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港CEPA的影響分析
The Impact Analysis of China-Hong Kong CEPA
作者 王德麟
貢獻者 高安邦
王德麟
關鍵詞 一國兩制
談判
區域經濟整合
CEPA
ECFA
SWOT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43:56 (UTC+8)
摘要 九七香港回歸之後,中共積極要將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具體實踐,主觀上期望達到「垂範臺灣」的目的,在中共而言「兩制」可在主導之下做最大程度的放寬或優惠,但「一國」絲毫不會讓步,這也是臺灣內部對中共任何舉措,都有疑慮的主因。而中共既然希望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能形成對臺工作的模式,因此,必須確保香港回歸後的政經穩定,尤其是經濟上的持續繁榮,故在香港面臨一連串的經濟不景氣,在2003年6月間與香港進行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磋商過程,給予香港更優於WTO規範之下的優惠措施,2004年1月正式實施後,基本上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確有實際成效。
      由於兩岸之間無論就地理位置、政治關係、歷史背景等,均不同於中共與香港之關係,而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交流的互動頻繁,逐漸降低政治上的緊張、對立,臺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依存度的升高,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前景能否持續成長必須考量的主要市場,建立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可活絡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在2002年1月加入WTO後,原本認為可以開展國際經貿空間,可是WTO多邊談判延宕,導致區域主義的興起,各國紛紛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相互簽訂相關的區域FTA(自由貿易協定),尤其中共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將與2010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日本、韓國再加入而成為「東協加三」,臺灣均因中國的因素被排除在外,導致經濟上可能出現邊緣化或孤立化的危機。因此,兩岸建立制度性的經濟合作機制,先與中共簽訂對臺灣有利的優惠協定,進而走向國際,當是可行的思考方向。
      既然臺灣內部反對比照中港CEPA模式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以名稱從CECA改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府的考量,任何只要達到兩岸經貿正常化,擴大兩岸市場接軌,對臺灣經濟必然是一種「機會」,倘若涉及到政治上的主權爭議或國家認同的疑慮,則對臺灣就是一種「威脅」,此就SWOT策略分析,在CEPA具「中國特色」的「一國兩制」經濟合作模式,會陷入「以大吃小」、「貶抑臺灣主權」、「將臺灣地方化、香港化」的危機,而ECFA對臺灣的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將「利大於弊」,是「機會最大化、威脅極小化」的最佳選項。惟在ECFA洽簽過程,亦必須考量其中的變數以及談判的策略,針對基層農工民眾及弱勢產業的疑慮,針對性的加強宣導,爭取內部最大共識,並完成風險評估,結合臺灣民主特性,做好談判準備,方能爭取對臺灣經濟發展最有利的結果。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書籍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5年)。
     王正毅等主編,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制度建設、安全合作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英偉,CEPA先鋒:內地營商環境VS香港企業攻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王秉安、王侃,海峽經濟區競爭力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王躍生、張德修、李樹甘主編,CEPA與新世紀的內地香港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
     田自安、惠澤華等主編,原產地規則與CEPA實用知識手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年)。
     北京法律出版社法規出版中心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法規適用讀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瓦茲(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麥格羅出版社,1997年)。
     吉登斯(Antony Giddens)著,李惠斌、楊雪東譯,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安民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知識讀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年)。
     李非,臺灣經濟發展通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李永恆編,CEPA與稅收實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杜意契(Karl W. Deutsch)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0年)。
     奈伊著,吳家恆等譯,柔性權力(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周恩來,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封小雲、楊道匡,CEPA:澳門在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機遇與角色(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04年)。
     胡軍、劉少波等主編,CEPA與泛珠三角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進保,CEPA框架下的經貿爭端解決機制與程序(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1年)。
     郭國燦,回歸十年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局,2007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麥振威,CEPA新財路:「更緊密經貿關係」新機遇(香港:博顥出版社,2003年)。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2年)。
     陳廣漢主編,港澳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與制度創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曹應旺主編,周恩來的智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楊成緒、過家鼎主編,共商合作 共享商機:201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出版社,2004年)。
     廖曉淇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重述文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慕亞平、李伯僑等,區域經濟一體化與CEPA的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導論(臺北:雙葉書廊,民國92年)。
     蕭偉中、張山,遏制臺獨:不承諾放棄武力(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聶德寧等著,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鐘立國,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饒美蛟、李思名、施岳群,區域經濟合作:CEPA與珠三角及長三角(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
     
