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律的變遷:以唐明律爲核心
作者 朱丹寧
貢獻者 林啟屏
朱丹寧
關鍵詞 秦律
漢律
唐律
明律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7-Aug-2018 17:21:48 (UTC+8)
摘要 秦律、漢律、唐律、明律間有傳承關係。
     一些律被律外法規取代,反映了一些律沒有實效。律之所以沒有實效, 除了定律之後情況變化導致其不足以應對實際之外,也一方面因爲律具有 象徵性,另一方面因爲律的沿襲具有慣性。本朝或創制本不切實際的律以 體現其意識形態,或繼承不敷實用的前代律以彰示其法統認同;繼承前代 律時,有時未能注意情況改變,如作爲某些規定的立法背景的情況已不存 在,無意間繼承了不切實際之律,這顯示了律制的慣性。此處「前代」,既 包括以前的朝代,也包括本朝之內在前的時代。由於律制的慣性和本朝預 期可能相衝突,所以律內法規間也或有矛盾之處。
     而彰示法統認同,又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通過異代律間的實際關係 呈現,第二個層次通過公開敘述異代繼承關係呈現。提及本朝繼承前代, 固然表示其法統認同;異代之律,有時明明有繼承關係,但本朝絕口不提, 這也表達出法統認同。
     本朝律體現本朝意識形態。這既體現於與前代律的不同之處,也體現於 相同之處。然而本朝的法律實踐及後續立法,未必堅持制律時的意識形態。 法律實踐包括司法與法律解釋等。後續立法包括訂律、創設律外法規等。
     律外法規,除隨律之後創設或編定者之外,也有初始即與律平行制定 者。律與律外法規並非總在規範範圍或效力等級上有差異。在形式上,不 同朝代法律繼承時,時有具體規定在律與律外法規之間改變從屬;本朝立 法時,也可在律外法規中設立除了是權宜辦法之外與律並無不同的法規。 在功能上,不能一概而論律外法規中定罪量刑者是律的補充法或取代了律。
     然而定罪量刑的律外法規與律地位不同。律是一代憲典,不可隨意更 動;前者則比較自由。於是律外法規的形式、內容往往變化,致使異代之 間同名律外法規不同實;然而爲彌補律外法規變化所產生的空檔,後代有 時又創設與前代名異而實同的律外法規。
     律在繼承中,一些彼此相關的律條,原本未必同時出現,而是漸次著定 爲律。隨著其數目逐漸增多,而可成編爲一類獨立成篇;經整理歸納,又 有相關的通例性質律條。律的這種漸次出現,可以稱作律的擴散。隨著通 例被歸納出來,另一些律也會由於一些共通點而適用這些通則。這可稱作 律的類化。於是在後世已宛如同類的某些規定,其來源可能很不相同。
     除創設通例律條之外,後代律有時也將前代通例律條散入各條。這或者 出於使法律讀解更容易的目的。以當時語言改變律中語,不用加減準以等 律內比附方式而直言具體罰則也可使法律讀解更容易。提高律的易讀性, 當然也反映本朝意識形態。但譬如散通例入各條、易律內比附爲直言罰則 之類,又容易使得律內各種關係不夠明顯,於是在修正時(包括通過律外規範的形式來實質性地修正)有時顧此失彼。 律的罰則,很明顯取絕對法定刑主義。但律內又有比附等規定使違法行爲的要件及後果看似不確定。設這些規定都與中國固有思想相關。這與各 條用絕對法定刑並不矛盾,而絕對法定刑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比附之類的 適用方式。
     刑制的流變,體現出身分刑與身體刑、勞役刑的分離;一些刑罰的適用 對象與目的也有變化。這些都導致後世人對刑罰性質的判斷不同於古人。
     基於以上律的演變認識,可以揭示現在所見一些秦漢法規的性質及其條 文中一些概念的含義。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及古籍整理(書名筆畫序)
     (一)傳世文獻
     1、律學文獻(文獻名筆畫序)
     王有孚. 一得偶談//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371–600.
     程樹德. 九朝律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大明律直引增註比互條例釋義假如. 嘉靖五年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一.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大明律直解. 서울: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 2001.
     大明律集解附例. 臺北: 學生書局, 1970.
     大明律講解. 서울: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 2001.
     沈之奇. 大清律輯注. 懷效峰、李俊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吉同鈞.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 栗銘徽點校.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7.
     白如珍. 刑名一得. 甲辰年滇南臬署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156.
     刑名總論//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248–262.
     【傳】劉筠. 刑法敘略. 辛卯年六安晁氏學海類編活字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一.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73–86.
     宋刑統校證. 岳純之校證.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黃彰健(編). 明代律例彙編. 臺北: 中研院歷史所, 1979.
     沈家本. 明律目箋.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76.
     潘智. 法家裒集. 嘉靖三十年唐堯臣刻本//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523–652.
     唐樞. 法綴. 嘉靖萬曆間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653–712.
     孫奭. 律音義. 民國上海涵芬樓景刊吳縣潘氏滂熹齋藏宋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一.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87–122.
     王肯堂. 律例箋釋.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四十年刊. 金壇: 王肯堂, 1612.
     萬維翰. 律例圖說正編//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三.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張楷. 律條疏議. 嘉靖二十三年黃巌符驗重刊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二+三.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薛允升. 唐明律合編. 李鳴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劉俊文. 唐律疏議箋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白元峰. 琴堂必讀//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232.
     劉衡. 蜀僚問答//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625–684.
     沈家本. 歷代刑法考. 鄧經元、駢宇騫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譚瑄. 續刑法敘略. 辛卯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01–622.
     王明德. 讀律佩觿. 何勤華、程維榮、張伯元、洪丕謨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雷夢麟. 讀律瑣言. 懷效峰、李俊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2、正史、編年、實錄(朝代序)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 浦衛忠、龔抗雲、胡遂、于振波、陳咏明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春秋榖梁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夏先培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春秋公羊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浦衛忠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史記. 趙生群等修訂.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漢書. 西北大學歷史系標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
     後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
     兩漢紀. 張烈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
     晉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魏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宋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南齊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隋書. 汪紹楹、陰法魯點校, 鄧經元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所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1995.
     宋太宗實錄殘本. 傅增湘校勘. 北京: 中國書店, 1994.
     明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陳鶴. 明紀.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5.
     太祖洪武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
     明英宗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明武宗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3、通制、儀制(作者或輯佚者時代序)
     杜佑. 通典. 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唐六典. 陳仲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王溥. 唐會要. 北京: 中華書局, 1955.
