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繼承與開創——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與影響
Inherit and Create: On Confucius` Disciples`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作者 吳曉昀
貢獻者 陳逢源
吳曉昀
關鍵詞 孔子弟子
先秦儒學
先秦士人
儒學理論
儒學實踐
Disciples of Confucius
Pre-Qin Confucianism
Pre-Qin intellectuals (Shi Dai Fu)
Thoery of Confucianism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1:49 (UTC+8)
摘要 本文以「孔子弟子」為研究對象,探討孔子之下第一批儒家從學者對於孔子之學的發展。主要藉由觀察孔子弟子的儒學發展,分析前人所謂「弟子分化」的關鍵點與整體趨向,並討論孔子弟子對於儒學、乃至先秦學術所造成的影響。除推證、釐清前人對於孔子弟子的相關論述,展現孔子弟子於儒學發展的重要作為以外,亦期能稍以增補戰國儒學傳承的線索。
     全文共分五章:一、「緒論」,說明本研究形構的背景;二、「孔子弟子從學的背景與表現」,從社會背景、事行表現與從學情況三主題,觀察孔子弟子與孔子之教的連繫情況,並建立對於孔門從學者的具體認識;三、「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自政治參與、六藝之學以及德行之學三面向,討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情況,同時觀察其整體趨勢;四、「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根據前章所得,分就儒學理論、儒學實踐、戰國學術三方面,說明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五、「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相關資料整理,則另列於「附表」。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及注解 ※依四庫全書之四部法分類序列、新出文獻併入子部
     (一)經
     [漢]伏勝著、[清]陳壽祺輯佚:《尚書大傳》,收入鍾謙鈞校:《古經解經函》,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1967年。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文一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漢]何休解詁、[宋]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 等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漢]何晏 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宋]朱熹:《論語或問》,編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陸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論孟精義》,編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柒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二)史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4月,再版。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臺一版。
     [南朝宋]范曄編、[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1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再版。
     [清]林春溥《孔門師弟年表》,收入楊家駱主編:《孔子集語、孔子世家補訂、孔門師弟年表》,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3月,三版。
     (三)子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注》,收入楊家駱主編:《家語等五十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楊朝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9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趙善詒:《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臺一版。
     石光瑛:《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宋]朱熹:《朱子語類》,編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拾伍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二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8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8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四)集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收入《孔子世家 附洙泗考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0月。
     [清]崔述:《洙泗考信餘錄》,收入《孔子世家 附洙泗考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0月。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清]俞樾:《賓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劉師培著、李妙根編:《劉師培辛亥前文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7月。
     二、近人專著 ※以下兩類,依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出版日期序列
     (一)總類
     經學史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9月,臺一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5月
     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1月。
     安井小太郎 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附附錄三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再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劉師培著、陳居淵注:《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二)哲學
     中國哲學史
     宇野哲人、唐玉貞譯:《中國哲學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2月,再版。
     渡邊秀方著、劉侃元譯:《中國哲學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3月,臺一版。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 等譯:《中國思想(一):儒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9月。
     赤塚忠 等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圖書公司,1981年4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8月,六版(臺四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1月,增訂重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七版(臺六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4月。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重印三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二版。
