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李賀近體詩韻律風格研究
The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Li He`s Regulated Verse
作者 韋凌詠
貢獻者 竺家寧
韋凌詠
關鍵詞 李賀
近體詩
語言風格
韻律風格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Mar-2018 11:47:56 (UTC+8)
摘要 李賀詩風以「奇詭穠麗」著稱,以其在語言的改造、意象的連結、意境的創造上都展現 了高度的藝術技巧。歷來的研究也多聚焦在這些層面上,對於李賀的韻律表現少有著墨;關 於李賀樂府、古詩的研究甚多,近體詩卻常被忽略。李賀近體詩數量不多,然其韻律層次豐 富綿密,聲音表現平衡和美,李賀在近體韻律上亦苦心雕琢,自成風采。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 第二到五章分別就頭韻、韻母、聲調及聲音重複四個層面描述、分析並詮釋李賀的韻律表現;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研究成果,並綜合聲、韻、調的韻律,立體呈現李賀詩歌的朗誦效果, 最後提出研究檢討與展望。李賀的韻律特色歸結如下:
頭韻的部分,李賀善用頭韻縱向地連串句子,使句與句之間出現交疊連綿的呼應音效, 筆者稱之為連環相諧。連環相諧所呈現的音韻表現是整體性的,是連繫句與句、聯與聯的網 狀韻律,使得詩歌的音韻結構更為緊密,更具節奏感,更具音樂性。其次,李賀頭韻以舌根 音相諧為主要的旋律,雖說目前研究的唐、宋詩人的頭韻皆以舌根音為主,然而在李賀刻意 的編排下,舌根音在頭韻中佔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韻母的部分討論了用韻情形、句中韻及韻尾韻律,李賀韻部通押情形與《廣韻》有所出 入,此應為語音流變及方音所致,並非如前人所說的「用古韻」。李賀慣用響亮的韻部押韻, 如「東、冬、鍾、江」與「歌、戈、麻、佳」,與楊文雄提出的古體「選韻務求沉啞」大相 逕庭,蓋楊氏以聲情論用韻,以李賀坎坷故用韻沉啞,實則李賀用韻響亮的亦有幽憤之作, 故以聲情論韻是相當不妥的。其次,李賀五言近體超過一半以上首句入韻,不同於王力提出 的「五言詩以不入韻為正例」,尤其是五律,超過六成的比例。五言詩首句入韻,一方面使 押韻的節奏更為緊湊,一方面也使十 一韻的節奏變得更活潑。在句中韻的部分,李賀多用 音值相近(同)聲調不同的韻母,做一句中橫向的呼應,五、七言詩皆以一句兩個音節呼應 為主,然而七言詩有一句兩組的句中韻,且兩組在音效上呈現對比。韻尾韻律的部分,韻尾 多在重要音節上形成相諧,以響亮的陽聲韻為主,且多安排入聲韻調音,形成鼻音綿長與塞 音促止的對比交錯音效。
聲調部分,李賀多有出句句腳連續同聲調的情形,這些連續同聲調的句腳與詩歌的意義 段落多可相合。可見這是李賀刻意的安排,使聲音與詩意形成緊密的呼應。再者,入聲的運 用上,單一詩句中入聲多安排於中間音節,形成「長—短—長」的交錯迴環韻律的。一首詩 中,在首 或末 隔句安排入聲,形成句首或句末長短交錯的結構韻律。此外,還有一種特 殊的結構韻律,即在三句中,以層遞的方式安置入聲的位置,使三句入聲前後的長音個數呈 現遞增或遞減的韻律表現,筆者稱之為層遞韻律。
聲音重複的探討分為疊 、雙聲與疊韻,其中雙聲表現最為突出,且多為合成詞,可知 李賀不僅「使用」雙聲,更是「創造」雙聲。另外還有很多相鄰兩 的雙聲現象,這是利用 雙聲的重複音效,連綴了兩個音組,形成頂真連綴的韻律。疊 、疊韻則多出現在韻腳上, 使得韻的音響在預期的規律中提前出現,讓整齊的近體句式產生長短句的節奏。李賀重複音 響的詩例不多,對應形式極為豐富,說明了李賀安排重複音響的技巧是相當純熟多元的。
李賀詩韻律手法多元,呼應綿密,音調和美,如此的聲音表現並非信手走筆,自然天成, 乃是詩人精心錘鍊,將層層的韻律巧妙地交疊築構而成,展現出的高度藝術技巧。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依時代先後排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許慎撰,〔南朝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7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書局,1998年。
〔唐〕張參:《五經文字》,《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經解類》第七七冊,臺北:世界出版社,1986年。
〔梁〕顧野王撰:《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遼〕釋行均:《龍龕手鑒》,《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經部》39,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76年。
〔金〕韓孝彥,韓道昭撰《四聲篇海》,《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語大詞典編撰委員會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年。
陳新雄等編著:《語言學辭典》增訂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初版,2005年增訂。

二、李賀詩集版本及注本(依時代先後排序)

宣城本《李賀歌詩編》,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另有影本於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宋蜀本《李長吉文集》,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今有影本收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蒙古本趙衍刻本《歌詩編》,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今有影本收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明毛晉汲古閣據鮑欽止手定本校刊《李長吉歌詩編》,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清述古堂影南宋「臨安府棚前北睦親坊南陳宅經籍鋪」本《歌詩編》,原書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今有北京聯合出版社2016年影印述古堂本出版的《歌詩編》。
元代建安刻本《唐李長吉歌詩》(吳正子《箋註》本),原書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唐〕李賀撰,〔明〕曾益等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唐〕李賀撰,〔清〕吳汝綸評注:《李長吉詩評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唐〕李賀撰,〔清〕陳本禮箋注:《唐李賀協律鉤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唐〕李賀撰, 葉怱奇疏注:《李賀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唐〕李賀撰,陳弘治校釋:《李長吉歌詩校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會,1969 年。