     馬端臨. 文獻通考.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申時行. 明會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宋會要輯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57.
     4、詔令奏議(作者時代序)
     丘濬. 講求律意以定國是疏//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4–19.
     馬文升. 講明律意疏. 萬里十二年孫旬刊皇明疏鈔本//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刑獄.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2005: 31–51.
     黃綰. 論刑獄疏//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刑獄.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雍正硃批諭旨(第七冊).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5、筆記、小說、別集、雜史、雜事、雜考、史評、類書
     (書名筆畫序)
     劉肅. 大唐新語.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許德楠、李鼎霞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李昉. 太平廣記. 汪紹楹校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趙翼. 廿二史劄記. 曹光甫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五種·菰中隨筆. 臺北: 世界書局, 2012.
     羅惇曧. 中日兵事本末// 臺海思慟錄. 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冊府元龜. 周勳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司馬光集. 李文澤、霞紹輝校點.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
     沈家本全集.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0.
     柳開. 河東集//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吳競. 貞觀政要集校. 謝保成集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楊峒. 律服考古錄. 清稿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157–262.
     王世貞. 弇山堂別集. 魏連科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新刻艾先生天祿閣彙編采精遍覽萬寶全書. 日本內閣文庫藏明王氏三槐堂刻本. 建陽: 三槐堂, 16–.
     程大昌. 演繁露續集//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馬其昶. 韓昌黎文集校注. 馬茂元整理. 上海: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6、諸子、字書(書名筆畫序)
     丘濬. 大學衍義補//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 趙伯雄整理, 王文錦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丘濬. 定律令之制. 大學衍義補崇禎刻本. 陳仁錫評//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二.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525–596.
     蔣禮鴻. 商君書錐指.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黎翔鳳. 管子校注. 新編諸子集成. 梁振華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許慎.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9.
     黃暉. 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汪繼培. 潛夫論箋校正. 新編諸子集成. 彭鐸校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 龔抗雲整理, 王文錦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 黃暉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王先謙. 釋名疏證補.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傳】鄭若曾. 籌海圖編. 嘉靖三十年胡維極重校本. 績溪: 胡維極, 1624.
     
     (二)出土文獻(出版年序)
     1、秦簡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雲夢秦簡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陳松長(主編). 岳麓書院藏秦簡(肆).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6.
     2、漢簡
     謝桂華、李均明、 朱國炤.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1.
     張德芳(主編). 居延新簡集釋. 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6.
     3、吐魯番文書
     國家文物局古文物研究室、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二、今人專書或文集(編著者姓氏筆畫序)
     (一)漢文原著
     朱勇(主編). 中國法制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朱振宏. 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10.
     李書吉. 北朝禮制法系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吳傑. 清代「殺一家三人」律、例辨析.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何勤華(主編). 律學考.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何勤華. 中國法學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何勤華. 中國法學史綱.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林咏榮. 中國法制史. 臺北: 林咏榮, 第4 版, 1963.
     林咏榮. 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82.
     徐世虹. 秦律研究.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高珣. 隋朝法制與統一秩序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高敏. 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 鄭州: 大象出版社, 1998.
     高潮、 劉斌. 中國法制古籍目錄學.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3.
     張伯元. 法律文獻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張伯元. 律注文獻叢考.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張偉仁(主編). 中國法制史書目.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6.
     張維新. 中國古代法制史學史研究:以歷代古籍爲中心.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閆曉君. 秦漢法律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倪正茂. 隋代法制考. 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陳偉. 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華友根. 薛允升的古律研究與改革——中國近代修訂新律的先導.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9.
     許倬雲. 中國歷史論文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喬秀岩. 義疏學衰亡史論. 臺北: 萬卷樓, 2013.
     葉孝信(主編). 中國法制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劉曉林. 唐律「七殺」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蔣大興(主編). 法理學與法史:問題點與文獻源.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4.
     蔡樞衡. 中國刑法史.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錢大群. 唐律疏義新注.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錢大群. 唐律與唐代法制考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戴炎輝. 中國法制史. 臺北: 三民書局, 第11 版, 1998.
     戴炎輝. 唐律通論.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65.
     戴建國. 宋代刑法史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瞿同祖.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中華書局, 北京, 2003.
     韓樹峰. 漢魏法律與社會——以簡牘、文書爲中心的考察.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饒宗頤.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
     
     (二)外文著作
     Charles Leonard Woolley. The Sumerians. Norton Library (Paperback).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65.
     工藤元男. 睡⻁地秦簡よりみた秦代の國家と社會.東洋學叢書. 東京: 創文社, 1998.
     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全集. 筑摩書房, 東京, 1976.
     仁井田陞. 中國法制史:增訂版. 東京: 岩波書店, 1974.
     仁井田陞. 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1.
     水間大輔. 秦漢刑法研究. 東京: 知泉書館, 2007.
     梅原郁.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東京: 創文社, 2007.
     冨谷至. 文書行政の漢帝国 -木簡・竹簡の時代. 名古屋: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10.
     滋賀休三(編). 中囯法制史: 基本資料の研究. 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1993.
     廣瀨薰雄. 秦漢律令研究. 東京: 汲古書院, 2010.
     
     (三)漢文譯著(書名筆畫序)
     達爾文(著), 潘光旦、胡壽文(譯). 人類的由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西嶋定生(著), 武尚清(譯).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查士丁尼(著), 張啟泰(譯). 法學總論——法學階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三、今人論文及札記
     (一)博碩士學位論文(年份序)
     朱琳. 唐代律令制下粟特人的法律生活研究.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05.
     白琬琳. 《說文解字》中的法律詞語研究. 大連: 遼寧師範大學, 2008.
     劉少華. 明代軍人犯罪研究.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2011.
     蔡榮生. 唐代明法考試制度研究.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 2011.
     孫淑秋. 元代和清代漢族政策比較研究.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2012.
     劉怡君. 《唐律疏議》「經律交涉」研究.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2.
     李芳. 宋代明法科考試制度探析. 重慶: 西南政法大學, 2013.
     張田田. 律典「八字例」研究——以《唐律疏議》爲中心. 長春: 吉林大學, 2014.
     
     (二)期刊及文集文章(作者姓氏筆畫序)
     1、漢文原著
     二至五畫
     卜憲群. 秦制、楚制與漢制. 中國史研究, (1):45–53, 1995.
     于凌、李曉燕. 論秦漢時期的「明法」選任. 中州學刊, (3):125–129, 2014.
