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探討2000年與2016年年輕選民投票行為
Voting behavior of young generation in Taiwan: the cases of 2000 and 2016 elections.
作者 鍾繼翌
Chung, Chi Yi
貢獻者 蔡中民
鍾繼翌
Chung, Chi Yi
關鍵詞 政治世代
政黨認同
候選人評價
網路
認同意識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8-Feb-2017 16:46:19 (UTC+8)
摘要 本研究欲透過2000年及2016年兩次總統選舉中,探討在不同的成長背景、環境脈絡底下,這兩個不同世代在投票行為上有何差異並進行對照。本研究透過「政治世代」的概念將2000年和2016年時具有投票權20至29歲的年輕人劃分為兩個不同的世代,分別為「改革開放世代(G1)」以及「政黨輪替世代(G2)」,並透過「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網路使用時間」以及「認同意識」四個不同的面向來測量年輕選民的「投票與否」和「投票抉擇」上有何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改革開放世代(G1)」中,政黨支持中立者、候選人評價有差異者、有使用網路者以及認同意識一致者較傾向去投票,但在模型中都不顯著;投票抉擇部分,選民傾向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投給候選人評價會顯著影響選民投票抉擇、有使用網路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認同台灣意識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但只有候選人評價在模型中顯著。
在「改革開放世代(G1)」中,政黨支持中立者、候選人評價有差異者、有使用網路者以及認同意識一致者較傾向去投票,但只有候選人評價在模型中顯著;投票抉擇部分,選民傾向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候選人評價會顯著影響選民投票抉擇,前兩項在統計中都顯著,有使用網路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認同台灣意識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在模型中不顯著。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voting behavior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different growth contexts and contexts. And dividing young people from 20 to 29 years old when 2000 and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The first generation named "the gener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1)",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named "the generation of parties alternate (G2) ". And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oting or not" and "voting choice" among young voters through four different approaches: "party identity", "candidate evaluation", "internet using time" and "identity awar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1, the parties who support the neutrality and the candidates who have different evaluation have the tendency to use the Internet and agree with the consensus, but they are not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Voters choose to vote for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vote for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oter choice, there are voters tend to vote for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o the DPP, Taiwan`s voters agree with the DPP tend to vote, But only candidate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In the G1, the parties who support the neutrality and the candidat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those who use the Internet and those who agree with the identity are more likely to vote, but only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Voters tend to vote for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oter choice, the first two are significant in the statistics,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end to vote for the DPP voters, Taiwan-aware voters tend to vote To the DPP, in the model is not significant.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世榮、張文賢(2013)。統計學導論(7版)。台北:華泰書局。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論與經驗的探討,載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台北:業強。

王甫昌(1997)。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載於《民主的鞏固或崩潰: 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游盈隆主編,台北:月旦。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性差異模 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 11-74。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柏耀(2004)。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1(1),171-195。

王泰俐(2013)。「臉書選舉」?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社群媒體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31(1),1-52。

王嵩音(2010)。台灣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 vs新媒介。傳播與管理研究,10(1),3-35。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包正豪(2009a)。政黨認同者等於政黨鐵票?2000-2008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抉擇之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0,67-89。

包正豪(2009b)。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以1996、2000、2004、2008等四屆總統選舉為例。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148–17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兩岸關係大事記〉,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mlpolicy/cschrono/scmain.htm。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何明修(2015)。為何台灣社運變得如此強大?,上網日期2016年12月07日,檢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7-opinion-taiwan-hemingxiu-03/。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 39-52。

余俐薇(2007)。國民中學學生政治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之關係-以台中縣后里鄉國中學生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台北:業強。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74: 33-61。

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3,1-23。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 75-118。

吳承恩(2013)。社群媒體行銷在 2012 總統選戰中之應用與比較-以 Facebook 粉絲團及Plurk 噗浪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吳重禮、 崔曉倩(2010)。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 ,7(4),137-182。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樂楊(2013)。臺灣青年政治冷漠現象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青年研究,11,93-97。

呂星蕙(2001)。高科技產業新新人類福利知覺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工作價值觀為干擾變項,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李功勤(2011)。蔣經國主政時代的政治精英(1972-1988)-以行政院內閣成員為例。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2,153-207。

李靜婷(2010)。台灣地區政治世代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

周軒逸、周繼祥(2012)。手機政治簡訊的廣告效果之探索性研究:臺灣北部五所大學生的試驗。政治科學論叢,54,71-120。

林于弘(2015)。台灣年輕選民的不投票行為。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

林宗弘(2015)。再探台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201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95– 436。

