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明清之際〈七歌〉體研究
The Research of "Tonggu Qi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 潘慈慧
貢獻者 耿湘沅
潘慈慧
關鍵詞 自傳詩
杜甫
同谷七歌
六歌
文體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1-Jul-2016 09:33:24 (UTC+8)
摘要 杜甫〈同谷七歌〉是七首連章的組詩,其形式、內容、情感俱有可觀,後代仿擬之作甚多。本文以杜甫〈同谷七歌〉在明清之際的仿作為討論核心,從文體的發展切入,將〈七歌〉視為一具有固定形式的文體,由梳理〈七歌〉體發展為始,往上探究〈七歌〉與七體、楚辭、七哀詩、四愁詩、胡笳十八拍的關係,往下建構由文天祥至陳子龍以降的譜系。〈七歌〉因其組詩的形式,較律絕更宜於敘事,是故世變之際詩人往往藉書寫〈七歌〉來記事抒情,其中文天祥、陳子龍的仿作,是〈七歌〉體發展中的重要轉關。〈七歌〉體的發展可分作兩大脈絡,一為杜甫之「書寫個人憂患、仕途際仛」,二為文天祥、陳子龍開出的「書寫家國之思」一脈。明清之際詩人藉由仿作〈七歌〉,將自己置入「杜甫─文天祥─陳子龍」的忠節譜系之中。本文由自傳詩的角度切入,分析〈七歌〉體在形式內容上的特色,並以文天祥、汪元量、鄭思肖、陳子龍、王夫之、姜垓、宋琬、吳嘉紀、沈壽民、陳恭尹為討論核心,說明〈七歌〉體見證紀實、敘事哀悼、書寫自我的特色。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 專書
(一) 〈七歌〉體作品文本
1. ﹝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 ﹝宋﹞李新:〈龍興客旅效子美寓居同谷七歌〉,《跨鼇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1970年。
3. ﹝宋﹞王炎:〈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辭髙古難及,而音節悲壯可擬也。用其體作七歌,觀者不取其辭取其意可也〉,《雙溪類稿》卷九,《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輯者自刊,年代不詳。
4. ﹝宋﹞文天祥:〈六歌〉,《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5. ﹝宋﹞邱葵:〈七歌效杜陵體〉,《釣磯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又見黃世秦校釋:《釣磯詩集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 ﹝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7. ﹝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 ﹝明﹞潘元凱:〈賀蘭九歌〉,收入管律:《(嘉靖)寧夏新志》卷七,《續修四庫全書》第64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9. ﹝明﹞黎貞:〈哭弟彦器七歌〉,《重刻秫坡先生文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0. ﹝明﹞李夢陽:〈弘治甲子,届我初度,追念徃事,死生骨肉,愴然動懷,擬杜七歌,用抒憤抱云耳〉,《空同集》卷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11. ﹝明﹞李濂:〈七歌正徳丁卯除夕作〉〉,《嵩渚文集》卷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71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2. ﹝明﹞豐坊:〈余羇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鬱鬱之懐伏枕增劇,遂效杜子美同谷體,為秣陵七歌,時丙戌九月旣望也〉,收入胡文學《甬上耆舊詩》卷十四,《四庫叢書珍本六集》第382-387冊。
13. ﹝明﹞馮惟敏:〈七歌行〉,《馮惟敏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4. ﹝明﹞楊爵:〈七歌〉,《楊忠介集》卷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15. ﹝明﹞顧夢圭:〈甲午春强赴江右之役舟中七歌〉,《疣贅録》卷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8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6. ﹝明﹞邵圭潔:〈丙辰春試,南還舟中偶誦杜老七歌,動人哀思,自潞灣抵流河凡七程,日用一章歩而歌之〉,《北虞遺文》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7. ﹝明﹞虞淳熙:〈傚杜工部同谷七歌〉,《虞德園先生集》詩集卷三,《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8. ﹝明﹞何白:〈甲辰仲秋初度,鄭中丞置酒淸寧臺爲予壽。醉後擬杜公七歌,時予客中丞榆林幕中〉,《汲古堂集》卷十一,《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7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9. ﹝明﹞謝肇淛:〈七歌寓張秋作〉,《小草齋集》卷十一,收入謝肇淛著,江中柱點校:《小草齋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838。
20. ﹝明﹞鄧原岳:〈燕市七歌效杜同谷體〉,《西樓全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73-17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21. ﹝明﹞吳稼竳:〈七歌有序〉,《玄蓋副草》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86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22. ﹝明﹞熊廷弼:〈七慟歌〉,《熊廷弼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23. ﹝明﹞徐熥:〈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幔亭集》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24. 姜曰廣:〈古風六章〉,收入﹝清﹞計六奇撰,任道斌、魏得梁點校:《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5. ﹝清﹞沈壽民:〈謁吳樓山墳哭之,追數往事,擬杜七歌。甲午八月〉,《姑山遺集》卷二十八,《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6. ﹝清﹞陳子龍:〈歲晏仿子美同谷七歌〉,《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7. ﹝清﹞函可:〈辛卯寓普濟作八歌〉,函可著,嚴志雄、楊權點校:《千山詩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28. ﹝清﹞宋琬:〈庚寅臘月讀子美同谷七歌效其體以咏哀〉、〈九哀歌〉,收入宋琬著;馬祖熙點校:《安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9. ﹝清﹞姜垓:〈庚寅五月承聞桂嶺消息倣同谷七歌,兼懷同年友方大任平樂府七首〉、〈戊子四月歸塗寓居膠東,愴心骨肉死生間隔,聊作七歌五。以當涕泣云爾〉,《流覽堂詩稿殘編》卷一,收入姜垓、解瑤等撰,高洪鈞編:《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30. ﹝清﹞魏裔介:〈七歌甲午年作〉,《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1. ﹝清﹞余懷:〈效杜甫七歌在長州縣作〉,余懷撰,李金堂編校:《余懷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2. ﹝清﹞吳嘉紀:〈七歌〉、〈後七歌〉,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3. ﹝清﹞王夫之:〈仿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薑齋詩集》,《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34. ﹝清﹞周容:〈寒夜七歌〉,《春酒堂選稿》,《故宮珍本叢刊》第590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年。