     羅安憲:《中國孔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先秦哲學
     梁啟超:《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11月,臺一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1月。
     渡邊卓:《古代中國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73年3月。
     木村英一:《中國哲學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2月。
     乾一夫:《聖賢の原像──中國古代思想研究序說》,東京:明治書院,1988年10月。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劉丰:《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張涅:《先秦諸子思想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2月。
     儒家
     劉伯驥:《六藝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9月。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6月,臺初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
     胡適:《說儒》,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姜義華、張榮華、吳根梁編:《孔子 周秦漢晉文獻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錢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2月。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2月。
     劉周堂:《前期儒家文化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商國君:《先秦儒家仁學文化研究》,陜西: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8月。
     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傅永聚、韓鐘文主編:《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二)──儒家學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黃懷信、李景明主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
     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年11月
     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四書
     仇德哉:《四書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月。
     論語
     王書林:《論語研討與索引》,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5月。
     蔡仁厚:《論語人物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孔子
     木村英一:《孔子と論語》,東京:創文社,1971年1月。
     鍾肇鵬:《孔子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11月。
     錢穆:《孔子傳》,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駱成烈編著:《孔子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1月。
     顧立雅(H. G. Creel)著、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金安平:《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孔子弟子
     黃紹祖:《顏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9月,臺修一版。
     黃紹祖:《復聖顏子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9月。
     黃紹祖:《復聖顏子史料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2月,臺一版。
     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7月。
     高專誠:《孔子.孔子弟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李啟謙、王式倫編:《孔子弟子資料匯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4月。
     袁金書:《孔子及其弟子事蹟考詮》,臺北:作者自印本,1991年4月。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二版。
     楊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李冬梅輯錄:《孔子弟子資料類編》,收入郭齊、李文澤主編《儒藏》,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守亮:《論語中之四科十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三)社會科學
     孫曜:《春秋時代之世族》,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1月,臺一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5月。
     劉澤華、劉洪濤、李瑞蘭:《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4月。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2月。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四)中國史地類
     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2月。
     鄭緒平:《孔子世家商榷》,作者自印,1963年6月。
     蘇振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疏證》,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65年10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氏著:《王觀堂先生全集(六)》,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月。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收入氏著:《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增訂再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6月。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劉福田、施友義主編:《孔子與齊魯文化》,福州:海風出版社,1994年3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第三版。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孟廣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先秦秦漢卷),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吳少珉、趙金昭主編:《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7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劉宗賢主編:《魯文化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1月。
