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歌仔戲《呂蒙正》劇本用字研究──以陳旺欉「口述本」及陳健銘「整理本」為例
作者 蔡瑋玲
Tsai, Wei-Ling
貢獻者 潘麗珠
蔡瑋玲
Tsai, Wei-Ling
關鍵詞 歌仔戲
呂蒙正
用字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6-May-2016 16:43:40 (UTC+8)
摘要 「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為戲劇的特質之一,透過表演者的聲情與肢體,來表現戲劇作家所欲傳達給觀眾的思緒與理想,而劇作者直接表達的媒介便是「劇本」。《呂蒙正》是眾所熟知的傳統戲曲劇目,也是歌仔戲的瑰寶,其故事淵源可遠溯至宋代,迄今千年不衰,並且隨時代遞進而呈現各種不同的風貌,其在各地方劇種的演繹,均體現中國文學於藝術上的輝煌成就,以及各地方民情風俗的特色。
     戲曲的保存及發展,需透過文字的記載,再藉由論述的深化成為文化的實質內涵。有鑑於此,本文重點之一在於方言字原的探討。然而漢字形音雙衍,多有一音多義的現象;再加以閩南語常以擬音方式表達,更容易出現音同義異的現象,因此若能考求其本字用法,求其規範,於辨識意義上有莫大之利。本文希望藉由考求歌仔戲劇本的用字是否妥適的過程,探究各種不同的腳色間使用的修辭語彙,以及各腳色的遣詞造語是否妥貼的切合人物形象、主題意義,並在故事版本、本字探究等概念中,釐析文字語言運用的精緻程度,以增進對此一傳統歌仔戲劇本之了解。
     本文所探討之文本為蘭陽戲劇叢書《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故事內容反映當時社會的生活態度,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及教育意義。中國戲曲大多採用含蓄中和的表現手法,使感情的表達得以曲折宛轉,這項傳統在臺灣歌仔戲中仍然保存著,具體的表現就在於處處可見的修辭手法,就歌仔戲《呂蒙正》劇本的語言風格分析,可以發現劇中許多自然而不雕琢的修辭方法,可適度的為觀眾帶來「咀嚼」的效果。
     歷史上,呂蒙正確有其人,因此本文研究範圍包括正史、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戲曲,以及地方戲等。研究方法則是包括:文獻分析(故事來源的考校、《呂蒙正》傳統戲曲版本的整理、《呂蒙正》歌仔戲版本整理,以及專著的研析。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所出版的《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其中收錄多個版本,包含《邱萬來手抄藏本》、《張松池手抄藏本》、《林榮春手抄藏本》、《李坤樹手抄藏本》、《黃阿水手抄藏本》、《陳旺欉口述本》(以下簡稱「口述本」)、《陳健銘整理本》(以下簡稱「整理本」)等。本文論述行文主要依據陳旺欉「口述本」及陳健銘「整理本」為主。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漢)王充
      1991 《論衡》,臺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七。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
      1993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1996 《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公司經韵樓藏版。
     (漢)揚雄撰、周祖謨校、吳曉玲編
      1972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校箋》,臺北:鼎文書局。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1971 《孟子注疏》,臺北:宏業書局,《十三經注疏本》之七。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1985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之6。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1971 《論語》,臺北:宏業書局《十三經注疏本‧七》。
     (三國)陳壽
      1972 《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
     (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
      1982 《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
     (晉)郭璞
      1983 《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042本。
     (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
      1985 《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徐震堮校箋
      1989 《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南朝梁)蕭統
      1991 《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南朝梁)顧野王原編、(宋)陳彭年等編
      1979 《玉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本建德周氏藏元刊本。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
      2000 《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
      1979 《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
     (唐)魏徵等
      1979 《隋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
     (五代)王定保
      1975 《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
     (遼)行均
      1966 《龍龕手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本》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
     (宋)丁度等
      1986 《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鈔本。
     (宋)王讜
      1975 《唐語林》,臺北:世界書局。
     (宋)江少虞
      1983 《事實類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874本。
     (宋)朱熹
      1983 《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四部刊要。
     (宋)李昉
      1975 《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宋)杜大珪
      1983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450本。
     (宋)邵伯溫
      1983 《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洪興祖注
      1983 《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宋)陳彭年等
      1985 《大宋重修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公司清康熙43年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
     (宋)孫光憲
      1983 《北夢瑣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036本。
     (宋)陸游
      1983 《老學庵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葉夢得
      1983 《避暑錄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863本。
     (宋)歐陽修
      1967 《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歸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036本。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
      1979-1980 《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標點校讀本。
     (宋)黎靖德編、張伯行輯訂
      1969 《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王實甫
      1962 《呂蒙正風雪破窰記》,收於《全元雜劇初編四》,臺北:世界書局。
     (元)關漢卿
      1967 《五侯宴》,收於《元曲選外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5 《感天動地竇娥冤》,收於楊家駱主編《元人雜劇注》,臺北:世界書局,明崇禎刻本酹江集影印。
     (明)王驥德
