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戰國時代趙國的軍事與外交
Zhao’s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作者 邱澤瑋
貢獻者 孫鐵剛
邱澤瑋
關鍵詞 趙國
軍事
外交
胡服騎射
長平之戰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1:57:27 (UTC+8)
摘要 趙國遠祖受封於周天子,於西周末年投奔晉國,靠著晉國公室對異姓的信任與重用,逐步在晉國壯大勢力。雖然曾歷經波折,勢力大衰,但仍能迅速重振聲威,甚至成為晉末掌握大權的六卿之一。在六卿發生爭鬥的期間,趙氏選擇往邊疆地區發展,在晉國北部奠定基本勢力,並採聯合韓、魏的策略,擊敗智氏,與韓、魏一同完成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日後並獲得周天子的正式策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建立後,先以北方的勢力範圍為基礎向中原發展,與魏國利益產生衝突,導致兩國關係決裂。魏國曾一度攻陷趙都邯鄲,趙國幸好得到齊國的援救,不致滅亡,壓制了魏國欲統一三晉的野心。但是趙國幾度向中原進攻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對衛國的征伐,屢次為魏國攔阻,擴張不順。趙肅侯晚年在南疆修築長城,有暫停向中原擴張、轉換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趙武靈王繼位後,認為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局勢險惡,決定改以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山國,作為擴張對象的首選,但他也深知,必須推動改革,才能達成目的。趙國位於北方,與胡人為鄰,文化圈內的胡人色彩較重,讓趙武靈王比其他中原國家的國君,更早產生了以北方異族特色,做為改革主軸的想法,再加上他參考過去趙國與邊疆民族作戰的經驗,認為趙國軍隊必須向北方民族學習其擅於騎射的優點。於是趙武靈王決定,先維持與周邊強國的友好關係,爭取到足夠的改革時間後,強勢在國內推動胡服騎射改革,大幅提升了趙國軍事實力,日後不但消滅了中山,也降服了北方的林胡、樓煩,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
      趙武靈王曾一度欲從北方奇襲秦國,惜因沙丘宮變身死而壯志未酬,趙惠文王雖未能實現其父遺願,但尚能維持趙國強盛地位。五國伐齊後,趙國甚至成為東方軍事最強國家,阻止秦國東擴野心。但是趙孝成王繼位後國力轉衰,長平之戰又慘敗,大傷元氣,讓秦國東進的阻力大減。秦攻邯鄲的危局,雖得各國救趙而解危,趙國仍須設法維持和平,爭取休養生息重振旗鼓的機會。只可惜秦國不願趙國再度崛起,不斷進擊趙國,終讓趙國西邊領土逐漸為秦所佔,疆域日益縮減。趙國雖然對燕與匈奴的戰爭都獲得勝利,仍無法彌補對秦戰爭的損失。趙幽繆王殺李牧,導致邯鄲為秦攻陷。公子嘉在北方代地即位,放下與燕國的仇怨,聯兵抗秦,但為時已晚,代王嘉最後仍被俘虜,趙國滅亡。
      從趙國的軍事與外交行動,可看出軍事與外交配合得宜,讓趙國在北方與中山擴張較為順利。然而在中原擴張時,由於未能做好外交工作,導致一再與強鄰衝突,讓趙國始終居於偏北區域,無法順利進行中原的擴張。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國語韋氏解》,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1975。
     2.《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台北:洪業文化,1993。
     3.《晏子春秋今註今譯》,王更生註譯,台北:台灣商務,1996。
     4.《孫子十家注》,曹操等解,孫星衍等注,台北:廣文書局,1978。
     5.《孫子今註今譯》,魏汝霖註譯,台北:台灣商務,1984。
     6.《孫臏兵法解讀》,楊玲,北京:軍事科學,2002。
     7.《韓非子校釋》,陳啟天,台北:台灣中華叢書委員會, 1958。
     8.《呂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02。
     9.《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方詩銘、王修齡,上海:上海古籍,2005。
     10.《戰國縱橫家書 : 馬王堆漢墓帛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北京:文物出版,1976。
     11.《戰國策新校注》,繆文遠,成都:巴蜀書社,1998。
     12.《戰國策全譯》,王守謙等譯,貴州:貴州人民,1992。
     13.《戰國策箋證》,范祥雍,上海:上海古籍,2006。
     14.《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北京:中華書局,三家注點校本,2007第21次印刷。
     15.《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台北:樂天出版,1972。
     16.《史記箋證》,韓兆琦,江西:江西人民,2005。
     17.《韓詩外傳集釋》,【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18.《前漢書補注》,【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台北:藝文,1956。
     19.《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經韵樓藏版,台北:黎明,1975。
     20.《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
     