     三、期刊論文
     (一)哲學
     儒家
     羅新慧:〈試論先秦儒家入仕觀念的演變與發展〉,《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頁105-111。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83-110。
     王光松:〈先秦儒家的德、位關係思考──以孔子「有德無位」為線索所作的觀念史考察〉,《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40-47。
     楊建祥:〈試析儒家德位之辨中的敬位意識〉,《上海行政學學報》第8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8-25。
     論語
     楊朝明:〈新出竹書與《論語》成書問題再認識〉,《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頁32-39。
     俞志慧:〈《論語》編纂年代考〉,《孔孟學報》82期,2004年9月,頁1-27。
     孔子
     蔡茂松:〈孔子的君子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5號,1999年12月,頁9-37。
     劉季冬:〈試述孔子隱逸思想中的矛盾〉,《孔孟月刊》第40卷第3期,2001年9月,頁3-4。
     孫桂平:〈「必也正名乎」詳解〉,《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88-91。
     陳健生:〈孔子的「名」與「正名」〉,《孔孟月刊》第44卷第7、8期,2006年4月,頁15-18。
     王光松:〈哲人與政治:從孔子與《論語》中四類人的關係看孔子的政治哲學〉,《現代哲學》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頁99-104。
     孔子弟子(綜論)
     張其昀:〈孔門弟子(上)〉,《華學月刊》第73卷,1978年1月,頁1-22。
     張其昀:〈孔門弟子(下)〉,《華學月刊》第74卷,1978年2月,頁1-26。
     華仲鹿吝:〈孔門道統之傳──顏、曾、思、孟、荀〉,《華岡文科學報》12期,1980年3月,頁27-35。
     徐復觀:〈先漢經學的形成──孔子及孔門部份〉,《中國文化月刊》12期,1980年10月,頁26-40。
     蔡仁厚:〈孔子弟子及其流派〉,《中國文化月刊》36期,1982年10月,頁56-69。
     孔祥驊:〈子夏氏「西河學派」初探〉,《學術月刊》第189期,1985年2月,頁44-47、67。
     曹道衡:〈孔門弟子(一)──端木賜、仲由、冉求〉,《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總60期),頁97-102。
     曹道衡:〈孔門弟子(二)──顏回、閔損、冉雍、原憲〉,《文史知識》1986年第7期(總61期),頁91-95。
     曹道衡:〈孔門弟子(三)──曾參、有若〉,《文史知識》1986年第8期(總62期),頁75-79。
     曹道衡:〈孔門弟子(四)──言偃、卜商、顓孫師〉,《文史知識》1986年第9期(總63期),89-93。
     孔祥驊:〈子夏氏「西河學派」再探〉,《學術月刊》第218期,1987年7月,頁75-77。
     孔祥驊:〈洙泗儒學分派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2年6期(總104期),1992年11月,頁32-36、31。
     谷方:〈春秋會盟政治與孔門四科〉,《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頁74-87。
     丁千惠:〈莊子寓言人物再論──孔門弟子〉,《臺中商專學報》26期,1994年6月,頁103-127。
     李學功:〈孔門後學兩極──洙泗之學與西河之學產生原因述略〉,《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頁83-86、82。
     葉論啟:〈孔門師生操行之研究〉,《台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7年6月,頁93-120。
     高專誠:〈創新與守舊對三晉儒家命運的影響〉,《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1999年1月,頁52-58。
     唐子桓:〈試論孔子弟子的從政觀念與實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0年,頁116-121。
     楊朝明:〈從孔子弟子到孟、荀異途──由上博竹書《中弓》思考孔門學術分別〉,《齊魯學刊》2005年第3期(總186期),頁11-16。
     陳逢源:〈朱熹論孔門弟子──以《四書章句集注》徵引為範圍〉,《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279-310。
     張強:〈儒學南漸考〉,《江海學刊》2006年6月,頁138-145。
     褚為強:〈孔門弟子未仕原因探析〉,《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8-20。
     劉國平:〈孔門三英與聖人之淚〉,《研究與動態》第15期,2007年1月,頁73-96。
     吳曉昀:〈擁護又質疑的聖人追隨者──論仲由與端木賜在先秦兩漢類型化孔門故事中的共同形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2期,2008年6月,頁33-54。
     孔子弟子(分論)
     徐文助:〈孔門大將:子路評傳〉,《孔孟月刊》22卷2期,1983年10月,頁19-26。
     卓秀巖:〈子夏禮學〉,《成功大學學報》第28卷人文社會篇,1993年,頁41-59。
     卓秀巖:〈子路禮學〉,《成功大學學報》第30卷人文社會篇,1995年,頁17-39。
     羅新慧:〈試論曾子對於儒家倫理思想的發展及其意義〉,《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5-121。
     林正昌:〈孔門弟子宰我淺析〉,《孔孟月刊》35卷8期(416期),1997年4月,頁9-18。
     孔祥驊:〈子夏與《周易》的傳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61-64。
     羅新慧:〈郭店楚簡與《曾子》〉,《管子學刊》1999年第3期,頁64-68。
     羅新慧:〈曾子與大學〉,《濟南大學學報》第9卷第6期,1999年,頁33。
     羅新慧:〈試論曾子思想對儒學發展方向的影響〉,《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2000年3月,頁84-89。
     羅新慧:〈曾子禮學初探〉,《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頁19-23。
     楊朝明:〈子夏及其傳經之學考論〉,《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頁28-38。
     朱曉征:〈關於曾子孝道政治觀的若干思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09-114。
     李景旺:〈論子夏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2004年7月,頁22-25。
     裴傳永:〈論子夏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從《史記.孔子世家》「六藝」的本義說起〉,《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1期,頁40-47。
     張倩:〈試論曾子對孔子學說的闡發〉,《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7年6月,頁25-28。
     張倩:〈曾子「聞諸夫子」宏道方式初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197期,2008年1月,頁236-239。
     (二)社會科學
     黃沛榮:〈史記神祕數字探微〉,《孔孟月刊》第21卷第3期,1982年,頁41-46。
     鄭吉雄:〈中國古代形上學中數字觀念的發展〉,《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頁137-174。
     蔡鋒:〈國人的屬性及其活動對春秋時期貴族政治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113-121。
     羅新慧:〈試論春秋戰國之際的士與儒士〉,《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148期),頁96-102。
