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
作者 劉中薇
貢獻者 方念萱
劉中薇
關鍵詞 城市形象
城市書寫
台北
市民文學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11:00 (UTC+8)
摘要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1998):《台灣社會的溫度計》,台北:中華徵信所。
     中研院社研所
      (199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王志弘
      (1994):〈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3月號,p41~45。
      (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
      (1999):《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
      (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2000):〈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都市經驗〉,「科技、美 學、權力:跨世紀文化轉折 2000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新竹。
      (2001):〈影像城市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分析〉,「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新莊。
     王 旭
      (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珍珊
      (1996):《說園解植:從人與植物的關係看都市人的生活──以台北經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
      (1968~2002):《台北畫刊》,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公務局
      (1985):《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台北市工務局。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1998):《記憶的指紋──第一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1999):《文學復活紀──第二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台北市立圖書館
      (2000):《創作屬於台北的文學傳統──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1):《文學台北‧街道書寫──第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白先勇
      (1987):《台北人》,台北:爾雅。
     石計生
      (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168期,8月號,p40~53。
     丘彥明
      (1981):《電視與報紙記者形象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碩士論文。
     朱文一
      (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 = Space Symbol City:a theory of urban design》,台北:淑馨。
     朱振藩
      (1999):《捷運美食日記:木柵線》,台北:商智。
     朱振藩
      (1999):《捷運美食日記:中和線》,台北:商智。
     自由時報
      (2001年9月8日),〈你的城‧我的城──台北街道書寫座談會紀實〉,第39版。
     宋晞
      (1990):《方志學研究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邢玉玫
      (1996):《社區記憶的建構對社區營造之影響分析──以台北市福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熾
      (1984),〈從江戶到東京──一個都市空間的結構轉換〉,《聯合文學》,第2卷第9期,7月號,p15~23。
     李永熾
      (1988):《從江戶到東京》,台北:當代叢書。
     李光真
      (2000):〈叫第一名太沈重?──鶴立雞群台北城〉,《光華雜誌》,11月號,p6~19。
     李清志
      (1995):《鳥國狂──世紀末台北空間文化現象》,台北:創興。
      (1997):《都市偵探學》,台北:創興。
      (1998):《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報導》,台北:元尊文化。
      (2000):《台北方舟計畫》,台北:城邦。
      (2001):《台北LOST&FOUND》,台北:田園城市。
     李建民
      (2000):《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光庭
      (1993):《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吳世欽
      (2000):〈假如城市是一個品牌〉,《廣告雜誌》,9月號,p96~98。
     周宇廷
      (1999):《台北捷運玩樂通》,台北:大輿。
     周宇廷
      (2000):《台北捷運自遊式》,台北:大輿。
     周 迅
      (1994):《中國的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以青
      (1993):《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0至七0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蔭庭
      (1994):〈生死浮沈──台北〉,《遠見雜誌》,4月號,P28~34。
     林芳怡主編
      (1996):《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1995):《空間啄木鳥──都市另類空間文化解讀》,台北:創興。
     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著
      (1996):《市民的城市──程式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興。
     來新夏
      (1995):《中國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邱炳進
      (1988):《公共宣導與形象塑造之研究──警察學校專五期、甲種班一一九期招生宣導效果案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1998):《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2000):《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吳蕙芬
      (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一葦
      (1974):《文學論集》,台北:書評書目。
     洪伯溫
      (1993):《台北地誌新探》,台北:龍文。
     洪鎌德
      (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
     洪月卿
      (2000):《台灣電影中的都市呈現──以李行和萬仁的電影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晴舫
      (2001年5月17日):〈城市〉,《自由時報》,第38版。
     洪懿妍
      (2001):〈台北,均衡的市民城市〉,《天下雜誌》,8月號,p158~166。
     孫可立
      (1987):〈台北:中國最後一個按風水建造的城市〉,《當代》,第14期,6月號,p44~51。
     孫大川審譯
      (1989):《城市社會學》,台北:結構群。
     孫治本
      (2001):〈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當代》,第168期,8月號,p26~39。
     夏鑄九
      (1991):〈穿過鄉愁的迷宮:夏鑄九談城鄉關及其感覺結構〉,《聯合文學》,第7卷第3期,1月號,p46~51。
      (1991):〈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第5期,p1~2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夏春祥
      (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p141~166。
      (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9月號,p57~96。
     莊永明
      (1991):《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
      (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