林哲揚(2016)。臺灣年輕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聖庭(2012)。社群網站很政治:以單純曝光效果探討社群網站使用對政治參與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網站。2016年10月8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1431&P_YEAR=2012

林聰吉、游清鑫(2009)。政黨形象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6-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148–175。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林繼文(2015)。論述如何框限選擇?條件式統獨偏好對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影響。政治科學論叢,63,55-90。

邱育琤、徐永明(2004)。「新」政府,「舊」官僚?:中央政黨輪替與行政菁英的流動。公共行政學報,12,1-10。

邱楷恩(2013)。「草莓世代」的建構與想像。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臺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施純純、徐永明(2002)。報紙議題、事件與民意的流動: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6,241-285。

洪雅慧(2001)。候選人網站「資訊提供」與「使用可親近性」之滿意度比較-以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廣告學研究,17,83-104。

胡佛(1998)。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

孫式武(1997)。選舉與政治認知:傳播媒體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新聞學研究,54,189-209。

徐火炎(1993)。選民的政黨政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2),144-166。

徐永明、 林昌平(2009)。「南方政治」的再檢驗:總統選票的分量迴歸分析。選舉研究,16(1),1-35。

徐明珠(2001)。站在大學入學考試變革的轉捩點上。教育文化,1(7),153-160。

留淑芳、洪小雯(2009)。台灣高等教育評鑑指標策略群組。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6(2),149-165。

耿曙、陳陸輝(2003)日常語言、族群意識與政黨認同:台灣 2001 立委選舉的個案分析。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 月 13-14日,台北:東吳大學。

高恆信、李美枝(2000)。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13,231-276。

張佑宗(2006)。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吳政治學報,22,121-159。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載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台北:業強。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年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37-70。

盛杏湲(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盛杏湲(2009)。經濟與福利議題對台灣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2008 年總統選舉的探索。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209-234。

盛治仁(2001)。台灣兩千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10(1)。115-169。

莊文忠(2011)。Ciaran Acton。 SPSS 在社會科學的應用(SPSS for Social Scientists),台北:五南。

莊伯仲、鄭自隆(1996)競選文宣新媒介--台灣政治性資訊網路現況研究(1995),廣告學研究,7,85-119。

許志嘉(2003)。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2,83-112。

陳光輝(2009)。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受訪者藍綠支持的維持與變動,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計畫(TEDS2008L)學術研討會,01月17-18日,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

陳光輝(2010)。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一兩個世代台灣大學生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7(4),1-45。

陳光輝、蔡奇霖 (2010)。學校教育與政治社會化: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的關聯 性。臺灣政治學刊,14(1),55-103。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5(1),87-118。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8)兩岸關係與 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經濟交流、武力威脅 與選民投票取向。「政經轉型與民主發展——兩岸新政府人事、政策與互動取向」研討會,4月 12-13 日,台北:政治大學。

陳陸輝、陳映男(2013)。臺灣政黨選民基礎的持續與變遷。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變遷與延續,五南。

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主編(2009)。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

陳隆志(2016)。2016政黨再輪替 開啟台灣新政治。新世紀智庫論壇,73,4-6。

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 年立委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1):7-40。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

游清鑫、盛杏湲、鄭夙芬(2003),『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游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09-51。

黃秀端(1994)。經濟情況與選民投票抉擇。東吳政治學報,3:97-123。

黃秀端(2003)。公元二千年總統大選選民投票行為研究(E89064)【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E89064-1。

黃武雄(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通識教育,9(2),1-22。

黃信豪(2011)。民主態度的類型:台灣民眾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分析。選舉研究,18(1),1-34。

黃紀(2016)。2012 年至 2016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 2013年大規模基點調查面訪案(E10131)【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E10131-1。

黃瑞秋(2008)。國民小學政治社會化教育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桃園縣國小之比較分析。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楊婉瑩、林佩婷(2009)。性別與選舉:我國總統大選之性別差距。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83–112。

詹嘉雯(2007)。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熊瑞梅、張峰彬、林亞鋒(2010)。解嚴後民衆社團參與的變遷:時期與世代的 效應與意涵。台灣社會學刊,44:55-105。

趙永茂(2008)。二次政黨輪替後對台灣民主發展的省思。臺灣民主季刊,5(2),161-167。

趙嘉裕(2003)。從政黨輪替的現象未來的政治發展。通識研究期刊,4,101-122。

劉華宗(2008)。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對族群政治發展的影響。選舉評論,5,95-96。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計畫編號: NSC76-0301-H004-12,台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嘉薇、鄭夙芬、陳陸輝(2009)。2008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235–258。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台北:五南。

