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
作者 邱秀貴
貢獻者 曠湘霞
邱秀貴
日期 1984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54:58 (UTC+8)
摘要 論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以及使用行為、動機與人口學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訪問十八歲以上家中有錄影機的台北市民。
在統計方法上,以次數、百分比、平均數說明使用的行為和動機,以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人口學變項與錄影機使用行為與動機的關係,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求使用行為與動機間的相關情形。
研究發現:
1.家中有錄影機的台北市民,平均每人每天大約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看錄影機。
2.家中有錄影機的台北市民,所看的影帶以西洋片及日本片居多,最常看的十種影帶類型依序是:日本警探片、日本愛情文藝片、日本時代劇、中國武俠片、西洋恐怖片、西洋愛情文藝片、西洋警探片、日本社會寫實片、西洋科幻片和西洋戰爭片。
3.在一週內,台北市民最常使用錄影機的時間是在晚上,也就是晚餐後到電視台停播這段時間,其次是下午,再其次是電視台收播後。
4.台北市民最常看錄影機的動機是「情感型」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娛樂」、「為了打發時間」和「為了放鬆心情」。
5.整體而言,不同人口學變項在錄影機的使用行為和動機上,均未造成顯著差異。
第一章 諸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使用與滿足研究4
第二節 相關文獻1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1
第一節 抽樣方法31
第二節 問卷設計與變項測量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步驟4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的方法45
第五節 受訪民眾基本背景資料48
第四章 資料的分析與解釋53
第一節 錄影機的使用行為53
第二節 錄影機的使用動機68
第三節 人口學變項與錄影機使用程度的關係74
第四節 人口學變項與錄影機使用動機的關係;錄影帶使用動機與使用程度的關係92
第五節 錄影機使用的相關行為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31
參考書目137
附錄一 調查問卷
附錄二 魯賓氏收看電視動機量表
表錄
表三~一 電話用戶樣本中抽出有錄影機的戶數33
表三~二 訪問成功率46
表三~三 受訪民眾基本背景資料49
表三~四 受訪人的基本資料與台北市人口基本資料的比較51
表四~一 使用西洋片、日本片及國台語片錄影帶的情形54
表四~二 常看錄影帶的類型57
表四~三 錄影機的整體使用程度58
表四~四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的時段62
表四~五 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時段(週一~週五)的關係64
表四~六 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時段(週末)的關係65
表四~七 特定錄影帶類型的使用程度66
表四~八 閱聽人最常看錄影帶的動機類型71
表四~九 日本警探片的使用動機75
表四~十 日本愛情文藝片的使用動機76
表四~十一 日本時代劇的使用動機77
表四~十二 中國武俠片的使用動機78
表四~十三 西洋恐怖片的使用動機79
表四~十四 西洋愛情文藝片的使用動機80
表四~十五 西洋警探片的使用動機81
表四~十六 七種特定錄影帶類型的使用動機82
表四~十七 性別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3
表四~十八 籍貫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4
表四~十九 年齡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4
表四~二十 教育程度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5
表四~廿一 家庭收入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6
表四~廿二 性別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97
表四~廿三 籍貫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98
表四~廿四 年齡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99
表四~廿五 教育程度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100
表四~廿六 家庭收入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101
表四~廿七 性別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2
表四~廿八 籍貫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3
表四~廿九 年齡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4
表四~三十 教育程度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5
表四~卅一 家庭收入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6
表四~卅二 最常看錄影帶的動機與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108
表四~卅三 閱聽人家中錄影帶的主要來源109
表四~卅四 閱聽人租購錄影帶的消息來源109
表四~卅五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後,生活型態的改變情形111
表四~卅六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後,生活型態的改變112
表五~一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的環境因表128
表五~二 錄影帶受歡迎的原因129
圖錄
圖一~一 本研究的架構圖2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朱邦賢,雜誌讀者閱讀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婦女雜誌」讀者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
任玉,家庭主婦收看電視連續劇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一年。
池宗憲,「錄影帶的戰爭」,聯合月刊,17期,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李金銓,大眾傳播學--社會、媒介、人,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徐佳士,楊孝濚及潘家慶合著,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徐恒淑,成就動機與媒介接觸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陳以瑚,台北市民收看電視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
陳達群,兒童接觸電視的程度與其若干個人因素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馮幼衡,武俠小說讀者心理需要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張曉琴,台灣地區民眾收看電視綜藝節目的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楊惠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收看電視益智猜謎節目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詹棟樑,電影檢查之沿革及電影片分級之研究,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鄭瑞城,陳世敏合著,電視使用程度與使用動機之研究--以台北市十八歲以上成人為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一年。
鄭瑞城,曠湘霞合著,台灣地區成人收看電視行為與動機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二年。
曠湘霞,鄭瑞城合著,台灣地區成人收看社教與聯播節目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二年。
李瞻,汪琪合著,社會各界對電視聯播節目的反映意見。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二年。
二、英文部分
1. Agostino, O.E.,H.A. Terry, and R.C.Johnson “Home video recorders ; rights and rating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80) :28-35.