35. ﹝清﹞陸弘定:〈七歌癸巳冬日作〉,《爰始樓詩删》,《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2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6. ﹝清﹞陳恭尹:〈乙巳淸明日擬杜七歌〉,陳恭尹:《獨漉堂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8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7. ﹝清﹞苗蕃:〈七歌擬少陵同谷之作〉,《瀑音》卷二,《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8. ﹝明﹞周繼聖:〈七哀用杜工部同谷七歌韻〉,鄧顯鶴 (1777-1851) 編《沅湘耆舊集》卷三十七,《續修四庫全書》第16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9. ﹝清﹞王永命:〈西圃七歌倣少陵體〉,《有懷堂筆》卷四,《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0. ﹝清﹞高一麟:〈有榖七歌倣杜少陵同谷筆意〉,《矩庵詩質》卷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1. ﹝清﹞顧貞觀:〈山左蒙陰山中七歌〉,《徵緯堂詩》,《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2. ﹝清﹞張塤:〈寓居壽光縣擬少陵七歌七首〉,《竹葉庵文集》卷三十二詞八林屋詞六,《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3. ﹝清﹞蔣臣:〈丁亥寓郡城作七歌〉,《無他技堂遺稿》卷十六,《四庫禁燬書叢刊》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4. ﹝清﹞王隼:〈擬杜少陵七歌〉,《大樗堂初集》卷六,《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6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5. ﹝清﹞楊賓:〈擬少陵七歌〉,《楊賓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46. ﹝清﹞王嗣槐:〈秋月寓河北西軒為少陵同谷七歌〉,《桂山堂詩選》,收入《桂山堂文選》卷十一,《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7. ﹝清﹞單隆周:〈丙申寓武林作歌九首有序〉,《雪園詩賦》初集卷八,《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1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8. ﹝清﹞許珌:〈鐵塔寺作七歌有序〉,《鐵堂詩草》卷下,《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9. ﹝清﹞鄭夑:〈七歌〉,《板橋集》,臺北:文海,1973年。
50. ﹝清﹞陳祖法:〈乙未元旦,覽空同集,至效同谷七歌有「吁嗟予年三十三」之句,予適符是年,而可嗟孰甚,因援筆賦之〉、〈前七歌〉、〈後七歌〉,《古處齋詩集》卷四,《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28-1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1. ﹝清﹞徐駿:〈述懷作歌七首有序〉,《石帆軒詩集》卷五,《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2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2.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製江南潮災歎有序丁卯〉,收入彭元瑞:《孚惠全書》卷十六,《續修四庫全書》第8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3. ﹝清﹞周長發:〈江南潮災歎恭和聖製〉,《賜書堂詩鈔》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存書》第27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54. ﹝清﹞賈田祖:〈七歌〉,《賈稻孫集》卷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拾輯第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5. ﹝清﹞茹綸常:〈春日懷抱作惡,撫今追昔,曷勝愴然。因倣杜七歌自述,非敢效顰前賢也〉,《容齋詩集》卷二十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4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6. ﹝清﹞鄭炎:〈和杜同谷七歌〉,《雪杖山人詩集》卷四,《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89冊,頁86-87。
57. ﹝清﹞汪輝祖:〈仿少陵同谷七歌作古詩七章〉,《夢痕餘錄》,收入《汪輝祖自述年譜二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58. ﹝清﹞羅天尺:〈寧山清明七歌〉,《癭暈山房詩删》卷四,《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拾輯第1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9. ﹝清﹞趙懷玉:〈將至秦中行有日矣效子美同谷七歌〉,《亦有生齋集》詩卷二十八,《續修四庫全書》第1469-14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0. ﹝清﹞劉鳳誥:〈塞上曲效同谷七歌〉,《存悔齋集》卷二十二集杜詩,《續修四庫全書》第1485-14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1. ﹝清﹞孫原湘:〈徵漕之日,客來投,兩邑宰者多下榻寒齋,或一日、二日,至八九日,率無所得而去。因仿杜陵七歌以紀今歲漕政。末二章爲客歎也〉,《天真閣集》卷十九,《續修四庫全書》第14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2. ﹝清﹞阮元:〈大水七歌〉,《淮海英靈集》丙集卷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63. ﹝清﹞李稻塍:〈七歌集句〉,《梅會詩選》二集卷九,《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0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4. ﹝清﹞陸繼輅:〈仿同谷七歌〉,《崇百藥齋續集》卷二香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5. ﹝清﹞湯鵬:〈浮邱腐儒歌七章章五句〉、〈短歌行七章集杜,並效同谷七歌〉,《海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5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6. ﹝清﹞陳美訓:〈自燕京抵西秦復由淮河返棹短歌七首效杜工部體〉,《餘慶堂詩文集》卷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7. ﹝清﹞林奕隆:〈昔日歌〉,收入全祖望:《續耆舊》卷五十二槐庭唱和諸子之一,《續修四庫全書》第1682-16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8. ﹝清﹞沈學淵:〈哭芝生同年擬七歌體〉,《桂留山房詩集》卷五,《續修四庫全書》第15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9. ﹝清﹞方濬頤:〈子隅作四十辠言七章,恢垣感而和之,索予同作,亦次原韻〉,《二知軒詩續鈔》卷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5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0. ﹝清﹞林直:〈四十辠言七首〉,《壯懷堂詩》三集卷五端居集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5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1. ﹝清﹞沈惠玉:〈擬少陵七歌二首〉,收入蔡殿齊編:《國朝閨閣詩鈔》第四册卷七,《續修四庫全書》第16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2. ﹝清﹞朱景素:〈冬日作短歌八首倣少陵體〉,收入蔡殿齊編:《國朝閨閣詩鈔》第十册卷十,《續修四庫全書》第16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3. ﹝清﹞石氏:〈仿杜少陵〈寓同谷縣詩體作歌七首〉,收入沈善寳:《名媛詩話》卷二,臺北:新文豐,1987年。