     于豪亮. 從雲夢秦簡看西漢對法律的改革// 于豪亮學術文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46–149.
     王志林. 中國傳統法律解釋的技術與意蘊——以清代典型的註釋律學文本爲視域. 法學家, (3):14–29+176, 2014.
     王東海. 《唐律疏議》法律詞語反義譜系關係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14–119, 2006.
     王東海、 王麗英. 《唐律疏議》法律詞義的語義特徵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87–92, 2007.
     王東海. 《唐律疏议》的同义词谱系分析. 南開語言學刊, (1):99–107+167–168,2008.
     王東海、王麗英. 《唐律疏議》微觀詞義系統語義關係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50–57, 2008.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書的出身階層與入仕途徑. 文史哲, (3):106–117+167, 2013.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書的法學素養. 文史哲, (5):128–145+168, 2015.
     王柯. 「漢奸」:想象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 二十一世紀, 63–73, 6 2004.
     王強. 論霸府與霸史. 寧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40–44+48, 2014.
     艾永明. 評《唐明律合編》. 比較法研究, (4):59–65, 1992.
     六至九畫
     邢義田.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 臺大歷史學報, (31): 311–322, 2003.
     邢義田.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 臺大歷史學報, (36): 407–432, 2005.
     朱曉農. 同構推演法:中國邏輯如何論證.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50(3):80–97, 2018.
     任紅敏. 唐代試判之起始與情狀初探. 甘肅理論學刊, (6):138–142, 2008.
     李堅. 關於國家圖書館2000 年入藏的《大順律》. 文獻, (4):152–160, 2004.
     李清桓. 《說文解字》“言”部字的中國古代法律文化解讀. 河北法學, (3):70–73, 2009.
     呂思勉. 古學制// 呂思勉全集: 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97–403.
     呂思勉. 宦// 呂思勉全集: 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403–404.
     吳秋紅. 唐代加強法律教育的措施及其影響.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2):113–115+119,2007.
     吳密. 「漢奸」考辯. 清史研究, (4):107–116, 2010.
     何寧生. 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法制的歷史影響. 民族研究, (2):78–86, 2006.
     邱澎生.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145–176.
     邱樹森. 唐宋「蕃坊」與「治外法權」. 寧夏社會科學, (5):31–37, 2001.
     林咏榮. 唐明律的比較研究. 法學叢刊, (4):7–31, 1962.
     岳純之. 仁井田陞等《〈故唐律疏議〉製作年代考》及其在中國的學術影響. 史林, (5):83–187+191, 2010.
     岳純之. 所謂現存《唐律疏議》爲《永徽律疏》的新證——與鄭顯文先生商榷. 敦煌研究, (4):85–93, 2011.
     周敏. 首崇滿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史志學刊, (5):34+45, 2008.
     周勳初. 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樸學的關係. 古典文獻研究, 7:7–22, 2004.
     馬鳳春. 《唐律疏議》「例」字研究. 政法論叢, (5):109–116, 2013.
     范邦瑾. 唐代蕃坊考略[J]. 歷史研究, (4):149–154, 1990.
     十至十二畫
     桂齊遜. 唐律與現行法關於「正當防衛」規定之比較研究. 臺北: 法制史研究, (4):47–94, 2003.
     桂齊遜. 中國中古時期「經義折獄」案例初探. 通識研究集刊, (6):57–97, 2004.
     高明士. 唐律中的「禮」——斷罪的第三法源.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5):1–40, 2011.
     陳利. 知識的力量:清代幕友秘本和公開出版的律學著作對清代司法場域的影響.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13–32, 2015.
     陳俊強. 北朝流刑的研究.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0):33–82, 2006.
     陳登武. 白居易《百道判》試析 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 傳統中國的法律理念與實踐.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
     陳登武. 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爲中心.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5): 41–72, 2011.
     陳俊強. 唐律中的「無罪名」與「無罪」初探.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9):1–23, 2011.
     陳惠馨. 德國近代刑法史. 元照出版公司, 臺北, 2014.
     陳惠馨.《唐律》與1751年巴伐利亞刑法典 反思全球化觀點下法律交流與繼受模式// 中華法系.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7–32.
     陳葆真. 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16):1–48+340, 2004.
     陳璽. 唐代律學教育與明法考試.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66–172, 2008.
     陳璽. 唐代賜死制度之演進與適用.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4):119–132, 2015.
     陶安あんど. 「比附」與「類推」:超越沈家本的時代約束// 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湖州: 2003: 461–475.
     陶安あんど. 法典與法律之間——近代法學給中國法律史帶來的影響. 臺北: 法制史研究, (5):229–254, 2004.
     陶俊傑. 論唐代明法科與律學館. 黑龍江史志, (5):29–30, 2009.
     孫英明. 《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質疑. 文物, (10):73–74, 1982.
     孫緒聞、李驥. 明代文武關係的演變及文武畸重的矯正. 軍事歷史, (3):40–43, 2016.
     曹小云. 《唐律疏議》詞語考釋.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6):90–93, 2009.
     莫家齊. 宋朝「明法」「新科明法」及「試刑法」考. 中州學刊, (6):100–105, 1984.
     張田田. 《唐律疏議》中「及」字例析——傳統中國的立法技術一瞥. 法學家, 1(5): 166–175, 2014.
     張伯元. 《大明律集解附例》「集解」考.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6):30–40, 2000.
     張建國. 張家山漢簡《具律》121 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文. 法學研究, (6):147–157, 2004.
     張秋升. 說史料發現的三個層次. 齊魯學刊, (5):35–40, 2013.
     張偉. 吳晗談歷史教科書編纂的兩件檔案史料. 歷史學家茶座, (2), 2010.
     閔冬芳. 中國古代「謀殺」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法學, (2):66–75, 2009.
     梁冰. 《唐律疏議》「皆」字例析. 魅力中國, (9):304–305, 2014.
     黃源盛. 唐律不應得爲罪的當代思考. 臺北: 法制史研究, (5):1–59, 2004.
     黃源盛. 釋滯與擅斷之間——唐律輕重相舉條的當代詮釋.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3):1-42, 2008.
     黃彰健. 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書所載明律之比較研究// 明清史研究叢稿. 商務印書館: 臺北, 1977: 234–328.
     喬秀岩. 論鄭王禮說異同. 北大史學, 13:1–17, 2008.
     喬秀岩. 鄭、何注《論語》的比較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 86–92, 2009.
     鄭顯文. 現存的《唐律疏議》爲《永徽律疏》的新證——以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唐律、律疏殘卷爲中心.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6):107–123, 2009.
