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土水工頭長女的越界行動─用身體穿越性別與階級的自我敘說
The Transatlantic Action of the eldest daughter of the Cementer – Use body through Gender and Class of Narrative
作者 楊慧姿
Yang, Hui-Tzu
貢獻者 楊蓓<br>王增勇
楊慧姿
Yang, Hui-Tzu
關鍵詞 土水工
長女
身體勞動經驗
自我敘說
權威
性別
階級
主體
Cementer
Eldest daughter
Physical labor experience
Narrative
Authority
Gender
Class
Subjectivity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10-Aug-2017 10:08:14 (UTC+8)
摘要 這是一篇以土水工頭的長女身份出場,整理身體勞動經驗建構而成的自我敘說論文。論文開端以「戰」「它」斷裂感揭開序曲,起初,描繪身體經驗中的痛苦感受,事件的一一還原,細緻進入脈落梳理,協助自己情緒上的懸置,對於「戰」「它」重新詮釋,推進自己從平面化單一的身體感受,進到一種立體性的差異理解,看見人在經驗身體痛苦的處境裡,跳脫個人問題歸因的視框,發現人的處境是包裏於社會性角色及當代政治歷史脈落裡,藉此,決定返回土水原生家庭,訪談工頭父親及小工母親,從理解父母親的土水勞動身份開始。
訪談父母及家人,是整篇論文推進的重要關鍵,尤其進到父親土水的現場,更是認回自己的勞動階級身份。與父親訪談工作期間,深刻的經驗到自己對父權的恐懼,為了推進論文前進,不顧恐懼的存在,跟進父親進到土水工地現場,與父親在工地真實互動關係及經驗工地文化,卻讓我意識到父親的權威是工地生存姿態;與母親訪談中,發現在我的原生家庭及土水文化裡,生理性別的存有本身具有一種上對下的階級標籤,性別與階級密不可分,而母親一輩子的拼鬥都渴望階級翻身。從父母親的經濟拼鬥中,身體被自己工具性使用,身體勞動便成為一種人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我的勞動家庭生存之道。
爬梳原生家庭後,穿越「戰」「它」反映的是我的主體長年包裏於性別階級視框裡。我的性別階級到底是如何被建構而成的?讓我無法接受自己的土水勞動身份外,甚至有厭惡及排斥。此篇論文,回到工地的田野,認回自己土水勞動身份路徑中,同時在辯識自己與階級的關係,並思辯於教育與階級之間的關係,提出教育本身可能是在創造階級的反思。最後,回應於自己,在未來的教育工作道路上,我的教育主體又該如何面對無所不在的階級。
參考文獻 壹、書目資料
Dale, E. (1946). The cone of experience. In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pp. 37-51). New York: Dryden Press. In D. P. Ely & T. Plomp (Eds.), Classic Writings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p. 169 -180).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Dale, E. (1953).What does it mean to communicate? AV Communication Review, 1, 3-5.