     徐伯瑞
      (1995):《新光雙城記──都市象徵之建構與解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6):《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0):〈自然環境與心理健康〉,《人與環境關係研究學會通訊》,第4期,p5~10。
      (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
      (1993):《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
     陳惠婷
      (1996):〈我們的都會廣場〉,《台北畫刊》,12月號。
     陳正祥
      (1997):《台北市誌》,台北:南天。
     陳東升
      (1999):《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大為
      (2001):《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
     許永耀
      (1984):《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的美國形象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土主編
      (1992):《台北古今圖說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長美
      (1994),《城市閱讀》,台北:藝術圖書。
     黃富三編著
      (1995),《台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黃錦山
      (1996):《傅柯規訓概念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 秀
      (1999):《政治人物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形象研究──以台視、中視、民視及無線衛星電視台對陳水扁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黃安竹
      (1999):《捷運美食日記:淡水線》,台北:小知堂。
     崔炯斤
      (1988):《外國人對中華民國形象之研究──以參加一九八七年台北國際獅子會年會的外國獅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幸福
      (1999):《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1991):《你我的都市空間──一本記錄都市規畫概念的書》,台北:時報文化。
     傅仰止
      (1997):〈都市中的個人〉,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p160~189。
     張翠蘋
      (1994):《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報紙競選廣告與宣傳品之文宣策略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漢良
      (1988):〈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2月號,p38~52。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
      (1999):《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
     張靜茹
      (2000):〈從流放荒地到現代都會──台北神話〉,《光華雜誌》,11月號,p20~25。
     張 讓
      (2001):《空間流》,台北:大田。
     游常山
      (1998):〈曙光在台北初露〉,《天下雜誌》,7月號,p90~100。
     曾旭正
      (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型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龍彥
      (1999):《紅樓尋星夢──西門町的故事》,台北:博揚。
     葛晶瑩
      (2000):《搭捷運吃喝玩樂:淡水線&新中線》,台北:台視文化。
     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1994):《從使用者出發檢討公車系統──朝向市民參與的公車性別規劃:以萬芳社區為例》,台北:財團法人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詹宏志
      (1989):《城市觀察: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台北:遠流。
      (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
     漢寶德
      (1983):《都市的幻影》,台北:天下叢書。
     鄒克萬
      (1999):《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真
      (1994):《城鄉移民的困境與解脫──以台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葆
      (1998):《可移動的文化饗宴──72座城市的捷運風景》,台北:元尊。
      (2002):《捷運公共藝術拼圖》,台北:馬可孛羅。
      (2002):《迷戀捷運》,台北:田園城市。
     遠見雜誌編輯部
      (1994):〈印象VS.景象──台灣人的台北〉,4月號,p48~51。
     趙滋藩
      (1983):〈形象與意象〉,《文訊月刊》,第4卷,8月號。
     趙莒玲
      (1993):《台北城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廖炳惠
      (1989):〈紐約,紐約:從惠特曼到伍迪艾倫〉,《當代》,38期,6月號,p24~29。
     廖繼仲
      (2000):《城市風格形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宏
      (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鄭明娳
      (1990):〈八0年代台灣散文現象〉,《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鄭明娳主編
      (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劉景輝
      (1986):〈城市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聯合文學》,第2卷第9期,7月號,p24~29。
     劉 協
      (1992):《文心雕龍》,台北:錦繡。
     劉維公
      (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當代》,第168期,8月號,p10~25。
     鄧宗德、陳潔
      (1994):〈台北大都會傳奇〉,《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p63~71。
     鄧宗德
      (1991):《八0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
      (1992):〈地方塑造的地理現象學向度〉,《造園》:30,p9~13。
     潘榮傑
      (1999):《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北西門町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蔡勇美、郭文雄
      (1978):《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
      (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
     蔡宏進
      (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源煌
      (1992):《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台北:雅典。
     蔡佳甫
      (1998):《從文本到《文字書寫學》──德希達對書寫的解構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
      (1985):《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三民書局。
     韓王榮
      (1998):《非常城市人》,台北:業強。
     顏忠賢
      (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
     羅時瑋
      (1986):〈台灣地名與街名的比較〉,《建築師》,第12卷134期,p44~49。
     蘇瑞仁
      (1988):《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llen Pred
      (198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原文見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Behavior, Vol,13,No.1,March,p45~68.