     十三畫以上
     董志翹. 《唐律疏議》詞語雜考.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4):174–183, 2002.
     劉有延. 從南朝到唐宋的廣州蕃坊. 回族研究, (1):25–35, 2017.
     劉安志. 關於《大唐開元禮》的性質及行用問題. 中國史研究, (3):95–117, 2005.
     劉笑敢. 「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爲例.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76–90, 2006.
     劉曉林. 秦漢律與唐律「謀殺」比較研究. 甘肅社會科學, (2):170–173, 2013.
     趙克生. 國家禮制的地方回應:明代鄉射禮的嬗變與興廢. 求是學刊, (6):144–149, 2007.
     趙晶. 宋代明法登科人員綜考.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3):64–76, 2011.
     趙娓妮. 清代知縣案件裁斷中的「天理」——以婦女「名節」案件爲主[J].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7):121–147, 2010.
     廖婉君. 唐律六殺罪研究. 中正歷史學刊, (14):193–240, 2011.
     廖大珂. 蕃坊与蕃长制度初探. 南洋問題研究, (4):93–102, 1991.
     賴惠敏. 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姦案// 邱澎生、陳熙遠.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 , 2009: 175–211.
     霍存福、丁相順. 《唐律疏議》「以」「准」字例析.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5):42–47, 1994.
     錢大群. 唐律的使用及《律疏》體制內外「法例」的運作. 北方法學, (37):139–145, 2013.
     龍大軒. 八議成制於漢考論. 法學研究, (2):179–186, 2012.
     龐駿. 魏晉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4(4):103–107, 2010.
     2、漢譯及外文文獻
     Patricia R.Anawalt(著)、林振草(譯). 對阿茲特克人祭的理解.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87–93, 1986.
     中田薰. 古法雑観. 東京: 法制史研究, (1):1–44, 1951.
     中田薰. 支那における律令法系の發達について. 比較法雜誌, 1(4):1–18, 1952.
     中田薰. 「律令法系の發達について」補考. 東京: 法制史研究, (3):1–111, 1953.
     滋賀秀三. 曹魏新律十八篇の篇目について. 國家學會雜誌, 69(7):419–436, 1955.
     仁井田陞、牧野巽. 故唐律疏議製作年代考. 東京: 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19–.
     仁井田陞. 金代刑法考 (上) ——金泰和律と唐律との比較——. 東洋史研究, 9(1): 1–36, 1944.
     仁井田陞. 金代刑法考 (下) ——金泰和律と唐律との比較——. 東洋史研究, 9(2): 86–125, 1944.
     仁井田陞. 中華思想と屬人法主義及び屬地法主義. 東京: 法制史研究, 3:124–172, 1952.
     谷井陽子. 明律の運用統一過程. 東洋史研究, 58(2):250–293, 1999.
     岡野誠. 唐律疏議における「例」字の用法. 明治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紀要, 33(1): 55–64, 1994.
     籾山明. 王杖木簡再考. 東洋史研究, 65(1):1–36, 2006.
     宮宅潔. 有期勞役刑體系の形成-「二年律令」に見える漢初の勞役刑を手がかりにして-. 東方學報, 78:1–68, 2006.
     陶安あんど. 律と例の間—明代贖法を通じて見た旧中国法の一班—.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138:1–65, 1999.
     冨谷至. 晉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一部 秦漢の律と令. 東方學報, 72:79–131, 2000.
     冨谷至. 晉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二部 魏晉の律と令. 東方學報, 73:49–84, 2001.
     冨谷至. 漢律から唐律へ: 裁判規範と行爲規範. 東方學報, (88):1–79, 2013.
     劉欣寧. 秦漢律における同居の連坐. 東洋史研究, 70:1–34, 2011.
     鷹取祐司. 秦漢時代の刑罰と爵制的身分序列. 立命館文學, (608):98–118, 2008.
     
     (三)網路發表文獻
     游逸飛. 說「繫城旦舂」——秦漢刑期制度新論, 20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9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5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1513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朱丹寧zh_TW
dc.creator (作者) 朱丹寧zh_TW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Aug-2018 17:21:48 (UTC+8)-
dc.date.available 7-Aug-2018 17:21: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Aug-2018 17:21: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151513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6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5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秦律、漢律、唐律、明律間有傳承關係。
     一些律被律外法規取代,反映了一些律沒有實效。律之所以沒有實效, 除了定律之後情況變化導致其不足以應對實際之外,也一方面因爲律具有 象徵性,另一方面因爲律的沿襲具有慣性。本朝或創制本不切實際的律以 體現其意識形態,或繼承不敷實用的前代律以彰示其法統認同;繼承前代 律時,有時未能注意情況改變,如作爲某些規定的立法背景的情況已不存 在,無意間繼承了不切實際之律,這顯示了律制的慣性。此處「前代」,既 包括以前的朝代,也包括本朝之內在前的時代。由於律制的慣性和本朝預 期可能相衝突,所以律內法規間也或有矛盾之處。
     而彰示法統認同,又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通過異代律間的實際關係 呈現,第二個層次通過公開敘述異代繼承關係呈現。提及本朝繼承前代, 固然表示其法統認同;異代之律,有時明明有繼承關係,但本朝絕口不提, 這也表達出法統認同。
     本朝律體現本朝意識形態。這既體現於與前代律的不同之處,也體現於 相同之處。然而本朝的法律實踐及後續立法,未必堅持制律時的意識形態。 法律實踐包括司法與法律解釋等。後續立法包括訂律、創設律外法規等。
     律外法規,除隨律之後創設或編定者之外,也有初始即與律平行制定 者。律與律外法規並非總在規範範圍或效力等級上有差異。在形式上,不 同朝代法律繼承時,時有具體規定在律與律外法規之間改變從屬;本朝立 法時,也可在律外法規中設立除了是權宜辦法之外與律並無不同的法規。 在功能上,不能一概而論律外法規中定罪量刑者是律的補充法或取代了律。
     然而定罪量刑的律外法規與律地位不同。律是一代憲典,不可隨意更 動;前者則比較自由。於是律外法規的形式、內容往往變化,致使異代之 間同名律外法規不同實;然而爲彌補律外法規變化所產生的空檔,後代有 時又創設與前代名異而實同的律外法規。
     律在繼承中,一些彼此相關的律條,原本未必同時出現,而是漸次著定 爲律。隨著其數目逐漸增多,而可成編爲一類獨立成篇;經整理歸納,又 有相關的通例性質律條。律的這種漸次出現,可以稱作律的擴散。隨著通 例被歸納出來,另一些律也會由於一些共通點而適用這些通則。這可稱作 律的類化。於是在後世已宛如同類的某些規定,其來源可能很不相同。
