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 : 一九六O-一九八二
作者 熊傳慧
貢獻者 彭芸
熊傳慧
日期 1985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55:46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媒介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效果也是傳播學者一直關切的問題。根據傳播媒介效果的研究可知,媒介建構出的社會事實,影響受眾對事實的看法,而造成認知不同的結果。媒介報導社會事實,也具有服務公眾的明確功能;本研究便想瞭解大眾傳播媒介在報導社會問題時,建構出怎樣的內容,以及報導份量的多寡等問題。
本研究選擇環境問題為研究主題。環境問題近年來成為政府、傳播媒介和學者共同關切的問題,國內連續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事件,我們不再擁有情潔健康的環境,影響了生活品質。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方法,旨在瞭解環境問題被報導的內容、方式等,企圖以長時間的趨勢研究來分析環境問題的演變。本研究以一九六○ ― 一九八二年作為分析的時問,並以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立晚報四報作為分析的對象,並配合蕭新煌「立法委員質詢環境問題(一九六○ ― 一九八一)研究」進行比較,並選擇個案,再加上區分六○和七○年代兩時期的比較,希望以多方面的探索來瞭解國內環境問題在傳播媒介報導上質和量的變化。
經過抽樣與八位記錄員分別記錄1,344份報紙,共獲得1,397個樣本。八位記錄員間的相互同意度為0.77,信度為0.96,符合內容分析的要求。再使用政大電算中心PRIME系統SPSS程式,計算1,397個樣本中「出現環境問題」的300個樣本在各變項上的變化。
根據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整體而言,國內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數量並沒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中央日報的報導量最多,各報均以新聞作為報導方式的最多。
二、報導內容有一半以上會談到有關政策與公害;報導來源中,以中央單位和省政府最多;各報在報導時的陳述取向均以陳述事實為主。
三、各項環境問題都沒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報導方式方面,歷年來專欄較評論為多,官方消息也漸有較地方消息多的現象。
四、就四報差異而言,中央日報對各項環境問題的報導居四報之首,但公害間題則同樣受四報重視。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自立晚報的專欄和新聞量不相上下(專欄占43.3%,新聞占45.0 %),這一點和其他三報不同。自立晚報的報導量雖非最多,但其重視專欄的報導卻別具意義。在向度方面,自立晚報的報導層面較廣,能兼顧環境問題的現況、行政措施與觀念推展三方面,也由於它的報導層面廣,自立晚報在探討環境問題時可能更為積極。
五、把一九六○到一九七八年分為六○和七○年代兩期,七○年代的報導量較六○年代多,其中能源問題的報導量增加最多。七○年代中,報導方式以專欄出現的方式增加,而報導來源中,民意機構也有增加,七○年代有關環境保育觀念推展的報導量也高出六○年代許多。另外,聯合報環境問題報導的成長為22.4 %,居四報之首。
六、個案分析的部份,中央日報的報導量最多,自立晚報的新聞報導方式並不比其他方式為高,這兩點均和內容分析結果相符。
七、蕭新煌「立法委員環境質詢研究」和本研究內容分析的相互比較中,發現兩者均無逐年增加報導量的趨勢,但七○年代有較多的現象。兩研究都顯示公害問題頗受重視。
致謝詞 I
論文提要 Ⅲ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5
第二章 文獻檢閱19
第一節 議題設定理論19
第二節 公共傳播活動理論2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35
第二節 分析對象37
第三節 測量單位及類目41
第四節 資料收集和處理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53
第一節 樣本數與資料處理53
第二節 出現環境問題之次數分配54
第三節 環境問題主題、來源及向度之次數分配63
第四節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報導次數分配77
第五節 四報報導環境間題之差異情形94
第六節 本章結語108
第五章 分期、個案與比較研究111
第一節 分期研究111
第二節 個案研究121
第三節 比較研究129
第六章 結論139
第一節 本研究摘要139
第二節 有關環境問題報導的討論145
第三節 研究建議147
附錄一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1960-1982 153
參考書目155
圖表目錄
圖:
圖 2-1 蕭建構的議題設定效果過程22
圖 3-1 內容分析時間訊息比較圖37
圖 4-1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面積與次數分配56
圖 4-2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類目次數分配79
圖 4-3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四報次數分配83
圖 4-4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版次次數分配86
圖 4-5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報導方式次數分配87
圖 4-6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來源次數分配89
圖 4-7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向度次數分配93
圖 4-8 四報環境問題類目次數分配96
圖 4-9 四報版次次數分配98
圖 4-10 四報作者次數分配101
圖 4-11 四報報導方式次數分配103
圖 4-12 四報來源次數分配105
圖 4-13 四報向度次數分配107
表:
表 3-1 本研究樣本日期40
表 4-1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5
表 4-2 不同報紙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7
表 4-3 不同版次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8
表 4-4 不同作者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9
表 4-5 不同報導方式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60
表 4-6 三報導方式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61
表 4-7 不同版面位置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62
表 4-8 環境問題出現次數及面積表64
表 4-9 環境問題類目次數表66
表 4-10 能源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67
表 4-11 公害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68
表 4-12 生態保育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69
表 4-13 人口與居住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70
表 4-14 政策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70
表 4-15 不同來源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71
表 4-16 新聞來源出現報導量與x2考驗73
表 4-17 向度個別類目報導次數表74
表 4-18 問度類目出現次數及面積表76
表 4-19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類目報導量78
