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
Battle Array and Body: Mandarin Duck Formation in Late Ming Military Culture
作者 吳承瑾
Wu, Cheng Ching
貢獻者 陳秀芬
Chen, Hsiu Fen
吳承瑾
Wu, Cheng Ching
關鍵詞 鴛鴦陣
演禽戰法
戚繼光
唐順之
倭寇
八陣
yuanyangzhen
yanqinzhanfa
qi jiguang
tang shunji
wokou
bazhe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03:01 (UTC+8)
摘要   本文以鴛鴦陣為主軸,討論三個議題。第一個議題是藉由探討鴛鴦陣的淵源,論述嘉靖32年(1553)倭亂以來,官員、將領跟士人如何交流來自各地的兵學知識,並將行之有年的舊戰術,整合成新的陣法。第二個議題透過細膩分析各時期多種鴛鴦陣的戰術細節,並將唐順之、戚繼光等人的鴛鴦陣,和同時代類似陣法與更早的中國陣法(八陣思想)比較,以討論鴛鴦陣戰術跟文化的特殊性跟延續性。這部分將鴛鴦陣跟當時社會背景連結,並修正以往學者的看法。第三個議題則討論鴛鴦陣如何跟晚明的軍事文化、社會文化互動。這部分透過「巫術挪用」、「物質文化」、「身體思維」來切入,以討論軍事制度是在何種社會背景運作,以及如何塑造士兵的感官與身體,建立軍旅生活特有的「體感」。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 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2. 王廷曾修,《義烏縣志》,收入《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4冊,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影印清康熙31年刻本。
3. 王懋德、陸鳳儀,《金華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9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明萬曆6年(1578)刻本。
4. 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排印萬曆重修本。
5. 司馬遷;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幷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
6. 佚名,《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
7. 吳承恩,《西遊記》,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8. 李時珍著、劉衡如、劉山水點校,《本草綱目》,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9. 李筌,《太白陰經》,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2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8,影印清守山閣叢書刊本,其底本為宋抄本。
10. 周士英、熊人霖,《義烏縣志》,收入《稀見地方志匯刊》第17冊,北京:新華書店,1992,影印明崇禎刻本。
11. 采九德,《倭變事略》,收入鄭樑生編,《明代倭寇史料》第7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點校、排印明天啟三年海鹽刊本。
12. 施耐庵,《水滸傳一百二十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13. 俞大猷、趙本學,《續武經總要》,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7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94,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刊本。
14. 俞大猷著、廖淵泉、張吉昌整理點校,《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5. 茅元儀,《武備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23-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影印明天啟刻本。
16. 唐順之,《武編》,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3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9,影印萬曆46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17.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續編》第4-5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民國28年鉛印本,2006。
18. 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19. 張廷玉等修;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
20. 張萱、孟奇甫編,《西園聞見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1996。
21. 戚國祚;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22. 戚繼光,《十八卷本《紀効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23. 戚繼光,《紀効新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李成勛刻本(十四卷本)。
24. 戚繼光,《紀効新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東牟戚氏家刊本(十八卷本)。
25. 戚繼光,《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2001。
26. 戚繼光,《練兵實紀》,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9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屋,1994,影印軍事科學院藏清代京都琉璃廠擺板本。
27. 戚繼光,《練兵實紀》,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25年薊遼總督刑玠刊本。
28. 陳子龍、許孚遠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9. 傅維麟,《明書》,臺北:華正書局,1974。
30. 彭澤修等修,《萬曆漳州府志》,收入吳相湘主編《明代方志選(三)》,臺北:學生書局,1985,影印萬曆元年刻本。
31. 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收入《中國兵書籍成》第3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8,影印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
32. 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刊本。
33. 溫體仁等,《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
34. 潘紹詒、周榮椿修,《處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9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影印光緒3年刊本。
35. 鄭若曾,《籌海圖編》,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5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90,影印嘉靖41年胡宗憲刻本。
36. 鄭樑生編,《明代倭寇史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2005。
37. 薛應旂,《浙江通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3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38. 羅青霄等修,《漳州府志》,收入吳相湘主編《明代方志選》第3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影印萬曆元年刻本。
39.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重印上海涵芬樓據明弘治本影印本。
40. 覺羅勒德洪等修,《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41.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描かれた倭寇:「倭寇図巻」と「抗倭図巻」》,東京: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2014。
二、 專書
1. Cosmo, Nicola Di ed. 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Lorge, Peter A. Chinese Martial Art: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 Sesko, Markus. Koshirae - Japanese Sword Mountings. Raleigh: Lulu Press, 2012.