〔唐〕李賀撰,劉衍注:《李賀詩校箋證異》,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唐〕李賀撰,王友勝、李德輝校注:《李賀集》,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唐〕李賀撰,吳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三、文獻資料(依時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劉安等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漢〕劉熙撰:《叢書集成簡編・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987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何超撰:《晉書音義》,楊家駱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皎然著,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19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正生書局,1972年。
〔明〕毛晉撰,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顧炎武撰,留永翔校點:《音學五書韻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江永:《音學辨微》,《叢書集成續編》第 20 冊,上海:上海書局,1994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戴東原集》卷四〈轉語二十章序〉,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清〕董文煥:《聲調四譜》,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四、現代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 : 中華書局,1976年初版,1999年再版。
王力:《漢語音韻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力:《詩詞格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9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一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王禮錫:《李長吉評傳》,出版地不詳 : 神州國光社,1930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與溫庭筠》,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 年。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朱子輝:《唐詩語言學批評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朱曉農:《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 : 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 聯經出版社,2007年。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 年。
何成邦,《陸機詩歌的語言風格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4年。
吳翔林:《英詩格律及自由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李卓藩:《李賀詩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李德輝:《李賀詩歌淵源及影響硏究》,南京 : 鳳凰出版社, 2010年。
林于弘:《初唐前期詩歌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竺士元:《格律詩新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竺師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竺師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 : 臺灣書店,1998年。
竺師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竺師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竺師家寧:《語言風格之旅:文學欣賞的新途徑》,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金開誠,葛兆光:《歷代詩文要籍詳解》,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 : 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文化,2013年。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胡淑娟:《歷代詩評視野下的李賀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 : 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高名凱、石安石主編:《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徐傳武:《李賀論稿》,臺中 : 廣陽譯學出版社,1997年。
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張宗福:《李賀研究》,成都 : 巴蜀書社,2009 年。
張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市 : 麗文文化,1995年。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年。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語言與文學》,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 : 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4年。
