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共內戰時期《華商報》的宣傳分析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business newspaper on Chinese Civil War
作者 陳書儀
Chen, Shu Yi
貢獻者 林桶法
陳書儀
Chen, Shu Yi
關鍵詞 國共內戰
華商報
宣傳分析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31-Aug-2017 12:13:31 (UTC+8)
摘要 自抗戰時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動日益活絡,隨著1941年皖南事變的爆發,香港的地位日益重要,加以許多中共的文化人士陸續抵港,《華商報》在此形勢下應運而生。國共內戰時期,由於英國政府徘徊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兩種勢力之間,中共藉此取得夾縫生存的空間,延續在抗戰階段所累積的基礎,順利建立起重要的宣傳領導機關,《華商報》得以順利復刊,並成為中共在香港代表性的宣傳報紙,更成為國共內戰時期,中共在香港文化陣地爭奪中不可忽視的宣傳刊物。
在《華商報》的宣傳策略上,中共善於透過對比的方式,塑造中共為和平的維護者,並抨擊國民黨為擴大內戰的元凶,同時也透過抨擊國民黨政府箝制新聞自由、強化報導國民黨特務橫行的恐怖統治、擴大報導國民黨政治迫害事件為例,加深閱報者者對於中共的「民主想像」。而國民黨因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加以四大家族對中國經濟的危害,導致嚴重的「蔣朝危機」,凸顯國民黨統治上的失敗,相較於中共統治下生產躍增、人口成長、物價穩定的情形,《華商報》試圖激起人民對中共統治下未來遠景的美好想像。
在對美國形象的宣傳塑造,主要以1946年6月30日第二次停戰命令結束為分期點,由於中共希望透過馬歇爾的調停,一來爭取中共在軍事準備上的時間,二來希望透過聯合政府的方式,讓中共得以分享政治權力,因此在宣傳上仍強調馬歇爾「和平大使」的身分,強調馬歇爾將帶來中國和平與繁榮的未來,同時對於馬歇爾促成國共停戰協定、政協決議以及整軍方案的貢獻給予正面評價,然而隨著國共之間的衝突逐漸無法以「政治方式」尋求解決,《華商報》對於美國的宣傳攻擊日益猛烈,在宣傳中質疑美國在調停中的中立性,並抨擊美國一面進行調停但卻又給予國民黨經濟或政治支持的「兩面手法」,不斷的透過對華援助替中國戰火火上澆油,無疑是「搧風點火」者,而《中美商約》的簽訂更被嗤之以鼻為新「二十一條」,最後以擴大報導「沈崇案」為例,分析《華商報》如何強調美軍的負面形象以及對中國嚴重的內政干涉,來激起讀報者對美國政府與軍隊的厭惡,從而要求美軍自中國撤退。
《華商報》作為中共在香港的代表刊物,成功的將中共高層的宣傳指示,執行的淋漓盡致,並能適時的透過字字珠璣的社論、副刊報導,靈活的將中共旨意形成一種影響人心的輿論,是中共之所以能在國共內戰中贏得廣大民心的關鍵。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報紙:
1.《華商報》,1946-1949年。
2.《中央日報》(重慶版),1945-1947年。
3.《新華日報》,1945-1947。

二、史料: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逢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6-1947年)》,第16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4.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8年)》,第17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編,《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1年6月第2版。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1948年1月-1949年9月)》,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0.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81年第2版。
11.中央檔案館、廣東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文件匯集》,1986年。
12.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件匯集 1947.5-1949.3》,1989年9月。
13.《抗議美軍駐華暴行運動》,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硏究室编,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 南方日報、廣東《華商報》史學會合編,《華商報史話》,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15. 南方日報社、廣東《華商報》史學會合編,《白首記者話華商─香港〈華商報〉創刊四十五周年紀念文集1941-1986》,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次印刷。
16.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三),戰後中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發行,1981年。
17. 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六卷上冊,1978年。

三、專書:
1. 鍾紫主編,《香港報業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2. 李谷城,《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
版。
3. 陸恭蕙,《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4. 陳敦德,《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初版。
5. 余繩武、劉蜀永,《20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再版。
6.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香港與中國革命》,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7. 袁小倫,《戰後初期中共與香港進步文化》,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8. 中共中央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第1版。
9. 陳敬堂,《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從西安事變到新中國的成立》。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7月初版。
10. 李谷城,《香港報業百年滄桑》。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11. 廖承志傳記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2. 夏衍,《懶尋舊夢錄(增訂本)》,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月。