     晁福林:〈論周代國人與庶民社會身分的變化〉,《人文雜志》2000年第3期,頁98-105。
     柯德仁:〈戰國時期士的功能分類研究〉,《中原學報》第3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367-389。
     戴景賢:〈周代社會結構轉變中新士階層之興起與學術概念之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頁106-107。
     余江:〈士之溯源及其早期衍變〉,《文史哲》2006年第3期(總294期),頁109-116。
     (三)中國史地─世界史地(含文物考古)
     何直剛:〈《儒家者言》略說〉,《文物》1981年8期(303期),頁20-22。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8期(303期),頁11-12、13。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8期(303期),頁13-19。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子貢為賈人在未為孔子弟子之時〉,《大陸雜誌》第68卷第6期,1984年6月,頁47。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楚公孫龍趙公孫龍二人〉,《大陸雜誌》第71卷第3期,1985年9月,頁18。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子路、孺悲〉,《大陸雜誌》第75卷第1期,1987年7月,頁48。
     四、論文集論文 ※以下三類依出版時間序列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頁851-887。
     鈴木喜一:〈顏回論〉,收入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記念事業會編:《東洋學論集》,京都:朋友書店,1979年12月,頁127-143。
     俁野太郎:〈七十弟子關係資料としての檀弓篇〉,收入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實行委員編:《東洋學論集》,廣島: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80年9月,頁361-378。
     郭紹虞:〈論孔門學風只有務外主內兩派書〉,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二)》,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253-254。
     顧頡剛:(郭紹虞論孔門學風只有務外主內兩派)〈答書〉,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二)》,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254-257。
     周予同:〈從孔子到孟荀──戰國時的儒家派別和經學傳授〉,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頁85-107。
     葉國良:〈郭店儒家著作的學術譜系問題〉,收入葉國良著:《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五、學位論文
     邱永春:《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忠源:《從《春秋》的傳衍論先秦時期的儒學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政雄:《先秦儒家的發展及其遭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沈鴻:《孔子弟子形象在先秦兩漢的演變》,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王春:《孔門弟子思想分化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林惟仁:《求道者──以孔子弟子為研究的起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劉萍:《《孔子家語》與孔子弟子研究──以《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為中心》,山東:孔子文化學院專門史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六、會議論文
     王健文:《理想與事功──孔子的晚年及其弟子》,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史前與古典文明,2000年6月29日-7月1日,收入《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史前與古典文明》,頁145-176。
     邵台新:〈戰國至漢初的儒學傳承──以楚地簡帛為中心的討論〉,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3月31日-4月3日,收入《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頁193-23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315102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2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曉昀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曉昀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21:49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21: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1: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315102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102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孔子弟子」為研究對象,探討孔子之下第一批儒家從學者對於孔子之學的發展。主要藉由觀察孔子弟子的儒學發展,分析前人所謂「弟子分化」的關鍵點與整體趨向,並討論孔子弟子對於儒學、乃至先秦學術所造成的影響。除推證、釐清前人對於孔子弟子的相關論述,展現孔子弟子於儒學發展的重要作為以外,亦期能稍以增補戰國儒學傳承的線索。
     全文共分五章:一、「緒論」,說明本研究形構的背景;二、「孔子弟子從學的背景與表現」,從社會背景、事行表現與從學情況三主題,觀察孔子弟子與孔子之教的連繫情況,並建立對於孔門從學者的具體認識;三、「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自政治參與、六藝之學以及德行之學三面向,討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情況,同時觀察其整體趨勢;四、「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根據前章所得,分就儒學理論、儒學實踐、戰國學術三方面,說明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五、「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相關資料整理,則另列於「附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論題形成背景………………………………………………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5
     一、弟子相關考察……………………………………………………7
     二、早期文獻記述研究………………………………………………8
     三、思想史式研究……………………………………………………12
     第三節 研究相關說明………………………………………………14
     一、研究目的…………………………………………………………14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16
     三、章節大要…………………………………………………………18
     第二章 孔子弟子從學的背景與表現………………………………21
     第一節 孔子弟子的社會背景………………………………………22
     表一、弟子血系分類整理表…………………………………………24