郭紹虞:《語文通論》,上海:開明書店,1941年。
郭紹虞:《語文通論續編》,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攷》,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香港:三聯書局,2002年。
程祥徽、黎運漢主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的札記》,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年。
瘂弦主編:《中國語言學論集》,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萬曼:《唐集敘錄》,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葉維廉等:《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硏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7年。
蔣紹愚:《唐詩語言硏究》,北京 : 語文出版社, 2008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漢口 :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用韻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駱寒超、陳玉蘭:《中國詩學(第一部 形式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謝雲飛:《語音學大綱》,臺北:蘭台書局,1974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
羅常培、王均編著:《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蘇旋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蘇維熊:《英詩韻律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S.I.早川著,鄧海珠譯:《語言與人生》,臺北:遠流出版社,1984年5月新一版。
塩見邦彦 (しおみ くにひこ):《唐詩口語の研究;唐詩語言散策》,福岡市 : 中国書店, 1995年。

五、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平仄新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7本1分 ,1975年12月1日,頁1-15。
于根元:〈漢語現代風格學的建築——讀四部有關的新著〉,《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1992年,頁80-88。
王力:〈略論語言形式美〉,載於胡裕樹等編:《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頁510-530。
王松木:〈從語言學角度析論李賀詩歌「瑰麗奇詭」的風格〉,《文藻學報》第15期,2001年,頁161-176。
尤振中:〈李賀集版本考(初稿)〉,《江蘇師院學報》第3期,1979年,頁69-88。
亓婷婷:〈詩歌與音樂——李賀「李憑箜篌引」析論〉,《國文天地》第18卷第3期,2002 年9月,頁41-44。
申丹:〈文學文體學的分析模式及其面臨的挑戰〉,《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1994年,頁7-13。
沈建民:〈《廣韻》各聲類字的一個統計分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0年6月,頁47-51。
祁志祥:〈雙聲、疊韻審美運用的歷史嬗變〉,《當代修辭學》第2期,1992年,頁43-44。
金周生:〈「車」字異讀考—以唐詩用韻為觀察中心〉,《輔仁國文學報》第28期,2009年4月,頁117-133。
林素珍:〈《廣韻》又音探源〉,《中華學苑》第9期,1972年3月,頁39-98。
竺師家寧:〈岑參白雪歌的韻律風格〉,《中國語文》第436期,1993年10月,頁28-31。
竺師家寧:〈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華文世界》第74期,1994年12月,頁32-36。
竺師家寧:〈《詩經》語言的音韻風格〉,《聲韻論叢》第5期,1996年9月,頁37-58。
竺師家寧:〈從聲韻學賞析杜甫詩的韻律〉,《聲韻論叢》第17期,2012年8月,頁31-53。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上) 〉,《中外文學》第18卷第2期,1989年,頁4-34。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下) 〉,《中外文學》第18卷第3期,1989年,頁32-46。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6月,頁117-166。
耿志堅:〈中唐詩人用韻考〉,《聲韻論叢》第3期,1991年5月,頁65-83。
張世祿:〈漢語語音發展的規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1980年,頁1-7。
張劍:〈20世紀李賀研究述論〉,《文學遺產》第6期,2002年,頁119-131。
張劍:〈李賀版本校勘瑣議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第1期,2000年,頁54-57。
郭娟玉:〈李賀詩韻與詞韻〉,《大陸雜誌》第95卷第1期,1997年7月,頁13-40。
裘樟松:〈李賀反格律辨?——駁李賀詩研究中一種「定論」〉,《浙江大學學報》第4卷第 2期,1990年12月,頁145-149。
趙雍:〈《廣韻》與實際收字處音切不一致之又音釋疑〉,《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8輯,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1月,頁219-238。
樓宇敏、裘樟松:〈談李賀近體詩的藝術特色〉,《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0期,2006年1月,頁29-33。
蔣長棟:〈論中國韻文用韻特點〉,《中山人文學報》第11期,2000年10月,頁63-74。
蔡振念:〈王力五言律詩的兩種格式補註〉,《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4月,頁111-136。
蔡振念:〈論唐代樂府詩之律化與入樂〉,《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61-98。
歐麗娟:〈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頁129-158。
謝明輝:〈解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高雄師大學報》第20期,2006年6月,頁39-54。
