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公司捐贈的法律問題
Legal Issues of Corporate Donations
作者 黃柏堯
貢獻者 劉連煜
黃柏堯
關鍵詞 公司捐贈
公司社會責任
忠實義務
注意義務
經營判斷法則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1-Jul-2016 15:18:33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公司捐贈的適法性、規範方向等法律問題,內容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就公司捐贈的適法性加以討論,首先定義公司社會責任,並介紹贊成及反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學說,其後介紹美國司法實務對公司社會責任見解之演進,及其立法情形,以供為思考公司捐贈適法性之基礎;其次,以我國公司資金運用之限制規範出發,討論若毫無限制承認公司捐贈的適法性,將有何不妥;最後,建議應將公司捐贈行為予以法制化,以杜爭議。
     
     第二部分則在承認公司捐贈行為適法性之前提下,討論公司捐贈行為應受有如何之限制,及應遵循如何之程序為宜,包含公司捐贈行為的決定機關、捐贈金額應如何決定、受贈對象有無限制,以及就公司捐贈行為的動機為態樣區分討論相關議題。
     
     第三部分開始討論公司捐贈行為如何監控,首先說明在以董事會為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機構之前提下,將產生代理成本,及代理成本有因違反董事受任人義務下忠實義務及注意義務所生,並附帶說明忠實義務及注意義務及經營判斷法則之內涵及違反之判斷標準,以闡明監督機制的必要性;其後先於外部監督機制開始,討論市場機制對公司捐贈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為外部監督機制的功能;最後討論公司的內部監控機制,並分別從股東之監督、董事會的內部監督及公司內部監察機關等面向予以討論。最後就全文予以總結,提出就公司捐贈行為之規範建議,以期作為我國往後司法或立法面對此一問題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題目之說明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公司捐贈的適法性 8
     第一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適法性基礎-公司社會責任 8
     第二節 我國資金運用限制規範與公司捐贈之反思 40
     第三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法制化 43
     第三章 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 45
     第一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機關 45
     第二節 捐贈金額之決定 62
     第三節 受贈對象之決定 67
     第四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動機 75
     第四章 公司捐贈行為之監控 80
     第一節 概說 80
     第二節 董事之受任人義務 80
     第三節 市場機制之監控 98
     第四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揭露 100
     第五節 公司之內部監控機制 107
     第六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管理措施 110
     
     第五章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筆畫排序)
     
     (一)專書
     1. 沈洪濤、沈藝峰,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
     2. 柯芳枝,公司法論(上),2002。
     3. 柯芳枝,公司法論(下),2003。
     4. 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2002。
     5. 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
     6.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6年。
     7. 賴英照,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2007。
     8.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06。
     (二)期刊論文
     1. 吳慧芳,公司捐贈行為的法經濟學分析,當代經理人,6期,2006年。
     2. 吳佳穗,企業社會責任之鎖鑰-公司治理,證券櫃臺月刊,116期,。
     3. 吳必然、賴衍輔,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論與實踐,證券櫃臺月刊,122期,2008年。
     4. 何曜琛,公司慈善捐贈之研究 – 以美國法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110期,2008年8月。
     5. 李領臣,公司捐贈能力的法律分析—以日本八幡鋼鐵股份公司政治捐贈案為例,新疆社科論壇,2007年1月。
     6. 李領臣,公司慈善捐贈合法化的動因探究,江淮論壇,2007年3月。
     7. 李領臣,公司慈善捐贈的法律規制,法學雜誌,2007年1月。
     8. 李雪冉、俞捷,公司捐贈制度概論,法制與社會,10期,2007年。
     9. 林仁光,論經營者誠信、內部控制、內部稽核制度與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106期,2004年。
     10. 胡殿武、李蓓蓓,公司捐贈的法律問題探析,荷澤學院學報,1期,2007年。
     11. 孫鵬程、沈華勤,論公司捐贈中的社會責任—以現行法為基礎的制度設計,法學,2003年4月。
     12. 張莉、脫劍鋒,公司捐贈的法律激勵與約束,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月。
     13. 莊永丞,從公司治理觀點論我國上市上櫃公司之慈善捐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4期,2007年。
     14. 陳俊仁,論公司本質與公司社會責任 - 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與調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4期,2007年5月。
     15. 陳永正、賈星客、李極光,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形成條件及表現形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
     16. 游啟璋,從公司法的實踐看公司社會責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17. 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8期,2002年。
     18. 趙瓊、張應祥,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捐贈行為的比較研究,社會,5期,2007年。
     19. 劉連煜,公司捐贈的法律問題,日新,7期,2006年。
     20. 劉連煜,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與股東提案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21. 劉亞莉,公司捐贈稅收優惠制度研究,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期,2007年。
     22. 劉敏,試論公司捐贈行為的法律約束機制,南方經濟,2004。
     23. 賴英照,從尤努斯到巴菲特 – 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三)學位論文
     