74. ﹝民國﹞王達強 (1901-1928):〈七歌〉。(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08-25/101752.html)
75. ﹝民國﹞白石郎:〈效杜陵同谷七歌〉2002年9月30日(http://guoxue.mmkey.com/BLog.asp?CID=9&LID=425)
76. ﹝民國﹞劉如姬:〈辛亥百年祭〉2011年。
(http://www.xuehuile.com/blog/5c84df0b8a9d43dca3764402e096e7ee.html)
77. ﹝民國﹞抱茅南村小童:〈夢斷日七歌泣別巴拉克(仿杜甫〈同谷七歌〉),2010年7月9日。(http://tieba.baidu.com/p/822692547)
(二) 古籍
1.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1987年。
2. ﹝南朝陳﹞徐陵編:《玉台新詠》,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 ﹝唐﹞歐陽詢:《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4.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6. ﹝宋﹞汪元量:《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7. ﹝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9.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10. ﹝元﹞李也:《敬齋古今黈》卷七,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
11. ﹝明﹞胡應麟:《詩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1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12. ﹝明﹞陸時雍:《唐詩鏡》,《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8冊,頁541。
13. ﹝明﹞王禕:《王忠文集》,卷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98冊。
14. ﹝明﹞趙弼:《效顰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子部小說家類,第1266冊。又見《效顰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出版社,1977年。
15. ﹝清﹞葉燮:《已畦文集》,卷八。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7年。
16.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7. ﹝清﹞楊倫:《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9.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選唐宋詩醇》,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0. ﹝清﹞宋琬:《安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1. ﹝清﹞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2. ﹝清﹞函可:《千山詩集》,臺北:中央研究所文哲研究所,2008年。
23. ﹝清﹞吳偉業撰,﹝清﹞靳榮藩注:《吳詩集覽》。
24. ﹝清﹞陳子龍:,《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5.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26. ﹝清﹞徐鼒:《小腆紀傳》,《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27. ﹝清﹞《萊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28. ﹝清﹞姜垓:《流覽堂詩稿殘編》,收入《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9. ﹝清﹞姜埰:《敬亭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30. ﹝清﹞沈壽民:《姑山遺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9冊。
31. ﹝清﹞吳應箕:,《樓山堂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68冊。
(三) 今人論著
1. 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社,1999年。
2. 川合康三:《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3. 川合康三:《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台北:黎明文化,2012年。
5. 宇文所安:《追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6.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7. 汪超宏:《宋琬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8.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9. 孫康宜:《陳子龍與柳如是的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10. 張暉:《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
11. 郭登峰:,《中國歷代自敘傳文鈔》,臺北:學人月刊雜誌社,1971年。
12. 陳建華:《汪元量及其詩詞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4年。
13. 麥克‧懷特 (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 (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年。