     
     (二)專書:
     1.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話》,台北:黎明,1985。
     2.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
     3.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二)》,台北:黎明,1989。
     4.王樹新、謝克敏、馬四清,《戰國長平之戰新考》,北京:軍事科學,2007。
     5.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6.江鴻,《匈奴興亡之追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7.沈長雲等著,《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李唐,《戰國七雄》,臺北:國家,1991。
     9.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3。
     10.林幹,《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2007。
     11.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2007。
     12.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1990。
     13.黃中葉,《戰國盛世》,鄭州:河南人民,1998。
     14.陳東林,《論中國戰國史》,屏東:益民叢書,1982。
     15.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
     16.童書業,《春秋史》,台北:開明書局,1978。
     17.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18.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
     19.楊寬,《戰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0.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21.楊寬、吳皓坤,《戰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2.趙樹文、燕宇,《趙都考古探索》,當代中國,1993。
     23.鄭均,《戰國紀事》,臺北:文史哲,1993。
     24.黎東方,《先秦史》,台北:台灣商務,1995。
     25.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台北:台大出版,2005。
     26.戰爭簡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戰爭簡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27.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聯經,1998。
     28.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
     29.藍永蔚,《春秋時代的步兵》,北京:中華書局,1979。
     3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1985。
     31.龔書鐸、劉德麟,《圖說春秋‧戰國》,台北:鳳凰,2006。
     