      (二) 期刊論文
     
     王政,「CEPA對深港經濟合作的影響」,特區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8期(2003),頁52-54。
     王春新,「CEPA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2003),頁52-54。
     王春新,「CEPA:香港地區經濟轉型的新契機」,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003),頁12-17。
     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FTA/RTA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頁15-6。
     中國國民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初探」,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1期(2004年7月28日),http://www.kmt.org.tw/Periodical/MainLand.asp
     左連村,「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對提升粵港澳區域競爭力的探討及前景展望」,國際經濟合作,2002年第2期(2002),頁30-34。
     石齊平,「CEPA v.s. APEC 論香港和臺灣在東亞區域化趨勢下的前景」,電工資訊(2004),頁28-3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移交十週年研析報告」,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移交十一週年情勢研析報告」,http://www.mac.gov.tw/
     朱文暉,「對CEPA效應的初步評估」,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12-14。
     朱奕嵐,「從CEPA到區域政治經濟戰略:中國區域整合戰略與美國東亞戰略佈局」,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第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9-80。
     江啟臣,「21世紀的東亞經濟整合:背景、現狀、特色與挑戰之一」,知識臺灣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4295
     任壽根,「建立內地港澳自由貿易區的戰略選擇」,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4期(2003),頁25-26、48。
     宋立功,「論行政與立法結構性的緊張關係」,信報財經月刊(香港),第275期(2000年),頁2。
     呂東,「論CEPA對大陸與香港關係的影響及發展趨勢」,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伯橋、盧書桃,「CEPA,WTO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經貿法律關係的新發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2003年第3期(2003),頁25-43。
     李瑞晨,「CEPA政策下對香港航空運輸業經營策略與競爭優勢之分析」,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李憲榮,「『一國兩制』,香港之鑑」,發表於「二二八事件」50週年紀念:臺灣獨立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1997年),
       http://www.wufi.org.tw/leesh/228lee.htm
     李羅力,「比『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更重要的是什麼?」,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5-8。
     李靈稚、尤宏兵,「CEPA效應分析及思考」,特區經濟,2003年第9期(2003),頁53-54。
     周作姍,「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邢魁山,「港臺關係:十年回顧與未來展望」,
       http://www.onechina.org.tw/index.asp?ClsID=1636&styleID=217
     林凌,馮蘇寶,「CEPA與華南經濟圈」,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9期(2003月9月),http://scholar.ilib.cn/A-kfdb200309002.html。
     林祖嘉,「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依存度之研究」,發表於大選後兩岸經貿事務研討會(臺北:民國93年6月),www.tri.org.tw/trinews/doc/930611_1.pdf
     林祖嘉,「WTO與CEPA對臺灣金融業海外與大陸投資影響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民93)。
     林健次,「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
       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31-40/no32_17.htm
     吳克明,「CEPA帶來的機遇」,決策諮詢(2004年5月),頁6-11。
     吳明蕙,「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經濟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第4期(2003年12月),頁183-199。
     吳莉芳,「CEPA對臺灣的影響」,兩岸關係(北京),第82期(2004年4月1日),頁28-29。
     胡石青,「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臺灣週刊,2003年第26期(2003年)。
     封小雲,「香港與內地:CEPA效益的思考」,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14-16。
     洪奇昌、劉進興、簡錫堦等,「現階段關於中國政策的基本認知與主張」,發表於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臺北:1998年),
       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l_hong.htm
     洪財隆,「國際生產過程分割與兩岸經濟整合」,
       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20_3.asp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CEPA商機:超越入世承諾」,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CEPA與香港的商機」,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
     郭萬達、馮月秋,「CEPA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045期。
     桑百川,「CEPA對中國內地經濟的影響」,開放潮,2003年第8期(2003),頁8-9。
     高長,「CEPA對服務業的商機與挑戰」,臺商電子報,第401期(2004年1月5日)。
     高長、吳瑟致,「中港建立CEPA後之形勢發展及其對臺灣經濟之影響」,展望與探索(臺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7-31。
     高長、曾柏堯,「CEPA對臺商的商機與挑戰」,臺商張老師月刊,第68期(2003年12月)。
     袁持平,「自由貿易區:粵港新型合作模式探討」,經濟前沿,2002年第4期(2002),頁25-26、48。
     耿曙、林瑞華,「兩岸經濟整合的政治影響:分析兩岸整合的理論架構」,發表於私立南華大學第2屆亞太學術研討會(嘉義:2004年4月),頁9。
     連文榮,「臺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評析」,
       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5/27-221.htm
     陳美穎,「中國航空貨運代理服務業市場進入之策略分析:WTO與CEPA之比較」,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班(民國93年)。
     梁彩恆,「警惕境外利益集團介入中國決策」,瞭望新聞周刊(北京),2008年5月7日,http://mnc.people.com.cn/BIG5/7210067.html
     黃志方,「CEPA規範下會議承辦展覽廠商進入大陸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黃志龍,「中港(CEPA)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機遇與挑戰」,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黃智聰,「經濟安全與兩岸經貿交流」,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兩岸經貿政策」課程教材(未出版),
       http://www3.nccu.edu.tw/~jthuang/policy9.ppt
     彭冠昇,「比較在WTO與CEPA架構下,臺灣金融服務業進軍大陸巿場之契機與策略」,私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曾澍基,「一國兩制下香港經濟的定位」,發表於第3屆國情與基本法研習班(香港:2007年4月21日),
       http://www.hkbu.edu.hk/~sktsang/Talk_sktsang_07_04_21.pdf
     趙文璋,「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之意涵及對臺經貿可能影響評析」,今日合庫(2003),頁45-69。
     張莉,「CEPA簽訂定後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走勢」,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第11期(2003),頁11-13。
     張登及,「臺灣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取向發展試析」,共黨問題研究(臺北:共黨問題研究社),第27卷第3期(2001年3月)。
     張維邦,「國際經濟整合的概念與界說,兼評中華經濟圈、華南經濟圈的提法」,法政學報,第4期(1995年),頁61-75。
     張燕生,「CEPA對香港經濟前景影響重大而深遠」,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003),頁4-8。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有關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我可能之影響分析」,2003年07月15日。
     鄒平學,「《香港基本法》實施與特區管治體制及管治效能探析」,發表於香港回歸10週年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7年6月),頁222。
     蔡宏明,「APEC在促進區域整合之現況與展望」,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c16.htm#P2
     蔡宏明,「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啟示」,中國評論(香港),第63期(2002年6月)。
     蔡宏明,「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能力雜誌(2003),頁101-107。
     劉軍紅,「中日韓張力與東亞自由貿易區猜想」,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0704/15/t20070415_11041971.shtml
     劉德海,「南韓自由貿易協定策略之研究」,WTO研究,第4期(2006年3月),頁129。
     鄭惠方,「中國對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熊婷婷,「CEPA實施進程回顧及其對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啟示」,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6年)。
     謝國樑,「從國際經驗看CEPA框架下香港與內地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中銀集團經濟論壇(香港),2003年11月1日,
       http://info.hktdc.com/econforum/boc/chinese/boc031101c.htm
     簡名君,「中港澳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兩岸四地的經貿影響」,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韓東方,「從『帶血』的煤到『要命』的磚:我們還要信奉鄧小平多久?」,港支聯通訊(香港),第74期(2007年9月1日),
       http://www.alliance.org.hk/publish/hkanews/?p=110
     譚天媚,「北京樂見香港普選爭論」,亞洲週刊(香港),第20卷第29期(2006年7月23日),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g&Path=232678631/29ag1.cfm
     譚瑾瑜,「從中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2004年1月),頁78。
     魏艾,「從CEPA成效看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前景」,發表於東亞區域與臺灣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2005年11月)。
       ct100.chihlee.edu.tw/ezcatfiles/b012/img/img/107/paper2-06.doc
     蘇敏傑,「臺灣與中、港、澳簽訂CEPA之效益與影響」,私立真理大學財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一) 書籍
     
