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九七)
The Research on Japan`s China Policy after the World World II
作者 何思慎
Ho, Szu-Shen
貢獻者 林碧炤<br>邱坤玄
Bih-Jaw Lin<br>Kun-Shuan Chiui
何思慎
Ho, Szu-Shen
關鍵詞 對華政策(中國政策)
吉田路線
圍堵政策
尼克森主義
交往
擴大
China Policy
Yoshida Doctrine
The containment policy
Nixon Doctrine
Engagement
Enlargement
日期 1997
上傳時間 2016-05-11
摘要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九七)
The Research on Japan`s China Policy after the World War I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Cha,「les E. Lindblom 原著,竺乾威、胡君芳譯,決策過程( The Policy-making P,「ocess)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十月。
2 . 」,ames Fallows原著,薛絢譯,瞄準大東亞?東亞政治與經濟的崛起(Looking at he Sun: the ,「ise of the New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 。台北:立緒
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3 . Ka,「el van Wolfe,「en原著,伍仁譯,日本國力之謎( The Enigma of 」,apanese Powe,「) 。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4. M. S . Go,「bachev原著,岑鼎山、何宏江等譯,改革與新思維( Pe,「est,「oika ) 。香港:民主大學,一九九0 年三月。
5. Michael Schalle,「 著,郭俊訴譯,~洲冷戰與日本復興( The Ame,「ica n Occup a tion of 」,apan - the O,「igins of the Cold Wa,「 in Asia) 。台北:金禾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6. ,「oy Mac,「idis ed . ,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 Fo,「eign Policy and Wo,「ld Politics)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五月。
7. Time Inte,「national Edito,「s原著,王悅讌等譯,變?日本奇蹟再現。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8. 丁幸豪、海銳合著,冷戰後的美國。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9 小島朋之原著,杜秀卿譯,失去鄧小平的中國。台北:大展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10 . 中日關係研究會編,中日闢係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民國六十年十月。
1 1 中央通訊社編,一九九七世界年鐘。台北:中央通訊社,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12. 中共中央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
13 . 中曾根康弘原著,金蘇城、張和平譯,新的保守理論。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外交文遲。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0 年五月。
15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華民國對日和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八月。
16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的關係。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五
十五年八月。
17 天元主編,日本新陰謀。香港:明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
18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年。
19 日本產經新聞古屋奎二,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十四冊。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十六年十日)
20 日本通商產業省貿易局編,孫克蔭譯,日本的貿易。台北:經濟部國貿局,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2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冊。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
22 . 王文娟,中共與自本的經濟關係及其對我之影響。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團七十五年三月。
23 王杏芳主編,中國與聯合國?紀念聯合國成立五十週年。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
24 王勇,中日關僚史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
25 王曉秋,東亞風雲?近代中日啟示錄。台北:宏觀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四月。
26 世界銀行編,世界發展報告?一九九三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7 丘宏達主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年七月。
28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第七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
29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第五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
30. 古井喜實著,田家農、田紅譯,日中關係十八年?古井喜實回值錄。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3 1 司馬桑敦,中日關係二十五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二月。
32 司馬遼太郎原著,劉惠禎、蔡宗明、周素芬合譯,宛如飛翔,第四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33 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中共)編,新中國外交風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
34.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編,中國代義國出席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報告書。台北:外交部國際組織司,民國六十一年。
35. 田垣主編,戰後中日關係史年義?一九四五~一九九三。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
36 石川真澄著,高泉益譯,漫談日本政治運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37. 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著,工業技術研究院譯,一個可以說NO 的日本。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38.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至認蠻的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39. 江戶雄介著,吳秋嬌譯,世紀末迷失中國的末路。台北:大展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40. 何思慎,中共經濟發底,自略變遷下自「中」經濟闢儀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4 1.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中日關係?一九四五~一九九四。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
42 . 呂理州,改造日本的敏數大師?褔澤諭吉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43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直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公司,民國八十六年二月。
44 . 李玉、湯重南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國與自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45 李明主編,中日兩國與直太政經發展。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46 李家振主編,回顧與展望?中日學者筆談錄。濟南:黃河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47 杜攻主編,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
