石川達三與楊逵的日人書寫 |
article |
pdf(389) |
2018-04 |
故都的邊緣人:鍾理和文學中的1940年代北京日常 |
article |
web page(198) |
2017-09 |
「戀愛」的生成:論徐坤泉《可愛的仇人》的戀愛觀及日譯再版問題 |
article |
web page(163) |
2016-04 |
行腳滿洲.發現臺灣:以1930年謝春木〈新興中國見聞記〉為討論中心 |
article |
web page(217) |
2014-06 |
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 |
article |
pdf(859) |
2013-12 |
臺灣近代知識建構的可能:論1920年代《臺灣青年》的翻譯篇章與思想轉譯 |
article |
web page(243) |
2011-10 |
晉身帝國的焦慮--從森鷗外的《航西日記》及《徂征日記》之征旅文字出發 |
article |
web page(185) |
2011-09 |
日治時期普羅文學的跨界互文:論葉山嘉樹〈淫賣婦〉與琅石生〈闇〉及其文本中譯 |
article |
pdf(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