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南滿鐵道警備問題與中日交涉(1906-1931)
The Rivalry in Garrison of 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s and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Negotiation, 1906-1931
作者 林亨芬
貢獻者 唐啟華
林亨芬
關鍵詞 南滿鐵道
鐵道安全
獨立守備隊
關東軍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1:53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考察1906-1931年南滿鐵道警備問題,探討一支日本在滿建立的鐵道警備力量與中日關係的連動性。嘗試跳脫傳統外交史的國權思維與鐵路研究框架,回歸鐵道警備的本質,考察日本在滿軍警行動及其在中日、國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期望透過探討鐵道警備問題的起源及其演變,藉以深化南滿鐵道、關東軍在近代中外關係史的意義與定位。筆者以為,欲探究關東軍在近代中日關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忽視日本在滿鐵道駐軍的沿革。南滿鐵道警備設置,除了是日本對滿統治政策一環,更涉及中日與國際問題。蓋日本設置鐵道警備乃是參考俄國前例,以獨立守備隊與鐵道警察為核心。守備隊設置雖有法理依據,然中日認知不同,加以鐵道警察於法無據,由此衍生條約解釋、華民管轄以及中日軍事衝突等爭端。第一次界大戰後,在國際追求和平、軍縮、遠東秩序的重構以及民族自決氛圍下,使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肘,從而在南滿鐵道警備問題上採取收斂方針。惟日本以滿蒙為其重要權益之前提,一方面將滿洲問題排除於華盛頓體制之外;另一方面,透過「援張政策」圖謀滿蒙利權並以武力介入中國內政。國民革命軍北伐前後,日奉關係生變,關東軍擬排除張作霖父子實現滿蒙分離,終釀成皇姑屯事件與九一八事變,透過武力變相解決日俄戰後以來的中日爭端。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中文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務部檔案》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

英、日文
1. 美國對外關係文件(FRUS)
2.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藏,數位典藏国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館史料。
3.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明治‧大正期〈調書〉、〈1門‧政治〉、〈2
門‧条約〉、〈4門‧司法及警察〉、〈5門‧軍事〉、〈7門‧文書及図
書〉
4.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昭和前期,〈A門‧政治、外交〉
5.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館藏,〈陸軍一般史料‧戦役‧日露戦役〉、〈陸軍
一般史料‧満洲〉、〈陸軍省大日記〉、〈海軍省公文備考類‧戦役
等〉

二、出版資料
(一)史料
中文
1. 《清實錄 德宗景皇帝實錄》,第24卷,臺北:華文書局,1964。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8輯,北京:中
華書局,1982。
3.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遼寧省檔案館編,《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清
代、民國》,第12-13、17-18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4. 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8。
5.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第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3。
6. 甘厚慈編,《北洋公牘類纂》,第9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99。
7. 奉天通志館編,《奉天通志》,第142卷,瀋陽:奉天通志館,
1934。
8.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
9. 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23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0. 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3巻,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1. 黑龍江省檔案館編,《中東鐵路(一)》,哈爾濱:黑龍江省檔案館,1986。
12.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兵志。
13. 憲政編查館編,《政治官報》,第35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14. 遼寧省檔案館編,《日俄戰爭檔案史料》,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
15. 遼寧省檔案館編,《奉系軍閥檔案史料彙編》,第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日文
1. 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1966。
2. 上原勇作関係文書研究会編,《上原勇作関係文書》,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
3. 小林英夫編,《明治三十七八年戦役‧滿洲軍政史》,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
4. 外務省編,《国際聯盟ニ於ケル軍備縮少問題》,出版項不詳,1926。
5.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1904-1931年),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1958-1991。
6. 外務省條約局法規課編纂,《関東州租借地と南満洲鉄道付属地(前篇)》,東京:文生書院,1967年復刻版,1990。
7. 外務省編,《外務省警察史》,第1-7卷,東京:不二出版,1996。
8. 参謀本部編,《大正三年日独戦史》,下冊,東京:東京偕行社,1916。
9.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關東軍》,東京:朝雲新聞社,1969。
10. 哈爾浜旅史編纂委員会編,《秘録満洲鐡路警護軍》,東京:哈爾浜旅史編纂委員会,1977。
11. 青島軍政署訳,《青島経営ニ関スル独国ノ諸法令》,青島:青島守備軍民政部,1918。
12. 庶務部調查課編,《南滿洲鉄道案內》,出版地不詳,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09。
13. 関東都督府官房文書課,《關東都督府施政誌》,大連:関東都督府官房文書課,1919。
14. 關東廳編,《關東廳施政二十年史》,大連:關東廳,1926。