48 汪莉緝,中共的對日政策(1978-1990 )。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49 卓南生,大國夢與盟主論?續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50 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大外交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51 周煦主編, 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之和平與安定。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出版,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52 季辛吉(Hen,「y Kissinge,「) 原著,林添貴、顧淑馨合譯,大外交( Diplomacy ) 。台北:智庫文化公司,一九九八
年一月。
53 明報出版社編輯部編,釣魚台一中國的領土。香港: 明報出版公司,一九九六年九月。
54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 原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01 Civilizations and
the ,「emaking 01 Wo,「ld O,「de,「)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九月。
55 . 林代昭,戰後中日關係史(1945-1992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56 林金莖,戰後中日闋儀實證研究。台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57 .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館與國際法。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58 林金莖等撰,陳水亮等譯,台北;﹒東京. 北京。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59 林碧焰,論國際關憬的持續與轉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60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合著,中國的奇蹟?發展聽略與經濟改革。香港:中艾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61 邵玉銘,中美關領讀文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62 邱永漢,中國人與日本人。台北:財訊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63. 金應忠、倪世雄,國際關係理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64. 信夫清三郎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日本外交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年。
65. 施嘉明編譯,戰後日本政治外交簡史?戰敗至越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十月。
66. 段炳麟主編,世界當代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
67. 夏冰,日本如何面對中國。香港:明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
68. 殷允凡等合著,發現台灣,上冊。台北:天下雜誌社,一九九三年二月。
69 馬樹禮,使日十二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九月。
70 高平、唐芸、陽雨編著,對日索賠紀實。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五月。
71 張玉安、唐孟生、薛克翹主編,外交方略。香港: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七月。
72 張旭成,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台灣外交與台灣安全。台北:月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
73 . 張季良主編,國際關僚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
74 . 畢英賢,新蘇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八0 年五月。
75 許介鱗,戰後日本的政治過程。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76 許慶雄,台灣的國家定位。台北:知英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五月。
77 . 陳水逢,日本現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78 陳志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台北;帕米爾書局,民國七十年四月。
79 陳毓鈞,一個中國與台北?華府?北京。台北:環宇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80 . 陳鵬仁譯著,日本的國會。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81 傅高義(Ez,「a F. Vogel) 原著,黃景自譯,日本第一。
台北:金文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
82 喬治﹒弗里德曼、梅雷迪思﹒勒巴德著,何力譯,下一次美日戰事。北京:新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二月。
83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
84 曾永光,日美安保體制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的馮特君、宋新寧主編,國際政治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86 馮特君主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餒,第二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87 黃天才,中日外交的人與軍?黃天才東京探訪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88. 楊正光主編,當代中日闢館?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
89 . 楊松平,戰後日本之東北亞外交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90. 楊思正、俞冠敏主編,社會科學爭鳴大系(一九四九~一九八九) ?世界經濟﹒國際關係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91 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 。
台北:海峽評論雜誌社,一九九二年十月。
92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經貿政策和發展司、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亞洲司、中國駐日本使館經濟商務處編。世界各國貿易和投資指南?日本分冊。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
93.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香港:明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
94 廖光生編,中日關係與亞太區域合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一月。
95 維爾(M . 」,. C. Vile) 原著,王合、陳國清、楊鐵鈞合譯,美國政治(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0年四月。
96 赫思梯(K. 」,. Holsti) 原著,李偉成、譚溯澄合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 Inte,「national Politics , a F,「amewo,「kfo,「 Analysis)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
一月。
97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日本對華政策制定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六月。
98 齊乃寬編著,日本政治制度。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99. 齊濤,日本深層。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100. 樊勇明、談春蘭著,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 0 1 鄭宇碩、石志夫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
102 蕭崇業、謝杰合編,使琉球錄。台北:學生書局影印明萬曆原刊本,民國五十八年。
103 戴季陶,日本論。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104 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 ,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中文版。中國大陸出版品,台灣影印,一九八七年五月。
105 聯合報編輯部編,天安門一九八九年。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106 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979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