      1971 《曲律》,收於《指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明)呂天成
      1990 《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明)胡應麟
      1963 《莊嶽委談》,收於《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
     (明)徐渭
      1982 《南詞敘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本。
     (明)張岱
      1986 《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明)張自烈編、(清)廖文英補
      1996 《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明)馮夢龍
      1976 《醒世恆言》,臺北:鼎文書局。
      1978 《喻世明言》,臺北:鼎文書局。
     (明)葉盛
      1980 《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
     (明)謝肇淛
      1971 《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明萬曆刻本。
     (清)王士禎
      1982 《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王先謙集解、(日)久保愛增注、(日)豬飼彥博補遺
      1983 《荀子集解》,臺北:蘭臺書局。
     (清)王國維
      1964 《戲曲考源》,收於《論曲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王鴻緒
      1968 《詩經傳說彙纂》,臺北:維新書局。
     (清)朱鶴齡
      1977 《杜工部詩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清)吳任臣
      1991 《字彙補》,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清康熙5年蒲陽刊本。
     (清)李漁
      1964 《閒情偶寄》,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吳敬梓
      1973 《儒林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姚燮
      1982 《今樂考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十冊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1990 《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曹雪芹
      1992 《紅樓夢》,臺北:文化圖書公司乾隆壬子本。
     (清)翟灝
      1963 《通俗編》,臺北:世界書局,《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本。
     (清)穆彰阿
      1966 《嘉慶重修一統志.河南府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6冊本。
     王永炳
      2000 《中國古典戲劇語言運用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王安祈
      1986 《明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
     王樹山等輯
      1991 《古今俗語集成》,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
      1990 《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新華書店。
      1993 《中國戲曲志.湖北卷》,北京:新華書店。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
      1995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戲劇家協會
      1958 《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湖北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申小龍
      1992 《語言的文化闡釋》,上海:知識出版社。
     朱建新編註
      1953 《樂府詩選》,臺北:正中書局。
     李申釋譯
      1997 《六祖壇經》,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李惠綿
      2002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
     吳守禮
      2000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下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漢飛
      1987 《中國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
      1982 《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邱坤良
      1981 《中國傳統戲曲音樂》,臺北:遠流出版社。
      2001 《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竺家寧
      2001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2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武俊達
      1999 《戲曲音樂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俞為民
      1994 《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胡裕樹
      1992 《現代漢語(增訂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連橫
      2001 《臺灣語典》,臺南:世峰出版社。
     陳正之
      1993 《草台高歌》,臺灣: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郭光輯注
      1997 《岳飛集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陳亞先
      1999 《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
     陳耕、曾學文
      1995 《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耕、曾學文、顏梓和
      1997 《歌仔戲史》,廈門:光民日報出版社。
     陳道復
      2003 《古詩十九首》,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進傳、劉素珍、蔡欣茹
      2000 《宜蘭本地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張月中
      1993 《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張庚、蓋叫天
      1986 《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庚、郭漢城
      1986 《中國戲曲通史2》,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炫文
      1998 《歌仔調之美》,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德明
      1995 《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許極燉
      2000 《台灣話通論‧台灣話的文字化》,臺北:南天書局。
     傅謹
      1995 《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傅惜華
      1957 《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9 《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曾永義
      1988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慶萱
      1997 《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廖奔
      2004 《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秀芳
      1992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7 《閩南語字彙(一)》,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楊家駱編
      1978 《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
      1978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上冊,臺北:世界書局。