(二)時人著述
中文
1. 戈利岑著,李述笑、田宜耕譯,《中東鐵路護路隊參加1900年滿洲事件紀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 汪士仁編,《吉林交涉彙編》,第4卷,臺北:華文書店,1969。
3. 徐世昌,《退耕堂政書》,第5-8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4. 徐世昌等編,《東三省政略》,第3-4、6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第18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日文
1. シー・ウオルター・ヤング(C. Walter. Young)著,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譯,《満洲に於ける日本の管轄権及国際法上の地位 第3編‧南滿洲鐵道附屬地に於ける日本の管轄權》,出版地不詳: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1932。
2. 工藤謙,《膠州湾事情》,東京:作者出版,1914。
3. 有賀長雄,《日清戰役中之國際法論》,北京:陸軍部印刷所,1911。
4. 杉村陽太郎,《軍備縮少問題研究資料1(海牙平和会議)》,東京:国際聯盟協会,1921。
5. 杉村陽太郎,《軍備縮少問題研究資料4(巴里平和会議)》,東京:国際聯盟協会,1921。
6. 尾崎行雄,《政戦余業》,第2輯,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23。
7. 奉天居留民会編,《奉天居留民会三十年史》,奉天:奉天居留民会,1936。

(三)報刊
1. 《盛京時報》(瀋陽)
2. 《滿洲日日新聞》(大連)
3.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三、專著
中文
1.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4。
2.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3. 李約翰(John Gibbert Reid)著,孫瑞芹、陳澤憲譯,《清帝遜位與列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段外交插曲(1908-1912)》,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4. 余凱思(Klaus Mühlhahn)著、孫立新譯,《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 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6. 俞辛焞,《辛亥革命時期中日外交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 倫森(George Alexander Lensen)著,陳芳芝譯,《俄中戰爭――義和團運動時期沙俄侵占中國東北的戰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
9.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0. 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1. 孫乃民主编,《吉林通史》,第3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2. 常書紅,《辛亥革命前後的满族硏究――以滿漢關係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3.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14. 張啟雄,《中國國際秩序原理的轉型:從「以不治治之」到「實效管轄」的清末滿蒙疆藏籌邊論述》,臺北:蒙藏委員會,2015。
15. 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臺北:金禾,1992。
16. 麥金農(Stephen R. MacKinnon)著,牛秋實、于英紅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權力與政治:袁世凱在北京與天津1901-190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17. 程維榮,《近代東北鐵路附屬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18.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19. 趙雲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紀初的中國邊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
20. 劉子揚,《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21. 應俊豪,《「丘八爺」與「洋大人」――國門內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
22. 應俊豪,《外交與砲艦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列強的因應之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23. 應俊豪,《英國與廣東海盜的較量――一九二〇年代英國政府的海盜剿防對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
24. 薛銜天,《中東鐵路護路軍與東北邊疆政局》,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1993。
25. 韓延龍、蘇亦工,《中國近代警察史》,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
26. 譚桂戀,《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臺北:聯經出版,2016。

日文
1. 川島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2. 千葉功,《旧外交の形成:日本外交一九〇〇〜一九一九》,東京:勁草書房,2008。
3. 小林英夫,《満鉄:「知の集団」の誕生と死》,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
4. 小林英夫,《関東軍とは何だったのか:満洲支配の実像》,東京:KADOKAWA,2015。
5. 中山隆志,《関東軍》,東京:講談社,2000。
6. 吉澤誠一郎,《天津の近代:清末都市における政治文化と社会統合》,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
7. 谷壽夫,《機密日露戦史》,東京:原書房,1966。
8. 岩手県独歩会編,《満洲独立守備隊史》,盛岡:岩手県独歩会,1971。
9. 服部龍二,《東アジア国際環境の変動と日本外交(1918-1931)》,東京:有斐閣,2005。
10. 奈良岡聰智,《対華二十一ヵ条要求とは何だったのか: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中対立の原点》,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
11. 室井兵衛,《滿洲独立守備隊》,ファースト印刷出版部,1973。
12. 島田俊彥,《関東軍:在満陸軍の独走》,東京:講談社, 2005。
13. 島田俊彥,《満州事変》,東京:講談社,2010。
14. 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
15. 馬場明,《日露戦争後の満州問題》,東京:原書房,2003。
16. 麻田雅文,《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洲」1896-1935》,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
17. 緒方貞子,《滿洲事变と政策の形成過程》,東京:原書房,1966。
18. 歴史読本編集部編,《関東軍全史:その戦闘•事件•人物のすべて》,東京:新人物往来社,2012。
19. 櫻井良樹,《辛亥革命と日本政治の変動》,東京:岩波書店,2009。
20. 櫻井良樹,《華北駐屯日本軍――義和団から盧溝橋への道》,東京:岩波書店,2015。