107.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08. 魏草亨,展析蛻變中的國際經濟與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四月。
109 關中,美國外交政策之檢討。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1 10 蘇進添,日本保守政治剖析。台北:致良出版社,八十一年十一月。
二、期刊、專論
l 石田牧,「蘇聯解體後的中共外交」,第十九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當文(台北) )民國八十一年
三月。
2. 何思慎,「 日本自民黨與社會黨聯合政權之評議?政權擺盪在分合間」, 日本文描(台北) )一九九四年八月
號。
3. 何思慎,「 毛澤東時期,「 閉關鎖國』政策下日『中」貿易之研究」, 共黨問題研究(台北) )第十八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4. 李榮秋,「 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 政治學報(台北) )民國七十年十一月。
5. 林金莖,「 中華民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之貢獻」, 在國際化時代的異文化交流諸文摘要集(台北) )一九九七
年十一月十四日。
6. 林金莖,「 釣魚台主權問題及事端國處理方案之檢討」,外交部通訊(台北)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七
年二月。
7 林碧焰,「 經濟外交的理論與實際(下) 」, )問題與研究(台北)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8. 許介鱗,「 戰後中日關係之轉變」, 第三屆避百年中日關信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9 許慶雄,「 日本恢復對中共貸款一考量因素及其影響」,亞洲與世界文摘(台北) ,第十三卷第三期,民國七十
九年九月。
10 . 楊仲揍,「 日本處理歷史污點的再一次範例」, 日本研究雜諒(台北) ,第三八七期,一九九七年三月。
1 1.達洲,「 『多極』還是『一超四強』 ? 」, 世界知諾( 北京) ,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六日。
12. 趙霞,「 中美日三角關係運作初探」, 明報月刊(香港) ,一九九七年十月號。
13 劉華清,「 堅定不移地治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 求是(北京) 、一九九三年第十五期。
14 潘銀良,「 近代日本歷史教科書的中國觀」, 歷史月刊(台北)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號。
的錢其碟,「 變幻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外交」, 求是(北京) ,一九九0 年第二十四期。
16 醍醐,「 細川內閣會是眾望所歸嗎? 」, 日本研究雜誌(台北) ,第三四六期,一九九三年十月。
三、報紙
4. 台灣自報(台中)
5. 自由時報(台北)
6. 自立早報(台北)
7 明報(香港)
8 星島日報(香港)
9. 聯合報(台北)

貳、日文部分
一、專書
1.入江昭,新﹒日本?外交?地球化時代?日本?選呎。東京:中央公論社,一九九一年一月。
2 . 久保巖,至大商社?世界經濟戰略。東京:日本文藝社,平成三年四月。
3. 小島朋之、小此木政夫編著,東????危機?構?。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4. 小?一郎,日本改造計?。東京:講談社,一九九三年五月。
5. 山回?三,正傳佐藤?作,下冊。東京:新潮社,一九八八年。
6. 中?嶺雄、長谷川慶太郎合著。解体??中國。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一九九三年三月。
7. 內閣官房內閣調查室編,日本.中共交流年誌(出版年月不詳)
8. 日本貿易振興金編,一九九一年????白書?世界之日本?貿易。東京:日本貿易振興會, 一九九一年八月。
9. 世界?動?社編,世界情勢?日本外交。東京: 世界?動?社,一九九0 年。
10. 古川万太郎,日中戰後闋係史???。東京:三省堂,一九八三年三月。
11 外務省中國課編,日中闋係基本資料集。東京:霞山會,昭和四十五年四月。
12 外務省戰後外交史研究會編,日本外交30 年?戰後?軌跡?展望。東京: 世界?動?社,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13 永野信利,天皇?鄧小平?握手?貫錄﹒日中交涉密史。
東京:行政問題研究所,一九八三年。
14 田川誠一,日中交流?日本自民黨領袖??。東京:讀賣新聞社,一九八三年。
15 田川誠一,日中交涉秘錄一田川日記~,十四年?証言。
東京:每日新聞社,一九七三年。
1 6. 田中明彥,日中閱係?一九四五~一九九O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九一年四月。
1 7. 矢野恒太記念會編,日本國勢??,一九九四/九五年版。
東京: 國勢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18 吉田茂,回想十年,第一卷。東京:新潮社,一九五七年。
19 吉田茂,世界?日本。東京:番盯書房,一九六三年。
20 有賀貞、宇野重昭、木戶蓊、山本吉宣、渡邊昭夫編,講座國際政治4?日本?外交。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21 江戶雄介,尖閣諸島?????日本。東京;恒友出版株式會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22 岸本弘一,一誠?道?保利茂?戰後政治。東京:每日新聞社, 一九八一年。
23 林金莖,梅??一?後?日華?係。東京: ????出版株式全社,昭和五十九年三月。
24 後藤基夫、內田健三、石川真澄著,戰後日本保守政治?軌跡,上冊。東京:岩波書店,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25 張茂森,台灣??略?逆聾??????。東京:株式會社DHC. 一九九五年三月。
26 現代用語基碴知識。東京: 自由?民社,一九九二年。
27. 細谷千博編,日米關係通史。東京: 東京大?出版?,一九九五年三月。
28 . 船橋洋一,日本??外構想。東京:岩波書店,一九九三年六月。
29 . 鹿島平和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第一卷?一九四一~一九六O 。東京:原書房,一九八三年。
30 . 鹿島守之助,日本?外交政策。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社,昭和四十一年三月。
31 ?村秀樹、金泰相共著,日中??經濟交流?現獄?展望。東京:白桃書房,一九八九年六月。
32 渡?長雄,混迷??中???。東京:有斐閣,一九九一年二月。
33 渡?昭夫、宮里政玄編,????????講和。東京:東京大?出版?,一九八六年。
34 渡?昭夫編,戰後日本?對外政績。東京:有斐閣,一九八五年。
35 集體寫作,日中?係?平和?約??際?係。東京:教育社,一九七八年。
36. 界屋太一,日本??何?。。東京:講談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37 ??間,尖閣列島。沖繩那霸: HIRUGI社,一九九三年三月。
38. 衛藤瀋吉,佐藤?作。東京:時事通信社,一九八七年。

二、期刊、專論
1.V.??????(???)原著,大崎平八郎譯。「二十一世紀?迎??日本??外政策??括?展望」, 外交時報(東京) ,第一三三二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2. 小島朋之,「江?民主席自?「核心』宣言」, 東亞(東京) ,第三五八期,一九九七年四月號。
3 山田辰雄,「 日中?係?150 年」, 一九九六年度「亞洲太平洋時代之日本」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台北)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4 田久保忠衛、????.???、?中友久、吉原恒雄,「 日本?安全?????平和???確保?????日米安保体制?意味?問?」 (座談會記錄) ,改革
者(東京) ,平成九年三月號。
5 西原正,「 日本外交?非正式接触者」, 國際政治(日本外交?非正式?????) (東京) ,第七十五期,昭和五十八年(一九八三年)十月。
6 別枝行夫,「?後日中?係?非正式接触者」, 國際政治(日本外交?非正式????? ) (東京) ,第七十五期,昭和五十八年(一九八三年)十月。
7 村井友秀,「????安全保障?日中?係」, 外交時報(東京) ,第一三四四期,一九九八年一月。
8 岡崎久彥,「 世紀末最大?問題????思考停止?許????」, 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
9. 阿部純一,「 !令?後?中??安全保障??東????「?立自主平和外交?「中?威脅論」, 國際政治(改革﹒開放以後?中國) (東京) ,第一一二期,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五月。
10 . 栗山尚一,「 激動?時代?日本外交?新展開」, 外交?????(東京) ,一九九0 年五月號。
1 1 添谷芳秀,「?際政治????日中?係一?交政常化後二五年?軌跡」, 國際問題(東京) 」, 第四五四期,一九九八年一月。
12. 園田直,「 外交秘話(下) ?迫?日中?約交?」, 日????? (東京) ,一九八0 年十一月號。
13 劉長輝,「『古?思想』?見???異文化交流論?山鹿素行????中心???」, 在國際化時代的異文化交流篇文摘要集(台北)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14 劉榮達、蔡東海, ,「1997年出入?者人??統計?分析」, ,台灣觀光月刊(台北) ,第三五七期,民國八十七年三月。
15 薛謀洪,「一超大??四強???係????」, 北京周報,一九九五年第三十九期。

二、報紙
1 日本??新聞(東京)
2 本週?日本(東京)
3 朝日新聞(東京)
4 ??新聞(東京)

参、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Campbell, John` C. Contemporary Japanese Budget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2. Dover, John W. Empire and Aftermath: Yoshida Shigeru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1878-1954. Cambridge, Mass., 1979.