表 4-20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四報環境問題報導量82
表 4-21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出現版次表85
表 4-22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報導方式次數表88
表 4-23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來源報導次數表90
表 4-24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向度報導次數表92
表 4-25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之情形95
表 4-26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版次次數表97
表 4-27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作者次數表100
表 4-28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報導方式次數表102
表 4-29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來源次數表104
表 4-30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向度次數表106
表 5-1 六○與七○年代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3
表 5-2 六○與七○年代報紙報導環境問題次數表114
表 5-3 六○與七○年代版次報導次數表115
表 5-4 六○與七○年代作者報導次數表116
表 5-5 七報導方式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7
表 5-6 三報導方式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8
表 5-7 四版面位置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8
表 5-8 來源類目報導環境問題次數表119
表 5-9 六○與七○年代環境問題向度報導次數表120
表 5-10「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報導次數表132
表 5-11「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作者次數表132
表 5-12「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報導方式次數表133
表 5-13「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版面位置次數表134
表 5-14「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報導次數表135
表 5-15「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作者次數表136
表 5-16「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報導方式次數表137
表 5-17「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版面位置次數分配1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洪鈞著,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國六十四年。
王俊秀譯,「邁向困難重重的21世紀」,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93-95。
王俊秀著,「泛論自然保護與災害」,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26-31。
王俊秀譯,「世界保育策略」,環境科學,第1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96-102。
王昭著,「幫牠們衝破死亡線--野生動物保育為什麼陷入困境?」,綜合月刊,第155期,台北:綜合月刊社,民國七十年:頁53-64。
江玉龍著,「主任的話」,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2。
江玉龍、周碧娥合著,「都市計劃的設計是鄉村發展之道」,環境科學,第1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l-9。
李錦地著,「環境保護」,台灣經濟,第49期,民國七十年:頁l-10。
林俊義著,「環境公害何時了?--論環境公害的根源與解決之道」,中國論壇,第11卷第7期,台北:中國論壇社,民國七十年:頁101-108。
林俊義著,「有技術的野蠻人--工程之外」,生活與環境,第2卷第1期,台北:生活與環境雜誌社,民國七十一年:頁79-187。
周德璋著,「重視化學品污染--人人有責」,環境科學,第l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1-8。
易洪庭著,「台灣能源問題」,環境科學,第2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22-32。
於幼華著,「環境衝擊評估」,環境科學,第2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14-20。
姚克明著,「人,環境,公共衛生」,環境衛生,台北:台灣省公共衛生教學實驗院,民國六十五年:頁12-18。
郎咸白著,「空氣污染之形成與其影響」,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3-20。
許文富著,「台灣自然資源的保護」,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3-7。
許啟佑著,「從綠色革命談台灣森林資源之經營管理」環境科學,第2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16-21。
許整備著,「固體廢棄物之污染與防治」,環境科學,第3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二年:頁5-23。
孫得雄著,「台灣地區人口問題面面觀」,環境科學,第2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51-56 。
陳永綽著,「中央」、「聯台」兩報在新聞報導中所塑造的韓國映像,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一年。
陳世敏著,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陳秋陽著,「從炊烟裊裊--談空氣污染的防治」,環境科學,第2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9-13。
陳壽祺著,「能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第1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31-41。
曹正著,「台灣的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關係」,大家關心生活素質,第3冊,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頁28-35。
曹俊漢著,「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美國研究,第9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民國六十八年:頁67-119。
游以德著,「電廠設址整備計劃的規劃理想」,環境科學,第1卷第2期,台北: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21-33。
馮鍾豫著,「當前環境問題概論」(演講記錄),環境問題討論會記錄,台中:東海大學,民國六十一年。
楊孝濚著,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________,「我國傳播體系與生活素質發展的關係」,大家關心生活素質,第2冊,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