4. Shahar, Mei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5. 王儀,《明代平倭史實》,臺北:中華書局,1984。
6. 朱亞非主編,《戚繼光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7.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8.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9. 易強,《歷史的線索:錦衣王朝》,臺北:三民書局,2014。
10. 俞大猷著、向愷然註釋,《三十六子母棍》,臺北:逸文武術文化出版社,2009。
11.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12.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
13. 范中義,《戚繼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 范中義,《戚繼光兵法新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15.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明代軍事史》,收入中國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第15卷下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16. 范毅軍,《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17.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2006。
18.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19.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20.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2003。
21. 解文超,《明代兵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2. 福雷澤(James G. Frazer);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翻譯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年英文版。
23. 樊樹志,《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4. 太田弘毅,《倭寇:商業・軍事史的研究》,橫浜:春風社,2002。
25. 田中健夫,《倭寇――海の歴史》,東京:教育社,1982。
26. 石原道伯,《倭冦》,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27. 澤田瑞穂,《修訂中国の呪法》,東京:平河出版社,2005。
28. 瀧本弘之、大塚秀高,《中国古典文学と挿画文化》,東京:勉誠出版株式会社,2014。
三、 論文
1. 王兆春〈戚繼光對火器研製和使用的貢獻〉,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36-156。
2.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臺北,2014),209-267。
3.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3(臺北,2012.9):63-98。
4. 王鴻泰:《文武際會——胡宗憲幕府中文士武人的交遊活動與知識交流》,發表於「戰爭與修辭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5。
5.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1(臺北,2004.09):183-213。
6.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 李吉遠,〈明代壯族「狼兵」抗倭武藝考述〉,《體育學刊》,19.1(廣州,2012.1):114-119。
8. 李建民,〈「陰門陣」新論——明清身體的文化小史〉,《東華人文學報》,21(花蓮,2012.7):45-76。
9.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10. 李華彥,〈近三十年來明清鼎革之際軍事史研究回顧〉,《明代研究》,23(臺北,2014.12):127-154+i。
11. 汪榮祖,〈明清帝國的空間〉,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61-130。
12. 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13. 林伯原,〈明代中国にわける日本刀術の受容とその変容〉,《武道学研究》,46.2(東京,2014):59-75。
14. 邱仲麟,〈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1,3-47。
15. 范中義,〈《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成書時間與內容〉,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368-385。
16. 孫文良、柳海松,〈論戚繼光鎮守薊門〉,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284-302。
17. 張瓊文,〈《睡虎地秦簡・日書》巫術文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18. 馬明達,〈「米昔刀」考〉,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239-254。
19. 馬明達,〈尉遲敬德與「鞭槍」武藝〉,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148-154。
20. 馬明達,〈從連枷棍到二節棍〉,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172-179。
21. 郭永芳,〈紙甲〉,《中國科技史料》,10.3(北京,1989):80-81。
22. 陳學文,《戚繼光與戚家軍》,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06-116。
23. 張瓊文,〈《睡虎地秦簡・日書》巫術文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24. 湯稼清,〈戚繼光兵學思想之研究〉,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5. 黃一農,〈官方與民間、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1645)〉,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131-202。
26. 楊業進〈戚繼光戰術的創革與中國古典戰術的終結〉,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91-105。
27. 解立紅〈論戚家軍長短結合的兵器配備〉,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57-160。
28.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10.3(臺北,1999.9):159-186。
29. 鄭樑生〈靖倭將軍戚繼光〉,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1-58。
30. 賴育鳴,〈明嘉靖年間的海寇〉,《中興史學》,9(臺中,2003.4),1-23。
31. 大石純子、酒井利信,〈『紀效新書』における日本刀特性を有する刀剣の受容について:18 巻本と14 巻本の比較を通して〉,《武道学研究》,45.2(東京,2012):95。