3. East, Maurice A., Stephen A. Sal more, Charl es F . Hermann (eds.). Why Nations Act-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Comparative Foreign Policy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78.
4. Evans, Peter, Harold Jacobson and Robert Putnam (eds.) .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 d Domestic Politics . Berkel 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5. Feigl, H. & M. Brodbeck (eds.). Read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ppleton, 1953.
6 .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rinceton,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7. Greenstein, Fred and Nelson Polsby (eds .).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6: Policies and Policymaking. Readi ng , Mass.: Add ison-Wesley, 1975.
8. Heinz. Eulau. The Behavioral Persuasion in Politic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3 .
9. Ijiri, Hidenori. The Politics of Japan`s Decision to Normalize Relations with China. Ph.D .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0 . Johnson, Chalmers. Japan: Who Gover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11 . Kihl, Young Whan and Lawrence E. Grinter ed .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the Pacific Rim .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89.
12.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3rd Ed .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13. Kissinger, Henry. White House Years.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 1979.
14. Langdon, Frank. Japan`s Foreign Policy .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73 .
15. Lee, Chae-Jin. China and Japan, New Economic Diplomacy. Stanford, Calif. :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4.
16 . Lee, Chae-Jin. Japan Faces China . Baltimore and London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17. Macridis, Roy C. ed .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eigh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 1992.
18. Moorsteen, Richard and Morton Abramowitz. Remaking China Policy U. S. -China Relations and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9 . Nelson, Harvey W. Power and Insecurity: Beijing, Moscow, and Washington, 1949-1988.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89.
20. Nixon, Richard. The Memorie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Crooset and Dunlap, 1978 .
21.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91.
22. Pempel, T. J . ed . Policymaking in Contemporary Japan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23. Pye, Lucian and Sidney Verba (eds .).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24. Richardson, Bradley and Scott Flanagon. Politics lIZ Japan .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84.
25. -Richardson, Bradley.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Japan BerkeJ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
26. Rosenau, James N. (ed.). Linkage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27. Rosenau, James N .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Revised & enlarged Edition. London: Frances Pinter Ltd., 1980.
28. Story, Greg. Japan`s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o China. Canberra, Australia: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87.
29. Tsuru, Shigeto. Japan Capitalism, Canto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0. U.S. Dep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S., 1951, Vol. Vi.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 97 7 .
31. Waltz, Kenneth.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32. Whiting, Allen. China Eyes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33. Yahuda, Michael. Towards the End of Isolationism: China`s Foreign Policy after Mao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3.
34. Zhao, Quansheng.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96 .
1. Baker, James.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1 (winter 1991) .
2.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1ict with America. "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2 (March/ April 1997).
3.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February 1995.
4. Ezrati, Milton. "Japan`s Aging Economics."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 3 (May/June 1997) .
5. Gregor, James. "The Balance of Power Conflicts of Eurasia," Global Affairs (spring 1990).
6.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3 (summer 1993).
7. Ijiri, Hidenori. "Sino-Japanese Controversy since the 1972 Diplomatic Normalization ." China Quarterly, No . 124 (December 1990).
8. Lieberthal, Kenneth . "A New China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6.
9 . Memorandum by Huston. "American Military Bases In Japan." FRUS 1950, Vol. 6 (April 8 , 1950).
10 . Nixon, Richard M. "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Oct. 1969 .
11. Nye, Joseph S. Jr. "Coping with Japan." Foreign Policy, Vol. 89 (winter 1992).
12.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n . 20, 1969.
13 . Rowley, Anthony. "Naked Power: Japan Looks to Reduce Its Dependency on Oil Imports." 遠東經濟評論" ,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4 . Snow, Edgar. "Conversation with Mao Tse-tung." Life, . April 30, 1971.
] 5. Trofimenko, Henry.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ot Histo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1990.