     楊馥菱
      2001 《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
     董忠司
      2001 《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
      1987 《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臧汀生
      1996 《台語書面化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鄭英珠
      1999 《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鄭傳寅
      1995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信發
      2002 《說文部首類釋》,臺北:學生書局。
      2004 《訓詁答問》,臺北:學生書局。
     潘重規編著
      1977 《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
     蔡鐘翔
      1988 《中國古典劇論概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振魯
      1982 《當前台灣所見各省戲曲選集》,臺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錢南揚
      2003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
     戲曲.曲藝編輯委員會
      1983 《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顏天佑
      1984 《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臺北:華正書局。
     譚正壁
      1981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
     
     二、學位論文
     王良友
      2003 《「河洛歌子戲團」劇本語言之研究1991-200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懿馨
      1998 《呂蒙正故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相美
      2001 《呂蒙正故事之發展與戲曲中男女主腳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珮君
      1997 《現今舞臺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春菊
      1998 《歌仔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臺灣社會-以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呂蒙正》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春
      1994 《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瑋
      2003 《論本地歌仔呂蒙正》,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雍穆
      2002 《孟姜女歌仔冊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子良
      1990 《臺灣閩南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南臺歌仔敘錄與存目》,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師麗珠
      1992 《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三、期刊論文
     中外文化交流編輯部
      1997 〈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中外文化交流》,第6期。
      1997 〈薌劇藝術〉,《中外文化交流》,第6期。
     中國電視戲曲編輯部
      1996 〈川劇〉,四川:《中國電視戲曲》。
     王評章
      2002 〈劇種化:小劇種的保護和生存策略——薌劇發展變化的個案研究〉,福建:《福建藝術》,第3期。
     田永輝
      1992 〈梨園戲雜俎〉,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月,第75期。
     吳捷秋
      1992 〈梨園戲研究〉,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月,第75期。
     李玉玲
      2006 〈陳旺欉 本地歌仔活化石〉,《聯合報》3月11日。
     李祥石整理、陳美娥校訂
      1992 〈呂蒙正〉,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3月,第76期。
     李國俊
      2003 〈試論閩南的「歌」與「曲」〉,收於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曉苓
      1994 〈川劇三國戲三題〉,四川:《四川戲劇》。
     汪少華
      2005 〈古車輿“輢”“較”考〉,北京:《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月。
     林明德
      1988 〈歌仔戲的文化景觀〉,收於《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之序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洪惟仁
      1995 〈論閩南語教材〉,收於曹逢甫、蔡美慧編《台灣閩南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曾永義
      1977 〈戲劇的虛與實〉,收於《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盛力
      2000 〈山西劇種掃描(上)〉,山西:《文史月刊》第六期。
     陳恆嘉
      2001 〈研究之苦,運用之樂--從「拱樂社」歌仔戲劇本看臺語書面化問題〉,臺北:《傳統藝術》13期。
     廖雅欣
      2006 〈歌仔老藝師陳旺欉病逝〉,《聯合報》3月11日。
     潘師麗珠
      2001 〈從審美形態論小戲藝術的美學義涵〉,收於《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蔡欣欣
      2000 〈九0年代台灣歌仔戲表演藝術之探討〉,《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蔡尤本、許志仁口授,林任生、許書紀、張昌漢整理
      1992 〈呂蒙正破窰記〉,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3月,第76期。
     蘇英蜜
      1999 〈談梨園戲的繼承與改革〉,福建:《福建藝術》,第2期。
     四、網站資料
     王順隆
      2002 〈漢語方言中「有音無字」的書寫問題─從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的用字來看〉,收於「王順隆中文網站」:http://www32.ocn.ne.jp/~sunliong/ong.htm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2004 《異體字字典》,臺北:教育部正式五版,
     http://140.111.1.40/yitib/frb/frb04884.htm
     陳惠敏
      2006 《台客文化論壇》,收於《文化研究月報》第55期,
     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5/journal_forumtaike.htm
     楊秀芳
      1995 《閩南語本字研究專案計畫‧本字考求的方法》,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
     /EDU6300001/result/taihtm2/B7.htm?open
     謝志偉
      2004 〈好台〉,見《自由新聞網》「社論」欄,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6/today-s1.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291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潘麗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瑋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ai, Wei-L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瑋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 Wei-L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May-2016 16:43:40 (UTC+8)-