     1. 吳敏菁,由企業社會責任論公司之捐贈,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 吳曉青,公司負責人忠實義務之研究-以善意義務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3. 李領臣,公司慈善捐贈的法律規制: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南京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林俊宏,公司治理體系下控制權市場之定位,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5. 易東初,完善我國慈善捐贈制度的法律思考,湖南師範大學,2006年。
     6. 張曉冬,公司捐贈法律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7. 楊宜璋,論我國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監察制度之改造-以獨立董事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 劉靜怡,股東會與董事會之權限劃分,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 趙嚴,公司捐贈法律規制研究,華僑大學,2007年。
     
     (四)其他
     
     八八水災公司捐贈為德不卒
     http://www.scribd.com/doc/19417293/20090904-
     公司慈善捐贈的法理分析與實踐探討,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177
     企業捐贈的適法性與企業的社會責任角色
     http://blog.yam.com/sri/article/6604771
     企業捐贈、公司治理與企業責任
     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27&Itemid=2
     企業捐贈,將訂法定程序,http://law.moeasmea.gov.tw/modules.php?name=Content&pa=showpage&pid=1451
     社會責任會計與資訊揭露的重要性
     http://csr.moea.gov.tw/articles/articles_content.asp?ar_ID=UzhRZltsBDM%3D
     證券交易法關於獨立董事制度、審計委員會功能、募集與發行制度之調整及違反規定之罰則規範
     http://www.twse.com.tw/ch/about/press_room/doc/event_download_200602031631_01.ppt
     
     
     (五)網站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http://www.bcsd.org.tw/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
     http://www.cga.org.tw/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
     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moea.gov.tw/main.asp
     台灣證券交易所網站公司治理專區
     http://www.twse.com.tw/ch/listed/governance/cg_02.php
     
     二、英文部分(按字母排序)
     