14. 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註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5. 菲力浦‧勒熱訥:《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16. 黃世秦校釋:《釣磯詩集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7. 黃奕珍:,《杜甫自秦入蜀詩歌析評》,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18. 黃桂蘭:《吳嘉紀《陋軒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19. 黃裳:《金陵五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20. 黃裳:《黃裳文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21.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22.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23.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4.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臺北:蜃樓,2010年。
25. 蔡觀明:《吳嘉紀年譜》,收入《清初名儒年譜》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6.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二、 期刊論文
1.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2008年11月。
2. 王靖獻:〈詩與抵抗〉,《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年7月),頁36-37。
3. 王家琪:〈文天祥《集杜詩》的敘事結構與對杜詩之接受〉,《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08年6月。
4. 田冬梅:〈七哀詩考論〉,《文教資料》(2008年6月號上旬刊),頁4。
5.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第33卷,第6期,頁178。
6. 宇文所安:〈自我的完整印象──自傳詩〉,收入《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11-137。
7. 江建高:〈「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論杜甫後期詩歌的自傳性〉,《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09年3月,頁40-43。
8. 宋豪飛:〈〈留都防亂公揭〉考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11期(2011年11月)。
9. 李一飛:〈中唐傳記文學鳥瞰〉,《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10. 李興盛:〈萬里冰霜絕塞行──楊越、楊賓父子傳略〉,《學習與探索》,第6期,1981年。
11. 胡建舫:〈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意義論略〉,《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96-100。
12. 張文恒:〈亂離‧苦難‧幻滅──陳子龍組詩〈歲晏仿子美同谷七歌〉釋讀〉
13. 許敏桃、余德慧、李維倫:〈哀悼傷逝的文化模式:由連結到療癒〉,《本土心理研究》,第24期(2005年12月),頁52。
14. 郭建勳:〈「七」體的形成發展及其文體特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59-59。
15. 陳子建:〈同谷七歌的抒情特色〉,《杜詩研究學刊》,總第70期(2001年),頁19-23。
16. 陳成文:〈七體考〉,《第八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29-30日。
17. 陳建男:〈余懷與萊陽姜氏之交游析論〉,「中國語言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7月。
18. 陳美朱:〈尊杜與貶杜──論陸時雍與王夫之的杜詩選評〉,《成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
19. 陳翀:〈蕭統《文選》文體分類及其文體觀考論──以「離騷」與「歌」體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壇》總第101期(2011年),頁301-329。
20. 陶新民:〈唐詩的轉關〉,《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21. 曾子魯:〈杜甫自傳詩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頁59-63
22. 黃奕珍:〈論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的仿作系列及其文體學意義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NSC 95-2411-H-002-061】。
23. 趙承中:〈奇崛雄深 頓挫淋漓──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賞析〉,《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24. 霍志軍:〈杜甫〈同谷七歌〉與《楚辭》的比較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5. 謝思煒:〈論自傳詩人杜甫──兼論中國和西方的自傳詩傳統〉,《唐宋詩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1-17。

三、 學位論文
1. 李惠盈:《杜甫連章詩結構類型探微》,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2. 周錫:《陳恭尹生平與著述》,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3. 楊鎧銘:《流寓遺民:明清之際萊陽姜氏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4.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1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耿湘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潘慈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潘慈慧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6 09:33:24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6 09:33: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6 09:33: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15101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39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杜甫〈同谷七歌〉是七首連章的組詩,其形式、內容、情感俱有可觀,後代仿擬之作甚多。本文以杜甫〈同谷七歌〉在明清之際的仿作為討論核心,從文體的發展切入,將〈七歌〉視為一具有固定形式的文體,由梳理〈七歌〉體發展為始,往上探究〈七歌〉與七體、楚辭、七哀詩、四愁詩、胡笳十八拍的關係,往下建構由文天祥至陳子龍以降的譜系。〈七歌〉因其組詩的形式,較律絕更宜於敘事,是故世變之際詩人往往藉書寫〈七歌〉來記事抒情,其中文天祥、陳子龍的仿作,是〈七歌〉體發展中的重要轉關。〈七歌〉體的發展可分作兩大脈絡,一為杜甫之「書寫個人憂患、仕途際仛」,二為文天祥、陳子龍開出的「書寫家國之思」一脈。明清之際詩人藉由仿作〈七歌〉,將自己置入「杜甫─文天祥─陳子龍」的忠節譜系之中。本文由自傳詩的角度切入,分析〈七歌〉體在形式內容上的特色,並以文天祥、汪元量、鄭思肖、陳子龍、王夫之、姜垓、宋琬、吳嘉紀、沈壽民、陳恭尹為討論核心,說明〈七歌〉體見證紀實、敘事哀悼、書寫自我的特色。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明清之際〈七歌〉體研究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6
