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筑位》 紀錄片創作計劃
《SHe》Documentary
作者 郭昕盈
Kuo, Hsin Ying
貢獻者 陳儒修
郭昕盈
Kuo, Hsin Ying
關鍵詞 紀錄片
同志伴侶
同志婚姻
日常生活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Sep-2016 23:32:46 (UTC+8)
摘要 性別的分野真的重要嗎?筑紫與位子,跨性別者(男跨女,尚未變性)與女同性戀,兩人相識、交往並決定結婚,互為伴侶。在只看身分證上性別的法律下,兩人順利登記,成為台灣合法結婚的同志伴侶。
紀錄片創作計劃《筑位》透過紀錄一對處在社會邊緣的同志伴侶,呈現既有的性別框架所無法含括的性別流動狀態,質疑性別的種種界線與劃分之重要性;並以兩位的日常生活為主線,當邊緣人物變成主要角色,邊緣的奇觀便轉變為日常的瑣碎平凡。
參考文獻 丁乃非、黃道明、倪家珍、謝佩娟(1997)。〈「同性戀的政治」座談會〉,何春蕤 (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頁 189-229。台北: 元尊文化。
王皓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的主權〉,《騷動》,3:52-58
王慰慈(2007)。〈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同喜文化。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30:35-62。
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三民書局。
希拉‧柯倫‧伯納德著,孫紅雲翻譯,《紀錄片也要講故事》,2010,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林木材主編(2012),《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遠流出版。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3)。《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心靈工坊。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7)。《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女書文化。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3)。《佳節/家結愉快?十二個月的同志子女出櫃故事》。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倪家珍(1997)。〈九 0 年代同性戀論述與主體在台灣〉,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頁 125-148。台北:元尊文化。
張盈堃(2003)。〈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4:53-86。
郭力昕(2014)。《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麥田出版社。
陳斌全〈紀錄片的盛宴後──關於TIDF的幾點反思〉,上網日期2016年05月17日,檢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idf-reflection
齊天小聖 、魚玄阿璣 、喀飛 、沙啞(1997)。〈牲禮 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臺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 3:45-51
趙彥寧(1998)。〈面具與真實:論臺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11-135。
鄭美里(1997)。《女兒圈 : 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
蔡佩諭(2015)。《現身與隱藏:初探女同志的臉書使用策略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碩士班,臺北。
蔡崇隆主編(2014)。《愛恨情愁紀錄片: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同喜文化。
沈可尚(導演)(2014)。築巢人。新北市:台聖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姚宏易(導演)(2011)。金城小子。台北市: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Beatrice Moller(Director). (2012). Everything We Want. Germany.
Charlotte Rohder Tvedt (Director). (2012). Reconstructing a Family. Norway.
Co-Directors. (2012). Japan in a Day. Japan :Scott Free Productions.
Even Benestad(Director). (2002). All About My Father. Norwa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100453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453016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儒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昕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uo, Hsin 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郭昕盈zh_TW
dc.creator (作者) Kuo, Hsin 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6 23:32:46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6 23:32: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6 23:32: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453016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0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453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性別的分野真的重要嗎?筑紫與位子,跨性別者(男跨女,尚未變性)與女同性戀,兩人相識、交往並決定結婚,互為伴侶。在只看身分證上性別的法律下,兩人順利登記,成為台灣合法結婚的同志伴侶。
紀錄片創作計劃《筑位》透過紀錄一對處在社會邊緣的同志伴侶,呈現既有的性別框架所無法含括的性別流動狀態,質疑性別的種種界線與劃分之重要性;並以兩位的日常生活為主線,當邊緣人物變成主要角色,邊緣的奇觀便轉變為日常的瑣碎平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規劃 4
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同志主體在台灣 6
第二節 相關影像參考 10
第三節 小結 16
第三章 被攝者的小歷史 19
第一節 筑紫的生命故事 20
第二節 位子的生命故事 27
第三節 當生命交會 31
第四節 小結 33
第四章、創作概念與製作 35
第一節 腳本結構 35
第二節 製作過程 39
一、拍攝期 40
二、後製期 44
第三節 小結 47
第五章、展演計畫 53
第一節、展演規劃及實錄 54
第二節、問卷&映後回饋整理 58
第三節、小結 67
第六章、作品檢討及後續建議 7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453016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紀錄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志伴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志婚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常生活zh_TW
dc.title (題名) 《筑位》 紀錄片創作計劃zh_TW
dc.title (題名) 《SHe》Documentary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乃非、黃道明、倪家珍、謝佩娟(1997)。〈「同性戀的政治」座談會〉,何春蕤 (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頁 189-229。台北: 元尊文化。
王皓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的主權〉,《騷動》,3:52-58
王慰慈(2007)。〈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同喜文化。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30:35-62。
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三民書局。
希拉‧柯倫‧伯納德著,孫紅雲翻譯,《紀錄片也要講故事》,2010,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林木材主編(2012),《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遠流出版。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3)。《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心靈工坊。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7)。《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女書文化。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3)。《佳節/家結愉快?十二個月的同志子女出櫃故事》。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倪家珍(1997)。〈九 0 年代同性戀論述與主體在台灣〉,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頁 125-148。台北:元尊文化。
張盈堃(2003)。〈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4:53-86。
郭力昕(2014)。《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麥田出版社。
陳斌全〈紀錄片的盛宴後──關於TIDF的幾點反思〉,上網日期2016年05月17日,檢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idf-reflection
齊天小聖 、魚玄阿璣 、喀飛 、沙啞(1997)。〈牲禮 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臺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 3:45-51
趙彥寧(1998)。〈面具與真實:論臺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11-135。
鄭美里(1997)。《女兒圈 : 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
蔡佩諭(2015)。《現身與隱藏:初探女同志的臉書使用策略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碩士班,臺北。
蔡崇隆主編(2014)。《愛恨情愁紀錄片: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同喜文化。
沈可尚(導演)(2014)。築巢人。新北市:台聖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姚宏易(導演)(2011)。金城小子。台北市: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Beatrice Moller(Director). (2012). Everything We Want. Germany.
Charlotte Rohder Tvedt (Director). (2012). Reconstructing a Family. Norway.
Co-Directors. (2012). Japan in a Day. Japan :Scott Free Productions.
Even Benestad(Director). (2002). All About My Father. Norway.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