漢寶德著,「建立合理而落實的居住環境」,聯合報,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十八日。
趙文璋著,「環境污染的經濟含義」,環境污染管制對貿易投資之影響,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頁88-95
閻沁恒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新聞記者公會,民國六十一年。
蕭新煌著,社會學與「環境」:環境社會學的基本看法,思與言,第18卷第2期,民國六十九年:頁127-136。
________,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之社會變遷及其因應措施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民國七十二年。
________,「精英份子與環境問題的『合法化』的過程:立法委員環境質詢的內容分析:1960-1981」,中國社會學刊,第7期,台北:中國社會學社,民國七十二年:頁61-90。
顏重威著,「鳥類銳減和滅絕的因素」,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二頁65-75。
________,「台灣的野生動物資源」,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65-69。
魏萼著,揭開台灣經濟之謎,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魏維新著,「台灣地區空氣污染之檢討」,環境科學,第1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82-90。
韓丕烈著,「水污染」,環境衛生,台北:台灣省公共衛生教學實驗院,民國六十五年。
蘇仲卿著,「以能源問題為中心淺談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央月刊,第13卷第6期,台北:中央月刊社,民國七十年:頁117-186。
饒連財著,「保護環境,維護健康,淨化環境,美化人生」,環境科學,第2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2。
________,「噪音公害」,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60-64。

顧應昌著,「污染在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效果」,環境污染管制對貿易投資之影響,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頁l-3。
英文部分
Athoff, P., W. H . Greig and F. Stucke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ttitudes of Media Managers in Kansas〞, Journalism Quarterly 1973, Vol.50(4):666-672.
Berelson ,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 Y.: Free Press ,1952.
Bowers, John Waite
Designing the Communication Experiment , N. Y.: Random House, 1970.
Budd, Richard W. , Robert K Throp and Lewis Donohew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N. Y. The Millan Company, 1967.
Cohen, Bernard C.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Cronholm, Margareta and Rolf Sandell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pring; 1981, 85-96.
Dunlop, Riley and William Catto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meeting of Rural Sociology Society and Society for Study of Social Problem, 1978.
Funkhouser, G. Ray
〝`Trends in Media Coverage of the Issues of the 60s 〞, Journalism Quarterly, Autumn, 1973, 533-538.
Holsti, Ole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1969.
Hopple, Gerald W.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Two Elite Newspap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Winter, 1982, 61-74.
Krippendrof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ornation: Sage Publications, 1980.
Lasswell , Hearol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repriuted in Wilbur Schramm & Donald Roberts(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nois Press, 1948.
Mendelsohn, Harold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mpaigns Can Succeed〞,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3, 31:50-61 .
McCombs, Maxwell E. and Donald L. 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2, 36 : 176-187.
________
〝Structuring the "Unsee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pring, 1976, 18-22.
Shaw, Donald. L.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in Donald L. Shaw & Maxwell E. McCombs (eds,.)The Emergency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1977, 1-17.
McGuire, J. WiIIiam
〝Theoratical Foundations of Campaign〞in Ronald E. Rice & William J. Paisley(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1, 41-70.
Paisley, William J.
〝The American Experience〞in Ronald E. Rice & William J. Paisley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 1981, 15-40.
Rubin & Sachs
Mass Media and Environment ; Praeger Publishers Inc . , 1973.
Schoenfeld A. Clay
〝The Press and NEPA: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Agenda〞, Journalism Quarterly, 1979, 56(3):577-585
________
〝The Environment Move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American Magazine 〞, Journalism Quarterly, 1980.
________
〝Constructuring a Social Problem: The Press and the Environment〞, Social Problem, 1979, Vol(27):38-61.
