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影響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ECFA與投保協議生效後的調查為例
The determinants of cooperation on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between mainland china enterprises in Taiwan and Taiwan enterprises in china when ECFA and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agreement go into effect
作者 呂蕙君
Lu, Hui Jun
貢獻者 胡偉民
呂蕙君
Lu, Hui Jun
關鍵詞 對外投資
開發國際市場
EFCA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31-Jul-2017 11:21:27 (UTC+8)
摘要 企業為獲取最大利潤,進行對外投資已成為現今必要的趨勢;然而,臺灣四面環海,且地狹人稠,資源及內需市場的成長有限,所以更需要與國際市場接軌,才能使企業擴大市場版圖。本研究採用經濟部投審會2013年「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表」的調查統計分析,依據對外投資與開發國際市場的相關文獻,並以probit model進行實證分析,探討影響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經本研究實證發現,就「獲利能力」、「設立時間」、「品牌戰略」與「建立分工體系」為ECFA與投保協議生效後,影響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
參考文獻 于盈盈(2004),「台灣廠商國際化過程與組織資源能力形成之研究-以宏碁與台積電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希玲(2006),「經濟全球化下影響兩岸經貿發展之政治因素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學位論文,1-224。
吳萬益(1994),「中美日在台企業組織文化、管理風格、組織結構及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呂維智(2002),「中國大陸外資企業獲利變動之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揚、郭憲章與楊淨麟(2005),「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亞洲金融風暴分析」,《中山管理評論》,49-73。
沈中華、呂青樺與李卿企(2008),「我國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的決定因素與獲利性研究」《管理學報》,25(6),651-678。
周素卿與陳東升(2001),「後進者的全球化:東南亞台灣企業地域生產網絡的建構與對外投資經驗」,《都市與計劃》,28(4),421-459。
林佳蓉(2008),「台商赴中國大陸與海外其他地區投資之進入模式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林武郎與臧程遠(1998),「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1(9),35-52。
林俊宏(2009),「ICSID 框架下台商赴中國大陸跨國投資爭端解決之探討」,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
林淑萍(2013)「政府機關對於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客庄特色產業行銷之輔導經驗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7(1),263-275。
林婷鈴等(2010),「創業家精神,互補產業,國際市場機會與品牌建構之研究-以台灣運動休閒產業製造商個案爲例」,《輔仁管理評論》,17(3),85-110。
姜邦杰(2011),「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營運風險及借貸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孫梅瑞與蕭瑞子(2008),「國際多角化與企業績效,企業風險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5(4),617-643。
高長與陳威如(1998),「台商赴大陸投資所有權進入模式決定因素的分析」 《管理學報》15(3),393-418。
張幼文(2006),「要素流動與全球經濟失衡的歷史影響」,《國際經濟評論》 (2),43。
張萃鈞(2006),「跨國銀行海外直接投資之實證研究-以新興國家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學位論文,1-61。
張曉楨、林毓珊與顏禎妤(2016),「服務貿易金融市場開放效益與銀行業西進評估因素之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13(1),113-137。
梁嘉桐(2006),「以日本製造業在大陸投資分析論我國重電製造業之經營變革」,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郭建中與王國臣(2014),「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回顧與實證檢驗:被忽略的投資母國特徵」,《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1),1-43。
陳冠政(2015),「從臺商投資大陸進入模式探討兩岸產業分工」,《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8(1),12-16。
陳美玉、胡哲生與楊淑娟(2006),「母子公司間網路的資源佈局與全球市場開發」,《全球化暨國際企業研討會論文集》。
陳雪峰(2007),「提高我國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陳德昇(2004),「臺商大陸投資經濟意涵與策略佈局取向,展望與探索」,《展望與探索》,2(9),18-34。
黃志輝(2005),「母國產業政策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之影響-以台塑海滄計畫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黃秉德(2000),「海外派遣人力資源發展模式研究--台灣與日本經驗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昱中(2006),「全球生產網絡觀點下新竹工業區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葉舜瑋(2012),「企業海外投資成長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義(2001)《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116-118。
廖傳峰(2010),「淺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101-102。
趙文衡 (2000),「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劉幼芬(2003),「台商大陸投資佈局策略-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蔣殿春(1997),「國際直接投資的沉沒成本性質及其競爭戰略價值」《 南開學報 》,(5),61-68。
鄭佳(2006),「國際化背景下我國企業品牌發展系統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
賴金城(2006),「臺灣製造業外向投資大陸或越南之政治經濟分析」,《展望與探索》,4(10),57-72。
錢怡婷(2006),「全球在地化: 珠三角台商投資策略與佈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67。
鍾婷婷(2008),「集團企業經驗對子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台商在大陸子公司為例」,屏東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Buckley, P. J. and M.C. Casson (1976), “A long-run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algrave Macmillan UK,32-65.