一、 〈七歌〉體之源流 8
二、 〈七歌〉的藝術特色 9
三、 後代〈七歌〉體作品討論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一、 自傳詩與〈七歌〉 15
二、 哀悼理論與〈七歌〉 17
(一) 西方哀悼理論探源 17
(二) 東方的哀悼文化模式 1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0
第貳章 唐宋〈七歌〉體的形成──從杜甫〈七歌〉到文天祥〈六歌〉 22
第一節 創體:杜甫〈同谷七歌〉與〈七歌〉體式的建立 22
一、 「七」體溯源 23
(一) 七哀詩與輓歌傳統 23
(二) 七體與楚歌 25
(三) 楚辭與胡笳十八拍 26
二、 〈同谷七歌〉的寫作背景及內容 29
(一) 詩人生命史的記錄 29
(二) 〈七歌〉體的建立 30
第二節 新變:文天祥〈六歌〉與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 33
一、 文天祥〈六歌〉:家與國的雙重崩解 34
二、 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 38
三、 形式的模襲與新變 41
(一) 沿襲杜詩意象、句式 41
(二) 組數、句數的鬆動 43
四、 〈七歌〉體兩大發展脈絡:個人憂患與家國之思 44
第參章 見證與紀實:明清之際〈七歌〉體的高峰(上) 46
第一節 鄭思肖《鐵函心史》與〈仿文丞相六歌〉 46
第二節 明清之際〈七歌〉體作品對文天祥的承繼 50
一、 文天祥就義之傳說 50
二、 以函可〈辛卯寓普濟作八歌〉為例 51
第三節 陳子龍〈歲晏倣子美同谷七歌〉的典範意義 56
一、 學者對陳氏〈七歌〉的評價 56
二、 陳子龍〈七歌〉寫作背景 57
三、 陳子龍〈歲晏倣子美同谷七歌七歌〉內容分析 59
四、 陳子龍之死及其對〈七歌〉體之影響 63
五、 陳氏〈七歌〉的繼承與創新 65
(一) 化俚俗為典重 65
(二) 化用楚辭意象 66
第四節 國變之際的〈七歌〉書寫 67
一、 姜曰廣〈古風〉六章 67
二、 王夫之〈仿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 71
三、 姜垓〈戊子七歌〉、〈庚寅七歌〉 73
(一) 萊陽城難與〈戊子七歌〉 73
(二) 姜垓〈庚寅七歌〉 78
(三) 由〈戊子七歌〉到〈庚寅七歌〉 83
第肆章 哀悼與敘事:明清之際〈七歌〉體的高峰(下) 84
第一節 宋琬〈庚寅七歌〉與〈九哀歌〉 84
(一) 秦州祭杜 85
(二) 兩寅 (1650、1662) 之禍 86
(三) 宋氏家史 89
(四) 獄中心事與《祭皋陶》雜劇 91
第二節 吳嘉紀〈七歌〉、〈後七歌〉 93
(一) 吳嘉紀〈七歌〉與〈後七歌〉內容分析 93
(二) 從〈七歌〉異文看作者心境的轉變 97
第三節 沈壽民〈謁吳樓山墳哭之,追數往事,擬杜七歌〉 100
第四節 陳恭尹〈乙巳淸明日擬杜七歌〉 105
第伍章 結論 109
附錄 知見〈七歌〉體作品輯錄 113
徵引書目  169
zh_TW
dc.format.extent 257888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1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自傳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杜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谷七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體zh_TW
dc.title (題名) 明清之際〈七歌〉體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Tonggu Qi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 專書
(一) 〈七歌〉體作品文本
1. ﹝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 ﹝宋﹞李新:〈龍興客旅效子美寓居同谷七歌〉,《跨鼇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1970年。
3. ﹝宋﹞王炎:〈杜工部有同谷七歌,其辭髙古難及,而音節悲壯可擬也。用其體作七歌,觀者不取其辭取其意可也〉,《雙溪類稿》卷九,《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輯者自刊,年代不詳。
4. ﹝宋﹞文天祥:〈六歌〉,《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5. ﹝宋﹞邱葵:〈七歌效杜陵體〉,《釣磯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又見黃世秦校釋:《釣磯詩集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 ﹝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7. ﹝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 ﹝明﹞潘元凱:〈賀蘭九歌〉,收入管律:《(嘉靖)寧夏新志》卷七,《續修四庫全書》第649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9. ﹝明﹞黎貞:〈哭弟彦器七歌〉,《重刻秫坡先生文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0. ﹝明﹞李夢陽:〈弘治甲子,届我初度,追念徃事,死生骨肉,愴然動懷,擬杜七歌,用抒憤抱云耳〉,《空同集》卷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11. ﹝明﹞李濂:〈七歌正徳丁卯除夕作〉〉,《嵩渚文集》卷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71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2. ﹝明﹞豐坊:〈余羇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鬱鬱之懐伏枕增劇,遂效杜子美同谷體,為秣陵七歌,時丙戌九月旣望也〉,收入胡文學《甬上耆舊詩》卷十四,《四庫叢書珍本六集》第382-387冊。
13. ﹝明﹞馮惟敏:〈七歌行〉,《馮惟敏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4. ﹝明﹞楊爵:〈七歌〉,《楊忠介集》卷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15. ﹝明﹞顧夢圭:〈甲午春强赴江右之役舟中七歌〉,《疣贅録》卷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8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6. ﹝明﹞邵圭潔:〈丙辰春試,南還舟中偶誦杜老七歌,動人哀思,自潞灣抵流河凡七程,日用一章歩而歌之〉,《北虞遺文》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7. ﹝明﹞虞淳熙:〈傚杜工部同谷七歌〉,《虞德園先生集》詩集卷三,《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8. ﹝明﹞何白:〈甲辰仲秋初度,鄭中丞置酒淸寧臺爲予壽。醉後擬杜公七歌,時予客中丞榆林幕中〉,《汲古堂集》卷十一,《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7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9. ﹝明﹞謝肇淛:〈七歌寓張秋作〉,《小草齋集》卷十一,收入謝肇淛著,江中柱點校:《小草齋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838。