     Alan M. Rugman and Richard M. Hodgett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Harlow, England: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 2000).
     Barry Naughton (ed.), The China Circle: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7).
     Bela 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1961).
     Ernst B. Hass, The Uniting of Europe (Standford, L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Karl W. Deutsch,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Rolf Sannwald, Jacques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European Unific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Yu-ming Shaw (ed.),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Taipei: IIR, 1998).
     
      (二) 期刊論文
     
     Cal Clark, “Does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 a Model fo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9: 4 (Winter, 2003), pp.195-215.
     Cal Clark, “Prospects for Taiw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Chen Shui-bian Administration,” American Asian Review, 19: 1 (Spring, 2001), pp. 27-53.
     Cal Clark, “The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Grow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Orbits, 46: 4 (Fall, 2002), pp. 753-766.
     Ernst B. Hass,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Jon and Au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XXIV: 4 (1970), p.607.
     Gerald Chan, “Cross-Strait Relations: Classical Realism Meets Neo-Functionalis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R Study,” Taipei, July 5.
     Heinz Weihrich, “The TOWS Matrix: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5, no. 2 (1982), pp.54-66.
     Joe McGowan, “The Death of Hong Kong, ” Fortune, June 26, 1995,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5/06/26/203948/index.htm
     Larry Yu & Moo Hyung Chung, “Tourism as a Catalytic Force for Low-Politics Activities between Politically Divided Countries: The Cases of South-North Korea and Taiwan-China,” New Political Science, 23: 4 (2001), pp. 537-545.
     Oil Brown, Faisal Haq Shaheen, Shahhen Rafi Khan, Moeed Yusu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Promoting Conflict or Building Pea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www.iisd.org/pdf/2005/security rta conflict.pdf
     Qingxin Ken Wang, “Taiwanese NGOs and the Prospect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1 (Jan. 2000), pp. 111-124.
     Zoher Abdoolcarim, “Hong Kong’s Future: Sunshine, with Clouds,” Time,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2007/article/0,28804,1630244_1630240_1630206,00.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安邦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德麟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德麟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43:56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43: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43: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2921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3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1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九七香港回歸之後,中共積極要將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具體實踐,主觀上期望達到「垂範臺灣」的目的,在中共而言「兩制」可在主導之下做最大程度的放寬或優惠,但「一國」絲毫不會讓步,這也是臺灣內部對中共任何舉措,都有疑慮的主因。而中共既然希望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能形成對臺工作的模式,因此,必須確保香港回歸後的政經穩定,尤其是經濟上的持續繁榮,故在香港面臨一連串的經濟不景氣,在2003年6月間與香港進行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磋商過程,給予香港更優於WTO規範之下的優惠措施,2004年1月正式實施後,基本上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確有實際成效。
      由於兩岸之間無論就地理位置、政治關係、歷史背景等,均不同於中共與香港之關係,而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交流的互動頻繁,逐漸降低政治上的緊張、對立,臺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依存度的升高,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前景能否持續成長必須考量的主要市場,建立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可活絡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在2002年1月加入WTO後,原本認為可以開展國際經貿空間,可是WTO多邊談判延宕,導致區域主義的興起,各國紛紛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相互簽訂相關的區域FTA(自由貿易協定),尤其中共與東協形成的「東協加一」,將與2010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日本、韓國再加入而成為「東協加三」,臺灣均因中國的因素被排除在外,導致經濟上可能出現邊緣化或孤立化的危機。因此,兩岸建立制度性的經濟合作機制,先與中共簽訂對臺灣有利的優惠協定,進而走向國際,當是可行的思考方向。
      既然臺灣內部反對比照中港CEPA模式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以名稱從CECA改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府的考量,任何只要達到兩岸經貿正常化,擴大兩岸市場接軌,對臺灣經濟必然是一種「機會」,倘若涉及到政治上的主權爭議或國家認同的疑慮,則對臺灣就是一種「威脅」,此就SWOT策略分析,在CEPA具「中國特色」的「一國兩制」經濟合作模式,會陷入「以大吃小」、「貶抑臺灣主權」、「將臺灣地方化、香港化」的危機,而ECFA對臺灣的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將「利大於弊」,是「機會最大化、威脅極小化」的最佳選項。惟在ECFA洽簽過程,亦必須考量其中的變數以及談判的策略,針對基層農工民眾及弱勢產業的疑慮,針對性的加強宣導,爭取內部最大共識,並完成風險評估,結合臺灣民主特性,做好談判準備,方能爭取對臺灣經濟發展最有利的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
     
     圖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的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理論和架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15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CEPA的產生背景和主要內容 20
      第一節 CEPA的產生背景與磋商過程 20
      第二節 CEPA的主要內容 24
      第三節 CEPA的性質和意義 31
      第四節 CEPA的組織和修訂 33
      第五節 小結 34
     