諸承明(2001)。新新人類工作生活品質需求類型之研究-Q 分類方法之實證應用。企業管理學報,49,71-95。

鄧志松(2005)。公民教育與認同政治:以國家認同教育為例。通識教育,12(1),45-70。

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46-1,33-61。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23-49。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 臺北:揚智文化。

鄭宏文(2012)。政治社會化媒介對政治態度的影響:以我國大學生民主價值取向為例。復興崗學報,101,67-96。

蕭怡靖(2009)。「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 16(1),頁 67-93。

蕭怡靖(2012)。民眾對立法委員選舉之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與影響:以 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1),頁 33-67。

蕭怡靖(2014)。從政黨情感溫度計解析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選舉研究,21(2),1-42。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

賴祥蔚(2005)。從言論自由邁向傳播權。臺灣政治學刊,9(1),199-231。

賴鼎銘(2016)。從野草莓學運到太陽花運動的媒體與社會運動。傳播研究與實踐,6(1),151-167。

薛化元(2008)。蔣經國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9日,檢自http://www.npf.org.tw/2/3855。

謝瑜君(2011)。政黨輪替下選民投票因素分析:2000年,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之比較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羅俐雯(2003)。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

羅致政(2005)。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政治。臺灣民主季刊,2(1),167-175。

羅清俊(2010)。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打開天窗說量化。台北:威仕曼文化。

英文部分
Almond, G. A. & Coleman, J.S. (1960)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t, J. (1984).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Realignment or dealignment? (pp. 454-460). In R. J. Dalton, S. C. Flanagan, & P. A. Beck (Hrsg.),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Realignment or Dealig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C. J. (2007). The end of economic voting? Contingency dilemmas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10, 271-296.

Bartel, Larry (2000) Partisanship and Voting Behavior, 1952-1996.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4: 35-50.

Beck, Paul (1984) The Dealignment Era in America. In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eds). Russell Dalton, Scott Flanagan, and Paul Beck.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elson, B. R., Lazarsfeld, P. F., & McPhee, W. N. (1954) 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ele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Miller, W. E., & Stokes, D. 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Carpini, M. X. D. (2000). Gen.Com: Youth, Civic Engagement,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4), 341-49.
Chadwick, A., & Howard, P. N. (Eds.). (2010).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net politics.

Conway, R. (1985). The great Australian stupor: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ustralian way of life. Sun Books, Melbourne.

Craig, Stephen (1985). The Decline of Partisan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Neutrality Hypothesis. Political Behavior 7: 57-78.

Dalton, Russell J., and Wattenberg Martin P. (2000).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 in a democrac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5(2), 135-150.

Drew, J. (2013). A Soci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Media. Routledge Press.

Fiorina, M. P. (1978). Economic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A micro-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2), 426-443.

Fiorina, M. P.(1981).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Fox, R. L., & Ramos, J. M. (Eds.). (2011). iPolitics: Citizens, elections, and governing in the new media e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chs, C. (2013). Social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ress.

Gant, Michael M., and Luttbeg Norman R. (1991). American Electoral Behavior. Itasca, IL: F. E. Peacock Publishers.

Gibson, J. L., Duch, R. M.,& Tedin, K. L. (1992).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4(2), 329-371.

Gibson, R. K., & McAllister, I. (2006). Does cyber‐campaigning win votes?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the 2004 Australian election. public opinion and parties, 16(3), 243-263.

Han, J. (2008). From Indifference to Making the Difference: New Network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NNITs) and Pattern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Korea`s Younger Generati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4(1), 57-76.

Hansford, D. (2002). Insights into managing an age-diverse workforce. Workspan, 45 (6), 48-54.

Hsieh, J. F. (2004).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 3(40), 479-490.

Huckfeldt, R., Sprague, J., & Levine, J. (2000). The dynamics of collective deliberation in the 1996 election: Campaign effects on accessibility, certainty, and accur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3), 641-651.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Joslyn, Richard (1984). Mass Media and Electio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3), 844-845.

Kaid, L. L., McKinney, M. S., & Tedesco, J. C. (2007). Introduction political information efficacy and young voter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9), 1093-1111.

Kinder, D. R., & Kiewiet, D. R. (1981). Sociotropic politics: the American case.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1(02), 129-161.

Kupperschmidt, B. R. (2000). Multigeneration employees: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Health Care Manager, 19 (1), 65-76.

Lauf, E. (2001). The Vanishing Young Reader-Socio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Newspaper Use as a Source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in Europe, 1980-98.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2), 233-43.

Lazarsfeld, P. F., Berelson, B., & Gaudet, H. (1948).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Liu, I-chou, and Cheng Su-feng (2006). “Identity that Beyond Identity: Forming a State-Nation or a Nation-State in Taiwa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2006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hiladelphia, USA.