16. Whiting, Allen . "China and Japan: Politics versus Economics." The Annals (AAPSS) , No .519 (January 1992) .
二、報紙
Japan Times (東京)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2260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939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碧炤<br>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ih-Jaw Lin<br>Kun-Shuan Chiu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何思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 Szu-S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何思慎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 Szu-Shenen_US
dc.date (日期) 199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016-05-11-
dc.date.available 2016-05-11-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16-05-11-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91NCCV939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49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2260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九七)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Research on Japan`s China Policy after the World War II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三節 研究方法、途徑與架構/9
第二章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總體分析 13
第一節 日本對華政策目標/13
第二節 日本對華政策的制定/17
壹、決策的內部環境(18)
貳、決策的外部環境(22)
參、內部與外部的聯繫(23)
第三節 日本對華政策決策中的文化現象/26
第三章 冷戰時期日本對華的政策 31
第一節 吉田茂對「中國政策」的初始構想/33
第二節 冷戰與日本「中國政策」的轉變/37
壹、韓戰爆發與美國對東亞政策的調整(37)
貳、美國制約下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45)
第三節 吉田內閣「中國政策」之特色/52
壹、與美國同中存異(52)
貳、二個中國(53)
參、政經分離(54)
第四節 鳩山一郎對華政策之反轉/57
第五節 岸信介與日華關係之進展/61
第六節 池田勇人的經濟外交與對華政策/65
第四章 和解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 73
第一節 尼克森「以和解代替對抗」的外交政策/74
第二節 佐籐榮作的對華政策/79
第三節 田中角榮上台與日「中」關係正常化/87
第四節 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100
第五節 斷交後的台日關係架構/105
第五章 八○年代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 113
第一節 揚棄「吉田路線」之中曾根外交/114
第二節 日「中」首腦互訪與雙邊關係的發展/125
壹、趙紫陽與鈴木善幸的互訪(126)
貳、胡耀邦訪日(129)
參、中曾根康弘訪「中」(130)
肆、竹下登與李鵬的互訪(132)
第三節 日「中」經貿交流中的合作與摩擦/136
第四節 「六四天安門事件」與日「中」關係/147
第五節 日華關係中的「歷史認識」問題/154
壹、歷史教科書事件(156)
貳、靖國神社參拜問題(163)
第六章 後冷戰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 167
第一節 後冷戰世界格局中之日本外交/168
第二節 「中國威脅論」與日本的對華政策/176
第三節 日美新保安宣言架構下的日「中」關係/190
壹、「日美安保條約」之遞變(190)
貳、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與美日新安保宣言的戰略佈局(193)
參、美日新安保宣言對日本對華政策之影響(201)
第四節 釣魚台領土主權爭議的激化/210
壹、釣魚台主權爭議的源起(210)
貳、日華雙方對釣魚台主權之主張(213)
參、九○年代爭議的激化(220)
第五節 以經貿為主軸之台日關係/224
第七章 結論233
第一節 日本對華政策之特色/233
壹、日美同盟(234)
貳、二個中國(237)
參、聯合國中心主義(238)
肆、經濟外交(239)
伍、政經分離(241)
第二節 日本對華政策之展望-合作或衝突/242
壹、合作面(242)
貳、衝突面(243)
參、未來展望(246)
附錄 249
附錄一 日本戰後歷任首相名錄/249
附錄二 日本戰後歷任首相任內對華政策大事紀/251
參考書目 25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9392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對華政策(中國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吉田路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圍堵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尼克森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交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擴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a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Yoshida Doctri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containment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ixon Doctri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ngage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nlarge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九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n Japan`s China Policy after the World World I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Cha,「les E. Lindblom 原著,竺乾威、胡君芳譯,決策過程( The Policy-making P,「ocess)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十月。
2 . 」,ames Fallows原著,薛絢譯,瞄準大東亞?東亞政治與經濟的崛起(Looking at he Sun: the ,「ise of the New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 。台北:立緒
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3 . Ka,「el van Wolfe,「en原著,伍仁譯,日本國力之謎( The Enigma of 」,apanese Powe,「) 。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4. M. S . Go,「bachev原著,岑鼎山、何宏江等譯,改革與新思維( Pe,「est,「oika ) 。香港:民主大學,一九九0 年三月。
5. Michael Schalle,「 著,郭俊訴譯,~洲冷戰與日本復興( The Ame,「ica n Occup a tion of 」,apan - the O,「igins of the Cold Wa,「 in Asia) 。台北:金禾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6. ,「oy Mac,「idis ed . ,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 Fo,「eign Policy and Wo,「ld Politics)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五月。
7. Time Inte,「national Edito,「s原著,王悅讌等譯,變?日本奇蹟再現。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8. 丁幸豪、海銳合著,冷戰後的美國。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9 小島朋之原著,杜秀卿譯,失去鄧小平的中國。台北:大展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10 . 中日關係研究會編,中日闢係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民國六十年十月。
1 1 中央通訊社編,一九九七世界年鐘。台北:中央通訊社,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12. 中共中央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
13 . 中曾根康弘原著,金蘇城、張和平譯,新的保守理論。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外交文遲。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0 年五月。
15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華民國對日和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八月。
16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的關係。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五
十五年八月。
17 天元主編,日本新陰謀。香港:明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
18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年。
19 日本產經新聞古屋奎二,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十四冊。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十六年十日)
20 日本通商產業省貿易局編,孫克蔭譯,日本的貿易。台北:經濟部國貿局,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2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冊。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
22 . 王文娟,中共與自本的經濟關係及其對我之影響。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團七十五年三月。
23 王杏芳主編,中國與聯合國?紀念聯合國成立五十週年。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
24 王勇,中日關僚史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
25 王曉秋,東亞風雲?近代中日啟示錄。台北:宏觀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四月。