     除創設通例律條之外,後代律有時也將前代通例律條散入各條。這或者 出於使法律讀解更容易的目的。以當時語言改變律中語,不用加減準以等 律內比附方式而直言具體罰則也可使法律讀解更容易。提高律的易讀性, 當然也反映本朝意識形態。但譬如散通例入各條、易律內比附爲直言罰則 之類,又容易使得律內各種關係不夠明顯,於是在修正時(包括通過律外規範的形式來實質性地修正)有時顧此失彼。 律的罰則,很明顯取絕對法定刑主義。但律內又有比附等規定使違法行爲的要件及後果看似不確定。設這些規定都與中國固有思想相關。這與各 條用絕對法定刑並不矛盾,而絕對法定刑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比附之類的 適用方式。
     刑制的流變,體現出身分刑與身體刑、勞役刑的分離;一些刑罰的適用 對象與目的也有變化。這些都導致後世人對刑罰性質的判斷不同於古人。
     基於以上律的演變認識,可以揭示現在所見一些秦漢法規的性質及其條 文中一些概念的含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中文摘要.... 3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開宗明義 ..... 1
     第二節 中國歷代律概貌 .... 2
     一、《法經》至漢律 ..... 3
     二、魏晉南北朝律...... 4
     三、唐律 ....... 7
     四、明律 ........ 8
     第三節 傳統的律研究史 ..... 9
     一、個別階段法家得勢 ...... 11
     二、經學昌盛儒生注律 ...... 12
     三、法律繁複變更無常 ...... 13
     四、政府主導的律學人才培育與選拔...... 13
     五、官吏的法律知識要求..... 15
     六、幕學發展...... 17
     七、西學東漸律學不昌 ........ 19
     第四節 研究文獻綜述 ....... 20
     一、律學研究及其所針對的文獻 ........ 23
     二、律的文本考證與文字考釋 ....... 25
     三、律文意講解 ....... 26
     四、法律沿革 ...... 29
     五、法律史學史 ......... 32
     第五節
小結 ........ 33
     第二章 律的發展脈絡......... 35
     第一節 律條名目 ......... 35
     一、條與篇、章的指稱 ........ 36
     二、史志所述唐以前律條增減 ....... 37
     第二節 魏晉及北魏沿襲關係........ 38
     一、北魏律與魏晉律關係——兼論隋唐 ........ 38
     二、魏晉律與漢律關係 ........ 42
     三、漢律分篇理據及其與唐明律的對應 ........ 47
     第三節 律的繼承用意 ........ 55
     一、象徵的繼承............. 55
     二、實用的繼承............... 57
     第四節 律繼承的形式 ........... 60
     一、唐明律各篇內條目的對應比例......... 63
     二、明律所收非唐律者 ......... 63
     三、唐律中明律所無者概要 ....... 66
     四、唐明律文的格式變化 .......... 71
     第五節 小結 ....... 77
     第三章 用律準據 .......... 81
     第一節 律內留有不應得爲、比附條等的原因與影響....... 82
     一、律內留有不應得爲、比附條的原因 .......... 82
     二、律內留有比附條、不應得爲條的影響 .......... 88
     第二節 不應得爲........ 90
     一、「理」的意涵 .......... 92
     二、「理」的作用方式 ......... 93
     三、《唐律疏義》中不應得爲罪的適用 ........ 94
     四、唐律疏義明指的不應得爲在明律中的變化 ........ 105
     第三節 比附. ........ 109
     一、比附條的源流 .......... 109
     二、明律比附的新意 ....... 109
     三、比附的理據.......... 110
     四、律內比附 ....... 110
     第四節 律的溯及力 ....... 116
     第五節 小結 ......... 117
     第四章 律的內容變遷 ....... 119
     第一節 八議相關 .......... 119
     一、唐明律中八議及相關律條的不同 ......... 120
     二、八議源流 ......... 121
     第二節 化外人犯法 .......125
     一、唐明律「化外人」所指.......... 126
     二、化外人條的適用困難. ......... 132
     三、唐律化外人條的預設情形 ........ 133
     四、明律化外人條異於唐的原因 ....... 134
     第三節 多人犯罪 ........ 139
     一、眾 ....... 139
     二、謀 ...... 144
     第四節 明律就唐律所增者 ....... 157
     第五節 小結 ........ 159
     第五章 刑罰的演變........ 161
     第一節 刑的身分處分性格......162
     一、身體毀損........ 163
     二、身分刑.......... 164
     三、死 ....... 169
     四、流徙....... 171
     五、禁閉...... 175
     六、勞役....... 175
     七、罰沒...... 178
     八、叱罵..... 179
     九、責打...... 179
     第二節 放免...... 180
     一、放免三方式的分野........ 181
     二、贖罪的類型....... 181
     三、贖罪的適用情形演變......... 181
     第三節 極刑替代刑........ 184
     一、減死罪一等........ 185
     二、宮刑代死......... 185
     三、流徙與斬右止........ 186
     第四節 連坐......... 186
     一、連坐的類型........... 186
     二、家口牽連的源流........ 187
     三、牽連家口的罪行範圍........ 188
     四、家內行爲的干預....... 189
     第五節 小結........ 191
     第六章 結論與餘論....... 193
     附 錄........... 203
     第一節 唐明律律條對應簡表....... 203
     一、對應關係總說............... 203
     二、唐明律律條對應............. 206
     第二節 明律令對應表............. 221
     第三節 律與律外法規............. 222
     一、律外法規種類............... 222
     二、律與相衝突律外法規的關係.......226
     第四節 其他部分唐明律相當而差異大者.... 226
     參考文獻...... 229
zh_TW
dc.format.extent 33923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1513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秦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漢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明律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律的變遷:以唐明律爲核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及古籍整理(書名筆畫序)
     (一)傳世文獻
     1、律學文獻(文獻名筆畫序)
     王有孚. 一得偶談//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371–600.
     程樹德. 九朝律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大明律直引增註比互條例釋義假如. 嘉靖五年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一.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大明律直解. 서울: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 2001.
     大明律集解附例. 臺北: 學生書局, 1970.
     大明律講解. 서울: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 2001.
     沈之奇. 大清律輯注. 懷效峰、李俊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吉同鈞.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 栗銘徽點校.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7.