     第三章 中共簽署CEPA的政經效益 37
      第一節 香港民心向背的變化關鍵 38
      第二節 CEPA的經濟效益 42
      第三節 CEPA的政治效益 46
      第四節 小結 53
     
     第四章 CEPA模式對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
         啟思     55
      第一節 中共與香港CEPA磋商過程的借鑑 55
      第二節 CEPA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56
      第三節 CEPA對臺灣政治的影響   69
      第四節 小結 74
     
     
     第五章 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評估:試以「SWOT」
     策略分析 77
      第一節 CEPA對臺灣政經影響的綜合評估 77
      第二節 ECFA對臺灣政經影響的初估 82
      第三節 小結 87
     
     第六章 結論         89
      第一節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發展的變數 90
      第二節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由對立到互利,爭取利我  91
      第三節 策略思維──本文的結語 93
     
     
     參考文獻 9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國兩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談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域經濟整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EP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CF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WOTen_US
dc.title (題名) 中港CEPA的影響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 Analysis of China-Hong Kong CEP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書籍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5年)。
     王正毅等主編,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制度建設、安全合作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英偉,CEPA先鋒:內地營商環境VS香港企業攻略(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王秉安、王侃,海峽經濟區競爭力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王躍生、張德修、李樹甘主編,CEPA與新世紀的內地香港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
     田自安、惠澤華等主編,原產地規則與CEPA實用知識手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年)。
     北京法律出版社法規出版中心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法規適用讀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瓦茲(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麥格羅出版社,1997年)。
     吉登斯(Antony Giddens)著,李惠斌、楊雪東譯,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安民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知識讀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年)。
     李非,臺灣經濟發展通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李永恆編,CEPA與稅收實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杜意契(Karl W. Deutsch)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0年)。
     奈伊著,吳家恆等譯,柔性權力(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周恩來,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封小雲、楊道匡,CEPA:澳門在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機遇與角色(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04年)。
     胡軍、劉少波等主編,CEPA與泛珠三角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進保,CEPA框架下的經貿爭端解決機制與程序(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1年)。
     郭國燦,回歸十年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局,2007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麥振威,CEPA新財路:「更緊密經貿關係」新機遇(香港:博顥出版社,2003年)。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2年)。
     陳廣漢主編,港澳珠三角區域經濟整合與制度創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曹應旺主編,周恩來的智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楊成緒、過家鼎主編,共商合作 共享商機:201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出版社,2004年)。
     廖曉淇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重述文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慕亞平、李伯僑等,區域經濟一體化與CEPA的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導論(臺北:雙葉書廊,民國92年)。
     蕭偉中、張山,遏制臺獨:不承諾放棄武力(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聶德寧等著,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鐘立國,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饒美蛟、李思名、施岳群,區域經濟合作:CEPA與珠三角及長三角(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
     