     (三)期刊論文:
     1.王明俊、王玲,〈春秋戰國時期軍中射箭訓練的發展〉,《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6(南京,2007.12):38-40。
     2.王杰鋒,〈論趙國君主繼承制〉,《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1(惠州,2008.02):77-80。
     3.王興,〈趙國的南北長城〉,《邯鄲師專學報》,14.4(邯鄲,2004.12):7-10。
     4.白音查干,〈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5(呼和浩特,1999):51-55。
     5.白國紅,〈論趙國的軍事賞罰制度〉,《河北師大學報》,3(石家莊,1998):53-56、66。
     6.白國紅,〈試論趙國的人事管理制度〉,《邯鄲師專學報》,9.4(邯鄲,1999.12):6-10。
     7.白國紅,〈試論先秦時期趙國的封君制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石家莊,2002.01):81-83。
     8.白國紅,〈”趙氏孤兒”史實辨析〉,《北方論叢》,195(哈爾濱,2006.01):90-92。
     9.白國紅,〈世族的崛起與春秋政治格局的演變-以晉國趙氏為個案〉,《青海社會科學》,1(西寧,2006):93-96。
     10.白國紅,〈關於中國第一支建制騎兵的史學思考〉,《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3(石家莊,2006):138-141。
     11.白國紅,〈”下宮之難”探析〉,《史學集刊》,2(長春,2006.03):11-16。
     12.白國紅、陳艷,〈試論趙簡子的”北進戰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3(石家莊,2006.05):128-131。
     13.白國紅,〈晉陽之戰新探〉,《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1(臨汾,2008.01):40-42。
     14.任力,〈群雄相爭 略遠者勝-戰國列強戰略得失評述〉,《軍事歷史研究》,4(上海,1994):109、125-135。
     15.李久昌,〈論戰國趙都中牟的歷史地位〉,《史學月刊》,4(開封,2005):22-27。
     16.李文華、陳迪里、李紅芳,〈從成語典故管窺趙國軍事文化〉,《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2.3(邯鄲,2005.09):60-63。
     17.李辰增,〈邯鄲典故中的用人啟示〉,《探索與求是》,3(石家莊,1996):25-26。
     18.沈長雲,〈關於趙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邯鄲師專學報》,9.2(邯鄲,1999.06):1-5。
     19.杜獻寧、任永芬,〈弓弩及其在趙國軍隊中的應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4(邯鄲,2006.12):72-73。
     20.孟古托力,〈騎兵的定界和起源〉,《北方文物》,2(哈爾濱,2003):85-94。
     21.孟光耀、趙建朝,〈對胡服騎射進程的認識〉,《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邯鄲,2007.12):4-6、11。
     22.周建英,〈趙國官制考〉,《衡水師專學報》,1.4(衡水,1999.12):25-29。
     23.林獻忠,〈試論趙國兩次改革指導思想的變化〉,《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4(邯鄲,2006.12):78-79。
     24.侯英梅、溫耀剛,〈評長平之戰中趙括的啟用及趙國的決策得失〉,《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1(邯鄲,2006.03):76-77。
     25.康玉慶,〈趙國初都晉陽城〉,《山西老年》,4(太原,2000):45。
     26.康玉慶,〈試論太原在古都史上的重要地位〉,《太原大學學報》,6.4(太原,2005.12):68-71。
     27.郝良真、孫繼民,〈論早期邯鄲城的興起〉,《邯鄲師專學報》,10.2(邯鄲,2000.06):3-6。
     28.郝良真、侯廷生,〈馮亭獻上黨與趙國實為詐降辨〉,《河北學刊》,23.1,(石家莊,2003.01):201-203。
     29.晁福林,〈五國攻秦與修魚之戰考〉,《安徽史學》,1(合肥,1996):20-24。
     30.孫斌來,〈秦統一六國原因的再探討〉,《人文雜志》,1(西安,2003):76-85。
     31.孫繼民,〈趙桓子都代考〉,《河北學刊》,1(石家莊,1999):80-84。
     32.崔向東、賈義杰,〈論趙國歷史上的改革〉,《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錦州,1994):75-79。
     33.陳光唐,〈趙都邯鄲故城的布局和興衰變化(上)〉,《邯鄲師專學報》,9.1(邯鄲,1999.03):37-42、55。
     34.陳光唐,〈趙都邯鄲故城的布局和興衰變化(下)〉,《邯鄲師專學報》,9.2(邯鄲,1999.06):6-10。
     35.陳昌遠,〈趙國的疆域與地理特徵〉,《河北學刊》,5(石家莊,1985):68-70。
     36.張郁,〈呼和浩特地區的古戰場〉,《內蒙古文物考古》,1(呼和浩特,1996):45-54。
     37.張海瀛,〈趙簡子家族與早期晉陽文化〉,3《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太原,2004):37-40。
     38.張箭,〈戰國長平之戰趙降卒被秦坑殺數新探〉,《齊魯學刊》,4(曲阜,2006):45-47。
     39.張潤澤,〈先秦趙國繼承制度初探〉,《邯鄲師專學報》,10.4(邯鄲,2000.12):5-9。
     40.許錫強,〈廉頗對秦作戰乏善可陳〉,《閱讀與寫作》,10(南寧,2001):28-29。
     41.雁俠,〈先秦趙國疆域變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鄭州,1991):77-90。
     42.靳生禾,〈趙國氏族族源商榷〉,《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2(太原,2001.04):19-23。
     43.楊英法、李繼勇、徐祥林,〈趙長城古今考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2.01(邯鄲,2005.03):50-51。
     44.楊秋梅,〈晉國後期內戰及其歷史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3.03(臨汾,1996.07):65-67、78。
     45.董海林,〈古趙興衰及其啟示〉,《邯鄲學院學報》,15.4(邯鄲,2005.12):19-24。
     46.楊莉莉,〈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在內蒙古地區郡的設立〉,《西部資源》,6(呼和浩特,2006):46。
     47.鄒萬銀,〈河套文明傳承弘揚者之一-趙武靈王〉,《前沿》,3(呼和浩特,2006):177-178。
     48.趙伯雄,〈周代大夫階層的歷史發展〉,《內蒙古大學學報》,2(呼和浩特,1983):1-26。
     49.劉合心,〈趙國的源頭〉,《中關村》,9(北京,2006):112-114。
     50.劉勝利,〈管窺胡服騎射〉,《彭城職業大學學報》,19.3(徐州,2004.06):84-85、93。
     51.樂慶森、趙洪斌,〈趙國的壽陵〉,《邯鄲學院學報》,15.4(邯鄲,2005.12):29-30。
     52.韓立基、賈曉,〈代王城城址調查報告〉,《文物春秋》,3(石家莊,1997):20-26。
     53.謝庚生、蔡良俊,〈廉頗負荊請罪時年齡初考〉,《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鹽城,1994):68-69。
     54.魏建震,〈平原君身世與任趙相考〉,《邯鄲師專學報》,9.4(邯鄲,1999.12):1-5。
     