謝雲飛:〈談詩歌聲調的二元化〉,《中國語文》第440卷,1985年10月,頁17-22。
魏祖欽:〈李賀七言古詩的藝術創新及其詩學史意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48卷第5期,2015年9月,頁97-102。
簡淑慧:〈李賀南園十三首詩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第4期,1989年4月,頁41-45。
E.G. Pulleyblank:‘ The Rhyming Categories of Li Ho (791-817)’,《清華學報》第7卷第1 期,1968年8月,頁1-25。

六、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美心:《劉禹錫七言絕句詩之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史淑琴:《李賀詩歌用韻研究》,中國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朴庸鎮:《從現代語義學看李賀詩歌之語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李一恒:《李賀詩析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李淼:《李賀樂府詩研究》,中國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彥融:《王建宮詞及其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韻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正芬:《孟浩然五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雅惠:《王昌齡七言絕句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曉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洪在玄:《李賀詩文學世界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陳文鐸:《岑參七言邊塞古詩之音韻風格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威遠:《韋應物五言絕句之語言風格學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靜儀:《孟浩然五言律詩音韻風格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穩如:《韓愈古體詩的音韻風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莊茹蘭:《李商隱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淡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靜宜:《李賀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詞彙與句型結構分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楊雪嬰:《李賀詩風格之構成與表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劉文芳:《李商隱七言愛情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若緹:《唐代詩格聲律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黎采綝:《黃庭堅七言律詩音韻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年。
薛文耀:《李賀詩歌修辭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雅慧:《柳永《樂章集》長調之音韻風格——以創調、僻調為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七、電子資源

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dex/1
小學堂,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中華民國教育部,網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韋凌詠zh_TW
dc.creator (作者) 韋凌詠zh_TW
dc.date (日期) 201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18 11:47: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18 11:47: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18 11:47: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7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李賀詩風以「奇詭穠麗」著稱,以其在語言的改造、意象的連結、意境的創造上都展現 了高度的藝術技巧。歷來的研究也多聚焦在這些層面上,對於李賀的韻律表現少有著墨;關 於李賀樂府、古詩的研究甚多,近體詩卻常被忽略。李賀近體詩數量不多,然其韻律層次豐 富綿密,聲音表現平衡和美,李賀在近體韻律上亦苦心雕琢,自成風采。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 第二到五章分別就頭韻、韻母、聲調及聲音重複四個層面描述、分析並詮釋李賀的韻律表現;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研究成果,並綜合聲、韻、調的韻律,立體呈現李賀詩歌的朗誦效果, 最後提出研究檢討與展望。李賀的韻律特色歸結如下:
頭韻的部分,李賀善用頭韻縱向地連串句子,使句與句之間出現交疊連綿的呼應音效, 筆者稱之為連環相諧。連環相諧所呈現的音韻表現是整體性的,是連繫句與句、聯與聯的網 狀韻律,使得詩歌的音韻結構更為緊密,更具節奏感,更具音樂性。其次,李賀頭韻以舌根 音相諧為主要的旋律,雖說目前研究的唐、宋詩人的頭韻皆以舌根音為主,然而在李賀刻意 的編排下,舌根音在頭韻中佔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韻母的部分討論了用韻情形、句中韻及韻尾韻律,李賀韻部通押情形與《廣韻》有所出 入,此應為語音流變及方音所致,並非如前人所說的「用古韻」。李賀慣用響亮的韻部押韻, 如「東、冬、鍾、江」與「歌、戈、麻、佳」,與楊文雄提出的古體「選韻務求沉啞」大相 逕庭,蓋楊氏以聲情論用韻,以李賀坎坷故用韻沉啞,實則李賀用韻響亮的亦有幽憤之作, 故以聲情論韻是相當不妥的。其次,李賀五言近體超過一半以上首句入韻,不同於王力提出 的「五言詩以不入韻為正例」,尤其是五律,超過六成的比例。五言詩首句入韻,一方面使 押韻的節奏更為緊湊,一方面也使十 一韻的節奏變得更活潑。在句中韻的部分,李賀多用 音值相近(同)聲調不同的韻母,做一句中橫向的呼應,五、七言詩皆以一句兩個音節呼應 為主,然而七言詩有一句兩組的句中韻,且兩組在音效上呈現對比。韻尾韻律的部分,韻尾 多在重要音節上形成相諧,以響亮的陽聲韻為主,且多安排入聲韻調音,形成鼻音綿長與塞 音促止的對比交錯音效。