     Aldo Rossi著,施植明譯
      (1992):《城市建築》,台北:博遠。
     Boring, E.G.著,傅統先譯
      (1967):《心理學》,台北:商務圖書館。
     Charles Tilly
      (1974)An urban world. Boston:Little Brown.
     Cliff Moughtin著,王淑宜譯
      (1999):《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台北:創興。
     Foucault, M.
      (199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rancis,M.&Hester,R.T(eds.)
      (1990)The Meaning of Gardens.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
     Graham, J. H., Shipley, D. & Nathalie,K.
      (1988)A method for model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country of orig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Vol.5, p67~75.
     Henry Miller著,陳蒼多譯
      (1997):《我生命中的書》,台北:新雨。
     Italo Calvino 著,王志弘譯
      (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
     Jame Donald
      (1992)Metropolis: the city as text. In Robert Bocock & Kenneth Thomposon(Ed.).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The Open University.
     Kenneth Ewart Boulding
      (1956)The image :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
      (1986):《都市意象》,台北:台隆書區。
     Nimmo,D.& Savage, R.L.
      (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
      (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
     Oswald Spengler著,陳曉林譯
      (2000):《西方的落沒》,台北:華新。
     Pike Burton
      (1981)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modern literature.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rk,Robert E.
      (1928)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3(6)p881~893.
     Roland Barthes
      (1980)FromWork to Text.In Josv’e V. Harari(Ed.). 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London:Methuen.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
      (1996):《零度的書寫》,台北:桂冠圖書。
     Simmel ,Georg
      (1908):The strange. In Donald N. Levine(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ty,p143~149.
     Stern, E. & Krakover, S.
      (1993)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urban image. 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25, No.2, p130~146.
     Tuan Yi-Fu
      (1977)Visibility: the Creation of Place. 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i-Fu,潘桂成譯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Walter Lippman
      (1961)Public Opin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Company.
     Wachtel, N.
      (1986)Memory and history:introduction.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12(2):207~224.
     William A. Scott
      (1965)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national Images. In Herbert C. Kelman(Ed.).International Behavior.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p71~103.
     Wolf, M.
      (1988)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 :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135~149.
     
     網站部分
     九十年台北公車暨捷運詩文徵選活動網頁
      http://www.cabot.tcg.gov.tw/90poetry/index.htm
     台北市政府網站
      www.taipei.gov.tw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網站
      http://www.dorts.gov.tw
     永康社區網站
      http://community.taipei-elife.net/cgibin/CommHomePage?comm=irenelin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88453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方念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中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中薇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11:00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11: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11: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16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40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453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第二章 城市閱讀-----6
       第一節 閱讀一座城之必要
       第二節 誰來閱讀一座城
       第三節 如何閱讀一座城
        一、城市是歷史時間的並置場所
        二、城市是社會空間的展演場所
        三、城市是人類行動力的運作場所
        四、城市是論述過程的發生場所
     第三章 城市形象-----17
       第一節 形象
        一、形象是處於流動的活絡狀態
        二、形象是主觀的心理圖像
        三、形象是情感和認知融合的產物
        四、形象是行為的領航員
        五、形象的向度
       第二節 形象與意象
       第三節 城市形象與城市書寫
     第四章 台北與台北書寫-----32
       第一節 台北城從歷史走來
       第二節 台北書寫
       第三節 方法的運用
        一、相關研究
        二、作品選擇
        三、概念架構
        四、文本分析
        五、文本概況
     第五章 台北‧台北-----50
       第一節 逛台北-----50
        一、城市街道
         (一)從名字談起
         (二)這條街,很有個性
         (三)街道的地方感
        二、城市邊緣
         (一)是鄉村也是城市