Dunning, J. H.(1981),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1(1),9-31.
Hitt, M., I. R., and Hoskisson, R.(2006),“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South-Westem.
Hymer, S. (1960),“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 MIT Press, Cambridge.
Johanson, J. and P. F. Wiedersheim-Paul (197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 -Four Swedish Cases,”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4(2),34-55.
Kindleberger, C.(1969),“American Business Abroad,”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11(2),11-12.
Kojima, K.(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New York:Praeger Press.
Kefalas,A.G.(1990), “Global Business Strategy: A system approach,” South-Western Publishing,227-243.
Ozawa,T.(1979),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xfo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d,27,751-767.
Pieray,N.(1981), “ Company Internationalization: Active and Reactive Exporting, ”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5(3),26-40.
Riahi B.(1998),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7(3),315-321.
Reuber, A. R. and E. Fischer (1997),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Behaviors of SME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8(4),807-825.
Tihanyi, L., A. E. Ellstrand, C. M. Daily and D. R. Dalton (2000), “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2),1157-1177.
Temporal P.(2005), “Branding for Survival in Asia,”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2(5),374-378.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0-207.
Tan, B., and Vertinsky(1996),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Modeling The Timing of En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7(4), 655–681.
Welch, L. and R. Luostarinen(1988),“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concept, ”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4(2),34-55.
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2016)
https://www.mof.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03
經濟部統計處(2015)
http://www.moea.gov.tw/MNS/dos/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2104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4921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102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胡偉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呂蕙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 Hui J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呂蕙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 Hui J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Jul-2017 11:21:27 (UTC+8)-
dc.date.available 31-Jul-2017 11:21: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Jul-2017 11:21: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92102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54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92102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企業為獲取最大利潤,進行對外投資已成為現今必要的趨勢;然而,臺灣四面環海,且地狹人稠,資源及內需市場的成長有限,所以更需要與國際市場接軌,才能使企業擴大市場版圖。本研究採用經濟部投審會2013年「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表」的調查統計分析,依據對外投資與開發國際市場的相關文獻,並以probit model進行實證分析,探討影響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經本研究實證發現,就「獲利能力」、「設立時間」、「品牌戰略」與「建立分工體系」為ECFA與投保協議生效後,影響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對外投資及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開發國際市場的定義與理論 9
第三節 影響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 11
第三章 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之現況分析 21
第四章 實證模型設定 30
第一節 變數說明及預期影響方向 30
第二節 實證模型的建立 36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37
第一節 實證變數的基本統計量 37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 38
第三節 邊際效果分析 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0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50
參考文獻 52
附件 58
zh_TW
dc.format.extent 133508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2102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對外投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開發國際市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FCAzh_TW
dc.title (題名) 影響在臺陸資與臺商合作開發國際市場機會的決定因素:ECFA與投保協議生效後的調查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terminants of cooperation on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sion between mainland china enterprises in Taiwan and Taiwan enterprises in china when ECFA and cross-strait bilateral investment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agreement go into effe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盈盈(2004),「台灣廠商國際化過程與組織資源能力形成之研究-以宏碁與台積電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希玲(2006),「經濟全球化下影響兩岸經貿發展之政治因素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學位論文,1-224。
吳萬益(1994),「中美日在台企業組織文化、管理風格、組織結構及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呂維智(2002),「中國大陸外資企業獲利變動之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揚、郭憲章與楊淨麟(2005),「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亞洲金融風暴分析」,《中山管理評論》,49-73。
沈中華、呂青樺與李卿企(2008),「我國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的決定因素與獲利性研究」《管理學報》,25(6),651-678。