     (一)專書
     1. Adolf A. Berle & Gardiner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reprinted 1982).
     2. Clark, Corporate Law, (1986 ed.).
     3. Frank Easterbrook & Daniel Fisher, Economical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2).
     4. Lawrence E. Mitchell, PROGRESSIVE CORPORATE LAW ( 1995 ).
     5. Larry D. Soderquist,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es Laws, (1990, 2nd ed.).
     6.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7. William Letwin, LAW AND ECONOMIC POLICY IN AMERICAN: THE EVOLUTION OF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1965).
     (二)期刊論文
     1. Adolf A. Berle, Corporate Powers as Powers in Trust, 44 Harv. L. Rev. 1049(1931).
     2. Archie 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Oct., 1979).
     3. Bill Richards, Berkshire Hathaway Pleases Shareholders by Letting Them Earmark Corporate Gifts, Wall St. J., Apr. 26, 1983, col. 4.
     4. E. 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45 Harv. L. Rev. 1145(1932).
     5. Einer Elhauge, Sacroficing Corporate Profit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80 N. Y. U. Law Rev., (2005).
     6. Faith Stevelman Kahn, Pandora’s Box : 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44 UCLA L. Rev.(1997).
     7. Gordon D. Smith, The Shareholder Primacy Norm, 23 J. Corp. L. (1998).
     8. Henry Hansmann & Reinier Kraakman, 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 89 Geo. L. J.(2001).
     9. Henry N. Butler & Fred S. McChesny, Why they Give at the Office: Shareholder Welfare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in 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84 Cornell L. Rev. (1999).
     10. Ian B. Lee, Corporate Law,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the “Responsible”Shareholder, 10 Stan J.L. Bus. & Fin. 31(2005).
     11. Ian B. Lee, Efficiency and Ethics in the Debate About Shareholder Primacy, 31 Del. J. Corp. L., (2006).
     12. Jill E. Fisch, Measuring Efficiency in Corporate Law: The Role of Shareholder Primacy, 31 J. Corp. L. (2006).
     13. Louise S. Brock, Overcoming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Enforcement of Worker Rights, 30 U. Mich. J. L. Rev.(1997).
     14. Lynn A. Stout, Bad and Not-So-Bad Arguments for Shareholder Primacy, 75 S. Cal. L. Rev.(2002).
     15. Margaret M. Blair & Lynn A. Stout, 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85 Va. L. Rev.(1999).
     16. Margaret M. Blair & Lynn A. Stout, Director Accountablity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Corporate Board, 79 Wash. U. L. Q.(2001).
     17. 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 Bus. Rev., Dec. 2006.
     18. 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 13, 1970.
     19. Reza, Dibadj, Reconceiving the Firm, 26 Cardozo L. Rev.(2005).
     20. Reuven S. Avi-YOnan, The Cycl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rporate For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30 Del. J. Corp. L.(2005).
     21. Ronald Chen & Jon Hanson, The illusion of Law: The Legitimating Schemas of Modern Policy and Corporate Law, 103 Mic. L. Rev.1(2004).
     22. Shane M. Shelly, Entrenched Managers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111 Penn. St. L. Rev.(2006).
     23. Stephen M. Bainbridge, Community and Statism: A Conservation Contractarian Critique of Progressive Corporate Law Scholarship, 82 Cornell L. Rev.(1997).
     24. Troy A. Paredes, The Firm and the Nature of Control: Toward a Theory of Takeover Law, 29 J. Corp. L. (2003).
     25. Victor Brudney & Allen Ferrell, Corporate Charitable Giving, 69 U. Chi. L. Rev., 1191 (2002).
     26. Warren E. Buffett,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 19 Cardozo L. Rev. 1, 36, (1997).
     27. William T. Allen, Our Schizophrenic Conception of the Corporate, 14 Cardozo L. Rev. (1992) n.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2651016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651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連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柏堯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柏堯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6 15:18: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6 15:18: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6 15:18: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651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62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651016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公司捐贈的適法性、規範方向等法律問題,內容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就公司捐贈的適法性加以討論,首先定義公司社會責任,並介紹贊成及反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學說,其後介紹美國司法實務對公司社會責任見解之演進,及其立法情形,以供為思考公司捐贈適法性之基礎;其次,以我國公司資金運用之限制規範出發,討論若毫無限制承認公司捐贈的適法性,將有何不妥;最後,建議應將公司捐贈行為予以法制化,以杜爭議。
     
     第二部分則在承認公司捐贈行為適法性之前提下,討論公司捐贈行為應受有如何之限制,及應遵循如何之程序為宜,包含公司捐贈行為的決定機關、捐贈金額應如何決定、受贈對象有無限制,以及就公司捐贈行為的動機為態樣區分討論相關議題。
     
     第三部分開始討論公司捐贈行為如何監控,首先說明在以董事會為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機構之前提下,將產生代理成本,及代理成本有因違反董事受任人義務下忠實義務及注意義務所生,並附帶說明忠實義務及注意義務及經營判斷法則之內涵及違反之判斷標準,以闡明監督機制的必要性;其後先於外部監督機制開始,討論市場機制對公司捐贈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為外部監督機制的功能;最後討論公司的內部監控機制,並分別從股東之監督、董事會的內部監督及公司內部監察機關等面向予以討論。最後就全文予以總結,提出就公司捐贈行為之規範建議,以期作為我國往後司法或立法面對此一問題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題目之說明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公司捐贈的適法性 8
     第一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適法性基礎-公司社會責任 8
     第二節 我國資金運用限制規範與公司捐贈之反思 40
     第三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法制化 43
     第三章 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 45
     第一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機關 45
     第二節 捐贈金額之決定 62
     第三節 受贈對象之決定 67
     第四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動機 75
     第四章 公司捐贈行為之監控 80
     第一節 概說 80
     第二節 董事之受任人義務 80
     第三節 市場機制之監控 98
     第四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揭露 100
     第五節 公司之內部監控機制 107
     第六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管理措施 110
     
     第五章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119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題目之說明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公司捐贈的適法性 8
     第一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適法性基礎-公司社會責任 8
     第二節 我國資金運用限制規範與公司捐贈之反思 40
     第三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法制化 43
     第三章 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 45
     第一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決定機關 45
     第二節 捐贈金額之決定 62
     第三節 受贈對象之決定 67
     第四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動機 75
     第四章 公司捐贈行為之監控 80
     第一節 概說 80
     第二節 董事之受任人義務 80
     第三節 市場機制之監控 98
     第四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揭露 100
     第五節 公司之內部監控機制 107
     第六節 公司捐贈行為之管理措施 110
     