      (二) 期刊論文
     
     王政,「CEPA對深港經濟合作的影響」,特區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8期(2003),頁52-54。
     王春新,「CEPA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2003),頁52-54。
     王春新,「CEPA:香港地區經濟轉型的新契機」,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003),頁12-17。
     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FTA/RTA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頁15-6。
     中國國民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初探」,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1期(2004年7月28日),http://www.kmt.org.tw/Periodical/MainLand.asp
     左連村,「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對提升粵港澳區域競爭力的探討及前景展望」,國際經濟合作,2002年第2期(2002),頁30-34。
     石齊平,「CEPA v.s. APEC 論香港和臺灣在東亞區域化趨勢下的前景」,電工資訊(2004),頁28-3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移交十週年研析報告」,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移交十一週年情勢研析報告」,http://www.mac.gov.tw/
     朱文暉,「對CEPA效應的初步評估」,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12-14。
     朱奕嵐,「從CEPA到區域政治經濟戰略:中國區域整合戰略與美國東亞戰略佈局」,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第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9-80。
     江啟臣,「21世紀的東亞經濟整合:背景、現狀、特色與挑戰之一」,知識臺灣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4295
     任壽根,「建立內地港澳自由貿易區的戰略選擇」,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4期(2003),頁25-26、48。
     宋立功,「論行政與立法結構性的緊張關係」,信報財經月刊(香港),第275期(2000年),頁2。
     呂東,「論CEPA對大陸與香港關係的影響及發展趨勢」,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伯橋、盧書桃,「CEPA,WTO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經貿法律關係的新發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2003年第3期(2003),頁25-43。
     李瑞晨,「CEPA政策下對香港航空運輸業經營策略與競爭優勢之分析」,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李憲榮,「『一國兩制』,香港之鑑」,發表於「二二八事件」50週年紀念:臺灣獨立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1997年),
       http://www.wufi.org.tw/leesh/228lee.htm
     李羅力,「比『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更重要的是什麼?」,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5-8。
     李靈稚、尤宏兵,「CEPA效應分析及思考」,特區經濟,2003年第9期(2003),頁53-54。
     周作姍,「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邢魁山,「港臺關係:十年回顧與未來展望」,
       http://www.onechina.org.tw/index.asp?ClsID=1636&styleID=217
     林凌,馮蘇寶,「CEPA與華南經濟圈」,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9期(2003月9月),http://scholar.ilib.cn/A-kfdb200309002.html。
     林祖嘉,「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依存度之研究」,發表於大選後兩岸經貿事務研討會(臺北:民國93年6月),www.tri.org.tw/trinews/doc/930611_1.pdf
     林祖嘉,「WTO與CEPA對臺灣金融業海外與大陸投資影響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民93)。
     林健次,「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
       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31-40/no32_17.htm
     吳克明,「CEPA帶來的機遇」,決策諮詢(2004年5月),頁6-11。
     吳明蕙,「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經濟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第4期(2003年12月),頁183-199。
     吳莉芳,「CEPA對臺灣的影響」,兩岸關係(北京),第82期(2004年4月1日),頁28-29。
     胡石青,「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臺灣週刊,2003年第26期(2003年)。
     封小雲,「香港與內地:CEPA效益的思考」,開放導報(深圳),2003年第7期(2003),頁14-16。
     洪奇昌、劉進興、簡錫堦等,「現階段關於中國政策的基本認知與主張」,發表於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臺北:1998年),
       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l_hong.htm
     洪財隆,「國際生產過程分割與兩岸經濟整合」,
       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20_3.asp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CEPA商機:超越入世承諾」,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CEPA與香港的商機」,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