     (四)博碩士論文:
     1.張莉,〈從史記記載看三晉地區戰爭頻仍的原因〉,太原:山西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2.李志國,〈春秋時期的趙氏家族〉,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3.吳曉霞,〈試析晉國的六卿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4.林獻忠,〈趙國發展戰略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區域文化史碩士論文,2007。
     5.馮秀環,〈試論戰國中山國的軍事制度〉,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4153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3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孫鐵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澤瑋zh_TW
dc.creator (作者) 邱澤瑋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1:57:27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1:57: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1:57: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3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3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趙國遠祖受封於周天子,於西周末年投奔晉國,靠著晉國公室對異姓的信任與重用,逐步在晉國壯大勢力。雖然曾歷經波折,勢力大衰,但仍能迅速重振聲威,甚至成為晉末掌握大權的六卿之一。在六卿發生爭鬥的期間,趙氏選擇往邊疆地區發展,在晉國北部奠定基本勢力,並採聯合韓、魏的策略,擊敗智氏,與韓、魏一同完成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日後並獲得周天子的正式策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建立後,先以北方的勢力範圍為基礎向中原發展,與魏國利益產生衝突,導致兩國關係決裂。魏國曾一度攻陷趙都邯鄲,趙國幸好得到齊國的援救,不致滅亡,壓制了魏國欲統一三晉的野心。但是趙國幾度向中原進攻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對衛國的征伐,屢次為魏國攔阻,擴張不順。趙肅侯晚年在南疆修築長城,有暫停向中原擴張、轉換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趙武靈王繼位後,認為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局勢險惡,決定改以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山國,作為擴張對象的首選,但他也深知,必須推動改革,才能達成目的。趙國位於北方,與胡人為鄰,文化圈內的胡人色彩較重,讓趙武靈王比其他中原國家的國君,更早產生了以北方異族特色,做為改革主軸的想法,再加上他參考過去趙國與邊疆民族作戰的經驗,認為趙國軍隊必須向北方民族學習其擅於騎射的優點。於是趙武靈王決定,先維持與周邊強國的友好關係,爭取到足夠的改革時間後,強勢在國內推動胡服騎射改革,大幅提升了趙國軍事實力,日後不但消滅了中山,也降服了北方的林胡、樓煩,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
      趙武靈王曾一度欲從北方奇襲秦國,惜因沙丘宮變身死而壯志未酬,趙惠文王雖未能實現其父遺願,但尚能維持趙國強盛地位。五國伐齊後,趙國甚至成為東方軍事最強國家,阻止秦國東擴野心。但是趙孝成王繼位後國力轉衰,長平之戰又慘敗,大傷元氣,讓秦國東進的阻力大減。秦攻邯鄲的危局,雖得各國救趙而解危,趙國仍須設法維持和平,爭取休養生息重振旗鼓的機會。只可惜秦國不願趙國再度崛起,不斷進擊趙國,終讓趙國西邊領土逐漸為秦所佔,疆域日益縮減。趙國雖然對燕與匈奴的戰爭都獲得勝利,仍無法彌補對秦戰爭的損失。趙幽繆王殺李牧,導致邯鄲為秦攻陷。公子嘉在北方代地即位,放下與燕國的仇怨,聯兵抗秦,但為時已晚,代王嘉最後仍被俘虜,趙國滅亡。
      從趙國的軍事與外交行動,可看出軍事與外交配合得宜,讓趙國在北方與中山擴張較為順利。然而在中原擴張時,由於未能做好外交工作,導致一再與強鄰衝突,讓趙國始終居於偏北區域,無法順利進行中原的擴張。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回顧........................................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6
     