26 世界銀行編,世界發展報告?一九九三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7 丘宏達主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年七月。
28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第七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
29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第五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
30. 古井喜實著,田家農、田紅譯,日中關係十八年?古井喜實回值錄。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3 1 司馬桑敦,中日關係二十五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二月。
32 司馬遼太郎原著,劉惠禎、蔡宗明、周素芬合譯,宛如飛翔,第四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33 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中共)編,新中國外交風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
34.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編,中國代義國出席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報告書。台北:外交部國際組織司,民國六十一年。
35. 田垣主編,戰後中日關係史年義?一九四五~一九九三。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
36 石川真澄著,高泉益譯,漫談日本政治運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37. 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著,工業技術研究院譯,一個可以說NO 的日本。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38.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至認蠻的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39. 江戶雄介著,吳秋嬌譯,世紀末迷失中國的末路。台北:大展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40. 何思慎,中共經濟發底,自略變遷下自「中」經濟闢儀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4 1.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中日關係?一九四五~一九九四。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
42 . 呂理州,改造日本的敏數大師?褔澤諭吉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43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直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公司,民國八十六年二月。
44 . 李玉、湯重南主編,二十一世紀中國與自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45 李明主編,中日兩國與直太政經發展。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46 李家振主編,回顧與展望?中日學者筆談錄。濟南:黃河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47 杜攻主編,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
48 汪莉緝,中共的對日政策(1978-1990 )。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49 卓南生,大國夢與盟主論?續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50 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大外交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51 周煦主編, 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之和平與安定。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出版,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52 季辛吉(Hen,「y Kissinge,「) 原著,林添貴、顧淑馨合譯,大外交( Diplomacy ) 。台北:智庫文化公司,一九九八
年一月。
53 明報出版社編輯部編,釣魚台一中國的領土。香港: 明報出版公司,一九九六年九月。
54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 原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01 Civilizations and
the ,「emaking 01 Wo,「ld O,「de,「)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九月。
55 . 林代昭,戰後中日關係史(1945-1992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56 林金莖,戰後中日闋儀實證研究。台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57 .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館與國際法。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58 林金莖等撰,陳水亮等譯,台北;﹒東京. 北京。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59 林碧焰,論國際關憬的持續與轉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60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合著,中國的奇蹟?發展聽略與經濟改革。香港:中艾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61 邵玉銘,中美關領讀文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62 邱永漢,中國人與日本人。台北:財訊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63. 金應忠、倪世雄,國際關係理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64. 信夫清三郎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日本外交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年。
65. 施嘉明編譯,戰後日本政治外交簡史?戰敗至越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十月。
66. 段炳麟主編,世界當代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
67. 夏冰,日本如何面對中國。香港:明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
68. 殷允凡等合著,發現台灣,上冊。台北:天下雜誌社,一九九三年二月。
69 馬樹禮,使日十二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九月。
70 高平、唐芸、陽雨編著,對日索賠紀實。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五月。
71 張玉安、唐孟生、薛克翹主編,外交方略。香港: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七月。
72 張旭成,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台灣外交與台灣安全。台北:月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
73 . 張季良主編,國際關僚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
74 . 畢英賢,新蘇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八0 年五月。
75 許介鱗,戰後日本的政治過程。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76 許慶雄,台灣的國家定位。台北:知英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五月。
77 . 陳水逢,日本現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78 陳志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台北;帕米爾書局,民國七十年四月。
79 陳毓鈞,一個中國與台北?華府?北京。台北:環宇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80 . 陳鵬仁譯著,日本的國會。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81 傅高義(Ez,「a F. Vogel) 原著,黃景自譯,日本第一。
台北:金文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九月。
82 喬治﹒弗里德曼、梅雷迪思﹒勒巴德著,何力譯,下一次美日戰事。北京:新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二月。
83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
84 曾永光,日美安保體制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的馮特君、宋新寧主編,國際政治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86 馮特君主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餒,第二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87 黃天才,中日外交的人與軍?黃天才東京探訪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88. 楊正光主編,當代中日闢館?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
89 . 楊松平,戰後日本之東北亞外交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90. 楊思正、俞冠敏主編,社會科學爭鳴大系(一九四九~一九八九) ?世界經濟﹒國際關係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91 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 。
台北:海峽評論雜誌社,一九九二年十月。
92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經貿政策和發展司、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亞洲司、中國駐日本使館經濟商務處編。世界各國貿易和投資指南?日本分冊。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
93.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香港:明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
94 廖光生編,中日關係與亞太區域合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九0年一月。
95 維爾(M . 」,. C. Vile) 原著,王合、陳國清、楊鐵鈞合譯,美國政治(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0年四月。
