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9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謝佳琪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sieh, Chia-Chien_US
dc.creator謝佳琪zh_TW
dc.creatorHsieh, Chia-Chien_US
dc.date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08-03T09:54:18Z-
dc.date.available2020-08-03T09:54:18Z-
dc.date.issued2020-08-03T09:54:18Z-
dc.identifierG010791200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9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1079120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唐律賦作家眾多,作品豐富,然因其科舉應考的實用性,歷代研究者或有貶抑,偶有褒揚,或置而不論,以致律賦之價值未能彰顯。《賦譜》作為中唐律賦創作的參考書,以此作為開啟律賦作品研究之鑰,當可開拓唐代律賦研究之新局面。\n謝觀律賦居於中晚唐賦家之列,歷代諸多研究者均已觀察到其律賦之價值並點出其重要性,然諸論家多以謝觀律賦作品作為其律賦相關論述的佐證資料,並未能深入研究論述之,殊為可惜,由此可見,謝觀律賦實為中晚唐律賦研究尚可開展之天地。\n本研究以謝觀二十三篇律賦進行考察,以思想內容、用韻研究、句式研究等三方面進行律賦之剖析。思想內容方面參考馬寶蓮《唐律賦研究》之六大分類,探討各賦篇之賦題來源、賦文題旨。用韻及句式方面,則將謝觀律賦與中唐《賦譜》之相關論述加以比較與對照,據此分析並歸納其賦篇用韻及句式之特色。\n另本研究同時參考以《賦譜》作為對照基準之中晚唐律賦名家的先行研究,將謝觀與獨孤授、裴度、白行簡、蔣防等律賦名家之作品加以比較,藉以觀察中晚唐律賦作家作品與《賦譜》論述之間之異同,並試圖提取謝觀律賦與同時期作家律賦之共性與殊性。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 1\n一、肯定唐律賦之價值 1\n二、探索中晚唐律賦之範式 3\n三、抉發謝觀律賦之形式與內涵 4\n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n一、研究範圍 6\n二、研究方法 11\n第二章 謝觀律賦之思想內容 23\n第一節 天文地理類 25\n一、天象類 25\n二、歲時類 28\n三、宮殿類 30\n四、典禮類 31\n第二節 文治武功類 37\n一、武功類 37\n二、治道類 39\n第三節 寓言性道類 52\n一、寓言類 52\n二、性道類 54\n第四節 日常生活類 56\n一、書畫類 56\n二、音樂類 57\n第五節 動物植物類 58\n一、鳥獸類 58\n第六節 人事情感類 60\n一、仙釋類 60\n二、美麗類 62\n第三章 謝觀律賦之用韻研究 65\n第一節 題下限韻韻數型態 67\n一、題下限韻七韻 67\n二、題下限韻八韻 68\n三、無題下限韻 79\n第二節 韻題平仄及位置 82\n一、韻題平仄及統計分析 82\n二、說明 85\n第三節 韻段型態 88\n一、韻段統計 88\n二、用韻分析 91\n三、押韻頻率 95\n第四節 特殊用韻情形 97\n一、犯韻 97\n二、落韻 98\n三、解鐙韻 98\n四、首句入韻 99\n五、虛字用韻 109\n第四章 謝觀律賦之句式研究 117\n第一節 句型 118\n一、對句 118\n二、隔句對 135\n三、發與散句 143\n第二節 構段句式組合 147\n一、符合《賦譜》之句式組合 148\n二、不符合《賦譜》之句式組合 150\n第三節 句式構段分析 173\n一、字數 173\n二、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 176\n三、構段句式特色 178\n第五章 結論 187\n一、謝觀律賦思想內容豐富,涵攝多元。 187\n二、謝觀律賦用韻特色謹守用韻規範,鮮少出格。 188\n三、謝觀律賦篇幅較《賦譜》建議為長,其句式運用頗有變化。 190\n附錄一、謝觀律賦賦譜表 191\n一、〈以賢為寶賦以「勗名霸道邦家之託」為韻〉 191\n二、〈中堂遠千里賦以「心曲聲光此時忽阻」為韻〉 193\n三、〈舜有羶行賦以「天下歸之如蟻慕肉」為韻〉 196\n四、〈王言如絲賦以「有云如絲演若綸組」為韻〉 199\n五、〈越裳獻白雉賦以「周德方興遠夷入貢」為韻〉 201\n六、〈得意忘言賦以「去象棄詞根乎幽眹」為韻〉 204\n七、〈禹拜昌言賦以「聖人之心聞善必拜」為韻〉 206\n八、〈周公朝諸侯於明堂賦以「九垓向序外方同心」為韻〉 209\n九、〈朝呼韓邪賦以「煥乎盛儀遐掩前古」為韻〉 212\n十、〈漢以木女解平城圍賦以「國娥地止蕃姿固忌」為韻〉 214\n十一、〈招李夫人魂賦以「所思逝魂傷春榮落」為韻〉 217\n十二、〈東郊迎春賦以「天子率公侯共行事」為韻〉 219\n十三、〈誤筆成蠅賦以「象從誤致補之如真」為韻〉 222\n十四、〈惚恍中有象賦以「形象無實全在精至」為韻〉 224\n十五、〈執柯伐柯賦以「觀則於手人道寧遠」為韻〉 227\n十六、〈清明日恩賜百官新火賦以「以題為韻除『清』字」〉 230\n十七、〈大演虛其一賦以「首先處虛用隨數」為韻〉 232\n十八、〈卻走馬賦以「天下有道無所用之」為韻〉 235\n十九、〈吳坂馬賦以「下覩泥驥迴知貴駒」為韻〉 237\n二十、〈上陽宮望幸賦〉 239\n二十一、〈驥伏鹽車賦〉 241\n二十二、〈初雷起蟄賦〉 243\n二十三、〈琴瑟合奏賦〉 245\n參考書目 249zh_TW
dc.format.extent11241042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2001en_US
dc.subject唐代律賦zh_TW
dc.subject《賦譜》zh_TW
dc.subject謝觀zh_TW
dc.subject律賦用韻zh_TW
dc.subject律賦句式zh_TW
dc.title謝觀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the Lu Fu of Hsieh Kuan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n〔春秋〕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著:《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n〔春秋〕老子撰,〔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n〔戰國〕莊子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n〔戰國〕墨子撰,吳毓江、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漢〕伏勝撰,〔明〕陶宗儀輯:《尚書大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n〔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3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漢〕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瀧川龜太郎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n〔漢〕劉向輯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n〔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漢〕班固撰:《二十四史‧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n〔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註:《二十四史‧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n〔曹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曹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n〔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二十四史‧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n〔唐〕房玄齡等撰:《二十四史‧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704。\n[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n[後晉]劉 昫:《舊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2004年。\n〔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n[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宋]王應麟撰,武秀成,趙庶洋校證:《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n[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n[清]孫 梅:《四六叢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中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n[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n[清]徐 松:《登科記考》,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 年。\n[清]王芑孫:《讀賦巵言》,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n[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n[清]李調元:《賦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n[清]董 誥:《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n[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n[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清〕陳元龍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n(二)近人著作(依出版年排序)\n黃 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n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n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n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n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n萬 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n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n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n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n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n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n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n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n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n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n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n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n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n陶 