     表二、弟子仕官情形分類整理表……………………………………28
     表三、弟子同族人物整理表…………………………………………33
     第二節 孔子弟子的事行表現………………………………………39
     一、政事………………………………………………………………40
     二、禮學………………………………………………………………44
     三、教育………………………………………………………………47
     四、德行………………………………………………………………51
     第三節 孔子弟子的從學情況………………………………………55
     一、入門時期…………………………………………………………56
     (一)前期入門弟子…………………………………………………60
     (二)後期入門弟子…………………………………………………61
     二、深入程度…………………………………………………………62
     表四、弟子從學時間整理表…………………………………………68
     第三章 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73
     第一節 孔子弟子的政治參與………………………………………75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75
     二、弟子的理解與實際發展…………………………………………77
     (一)積極用世………………………………………………………77
     (二)謹慎行藏………………………………………………………85
     第二節 孔子弟子的六藝之學………………………………………93
     一、孔子的六藝之教…………………………………………………93
     二、弟子的理解與實踐………………………………………………96
     三、弟子的發展………………………………………………………103
     (一)即文見義………………………………………………………103
     (二)以義觀文………………………………………………………108
     第三節 孔子弟子的德行之學………………………………………112
     一、孔子的成德之道…………………………………………………112
     二、弟子的理解與實踐………………………………………………115
     三、弟子的發展………………………………………………………119
     (一)曾參……………………………………………………………119
     (二)卜商……………………………………………………………124
     (三)顓孫師…………………………………………………………126
     第四章 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131
     第一節 儒學體系的開展……………………………………………………132
     表五、後輩弟子為學傾向比較表……………………………………139
     圖一、後輩弟子問難關係圖…………………………………………144
     第二節 儒學實踐的延伸……………………………………………………147
     第三節 新士人的形成………………………………………………………159
     表六、孔子弟子國邑整理表…………………………………………172
     第五章 結論…………………………………………………………173
     附表……………………………………………………………………181
     附表一、孔子弟子基本資料與稱述情況列表………………………………181
     附表二、孔子弟子國邑資料列表……………………………………………186
     附表三、孔子弟子生年各說列表……………………………………………189
     附表四、孔子弟子家世背景資料列表………………………………………191
     附表五、孔子弟子仕官資料列表……………………………………………195
     附表六、孔子弟子從遊事跡分期表…………………………………………198
     參考書目………………………………………………………………20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2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孔子弟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先秦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先秦士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實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Disciples of Confuciu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e-Qin Confucia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e-Qin intellectuals (Shi Dai F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oery of Confucian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en_US
dc.title (題名) 繼承與開創——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與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Inherit and Create: On Confucius` Disciples`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及注解 ※依四庫全書之四部法分類序列、新出文獻併入子部
     (一)經
     [漢]伏勝著、[清]陳壽祺輯佚:《尚書大傳》,收入鍾謙鈞校:《古經解經函》,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1967年。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文一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漢]何休解詁、[宋]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 等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漢]何晏 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宋]朱熹:《論語或問》,編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陸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論孟精義》,編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柒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二)史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4月,再版。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臺一版。
     [南朝宋]范曄編、[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1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再版。
     [清]林春溥《孔門師弟年表》,收入楊家駱主編:《孔子集語、孔子世家補訂、孔門師弟年表》,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3月,三版。
     (三)子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注》,收入楊家駱主編:《家語等五十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楊朝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9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趙善詒:《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臺一版。