     第二章 趙氏草創時期的軍事與外交..............................9
     第一節 趙氏的淵源......................................9
     第二節 趙氏入晉到六卿專政..............................10
     第三節 趙簡子時期的軍事與外交活動.......................17
     第四節 趙襄子建立趙國及其軍事與外交活動..................22
     
     第三章 趙國向中原拓展時期的軍事與外交.......................30
     第一節 遷都中牟並嘗試前進中原的趙獻子時期...............30
     第二節 趙國終獲策命的趙烈侯時期 .......................33
     第三節 遷都邯鄲並對外擴張的趙敬侯時期...................36
     第四節 進攻中原並爆發邯鄲之難的趙成侯時期...............40
     第五節 由進攻轉為防禦的趙肅侯時期..................... 46
     
     第四章 趙國鼎盛時期的軍事與外交.............................49
     第一節 趙武靈王在位前期的的軍事與外交活動................49
     第二節 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53
     第三節 趙武靈王開始推行改革後的的軍事與外交活動...........59
     第四節 趙惠文王時期的軍事與外交活動......................63
     
     第五章 趙國由盛轉衰時期的軍事與外交..........................70
     第一節 趙孝成王的即位與趙衰亡原因初現....................70
     第二節 長平之戰-影響趙國盛衰與戰國局勢的大戰役...........72
     第三節 長平之戰勝負原因探討............................78
     第四節 邯鄲保衛戰.....................................82
     第五節 趙燕戰爭與秦對趙的進一步攻略.....................85
     第六節 李牧破匈奴.....................................87
     第七節 趙悼襄王、幽繆王到代王嘉時期.....................89
     
     第六章 結論...............................................93
     
     內文插圖目次
     圖一 趙氏都邑遷徙簡圖(從耿到邯鄲)........................38
     圖二 趙國與中山地理位置圖.................................52
     圖三 趙武靈王擴張形勢圖...................................63
     圖四 秦趙長平會戰一般形勢圖...............................75
     圖五 秦趙長平會戰經過圖...................................77
     
     附表目次
     附表一 趙氏世系表.........................................97
     附表二 趙氏大事年表.......................................99
     
     徵引書目.................................................106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3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趙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胡服騎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長平之戰zh_TW
dc.title (題名) 戰國時代趙國的軍事與外交zh_TW
dc.title (題名) Zhao’s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國語韋氏解》,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1975。
     2.《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台北:洪業文化,1993。
     3.《晏子春秋今註今譯》,王更生註譯,台北:台灣商務,1996。
     4.《孫子十家注》,曹操等解,孫星衍等注,台北:廣文書局,1978。
     5.《孫子今註今譯》,魏汝霖註譯,台北:台灣商務,1984。
     6.《孫臏兵法解讀》,楊玲,北京:軍事科學,2002。
     7.《韓非子校釋》,陳啟天,台北:台灣中華叢書委員會, 1958。
     8.《呂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02。
     9.《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方詩銘、王修齡,上海:上海古籍,2005。
     10.《戰國縱橫家書 : 馬王堆漢墓帛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北京:文物出版,1976。
     11.《戰國策新校注》,繆文遠,成都:巴蜀書社,1998。
     12.《戰國策全譯》,王守謙等譯,貴州:貴州人民,1992。
     13.《戰國策箋證》,范祥雍,上海:上海古籍,2006。
     14.《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北京:中華書局,三家注點校本,2007第21次印刷。
     15.《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台北:樂天出版,1972。
     16.《史記箋證》,韓兆琦,江西:江西人民,2005。
     17.《韓詩外傳集釋》,【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18.《前漢書補注》,【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注,台北:藝文,1956。
     19.《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經韵樓藏版,台北:黎明,1975。
     20.《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
     