32. 上原究一,〈世德堂刊本《西遊記》傳本考述〉,《文學遺產》,2010.4(江西,2004):129-131。
33. 石原道博,〈倭冦の戦術〉,《海事史研究》,20(東京,1973):12-3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1153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3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秀芬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Hsiu F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承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Cheng 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承瑾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Cheng 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6 00:03:01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6 00:03: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6 00:03: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3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1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3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鴛鴦陣為主軸,討論三個議題。第一個議題是藉由探討鴛鴦陣的淵源,論述嘉靖32年(1553)倭亂以來,官員、將領跟士人如何交流來自各地的兵學知識,並將行之有年的舊戰術,整合成新的陣法。第二個議題透過細膩分析各時期多種鴛鴦陣的戰術細節,並將唐順之、戚繼光等人的鴛鴦陣,和同時代類似陣法與更早的中國陣法(八陣思想)比較,以討論鴛鴦陣戰術跟文化的特殊性跟延續性。這部分將鴛鴦陣跟當時社會背景連結,並修正以往學者的看法。第三個議題則討論鴛鴦陣如何跟晚明的軍事文化、社會文化互動。這部分透過「巫術挪用」、「物質文化」、「身體思維」來切入,以討論軍事制度是在何種社會背景運作,以及如何塑造士兵的感官與身體,建立軍旅生活特有的「體感」。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3
    (一)鴛鴦陣研究回顧   3
    (二)倭寇戰術與武術研究回顧   7
    (三)軍事文化與相關理論性著作回顧   9
  三、史料簡述   15
  四、方法與範圍   18
  五、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鴛鴦陣的淵源與概貌
  一、晚明「鴛鴦陣」的演變概貌   23
  二、「鴛鴦陣」兵學知識形成的背景   37
  三、抗倭戰爭中明人對兵學知識的整合   57
  四、小結:「博採」與「重組」的時代風潮   63

第三章 抗倭鴛鴦陣與古陣文化
  一、既有鴛鴦陣研究的問題   65
    (一)回到編隊體系去看戰術   66
    (二)古陣研究的啟發   69
  二、持續演變的抗倭鴛鴦陣   74
    (一)「伍長」的功能   74
    (二)埋伏與包抄:抗倭戰場與戰術應變   87
  三、鴛鴦陣與古典八陣   115
    (一)抗倭鴛鴦陣與裴緒八陣之比較   115
    (二)「用陣三分」與「四面如一」   122
  四、小結   126

第四章 隆慶、萬曆年間的鴛鴦陣
  一、北方戰場與鴛鴦陣的轉型   129
    (一)薊鎮防守戰略、戰術概述   129
    (二)從包抄到攔截   133
    (三)陣法設計中的政治   140
  二、廣東鴛鴦陣再評價   151
    (一)廣東鴛鴦陣的運作方式   151
    (二)三個時期鴛鴦陣綜覽   156
  三、小結:兵學知識的競爭與鴛鴦陣的設計理念   170

第五章 抗倭戰場的厭勝之戰
  一、蝴蝶陣與演禽戰法   173
  二、戰術與巫術   183
    (一)衝刺、埋伏、包抄   183
    (二)巫術內容   188
  三、與人類學巫術、禁忌理論之比較   190
  四、演禽戰法與「倭」寇   198
  五、戚繼光的厭勝之術   201
    (一)神像旗   201
    (二)祀牌符咒   209
  六、小結   212

第六章 物質文化、體感與鴛鴦陣
  一、軍旅生活的空間、時間節奏   215
    (一)軍令的規訓   215
    (二)鴛鴦陣的權力關係   221
  二、軍器、物資與人的關係   222
    (一)金皷旗號與感官   222
    (二)抗倭戰場的「視覺感受」   228
    (三)連結人跟物品的體感   232
    (四)軍旅中的物質文化   237
  三、武藝所操練的體感   240
    (一)「花法」的再檢視   240
    (二)抗倭同儕的武術觀念比較   246
    (三)武術中的體感   252
    (四)競賽、考核和娛樂   266
  四、論「保常盈之氣」   267
  五、小結:鴛鴦陣身心合一的訓練特色   270

第七章 結論   271

徵引書目   279
zh_TW
dc.format.extent 1375163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3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鴛鴦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演禽戰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戚繼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順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倭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八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yuanyangzh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yanqinzhanf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qi jigu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 shunj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oko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azhenen_US
dc.title (題名) 陣法與身體:晚明軍事文化中的鴛鴦陣zh_TW
dc.title (題名) Battle Array and Body: Mandarin Duck Formation in Late Ming Military Cultur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 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2. 王廷曾修,《義烏縣志》,收入《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4冊,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影印清康熙31年刻本。
3. 王懋德、陸鳳儀,《金華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9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明萬曆6年(1578)刻本。