13. 茆貴鳴,《喬冠華傳─從清華才子到外交部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4.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回憶饒彰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
15.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回憶方方》,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6年。
16.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臺北市:永業出版社,1993年。
17.方鵬程,《戰爭傳播:一個「傳播者」取向的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紅螞蟻圖書經銷,2007年5月。
18. 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增修版),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
19.金堯如,《中共香港政策秘聞實錄:金堯如五十年香江憶往》,香港:田園書店,1998年。
20.劉智鵬,《香港達德學院─中國知識份子的追求與命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21.亞歷山大‧葛量洪著,曾景安譯,趙左榮編,《葛量洪回憶錄》,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48年9月。
22.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臺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四、學位論文:
1.鄒建輝,〈《華商報》研究〉,廣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侯桂新,〈從香港想像中國—香港南來作家研究(1937-1949)〉,香港:嶺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3.張韶芳,〈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4.吳依鄉,〈國共內戰前期中共對第三黨派宣傳策略之分析-以《新華日報》為中心之探討(1945.12-1947.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5. 劉羿潁,〈《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6.韓志明,〈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7.王永恆,〈媒體的力量—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及其影響〉,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5月。
8.林珮綺,〈宋慶齡與國共關係之研究(1926-194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五、期刊
1. 康滿堂,〈解放戰爭時期香港《華商報》的歷史地位和特點〉,《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頁68-72。
2. 張虎,〈中共在香港的活動(1945-1949)〉,《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4期,民國81年4月。
3. 袁小倫,〈戰後初期中共利用香港的策略運作〉,《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頁121-148。
4. 呂芳上,〈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1942-1945 〉,《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 89 年,頁501-532。
5. 蔚建民,〈抗戰初期的廖承志與香港《華商報》〉,《中國記者》,第8期,2005年8月,頁35。
6. 金炳亮,〈1949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及影響下的香港出版活動〉,《嶺南文史》,1994年1期,頁44-45。
7. 華嘉,〈憶記香港《華商報》及其副刊〉,《新文學史料》,第1期,1986年2月,頁142-152。
8.柳慶仁,〈香港以特殊地位做著特殊貢獻〉,《蘭友世界》,第7期,1997年7月,頁14-15。
9.張仁善,〈1949年前後中共的新聞政策及歷史效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5期,2001年6月,頁130-135。
10. 袁小倫,〈方方擴展黨在香港文化宣傳陣地的功績〉,《黨史研究與教學》,1994年第5期,頁44-49。
11.王仿子,〈1937-1949年的香港出版業(上)(下)〉,《出版科學》,2000年第3期,頁37-45。
12.蔣永敬,〈戰後國共國共和談—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12年12月,頁115-155。
13.賴祥蔚,〈國共政權控制報紙的政治經濟比較〉,新聞學研究第73期,2002年10月,頁133-165。
14.徐寧,〈解放戰爭中報紙輿論戰的巧妙運用—以平津戰役為例〉,《中國紀念館研究》2015年第1輯,頁220-22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0153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3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桶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書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Shu 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書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Shu Yien_US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Aug-2017 12:13:31 (UTC+8)-
dc.date.available 31-Aug-2017 12:13: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Aug-2017 12:13: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301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3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3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抗戰時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動日益活絡,隨著1941年皖南事變的爆發,香港的地位日益重要,加以許多中共的文化人士陸續抵港,《華商報》在此形勢下應運而生。國共內戰時期,由於英國政府徘徊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兩種勢力之間,中共藉此取得夾縫生存的空間,延續在抗戰階段所累積的基礎,順利建立起重要的宣傳領導機關,《華商報》得以順利復刊,並成為中共在香港代表性的宣傳報紙,更成為國共內戰時期,中共在香港文化陣地爭奪中不可忽視的宣傳刊物。