聲調部分,李賀多有出句句腳連續同聲調的情形,這些連續同聲調的句腳與詩歌的意義 段落多可相合。可見這是李賀刻意的安排,使聲音與詩意形成緊密的呼應。再者,入聲的運 用上,單一詩句中入聲多安排於中間音節,形成「長—短—長」的交錯迴環韻律的。一首詩 中,在首 或末 隔句安排入聲,形成句首或句末長短交錯的結構韻律。此外,還有一種特 殊的結構韻律,即在三句中,以層遞的方式安置入聲的位置,使三句入聲前後的長音個數呈 現遞增或遞減的韻律表現,筆者稱之為層遞韻律。
聲音重複的探討分為疊 、雙聲與疊韻,其中雙聲表現最為突出,且多為合成詞,可知 李賀不僅「使用」雙聲,更是「創造」雙聲。另外還有很多相鄰兩 的雙聲現象,這是利用 雙聲的重複音效,連綴了兩個音組,形成頂真連綴的韻律。疊 、疊韻則多出現在韻腳上, 使得韻的音響在預期的規律中提前出現,讓整齊的近體句式產生長短句的節奏。李賀重複音 響的詩例不多,對應形式極為豐富,說明了李賀安排重複音響的技巧是相當純熟多元的。
李賀詩韻律手法多元,呼應綿密,音調和美,如此的聲音表現並非信手走筆,自然天成, 乃是詩人精心錘鍊,將層層的韻律巧妙地交疊築構而成,展現出的高度藝術技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語言風格義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一、李賀研究概況 4
二、語言風格與韻律風格的研究概況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9
一、研究版本與範圍 9
二、研究方法 12
第五節 李賀近體詩異文與字音考訂 13
一、李賀近體詩異文考訂 14
二、李賀近體詩一字多音的考訂 15
第六節 本文組織架構 20
第二章 從頭韻論李賀近體詩的韻律風格 24
第一節 聲母韻律的探討 31
一、唐代詩格對聲母音韻的討論 33
二、頭韻的音韻效果 33
第二節 李賀近體詩聲母的整體表現 33
一、中古聲母系統 35
二、聲母相諧的類別 37
三、李賀近體詩中聲母的整體表現 37
第三節 李賀近體詩中單一詩句的頭韻表現 37
一、聲母連續相諧 39
二、聲母不完全連續相諧 39
三、聲母間隔相諧 40
第四節 李賀近體詩中兩句的頭韻表現 40
一、兩句首尾聲母相同頂真的相諧 41
二、兩句一處聲母相同相諧 42
三、兩句兩處聲母相諧 42
四、兩句三處聲母相諧 42
五、兩句四處聲母相諧 44
第五節 李賀近體詩中連環相諧的頭韻表現 47
一、三句聲母連環相諧 47
二、四句聲母連環相諧 48
三、五句聲母連環相諧 49
四、六句聲母連環相諧 50
五、七句聲母連環相諧 51
六、綜合討論 52
第六節 小結 53
一、李賀近體詩整體聲母的音響效果 53
二、頭韻的聲類表現 55
三、頭韻的形式表現 56
四、關於舌根音與見母字頭韻的討論 66
第三章 從韻母論李賀近體詩的韻律風格 75
第一節 韻母韻律的探討 79
一、唐代詩格對韻母韻律的討論 81
二、韻母韻律的探討方向 82
第二節 李賀近體詩的用韻表現 83
一、李賀近體詩韻目合用情形 84
二、李賀近體詩的用韻偏好 84
三、李賀近體詩的押韻體例 84
第三節 李賀近體詩句中韻的韻律表現 85
一、句中韻的檢視原則 86
二、五言詩句中韻的表現 86
三、七言詩句中韻的表現 86
第四節 李賀近體詩韻尾的韻律表現 86
一、李賀近體詩韻尾的整體表現 87
二、單一詩句的韻尾韻律表現 87
三、整首詩中同音節韻尾相諧的韻律表現 88
四、整首詩中每句的首字、末字韻尾交錯的韻律表現 88
第五節 小結 92
一、李賀近體詩的用韻表現 92
二、李賀近體詩句中韻的韻律表現 92
三、李賀近體詩韻尾的韻律表現 94
第四章 從聲調論李賀近體詩的韻律風格 96
第一節 唐人詩格對聲調韻律的探討 97
一、文病中對聲調的探討 103
二、元兢《詩腦髓》對聲調韻律的建構 104
三、李賀聲調韻律的探討角度 104
第二節 李賀近體詩聲調遞用的韻律表現 106
一、李賀近體詩單一詩句的四聲配置 107
二、李賀律詩出句句腳的聲調安排 108
第三節 李賀近體詩入聲的運用形成的節奏形態 109
一、五言單一詩句的入聲表現 112
二、七言單一詩句的入聲表現 119
三、一首詩中入聲的結構韻律 120
第四節 小結 124
一、聲調遞用的韻律表現 125
二、入聲韻律的節奏形態 126
第五章 李賀近體詩聲音重複的韻律表現 127
第一節 唐人詩格對聲音重複的韻律討論 128
一、文病對聲音重複韻律的討論 128
二、用韻對聲音重複韻律的討論 128
三、對偶對聲音重複韻律的討論 134
第二節 李賀近體詩同字重複的韻律表現 137
一、單一詩句中出現同字重複 137
二、兩句間出現同字重複 150
第三節 部分音素重複的韻律表現 151
一、雙聲的韻律表現 156
二、疊韻的韻律表現 157
三、部分音素重複的對應表現 157
第四節 小結 157
一、雙聲韻律的突出表現 159
二、疊字、疊韻的韻律特色 160
三、重複音響的多元對應 162
第六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李賀近體詩的韻律表現 163
一、頭韻的韻律表現 164
二、韻母的韻律表現 165
三、聲調的韻律表現 166
四、聲音重複的韻律表現 167
第二節 李賀近體詩的朗誦效果 168
第三節 本文檢討與研究展望 168
參考文獻 172
〈附錄〉 李賀近體詩擬音表 173
zh_TW
dc.format.extent 181063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近體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語言風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韻律風格zh_TW
dc.title (題名) 李賀近體詩韻律風格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Li He`s Regulated Vers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依時代先後排序)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許慎撰,〔南朝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7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書局,1998年。
〔唐〕張參:《五經文字》,《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經解類》第七七冊,臺北:世界出版社,1986年。
〔梁〕顧野王撰:《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遼〕釋行均:《龍龕手鑒》,《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經部》39,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76年。