     
     (二)專書:
     1.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話》,台北:黎明,1985。
     2.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台北:國立編譯館,1990。
     3.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二)》,台北:黎明,1989。
     4.王樹新、謝克敏、馬四清,《戰國長平之戰新考》,北京:軍事科學,2007。
     5.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6.江鴻,《匈奴興亡之追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7.沈長雲等著,《趙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李唐,《戰國七雄》,臺北:國家,1991。
     9.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3。
     10.林幹,《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2007。
     11.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2007。
     12.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1990。
     13.黃中葉,《戰國盛世》,鄭州:河南人民,1998。
     14.陳東林,《論中國戰國史》,屏東:益民叢書,1982。
     15.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
     16.童書業,《春秋史》,台北:開明書局,1978。
     17.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18.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
     19.楊寬,《戰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0.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21.楊寬、吳皓坤,《戰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2.趙樹文、燕宇,《趙都考古探索》,當代中國,1993。
     23.鄭均,《戰國紀事》,臺北:文史哲,1993。
     24.黎東方,《先秦史》,台北:台灣商務,1995。
     25.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台北:台大出版,2005。
     26.戰爭簡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戰爭簡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27.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聯經,1998。
     28.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
     29.藍永蔚,《春秋時代的步兵》,北京:中華書局,1979。
     3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1985。
     31.龔書鐸、劉德麟,《圖說春秋‧戰國》,台北:鳳凰,2006。
     