四、論文
中文
1. 川島真,〈再論華盛頓會議體制〉,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頁81-90。
2. 有田直矢,〈鄭家屯事件與中日關係的轉變〉,《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41-47。
3. 江沛,〈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收入徐秀麗主编,《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505-526。
4. 吳文星,〈鄭家屯事件之探討〉,《歷史學報》,第9期(1981年5月),頁283-302。
5. 車維漢,〈張作霖與鄭家屯事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1992年9月),頁96-104。
6. 李澤昊,〈徐世昌與清末東北新政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7. 李皓,〈淺析盛京將軍趙爾巽的奉天警務改革〉,《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6期(2008年11月),頁150-155。
8. 李皓,〈盛京將軍趙爾巽與日俄戰爭後的奉天政局〉,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10月。
9. 李柄佑,〈清末民初列強京津駐軍研究(1900-1928)〉,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7月。
10. 沈悅,〈中俄學者中東鐵路問題研究狀況述評〉,《東北史地》,2014年第1期(2014年1月),頁53-58。
11. 谷宇新,〈國際聯盟裁軍會議的歷程〉,《學理論》,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頁175-177。
12. 林明德,〈華盛頓會議與中日關係〉,《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5月),頁439-473。
13. 林明德,〈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在東北的擴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頁491-520。
14. 林亨芬,〈日俄戰爭期間復州民務公所成立爭議〉,收入唐啟華等著,《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1-22。
15. 林亨芬,〈日俄戰後中日奉天警務交涉(1906-1908)〉,收入王文隆等著,《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頁207-245。
16. 林亨芬,〈國際監管時期中東路護路問題(1918-1922)〉,政大人文中心,《國際合作在中國》(通過審查,待刊)。
17. 金澤璟,〈清末奉天警察制度的建立與地方行政〉,《清史研究》,2013年第3期(2013年8月),頁97-109。
18. 侯中軍,〈成立在我、承認在人――辛亥革命期間中華民國承認問題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頁51-64。
19. 段海龍,〈京綏鐵路研究(1905-1937)〉,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
20. 姜克實,〈尾崎行雄和「軍備縮小同志會」――以華盛頓裁軍會議前後為中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頁24-32。
21. 唐啟華,〈北洋外交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頁47-80。
22. 唐啟華,〈北洋時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統一紀念日」〉,《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頁137-144。
23. 夏雪,〈北洋時期鐵路警察職能研究――政府在鐵路時代的權力表達〉,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4月。
24. 祝曙光,〈舊中國鐵路警務述略〉,《鐵道師院學報》,1992年第4期(1992年12月),頁30-35。
25. 祝曙光,〈論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裁軍運動〉,《世界歷史》,2009年第1期(2009年2月),頁15-23。
26. 秦麗平,〈外交部特派奉天交涉署研究(1913-1931)〉,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27. 馬蔚雲,〈1917-1922年協約國「管理」下的中東鐵路〉,《俄羅斯學刊》,2011年第1期,頁76-83。
28. 馬陵合,〈安奉鐵路交涉研究:以清末地方外交為視角〉,《安徽史學》,2015年第5期(2015年9月),頁47-55。
29. 崔罡、崔嘯晨,〈中國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5期(2016年9月),頁8-21。
30. 張起增,〈中國鐵路警察的由來和發展〉《鐵道部鄭州公安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2000年5月),頁3-7。
31. 張飛飛,〈近現代國際裁軍與美國海軍的崛起(1898-1938年)〉,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32. 張應峰,〈中國式抵抗:高密阻路運動的歷史人類學考察(1899-1900)〉,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10月。
33. 張志建,〈奉系軍閥時期奉天省警政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34. 郭艷波,〈清末東北新政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35. 郭寧,〈尋求主導:日本與承認中華民國問題(1912-1913)〉,《抗日戰爭研究》,2016年第3期(2016年9月),頁120-134。
36. 陳瑞雲〈寬城子事件與張作霖稱霸東北〉,《史學集刊》,1986年第1期(1986年4月),頁37-41。
37. 陳豐祥,〈日俄戰爭後日本的對『滿』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88年6月),頁155-220。
38. 陳崇橋、胡玉海〈張作霖與日本〉《日本研究》,1990年第1期(1990年4月),頁41-48。
39. 陳昱伶,〈華盛頓會議與中國外交〉,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0。
40. 陳力,〈華員心態與民族主義:以滇越鐵路警察為視角〉,《紅河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2016年4月),頁12-19。
41. 陳太勇,〈兩大戰間日本侵華政策的演變(1919-1929)〉,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5月。
42. 程亮,〈近代東北地區警察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43. 黃自進,〈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收入中國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新華書店。2002,頁2099-2116。
44. 黃自進,〈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年11月),頁169-232。
45. 黃自進,〈關東軍與九一八事變:政治背景與戰略設計為中心的探討〉,《思與言》,第4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91-114。
46. 楊雪英,〈1902-1928年山東警政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47.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1976年6月),頁313-335。
48. 趙連泰,〈日本滿洲獨立守備隊初探〉,《日本研究》,1992年第1期(1992年4月),頁48-52。
49. 趙宏林,〈晚清地方外交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5月。
50. 劉曼容,〈試論北京政變后的國奉「合作」關系與國內政局〉,《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1989年5月),頁55-63。
51. 劉威,〈清末東北新政中的軍事改革〉,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52. 劉海波,〈晚清民國鐵路警察史研究述評〉,《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17年7月),頁97-102。
53. 應俊豪,〈談判桌上的海權劃分:五國海軍會議(1921-22)與戰間期的海權思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2008年12月),頁119-168。
54. 藍薇薇,〈藍天蔚與辛亥革命〉,《鐘山風雨》,2016年第6期(2016年12月),頁34-38。
55. 譚桂戀,〈維特與俄國的對華政策(1894-1896)〉,《復興崗學報》,第51期(1994年),頁421-467。
56. 譚桂戀,〈關於中東鐵路研究評述〉,《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21期(1996年3月),頁127-150。
57. 關捷,〈趙爾巽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行為〉,《滿族研究》,1992年第1期(1992年4月),頁31-38。