dc.date.available 6-May-2016 16:43: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May-2016 16:43: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12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48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12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為戲劇的特質之一,透過表演者的聲情與肢體,來表現戲劇作家所欲傳達給觀眾的思緒與理想,而劇作者直接表達的媒介便是「劇本」。《呂蒙正》是眾所熟知的傳統戲曲劇目,也是歌仔戲的瑰寶,其故事淵源可遠溯至宋代,迄今千年不衰,並且隨時代遞進而呈現各種不同的風貌,其在各地方劇種的演繹,均體現中國文學於藝術上的輝煌成就,以及各地方民情風俗的特色。
     戲曲的保存及發展,需透過文字的記載,再藉由論述的深化成為文化的實質內涵。有鑑於此,本文重點之一在於方言字原的探討。然而漢字形音雙衍,多有一音多義的現象;再加以閩南語常以擬音方式表達,更容易出現音同義異的現象,因此若能考求其本字用法,求其規範,於辨識意義上有莫大之利。本文希望藉由考求歌仔戲劇本的用字是否妥適的過程,探究各種不同的腳色間使用的修辭語彙,以及各腳色的遣詞造語是否妥貼的切合人物形象、主題意義,並在故事版本、本字探究等概念中,釐析文字語言運用的精緻程度,以增進對此一傳統歌仔戲劇本之了解。
     本文所探討之文本為蘭陽戲劇叢書《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故事內容反映當時社會的生活態度,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及教育意義。中國戲曲大多採用含蓄中和的表現手法,使感情的表達得以曲折宛轉,這項傳統在臺灣歌仔戲中仍然保存著,具體的表現就在於處處可見的修辭手法,就歌仔戲《呂蒙正》劇本的語言風格分析,可以發現劇中許多自然而不雕琢的修辭方法,可適度的為觀眾帶來「咀嚼」的效果。
     歷史上,呂蒙正確有其人,因此本文研究範圍包括正史、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戲曲,以及地方戲等。研究方法則是包括:文獻分析(故事來源的考校、《呂蒙正》傳統戲曲版本的整理、《呂蒙正》歌仔戲版本整理,以及專著的研析。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所出版的《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其中收錄多個版本,包含《邱萬來手抄藏本》、《張松池手抄藏本》、《林榮春手抄藏本》、《李坤樹手抄藏本》、《黃阿水手抄藏本》、《陳旺欉口述本》(以下簡稱「口述本」)、《陳健銘整理本》(以下簡稱「整理本」)等。本文論述行文主要依據陳旺欉「口述本」及陳健銘「整理本」為主。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 1-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8
     一、戲曲部分 ------------------------------------------------------- 10
     二、語文部分 ------------------------------------------------------- 12
     第貳章 《呂蒙正》劇本考校 --------------------------------------- 15-61
     第一節 《呂蒙正》故事淵源 ------------------------------------------- 15
     一、正史及稗史的記載 ------------------------------------------- 17
     二、根據正史及稗史的改寫 ------------------------------------- 22
     三、移植他人事蹟,虛構的故事 ------------------------------- 24
     第二節 《呂蒙正》傳統戲曲版本 ---------------------------------- 26
     一、宋元南戲 ----------------------------------------------------- 27
     二、元雜劇 -------------------------------------------------------- 28
     三、明清戲曲 ----------------------------------------------------- 29
     第三節 《呂蒙正》地方戲曲流傳概況 ---------------------------- 34
     一、華北地區 ----------------------------------------------------- 36
     二、華中地區 ------------------------------------------------------ 38
     三、華南地區 ------------------------------------------------------ 40
     四、華東地區 ------------------------------------------------------ 41
     五、華西地區 ----------------------------------------------------- 43
     六、東北地區 ----------------------------------------------------- 44
     第四節 《呂蒙正》歌仔戲版本 ------------------------------------- 45
     一、邱萬來藏本 -------------------------------------------------- 49
     二、張松池藏本 -------------------------------------------------- 51
     三、林榮春藏本 -------------------------------------------------- 52
     四、李坤樹藏本 -------------------------------------------------- 53
     五、黃阿水藏本 -------------------------------------------------- 53
     六、陳旺欉口述本 ----------------------------------------------- 54
     七、陳建銘整理本 ----------------------------------------------- 58
     第參章 《呂蒙正》劇本字詞考釋 ------------------------------- 63-99
     第一節 名詞 ---------------------------------------------------------- 64
     一、釋「腳」(骹) ------------------------------------------------ 64
     二、釋「湆糜」(泔糜) ------------------------------------------ 65
     三、釋「腳瘡」(尻川) ------------------------------------------ 67
     四、釋「哮龜」(痚痀) ------------------------------------------ 69
     五、釋「目屎」 ---------------------------------------------------- 71
     六、釋「代誌」(事志) ------------------------------------------ 72
     七、釋「茄芷」(茭薦) ------------------------------------------ 74
     第二節 動詞 ---------------------------------------------------------- 77
     一、釋「飫」(枵) ------------------------------------------------ 77
     二、釋「掰」(挽) ------------------------------------------------ 78
     三、釋「呷」(食) ------------------------------------------------ 79
     四、釋「燉」 ------------------------------------------------------- 82
     五、釋「賻皎」(簙局) ------------------------------------------ 83
     六、釋「代念」(帶念) ------------------------------------------ 87
     七、釋「慊」(慼) ------------------------------------------------ 88
     第三節 形容詞 ------------------------------------------------------- 89
     一、釋「憨」(戇) ------------------------------------------------ 89
     二、釋「行逆」(橫逆) ------------------------------------------ 90
     三、釋「頭機」(透機) ------------------------------------------ 91
     四、釋「水」(媠) ------------------------------------------------ 93
     五、釋「無采」(無彩) ------------------------------------------ 94
     第四節 其他詞類 ---------------------------------------------------- 95