〔金〕韓孝彥,韓道昭撰《四聲篇海》,《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語大詞典編撰委員會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年。
陳新雄等編著:《語言學辭典》增訂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初版,2005年增訂。

二、李賀詩集版本及注本(依時代先後排序)

宣城本《李賀歌詩編》,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另有影本於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宋蜀本《李長吉文集》,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今有影本收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蒙古本趙衍刻本《歌詩編》,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今有影本收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明毛晉汲古閣據鮑欽止手定本校刊《李長吉歌詩編》,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清述古堂影南宋「臨安府棚前北睦親坊南陳宅經籍鋪」本《歌詩編》,原書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今有北京聯合出版社2016年影印述古堂本出版的《歌詩編》。
元代建安刻本《唐李長吉歌詩》(吳正子《箋註》本),原書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
〔唐〕李賀撰,〔明〕曾益等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唐〕李賀撰,〔清〕吳汝綸評注:《李長吉詩評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唐〕李賀撰,〔清〕陳本禮箋注:《唐李賀協律鉤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唐〕李賀撰, 葉怱奇疏注:《李賀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唐〕李賀撰,陳弘治校釋:《李長吉歌詩校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會,1969 年。
〔唐〕李賀撰,劉衍注:《李賀詩校箋證異》,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唐〕李賀撰,王友勝、李德輝校注:《李賀集》,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唐〕李賀撰,吳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三、文獻資料(依時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劉安等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漢〕劉熙撰:《叢書集成簡編・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987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何超撰:《晉書音義》,楊家駱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皎然著,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19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正生書局,1972年。
〔明〕毛晉撰,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顧炎武撰,留永翔校點:《音學五書韻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江永:《音學辨微》,《叢書集成續編》第 20 冊,上海:上海書局,1994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戴東原集》卷四〈轉語二十章序〉,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清〕董文煥:《聲調四譜》,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四、現代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 : 中華書局,1976年初版,1999年再版。
王力:《漢語音韻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王力:《詩詞格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9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一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王禮錫:《李長吉評傳》,出版地不詳 : 神州國光社,1930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與溫庭筠》,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 年。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朱子輝:《唐詩語言學批評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朱曉農:《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 : 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 聯經出版社,2007年。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 年。
何成邦,《陸機詩歌的語言風格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4年。
吳翔林:《英詩格律及自由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李卓藩:《李賀詩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李德輝:《李賀詩歌淵源及影響硏究》,南京 : 鳳凰出版社, 2010年。