     石光瑛:《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宋]朱熹:《朱子語類》,編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拾伍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二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8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8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四)集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收入《孔子世家 附洙泗考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0月。
     [清]崔述:《洙泗考信餘錄》,收入《孔子世家 附洙泗考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0月。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清]俞樾:《賓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劉師培著、李妙根編:《劉師培辛亥前文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7月。
     二、近人專著 ※以下兩類,依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出版日期序列
     (一)總類
     經學史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9月,臺一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5月
     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1月。
     安井小太郎 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附附錄三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再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劉師培著、陳居淵注:《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二)哲學
     中國哲學史
     宇野哲人、唐玉貞譯:《中國哲學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2月,再版。
     渡邊秀方著、劉侃元譯:《中國哲學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3月,臺一版。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 等譯:《中國思想(一):儒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9月。
     赤塚忠 等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臺北:儒林圖書公司,1981年4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8月,六版(臺四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1月,增訂重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七版(臺六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4月。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重印三版。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二版。
     羅安憲:《中國孔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先秦哲學
     梁啟超:《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11月,臺一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1月。
     渡邊卓:《古代中國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73年3月。
     木村英一:《中國哲學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2月。
     乾一夫:《聖賢の原像──中國古代思想研究序說》,東京:明治書院,1988年10月。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劉丰:《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張涅:《先秦諸子思想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2月。
     儒家
     劉伯驥:《六藝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9月。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6月,臺初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
     胡適:《說儒》,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姜義華、張榮華、吳根梁編:《孔子 周秦漢晉文獻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錢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2月。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2月。
     劉周堂:《前期儒家文化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商國君:《先秦儒家仁學文化研究》,陜西: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8月。
     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傅永聚、韓鐘文主編:《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二)──儒家學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黃懷信、李景明主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
     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年11月
     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四書
     仇德哉:《四書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月。
     論語
     王書林:《論語研討與索引》,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5月。
     蔡仁厚:《論語人物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孔子
     木村英一:《孔子と論語》,東京:創文社,1971年1月。
     鍾肇鵬:《孔子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11月。
     錢穆:《孔子傳》,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駱成烈編著:《孔子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1月。
     顧立雅(H. G. Creel)著、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金安平:《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孔子弟子
     黃紹祖:《顏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9月,臺修一版。
     黃紹祖:《復聖顏子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9月。
     黃紹祖:《復聖顏子史料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2月,臺一版。
     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7月。
     高專誠:《孔子.孔子弟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李啟謙、王式倫編:《孔子弟子資料匯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4月。