     第五章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11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651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司捐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司社會責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忠實義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注意義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營判斷法則zh_TW
dc.title (題名) 公司捐贈的法律問題zh_TW
dc.title (題名) Legal Issues of Corporate Donation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筆畫排序)
     
     (一)專書
     1. 沈洪濤、沈藝峰,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
     2. 柯芳枝,公司法論(上),2002。
     3. 柯芳枝,公司法論(下),2003。
     4. 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2002。
     5. 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
     6.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6年。
     7. 賴英照,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2007。
     8.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06。
     (二)期刊論文
     1. 吳慧芳,公司捐贈行為的法經濟學分析,當代經理人,6期,2006年。
     2. 吳佳穗,企業社會責任之鎖鑰-公司治理,證券櫃臺月刊,116期,。
     3. 吳必然、賴衍輔,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論與實踐,證券櫃臺月刊,122期,2008年。
     4. 何曜琛,公司慈善捐贈之研究 – 以美國法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110期,2008年8月。
     5. 李領臣,公司捐贈能力的法律分析—以日本八幡鋼鐵股份公司政治捐贈案為例,新疆社科論壇,2007年1月。
     6. 李領臣,公司慈善捐贈合法化的動因探究,江淮論壇,2007年3月。
     7. 李領臣,公司慈善捐贈的法律規制,法學雜誌,2007年1月。
     8. 李雪冉、俞捷,公司捐贈制度概論,法制與社會,10期,2007年。
     9. 林仁光,論經營者誠信、內部控制、內部稽核制度與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106期,2004年。
     10. 胡殿武、李蓓蓓,公司捐贈的法律問題探析,荷澤學院學報,1期,2007年。
     11. 孫鵬程、沈華勤,論公司捐贈中的社會責任—以現行法為基礎的制度設計,法學,2003年4月。
     12. 張莉、脫劍鋒,公司捐贈的法律激勵與約束,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月。
     13. 莊永丞,從公司治理觀點論我國上市上櫃公司之慈善捐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4期,2007年。
     14. 陳俊仁,論公司本質與公司社會責任 - 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與調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4期,2007年5月。
     15. 陳永正、賈星客、李極光,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形成條件及表現形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
     16. 游啟璋,從公司法的實踐看公司社會責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17. 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8期,2002年。
     18. 趙瓊、張應祥,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捐贈行為的比較研究,社會,5期,2007年。
     19. 劉連煜,公司捐贈的法律問題,日新,7期,2006年。
     20. 劉連煜,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與股東提案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21. 劉亞莉,公司捐贈稅收優惠制度研究,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期,2007年。
     22. 劉敏,試論公司捐贈行為的法律約束機制,南方經濟,2004。
     23. 賴英照,從尤努斯到巴菲特 – 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
     
     (三)學位論文
     
     1. 吳敏菁,由企業社會責任論公司之捐贈,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 吳曉青,公司負責人忠實義務之研究-以善意義務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3. 李領臣,公司慈善捐贈的法律規制: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南京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林俊宏,公司治理體系下控制權市場之定位,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5. 易東初,完善我國慈善捐贈制度的法律思考,湖南師範大學,2006年。
     6. 張曉冬,公司捐贈法律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7. 楊宜璋,論我國股份有限公司內部監察制度之改造-以獨立董事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 劉靜怡,股東會與董事會之權限劃分,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 趙嚴,公司捐贈法律規制研究,華僑大學,2007年。
     
     (四)其他
     
     八八水災公司捐贈為德不卒
     http://www.scribd.com/doc/19417293/20090904-
     公司慈善捐贈的法理分析與實踐探討,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177
     企業捐贈的適法性與企業的社會責任角色
     http://blog.yam.com/sri/article/6604771
     企業捐贈、公司治理與企業責任
     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27&Itemid=2
     企業捐贈,將訂法定程序,http://law.moeasmea.gov.tw/modules.php?name=Content&pa=showpage&pid=1451
     社會責任會計與資訊揭露的重要性
     http://csr.moea.gov.tw/articles/articles_content.asp?ar_ID=UzhRZltsBDM%3D
     證券交易法關於獨立董事制度、審計委員會功能、募集與發行制度之調整及違反規定之罰則規範
     http://www.twse.com.tw/ch/about/press_room/doc/event_download_200602031631_01.ppt
     