     白如珍. 刑名一得. 甲辰年滇南臬署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156.
     刑名總論//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248–262.
     【傳】劉筠. 刑法敘略. 辛卯年六安晁氏學海類編活字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一.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73–86.
     宋刑統校證. 岳純之校證.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黃彰健(編). 明代律例彙編. 臺北: 中研院歷史所, 1979.
     沈家本. 明律目箋.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76.
     潘智. 法家裒集. 嘉靖三十年唐堯臣刻本//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523–652.
     唐樞. 法綴. 嘉靖萬曆間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653–712.
     孫奭. 律音義. 民國上海涵芬樓景刊吳縣潘氏滂熹齋藏宋刻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一.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87–122.
     王肯堂. 律例箋釋.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四十年刊. 金壇: 王肯堂, 1612.
     萬維翰. 律例圖說正編//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三.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張楷. 律條疏議. 嘉靖二十三年黃巌符驗重刊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一輯: 二+三.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
     薛允升. 唐明律合編. 李鳴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劉俊文. 唐律疏議箋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白元峰. 琴堂必讀//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232.
     劉衡. 蜀僚問答//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五.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625–684.
     沈家本. 歷代刑法考. 鄧經元、駢宇騫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譚瑄. 續刑法敘略. 辛卯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學海類編本//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01–622.
     王明德. 讀律佩觿. 何勤華、程維榮、張伯元、洪丕謨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雷夢麟. 讀律瑣言. 懷效峰、李俊點校.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2、正史、編年、實錄(朝代序)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 浦衛忠、龔抗雲、胡遂、于振波、陳咏明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春秋榖梁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夏先培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春秋公羊傳注疏. 十三經注疏. 浦衛忠整理, 楊向奎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史記. 趙生群等修訂.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漢書. 西北大學歷史系標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
     後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
     兩漢紀. 張烈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
     晉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魏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宋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南齊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隋書. 汪紹楹、陰法魯點校, 鄧經元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所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1995.
     宋太宗實錄殘本. 傅增湘校勘. 北京: 中國書店, 1994.
     明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陳鶴. 明紀.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5.
     太祖洪武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
     明英宗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明武宗實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3、通制、儀制(作者或輯佚者時代序)
     杜佑. 通典. 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唐六典. 陳仲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王溥. 唐會要. 北京: 中華書局, 1955.
     馬端臨. 文獻通考.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申時行. 明會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宋會要輯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57.
     4、詔令奏議(作者時代序)
     丘濬. 講求律意以定國是疏//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4–19.
     馬文升. 講明律意疏. 萬里十二年孫旬刊皇明疏鈔本//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刑獄.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2005: 31–51.
     黃綰. 論刑獄疏//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二, 刑獄.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雍正硃批諭旨(第七冊).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5、筆記、小說、別集、雜史、雜事、雜考、史評、類書
     (書名筆畫序)
     劉肅. 大唐新語.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許德楠、李鼎霞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李昉. 太平廣記. 汪紹楹校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趙翼. 廿二史劄記. 曹光甫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五種·菰中隨筆. 臺北: 世界書局, 2012.
     羅惇曧. 中日兵事本末// 臺海思慟錄. 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冊府元龜. 周勳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司馬光集. 李文澤、霞紹輝校點.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
     沈家本全集.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0.
     柳開. 河東集//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吳競. 貞觀政要集校. 謝保成集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楊峒. 律服考古錄. 清稿本//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三輯: 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6: 157–262.
     王世貞. 弇山堂別集. 魏連科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新刻艾先生天祿閣彙編采精遍覽萬寶全書. 日本內閣文庫藏明王氏三槐堂刻本. 建陽: 三槐堂, 16–.
     程大昌. 演繁露續集//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馬其昶. 韓昌黎文集校注. 馬茂元整理. 上海: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6、諸子、字書(書名筆畫序)
     丘濬. 大學衍義補// 四庫館臣.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 趙伯雄整理, 王文錦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丘濬. 定律令之制. 大學衍義補崇禎刻本. 陳仁錫評// 楊一凡. 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 二.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525–596.
     蔣禮鴻. 商君書錐指.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黎翔鳳. 管子校注. 新編諸子集成. 梁振華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許慎.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9.
     黃暉. 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汪繼培. 潛夫論箋校正. 新編諸子集成. 彭鐸校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 龔抗雲整理, 王文錦審定.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新編諸子集成. 黃暉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王先謙. 釋名疏證補.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傳】鄭若曾. 籌海圖編. 嘉靖三十年胡維極重校本. 績溪: 胡維極, 1624.
     
     (二)出土文獻(出版年序)
     1、秦簡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雲夢秦簡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陳松長(主編). 岳麓書院藏秦簡(肆).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6.
     2、漢簡
     謝桂華、李均明、 朱國炤.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1.
     張德芳(主編). 居延新簡集釋. 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6.
     3、吐魯番文書
     國家文物局古文物研究室、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二、今人專書或文集(編著者姓氏筆畫序)
     (一)漢文原著
     朱勇(主編). 中國法制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朱振宏. 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10.
     李書吉. 北朝禮制法系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吳傑. 清代「殺一家三人」律、例辨析.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何勤華(主編). 律學考.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何勤華. 中國法學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何勤華. 中國法學史綱.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林咏榮. 中國法制史. 臺北: 林咏榮, 第4 版, 1963.
     林咏榮. 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82.
     徐世虹. 秦律研究.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高珣. 隋朝法制與統一秩序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高敏. 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 鄭州: 大象出版社, 1998.
     高潮、 劉斌. 中國法制古籍目錄學.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3.
     張伯元. 法律文獻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張伯元. 律注文獻叢考.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張偉仁(主編). 中國法制史書目.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6.
     張維新. 中國古代法制史學史研究:以歷代古籍爲中心.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閆曉君. 秦漢法律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倪正茂. 隋代法制考. 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陳偉. 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華友根. 薛允升的古律研究與改革——中國近代修訂新律的先導.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9.
     許倬雲. 中國歷史論文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喬秀岩. 義疏學衰亡史論. 臺北: 萬卷樓, 2013.
     葉孝信(主編). 中國法制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劉曉林. 唐律「七殺」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蔣大興(主編). 法理學與法史:問題點與文獻源.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4.
     蔡樞衡. 中國刑法史.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錢大群. 唐律疏義新注.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錢大群. 唐律與唐代法制考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戴炎輝. 中國法制史. 臺北: 三民書局, 第11 版, 1998.
     戴炎輝. 唐律通論.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65.