20. ﹝明﹞鄧原岳:〈燕市七歌效杜同谷體〉,《西樓全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73-17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21. ﹝明﹞吳稼竳:〈七歌有序〉,《玄蓋副草》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86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22. ﹝明﹞熊廷弼:〈七慟歌〉,《熊廷弼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23. ﹝明﹞徐熥:〈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幔亭集》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24. 姜曰廣:〈古風六章〉,收入﹝清﹞計六奇撰,任道斌、魏得梁點校:《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5. ﹝清﹞沈壽民:〈謁吳樓山墳哭之,追數往事,擬杜七歌。甲午八月〉,《姑山遺集》卷二十八,《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6. ﹝清﹞陳子龍:〈歲晏仿子美同谷七歌〉,《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7. ﹝清﹞函可:〈辛卯寓普濟作八歌〉,函可著,嚴志雄、楊權點校:《千山詩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28. ﹝清﹞宋琬:〈庚寅臘月讀子美同谷七歌效其體以咏哀〉、〈九哀歌〉,收入宋琬著;馬祖熙點校:《安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9. ﹝清﹞姜垓:〈庚寅五月承聞桂嶺消息倣同谷七歌,兼懷同年友方大任平樂府七首〉、〈戊子四月歸塗寓居膠東,愴心骨肉死生間隔,聊作七歌五。以當涕泣云爾〉,《流覽堂詩稿殘編》卷一,收入姜垓、解瑤等撰,高洪鈞編:《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30. ﹝清﹞魏裔介:〈七歌甲午年作〉,《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1. ﹝清﹞余懷:〈效杜甫七歌在長州縣作〉,余懷撰,李金堂編校:《余懷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2. ﹝清﹞吳嘉紀:〈七歌〉、〈後七歌〉,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3. ﹝清﹞王夫之:〈仿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薑齋詩集》,《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34. ﹝清﹞周容:〈寒夜七歌〉,《春酒堂選稿》,《故宮珍本叢刊》第590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年。
35. ﹝清﹞陸弘定:〈七歌癸巳冬日作〉,《爰始樓詩删》,《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2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6. ﹝清﹞陳恭尹:〈乙巳淸明日擬杜七歌〉,陳恭尹:《獨漉堂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8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7. ﹝清﹞苗蕃:〈七歌擬少陵同谷之作〉,《瀑音》卷二,《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8. ﹝明﹞周繼聖:〈七哀用杜工部同谷七歌韻〉,鄧顯鶴 (1777-1851) 編《沅湘耆舊集》卷三十七,《續修四庫全書》第16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9. ﹝清﹞王永命:〈西圃七歌倣少陵體〉,《有懷堂筆》卷四,《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0. ﹝清﹞高一麟:〈有榖七歌倣杜少陵同谷筆意〉,《矩庵詩質》卷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1. ﹝清﹞顧貞觀:〈山左蒙陰山中七歌〉,《徵緯堂詩》,《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2. ﹝清﹞張塤:〈寓居壽光縣擬少陵七歌七首〉,《竹葉庵文集》卷三十二詞八林屋詞六,《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3. ﹝清﹞蔣臣:〈丁亥寓郡城作七歌〉,《無他技堂遺稿》卷十六,《四庫禁燬書叢刊》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4. ﹝清﹞王隼:〈擬杜少陵七歌〉,《大樗堂初集》卷六,《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6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5. ﹝清﹞楊賓:〈擬少陵七歌〉,《楊賓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46. ﹝清﹞王嗣槐:〈秋月寓河北西軒為少陵同谷七歌〉,《桂山堂詩選》,收入《桂山堂文選》卷十一,《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7. ﹝清﹞單隆周:〈丙申寓武林作歌九首有序〉,《雪園詩賦》初集卷八,《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1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8. ﹝清﹞許珌:〈鐵塔寺作七歌有序〉,《鐵堂詩草》卷下,《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9. ﹝清﹞鄭夑:〈七歌〉,《板橋集》,臺北:文海,1973年。
50. ﹝清﹞陳祖法:〈乙未元旦,覽空同集,至效同谷七歌有「吁嗟予年三十三」之句,予適符是年,而可嗟孰甚,因援筆賦之〉、〈前七歌〉、〈後七歌〉,《古處齋詩集》卷四,《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28-1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1. ﹝清﹞徐駿:〈述懷作歌七首有序〉,《石帆軒詩集》卷五,《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2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2.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製江南潮災歎有序丁卯〉,收入彭元瑞:《孚惠全書》卷十六,《續修四庫全書》第8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3. ﹝清﹞周長發:〈江南潮災歎恭和聖製〉,《賜書堂詩鈔》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存書》第27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54. ﹝清﹞賈田祖:〈七歌〉,《賈稻孫集》卷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拾輯第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5. ﹝清﹞茹綸常:〈春日懷抱作惡,撫今追昔,曷勝愴然。因倣杜七歌自述,非敢效顰前賢也〉,《容齋詩集》卷二十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4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6. ﹝清﹞鄭炎:〈和杜同谷七歌〉,《雪杖山人詩集》卷四,《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89冊,頁86-87。