     一、釋「賢」( ) ------------------------------------------------ 95
     二、釋「卡」(較) ------------------------------------------------ 95
     三、釋「甲」(合) ------------------------------------------------ 97
     第肆章 《呂蒙正》劇本語言風格分析 ---------------------- 101-153
     第一節 唱念用詞之共通性 --------------------------------------- 102
     一、自報家門 ---------------------------------------------------- 102
     二、唱腔用韻 ---------------------------------------------------- 106
     三、修辭手法 ---------------------------------------------------- 111
     第二節 唱念用詞之個別性 --------------------------------------- 140
     一、自報家門 ---------------------------------------------------- 140
     二、唱腔用韻 ---------------------------------------------------- 142
     三、人物形象 ---------------------------------------------------- 147
     第伍章 結論 -------------------------------------------------------- 155-170
     第一節 《呂蒙正》歷史故事的世俗化 --------------------------- 155
     一、故事來源及演化 ------------------------------------------- 155
     二、戲曲搬演之虛實 ------------------------------------------- 157
     第二節 《呂蒙正》劇本保存古代漢語史料 --------------------- 161
     一、閩南語之書面化 ------------------------------------------- 161
     二、歌仔戲劇本用字之規範化 ------------------------------- 163
     第三節 《呂蒙正》劇本蘊涵之臺灣雅俗文化 ------------------ 164
     一、臺灣文化之雅俗 ------------------------------------------- 164
     二、歌仔戲音韻修辭之美 ------------------------------------- 166
     三、歌仔戲人物形象之特出 ---------------------------------- 169
     參考書目 --------------------------------------------------------------- 171-183
     附錄 ---------------------------------------------------------------------- 185-18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歌仔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呂蒙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用字zh_TW
dc.title (題名) 歌仔戲《呂蒙正》劇本用字研究──以陳旺欉「口述本」及陳健銘「整理本」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漢)王充
      1991 《論衡》,臺北:世界書局《諸子集成》七。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
      1993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1996 《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公司經韵樓藏版。
     (漢)揚雄撰、周祖謨校、吳曉玲編
      1972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校箋》,臺北:鼎文書局。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1971 《孟子注疏》,臺北:宏業書局,《十三經注疏本》之七。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1985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之6。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1971 《論語》,臺北:宏業書局《十三經注疏本‧七》。
     (三國)陳壽
      1972 《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
     (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
      1982 《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
     (晉)郭璞
      1983 《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042本。
     (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
      1985 《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徐震堮校箋
      1989 《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南朝梁)蕭統
      1991 《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南朝梁)顧野王原編、(宋)陳彭年等編
      1979 《玉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本建德周氏藏元刊本。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
      2000 《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
      1979 《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
     (唐)魏徵等
      1979 《隋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
     (五代)王定保
      1975 《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
     (遼)行均
      1966 《龍龕手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本》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
     (宋)丁度等
      1986 《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鈔本。
     (宋)王讜
      1975 《唐語林》,臺北:世界書局。
     (宋)江少虞
      1983 《事實類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874本。
     (宋)朱熹
      1983 《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四部刊要。
     (宋)李昉
      1975 《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宋)杜大珪
      1983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450本。
     (宋)邵伯溫
      1983 《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洪興祖注
      1983 《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宋)陳彭年等
      1985 《大宋重修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公司清康熙43年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
     (宋)孫光憲
      1983 《北夢瑣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036本。
     (宋)陸游
      1983 《老學庵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葉夢得
      1983 《避暑錄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863本。
     (宋)歐陽修
      1967 《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歸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1036本。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