     郭萬達、馮月秋,「CEPA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045期。
     桑百川,「CEPA對中國內地經濟的影響」,開放潮,2003年第8期(2003),頁8-9。
     高長,「CEPA對服務業的商機與挑戰」,臺商電子報,第401期(2004年1月5日)。
     高長、吳瑟致,「中港建立CEPA後之形勢發展及其對臺灣經濟之影響」,展望與探索(臺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7-31。
     高長、曾柏堯,「CEPA對臺商的商機與挑戰」,臺商張老師月刊,第68期(2003年12月)。
     袁持平,「自由貿易區:粵港新型合作模式探討」,經濟前沿,2002年第4期(2002),頁25-26、48。
     耿曙、林瑞華,「兩岸經濟整合的政治影響:分析兩岸整合的理論架構」,發表於私立南華大學第2屆亞太學術研討會(嘉義:2004年4月),頁9。
     連文榮,「臺灣對外貿易依存度之評析」,
       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5/05/27-221.htm
     陳美穎,「中國航空貨運代理服務業市場進入之策略分析:WTO與CEPA之比較」,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班(民國93年)。
     梁彩恆,「警惕境外利益集團介入中國決策」,瞭望新聞周刊(北京),2008年5月7日,http://mnc.people.com.cn/BIG5/7210067.html
     黃志方,「CEPA規範下會議承辦展覽廠商進入大陸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黃志龍,「中港(CEPA)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機遇與挑戰」,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黃智聰,「經濟安全與兩岸經貿交流」,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兩岸經貿政策」課程教材(未出版),
       http://www3.nccu.edu.tw/~jthuang/policy9.ppt
     彭冠昇,「比較在WTO與CEPA架構下,臺灣金融服務業進軍大陸巿場之契機與策略」,私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曾澍基,「一國兩制下香港經濟的定位」,發表於第3屆國情與基本法研習班(香港:2007年4月21日),
       http://www.hkbu.edu.hk/~sktsang/Talk_sktsang_07_04_21.pdf
     趙文璋,「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之意涵及對臺經貿可能影響評析」,今日合庫(2003),頁45-69。
     張莉,「CEPA簽訂定後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走勢」,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第11期(2003),頁11-13。
     張登及,「臺灣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取向發展試析」,共黨問題研究(臺北:共黨問題研究社),第27卷第3期(2001年3月)。
     張維邦,「國際經濟整合的概念與界說,兼評中華經濟圈、華南經濟圈的提法」,法政學報,第4期(1995年),頁61-75。
     張燕生,「CEPA對香港經濟前景影響重大而深遠」,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003),頁4-8。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有關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我可能之影響分析」,2003年07月15日。
     鄒平學,「《香港基本法》實施與特區管治體制及管治效能探析」,發表於香港回歸10週年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7年6月),頁222。
     蔡宏明,「APEC在促進區域整合之現況與展望」,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c16.htm#P2
     蔡宏明,「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啟示」,中國評論(香港),第63期(2002年6月)。
     蔡宏明,「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能力雜誌(2003),頁101-107。
     劉軍紅,「中日韓張力與東亞自由貿易區猜想」,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0704/15/t20070415_11041971.shtml
     劉德海,「南韓自由貿易協定策略之研究」,WTO研究,第4期(2006年3月),頁129。
     鄭惠方,「中國對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熊婷婷,「CEPA實施進程回顧及其對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啟示」,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6年)。
     謝國樑,「從國際經驗看CEPA框架下香港與內地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中銀集團經濟論壇(香港),2003年11月1日,
       http://info.hktdc.com/econforum/boc/chinese/boc031101c.htm
     簡名君,「中港澳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兩岸四地的經貿影響」,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韓東方,「從『帶血』的煤到『要命』的磚:我們還要信奉鄧小平多久?」,港支聯通訊(香港),第74期(2007年9月1日),
       http://www.alliance.org.hk/publish/hkanews/?p=110
     譚天媚,「北京樂見香港普選爭論」,亞洲週刊(香港),第20卷第29期(2006年7月23日),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g&Path=232678631/29ag1.cfm
     譚瑾瑜,「從中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2004年1月),頁78。
     魏艾,「從CEPA成效看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前景」,發表於東亞區域與臺灣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2005年11月)。
       ct100.chihlee.edu.tw/ezcatfiles/b012/img/img/107/paper2-06.doc
     蘇敏傑,「臺灣與中、港、澳簽訂CEPA之效益與影響」,私立真理大學財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一) 書籍
     