林于弘:《初唐前期詩歌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竺士元:《格律詩新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竺師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竺師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 : 臺灣書店,1998年。
竺師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竺師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竺師家寧:《語言風格之旅:文學欣賞的新途徑》,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金開誠,葛兆光:《歷代詩文要籍詳解》,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 : 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文化,2013年。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胡淑娟:《歷代詩評視野下的李賀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高友工、梅祖麟:《唐詩三論 : 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高名凱、石安石主編:《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徐傳武:《李賀論稿》,臺中 : 廣陽譯學出版社,1997年。
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張宗福:《李賀研究》,成都 : 巴蜀書社,2009 年。
張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市 : 麗文文化,1995年。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年。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語言與文學》,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 : 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4年。
郭紹虞:《語文通論》,上海:開明書店,1941年。
郭紹虞:《語文通論續編》,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攷》,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香港:三聯書局,2002年。
程祥徽、黎運漢主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的札記》,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年。
瘂弦主編:《中國語言學論集》,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萬曼:《唐集敘錄》,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葉維廉等:《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硏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7年。
蔣紹愚:《唐詩語言硏究》,北京 : 語文出版社, 2008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漢口 :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用韻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駱寒超、陳玉蘭:《中國詩學(第一部 形式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謝雲飛:《語音學大綱》,臺北:蘭台書局,1974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
羅常培、王均編著:《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蘇旋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蘇維熊:《英詩韻律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S.I.早川著,鄧海珠譯:《語言與人生》,臺北:遠流出版社,1984年5月新一版。
塩見邦彦 (しおみ くにひこ):《唐詩口語の研究;唐詩語言散策》,福岡市 : 中国書店, 1995年。

五、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邦新:〈平仄新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7本1分 ,1975年12月1日,頁1-15。
于根元:〈漢語現代風格學的建築——讀四部有關的新著〉,《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1992年,頁80-88。
王力:〈略論語言形式美〉,載於胡裕樹等編:《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頁510-530。
王松木:〈從語言學角度析論李賀詩歌「瑰麗奇詭」的風格〉,《文藻學報》第15期,2001年,頁161-176。
尤振中:〈李賀集版本考(初稿)〉,《江蘇師院學報》第3期,1979年,頁69-88。
亓婷婷:〈詩歌與音樂——李賀「李憑箜篌引」析論〉,《國文天地》第18卷第3期,2002 年9月,頁41-44。
申丹:〈文學文體學的分析模式及其面臨的挑戰〉,《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1994年,頁7-13。
沈建民:〈《廣韻》各聲類字的一個統計分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0年6月,頁47-51。
祁志祥:〈雙聲、疊韻審美運用的歷史嬗變〉,《當代修辭學》第2期,1992年,頁43-44。
金周生:〈「車」字異讀考—以唐詩用韻為觀察中心〉,《輔仁國文學報》第28期,2009年4月,頁117-133。
林素珍:〈《廣韻》又音探源〉,《中華學苑》第9期,1972年3月,頁39-98。
竺師家寧:〈岑參白雪歌的韻律風格〉,《中國語文》第436期,1993年10月,頁28-31。
竺師家寧:〈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華文世界》第74期,1994年12月,頁32-36。
竺師家寧:〈《詩經》語言的音韻風格〉,《聲韻論叢》第5期,1996年9月,頁37-58。