4. 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排印萬曆重修本。
5. 司馬遷;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幷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
6. 佚名,《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
7. 吳承恩,《西遊記》,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8. 李時珍著、劉衡如、劉山水點校,《本草綱目》,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9. 李筌,《太白陰經》,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2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8,影印清守山閣叢書刊本,其底本為宋抄本。
10. 周士英、熊人霖,《義烏縣志》,收入《稀見地方志匯刊》第17冊,北京:新華書店,1992,影印明崇禎刻本。
11. 采九德,《倭變事略》,收入鄭樑生編,《明代倭寇史料》第7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點校、排印明天啟三年海鹽刊本。
12. 施耐庵,《水滸傳一百二十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13. 俞大猷、趙本學,《續武經總要》,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7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94,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刊本。
14. 俞大猷著、廖淵泉、張吉昌整理點校,《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5. 茅元儀,《武備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23-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影印明天啟刻本。
16. 唐順之,《武編》,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3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9,影印萬曆46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17.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續編》第4-5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民國28年鉛印本,2006。
18. 許仲琳,《封神演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19. 張廷玉等修;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
20. 張萱、孟奇甫編,《西園聞見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1996。
21. 戚國祚;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22. 戚繼光,《十八卷本《紀効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23. 戚繼光,《紀効新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李成勛刻本(十四卷本)。
24. 戚繼光,《紀効新書》,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東牟戚氏家刊本(十八卷本)。
25. 戚繼光,《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2001。
26. 戚繼光,《練兵實紀》,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9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屋,1994,影印軍事科學院藏清代京都琉璃廠擺板本。
27. 戚繼光,《練兵實紀》,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25年薊遼總督刑玠刊本。
28. 陳子龍、許孚遠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29. 傅維麟,《明書》,臺北:華正書局,1974。
30. 彭澤修等修,《萬曆漳州府志》,收入吳相湘主編《明代方志選(三)》,臺北:學生書局,1985,影印萬曆元年刻本。
31. 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收入《中國兵書籍成》第3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8,影印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
32. 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刊本。
33. 溫體仁等,《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
34. 潘紹詒、周榮椿修,《處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9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影印光緒3年刊本。
35. 鄭若曾,《籌海圖編》,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15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90,影印嘉靖41年胡宗憲刻本。
36. 鄭樑生編,《明代倭寇史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2005。
37. 薛應旂,《浙江通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3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影印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38. 羅青霄等修,《漳州府志》,收入吳相湘主編《明代方志選》第3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影印萬曆元年刻本。
39.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重印上海涵芬樓據明弘治本影印本。
40. 覺羅勒德洪等修,《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41.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描かれた倭寇:「倭寇図巻」と「抗倭図巻」》,東京: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2014。
二、 專書
1. Cosmo, Nicola Di ed. 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Lorge, Peter A. Chinese Martial Art: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 Sesko, Markus. Koshirae - Japanese Sword Mountings. Raleigh: Lulu Press, 2012.