     Alan M. Rugman and Richard M. Hodgett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Harlow, England: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 2000).
     Barry Naughton (ed.), The China Circle: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7).
     Bela 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1961).
     Ernst B. Hass, The Uniting of Europe (Standford, L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Karl W. Deutsch,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Rolf Sannwald, Jacques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European Unific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Yu-ming Shaw (ed.),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Taipei: IIR, 1998).
     
      (二) 期刊論文
     
     Cal Clark, “Does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 a Model fo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9: 4 (Winter, 2003), pp.195-215.
     Cal Clark, “Prospects for Taiwan-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Chen Shui-bian Administration,” American Asian Review, 19: 1 (Spring, 2001), pp. 27-53.
     Cal Clark, “The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Grow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Orbits, 46: 4 (Fall, 2002), pp. 753-766.
     Ernst B. Hass,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Jon and Auguish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XXIV: 4 (1970), p.607.
     Gerald Chan, “Cross-Strait Relations: Classical Realism Meets Neo-Functionalis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R Study,” Taipei, July 5.
     Heinz Weihrich, “The TOWS Matrix: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5, no. 2 (1982), pp.54-66.
     Joe McGowan, “The Death of Hong Kong, ” Fortune, June 26, 1995,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5/06/26/203948/index.htm
     Larry Yu & Moo Hyung Chung, “Tourism as a Catalytic Force for Low-Politics Activities between Politically Divided Countries: The Cases of South-North Korea and Taiwan-China,” New Political Science, 23: 4 (2001), pp. 537-545.
     Oil Brown, Faisal Haq Shaheen, Shahhen Rafi Khan, Moeed Yusu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Promoting Conflict or Building Pea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www.iisd.org/pdf/2005/security rta conflict.pdf
     Qingxin Ken Wang, “Taiwanese NGOs and the Prospect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 1 (Jan. 2000), pp. 111-124.
     Zoher Abdoolcarim, “Hong Kong’s Future: Sunshine, with Clouds,” Time, 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2007/article/0,28804,1630244_1630240_1630206,00.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