      1979-1980 《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標點校讀本。
     (宋)黎靖德編、張伯行輯訂
      1969 《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王實甫
      1962 《呂蒙正風雪破窰記》,收於《全元雜劇初編四》,臺北:世界書局。
     (元)關漢卿
      1967 《五侯宴》,收於《元曲選外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5 《感天動地竇娥冤》,收於楊家駱主編《元人雜劇注》,臺北:世界書局,明崇禎刻本酹江集影印。
     (明)王驥德
      1971 《曲律》,收於《指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明)呂天成
      1990 《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明)胡應麟
      1963 《莊嶽委談》,收於《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
     (明)徐渭
      1982 《南詞敘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本。
     (明)張岱
      1986 《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明)張自烈編、(清)廖文英補
      1996 《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明)馮夢龍
      1976 《醒世恆言》,臺北:鼎文書局。
      1978 《喻世明言》,臺北:鼎文書局。
     (明)葉盛
      1980 《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
     (明)謝肇淛
      1971 《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明萬曆刻本。
     (清)王士禎
      1982 《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王先謙集解、(日)久保愛增注、(日)豬飼彥博補遺
      1983 《荀子集解》,臺北:蘭臺書局。
     (清)王國維
      1964 《戲曲考源》,收於《論曲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王鴻緒
      1968 《詩經傳說彙纂》,臺北:維新書局。
     (清)朱鶴齡
      1977 《杜工部詩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清)吳任臣
      1991 《字彙補》,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清康熙5年蒲陽刊本。
     (清)李漁
      1964 《閒情偶寄》,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吳敬梓
      1973 《儒林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姚燮
      1982 《今樂考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十冊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1990 《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清)曹雪芹
      1992 《紅樓夢》,臺北:文化圖書公司乾隆壬子本。
     (清)翟灝
      1963 《通俗編》,臺北:世界書局,《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本。
     (清)穆彰阿
      1966 《嘉慶重修一統志.河南府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6冊本。
     王永炳
      2000 《中國古典戲劇語言運用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王安祈
      1986 《明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
     王樹山等輯
      1991 《古今俗語集成》,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
      1990 《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新華書店。
      1993 《中國戲曲志.湖北卷》,北京:新華書店。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
      1995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戲劇家協會
      1958 《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湖北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申小龍
      1992 《語言的文化闡釋》,上海:知識出版社。
     朱建新編註
      1953 《樂府詩選》,臺北:正中書局。
     李申釋譯
      1997 《六祖壇經》,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李惠綿
      2002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
     吳守禮
      2000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下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漢飛
      1987 《中國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
      1982 《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邱坤良
      1981 《中國傳統戲曲音樂》,臺北:遠流出版社。
      2001 《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竺家寧
      2001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2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武俊達
      1999 《戲曲音樂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俞為民
      1994 《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胡裕樹
      1992 《現代漢語(增訂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連橫
      2001 《臺灣語典》,臺南:世峰出版社。
     陳正之
      1993 《草台高歌》,臺灣: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郭光輯注
      1997 《岳飛集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陳亞先
      1999 《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
     陳耕、曾學文
      1995 《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耕、曾學文、顏梓和
      1997 《歌仔戲史》,廈門:光民日報出版社。
     陳道復
      2003 《古詩十九首》,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進傳、劉素珍、蔡欣茹
      2000 《宜蘭本地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張月中
      1993 《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張庚、蓋叫天
      1986 《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庚、郭漢城
      1986 《中國戲曲通史2》,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炫文
      1998 《歌仔調之美》,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德明
      1995 《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許極燉
      2000 《台灣話通論‧台灣話的文字化》,臺北:南天書局。
     傅謹
      1995 《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傅惜華
      1957 《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9 《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曾永義