Mayer, William G. (2007). The swing voter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 35(3), 358-388.

McLuhan, M. (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Cambridge Mass., London, The MIT Press, 292, 173.

Miller, W. E., & Shanks, J. M.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eller C. (1973). The politics of communic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e, Norman H., Verba Sidney, and Petrocik John R.(1976).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rson, C. U., & Wiegele, T. C. (1979).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An overview. Nimmo, D.(R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3, 457-473.

Page, R. E. (2013). Stories and social media: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Routledge Press.

Phillips, S. E. (2006). Identity and Security in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17(3), 58-71.

Przeworski, A.,& Fernando, L. (1997). Modernization:Theory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49(2), 155-83.

Rigger, S. (2006). Taiwan`s Rising Rationalism: Generations, Politics, and" Taiwanese Nationalism". Policy Studies, 26(1).

Riker, W. H., & Ordeshook, P. C. (1973).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Prentice Hall Press.

Robertson, S. P., Vatrapu, R. K., & Medina, R. (2009). The social life of social networks: Facebook linkage patterns in the 2008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Social Networks: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itizens, Data and Government (pp. 6-15). Digital Government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osenstone, S. J., & Hansen, J. M. (2003).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Longman.

Santos, S. R., & Cox, K. (2000). Workplace adjust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tures, boomers, and Xers. Nursing Economics, 18 (1), 7-13.

Sax, L. J., Astin, A., Korn, W., & Mahoney, K. (1997).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97.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ears, D. O., & Valentino, N. A. (1997). Politics matters: Political events as catalysts for preadult socializ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01), 45-65.

Stone, W. F., & Schaffner, P. E. (1988).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s.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Taber, C. S., & Lodge, M. (2006). Motivated skepticism in the evaluation of political belief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0(3), 755-769.

Verclas, K. (2008). The US Election’ 08: How Are the Candidates Going Mobile? 檢自:http://www.mobileactive.org/US-election-08-how-are-candidates-using-mobile-phones/. Latest update 12 September 2016.

Walther, J.B. , Anderson, J.F. & Park, D.W. (1994). Interpresonal effects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 A meta-analysis of social and antisocial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1), 52-90.

Weston, M. (2001). Coaching generations in the workplace.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5(2), 11-21.

Wilkins, K. G. (2000). The role of media in public disengagement from political lif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4), 569-580.

Williams, C. B., & Gulati, G. J. (2007). Social networks in political campaigns: Facebook and the 2006 midterm elections. I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11), 49-62.