         (二)變與不變之間
        三、城市花園
         (一)來這裡找元氣
         (二)人際交流站
        四、小結
       第二節 上路吧-----78
        一、一種認識城市的方法
        二、公車事件紀錄簿
         (一)等公車
         (二)乘客與乘客
         (三)乘客與司機
        三、搭乘捷運須知
         (一)新極速體驗
         (二)新遊戲規則
         (三)新生活運動
        四、小結
       第三節 台北漂流記-----106
        一、懷鄉與懷舊
         (一)空間憂鬱症
         (二)時間疏離感
        二、給我一個家
        三、寂寞在喧嘩
        四、小結
     第六章 結語:尋找一座城,我找到了嗎?-----132
     參考文獻-----136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網站部分
     附錄-----151
       附錄一:公車暨捷運詩文得獎名單(1995~2001)
       附錄二:台北文學獎全民寫作獎得獎名單(1998~200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6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形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市民文學zh_TW
dc.title (題名) 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1998):《台灣社會的溫度計》,台北:中華徵信所。
     中研院社研所
      (199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王志弘
      (1994):〈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3月號,p41~45。
      (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
      (1999):《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
      (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2000):〈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都市經驗〉,「科技、美 學、權力:跨世紀文化轉折 2000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新竹。
      (2001):〈影像城市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分析〉,「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新莊。
     王 旭
      (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珍珊
      (1996):《說園解植:從人與植物的關係看都市人的生活──以台北經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
      (1968~2002):《台北畫刊》,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公務局
      (1985):《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台北市工務局。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1998):《記憶的指紋──第一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1999):《文學復活紀──第二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台北市立圖書館
      (2000):《創作屬於台北的文學傳統──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1):《文學台北‧街道書寫──第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白先勇
      (1987):《台北人》,台北:爾雅。
     石計生
      (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168期,8月號,p40~53。
     丘彥明
      (1981):《電視與報紙記者形象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碩士論文。
     朱文一
      (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 = Space Symbol City:a theory of urban design》,台北:淑馨。
     朱振藩
      (1999):《捷運美食日記:木柵線》,台北:商智。
     朱振藩
      (1999):《捷運美食日記:中和線》,台北:商智。
     自由時報
      (2001年9月8日),〈你的城‧我的城──台北街道書寫座談會紀實〉,第39版。
     宋晞
      (1990):《方志學研究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邢玉玫
      (1996):《社區記憶的建構對社區營造之影響分析──以台北市福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熾
      (1984),〈從江戶到東京──一個都市空間的結構轉換〉,《聯合文學》,第2卷第9期,7月號,p15~23。
     李永熾
      (1988):《從江戶到東京》,台北:當代叢書。
     李光真
      (2000):〈叫第一名太沈重?──鶴立雞群台北城〉,《光華雜誌》,11月號,p6~19。
     李清志
      (1995):《鳥國狂──世紀末台北空間文化現象》,台北:創興。
      (1997):《都市偵探學》,台北:創興。
      (1998):《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報導》,台北:元尊文化。
      (2000):《台北方舟計畫》,台北:城邦。
      (2001):《台北LOST&FOUND》,台北:田園城市。
     李建民
      (2000):《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光庭
      (1993):《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吳世欽
      (2000):〈假如城市是一個品牌〉,《廣告雜誌》,9月號,p96~98。
     周宇廷
      (1999):《台北捷運玩樂通》,台北:大輿。
     周宇廷
      (2000):《台北捷運自遊式》,台北:大輿。
     周 迅
      (1994):《中國的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以青
      (1993):《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0至七0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蔭庭
      (1994):〈生死浮沈──台北〉,《遠見雜誌》,4月號,P28~34。
     林芳怡主編
      (1996):《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1995):《空間啄木鳥──都市另類空間文化解讀》,台北:創興。
     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著
      (1996):《市民的城市──程式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興。
     來新夏
      (1995):《中國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邱炳進
      (1988):《公共宣導與形象塑造之研究──警察學校專五期、甲種班一一九期招生宣導效果案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1998):《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2000):《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吳蕙芬
      (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一葦
      (1974):《文學論集》,台北:書評書目。
     洪伯溫
      (1993):《台北地誌新探》,台北:龍文。
     洪鎌德
      (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