日文
1. 川島真,〈21箇条要求と日中関係․再考――中国側の対応を中心に〉,收入川島真編,《近代中国をめぐる国際政治》,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4,頁112-155。
2. 井上勇一,〈在奉天総領事小池張造:在奉天総領事がみた満州問題〉,《法学研究》,84:3(2011年3月),頁27-54。
3. 井上勇一,〈在奉天総領事落合謙太郎: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法学研究》,85:5(2012年5月),頁1-31。
4. 井上勇一,〈在奉天総領事代理矢田七太郎: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法学研究》,85:12(2012年12月),頁129-144。
5. 本庄比佐子,〈膠州湾租借地内外における日本の占領地統治〉,收入本庄比佐子編,《日本の青島占領と山東の社会経済,1914-22年》,東京:東洋文庫,2006,頁1-26。
6. 加藤聖文〈独立守備隊と満鉄附属地――関東軍の基幹部隊〉,收入坂本悠一編,《帝国支配の最前線:植民地》,東京:吉川弘文館,2015,頁112-125。
7. 池井優,〈第一次奉直戦争と日本〉,收入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頁163-191。
8. 池井優,〈第二次奉直戦争と日本〉,收入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頁193-224。
9. 柳生正文,〈昌黎事件について〉,《駒沢大学史学論集》,第7集(1977年3月),頁23-29。
10. 柳生正文,〈関東都督府官制の改革と関東軍の独立――原敬内閣と対満州行政機構改革問題〉,《駒沢史学》,第35集(1986年5月),頁167-189。
11. 松田利彥〈近代日本植民地における「憲兵警察制度」に見る「統治樣式の遷移」――朝鮮から関東州‧「満洲国」へ〉,《日本研究》(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第35集(2007年5月),頁469-490。
12. 島田俊彥,〈滿州事変の展開(1931-1932)〉,收入日本囯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第2卷,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頁3-188。
13. 姜克實,〈石橋湛山と田川大吉郎:ワシントン会議前後の軍備制限〉,《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第39号(2015年3月),頁1-15。
14. 姜克實,〈国策研究会と華盛頓会議国民連合会:ワシントン会議前後の軍備制限論(3)〉,《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第40号(2015年11月),頁13-24。
15. 栗原健,〈日露戦後における善後措置問題と萩原初代奉天総領事〉,收入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頁9-35。
16. 華立,〈中国における中東鉄道研究:近年の研究動向を中心に〉,《東アジア研究》,第61号(2014年),頁79-84。
17. 関寬治,〈滿州事変前史(1927-1931)〉,收入日本囯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第1卷,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頁287-440。
18. 熊達雲,〈対華21箇条要求の交渉における有賀長雄について〉,《山梨学院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研究年報 社会科学研究』》,第29号(2009年2月),頁17-69。
19. 霍耀林,〈一九一三年昌黎事件の一考察〉,《ICCS現代中国学ジャーナル》,10:1(2017年6月),頁17-30。
20. 霍耀林,〈寛城子事件に至る在華日本領事館警察の自国民保護の実像〉,《北東アジア研究》,第29号(2018年3月),頁101-117。

五、網路資料
1. 〈駐軍〉,《香坊區志》,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http://218.10.232.41:8080/was40/detail?record=219&channelid=29538&back=-1(2017年12月5日查閱)
2.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28 April 1919, ” http://www.refworld.org/docid/3dd8b9854.html(2018年5月15日查閱)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0153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5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啟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亨芬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亨芬zh_TW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Aug-2018 14:41:53 (UTC+8)-
dc.date.available 27-Aug-2018 14:41: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1: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35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566-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3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考察1906-1931年南滿鐵道警備問題,探討一支日本在滿建立的鐵道警備力量與中日關係的連動性。嘗試跳脫傳統外交史的國權思維與鐵路研究框架,回歸鐵道警備的本質,考察日本在滿軍警行動及其在中日、國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期望透過探討鐵道警備問題的起源及其演變,藉以深化南滿鐵道、關東軍在近代中外關係史的意義與定位。筆者以為,欲探究關東軍在近代中日關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忽視日本在滿鐵道駐軍的沿革。南滿鐵道警備設置,除了是日本對滿統治政策一環,更涉及中日與國際問題。蓋日本設置鐵道警備乃是參考俄國前例,以獨立守備隊與鐵道警察為核心。守備隊設置雖有法理依據,然中日認知不同,加以鐵道警察於法無據,由此衍生條約解釋、華民管轄以及中日軍事衝突等爭端。第一次界大戰後,在國際追求和平、軍縮、遠東秩序的重構以及民族自決氛圍下,使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肘,從而在南滿鐵道警備問題上採取收斂方針。惟日本以滿蒙為其重要權益之前提,一方面將滿洲問題排除於華盛頓體制之外;另一方面,透過「援張政策」圖謀滿蒙利權並以武力介入中國內政。國民革命軍北伐前後,日奉關係生變,關東軍擬排除張作霖父子實現滿蒙分離,終釀成皇姑屯事件與九一八事變,透過武力變相解決日俄戰後以來的中日爭端。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前人研究 4
三、研究方法 15
四、研究範疇與章節架構 16