Wolfinger, R. E., & Rosenstone, S. J. (1980). Who vo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Wu, C.I., & Hsiao, C. T. (2006). Empowerment theory and ethnic politics in Taiwan. Issues and Studies, 42(1), 103-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102252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2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中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鍾繼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ung, Chi 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鍾繼翌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ung, Chi Yi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Feb-2017 16:46:19 (UTC+8)-
dc.date.available 8-Feb-2017 16:46: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Feb-2017 16:46: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252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252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欲透過2000年及2016年兩次總統選舉中,探討在不同的成長背景、環境脈絡底下,這兩個不同世代在投票行為上有何差異並進行對照。本研究透過「政治世代」的概念將2000年和2016年時具有投票權20至29歲的年輕人劃分為兩個不同的世代,分別為「改革開放世代(G1)」以及「政黨輪替世代(G2)」,並透過「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網路使用時間」以及「認同意識」四個不同的面向來測量年輕選民的「投票與否」和「投票抉擇」上有何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改革開放世代(G1)」中,政黨支持中立者、候選人評價有差異者、有使用網路者以及認同意識一致者較傾向去投票,但在模型中都不顯著;投票抉擇部分,選民傾向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投給候選人評價會顯著影響選民投票抉擇、有使用網路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認同台灣意識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但只有候選人評價在模型中顯著。
在「改革開放世代(G1)」中,政黨支持中立者、候選人評價有差異者、有使用網路者以及認同意識一致者較傾向去投票,但只有候選人評價在模型中顯著;投票抉擇部分,選民傾向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候選人評價會顯著影響選民投票抉擇,前兩項在統計中都顯著,有使用網路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認同台灣意識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在模型中不顯著。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voting behavior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different growth contexts and contexts. And dividing young people from 20 to 29 years old when 2000 and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The first generation named "the gener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1)",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named "the generation of parties alternate (G2) ". And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oting or not" and "voting choice" among young voters through four different approaches: "party identity", "candidate evaluation", "internet using time" and "identity awar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1, the parties who support the neutrality and the candidates who have different evaluation have the tendency to use the Internet and agree with the consensus, but they are not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Voters choose to vote for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vote for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oter choice, there are voters tend to vote for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o the DPP, Taiwan`s voters agree with the DPP tend to vote, But only candidate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In the G1, the parties who support the neutrality and the candidat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those who use the Internet and those who agree with the identity are more likely to vote, but only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Voters tend to vote for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oter choice, the first two are significant in the statistics,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end to vote for the DPP voters, Taiwan-aware voters tend to vote To the DPP, in the model is not significan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理論觀點 5
第一節 政治世代 5
一、 世代與政治世代 5
二、 政治社會化 6
三、 政治世代的區分 7
四、 小結 9
第二節 投票行為理論 11
第三節 不同世代年輕人投票態度與行為之討論 13
一、 改革開放世代(G1)成長環境與特質 13
二、 政黨輪替世代(G2)成長環境與特質 15
三、 小結與研究假設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界定 26
一、 2000年問卷使用: 26
二、 2016年問卷使用: 2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28
第一節 不同世代的投票行為差異 28
一、 資料處理 29
二、 不同世代的投票行為分析 31
第二節 政黨認同影響投票行為 33
一、 資料處理 33
二、 政黨認同描述性分析 34
三、 政黨認同影響投票行為之分析 35
四、 小結 37
第三節 候選人評價影響投票行為 38
一、 資料處理 38
二、 候選人評價描述性分析 39
三、 候選人評價影響投票行為之分析 40
四、 小結 41
第四節 網路使用時間影響投票行為 42
一、 資料處理 42
二、 網路使用時間描述性分析 43
三、 網路使用時間與投票行為之分析 43
四、 小結 45
第五節 認同意識影響投票行為 46
一、 資料處理 46
二、 認同意識描述性分析 47
三、 認同意識與投票行為之分析 49
四、 小結 51
第六節 交叉分析小結 52
第七節 不同世代投票行為之模型建構 52
一、 不同世代投票與否之勝算對數模型 53
二、 不同世代投票抉擇之勝算對數模型 57
第五章 結論 61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61
一、 改革該放世代(G1)年輕選民的投票行為 61
二、 政黨輪替世代(G2)年輕選民的投票行為 63
三、 不同世代年輕選民的投票行為 6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建議 69
一、 研究資料與調查方法之限制 69
二、 問卷題項與研究操作化之限制 69
參考文獻 72
中文部分 72
英文部分 84

圖次
圖 二—1 改革開放世代與政黨輪替世代的定義方式 10
圖 三—1 研究架構圖 26
表次
表 二—1 世代區分之相關研究 9
表 二—2 投票行為理論 13
表 四—1中介變數測量題項表 29
表 四—2 依變數測量題項表 30
表 四—3不同世代投票與否描述性分析 31
表 四—4不同世代投票抉擇之描述性分析 32
表 四—5政黨認同測量題表 34
表 四—6不同世代政黨認同強度描述性分析 34
表 四—7 不同世代政黨認同方向描述性分析 35
表 四—8政黨認同強度與投票與否交叉分析 36
表 四—9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交叉分析 37
表 四—10候選人評價測量題表 38
表 四—11不同世代候選人評價差異 39
表 四—12不同世代候選人評價有無差異 39
表 四—13候選人評價有無差異與投票與否之交叉分析 40
表 四—14候選人評價分數與投票抉擇之交叉分析 41
表 四—15網路使用時間測量題表 43
表 四—16不同世代網路使用時間 43
表 四—17網路使用時間與投票與否之交叉分析 44
表 四—18網路使用時間與投票抉擇之交叉分析 45
表 四—19認同意識測量題表 46
表 四—20不同世代認同意識程度 48
表 四—21不同世代認同意識一致/背離程度 48
表 四—22不同世代認同意識(台灣/中國) 49
表 四—23認同意識與投票與否之交叉分析 50
表 四—24認同意識與投票抉擇之交叉分析 51
表 四—25投票與否勝算對數模型:2000-2016 56
表 四—28不同世代投票抉擇之勝算對數模型(泛藍、泛綠) 60
zh_TW
dc.format.extent 15358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2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世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候選人評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認同意識zh_TW
dc.title (題名) 探討2000年與2016年年輕選民投票行為zh_TW
dc.title (題名) Voting behavior of young generation in Taiwan: the cases of 2000 and 2016 election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世榮、張文賢(2013)。統計學導論(7版)。台北:華泰書局。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論與經驗的探討,載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台北:業強。

王甫昌(1997)。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載於《民主的鞏固或崩潰: 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游盈隆主編,台北:月旦。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性差異模 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 11-74。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柏耀(2004)。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1(1),171-195。

王泰俐(2013)。「臉書選舉」?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社群媒體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31(1),1-52。