竺師家寧:〈從聲韻學賞析杜甫詩的韻律〉,《聲韻論叢》第17期,2012年8月,頁31-53。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上) 〉,《中外文學》第18卷第2期,1989年,頁4-34。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下) 〉,《中外文學》第18卷第3期,1989年,頁32-46。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6月,頁117-166。
耿志堅:〈中唐詩人用韻考〉,《聲韻論叢》第3期,1991年5月,頁65-83。
張世祿:〈漢語語音發展的規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1980年,頁1-7。
張劍:〈20世紀李賀研究述論〉,《文學遺產》第6期,2002年,頁119-131。
張劍:〈李賀版本校勘瑣議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第1期,2000年,頁54-57。
郭娟玉:〈李賀詩韻與詞韻〉,《大陸雜誌》第95卷第1期,1997年7月,頁13-40。
裘樟松:〈李賀反格律辨?——駁李賀詩研究中一種「定論」〉,《浙江大學學報》第4卷第 2期,1990年12月,頁145-149。
趙雍:〈《廣韻》與實際收字處音切不一致之又音釋疑〉,《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8輯,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1月,頁219-238。
樓宇敏、裘樟松:〈談李賀近體詩的藝術特色〉,《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0期,2006年1月,頁29-33。
蔣長棟:〈論中國韻文用韻特點〉,《中山人文學報》第11期,2000年10月,頁63-74。
蔡振念:〈王力五言律詩的兩種格式補註〉,《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4月,頁111-136。
蔡振念:〈論唐代樂府詩之律化與入樂〉,《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61-98。
歐麗娟:〈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頁129-158。
謝明輝:〈解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高雄師大學報》第20期,2006年6月,頁39-54。
謝雲飛:〈談詩歌聲調的二元化〉,《中國語文》第440卷,1985年10月,頁17-22。
魏祖欽:〈李賀七言古詩的藝術創新及其詩學史意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48卷第5期,2015年9月,頁97-102。
簡淑慧:〈李賀南園十三首詩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第4期,1989年4月,頁41-45。
E.G. Pulleyblank:‘ The Rhyming Categories of Li Ho (791-817)’,《清華學報》第7卷第1 期,1968年8月,頁1-25。

六、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美心:《劉禹錫七言絕句詩之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史淑琴:《李賀詩歌用韻研究》,中國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朴庸鎮:《從現代語義學看李賀詩歌之語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李一恒:《李賀詩析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李淼:《李賀樂府詩研究》,中國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彥融:《王建宮詞及其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韻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正芬:《孟浩然五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雅惠:《王昌齡七言絕句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曉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洪在玄:《李賀詩文學世界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陳文鐸:《岑參七言邊塞古詩之音韻風格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威遠:《韋應物五言絕句之語言風格學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靜儀:《孟浩然五言律詩音韻風格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穩如:《韓愈古體詩的音韻風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莊茹蘭:《李商隱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淡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靜宜:《李賀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詞彙與句型結構分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楊雪嬰:《李賀詩風格之構成與表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劉文芳:《李商隱七言愛情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若緹:《唐代詩格聲律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黎采綝:《黃庭堅七言律詩音韻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年。
薛文耀:《李賀詩歌修辭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雅慧:《柳永《樂章集》長調之音韻風格——以創調、僻調為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七、電子資源

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dex/1
小學堂,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中華民國教育部,網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