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n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n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n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n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n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n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譯註:《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n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n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n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n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n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n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n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n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n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n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n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n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n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n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n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n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n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n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n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n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n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n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n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n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n(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排序)\n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n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n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n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n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n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n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n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北: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n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n張 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n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n馬 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n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n付 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n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n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n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n鄭 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n汪 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n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n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n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5年。\n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n張娜娜:《古代敘事文學中呼韓邪單于形象的演變》,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n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9年。\n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9年。\n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9年。\n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9年。\n(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出版年排序)\n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三期,1982年。\n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十七期,1985年5月,頁9-20,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n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三期,1992年。\n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3年。\n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七期,1993年9月。\n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n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n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四期,1994年,頁115-119。\n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六期,1994年,頁86-94。\n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十一期,1994年,頁77-85。\n許 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n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年,頁110-118。\n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年,頁67-72。\n張國風:〈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頁72-75。\n何敦鏵:〈唐五代時期福建人士登科及其詩文〉,《閩江學院學報》1995年3月。\n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n賀中複:〈五代十國詩壇概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04期,頁87—94。\n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n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n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n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n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n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n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559-573。\n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n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n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頁69—91。\n彭萬隆:〈晚唐詩人黃滔行年考〉,《安徽大學古籍研究》第1期2000年。\n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n何新文:〈活躍在晚唐賦壇的閩籍賦家王棨黃滔徐寅賦略論〉,《福州師專學報》2001年。\n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n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n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n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n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2002年。\n林金強:〈黃滔詩歌用韻考〉,《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2月。\n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4期,2003年,頁105—112。。\n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n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n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年3月。\n左燦麗:〈黃滔著述考略〉,《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一期,2004年。\n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n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月。\n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月,頁146—149。\n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二期2004年4月。\n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11月。\n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5年,頁27—32。\n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一期,2005年,頁75—89。\n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n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67—111。\n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n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年6月,頁1-24。\n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1日,頁195-229。\n黃水雲:〈唐賦寒食清明節俗書寫--以「禁火、改火、賜新火」為主的考察〉,《東吳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1月,頁55-77。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000913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101.pdf10.9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