     戴建國. 宋代刑法史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瞿同祖.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中華書局, 北京, 2003.
     韓樹峰. 漢魏法律與社會——以簡牘、文書爲中心的考察.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饒宗頤.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
     
     (二)外文著作
     Charles Leonard Woolley. The Sumerians. Norton Library (Paperback).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65.
     工藤元男. 睡⻁地秦簡よりみた秦代の國家と社會.東洋學叢書. 東京: 創文社, 1998.
     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全集. 筑摩書房, 東京, 1976.
     仁井田陞. 中國法制史:增訂版. 東京: 岩波書店, 1974.
     仁井田陞. 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1.
     水間大輔. 秦漢刑法研究. 東京: 知泉書館, 2007.
     梅原郁.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東京: 創文社, 2007.
     冨谷至. 文書行政の漢帝国 -木簡・竹簡の時代. 名古屋: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10.
     滋賀休三(編). 中囯法制史: 基本資料の研究. 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1993.
     廣瀨薰雄. 秦漢律令研究. 東京: 汲古書院, 2010.
     
     (三)漢文譯著(書名筆畫序)
     達爾文(著), 潘光旦、胡壽文(譯). 人類的由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西嶋定生(著), 武尚清(譯).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查士丁尼(著), 張啟泰(譯). 法學總論——法學階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三、今人論文及札記
     (一)博碩士學位論文(年份序)
     朱琳. 唐代律令制下粟特人的法律生活研究.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05.
     白琬琳. 《說文解字》中的法律詞語研究. 大連: 遼寧師範大學, 2008.
     劉少華. 明代軍人犯罪研究.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2011.
     蔡榮生. 唐代明法考試制度研究.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 2011.
     孫淑秋. 元代和清代漢族政策比較研究.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2012.
     劉怡君. 《唐律疏議》「經律交涉」研究.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2.
     李芳. 宋代明法科考試制度探析. 重慶: 西南政法大學, 2013.
     張田田. 律典「八字例」研究——以《唐律疏議》爲中心. 長春: 吉林大學, 2014.
     
     (二)期刊及文集文章(作者姓氏筆畫序)
     1、漢文原著
     二至五畫
     卜憲群. 秦制、楚制與漢制. 中國史研究, (1):45–53, 1995.
     于凌、李曉燕. 論秦漢時期的「明法」選任. 中州學刊, (3):125–129, 2014.
     于豪亮. 從雲夢秦簡看西漢對法律的改革// 于豪亮學術文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46–149.
     王志林. 中國傳統法律解釋的技術與意蘊——以清代典型的註釋律學文本爲視域. 法學家, (3):14–29+176, 2014.
     王東海. 《唐律疏議》法律詞語反義譜系關係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14–119, 2006.
     王東海、 王麗英. 《唐律疏議》法律詞義的語義特徵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87–92, 2007.
     王東海. 《唐律疏议》的同义词谱系分析. 南開語言學刊, (1):99–107+167–168,2008.
     王東海、王麗英. 《唐律疏議》微觀詞義系統語義關係分析.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50–57, 2008.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書的出身階層與入仕途徑. 文史哲, (3):106–117+167, 2013.
     王建峰. 唐代刑部尚書的法學素養. 文史哲, (5):128–145+168, 2015.
     王柯. 「漢奸」:想象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 二十一世紀, 63–73, 6 2004.
     王強. 論霸府與霸史. 寧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40–44+48, 2014.
     艾永明. 評《唐明律合編》. 比較法研究, (4):59–65, 1992.
     六至九畫
     邢義田.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 臺大歷史學報, (31): 311–322, 2003.
     邢義田. 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 臺大歷史學報, (36): 407–432, 2005.
     朱曉農. 同構推演法:中國邏輯如何論證.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50(3):80–97, 2018.
     任紅敏. 唐代試判之起始與情狀初探. 甘肅理論學刊, (6):138–142, 2008.
     李堅. 關於國家圖書館2000 年入藏的《大順律》. 文獻, (4):152–160, 2004.
     李清桓. 《說文解字》“言”部字的中國古代法律文化解讀. 河北法學, (3):70–73, 2009.
     呂思勉. 古學制// 呂思勉全集: 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97–403.
     呂思勉. 宦// 呂思勉全集: 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403–404.
     吳秋紅. 唐代加強法律教育的措施及其影響.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2):113–115+119,2007.
     吳密. 「漢奸」考辯. 清史研究, (4):107–116, 2010.
     何寧生. 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法制的歷史影響. 民族研究, (2):78–86, 2006.
     邱澎生.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145–176.
     邱樹森. 唐宋「蕃坊」與「治外法權」. 寧夏社會科學, (5):31–37, 2001.
     林咏榮. 唐明律的比較研究. 法學叢刊, (4):7–31, 1962.
     岳純之. 仁井田陞等《〈故唐律疏議〉製作年代考》及其在中國的學術影響. 史林, (5):83–187+191, 2010.
     岳純之. 所謂現存《唐律疏議》爲《永徽律疏》的新證——與鄭顯文先生商榷. 敦煌研究, (4):85–93, 2011.
     周敏. 首崇滿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史志學刊, (5):34+45, 2008.
     周勳初. 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樸學的關係. 古典文獻研究, 7:7–22, 2004.
     馬鳳春. 《唐律疏議》「例」字研究. 政法論叢, (5):109–116, 2013.
     范邦瑾. 唐代蕃坊考略[J]. 歷史研究, (4):149–154, 1990.
     十至十二畫
     桂齊遜. 唐律與現行法關於「正當防衛」規定之比較研究. 臺北: 法制史研究, (4):47–94, 2003.
     桂齊遜. 中國中古時期「經義折獄」案例初探. 通識研究集刊, (6):57–97, 2004.
     高明士. 唐律中的「禮」——斷罪的第三法源.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5):1–40, 2011.
     陳利. 知識的力量:清代幕友秘本和公開出版的律學著作對清代司法場域的影響.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13–32, 2015.
     陳俊強. 北朝流刑的研究.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0):33–82, 2006.
     陳登武. 白居易《百道判》試析 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 傳統中國的法律理念與實踐.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
     陳登武. 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爲中心.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5): 41–72, 2011.
     陳俊強. 唐律中的「無罪名」與「無罪」初探.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9):1–23, 2011.
     陳惠馨. 德國近代刑法史. 元照出版公司, 臺北, 2014.
     陳惠馨.《唐律》與1751年巴伐利亞刑法典 反思全球化觀點下法律交流與繼受模式// 中華法系.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7–32.