王嵩音(2010)。台灣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 vs新媒介。傳播與管理研究,10(1),3-35。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包正豪(2009a)。政黨認同者等於政黨鐵票?2000-2008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抉擇之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0,67-89。

包正豪(2009b)。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以1996、2000、2004、2008等四屆總統選舉為例。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148–17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兩岸關係大事記〉,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mlpolicy/cschrono/scmain.htm。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何明修(2015)。為何台灣社運變得如此強大?,上網日期2016年12月07日,檢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7-opinion-taiwan-hemingxiu-03/。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 39-52。

余俐薇(2007)。國民中學學生政治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之關係-以台中縣后里鄉國中學生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台北:業強。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74: 33-61。

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3,1-23。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 75-118。

吳承恩(2013)。社群媒體行銷在 2012 總統選戰中之應用與比較-以 Facebook 粉絲團及Plurk 噗浪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吳重禮、 崔曉倩(2010)。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 ,7(4),137-182。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樂楊(2013)。臺灣青年政治冷漠現象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青年研究,11,93-97。

呂星蕙(2001)。高科技產業新新人類福利知覺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工作價值觀為干擾變項,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李功勤(2011)。蔣經國主政時代的政治精英(1972-1988)-以行政院內閣成員為例。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2,153-207。

李靜婷(2010)。台灣地區政治世代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

周軒逸、周繼祥(2012)。手機政治簡訊的廣告效果之探索性研究:臺灣北部五所大學生的試驗。政治科學論叢,54,71-120。

林于弘(2015)。台灣年輕選民的不投票行為。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

林宗弘(2015)。再探台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201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95– 436。

林哲揚(2016)。臺灣年輕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聖庭(2012)。社群網站很政治:以單純曝光效果探討社群網站使用對政治參與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網站。2016年10月8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1431&P_YEAR=2012

林聰吉、游清鑫(2009)。政黨形象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6-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148–175。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1),97-127。

林繼文(2015)。論述如何框限選擇?條件式統獨偏好對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影響。政治科學論叢,63,55-90。

邱育琤、徐永明(2004)。「新」政府,「舊」官僚?:中央政黨輪替與行政菁英的流動。公共行政學報,12,1-10。

邱楷恩(2013)。「草莓世代」的建構與想像。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臺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施純純、徐永明(2002)。報紙議題、事件與民意的流動: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6,241-285。

洪雅慧(2001)。候選人網站「資訊提供」與「使用可親近性」之滿意度比較-以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廣告學研究,17,83-104。

胡佛(1998)。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

孫式武(1997)。選舉與政治認知:傳播媒體對民主政治的影響。新聞學研究,54,189-209。

徐火炎(1993)。選民的政黨政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2),144-166。

徐永明、 林昌平(2009)。「南方政治」的再檢驗:總統選票的分量迴歸分析。選舉研究,16(1),1-35。

徐明珠(2001)。站在大學入學考試變革的轉捩點上。教育文化,1(7),153-160。

留淑芳、洪小雯(2009)。台灣高等教育評鑑指標策略群組。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6(2),149-165。

耿曙、陳陸輝(2003)日常語言、族群意識與政黨認同:台灣 2001 立委選舉的個案分析。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 月 13-14日,台北:東吳大學。

高恆信、李美枝(2000)。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13,231-276。

張佑宗(2006)。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吳政治學報,22,121-159。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載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台北:業強。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年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37-70。

盛杏湲(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盛杏湲(2009)。經濟與福利議題對台灣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2008 年總統選舉的探索。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209-234。

盛治仁(2001)。台灣兩千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10(1)。115-169。

莊文忠(2011)。Ciaran Acton。 SPSS 在社會科學的應用(SPSS for Social Scientists),台北:五南。

莊伯仲、鄭自隆(1996)競選文宣新媒介--台灣政治性資訊網路現況研究(1995),廣告學研究,7,85-119。

許志嘉(2003)。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2,83-112。

陳光輝(2009)。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受訪者藍綠支持的維持與變動,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計畫(TEDS2008L)學術研討會,01月17-18日,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

陳光輝(2010)。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一兩個世代台灣大學生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7(4),1-45。

陳光輝、蔡奇霖 (2010)。學校教育與政治社會化:教育程度與自我認定的關聯 性。臺灣政治學刊,14(1),55-103。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5(1),87-118。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8)兩岸關係與 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經濟交流、武力威脅 與選民投票取向。「政經轉型與民主發展——兩岸新政府人事、政策與互動取向」研討會,4月 12-13 日,台北:政治大學。

陳陸輝、陳映男(2013)。臺灣政黨選民基礎的持續與變遷。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變遷與延續,五南。