第一章 列強在華鐵道警備沿革 19
第一節 京奉鐵路 20
第二節 膠濟鐵路 23
第三節 中東鐵路 26
小結 34

第二章 日本在滿鐵道警備建立 39
第一節 日俄戰後南滿鐵道利權轉移 39
第二節 日本在滿統治機構 46
第三節 獨立守備大隊、鐵道警察與關東軍 57
小結 68

第三章 南滿鐵道警備引發之中日衝突 73
第一節 東北建省前後 73
第二節 辛亥鼎革時期 93
第三節 一戰期間 109
小結 119

第四章 一戰後的鐵道警備問題及其變化 123
第一節 國際協調下的南滿鐵道警備問題 123
第二節 關東軍與中國內政 137
小結 156

結論 163
徵引書目 171
南滿鐵道附屬地圖示 187

圖次
圖1-1 1900年北京至山海關鐵路各國分段駐守情形 35
圖1-2 1898年膠澳租借圖 36
圖1-3 膠濟鐵路 37
圖1-4 中東鐵路 38
圖2-1 南滿鐵路路線圖 70
圖2-2 遼東守備軍管區 71
圖2-3 安奉鐵道沿線守備隊配置圖(1909年4月) 72
圖3-1 安奉鐵路路線圖 121
圖3-2 三江口、鄭家屯位置圖 122
圖4-1 寬城子戰鬥要圖 158
圖4-2 寬城子站附近形勢 159
圖4-3 北大營附近圖 160
圖4-4 關東軍進軍圖(1931年9月) 161
圖4-5 錦州附近形勢圖 162

表次
表2-1 日本在滿領事館設置(1906-1907) 52
表2-2 臨時鐵道大隊編制(1904) 57
表2-3 獨立守備隊配置、編制表(1907) 59
表2-4 獨立守備隊司令部編制(1909). 60
表2-5 南滿鐵路、支線主要車站警力配置(1906)61
表2-6 關東都督府官制修改後警務署、派出所設置
(1908-1912)62
表2-7 安奉鐵道沿線守備隊、警察官配置表
(1909年12月)63
zh_TW
dc.format.extent 676336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5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滿鐵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鐵道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立守備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關東軍zh_TW
dc.title (題名) 南滿鐵道警備問題與中日交涉(1906-1931)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ivalry in Garrison of 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s and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Negotiation, 1906-1931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中文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務部檔案》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檔案》

英、日文
1. 美國對外關係文件(FRUS)
2.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藏,數位典藏国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館史料。
3.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明治‧大正期〈調書〉、〈1門‧政治〉、〈2
門‧条約〉、〈4門‧司法及警察〉、〈5門‧軍事〉、〈7門‧文書及図
書〉
4.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昭和前期,〈A門‧政治、外交〉
5.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館藏,〈陸軍一般史料‧戦役‧日露戦役〉、〈陸軍
一般史料‧満洲〉、〈陸軍省大日記〉、〈海軍省公文備考類‧戦役
等〉

二、出版資料
(一)史料
中文
1. 《清實錄 德宗景皇帝實錄》,第24卷,臺北:華文書局,1964。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8輯,北京:中
華書局,1982。
3.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遼寧省檔案館編,《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清
代、民國》,第12-13、17-18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4. 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8。
5.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第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3。
6. 甘厚慈編,《北洋公牘類纂》,第9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99。
7. 奉天通志館編,《奉天通志》,第142卷,瀋陽:奉天通志館,
1934。
8.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
9. 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23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0. 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3巻,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1. 黑龍江省檔案館編,《中東鐵路(一)》,哈爾濱:黑龍江省檔案館,1986。
12.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兵志。
13. 憲政編查館編,《政治官報》,第35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14. 遼寧省檔案館編,《日俄戰爭檔案史料》,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
15. 遼寧省檔案館編,《奉系軍閥檔案史料彙編》,第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日文
1. 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1966。
2. 上原勇作関係文書研究会編,《上原勇作関係文書》,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
3. 小林英夫編,《明治三十七八年戦役‧滿洲軍政史》,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
4. 外務省編,《国際聯盟ニ於ケル軍備縮少問題》,出版項不詳,1926。
5.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1904-1931年),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1958-1991。
6. 外務省條約局法規課編纂,《関東州租借地と南満洲鉄道付属地(前篇)》,東京:文生書院,1967年復刻版,1990。
7. 外務省編,《外務省警察史》,第1-7卷,東京:不二出版,1996。
8. 参謀本部編,《大正三年日独戦史》,下冊,東京:東京偕行社,1916。
9.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關東軍》,東京:朝雲新聞社,1969。
10. 哈爾浜旅史編纂委員会編,《秘録満洲鐡路警護軍》,東京:哈爾浜旅史編纂委員会,1977。
11. 青島軍政署訳,《青島経営ニ関スル独国ノ諸法令》,青島:青島守備軍民政部,1918。
12. 庶務部調查課編,《南滿洲鉄道案內》,出版地不詳,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09。
13. 関東都督府官房文書課,《關東都督府施政誌》,大連:関東都督府官房文書課,1919。
14. 關東廳編,《關東廳施政二十年史》,大連:關東廳,1926。