2. Bauer, R. “The obstinate audience: the influence pro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W. Schramm(ed.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Illinois 1964: 326-346.
3. Blumler, J .G. “The role of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 ( April 1979): 9-36.
4. Comstock, G.; S.Chaffee; N. Katzman; M. McCombs; and R. Roberts. Television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5. DeFleur, M.L.,and S. Ball-Rokeach.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1975.
6. Greenberg, B. “Gratific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ir correlates for British Children, “ in J.G. Blumler and E. Katz(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4, 71-92.
7. Katz, K., M.Gurevitch and H. Haas “On the uses of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April 1973):164-121.
8. Katz, E. ,J .G. Blumler, and M.Gurevitcl “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G. Blumler and E. Katz(eds .)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4, 11-35.
9. Klapper, J .T.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Glencoe: Free Press, 1960.
10. Lazarsfeld, P.F., B. Berelson and H. Gaudet.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11. Levy, M.R. “ Home video recorders: a user survey.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80 ) : 23-27.
12.McGuire, W.J. “Psychological motives and Communication gratification” in J .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4, 167-195.
13. Morrison, A.J. “Mass media use by adult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23 (September /October 1979 ) : 71-93.
14. Palmgreen, P., and J.D. Rayburn II,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d exposure to public television: a discrepancy approa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 (April 1979):155-179.
15. Rosengren, K.E. “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 paradigm outlined” in J.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162-194.
16. Rosengren, K.E. , ard S. Windahl, “Mass media consumption as a functional alternative” in D. McQuail(eds.)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166- 174.
17. Rubin, A.M. “A develop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uses of television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76.
18. Rubin, A.M. “Television use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uman Communciation Research 5 (Winter 1979): 109-120.
19. Rubin, A.M. “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motiv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8 (April 1981) : 141-167.
20. Rubin, A.M. “Older Person’s TV viewing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9 (April 1982): 287-313.
21. Weaver, D. ,G.C. Wilhoit, and H. Debock, “Personal needs and media use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States.” Gazette 26 (1980): 171-194.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碩士
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曠湘霞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秀貴
dc.creator (作者) 邱秀貴zh_TW
dc.date (日期) 1984
dc.date.accessioned 8-Nov-2016 15:54:58 (UTC+8)-
dc.date.available 8-Nov-2016 15:54: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54:58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548-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以及使用行為、動機與人口學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訪問十八歲以上家中有錄影機的台北市民。
在統計方法上,以次數、百分比、平均數說明使用的行為和動機,以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人口學變項與錄影機使用行為與動機的關係,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求使用行為與動機間的相關情形。
研究發現:
1.家中有錄影機的台北市民,平均每人每天大約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看錄影機。
2.家中有錄影機的台北市民,所看的影帶以西洋片及日本片居多,最常看的十種影帶類型依序是:日本警探片、日本愛情文藝片、日本時代劇、中國武俠片、西洋恐怖片、西洋愛情文藝片、西洋警探片、日本社會寫實片、西洋科幻片和西洋戰爭片。
3.在一週內,台北市民最常使用錄影機的時間是在晚上,也就是晚餐後到電視台停播這段時間,其次是下午,再其次是電視台收播後。
4.台北市民最常看錄影機的動機是「情感型」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娛樂」、「為了打發時間」和「為了放鬆心情」。
5.整體而言,不同人口學變項在錄影機的使用行為和動機上,均未造成顯著差異。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諸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使用與滿足研究4
第二節 相關文獻1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1
第一節 抽樣方法31
第二節 問卷設計與變項測量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步驟4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的方法45
第五節 受訪民眾基本背景資料48
第四章 資料的分析與解釋53
第一節 錄影機的使用行為53
第二節 錄影機的使用動機68
第三節 人口學變項與錄影機使用程度的關係74
第四節 人口學變項與錄影機使用動機的關係;錄影帶使用動機與使用程度的關係92
第五節 錄影機使用的相關行為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31
參考書目137
附錄一 調查問卷
附錄二 魯賓氏收看電視動機量表
表錄
表三~一 電話用戶樣本中抽出有錄影機的戶數33
表三~二 訪問成功率46
表三~三 受訪民眾基本背景資料49
表三~四 受訪人的基本資料與台北市人口基本資料的比較51
表四~一 使用西洋片、日本片及國台語片錄影帶的情形54
表四~二 常看錄影帶的類型57
表四~三 錄影機的整體使用程度58
表四~四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的時段62
表四~五 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時段(週一~週五)的關係64
表四~六 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時段(週末)的關係65
表四~七 特定錄影帶類型的使用程度66
表四~八 閱聽人最常看錄影帶的動機類型71
表四~九 日本警探片的使用動機75
表四~十 日本愛情文藝片的使用動機76
表四~十一 日本時代劇的使用動機77
表四~十二 中國武俠片的使用動機78
表四~十三 西洋恐怖片的使用動機79
表四~十四 西洋愛情文藝片的使用動機80
表四~十五 西洋警探片的使用動機81
表四~十六 七種特定錄影帶類型的使用動機82
表四~十七 性別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3
表四~十八 籍貫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4
表四~十九 年齡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4
表四~二十 教育程度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5
表四~廿一 家庭收入與錄影機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86