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主編(2009)。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

陳隆志(2016)。2016政黨再輪替 開啟台灣新政治。新世紀智庫論壇,73,4-6。

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 年立委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1):7-40。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

游清鑫、盛杏湲、鄭夙芬(2003),『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游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09-51。

黃秀端(1994)。經濟情況與選民投票抉擇。東吳政治學報,3:97-123。

黃秀端(2003)。公元二千年總統大選選民投票行為研究(E89064)【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E89064-1。

黃武雄(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通識教育,9(2),1-22。

黃信豪(2011)。民主態度的類型:台灣民眾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分析。選舉研究,18(1),1-34。

黃紀(2016)。2012 年至 2016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1/4): 2013年大規模基點調查面訪案(E10131)【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E10131-1。

黃瑞秋(2008)。國民小學政治社會化教育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桃園縣國小之比較分析。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楊婉瑩、林佩婷(2009)。性別與選舉:我國總統大選之性別差距。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83–112。

詹嘉雯(2007)。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熊瑞梅、張峰彬、林亞鋒(2010)。解嚴後民衆社團參與的變遷:時期與世代的 效應與意涵。台灣社會學刊,44:55-105。

趙永茂(2008)。二次政黨輪替後對台灣民主發展的省思。臺灣民主季刊,5(2),161-167。

趙嘉裕(2003)。從政黨輪替的現象未來的政治發展。通識研究期刊,4,101-122。

劉華宗(2008)。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對族群政治發展的影響。選舉評論,5,95-96。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計畫編號: NSC76-0301-H004-12,台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嘉薇、鄭夙芬、陳陸輝(2009)。2008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收錄於陳陸輝、游清鑫、黃紀等編,《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頁235–258。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台北:五南。

諸承明(2001)。新新人類工作生活品質需求類型之研究-Q 分類方法之實證應用。企業管理學報,49,71-95。

鄧志松(2005)。公民教育與認同政治:以國家認同教育為例。通識教育,12(1),45-70。

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46-1,33-61。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23-49。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 臺北:揚智文化。

鄭宏文(2012)。政治社會化媒介對政治態度的影響:以我國大學生民主價值取向為例。復興崗學報,101,67-96。

蕭怡靖(2009)。「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 16(1),頁 67-93。

蕭怡靖(2012)。民眾對立法委員選舉之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與影響:以 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1),頁 33-67。

蕭怡靖(2014)。從政黨情感溫度計解析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選舉研究,21(2),1-42。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

賴祥蔚(2005)。從言論自由邁向傳播權。臺灣政治學刊,9(1),199-231。

賴鼎銘(2016)。從野草莓學運到太陽花運動的媒體與社會運動。傳播研究與實踐,6(1),151-167。

薛化元(2008)。蔣經國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9日,檢自http://www.npf.org.tw/2/3855。

謝瑜君(2011)。政黨輪替下選民投票因素分析:2000年,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之比較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羅俐雯(2003)。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

羅致政(2005)。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政治。臺灣民主季刊,2(1),167-175。

羅清俊(2010)。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打開天窗說量化。台北:威仕曼文化。

英文部分
Almond, G. A. & Coleman, J.S. (1960)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t, J. (1984).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Realignment or dealignment? (pp. 454-460). In R. J. Dalton, S. C. Flanagan, & P. A. Beck (Hrsg.),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Realignment or Dealig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C. J. (2007). The end of economic voting? Contingency dilemmas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10, 271-296.

Bartel, Larry (2000) Partisanship and Voting Behavior, 1952-1996.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4: 35-50.

Beck, Paul (1984) The Dealignment Era in America. In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eds). Russell Dalton, Scott Flanagan, and Paul Beck.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elson, B. R., Lazarsfeld, P. F., & McPhee, W. N. (1954) 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ele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Miller, W. E., & Stokes, D. 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Carpini, M. X. D. (2000). Gen.Com: Youth, Civic Engagement,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4), 341-49.
Chadwick, A., & Howard, P. N. (Eds.). (2010).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net politics.

Conway, R. (1985). The great Australian stupor: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ustralian way of life. Sun Books, Melbourne.

Craig, Stephen (1985). The Decline of Partisan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Neutrality Hypothesis. Political Behavior 7: 57-78.

Dalton, Russell J., and Wattenberg Martin P. (2000).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 in a democrac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5(2), 135-150.

Drew, J. (2013). A Soci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Media. Routledge Press.

Fiorina, M. P. (1978). Economic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A micro-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2), 426-443.

Fiorina, M. P.(1981).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Fox, R. L., & Ramos, J. M. (Eds.). (2011). iPolitics: Citizens, elections, and governing in the new media e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chs, C. (2013). Social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ress.