(二)時人著述
中文
1. 戈利岑著,李述笑、田宜耕譯,《中東鐵路護路隊參加1900年滿洲事件紀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 汪士仁編,《吉林交涉彙編》,第4卷,臺北:華文書店,1969。
3. 徐世昌,《退耕堂政書》,第5-8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4. 徐世昌等編,《東三省政略》,第3-4、6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第18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日文
1. シー・ウオルター・ヤング(C. Walter. Young)著,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譯,《満洲に於ける日本の管轄権及国際法上の地位 第3編‧南滿洲鐵道附屬地に於ける日本の管轄權》,出版地不詳: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1932。
2. 工藤謙,《膠州湾事情》,東京:作者出版,1914。
3. 有賀長雄,《日清戰役中之國際法論》,北京:陸軍部印刷所,1911。
4. 杉村陽太郎,《軍備縮少問題研究資料1(海牙平和会議)》,東京:国際聯盟協会,1921。
5. 杉村陽太郎,《軍備縮少問題研究資料4(巴里平和会議)》,東京:国際聯盟協会,1921。
6. 尾崎行雄,《政戦余業》,第2輯,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23。
7. 奉天居留民会編,《奉天居留民会三十年史》,奉天:奉天居留民会,1936。

(三)報刊
1. 《盛京時報》(瀋陽)
2. 《滿洲日日新聞》(大連)
3.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三、專著
中文
1.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4。
2.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3. 李約翰(John Gibbert Reid)著,孫瑞芹、陳澤憲譯,《清帝遜位與列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段外交插曲(1908-1912)》,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4. 余凱思(Klaus Mühlhahn)著、孫立新譯,《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 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6. 俞辛焞,《辛亥革命時期中日外交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 倫森(George Alexander Lensen)著,陳芳芝譯,《俄中戰爭――義和團運動時期沙俄侵占中國東北的戰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
9.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0. 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1. 孫乃民主编,《吉林通史》,第3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2. 常書紅,《辛亥革命前後的满族硏究――以滿漢關係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3.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14. 張啟雄,《中國國際秩序原理的轉型:從「以不治治之」到「實效管轄」的清末滿蒙疆藏籌邊論述》,臺北:蒙藏委員會,2015。
15. 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臺北:金禾,1992。
16. 麥金農(Stephen R. MacKinnon)著,牛秋實、于英紅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權力與政治:袁世凱在北京與天津1901-190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17. 程維榮,《近代東北鐵路附屬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18.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19. 趙雲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紀初的中國邊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
20. 劉子揚,《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21. 應俊豪,《「丘八爺」與「洋大人」――國門內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
22. 應俊豪,《外交與砲艦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列強的因應之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23. 應俊豪,《英國與廣東海盜的較量――一九二〇年代英國政府的海盜剿防對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
24. 薛銜天,《中東鐵路護路軍與東北邊疆政局》,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1993。
25. 韓延龍、蘇亦工,《中國近代警察史》,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
26. 譚桂戀,《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臺北:聯經出版,2016。

日文
1. 川島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2. 千葉功,《旧外交の形成:日本外交一九〇〇〜一九一九》,東京:勁草書房,2008。
3. 小林英夫,《満鉄:「知の集団」の誕生と死》,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
4. 小林英夫,《関東軍とは何だったのか:満洲支配の実像》,東京:KADOKAWA,2015。
5. 中山隆志,《関東軍》,東京:講談社,2000。
6. 吉澤誠一郎,《天津の近代:清末都市における政治文化と社会統合》,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
7. 谷壽夫,《機密日露戦史》,東京:原書房,1966。
8. 岩手県独歩会編,《満洲独立守備隊史》,盛岡:岩手県独歩会,1971。
9. 服部龍二,《東アジア国際環境の変動と日本外交(1918-1931)》,東京:有斐閣,2005。
10. 奈良岡聰智,《対華二十一ヵ条要求とは何だったのか: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中対立の原点》,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
11. 室井兵衛,《滿洲独立守備隊》,ファースト印刷出版部,1973。
12. 島田俊彥,《関東軍:在満陸軍の独走》,東京:講談社, 2005。
13. 島田俊彥,《満州事変》,東京:講談社,2010。
14. 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
15. 馬場明,《日露戦争後の満州問題》,東京:原書房,2003。
16. 麻田雅文,《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洲」1896-1935》,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
17. 緒方貞子,《滿洲事变と政策の形成過程》,東京:原書房,1966。
18. 歴史読本編集部編,《関東軍全史:その戦闘•事件•人物のすべて》,東京:新人物往来社,2012。
19. 櫻井良樹,《辛亥革命と日本政治の変動》,東京:岩波書店,2009。
20. 櫻井良樹,《華北駐屯日本軍――義和団から盧溝橋への道》,東京:岩波書店,2015。