在《華商報》的宣傳策略上,中共善於透過對比的方式,塑造中共為和平的維護者,並抨擊國民黨為擴大內戰的元凶,同時也透過抨擊國民黨政府箝制新聞自由、強化報導國民黨特務橫行的恐怖統治、擴大報導國民黨政治迫害事件為例,加深閱報者者對於中共的「民主想像」。而國民黨因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加以四大家族對中國經濟的危害,導致嚴重的「蔣朝危機」,凸顯國民黨統治上的失敗,相較於中共統治下生產躍增、人口成長、物價穩定的情形,《華商報》試圖激起人民對中共統治下未來遠景的美好想像。
在對美國形象的宣傳塑造,主要以1946年6月30日第二次停戰命令結束為分期點,由於中共希望透過馬歇爾的調停,一來爭取中共在軍事準備上的時間,二來希望透過聯合政府的方式,讓中共得以分享政治權力,因此在宣傳上仍強調馬歇爾「和平大使」的身分,強調馬歇爾將帶來中國和平與繁榮的未來,同時對於馬歇爾促成國共停戰協定、政協決議以及整軍方案的貢獻給予正面評價,然而隨著國共之間的衝突逐漸無法以「政治方式」尋求解決,《華商報》對於美國的宣傳攻擊日益猛烈,在宣傳中質疑美國在調停中的中立性,並抨擊美國一面進行調停但卻又給予國民黨經濟或政治支持的「兩面手法」,不斷的透過對華援助替中國戰火火上澆油,無疑是「搧風點火」者,而《中美商約》的簽訂更被嗤之以鼻為新「二十一條」,最後以擴大報導「沈崇案」為例,分析《華商報》如何強調美軍的負面形象以及對中國嚴重的內政干涉,來激起讀報者對美國政府與軍隊的厭惡,從而要求美軍自中國撤退。
《華商報》作為中共在香港的代表刊物,成功的將中共高層的宣傳指示,執行的淋漓盡致,並能適時的透過字字珠璣的社論、副刊報導,靈活的將中共旨意形成一種影響人心的輿論,是中共之所以能在國共內戰中贏得廣大民心的關鍵。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中共在香港宣傳陣地的建立 ……………………………………………14
第一節 抗戰期間中共在香港宣傳陣地的經營…………………………………14
第二節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在香港宣傳陣地的經營……………………………19
第三章 誕生於香港的時代性產物─《華商報》…………………………………26
第一節 抗戰期間的《華商報》…………………………………………………26
第二節 國共內戰時時期的《華商報》……………………………………………33
第四章 《華商報》中對「國民黨」與「共產黨」形象塑造的宣傳分析………54
第一節 「和平的維護者」與「內戰的擴大者」…………………………………54
第二節 「民主的擁護者」與「獨裁的實踐者」…………………………………63
第三節 「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國統區的水深火熱」………………………76
第五章 《華商報》中對「美國」形象塑造的宣傳分析…………………………82
第一節 第二次停戰令(1946.6.30)前美國的形象塑造 …………………………84
第一節 第二次停戰令(1946.6.30)後美國的形象塑造 …………………………91
第六章 結論………………………………………………………………………108
參考書目……………………………………………………………………………11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301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共內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商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宣傳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國共內戰時期《華商報》的宣傳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business newspaper on Chinese Civil Wa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報紙:
1.《華商報》,1946-1949年。
2.《中央日報》(重慶版),1945-1947年。
3.《新華日報》,1945-1947。

二、史料: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逢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6-1947年)》,第16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4.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8年)》,第17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編,《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1年6月第2版。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1948年1月-1949年9月)》,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0.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81年第2版。
11.中央檔案館、廣東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文件匯集》,1986年。
12.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件匯集 1947.5-1949.3》,1989年9月。
13.《抗議美軍駐華暴行運動》,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硏究室编,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 南方日報、廣東《華商報》史學會合編,《華商報史話》,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15. 南方日報社、廣東《華商報》史學會合編,《白首記者話華商─香港〈華商報〉創刊四十五周年紀念文集1941-1986》,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次印刷。
16.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三),戰後中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發行,1981年。
17. 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六卷上冊,1978年。

三、專書:
1. 鍾紫主編,《香港報業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2. 李谷城,《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