周素卿與陳東升(2001),「後進者的全球化:東南亞台灣企業地域生產網絡的建構與對外投資經驗」,《都市與計劃》,28(4),421-459。
林佳蓉(2008),「台商赴中國大陸與海外其他地區投資之進入模式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林武郎與臧程遠(1998),「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1(9),35-52。
林俊宏(2009),「ICSID 框架下台商赴中國大陸跨國投資爭端解決之探討」,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
林淑萍(2013)「政府機關對於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客庄特色產業行銷之輔導經驗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7(1),263-275。
林婷鈴等(2010),「創業家精神,互補產業,國際市場機會與品牌建構之研究-以台灣運動休閒產業製造商個案爲例」,《輔仁管理評論》,17(3),85-110。
姜邦杰(2011),「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營運風險及借貸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孫梅瑞與蕭瑞子(2008),「國際多角化與企業績效,企業風險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5(4),617-643。
高長與陳威如(1998),「台商赴大陸投資所有權進入模式決定因素的分析」 《管理學報》15(3),393-418。
張幼文(2006),「要素流動與全球經濟失衡的歷史影響」,《國際經濟評論》 (2),43。
張萃鈞(2006),「跨國銀行海外直接投資之實證研究-以新興國家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學位論文,1-61。
張曉楨、林毓珊與顏禎妤(2016),「服務貿易金融市場開放效益與銀行業西進評估因素之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13(1),113-137。
梁嘉桐(2006),「以日本製造業在大陸投資分析論我國重電製造業之經營變革」,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郭建中與王國臣(2014),「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回顧與實證檢驗:被忽略的投資母國特徵」,《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1),1-43。
陳冠政(2015),「從臺商投資大陸進入模式探討兩岸產業分工」,《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8(1),12-16。
陳美玉、胡哲生與楊淑娟(2006),「母子公司間網路的資源佈局與全球市場開發」,《全球化暨國際企業研討會論文集》。
陳雪峰(2007),「提高我國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陳德昇(2004),「臺商大陸投資經濟意涵與策略佈局取向,展望與探索」,《展望與探索》,2(9),18-34。
黃志輝(2005),「母國產業政策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之影響-以台塑海滄計畫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黃秉德(2000),「海外派遣人力資源發展模式研究--台灣與日本經驗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昱中(2006),「全球生產網絡觀點下新竹工業區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葉舜瑋(2012),「企業海外投資成長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義(2001)《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116-118。
廖傳峰(2010),「淺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101-102。
趙文衡 (2000),「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劉幼芬(2003),「台商大陸投資佈局策略-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蔣殿春(1997),「國際直接投資的沉沒成本性質及其競爭戰略價值」《 南開學報 》,(5),61-68。
鄭佳(2006),「國際化背景下我國企業品牌發展系統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
賴金城(2006),「臺灣製造業外向投資大陸或越南之政治經濟分析」,《展望與探索》,4(10),57-72。
錢怡婷(2006),「全球在地化: 珠三角台商投資策略與佈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67。
鍾婷婷(2008),「集團企業經驗對子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台商在大陸子公司為例」,屏東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Buckley, P. J. and M.C. Casson (1976), “A long-run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algrave Macmillan UK,32-65.
Dunning, J. H.(1981),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1(1),9-31.
Hitt, M., I. R., and Hoskisson, R.(2006),“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South-Westem.
Hymer, S. (1960),“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 MIT Press, Cambridge.
Johanson, J. and P. F. Wiedersheim-Paul (197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 -Four Swedish Cases,”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4(2),34-55.
Kindleberger, C.(1969),“American Business Abroad,”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11(2),11-12.
Kojima, K.(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New York:Praeger Press.
Kefalas,A.G.(1990), “Global Business Strategy: A system approach,” South-Western Publishing,227-243.
Ozawa,T.(1979),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xfo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d,27,751-767.
Pieray,N.(1981), “ Company Internationalization: Active and Reactive Exporting, ”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5(3),26-40.
Riahi B.(1998),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7(3),315-321.
Reuber, A. R. and E. Fischer (1997),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Behaviors of SME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8(4),807-825.
Tihanyi, L., A. E. Ellstrand, C. M. Daily and D. R. Dalton (2000), “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2),1157-1177.
Temporal P.(2005), “Branding for Survival in Asia,”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2(5),374-378.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0-207.
Tan, B., and Vertinsky(1996),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Modeling The Timing of En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7(4), 655–681.
Welch, L. and R. Luostarinen(1988),“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concept, ”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4(2),34-55.
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2016)
https://www.mof.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03
經濟部統計處(2015)
http://www.moea.gov.tw/MNS/dos/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2104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