     洪月卿
      (2000):《台灣電影中的都市呈現──以李行和萬仁的電影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晴舫
      (2001年5月17日):〈城市〉,《自由時報》,第38版。
     洪懿妍
      (2001):〈台北,均衡的市民城市〉,《天下雜誌》,8月號,p158~166。
     孫可立
      (1987):〈台北:中國最後一個按風水建造的城市〉,《當代》,第14期,6月號,p44~51。
     孫大川審譯
      (1989):《城市社會學》,台北:結構群。
     孫治本
      (2001):〈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當代》,第168期,8月號,p26~39。
     夏鑄九
      (1991):〈穿過鄉愁的迷宮:夏鑄九談城鄉關及其感覺結構〉,《聯合文學》,第7卷第3期,1月號,p46~51。
      (1991):〈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第5期,p1~2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夏春祥
      (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p141~166。
      (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9月號,p57~96。
     莊永明
      (1991):《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
      (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
     徐伯瑞
      (1995):《新光雙城記──都市象徵之建構與解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6):《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0):〈自然環境與心理健康〉,《人與環境關係研究學會通訊》,第4期,p5~10。
      (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
      (1993):《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
     陳惠婷
      (1996):〈我們的都會廣場〉,《台北畫刊》,12月號。
     陳正祥
      (1997):《台北市誌》,台北:南天。
     陳東升
      (1999):《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大為
      (2001):《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
     許永耀
      (1984):《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的美國形象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土主編
      (1992):《台北古今圖說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長美
      (1994),《城市閱讀》,台北:藝術圖書。
     黃富三編著
      (1995),《台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黃錦山
      (1996):《傅柯規訓概念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 秀
      (1999):《政治人物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形象研究──以台視、中視、民視及無線衛星電視台對陳水扁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黃安竹
      (1999):《捷運美食日記:淡水線》,台北:小知堂。
     崔炯斤
      (1988):《外國人對中華民國形象之研究──以參加一九八七年台北國際獅子會年會的外國獅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幸福
      (1999):《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1991):《你我的都市空間──一本記錄都市規畫概念的書》,台北:時報文化。
     傅仰止
      (1997):〈都市中的個人〉,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p160~189。
     張翠蘋
      (1994):《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報紙競選廣告與宣傳品之文宣策略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漢良
      (1988):〈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2月號,p38~52。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
      (1999):《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
     張靜茹
      (2000):〈從流放荒地到現代都會──台北神話〉,《光華雜誌》,11月號,p20~25。
     張 讓
      (2001):《空間流》,台北:大田。
     游常山
      (1998):〈曙光在台北初露〉,《天下雜誌》,7月號,p90~100。
     曾旭正
      (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型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龍彥
      (1999):《紅樓尋星夢──西門町的故事》,台北:博揚。
     葛晶瑩
      (2000):《搭捷運吃喝玩樂:淡水線&新中線》,台北:台視文化。
     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1994):《從使用者出發檢討公車系統──朝向市民參與的公車性別規劃:以萬芳社區為例》,台北:財團法人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詹宏志
      (1989):《城市觀察: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台北:遠流。
      (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
     漢寶德
      (1983):《都市的幻影》,台北:天下叢書。
     鄒克萬
      (1999):《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真
      (1994):《城鄉移民的困境與解脫──以台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葆
      (1998):《可移動的文化饗宴──72座城市的捷運風景》,台北:元尊。
      (2002):《捷運公共藝術拼圖》,台北:馬可孛羅。
      (2002):《迷戀捷運》,台北:田園城市。
     遠見雜誌編輯部
      (1994):〈印象VS.景象──台灣人的台北〉,4月號,p48~51。
     趙滋藩
      (1983):〈形象與意象〉,《文訊月刊》,第4卷,8月號。
     趙莒玲
      (1993):《台北城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廖炳惠
      (1989):〈紐約,紐約:從惠特曼到伍迪艾倫〉,《當代》,38期,6月號,p24~29。
     廖繼仲
      (2000):《城市風格形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宏
      (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鄭明娳
      (1990):〈八0年代台灣散文現象〉,《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鄭明娳主編
      (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劉景輝
      (1986):〈城市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聯合文學》,第2卷第9期,7月號,p24~29。
     劉 協
      (1992):《文心雕龍》,台北:錦繡。
     劉維公
      (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當代》,第168期,8月號,p10~25。
     鄧宗德、陳潔