     
     (五)網站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http://www.bcsd.org.tw/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
     http://www.cga.org.tw/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
     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http://csr.moea.gov.tw/main.asp
     台灣證券交易所網站公司治理專區
     http://www.twse.com.tw/ch/listed/governance/cg_02.php
     
     二、英文部分(按字母排序)
     
     (一)專書
     1. Adolf A. Berle & Gardiner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reprinted 1982).
     2. Clark, Corporate Law, (1986 ed.).
     3. Frank Easterbrook & Daniel Fisher, Economical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2).
     4. Lawrence E. Mitchell, PROGRESSIVE CORPORATE LAW ( 1995 ).
     5. Larry D. Soderquist,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es Laws, (1990, 2nd ed.).
     6.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7. William Letwin, LAW AND ECONOMIC POLICY IN AMERICAN: THE EVOLUTION OF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1965).
     (二)期刊論文
     1. Adolf A. Berle, Corporate Powers as Powers in Trust, 44 Harv. L. Rev. 1049(1931).
     2. Archie 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Oct., 1979).
     3. Bill Richards, Berkshire Hathaway Pleases Shareholders by Letting Them Earmark Corporate Gifts, Wall St. J., Apr. 26, 1983, col. 4.
     4. E. 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45 Harv. L. Rev. 1145(1932).
     5. Einer Elhauge, Sacroficing Corporate Profit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80 N. Y. U. Law Rev., (2005).
     6. Faith Stevelman Kahn, Pandora’s Box : 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44 UCLA L. Rev.(1997).
     7. Gordon D. Smith, The Shareholder Primacy Norm, 23 J. Corp. L. (1998).
     8. Henry Hansmann & Reinier Kraakman, 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 89 Geo. L. J.(2001).
     9. Henry N. Butler & Fred S. McChesny, Why they Give at the Office: Shareholder Welfare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in 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84 Cornell L. Rev. (1999).
     10. Ian B. Lee, Corporate Law,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the “Responsible”Shareholder, 10 Stan J.L. Bus. & Fin. 31(2005).
     11. Ian B. Lee, Efficiency and Ethics in the Debate About Shareholder Primacy, 31 Del. J. Corp. L., (2006).
     12. Jill E. Fisch, Measuring Efficiency in Corporate Law: The Role of Shareholder Primacy, 31 J. Corp. L. (2006).
     13. Louise S. Brock, Overcoming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Enforcement of Worker Rights, 30 U. Mich. J. L. Rev.(1997).
     14. Lynn A. Stout, Bad and Not-So-Bad Arguments for Shareholder Primacy, 75 S. Cal. L. Rev.(2002).
     15. Margaret M. Blair & Lynn A. Stout, 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85 Va. L. Rev.(1999).
     16. Margaret M. Blair & Lynn A. Stout, Director Accountablity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Corporate Board, 79 Wash. U. L. Q.(2001).
     17. 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 Bus. Rev., Dec. 2006.
     18. 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 13, 1970.
     19. Reza, Dibadj, Reconceiving the Firm, 26 Cardozo L. Rev.(2005).
     20. Reuven S. Avi-YOnan, The Cycl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rporate For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30 Del. J. Corp. L.(2005).
     21. Ronald Chen & Jon Hanson, The illusion of Law: The Legitimating Schemas of Modern Policy and Corporate Law, 103 Mic. L. Rev.1(2004).
     22. Shane M. Shelly, Entrenched Managers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111 Penn. St. L. Rev.(2006).
     23. Stephen M. Bainbridge, Community and Statism: A Conservation Contractarian Critique of Progressive Corporate Law Scholarship, 82 Cornell L. Rev.(1997).
     24. Troy A. Paredes, The Firm and the Nature of Control: Toward a Theory of Takeover Law, 29 J. Corp. L. (2003).
     25. Victor Brudney & Allen Ferrell, Corporate Charitable Giving, 69 U. Chi. L. Rev., 1191 (2002).
     26. Warren E. Buffett,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 19 Cardozo L. Rev. 1, 36, (1997).
     27. William T. Allen, Our Schizophrenic Conception of the Corporate, 14 Cardozo L. Rev. (1992) n.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