四、論文
中文
1. 川島真,〈再論華盛頓會議體制〉,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頁81-90。
2. 有田直矢,〈鄭家屯事件與中日關係的轉變〉,《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41-47。
3. 江沛,〈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收入徐秀麗主编,《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505-526。
4. 吳文星,〈鄭家屯事件之探討〉,《歷史學報》,第9期(1981年5月),頁283-302。
5. 車維漢,〈張作霖與鄭家屯事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1992年9月),頁96-104。
6. 李澤昊,〈徐世昌與清末東北新政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7. 李皓,〈淺析盛京將軍趙爾巽的奉天警務改革〉,《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6期(2008年11月),頁150-155。
8. 李皓,〈盛京將軍趙爾巽與日俄戰爭後的奉天政局〉,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10月。
9. 李柄佑,〈清末民初列強京津駐軍研究(1900-1928)〉,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7月。
10. 沈悅,〈中俄學者中東鐵路問題研究狀況述評〉,《東北史地》,2014年第1期(2014年1月),頁53-58。
11. 谷宇新,〈國際聯盟裁軍會議的歷程〉,《學理論》,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頁175-177。
12. 林明德,〈華盛頓會議與中日關係〉,《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5月),頁439-473。
13. 林明德,〈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在東北的擴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頁491-520。
14. 林亨芬,〈日俄戰爭期間復州民務公所成立爭議〉,收入唐啟華等著,《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1-22。
15. 林亨芬,〈日俄戰後中日奉天警務交涉(1906-1908)〉,收入王文隆等著,《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頁207-245。
16. 林亨芬,〈國際監管時期中東路護路問題(1918-1922)〉,政大人文中心,《國際合作在中國》(通過審查,待刊)。
17. 金澤璟,〈清末奉天警察制度的建立與地方行政〉,《清史研究》,2013年第3期(2013年8月),頁97-109。
18. 侯中軍,〈成立在我、承認在人――辛亥革命期間中華民國承認問題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頁51-64。
19. 段海龍,〈京綏鐵路研究(1905-1937)〉,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
20. 姜克實,〈尾崎行雄和「軍備縮小同志會」――以華盛頓裁軍會議前後為中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頁24-32。
21. 唐啟華,〈北洋外交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頁47-80。
22. 唐啟華,〈北洋時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統一紀念日」〉,《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頁137-144。
23. 夏雪,〈北洋時期鐵路警察職能研究――政府在鐵路時代的權力表達〉,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4月。
24. 祝曙光,〈舊中國鐵路警務述略〉,《鐵道師院學報》,1992年第4期(1992年12月),頁30-35。
25. 祝曙光,〈論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裁軍運動〉,《世界歷史》,2009年第1期(2009年2月),頁15-23。
26. 秦麗平,〈外交部特派奉天交涉署研究(1913-1931)〉,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27. 馬蔚雲,〈1917-1922年協約國「管理」下的中東鐵路〉,《俄羅斯學刊》,2011年第1期,頁76-83。
28. 馬陵合,〈安奉鐵路交涉研究:以清末地方外交為視角〉,《安徽史學》,2015年第5期(2015年9月),頁47-55。
29. 崔罡、崔嘯晨,〈中國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5期(2016年9月),頁8-21。
30. 張起增,〈中國鐵路警察的由來和發展〉《鐵道部鄭州公安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2000年5月),頁3-7。
31. 張飛飛,〈近現代國際裁軍與美國海軍的崛起(1898-1938年)〉,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32. 張應峰,〈中國式抵抗:高密阻路運動的歷史人類學考察(1899-1900)〉,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10月。
33. 張志建,〈奉系軍閥時期奉天省警政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34. 郭艷波,〈清末東北新政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35. 郭寧,〈尋求主導:日本與承認中華民國問題(1912-1913)〉,《抗日戰爭研究》,2016年第3期(2016年9月),頁120-134。
36. 陳瑞雲〈寬城子事件與張作霖稱霸東北〉,《史學集刊》,1986年第1期(1986年4月),頁37-41。
37. 陳豐祥,〈日俄戰爭後日本的對『滿』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88年6月),頁155-220。
38. 陳崇橋、胡玉海〈張作霖與日本〉《日本研究》,1990年第1期(1990年4月),頁41-48。
39. 陳昱伶,〈華盛頓會議與中國外交〉,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0。
40. 陳力,〈華員心態與民族主義:以滇越鐵路警察為視角〉,《紅河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2016年4月),頁12-19。
41. 陳太勇,〈兩大戰間日本侵華政策的演變(1919-1929)〉,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5月。
42. 程亮,〈近代東北地區警察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43. 黃自進,〈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收入中國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新華書店。2002,頁2099-2116。
44. 黃自進,〈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年11月),頁169-232。
45. 黃自進,〈關東軍與九一八事變:政治背景與戰略設計為中心的探討〉,《思與言》,第4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91-114。
46. 楊雪英,〈1902-1928年山東警政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47.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1976年6月),頁313-335。
48. 趙連泰,〈日本滿洲獨立守備隊初探〉,《日本研究》,1992年第1期(1992年4月),頁48-52。
49. 趙宏林,〈晚清地方外交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5月。
50. 劉曼容,〈試論北京政變后的國奉「合作」關系與國內政局〉,《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1989年5月),頁55-63。
51. 劉威,〈清末東北新政中的軍事改革〉,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52. 劉海波,〈晚清民國鐵路警察史研究述評〉,《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17年7月),頁97-102。
53. 應俊豪,〈談判桌上的海權劃分:五國海軍會議(1921-22)與戰間期的海權思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2008年12月),頁119-168。
54. 藍薇薇,〈藍天蔚與辛亥革命〉,《鐘山風雨》,2016年第6期(2016年12月),頁34-38。
55. 譚桂戀,〈維特與俄國的對華政策(1894-1896)〉,《復興崗學報》,第51期(1994年),頁421-467。
56. 譚桂戀,〈關於中東鐵路研究評述〉,《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21期(1996年3月),頁127-150。
57. 關捷,〈趙爾巽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行為〉,《滿族研究》,1992年第1期(1992年4月),頁31-38。