Schramm, L. Wilbur
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N. Y.: Harper & Row, 1957.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碩士
7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彭芸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熊傳慧
dc.creator (作者) 熊傳慧zh_TW
dc.date (日期) 1985
dc.date.accessioned 8-Nov-2016 15:55:46 (UTC+8)-
dc.date.available 8-Nov-2016 15:55: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Nov-2016 15:55:46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56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提要
現代社會中,大眾傳播媒介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效果也是傳播學者一直關切的問題。根據傳播媒介效果的研究可知,媒介建構出的社會事實,影響受眾對事實的看法,而造成認知不同的結果。媒介報導社會事實,也具有服務公眾的明確功能;本研究便想瞭解大眾傳播媒介在報導社會問題時,建構出怎樣的內容,以及報導份量的多寡等問題。
本研究選擇環境問題為研究主題。環境問題近年來成為政府、傳播媒介和學者共同關切的問題,國內連續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事件,我們不再擁有情潔健康的環境,影響了生活品質。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方法,旨在瞭解環境問題被報導的內容、方式等,企圖以長時間的趨勢研究來分析環境問題的演變。本研究以一九六○ ― 一九八二年作為分析的時問,並以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立晚報四報作為分析的對象,並配合蕭新煌「立法委員質詢環境問題(一九六○ ― 一九八一)研究」進行比較,並選擇個案,再加上區分六○和七○年代兩時期的比較,希望以多方面的探索來瞭解國內環境問題在傳播媒介報導上質和量的變化。
經過抽樣與八位記錄員分別記錄1,344份報紙,共獲得1,397個樣本。八位記錄員間的相互同意度為0.77,信度為0.96,符合內容分析的要求。再使用政大電算中心PRIME系統SPSS程式,計算1,397個樣本中「出現環境問題」的300個樣本在各變項上的變化。
根據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整體而言,國內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數量並沒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中央日報的報導量最多,各報均以新聞作為報導方式的最多。
二、報導內容有一半以上會談到有關政策與公害;報導來源中,以中央單位和省政府最多;各報在報導時的陳述取向均以陳述事實為主。
三、各項環境問題都沒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報導方式方面,歷年來專欄較評論為多,官方消息也漸有較地方消息多的現象。
四、就四報差異而言,中央日報對各項環境問題的報導居四報之首,但公害間題則同樣受四報重視。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自立晚報的專欄和新聞量不相上下(專欄占43.3%,新聞占45.0 %),這一點和其他三報不同。自立晚報的報導量雖非最多,但其重視專欄的報導卻別具意義。在向度方面,自立晚報的報導層面較廣,能兼顧環境問題的現況、行政措施與觀念推展三方面,也由於它的報導層面廣,自立晚報在探討環境問題時可能更為積極。
五、把一九六○到一九七八年分為六○和七○年代兩期,七○年代的報導量較六○年代多,其中能源問題的報導量增加最多。七○年代中,報導方式以專欄出現的方式增加,而報導來源中,民意機構也有增加,七○年代有關環境保育觀念推展的報導量也高出六○年代許多。另外,聯合報環境問題報導的成長為22.4 %,居四報之首。
六、個案分析的部份,中央日報的報導量最多,自立晚報的新聞報導方式並不比其他方式為高,這兩點均和內容分析結果相符。
七、蕭新煌「立法委員環境質詢研究」和本研究內容分析的相互比較中,發現兩者均無逐年增加報導量的趨勢,但七○年代有較多的現象。兩研究都顯示公害問題頗受重視。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致謝詞 I
論文提要 Ⅲ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5
第二章 文獻檢閱19
第一節 議題設定理論19
第二節 公共傳播活動理論2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35
第二節 分析對象37
第三節 測量單位及類目41
第四節 資料收集和處理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53
第一節 樣本數與資料處理53
第二節 出現環境問題之次數分配54
第三節 環境問題主題、來源及向度之次數分配63
第四節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報導次數分配77
第五節 四報報導環境間題之差異情形94
第六節 本章結語108
第五章 分期、個案與比較研究111
第一節 分期研究111
第二節 個案研究121
第三節 比較研究129
第六章 結論139
第一節 本研究摘要139
第二節 有關環境問題報導的討論145
第三節 研究建議147
附錄一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1960-1982 153
參考書目155
圖表目錄
圖:
圖 2-1 蕭建構的議題設定效果過程22
圖 3-1 內容分析時間訊息比較圖37
圖 4-1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面積與次數分配56
圖 4-2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類目次數分配79
圖 4-3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四報次數分配83
圖 4-4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版次次數分配86
圖 4-5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報導方式次數分配87
圖 4-6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來源次數分配89
圖 4-7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向度次數分配93
圖 4-8 四報環境問題類目次數分配96
圖 4-9 四報版次次數分配98
圖 4-10 四報作者次數分配101
圖 4-11 四報報導方式次數分配103
圖 4-12 四報來源次數分配105
圖 4-13 四報向度次數分配107
表:
表 3-1 本研究樣本日期40
表 4-1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5
表 4-2 不同報紙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7
表 4-3 不同版次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8
表 4-4 不同作者出現環境問題報導量與x2考驗59
表 4-5 不同報導方式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60
表 4-6 三報導方式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61
表 4-7 不同版面位置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62
表 4-8 環境問題出現次數及面積表64
表 4-9 環境問題類目次數表66
表 4-10 能源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67
表 4-11 公害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68
表 4-12 生態保育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69
表 4-13 人口與居住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70