     (三)期刊論文:
     1.王明俊、王玲,〈春秋戰國時期軍中射箭訓練的發展〉,《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6(南京,2007.12):38-40。
     2.王杰鋒,〈論趙國君主繼承制〉,《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1(惠州,2008.02):77-80。
     3.王興,〈趙國的南北長城〉,《邯鄲師專學報》,14.4(邯鄲,2004.12):7-10。
     4.白音查干,〈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5(呼和浩特,1999):51-55。
     5.白國紅,〈論趙國的軍事賞罰制度〉,《河北師大學報》,3(石家莊,1998):53-56、66。
     6.白國紅,〈試論趙國的人事管理制度〉,《邯鄲師專學報》,9.4(邯鄲,1999.12):6-10。
     7.白國紅,〈試論先秦時期趙國的封君制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石家莊,2002.01):81-83。
     8.白國紅,〈”趙氏孤兒”史實辨析〉,《北方論叢》,195(哈爾濱,2006.01):90-92。
     9.白國紅,〈世族的崛起與春秋政治格局的演變-以晉國趙氏為個案〉,《青海社會科學》,1(西寧,2006):93-96。
     10.白國紅,〈關於中國第一支建制騎兵的史學思考〉,《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3(石家莊,2006):138-141。
     11.白國紅,〈”下宮之難”探析〉,《史學集刊》,2(長春,2006.03):11-16。
     12.白國紅、陳艷,〈試論趙簡子的”北進戰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3(石家莊,2006.05):128-131。
     13.白國紅,〈晉陽之戰新探〉,《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5.1(臨汾,2008.01):40-42。
     14.任力,〈群雄相爭 略遠者勝-戰國列強戰略得失評述〉,《軍事歷史研究》,4(上海,1994):109、125-135。
     15.李久昌,〈論戰國趙都中牟的歷史地位〉,《史學月刊》,4(開封,2005):22-27。
     16.李文華、陳迪里、李紅芳,〈從成語典故管窺趙國軍事文化〉,《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2.3(邯鄲,2005.09):60-63。
     17.李辰增,〈邯鄲典故中的用人啟示〉,《探索與求是》,3(石家莊,1996):25-26。
     18.沈長雲,〈關於趙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邯鄲師專學報》,9.2(邯鄲,1999.06):1-5。
     19.杜獻寧、任永芬,〈弓弩及其在趙國軍隊中的應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4(邯鄲,2006.12):72-73。
     20.孟古托力,〈騎兵的定界和起源〉,《北方文物》,2(哈爾濱,2003):85-94。
     21.孟光耀、趙建朝,〈對胡服騎射進程的認識〉,《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邯鄲,2007.12):4-6、11。
     22.周建英,〈趙國官制考〉,《衡水師專學報》,1.4(衡水,1999.12):25-29。
     23.林獻忠,〈試論趙國兩次改革指導思想的變化〉,《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4(邯鄲,2006.12):78-79。
     24.侯英梅、溫耀剛,〈評長平之戰中趙括的啟用及趙國的決策得失〉,《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3.1(邯鄲,2006.03):76-77。
     25.康玉慶,〈趙國初都晉陽城〉,《山西老年》,4(太原,2000):45。
     26.康玉慶,〈試論太原在古都史上的重要地位〉,《太原大學學報》,6.4(太原,2005.12):68-71。
     27.郝良真、孫繼民,〈論早期邯鄲城的興起〉,《邯鄲師專學報》,10.2(邯鄲,2000.06):3-6。
     28.郝良真、侯廷生,〈馮亭獻上黨與趙國實為詐降辨〉,《河北學刊》,23.1,(石家莊,2003.01):201-203。
     29.晁福林,〈五國攻秦與修魚之戰考〉,《安徽史學》,1(合肥,1996):20-24。
     30.孫斌來,〈秦統一六國原因的再探討〉,《人文雜志》,1(西安,2003):76-85。
     31.孫繼民,〈趙桓子都代考〉,《河北學刊》,1(石家莊,1999):80-84。
     32.崔向東、賈義杰,〈論趙國歷史上的改革〉,《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錦州,1994):75-79。
     33.陳光唐,〈趙都邯鄲故城的布局和興衰變化(上)〉,《邯鄲師專學報》,9.1(邯鄲,1999.03):37-42、55。
     34.陳光唐,〈趙都邯鄲故城的布局和興衰變化(下)〉,《邯鄲師專學報》,9.2(邯鄲,1999.06):6-10。
     35.陳昌遠,〈趙國的疆域與地理特徵〉,《河北學刊》,5(石家莊,1985):68-70。
     36.張郁,〈呼和浩特地區的古戰場〉,《內蒙古文物考古》,1(呼和浩特,1996):45-54。
     37.張海瀛,〈趙簡子家族與早期晉陽文化〉,3《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太原,2004):37-40。
     38.張箭,〈戰國長平之戰趙降卒被秦坑殺數新探〉,《齊魯學刊》,4(曲阜,2006):45-47。
     39.張潤澤,〈先秦趙國繼承制度初探〉,《邯鄲師專學報》,10.4(邯鄲,2000.12):5-9。
     40.許錫強,〈廉頗對秦作戰乏善可陳〉,《閱讀與寫作》,10(南寧,2001):28-29。
     41.雁俠,〈先秦趙國疆域變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鄭州,1991):77-90。
     42.靳生禾,〈趙國氏族族源商榷〉,《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2(太原,2001.04):19-23。
     43.楊英法、李繼勇、徐祥林,〈趙長城古今考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2.01(邯鄲,2005.03):50-51。
     44.楊秋梅,〈晉國後期內戰及其歷史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3.03(臨汾,1996.07):65-67、78。
     45.董海林,〈古趙興衰及其啟示〉,《邯鄲學院學報》,15.4(邯鄲,2005.12):19-24。
     46.楊莉莉,〈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在內蒙古地區郡的設立〉,《西部資源》,6(呼和浩特,2006):46。
     47.鄒萬銀,〈河套文明傳承弘揚者之一-趙武靈王〉,《前沿》,3(呼和浩特,2006):177-178。
     48.趙伯雄,〈周代大夫階層的歷史發展〉,《內蒙古大學學報》,2(呼和浩特,1983):1-26。
     49.劉合心,〈趙國的源頭〉,《中關村》,9(北京,2006):112-114。
     50.劉勝利,〈管窺胡服騎射〉,《彭城職業大學學報》,19.3(徐州,2004.06):84-85、93。
     51.樂慶森、趙洪斌,〈趙國的壽陵〉,《邯鄲學院學報》,15.4(邯鄲,2005.12):29-30。
     52.韓立基、賈曉,〈代王城城址調查報告〉,《文物春秋》,3(石家莊,1997):20-26。
     53.謝庚生、蔡良俊,〈廉頗負荊請罪時年齡初考〉,《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鹽城,1994):68-69。
     54.魏建震,〈平原君身世與任趙相考〉,《邯鄲師專學報》,9.4(邯鄲,1999.12):1-5。
     
     (四)博碩士論文:
     1.張莉,〈從史記記載看三晉地區戰爭頻仍的原因〉,太原:山西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2.李志國,〈春秋時期的趙氏家族〉,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3.吳曉霞,〈試析晉國的六卿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4.林獻忠,〈趙國發展戰略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區域文化史碩士論文,2007。
     5.馮秀環,〈試論戰國中山國的軍事制度〉,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