日文
1. 川島真,〈21箇条要求と日中関係․再考――中国側の対応を中心に〉,收入川島真編,《近代中国をめぐる国際政治》,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4,頁112-155。
2. 井上勇一,〈在奉天総領事小池張造:在奉天総領事がみた満州問題〉,《法学研究》,84:3(2011年3月),頁27-54。
3. 井上勇一,〈在奉天総領事落合謙太郎: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法学研究》,85:5(2012年5月),頁1-31。
4. 井上勇一,〈在奉天総領事代理矢田七太郎: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法学研究》,85:12(2012年12月),頁129-144。
5. 本庄比佐子,〈膠州湾租借地内外における日本の占領地統治〉,收入本庄比佐子編,《日本の青島占領と山東の社会経済,1914-22年》,東京:東洋文庫,2006,頁1-26。
6. 加藤聖文〈独立守備隊と満鉄附属地――関東軍の基幹部隊〉,收入坂本悠一編,《帝国支配の最前線:植民地》,東京:吉川弘文館,2015,頁112-125。
7. 池井優,〈第一次奉直戦争と日本〉,收入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頁163-191。
8. 池井優,〈第二次奉直戦争と日本〉,收入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頁193-224。
9. 柳生正文,〈昌黎事件について〉,《駒沢大学史学論集》,第7集(1977年3月),頁23-29。
10. 柳生正文,〈関東都督府官制の改革と関東軍の独立――原敬内閣と対満州行政機構改革問題〉,《駒沢史学》,第35集(1986年5月),頁167-189。
11. 松田利彥〈近代日本植民地における「憲兵警察制度」に見る「統治樣式の遷移」――朝鮮から関東州‧「満洲国」へ〉,《日本研究》(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第35集(2007年5月),頁469-490。
12. 島田俊彥,〈滿州事変の展開(1931-1932)〉,收入日本囯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第2卷,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頁3-188。
13. 姜克實,〈石橋湛山と田川大吉郎:ワシントン会議前後の軍備制限〉,《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第39号(2015年3月),頁1-15。
14. 姜克實,〈国策研究会と華盛頓会議国民連合会:ワシントン会議前後の軍備制限論(3)〉,《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第40号(2015年11月),頁13-24。
15. 栗原健,〈日露戦後における善後措置問題と萩原初代奉天総領事〉,收入栗原健編,《対満蒙政策史の一面:日露戦後より大正期にいたる》,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頁9-35。
16. 華立,〈中国における中東鉄道研究:近年の研究動向を中心に〉,《東アジア研究》,第61号(2014年),頁79-84。
17. 関寬治,〈滿州事変前史(1927-1931)〉,收入日本囯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第1卷,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頁287-440。
18. 熊達雲,〈対華21箇条要求の交渉における有賀長雄について〉,《山梨学院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研究年報 社会科学研究』》,第29号(2009年2月),頁17-69。
19. 霍耀林,〈一九一三年昌黎事件の一考察〉,《ICCS現代中国学ジャーナル》,10:1(2017年6月),頁17-30。
20. 霍耀林,〈寛城子事件に至る在華日本領事館警察の自国民保護の実像〉,《北東アジア研究》,第29号(2018年3月),頁101-117。

五、網路資料
1. 〈駐軍〉,《香坊區志》,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http://218.10.232.41:8080/was40/detail?record=219&channelid=29538&back=-1(2017年12月5日查閱)
2.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28 April 1919, ” http://www.refworld.org/docid/3dd8b9854.html(2018年5月15日查閱)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DIS.NCCU.Hist.009.2018.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