版。
3. 陸恭蕙,《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4. 陳敦德,《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初版。
5. 余繩武、劉蜀永,《20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再版。
6.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香港與中國革命》,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7. 袁小倫,《戰後初期中共與香港進步文化》,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8. 中共中央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文化工作》,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第1版。
9. 陳敬堂,《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從西安事變到新中國的成立》。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7月初版。
10. 李谷城,《香港報業百年滄桑》。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11. 廖承志傳記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2. 夏衍,《懶尋舊夢錄(增訂本)》,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月。
13. 茆貴鳴,《喬冠華傳─從清華才子到外交部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4.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回憶饒彰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
15.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回憶方方》,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6年。
16.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臺北市:永業出版社,1993年。
17.方鵬程,《戰爭傳播:一個「傳播者」取向的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紅螞蟻圖書經銷,2007年5月。
18. 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增修版),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
19.金堯如,《中共香港政策秘聞實錄:金堯如五十年香江憶往》,香港:田園書店,1998年。
20.劉智鵬,《香港達德學院─中國知識份子的追求與命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21.亞歷山大‧葛量洪著,曾景安譯,趙左榮編,《葛量洪回憶錄》,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48年9月。
22.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臺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四、學位論文:
1.鄒建輝,〈《華商報》研究〉,廣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侯桂新,〈從香港想像中國—香港南來作家研究(1937-1949)〉,香港:嶺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3.張韶芳,〈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4.吳依鄉,〈國共內戰前期中共對第三黨派宣傳策略之分析-以《新華日報》為中心之探討(1945.12-1947.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5. 劉羿潁,〈《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6.韓志明,〈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7.王永恆,〈媒體的力量—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及其影響〉,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5月。
8.林珮綺,〈宋慶齡與國共關係之研究(1926-194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五、期刊
1. 康滿堂,〈解放戰爭時期香港《華商報》的歷史地位和特點〉,《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頁68-72。
2. 張虎,〈中共在香港的活動(1945-1949)〉,《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4期,民國81年4月。
3. 袁小倫,〈戰後初期中共利用香港的策略運作〉,《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頁121-148。
4. 呂芳上,〈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問題的交涉,1942-1945 〉,《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 89 年,頁501-532。
5. 蔚建民,〈抗戰初期的廖承志與香港《華商報》〉,《中國記者》,第8期,2005年8月,頁35。
6. 金炳亮,〈1949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及影響下的香港出版活動〉,《嶺南文史》,1994年1期,頁44-45。
7. 華嘉,〈憶記香港《華商報》及其副刊〉,《新文學史料》,第1期,1986年2月,頁142-152。
8.柳慶仁,〈香港以特殊地位做著特殊貢獻〉,《蘭友世界》,第7期,1997年7月,頁14-15。
9.張仁善,〈1949年前後中共的新聞政策及歷史效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5期,2001年6月,頁130-135。
10. 袁小倫,〈方方擴展黨在香港文化宣傳陣地的功績〉,《黨史研究與教學》,1994年第5期,頁44-49。
11.王仿子,〈1937-1949年的香港出版業(上)(下)〉,《出版科學》,2000年第3期,頁37-45。
12.蔣永敬,〈戰後國共國共和談—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12年12月,頁115-155。
13.賴祥蔚,〈國共政權控制報紙的政治經濟比較〉,新聞學研究第73期,2002年10月,頁133-165。
14.徐寧,〈解放戰爭中報紙輿論戰的巧妙運用—以平津戰役為例〉,《中國紀念館研究》2015年第1輯,頁220-22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