      (1994):〈台北大都會傳奇〉,《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p63~71。
     鄧宗德
      (1991):《八0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
      (1992):〈地方塑造的地理現象學向度〉,《造園》:30,p9~13。
     潘榮傑
      (1999):《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北西門町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蔡勇美、郭文雄
      (1978):《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
      (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
     蔡宏進
      (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源煌
      (1992):《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台北:雅典。
     蔡佳甫
      (1998):《從文本到《文字書寫學》──德希達對書寫的解構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
      (1985):《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三民書局。
     韓王榮
      (1998):《非常城市人》,台北:業強。
     顏忠賢
      (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
     羅時瑋
      (1986):〈台灣地名與街名的比較〉,《建築師》,第12卷134期,p44~49。
     蘇瑞仁
      (1988):《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llen Pred
      (198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原文見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Behavior, Vol,13,No.1,March,p45~68.
     Aldo Rossi著,施植明譯
      (1992):《城市建築》,台北:博遠。
     Boring, E.G.著,傅統先譯
      (1967):《心理學》,台北:商務圖書館。
     Charles Tilly
      (1974)An urban world. Boston:Little Brown.
     Cliff Moughtin著,王淑宜譯
      (1999):《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台北:創興。
     Foucault, M.
      (199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rancis,M.&Hester,R.T(eds.)
      (1990)The Meaning of Gardens.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
     Graham, J. H., Shipley, D. & Nathalie,K.
      (1988)A method for model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country of orig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Vol.5, p67~75.
     Henry Miller著,陳蒼多譯
      (1997):《我生命中的書》,台北:新雨。
     Italo Calvino 著,王志弘譯
      (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
     Jame Donald
      (1992)Metropolis: the city as text. In Robert Bocock & Kenneth Thomposon(Ed.).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The Open University.
     Kenneth Ewart Boulding
      (1956)The image :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
      (1986):《都市意象》,台北:台隆書區。
     Nimmo,D.& Savage, R.L.
      (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
      (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
     Oswald Spengler著,陳曉林譯
      (2000):《西方的落沒》,台北:華新。
     Pike Burton
      (1981)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modern literature.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rk,Robert E.
      (1928)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3(6)p881~893.
     Roland Barthes
      (1980)FromWork to Text.In Josv’e V. Harari(Ed.). 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London:Methuen.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
      (1996):《零度的書寫》,台北:桂冠圖書。
     Simmel ,Georg
      (1908):The strange. In Donald N. Levine(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ty,p143~149.
     Stern, E. & Krakover, S.
      (1993)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urban image. 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25, No.2, p130~146.
     Tuan Yi-Fu
      (1977)Visibility: the Creation of Place. 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i-Fu,潘桂成譯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Walter Lippman
      (1961)Public Opin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Company.
     Wachtel, N.
      (1986)Memory and history:introduction.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12(2):207~224.
     William A. Scott
      (1965)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national Images. In Herbert C. Kelman(Ed.).International Behavior.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p71~103.
     Wolf, M.
      (1988)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 :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135~149.
     
     網站部分
     九十年台北公車暨捷運詩文徵選活動網頁
      http://www.cabot.tcg.gov.tw/90poetry/index.htm
     台北市政府網站
      www.taipei.gov.tw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網站
      http://www.dorts.gov.tw
     永康社區網站
      http://community.taipei-elife.net/cgibin/CommHomePage?comm=irenelin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