表 4-14 政策問題類目報導次數表70
表 4-15 不同來源出現環境問題之報導量與x2考驗71
表 4-16 新聞來源出現報導量與x2考驗73
表 4-17 向度個別類目報導次數表74
表 4-18 問度類目出現次數及面積表76
表 4-19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類目報導量78
表 4-20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四報環境問題報導量82
表 4-21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出現版次表85
表 4-22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報導方式次數表88
表 4-23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來源報導次數表90
表 4-24 一九六○到一九八二年環境問題向度報導次數表92
表 4-25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之情形95
表 4-26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版次次數表97
表 4-27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作者次數表100
表 4-28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報導方式次數表102
表 4-29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來源次數表104
表 4-30 四報報導環境問題向度次數表106
表 5-1 六○與七○年代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3
表 5-2 六○與七○年代報紙報導環境問題次數表114
表 5-3 六○與七○年代版次報導次數表115
表 5-4 六○與七○年代作者報導次數表116
表 5-5 七報導方式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7
表 5-6 三報導方式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8
表 5-7 四版面位置環境問題報導次數表118
表 5-8 來源類目報導環境問題次數表119
表 5-9 六○與七○年代環境問題向度報導次數表120
表 5-10「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報導次數表132
表 5-11「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作者次數表132
表 5-12「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報導方式次數表133
表 5-13「美國三哩島事件」四報版面位置次數表134
表 5-14「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報導次數表135
表 5-15「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作者次數表136
表 5-16「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報導方式次數表137
表 5-17「運送核能廢料立委下跪事件」四報版面位置次數分配138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dc.relation (關聯) 新聞研究所
dc.relation (關聯) 碩士
dc.relation (關聯) 73
dc.title (題名)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 : 一九六O-一九八二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洪鈞著,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民國六十四年。
王俊秀譯,「邁向困難重重的21世紀」,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93-95。
王俊秀著,「泛論自然保護與災害」,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26-31。
王俊秀譯,「世界保育策略」,環境科學,第1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96-102。
王昭著,「幫牠們衝破死亡線--野生動物保育為什麼陷入困境?」,綜合月刊,第155期,台北:綜合月刊社,民國七十年:頁53-64。
江玉龍著,「主任的話」,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2。
江玉龍、周碧娥合著,「都市計劃的設計是鄉村發展之道」,環境科學,第1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l-9。
李錦地著,「環境保護」,台灣經濟,第49期,民國七十年:頁l-10。
林俊義著,「環境公害何時了?--論環境公害的根源與解決之道」,中國論壇,第11卷第7期,台北:中國論壇社,民國七十年:頁101-108。
林俊義著,「有技術的野蠻人--工程之外」,生活與環境,第2卷第1期,台北:生活與環境雜誌社,民國七十一年:頁79-187。
周德璋著,「重視化學品污染--人人有責」,環境科學,第l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1-8。
易洪庭著,「台灣能源問題」,環境科學,第2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22-32。
於幼華著,「環境衝擊評估」,環境科學,第2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14-20。
姚克明著,「人,環境,公共衛生」,環境衛生,台北:台灣省公共衛生教學實驗院,民國六十五年:頁12-18。
郎咸白著,「空氣污染之形成與其影響」,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3-20。
許文富著,「台灣自然資源的保護」,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頁3-7。
許啟佑著,「從綠色革命談台灣森林資源之經營管理」環境科學,第2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16-21。
許整備著,「固體廢棄物之污染與防治」,環境科學,第3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二年:頁5-23。
孫得雄著,「台灣地區人口問題面面觀」,環境科學,第2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51-56 。
陳永綽著,「中央」、「聯台」兩報在新聞報導中所塑造的韓國映像,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一年。
陳世敏著,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陳秋陽著,「從炊烟裊裊--談空氣污染的防治」,環境科學,第2卷第3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9-13。
陳壽祺著,「能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第1卷第4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31-41。
曹正著,「台灣的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關係」,大家關心生活素質,第3冊,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頁28-35。
曹俊漢著,「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美國研究,第9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民國六十八年:頁67-119。
游以德著,「電廠設址整備計劃的規劃理想」,環境科學,第1卷第2期,台北: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21-33。
馮鍾豫著,「當前環境問題概論」(演講記錄),環境問題討論會記錄,台中:東海大學,民國六十一年。
楊孝濚著,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________,「我國傳播體系與生活素質發展的關係」,大家關心生活素質,第2冊,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