Gant, Michael M., and Luttbeg Norman R. (1991). American Electoral Behavior. Itasca, IL: F. E. Peacock Publishers.

Gibson, J. L., Duch, R. M.,& Tedin, K. L. (1992).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4(2), 329-371.

Gibson, R. K., & McAllister, I. (2006). Does cyber‐campaigning win votes?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the 2004 Australian election. public opinion and parties, 16(3), 243-263.

Han, J. (2008). From Indifference to Making the Difference: New Network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NNITs) and Pattern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Korea`s Younger Generati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4(1), 57-76.

Hansford, D. (2002). Insights into managing an age-diverse workforce. Workspan, 45 (6), 48-54.

Hsieh, J. F. (2004).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 3(40), 479-490.

Huckfeldt, R., Sprague, J., & Levine, J. (2000). The dynamics of collective deliberation in the 1996 election: Campaign effects on accessibility, certainty, and accur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3), 641-651.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Joslyn, Richard (1984). Mass Media and Electio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3), 844-845.

Kaid, L. L., McKinney, M. S., & Tedesco, J. C. (2007). Introduction political information efficacy and young voter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9), 1093-1111.

Kinder, D. R., & Kiewiet, D. R. (1981). Sociotropic politics: the American case.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1(02), 129-161.

Kupperschmidt, B. R. (2000). Multigeneration employees: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Health Care Manager, 19 (1), 65-76.

Lauf, E. (2001). The Vanishing Young Reader-Socio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Newspaper Use as a Source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in Europe, 1980-98.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2), 233-43.

Lazarsfeld, P. F., Berelson, B., & Gaudet, H. (1948).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Liu, I-chou, and Cheng Su-feng (2006). “Identity that Beyond Identity: Forming a State-Nation or a Nation-State in Taiwa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2006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hiladelphia, USA.

Mayer, William G. (2007). The swing voter in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 35(3), 358-388.

McLuhan, M. (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Cambridge Mass., London, The MIT Press, 292, 173.

Miller, W. E., & Shanks, J. M. (1996). The new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eller C. (1973). The politics of communic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e, Norman H., Verba Sidney, and Petrocik John R.(1976).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rson, C. U., & Wiegele, T. C. (1979).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An overview. Nimmo, D.(R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3, 457-473.

Page, R. E. (2013). Stories and social media: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Routledge Press.

Phillips, S. E. (2006). Identity and Security in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17(3), 58-71.

Przeworski, A.,& Fernando, L. (1997). Modernization:Theory and Facts. World Politics, 49(2), 155-83.

Rigger, S. (2006). Taiwan`s Rising Rationalism: Generations, Politics, and" Taiwanese Nationalism". Policy Studies, 26(1).

Riker, W. H., & Ordeshook, P. C. (1973).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Prentice Hall Press.

Robertson, S. P., Vatrapu, R. K., & Medina, R. (2009). The social life of social networks: Facebook linkage patterns in the 2008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Social Networks: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itizens, Data and Government (pp. 6-15). Digital Government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osenstone, S. J., & Hansen, J. M. (2003).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Longman.

Santos, S. R., & Cox, K. (2000). Workplace adjust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tures, boomers, and Xers. Nursing Economics, 18 (1), 7-13.

Sax, L. J., Astin, A., Korn, W., & Mahoney, K. (1997). 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1997.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ears, D. O., & Valentino, N. A. (1997). Politics matters: Political events as catalysts for preadult socializ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01), 45-65.

Stone, W. F., & Schaffner, P. E. (1988).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s.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Taber, C. S., & Lodge, M. (2006). Motivated skepticism in the evaluation of political belief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0(3), 755-769.

Verclas, K. (2008). The US Election’ 08: How Are the Candidates Going Mobile? 檢自:http://www.mobileactive.org/US-election-08-how-are-candidates-using-mobile-phones/. Latest update 12 September 2016.

Walther, J.B. , Anderson, J.F. & Park, D.W. (1994). Interpresonal effects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 A meta-analysis of social and antisocial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1), 52-90.

Weston, M. (2001). Coaching generations in the workplace.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5(2), 11-21.

Wilkins, K. G. (2000). The role of media in public disengagement from political lif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4), 569-580.

Williams, C. B., & Gulati, G. J. (2007). Social networks in political campaigns: Facebook and the 2006 midterm elections. I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11), 49-62.

Wolfinger, R. E., & Rosenstone, S. J. (1980). Who vo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Wu, C.I., & Hsiao, C. T. (2006). Empowerment theory and ethnic politics in Taiwan. Issues and Studies, 42(1), 103-3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