Heidegger, M.(1988).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A. Hofstadter,Tran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王增勇(2005)導讀。於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蔡崇禮(2002)。臺灣地區建築業轉型暨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以東岩建設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貳、網路資料
台北孔廟雅樂舞研習(2009年2月25日)。天空部落。取自http://chun918.tian.yam.com/posts/19681646
詔安客(2015年11月8日)。世界客報。取自
http://john380920.blogspot.tw/2015/11/blog-post.html
堂號,西河堂(2005)。奇摩知識。取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214000014KK075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3264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64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蓓<br>王增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慧姿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ang, Hui-Tz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楊慧姿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 Hui-Tzu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Aug-2017 10:08: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0-Aug-2017 10:08: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Aug-2017 10:08: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264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8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64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這是一篇以土水工頭的長女身份出場,整理身體勞動經驗建構而成的自我敘說論文。論文開端以「戰」「它」斷裂感揭開序曲,起初,描繪身體經驗中的痛苦感受,事件的一一還原,細緻進入脈落梳理,協助自己情緒上的懸置,對於「戰」「它」重新詮釋,推進自己從平面化單一的身體感受,進到一種立體性的差異理解,看見人在經驗身體痛苦的處境裡,跳脫個人問題歸因的視框,發現人的處境是包裏於社會性角色及當代政治歷史脈落裡,藉此,決定返回土水原生家庭,訪談工頭父親及小工母親,從理解父母親的土水勞動身份開始。
訪談父母及家人,是整篇論文推進的重要關鍵,尤其進到父親土水的現場,更是認回自己的勞動階級身份。與父親訪談工作期間,深刻的經驗到自己對父權的恐懼,為了推進論文前進,不顧恐懼的存在,跟進父親進到土水工地現場,與父親在工地真實互動關係及經驗工地文化,卻讓我意識到父親的權威是工地生存姿態;與母親訪談中,發現在我的原生家庭及土水文化裡,生理性別的存有本身具有一種上對下的階級標籤,性別與階級密不可分,而母親一輩子的拼鬥都渴望階級翻身。從父母親的經濟拼鬥中,身體被自己工具性使用,身體勞動便成為一種人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我的勞動家庭生存之道。
爬梳原生家庭後,穿越「戰」「它」反映的是我的主體長年包裏於性別階級視框裡。我的性別階級到底是如何被建構而成的?讓我無法接受自己的土水勞動身份外,甚至有厭惡及排斥。此篇論文,回到工地的田野,認回自己土水勞動身份路徑中,同時在辯識自己與階級的關係,並思辯於教育與階級之間的關係,提出教育本身可能是在創造階級的反思。最後,回應於自己,在未來的教育工作道路上,我的教育主體又該如何面對無所不在的階級。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序曲 3
「戰」「它」片頭曲 3
「戰」 「它」 引爆史 4
第一章 身體之戰 8
第一節 八年前,「病」的生成— < 我沒有病 > 8
第二節 八年來,「病」的處置— < 控制與逃離> 11
第三節 八年後,「病」的真相— < 失敗?無能? > 14
第二章 權威之戰 26
第一節 我,非「要」不可 27
第二節 我,非「要」不可 33
第三節 「要」,愉悅性V.S爆裂性 42
第三章 與知識和解 49
第一節 遠離 讀,寫 51
第二節 國立研究所「空虛感」 54
第三節 讀,寫 召喚 57
第四章 「戰」「它」再詮釋 64
第一節「它」─身體求生存 64
第二節「戰」─階級視框的位移 68
第五章 「爆」「躁」家庭 73
第一節 搬家是「出口」 73
第二節 性別—主宰家庭角色及功能 78
第六章 身體勞動為生的家庭 87
第一節 媽媽,「單打獨鬥」 87
第二節 爸爸,「群體共生」 103
第三節 土水工地真槍實彈 118
第七章 身體穿越性別階級 130
第一節 「身體」經驗之自我敘說 132
第二節 穿越性別階級 135
參考文獻 139
zh_TW
dc.format.extent 209585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64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土水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長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勞動經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敘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階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ement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ldest daught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hysical labor experi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rrativ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uthor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end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las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bjectivityen_US
dc.title (題名) 土水工頭長女的越界行動─用身體穿越性別與階級的自我敘說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ransatlantic Action of the eldest daughter of the Cementer – Use body through Gender and Class of Narra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書目資料
Dale, E. (1946). The cone of experience. In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pp. 37-51). New York: Dryden Press. In D. P. Ely & T. Plomp (Eds.), Classic Writings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p. 169 -180).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Dale, E. (1953).What does it mean to communicate? AV Communication Review, 1, 3-5.
Heidegger, M.(1988).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A. Hofstadter,Tran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王增勇(2005)導讀。於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蔡崇禮(2002)。臺灣地區建築業轉型暨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以東岩建設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貳、網路資料
台北孔廟雅樂舞研習(2009年2月25日)。天空部落。取自http://chun918.tian.yam.com/posts/19681646
詔安客(2015年11月8日)。世界客報。取自
http://john380920.blogspot.tw/2015/11/blog-post.html
堂號,西河堂(2005)。奇摩知識。取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214000014KK0751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