96 赫思梯(K. 」,. Holsti) 原著,李偉成、譚溯澄合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 Inte,「national Politics , a F,「amewo,「kfo,「 Analysis)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
一月。
97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日本對華政策制定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六月。
98 齊乃寬編著,日本政治制度。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99. 齊濤,日本深層。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100. 樊勇明、談春蘭著,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 0 1 鄭宇碩、石志夫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
102 蕭崇業、謝杰合編,使琉球錄。台北:學生書局影印明萬曆原刊本,民國五十八年。
103 戴季陶,日本論。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104 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 ,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中文版。中國大陸出版品,台灣影印,一九八七年五月。
105 聯合報編輯部編,天安門一九八九年。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106 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979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
107.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08. 魏草亨,展析蛻變中的國際經濟與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四月。
109 關中,美國外交政策之檢討。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1 10 蘇進添,日本保守政治剖析。台北:致良出版社,八十一年十一月。
二、期刊、專論
l 石田牧,「蘇聯解體後的中共外交」,第十九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當文(台北) )民國八十一年
三月。
2. 何思慎,「 日本自民黨與社會黨聯合政權之評議?政權擺盪在分合間」, 日本文描(台北) )一九九四年八月
號。
3. 何思慎,「 毛澤東時期,「 閉關鎖國』政策下日『中」貿易之研究」, 共黨問題研究(台北) )第十八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4. 李榮秋,「 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 政治學報(台北) )民國七十年十一月。
5. 林金莖,「 中華民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之貢獻」, 在國際化時代的異文化交流諸文摘要集(台北) )一九九七
年十一月十四日。
6. 林金莖,「 釣魚台主權問題及事端國處理方案之檢討」,外交部通訊(台北)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七
年二月。
7 林碧焰,「 經濟外交的理論與實際(下) 」, )問題與研究(台北)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8. 許介鱗,「 戰後中日關係之轉變」, 第三屆避百年中日關信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9 許慶雄,「 日本恢復對中共貸款一考量因素及其影響」,亞洲與世界文摘(台北) ,第十三卷第三期,民國七十
九年九月。
10 . 楊仲揍,「 日本處理歷史污點的再一次範例」, 日本研究雜諒(台北) ,第三八七期,一九九七年三月。
1 1.達洲,「 『多極』還是『一超四強』 ? 」, 世界知諾( 北京) ,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六日。
12. 趙霞,「 中美日三角關係運作初探」, 明報月刊(香港) ,一九九七年十月號。
13 劉華清,「 堅定不移地治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 求是(北京) 、一九九三年第十五期。
14 潘銀良,「 近代日本歷史教科書的中國觀」, 歷史月刊(台北)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號。
的錢其碟,「 變幻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外交」, 求是(北京) ,一九九0 年第二十四期。
16 醍醐,「 細川內閣會是眾望所歸嗎? 」, 日本研究雜誌(台北) ,第三四六期,一九九三年十月。
三、報紙
4. 台灣自報(台中)
5. 自由時報(台北)
6. 自立早報(台北)
7 明報(香港)
8 星島日報(香港)
9. 聯合報(台北)

貳、日文部分
一、專書
1.入江昭,新﹒日本?外交?地球化時代?日本?選呎。東京:中央公論社,一九九一年一月。
2 . 久保巖,至大商社?世界經濟戰略。東京:日本文藝社,平成三年四月。
3. 小島朋之、小此木政夫編著,東????危機?構?。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4. 小?一郎,日本改造計?。東京:講談社,一九九三年五月。
5. 山回?三,正傳佐藤?作,下冊。東京:新潮社,一九八八年。
6. 中?嶺雄、長谷川慶太郎合著。解体??中國。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一九九三年三月。
7. 內閣官房內閣調查室編,日本.中共交流年誌(出版年月不詳)
8. 日本貿易振興金編,一九九一年????白書?世界之日本?貿易。東京:日本貿易振興會, 一九九一年八月。
9. 世界?動?社編,世界情勢?日本外交。東京: 世界?動?社,一九九0 年。
10. 古川万太郎,日中戰後闋係史???。東京:三省堂,一九八三年三月。
11 外務省中國課編,日中闋係基本資料集。東京:霞山會,昭和四十五年四月。
12 外務省戰後外交史研究會編,日本外交30 年?戰後?軌跡?展望。東京: 世界?動?社,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13 永野信利,天皇?鄧小平?握手?貫錄﹒日中交涉密史。
東京:行政問題研究所,一九八三年。
14 田川誠一,日中交流?日本自民黨領袖??。東京:讀賣新聞社,一九八三年。
15 田川誠一,日中交涉秘錄一田川日記~,十四年?証言。
東京:每日新聞社,一九七三年。
1 6. 田中明彥,日中閱係?一九四五~一九九O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九一年四月。
1 7. 矢野恒太記念會編,日本國勢??,一九九四/九五年版。
東京: 國勢社,一九九四年六月。
18 吉田茂,回想十年,第一卷。東京:新潮社,一九五七年。
19 吉田茂,世界?日本。東京:番盯書房,一九六三年。
20 有賀貞、宇野重昭、木戶蓊、山本吉宣、渡邊昭夫編,講座國際政治4?日本?外交。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21 江戶雄介,尖閣諸島?????日本。東京;恒友出版株式會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22 岸本弘一,一誠?道?保利茂?戰後政治。東京:每日新聞社, 一九八一年。
23 林金莖,梅??一?後?日華?係。東京: ????出版株式全社,昭和五十九年三月。
24 後藤基夫、內田健三、石川真澄著,戰後日本保守政治?軌跡,上冊。東京:岩波書店,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25 張茂森,台灣??略?逆聾??????。東京:株式會社DHC. 一九九五年三月。
26 現代用語基碴知識。東京: 自由?民社,一九九二年。
27. 細谷千博編,日米關係通史。東京: 東京大?出版?,一九九五年三月。
28 . 船橋洋一,日本??外構想。東京:岩波書店,一九九三年六月。
29 . 鹿島平和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第一卷?一九四一~一九六O 。東京:原書房,一九八三年。
30 . 鹿島守之助,日本?外交政策。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社,昭和四十一年三月。
31 ?村秀樹、金泰相共著,日中??經濟交流?現獄?展望。東京:白桃書房,一九八九年六月。
32 渡?長雄,混迷??中???。東京:有斐閣,一九九一年二月。
33 渡?昭夫、宮里政玄編,????????講和。東京:東京大?出版?,一九八六年。
34 渡?昭夫編,戰後日本?對外政績。東京:有斐閣,一九八五年。
35 集體寫作,日中?係?平和?約??際?係。東京:教育社,一九七八年。
36. 界屋太一,日本??何?。。東京:講談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37 ??間,尖閣列島。沖繩那霸: HIRUGI社,一九九三年三月。
38. 衛藤瀋吉,佐藤?作。東京:時事通信社,一九八七年。

二、期刊、專論
1.V.??????(???)原著,大崎平八郎譯。「二十一世紀?迎??日本??外政策??括?展望」, 外交時報(東京) ,第一三三二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2. 小島朋之,「江?民主席自?「核心』宣言」, 東亞(東京) ,第三五八期,一九九七年四月號。
3 山田辰雄,「 日中?係?150 年」, 一九九六年度「亞洲太平洋時代之日本」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台北)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4 田久保忠衛、????.???、?中友久、吉原恒雄,「 日本?安全?????平和???確保?????日米安保体制?意味?問?」 (座談會記錄) ,改革
者(東京) ,平成九年三月號。
5 西原正,「 日本外交?非正式接触者」, 國際政治(日本外交?非正式?????) (東京) ,第七十五期,昭和五十八年(一九八三年)十月。
6 別枝行夫,「?後日中?係?非正式接触者」, 國際政治(日本外交?非正式????? ) (東京) ,第七十五期,昭和五十八年(一九八三年)十月。
7 村井友秀,「????安全保障?日中?係」, 外交時報(東京) ,第一三四四期,一九九八年一月。
8 岡崎久彥,「 世紀末最大?問題????思考停止?許????」, 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
9. 阿部純一,「 !令?後?中??安全保障??東????「?立自主平和外交?「中?威脅論」, 國際政治(改革﹒開放以後?中國) (東京) ,第一一二期,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五月。
10 . 栗山尚一,「 激動?時代?日本外交?新展開」, 外交?????(東京) ,一九九0 年五月號。
1 1 添谷芳秀,「?際政治????日中?係一?交政常化後二五年?軌跡」, 國際問題(東京) 」, 第四五四期,一九九八年一月。
12. 園田直,「 外交秘話(下) ?迫?日中?約交?」, 日????? (東京) ,一九八0 年十一月號。
13 劉長輝,「『古?思想』?見???異文化交流論?山鹿素行????中心???」, 在國際化時代的異文化交流篇文摘要集(台北)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14 劉榮達、蔡東海, ,「1997年出入?者人??統計?分析」, ,台灣觀光月刊(台北) ,第三五七期,民國八十七年三月。
15 薛謀洪,「一超大??四強???係????」, 北京周報,一九九五年第三十九期。

二、報紙
1 日本??新聞(東京)
2 本週?日本(東京)
3 朝日新聞(東京)
4 ??新聞(東京)

参、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Campbell, John` C. Contemporary Japanese Budget Poli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2. Dover, John W. Empire and Aftermath: Yoshida Shigeru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1878-1954. Cambridge, Mass., 1979.