     袁金書:《孔子及其弟子事蹟考詮》,臺北:作者自印本,1991年4月。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二版。
     楊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李冬梅輯錄:《孔子弟子資料類編》,收入郭齊、李文澤主編《儒藏》,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守亮:《論語中之四科十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三)社會科學
     孫曜:《春秋時代之世族》,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1月,臺一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5月。
     劉澤華、劉洪濤、李瑞蘭:《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4月。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2月。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四)中國史地類
     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2月。
     鄭緒平:《孔子世家商榷》,作者自印,1963年6月。
     蘇振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疏證》,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65年10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氏著:《王觀堂先生全集(六)》,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月。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收入氏著:《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增訂再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6月。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劉福田、施友義主編:《孔子與齊魯文化》,福州:海風出版社,1994年3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第三版。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孟廣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先秦秦漢卷),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吳少珉、趙金昭主編:《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7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劉宗賢主編:《魯文化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1月。
     三、期刊論文
     (一)哲學
     儒家
     羅新慧:〈試論先秦儒家入仕觀念的演變與發展〉,《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頁105-111。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83-110。
     王光松:〈先秦儒家的德、位關係思考──以孔子「有德無位」為線索所作的觀念史考察〉,《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40-47。
     楊建祥:〈試析儒家德位之辨中的敬位意識〉,《上海行政學學報》第8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8-25。
     論語
     楊朝明:〈新出竹書與《論語》成書問題再認識〉,《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頁32-39。
     俞志慧:〈《論語》編纂年代考〉,《孔孟學報》82期,2004年9月,頁1-27。
     孔子
     蔡茂松:〈孔子的君子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5號,1999年12月,頁9-37。
     劉季冬:〈試述孔子隱逸思想中的矛盾〉,《孔孟月刊》第40卷第3期,2001年9月,頁3-4。
     孫桂平:〈「必也正名乎」詳解〉,《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88-91。
     陳健生:〈孔子的「名」與「正名」〉,《孔孟月刊》第44卷第7、8期,2006年4月,頁15-18。
     王光松:〈哲人與政治:從孔子與《論語》中四類人的關係看孔子的政治哲學〉,《現代哲學》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頁99-104。
     孔子弟子(綜論)
     張其昀:〈孔門弟子(上)〉,《華學月刊》第73卷,1978年1月,頁1-22。
     張其昀:〈孔門弟子(下)〉,《華學月刊》第74卷,1978年2月,頁1-26。
     華仲鹿吝:〈孔門道統之傳──顏、曾、思、孟、荀〉,《華岡文科學報》12期,1980年3月,頁27-35。
     徐復觀:〈先漢經學的形成──孔子及孔門部份〉,《中國文化月刊》12期,1980年10月,頁26-40。
     蔡仁厚:〈孔子弟子及其流派〉,《中國文化月刊》36期,1982年10月,頁56-69。
     孔祥驊:〈子夏氏「西河學派」初探〉,《學術月刊》第189期,1985年2月,頁44-47、67。
     曹道衡:〈孔門弟子(一)──端木賜、仲由、冉求〉,《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總60期),頁97-102。
     曹道衡:〈孔門弟子(二)──顏回、閔損、冉雍、原憲〉,《文史知識》1986年第7期(總61期),頁91-95。
     曹道衡:〈孔門弟子(三)──曾參、有若〉,《文史知識》1986年第8期(總62期),頁75-79。
     曹道衡:〈孔門弟子(四)──言偃、卜商、顓孫師〉,《文史知識》1986年第9期(總63期),89-93。
     孔祥驊:〈子夏氏「西河學派」再探〉,《學術月刊》第218期,1987年7月,頁75-77。
     孔祥驊:〈洙泗儒學分派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2年6期(總104期),1992年11月,頁32-36、31。
     谷方:〈春秋會盟政治與孔門四科〉,《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頁74-87。
     丁千惠:〈莊子寓言人物再論──孔門弟子〉,《臺中商專學報》26期,1994年6月,頁103-127。
     李學功:〈孔門後學兩極──洙泗之學與西河之學產生原因述略〉,《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頁83-86、82。
     葉論啟:〈孔門師生操行之研究〉,《台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7年6月,頁93-120。
     高專誠:〈創新與守舊對三晉儒家命運的影響〉,《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1999年1月,頁52-58。
     唐子桓:〈試論孔子弟子的從政觀念與實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0年,頁116-121。
     楊朝明:〈從孔子弟子到孟、荀異途──由上博竹書《中弓》思考孔門學術分別〉,《齊魯學刊》2005年第3期(總186期),頁11-16。
     陳逢源:〈朱熹論孔門弟子──以《四書章句集注》徵引為範圍〉,《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279-310。
     張強:〈儒學南漸考〉,《江海學刊》2006年6月,頁138-145。
     褚為強:〈孔門弟子未仕原因探析〉,《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8-20。
     劉國平:〈孔門三英與聖人之淚〉,《研究與動態》第15期,2007年1月,頁73-96。