57. ﹝清﹞汪輝祖:〈仿少陵同谷七歌作古詩七章〉,《夢痕餘錄》,收入《汪輝祖自述年譜二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58. ﹝清﹞羅天尺:〈寧山清明七歌〉,《癭暈山房詩删》卷四,《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拾輯第1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9. ﹝清﹞趙懷玉:〈將至秦中行有日矣效子美同谷七歌〉,《亦有生齋集》詩卷二十八,《續修四庫全書》第1469-14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0. ﹝清﹞劉鳳誥:〈塞上曲效同谷七歌〉,《存悔齋集》卷二十二集杜詩,《續修四庫全書》第1485-14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1. ﹝清﹞孫原湘:〈徵漕之日,客來投,兩邑宰者多下榻寒齋,或一日、二日,至八九日,率無所得而去。因仿杜陵七歌以紀今歲漕政。末二章爲客歎也〉,《天真閣集》卷十九,《續修四庫全書》第14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2. ﹝清﹞阮元:〈大水七歌〉,《淮海英靈集》丙集卷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63. ﹝清﹞李稻塍:〈七歌集句〉,《梅會詩選》二集卷九,《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0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4. ﹝清﹞陸繼輅:〈仿同谷七歌〉,《崇百藥齋續集》卷二香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5. ﹝清﹞湯鵬:〈浮邱腐儒歌七章章五句〉、〈短歌行七章集杜,並效同谷七歌〉,《海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5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6. ﹝清﹞陳美訓:〈自燕京抵西秦復由淮河返棹短歌七首效杜工部體〉,《餘慶堂詩文集》卷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7. ﹝清﹞林奕隆:〈昔日歌〉,收入全祖望:《續耆舊》卷五十二槐庭唱和諸子之一,《續修四庫全書》第1682-16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8. ﹝清﹞沈學淵:〈哭芝生同年擬七歌體〉,《桂留山房詩集》卷五,《續修四庫全書》第15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9. ﹝清﹞方濬頤:〈子隅作四十辠言七章,恢垣感而和之,索予同作,亦次原韻〉,《二知軒詩續鈔》卷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5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0. ﹝清﹞林直:〈四十辠言七首〉,《壯懷堂詩》三集卷五端居集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5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1. ﹝清﹞沈惠玉:〈擬少陵七歌二首〉,收入蔡殿齊編:《國朝閨閣詩鈔》第四册卷七,《續修四庫全書》第16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2. ﹝清﹞朱景素:〈冬日作短歌八首倣少陵體〉,收入蔡殿齊編:《國朝閨閣詩鈔》第十册卷十,《續修四庫全書》第16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3. ﹝清﹞石氏:〈仿杜少陵〈寓同谷縣詩體作歌七首〉,收入沈善寳:《名媛詩話》卷二,臺北:新文豐,1987年。
74. ﹝民國﹞王達強 (1901-1928):〈七歌〉。(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08-25/101752.html)
75. ﹝民國﹞白石郎:〈效杜陵同谷七歌〉2002年9月30日(http://guoxue.mmkey.com/BLog.asp?CID=9&LID=425)
76. ﹝民國﹞劉如姬:〈辛亥百年祭〉2011年。
(http://www.xuehuile.com/blog/5c84df0b8a9d43dca3764402e096e7ee.html)
77. ﹝民國﹞抱茅南村小童:〈夢斷日七歌泣別巴拉克(仿杜甫〈同谷七歌〉),2010年7月9日。(http://tieba.baidu.com/p/822692547)
(二) 古籍
1.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1987年。
2. ﹝南朝陳﹞徐陵編:《玉台新詠》,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 ﹝唐﹞歐陽詢:《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4.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6. ﹝宋﹞汪元量:《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7. ﹝宋﹞鄭思肖著,陳福康校點:《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9.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10. ﹝元﹞李也:《敬齋古今黈》卷七,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
11. ﹝明﹞胡應麟:《詩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1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12. ﹝明﹞陸時雍:《唐詩鏡》,《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8冊,頁541。
13. ﹝明﹞王禕:《王忠文集》,卷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98冊。
14. ﹝明﹞趙弼:《效顰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子部小說家類,第1266冊。又見《效顰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出版社,1977年。
15. ﹝清﹞葉燮:《已畦文集》,卷八。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7年。
16.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7. ﹝清﹞楊倫:《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9.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選唐宋詩醇》,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20. ﹝清﹞宋琬:《安雅堂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1. ﹝清﹞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2. ﹝清﹞函可:《千山詩集》,臺北:中央研究所文哲研究所,2008年。
23. ﹝清﹞吳偉業撰,﹝清﹞靳榮藩注:《吳詩集覽》。
24. ﹝清﹞陳子龍:,《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5.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26. ﹝清﹞徐鼒:《小腆紀傳》,《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27. ﹝清﹞《萊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28. ﹝清﹞姜垓:《流覽堂詩稿殘編》,收入《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9. ﹝清﹞姜埰:《敬亭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30. ﹝清﹞沈壽民:《姑山遺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9冊。
31. ﹝清﹞吳應箕:,《樓山堂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68冊。
(三) 今人論著
1. 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社,1999年。