3. East, Maurice A., Stephen A. Sal more, Charl es F . Hermann (eds.). Why Nations Act-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Comparative Foreign Policy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78.
4. Evans, Peter, Harold Jacobson and Robert Putnam (eds.) .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 d Domestic Politics . Berkel 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5. Feigl, H. & M. Brodbeck (eds.). Read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ppleton, 1953.
6 .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rinceton,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7. Greenstein, Fred and Nelson Polsby (eds .).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6: Policies and Policymaking. Readi ng , Mass.: Add ison-Wesley, 1975.
8. Heinz. Eulau. The Behavioral Persuasion in Politic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3 .
9. Ijiri, Hidenori. The Politics of Japan`s Decision to Normalize Relations with China. Ph.D .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0 . Johnson, Chalmers. Japan: Who Gover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11 . Kihl, Young Whan and Lawrence E. Grinter ed .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the Pacific Rim .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89.
12.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3rd Ed .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13. Kissinger, Henry. White House Years.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 1979.
14. Langdon, Frank. Japan`s Foreign Policy .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73 .
15. Lee, Chae-Jin. China and Japan, New Economic Diplomacy. Stanford, Calif. :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4.
16 . Lee, Chae-Jin. Japan Faces China . Baltimore and London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17. Macridis, Roy C. ed .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eigh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 1992.
18. Moorsteen, Richard and Morton Abramowitz. Remaking China Policy U. S. -China Relations and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9 . Nelson, Harvey W. Power and Insecurity: Beijing, Moscow, and Washington, 1949-1988.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89.
20. Nixon, Richard. The Memorie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Crooset and Dunlap, 1978 .
21.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91.
22. Pempel, T. J . ed . Policymaking in Contemporary Japan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23. Pye, Lucian and Sidney Verba (eds .).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24. Richardson, Bradley and Scott Flanagon. Politics lIZ Japan .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84.
25. -Richardson, Bradley.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Japan BerkeJ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
26. Rosenau, James N. (ed.). Linkage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27. Rosenau, James N .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Revised & enlarged Edition. London: Frances Pinter Ltd., 1980.
28. Story, Greg. Japan`s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o China. Canberra, Australia: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87.
29. Tsuru, Shigeto. Japan Capitalism, Canto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0. U.S. Dep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S., 1951, Vol. Vi.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 97 7 .
31. Waltz, Kenneth.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32. Whiting, Allen. China Eyes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33. Yahuda, Michael. Towards the End of Isolationism: China`s Foreign Policy after Mao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3.
34. Zhao, Quansheng.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96 .
1. Baker, James.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1 (winter 1991) .
2.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1ict with America. "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2 (March/ April 1997).
3.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February 1995.
4. Ezrati, Milton. "Japan`s Aging Economics."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 3 (May/June 1997) .
5. Gregor, James. "The Balance of Power Conflicts of Eurasia," Global Affairs (spring 1990).
6.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3 (summer 1993).
7. Ijiri, Hidenori. "Sino-Japanese Controversy since the 1972 Diplomatic Normalization ." China Quarterly, No . 124 (December 1990).
8. Lieberthal, Kenneth . "A New China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6.
9 . Memorandum by Huston. "American Military Bases In Japan." FRUS 1950, Vol. 6 (April 8 , 1950).
10 . Nixon, Richard M. "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Oct. 1969 .
11. Nye, Joseph S. Jr. "Coping with Japan." Foreign Policy, Vol. 89 (winter 1992).
12.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n . 20, 1969.
13 . Rowley, Anthony. "Naked Power: Japan Looks to Reduce Its Dependency on Oil Imports." 遠東經濟評論" ,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4 . Snow, Edgar. "Conversation with Mao Tse-tung." Life, . April 30, 1971.
] 5. Trofimenko, Henry.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ot Histo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1990.
16. Whiting, Allen . "China and Japan: Politics versus Economics." The Annals (AAPSS) , No .519 (January 1992) .
二、報紙
Japan Times (東京)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