      1988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慶萱
      1997 《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廖奔
      2004 《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秀芳
      1992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7 《閩南語字彙(一)》,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楊家駱編
      1978 《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本。
      1978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上冊,臺北:世界書局。
     楊馥菱
      2001 《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
     董忠司
      2001 《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
      1987 《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臧汀生
      1996 《台語書面化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鄭英珠
      1999 《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鄭傳寅
      1995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信發
      2002 《說文部首類釋》,臺北:學生書局。
      2004 《訓詁答問》,臺北:學生書局。
     潘重規編著
      1977 《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
     蔡鐘翔
      1988 《中國古典劇論概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振魯
      1982 《當前台灣所見各省戲曲選集》,臺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錢南揚
      2003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
     戲曲.曲藝編輯委員會
      1983 《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顏天佑
      1984 《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臺北:華正書局。
     譚正壁
      1981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
     
     二、學位論文
     王良友
      2003 《「河洛歌子戲團」劇本語言之研究1991-200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懿馨
      1998 《呂蒙正故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相美
      2001 《呂蒙正故事之發展與戲曲中男女主腳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珮君
      1997 《現今舞臺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春菊
      1998 《歌仔戲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臺灣社會-以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呂蒙正》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春
      1994 《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瑋
      2003 《論本地歌仔呂蒙正》,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雍穆
      2002 《孟姜女歌仔冊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子良
      1990 《臺灣閩南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南臺歌仔敘錄與存目》,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師麗珠
      1992 《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三、期刊論文
     中外文化交流編輯部
      1997 〈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中外文化交流》,第6期。
      1997 〈薌劇藝術〉,《中外文化交流》,第6期。
     中國電視戲曲編輯部
      1996 〈川劇〉,四川:《中國電視戲曲》。
     王評章
      2002 〈劇種化:小劇種的保護和生存策略——薌劇發展變化的個案研究〉,福建:《福建藝術》,第3期。
     田永輝
      1992 〈梨園戲雜俎〉,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月,第75期。
     吳捷秋
      1992 〈梨園戲研究〉,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月,第75期。
     李玉玲
      2006 〈陳旺欉 本地歌仔活化石〉,《聯合報》3月11日。
     李祥石整理、陳美娥校訂
      1992 〈呂蒙正〉,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3月,第76期。
     李國俊
      2003 〈試論閩南的「歌」與「曲」〉,收於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曉苓
      1994 〈川劇三國戲三題〉,四川:《四川戲劇》。
     汪少華
      2005 〈古車輿“輢”“較”考〉,北京:《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月。
     林明德
      1988 〈歌仔戲的文化景觀〉,收於《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之序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洪惟仁
      1995 〈論閩南語教材〉,收於曹逢甫、蔡美慧編《台灣閩南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曾永義
      1977 〈戲劇的虛與實〉,收於《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盛力
      2000 〈山西劇種掃描(上)〉,山西:《文史月刊》第六期。
     陳恆嘉
      2001 〈研究之苦,運用之樂--從「拱樂社」歌仔戲劇本看臺語書面化問題〉,臺北:《傳統藝術》13期。
     廖雅欣
      2006 〈歌仔老藝師陳旺欉病逝〉,《聯合報》3月11日。
     潘師麗珠
      2001 〈從審美形態論小戲藝術的美學義涵〉,收於《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蔡欣欣
      2000 〈九0年代台灣歌仔戲表演藝術之探討〉,《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蔡尤本、許志仁口授,林任生、許書紀、張昌漢整理
      1992 〈呂蒙正破窰記〉,收於《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3月,第76期。
     蘇英蜜
      1999 〈談梨園戲的繼承與改革〉,福建:《福建藝術》,第2期。
     四、網站資料
     王順隆
      2002 〈漢語方言中「有音無字」的書寫問題─從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的用字來看〉,收於「王順隆中文網站」:http://www32.ocn.ne.jp/~sunliong/ong.htm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2004 《異體字字典》,臺北:教育部正式五版,
     http://140.111.1.40/yitib/frb/frb04884.htm
     陳惠敏
      2006 《台客文化論壇》,收於《文化研究月報》第55期,
     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5/journal_forumtaike.htm
     楊秀芳
      1995 《閩南語本字研究專案計畫‧本字考求的方法》,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
     /EDU6300001/result/taihtm2/B7.htm?open
     謝志偉
      2004 〈好台〉,見《自由新聞網》「社論」欄,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feb/16/today-s1.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