4. Shahar, Mei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5. 王儀,《明代平倭史實》,臺北:中華書局,1984。
6. 朱亞非主編,《戚繼光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7.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8.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9. 易強,《歷史的線索:錦衣王朝》,臺北:三民書局,2014。
10. 俞大猷著、向愷然註釋,《三十六子母棍》,臺北:逸文武術文化出版社,2009。
11.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12.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
13. 范中義,《戚繼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 范中義,《戚繼光兵法新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15.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明代軍事史》,收入中國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第15卷下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16. 范毅軍,《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17.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2006。
18.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19.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20.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2003。
21. 解文超,《明代兵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2. 福雷澤(James G. Frazer);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翻譯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年英文版。
23. 樊樹志,《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4. 太田弘毅,《倭寇:商業・軍事史的研究》,橫浜:春風社,2002。
25. 田中健夫,《倭寇――海の歴史》,東京:教育社,1982。
26. 石原道伯,《倭冦》,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27. 澤田瑞穂,《修訂中国の呪法》,東京:平河出版社,2005。
28. 瀧本弘之、大塚秀高,《中国古典文学と挿画文化》,東京:勉誠出版株式会社,2014。
三、 論文
1. 王兆春〈戚繼光對火器研製和使用的貢獻〉,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36-156。
2.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臺北,2014),209-267。
3.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3(臺北,2012.9):63-98。
4. 王鴻泰:《文武際會——胡宗憲幕府中文士武人的交遊活動與知識交流》,發表於「戰爭與修辭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5。
5.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1(臺北,2004.09):183-213。
6.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 李吉遠,〈明代壯族「狼兵」抗倭武藝考述〉,《體育學刊》,19.1(廣州,2012.1):114-119。
8. 李建民,〈「陰門陣」新論——明清身體的文化小史〉,《東華人文學報》,21(花蓮,2012.7):45-76。
9.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10. 李華彥,〈近三十年來明清鼎革之際軍事史研究回顧〉,《明代研究》,23(臺北,2014.12):127-154+i。
11. 汪榮祖,〈明清帝國的空間〉,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61-130。
12. 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13. 林伯原,〈明代中国にわける日本刀術の受容とその変容〉,《武道学研究》,46.2(東京,2014):59-75。
14. 邱仲麟,〈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1,3-47。
15. 范中義,〈《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成書時間與內容〉,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368-385。
16. 孫文良、柳海松,〈論戚繼光鎮守薊門〉,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284-302。
17. 張瓊文,〈《睡虎地秦簡・日書》巫術文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18. 馬明達,〈「米昔刀」考〉,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239-254。
19. 馬明達,〈尉遲敬德與「鞭槍」武藝〉,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148-154。
20. 馬明達,〈從連枷棍到二節棍〉,收入氏著《說劍叢稿(增定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172-179。
21. 郭永芳,〈紙甲〉,《中國科技史料》,10.3(北京,1989):80-81。
22. 陳學文,《戚繼光與戚家軍》,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06-116。
23. 張瓊文,〈《睡虎地秦簡・日書》巫術文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24. 湯稼清,〈戚繼光兵學思想之研究〉,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5. 黃一農,〈官方與民間、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1645)〉,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131-202。
26. 楊業進〈戚繼光戰術的創革與中國古典戰術的終結〉,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91-105。
27. 解立紅〈論戚家軍長短結合的兵器配備〉,收入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157-160。
28.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10.3(臺北,1999.9):159-186。
29. 鄭樑生〈靖倭將軍戚繼光〉,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1-58。
30. 賴育鳴,〈明嘉靖年間的海寇〉,《中興史學》,9(臺中,2003.4),1-23。
31. 大石純子、酒井利信,〈『紀效新書』における日本刀特性を有する刀剣の受容について:18 巻本と14 巻本の比較を通して〉,《武道学研究》,45.2(東京,2012):95。
32. 上原究一,〈世德堂刊本《西遊記》傳本考述〉,《文學遺產》,2010.4(江西,2004):129-131。
33. 石原道博,〈倭冦の戦術〉,《海事史研究》,20(東京,1973):12-3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