2. 川合康三:《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3. 川合康三:《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台北:黎明文化,2012年。
5. 宇文所安:《追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6.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7. 汪超宏:《宋琬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8.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9. 孫康宜:《陳子龍與柳如是的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10. 張暉:《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
11. 郭登峰:,《中國歷代自敘傳文鈔》,臺北:學人月刊雜誌社,1971年。
12. 陳建華:《汪元量及其詩詞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04年。
13. 麥克‧懷特 (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 (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年。
14. 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註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5. 菲力浦‧勒熱訥:《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16. 黃世秦校釋:《釣磯詩集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7. 黃奕珍:,《杜甫自秦入蜀詩歌析評》,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18. 黃桂蘭:《吳嘉紀《陋軒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19. 黃裳:《金陵五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20. 黃裳:《黃裳文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21.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22.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23.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4.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臺北:蜃樓,2010年。
25. 蔡觀明:《吳嘉紀年譜》,收入《清初名儒年譜》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6.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二、 期刊論文
1.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2008年11月。
2. 王靖獻:〈詩與抵抗〉,《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年7月),頁36-37。
3. 王家琪:〈文天祥《集杜詩》的敘事結構與對杜詩之接受〉,《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08年6月。
4. 田冬梅:〈七哀詩考論〉,《文教資料》(2008年6月號上旬刊),頁4。
5.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第33卷,第6期,頁178。
6. 宇文所安:〈自我的完整印象──自傳詩〉,收入《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11-137。
7. 江建高:〈「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論杜甫後期詩歌的自傳性〉,《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09年3月,頁40-43。
8. 宋豪飛:〈〈留都防亂公揭〉考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11期(2011年11月)。
9. 李一飛:〈中唐傳記文學鳥瞰〉,《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10. 李興盛:〈萬里冰霜絕塞行──楊越、楊賓父子傳略〉,《學習與探索》,第6期,1981年。
11. 胡建舫:〈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意義論略〉,《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96-100。
12. 張文恒:〈亂離‧苦難‧幻滅──陳子龍組詩〈歲晏仿子美同谷七歌〉釋讀〉
13. 許敏桃、余德慧、李維倫:〈哀悼傷逝的文化模式:由連結到療癒〉,《本土心理研究》,第24期(2005年12月),頁52。
14. 郭建勳:〈「七」體的形成發展及其文體特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59-59。
15. 陳子建:〈同谷七歌的抒情特色〉,《杜詩研究學刊》,總第70期(2001年),頁19-23。
16. 陳成文:〈七體考〉,《第八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29-30日。
17. 陳建男:〈余懷與萊陽姜氏之交游析論〉,「中國語言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7月。
18. 陳美朱:〈尊杜與貶杜──論陸時雍與王夫之的杜詩選評〉,《成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
19. 陳翀:〈蕭統《文選》文體分類及其文體觀考論──以「離騷」與「歌」體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壇》總第101期(2011年),頁301-329。
20. 陶新民:〈唐詩的轉關〉,《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21. 曾子魯:〈杜甫自傳詩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頁59-63
22. 黃奕珍:〈論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的仿作系列及其文體學意義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NSC 95-2411-H-002-061】。
23. 趙承中:〈奇崛雄深 頓挫淋漓──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賞析〉,《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24. 霍志軍:〈杜甫〈同谷七歌〉與《楚辭》的比較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5. 謝思煒:〈論自傳詩人杜甫──兼論中國和西方的自傳詩傳統〉,《唐宋詩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1-17。

三、 學位論文
1. 李惠盈:《杜甫連章詩結構類型探微》,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2. 周錫:《陳恭尹生平與著述》,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3. 楊鎧銘:《流寓遺民:明清之際萊陽姜氏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4.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