     陳葆真. 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16):1–48+340, 2004.
     陳璽. 唐代律學教育與明法考試.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66–172, 2008.
     陳璽. 唐代賜死制度之演進與適用.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4):119–132, 2015.
     陶安あんど. 「比附」與「類推」:超越沈家本的時代約束// 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 湖州: 2003: 461–475.
     陶安あんど. 法典與法律之間——近代法學給中國法律史帶來的影響. 臺北: 法制史研究, (5):229–254, 2004.
     陶俊傑. 論唐代明法科與律學館. 黑龍江史志, (5):29–30, 2009.
     孫英明. 《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質疑. 文物, (10):73–74, 1982.
     孫緒聞、李驥. 明代文武關係的演變及文武畸重的矯正. 軍事歷史, (3):40–43, 2016.
     曹小云. 《唐律疏議》詞語考釋.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6):90–93, 2009.
     莫家齊. 宋朝「明法」「新科明法」及「試刑法」考. 中州學刊, (6):100–105, 1984.
     張田田. 《唐律疏議》中「及」字例析——傳統中國的立法技術一瞥. 法學家, 1(5): 166–175, 2014.
     張伯元. 《大明律集解附例》「集解」考.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6):30–40, 2000.
     張建國. 張家山漢簡《具律》121 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文. 法學研究, (6):147–157, 2004.
     張秋升. 說史料發現的三個層次. 齊魯學刊, (5):35–40, 2013.
     張偉. 吳晗談歷史教科書編纂的兩件檔案史料. 歷史學家茶座, (2), 2010.
     閔冬芳. 中國古代「謀殺」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法學, (2):66–75, 2009.
     梁冰. 《唐律疏議》「皆」字例析. 魅力中國, (9):304–305, 2014.
     黃源盛. 唐律不應得爲罪的當代思考. 臺北: 法制史研究, (5):1–59, 2004.
     黃源盛. 釋滯與擅斷之間——唐律輕重相舉條的當代詮釋.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3):1-42, 2008.
     黃彰健. 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書所載明律之比較研究// 明清史研究叢稿. 商務印書館: 臺北, 1977: 234–328.
     喬秀岩. 論鄭王禮說異同. 北大史學, 13:1–17, 2008.
     喬秀岩. 鄭、何注《論語》的比較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 86–92, 2009.
     鄭顯文. 現存的《唐律疏議》爲《永徽律疏》的新證——以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唐律、律疏殘卷爲中心.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6):107–123, 2009.
     十三畫以上
     董志翹. 《唐律疏議》詞語雜考.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4):174–183, 2002.
     劉有延. 從南朝到唐宋的廣州蕃坊. 回族研究, (1):25–35, 2017.
     劉安志. 關於《大唐開元禮》的性質及行用問題. 中國史研究, (3):95–117, 2005.
     劉笑敢. 「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爲例.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76–90, 2006.
     劉曉林. 秦漢律與唐律「謀殺」比較研究. 甘肅社會科學, (2):170–173, 2013.
     趙克生. 國家禮制的地方回應:明代鄉射禮的嬗變與興廢. 求是學刊, (6):144–149, 2007.
     趙晶. 宋代明法登科人員綜考.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3):64–76, 2011.
     趙娓妮. 清代知縣案件裁斷中的「天理」——以婦女「名節」案件爲主[J]. 臺北: 法制史研究, (17):121–147, 2010.
     廖婉君. 唐律六殺罪研究. 中正歷史學刊, (14):193–240, 2011.
     廖大珂. 蕃坊与蕃长制度初探. 南洋問題研究, (4):93–102, 1991.
     賴惠敏. 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姦案// 邱澎生、陳熙遠.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 , 2009: 175–211.
     霍存福、丁相順. 《唐律疏議》「以」「准」字例析.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5):42–47, 1994.
     錢大群. 唐律的使用及《律疏》體制內外「法例」的運作. 北方法學, (37):139–145, 2013.
     龍大軒. 八議成制於漢考論. 法學研究, (2):179–186, 2012.
     龐駿. 魏晉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4(4):103–107, 2010.
     2、漢譯及外文文獻
     Patricia R.Anawalt(著)、林振草(譯). 對阿茲特克人祭的理解.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87–93, 1986.
     中田薰. 古法雑観. 東京: 法制史研究, (1):1–44, 1951.
     中田薰. 支那における律令法系の發達について. 比較法雜誌, 1(4):1–18, 1952.
     中田薰. 「律令法系の發達について」補考. 東京: 法制史研究, (3):1–111, 1953.
     滋賀秀三. 曹魏新律十八篇の篇目について. 國家學會雜誌, 69(7):419–436, 1955.
     仁井田陞、牧野巽. 故唐律疏議製作年代考. 東京: 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19–.
     仁井田陞. 金代刑法考 (上) ——金泰和律と唐律との比較——. 東洋史研究, 9(1): 1–36, 1944.
     仁井田陞. 金代刑法考 (下) ——金泰和律と唐律との比較——. 東洋史研究, 9(2): 86–125, 1944.
     仁井田陞. 中華思想と屬人法主義及び屬地法主義. 東京: 法制史研究, 3:124–172, 1952.
     谷井陽子. 明律の運用統一過程. 東洋史研究, 58(2):250–293, 1999.
     岡野誠. 唐律疏議における「例」字の用法. 明治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紀要, 33(1): 55–64, 1994.
     籾山明. 王杖木簡再考. 東洋史研究, 65(1):1–36, 2006.
     宮宅潔. 有期勞役刑體系の形成-「二年律令」に見える漢初の勞役刑を手がかりにして-. 東方學報, 78:1–68, 2006.
     陶安あんど. 律と例の間—明代贖法を通じて見た旧中国法の一班—.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138:1–65, 1999.
     冨谷至. 晉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一部 秦漢の律と令. 東方學報, 72:79–131, 2000.
     冨谷至. 晉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二部 魏晉の律と令. 東方學報, 73:49–84, 2001.
     冨谷至. 漢律から唐律へ: 裁判規範と行爲規範. 東方學報, (88):1–79, 2013.
     劉欣寧. 秦漢律における同居の連坐. 東洋史研究, 70:1–34, 2011.
     鷹取祐司. 秦漢時代の刑罰と爵制的身分序列. 立命館文學, (608):98–118, 2008.
     
     (三)網路發表文獻
     游逸飛. 說「繫城旦舂」——秦漢刑期制度新論, 20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9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DIS.NCCU.CHI.011.201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