表四~廿二 性別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97
表四~廿三 籍貫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98
表四~廿四 年齡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99
表四~廿五 教育程度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100
表四~廿六 家庭收入與特定錄影帶類型使用程度的關係101
表四~廿七 性別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2
表四~廿八 籍貫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3
表四~廿九 年齡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4
表四~三十 教育程度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5
表四~卅一 家庭收入與最常看錄影帶動機的關係106
表四~卅二 最常看錄影帶的動機與整體使用程度的關係108
表四~卅三 閱聽人家中錄影帶的主要來源109
表四~卅四 閱聽人租購錄影帶的消息來源109
表四~卅五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後,生活型態的改變情形111
表四~卅六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後,生活型態的改變112
表五~一 閱聽人使用錄影機的環境因表128
表五~二 錄影帶受歡迎的原因129
圖錄
圖一~一 本研究的架構圖27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新聞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2
dc.title (題名) 臺北市民使用錄影機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朱邦賢,雜誌讀者閱讀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婦女雜誌」讀者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六年。
任玉,家庭主婦收看電視連續劇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一年。
池宗憲,「錄影帶的戰爭」,聯合月刊,17期,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李金銓,大眾傳播學--社會、媒介、人,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徐佳士,楊孝濚及潘家慶合著,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徐恒淑,成就動機與媒介接觸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陳以瑚,台北市民收看電視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
陳達群,兒童接觸電視的程度與其若干個人因素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馮幼衡,武俠小說讀者心理需要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張曉琴,台灣地區民眾收看電視綜藝節目的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楊惠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收看電視益智猜謎節目動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詹棟樑,電影檢查之沿革及電影片分級之研究,台北:民國六十七年。
鄭瑞城,陳世敏合著,電視使用程度與使用動機之研究--以台北市十八歲以上成人為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一年。
鄭瑞城,曠湘霞合著,台灣地區成人收看電視行為與動機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二年。
曠湘霞,鄭瑞城合著,台灣地區成人收看社教與聯播節目的行為與動機之研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二年。
李瞻,汪琪合著,社會各界對電視聯播節目的反映意見。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報告,民國七十二年。
二、英文部分
1. Agostino, O.E.,H.A. Terry, and R.C.Johnson “Home video recorders ; rights and rating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80) :28-35.
2. Bauer, R. “The obstinate audience: the influence pro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W. Schramm(ed.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Illinois 1964: 326-346.
3. Blumler, J .G. “The role of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 ( April 1979): 9-36.
4. Comstock, G.; S.Chaffee; N. Katzman; M. McCombs; and R. Roberts. Television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5. DeFleur, M.L.,and S. Ball-Rokeach.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1975.
6. Greenberg, B. “Gratific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ir correlates for British Children, “ in J.G. Blumler and E. Katz(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4, 71-92.
7. Katz, K., M.Gurevitch and H. Haas “On the uses of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April 1973):164-121.
8. Katz, E. ,J .G. Blumler, and M.Gurevitcl “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G. Blumler and E. Katz(eds .)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4, 11-35.
9. Klapper, J .T.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Glencoe: Free Press, 1960.
10. Lazarsfeld, P.F., B. Berelson and H. Gaudet.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11. Levy, M.R. “ Home video recorders: a user survey.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80 ) : 23-27.
12.McGuire, W.J. “Psychological motives and Communication gratification” in J .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4, 167-195.
13. Morrison, A.J. “Mass media use by adult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23 (September /October 1979 ) : 71-93.
14. Palmgreen, P., and J.D. Rayburn II,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d exposure to public television: a discrepancy approa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 (April 1979):155-179.
15. Rosengren, K.E. “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 paradigm outlined” in J.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162-194.
16. Rosengren, K.E. , ard S. Windahl, “Mass media consumption as a functional alternative” in D. McQuail(eds.)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166- 174.
17. Rubin, A.M. “A develop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uses of television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76.
18. Rubin, A.M. “Television use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uman Communciation Research 5 (Winter 1979): 109-120.
19. Rubin, A.M. “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motiv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8 (April 1981) : 141-167.
20. Rubin, A.M. “Older Person’s TV viewing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9 (April 1982): 287-313.
21. Weaver, D. ,G.C. Wilhoit, and H. Debock, “Personal needs and media use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States.” Gazette 26 (1980): 17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