     吳曉昀:〈擁護又質疑的聖人追隨者──論仲由與端木賜在先秦兩漢類型化孔門故事中的共同形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2期,2008年6月,頁33-54。
     孔子弟子(分論)
     徐文助:〈孔門大將:子路評傳〉,《孔孟月刊》22卷2期,1983年10月,頁19-26。
     卓秀巖:〈子夏禮學〉,《成功大學學報》第28卷人文社會篇,1993年,頁41-59。
     卓秀巖:〈子路禮學〉,《成功大學學報》第30卷人文社會篇,1995年,頁17-39。
     羅新慧:〈試論曾子對於儒家倫理思想的發展及其意義〉,《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5-121。
     林正昌:〈孔門弟子宰我淺析〉,《孔孟月刊》35卷8期(416期),1997年4月,頁9-18。
     孔祥驊:〈子夏與《周易》的傳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61-64。
     羅新慧:〈郭店楚簡與《曾子》〉,《管子學刊》1999年第3期,頁64-68。
     羅新慧:〈曾子與大學〉,《濟南大學學報》第9卷第6期,1999年,頁33。
     羅新慧:〈試論曾子思想對儒學發展方向的影響〉,《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2000年3月,頁84-89。
     羅新慧:〈曾子禮學初探〉,《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頁19-23。
     楊朝明:〈子夏及其傳經之學考論〉,《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頁28-38。
     朱曉征:〈關於曾子孝道政治觀的若干思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09-114。
     李景旺:〈論子夏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2004年7月,頁22-25。
     裴傳永:〈論子夏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從《史記.孔子世家》「六藝」的本義說起〉,《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1期,頁40-47。
     張倩:〈試論曾子對孔子學說的闡發〉,《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7年6月,頁25-28。
     張倩:〈曾子「聞諸夫子」宏道方式初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197期,2008年1月,頁236-239。
     (二)社會科學
     黃沛榮:〈史記神祕數字探微〉,《孔孟月刊》第21卷第3期,1982年,頁41-46。
     鄭吉雄:〈中國古代形上學中數字觀念的發展〉,《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頁137-174。
     蔡鋒:〈國人的屬性及其活動對春秋時期貴族政治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113-121。
     羅新慧:〈試論春秋戰國之際的士與儒士〉,《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148期),頁96-102。
     晁福林:〈論周代國人與庶民社會身分的變化〉,《人文雜志》2000年第3期,頁98-105。
     柯德仁:〈戰國時期士的功能分類研究〉,《中原學報》第3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367-389。
     戴景賢:〈周代社會結構轉變中新士階層之興起與學術概念之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頁106-107。
     余江:〈士之溯源及其早期衍變〉,《文史哲》2006年第3期(總294期),頁109-116。
     (三)中國史地─世界史地(含文物考古)
     何直剛:〈《儒家者言》略說〉,《文物》1981年8期(303期),頁20-22。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8期(303期),頁11-12、13。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8期(303期),頁13-19。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子貢為賈人在未為孔子弟子之時〉,《大陸雜誌》第68卷第6期,1984年6月,頁47。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楚公孫龍趙公孫龍二人〉,《大陸雜誌》第71卷第3期,1985年9月,頁18。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子路、孺悲〉,《大陸雜誌》第75卷第1期,1987年7月,頁48。
     四、論文集論文 ※以下三類依出版時間序列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頁851-887。
     鈴木喜一:〈顏回論〉,收入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記念事業會編:《東洋學論集》,京都:朋友書店,1979年12月,頁127-143。
     俁野太郎:〈七十弟子關係資料としての檀弓篇〉,收入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實行委員編:《東洋學論集》,廣島: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80年9月,頁361-378。
     郭紹虞:〈論孔門學風只有務外主內兩派書〉,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二)》,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253-254。
     顧頡剛:(郭紹虞論孔門學風只有務外主內兩派)〈答書〉,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二)》,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254-257。
     周予同:〈從孔子到孟荀──戰國時的儒家派別和經學傳授〉,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頁85-107。
     葉國良:〈郭店儒家著作的學術譜系問題〉,收入葉國良著:《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五、學位論文
     邱永春:《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忠源:《從《春秋》的傳衍論先秦時期的儒學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政雄:《先秦儒家的發展及其遭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沈鴻:《孔子弟子形象在先秦兩漢的演變》,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王春:《孔門弟子思想分化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林惟仁:《求道者──以孔子弟子為研究的起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劉萍:《《孔子家語》與孔子弟子研究──以《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為中心》,山東:孔子文化學院專門史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六、會議論文
     王健文:《理想與事功──孔子的晚年及其弟子》,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史前與古典文明,2000年6月29日-7月1日,收入《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史前與古典文明》,頁145-176。
     邵台新:〈戰國至漢初的儒學傳承──以楚地簡帛為中心的討論〉,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3月31日-4月3日,收入《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頁193-23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