漢寶德著,「建立合理而落實的居住環境」,聯合報,民國六十九年八月十八日。
趙文璋著,「環境污染的經濟含義」,環境污染管制對貿易投資之影響,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頁88-95
閻沁恒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新聞記者公會,民國六十一年。
蕭新煌著,社會學與「環境」:環境社會學的基本看法,思與言,第18卷第2期,民國六十九年:頁127-136。
________,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之社會變遷及其因應措施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民國七十二年。
________,「精英份子與環境問題的『合法化』的過程:立法委員環境質詢的內容分析:1960-1981」,中國社會學刊,第7期,台北:中國社會學社,民國七十二年:頁61-90。
顏重威著,「鳥類銳減和滅絕的因素」,環境科學,第1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九年二頁65-75。
________,「台灣的野生動物資源」,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65-69。
魏萼著,揭開台灣經濟之謎,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魏維新著,「台灣地區空氣污染之檢討」,環境科學,第1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82-90。
韓丕烈著,「水污染」,環境衛生,台北:台灣省公共衛生教學實驗院,民國六十五年。
蘇仲卿著,「以能源問題為中心淺談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央月刊,第13卷第6期,台北:中央月刊社,民國七十年:頁117-186。
饒連財著,「保護環境,維護健康,淨化環境,美化人生」,環境科學,第2卷第1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年:頁2。
________,「噪音公害」,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頁60-64。

顧應昌著,「污染在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效果」,環境污染管制對貿易投資之影響,台北:明德基金會,民國七十一年:頁l-3。
英文部分
Athoff, P., W. H . Greig and F. Stucke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ttitudes of Media Managers in Kansas〞, Journalism Quarterly 1973, Vol.50(4):666-672.
Berelson ,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 Y.: Free Press ,1952.
Bowers, John Waite
Designing the Communication Experiment , N. Y.: Random House, 1970.
Budd, Richard W. , Robert K Throp and Lewis Donohew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N. Y. The Millan Company, 1967.
Cohen, Bernard C.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Cronholm, Margareta and Rolf Sandell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pring; 1981, 85-96.
Dunlop, Riley and William Catto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meeting of Rural Sociology Society and Society for Study of Social Problem, 1978.
Funkhouser, G. Ray
〝`Trends in Media Coverage of the Issues of the 60s 〞, Journalism Quarterly, Autumn, 1973, 533-538.
Holsti, Ole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1969.
Hopple, Gerald W.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Two Elite Newspap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Winter, 1982, 61-74.
Krippendrof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ornation: Sage Publications, 1980.
Lasswell , Hearol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repriuted in Wilbur Schramm & Donald Roberts(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nois Press, 1948.
Mendelsohn, Harold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mpaigns Can Succeed〞,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3, 31:50-61 .
McCombs, Maxwell E. and Donald L. 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2, 36 : 176-187.
________
〝Structuring the "Unsee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pring, 1976, 18-22.
Shaw, Donald. L.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in Donald L. Shaw & Maxwell E. McCombs (eds,.)The Emergency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1977, 1-17.
McGuire, J. WiIIiam
〝Theoratical Foundations of Campaign〞in Ronald E. Rice & William J. Paisley(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1, 41-70.
Paisley, William J.
〝The American Experience〞in Ronald E. Rice & William J. Paisley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 1981, 15-40.
Rubin & Sachs
Mass Media and Environment ; Praeger Publishers Inc . , 1973.
Schoenfeld A. Clay
〝The Press and NEPA: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Agenda〞, Journalism Quarterly, 1979, 56(3):577-585
________
〝The Environment Move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American Magazine 〞, Journalism Quarterly, 1980.
________
〝Constructuring a Social Problem: The Press and the Environment〞, Social Problem, 1979, Vol(27):38-61.
Schramm, L. Wilbur
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N. Y.: Harper & Row,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