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20
題名: 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
作者: 車婉娟
Che, Wan Chuan
貢獻者: 竺家寧
車婉娟
Che, Wan Chuan
關鍵詞: 徐志摩
新詩
詞彙風格
語言風格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4-Oct-2012
摘要: 徐志摩是五四新文學時期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他是格律派新詩的代表作家。其新詩奔放熱情,率性地抒寫他的思想和情懷,無論是詩歌的內容或是形式皆具有卓越成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n 徐志摩的新詩常被評為「詞藻華美」、「語言濃得化不開」,這樣概括式地語言評論未免流於空泛,有賴於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加入。透過科學客觀的研究方式重新將其詩歌語言解構、分析,實際歸納出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特色,以求對其作品有更具體、全盤的認識。\n 本論文主要內容為研究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筆者以《徐志摩全集》中的158首新詩作為研究範圍,進行詞彙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徐志摩生平和詩歌創作理念。第二章〈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簡述語言風格學及其在文學作品研究上的價值,並進一步說明詞彙風格之內容與價值。第三章〈從古詞彙的使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探究其新詩的古詞彙來源及使用的效果。第四章〈從新詞的創造力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先依其詩歌新詞的產生途徑一一分類介紹,再歸納其構詞偏好及運用效果。第五章〈從重疊詞的運用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先觀察其新詩重疊詞之詞語類型,再分析它的語法功能傾向及使用效果。第六章〈從共存限制看徐志摩的詞彙風格〉主要是跳脫詞彙本身的分析,而將觀點擴大至詞語間的搭配關係,分別就句中「主語 / 謂語」、「述語 / 賓語」、「修飾語 / 中心語」、「述語 / 補語」四種關係,來探究其新詩詞彙突破現代漢語搭配規律的使用情形。最終提出第七章〈結論〉,總結徐志摩詩歌的詞彙風格及特色。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姓名筆畫編排)\n一、徐志摩作品集\n徐志摩:《志摩的詩》,上海:新月書店,1925年。\n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n徐志摩:《猛虎集》,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n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六輯,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n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年。\n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n顧永棣編注:《徐志摩詩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n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n\n二、語言學專著\n王 力:《漢語史稿》(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n王 力:《論學新著》,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n王 力:《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書局,1987年。\n向新陽:《文學語言引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n竺師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n竺師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n竺師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n竺師家寧:《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n哈特曼著,黃長著譯:《語言與語言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n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n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n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n梅德明主編:《現代句法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n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年。\n湯廷池:《國語變形語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n楊如雪:《文法ABC》,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n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n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n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n\n三、其他專著\n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n方 慧:《百年家族——徐志摩》,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n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n余光中:《逍遙遊》,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n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n邵華強編:〈西瀅閒話〉,《徐志摩研究資料》,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n胡 適:《胡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8年。\n徐 芳:《中國新詩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n張健編著:《中國現代詩》,臺北:五南出版社,1984年。\n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n梁實秋:《談徐志摩》,臺北:遠東出版社,2000年。\n程國君:《新月詩派研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n藍棣之編:《聞一多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n香港商務印書館編:《漢語大詞典》之光碟檢索資料庫,商務編輯部著,香港:商務印書館,光碟繁體單機3.0版,2007年。\n\n四、學位論文\n朴星柱:《新月派新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n朱碧霞:《高行健小說的語言風格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n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律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n金尚浩:《徐志摩詩研究》,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n金慧蘭:《現代漢語新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n林婉瑜:《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n許瑞玲:《溫庭筠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顏色字的使用及其詩句結構分析》,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n陳秀真:《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n陳偉佳:《論徐志摩詩的格律》,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n曾義宭:《席慕蓉詩的音韻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賀萬財:《吳晟詩之詞彙風格研究——以重疊詞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劉惠娟:《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從詞彙角度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n五、期刊論文\nCurtis W. Hayes: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 Prose and Poetry,Linguistics,ed.Archibald A.Hill,Voice of America Forum Lectures, 1969.\n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n于 紅:〈現代漢語新詞語考察〉,《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n于全有:〈語序變換的語用分析〉,《雲孟學刊》第4期,岳陽,1994年。\n方松熹:〈談談語序的修辭功能〉,《舟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舟山,1995年。\n王俊虎:〈意象‧音樂‧詩魂——徐志摩詩歌美學意蘊探析〉《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年10月第28 卷第5 期。\n什克洛夫斯基:〈情節分佈構造程序與一般的風格程序的聯繫〉,見胡經之、張首\n映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n史志謹:〈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n列 文:〈論風格學的某些問題〉,見蘇璇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n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n吳 戈:〈徐志摩詩歌的審美特徵〉《長江職工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2000年6月。\n李曉峰:〈徐志摩詩歌創作藝術風格略論〉,《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 年8月第24卷第3期。\n竺師家寧:〈語言的起源〉,《德明青年》,第28期,臺北,1973年10月。\n竺師家寧:〈自然科學與社會心理——論詞彙形成的因素〉,《語文建設通訊》,第34期,香港,1991年10月。\n竺師家寧:〈詞義場與古漢語詞彙研究〉,《紀念林景伊師逝世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範大學主編,1993年6月。\n竺師家寧:〈論詞彙學體系的建立〉,《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4年3月。\n竺師家寧:〈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7月。\n竺師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3年5月。\n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n馬 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n袁 慧:〈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詞綴探析〉,《船山學刊》第4期,2000年。\n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收錄於北大編《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n陳石林:〈「詞序顛倒」摭說〉《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第7期,2007年。\n陳玉強:〈浪漫主義的抉擇與嬗變——論徐志摩詩歌創作分期〉《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1999年。\n陳其強:〈徐志摩詩的形式感與內在精神〉《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2年。\n許 波:〈論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美〉《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9年7月。\n康志剛 :〈詩美的苦旅——論徐志摩詩歌的意象追求〉《黃岡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1999年4月。\n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n趙寧子:〈傾聽那心靈深處的顫音——談徐志摩詩歌疊字運用的抒情特點〉《語文月 刊》第十二期,1991年。\n趙景深:〈志摩師哀辭〉,《新月》月刊第四卷第一期,臺北:雕龍出版社影印本,1977年11月。\n劉吉紅:〈論徐志摩的詩歌藝術特徵〉《攀登(雙月刊)》第二期,2001年3月。\n\n六、網路資料庫\n中央研究院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n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n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語料庫\n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n元智大學 腹有詩書氣自華:唐宋詩詞資料庫\nhttp://cls.hs.yzu.edu.tw/TS_WPDB/index.htm\n元智大學 樂府詩全文檢索系統\nhttp://cls.hs.yzu.edu.tw/YFP/\n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館——NCL WWW  http://www.ncl.edu.tw/c_ncl.html\n中國期刊網(政治大學)\nhttp:cnki.csis.com.tw/\n教育部《國語辭典》網路版\n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24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2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401.pdf2.6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