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治認同的衝突與再社會化 ---以大陸籍配偶為例
作者 林彥佑
Lin, Yen yu
貢獻者 游清鑫
林彥佑
Lin, Yen yu
關鍵詞 大陸籍配偶
政治社會化
認同
再社會化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3-Sep-2018 15:58:29 (UTC+8)
摘要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試圖透過來台灣生活十年以上,都已經超過能取得身分證的規範時間的大陸籍配偶,來了解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要件,和心態轉換過程的衝擊。
研究內容透過深度的訪談,首先對於大陸籍配偶,來台前和家人以及朋友,對台灣的政治社會生活各方面印象,分析其政治化和社會化的程度,還有影響因素,接著大陸籍配偶婚嫁到台灣之後,大陸籍配偶感受到那些適應衝擊,例如家人、同儕、媒體等,哪個部份影響最深?去對比出,影響大陸籍配偶政治社會化更深或變淺的關鍵。另外在台灣長久居住,政府制度的完備性和友善程度,還有哪些是可以被提升的,或是大陸籍配偶在意的身分證取得時間,不如外籍配偶,這個部分的影響,是否仍是大陸籍配偶感受到歧視的最重要原因。還有大陸籍配偶對於台灣和大陸間關係的看法,來台待得越久,大陸籍配偶是否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抑或是還是覺得自己仍是中國人,也或許兩者都是,以及大陸籍配偶來台時間越久,對於台灣越發有落地生根的想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a)論文與書籍
王偉男、張賢樺(2017)。〈落葉歸根,抑或落地生根?--在台陸配群體對未來歸宿的可能選擇〉,上海交通大學,《閩台關係研究》,4: 8-10。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12 : 191-232。
林怡君(2009)。〈婚姻中兩性政治傾向轉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麗雯(2004)。〈都市區域中流轉移者的移民地認同意識-以台北縣大陸女性配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瀞方(2011)。〈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集體認同之分析〉,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小紅(1994)。〈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定居及居留之問題探討〉,專案研究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陳義彥,1979年,《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硏究》,台北:德成書店。
陳義彥、陳陸輝(2004)。〈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18: 6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台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楊色玉(2005)。〈高雄市女性外籍與大陸籍配偶投票行為之6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社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婉瑩、李品蓉(2009)。〈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困境-國族與父權共謀〉,《臺灣民主季刊》,6(3) : 47-86。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湖湘老民(2016)。《100個大陸新娘的台灣夢:台灣走透透尋訪大陸女姓配偶錄》,新北市:喜樂亞出版社。
(b) 網路部分
大陸配偶在台生活資訊手冊
http://ws.mac.gov.tw/001/Upload/OldFile/public/MMO/RPIR/book516.pdf,擷取日期2018年5月15日
台商大陆投资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ta/440421.htm,擷取日期2018年5月15日
許陳品(2018)。〈陸配參選縣議員 嶄露溫柔力量〉,5月3日,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44/3121611,擷取日期2018年5月8日。
潘杏惠(2010)。〈陸配挺小英 台灣就是家〉,7月21日,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21/today-p1.htm,擷取日期2018年3月6日。
蘇芳禾(2017)。〈曾是共產黨 中國配偶任新住民委員〉,2月23日,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080564,擷取日期2018年3月6日。
(二) 英文部份
Dennis, Jack ed. (1973).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A Reader. N. Y.: John Wiley & Son, Inc.
Easton, D. and J. Dennis (1969).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amcy.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1969). “The Child’s Image of Government.”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of Politcal and Social Science, 361:40-57.
Easton, David and Robbert D. Hess (1961). “Youth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Seymour M. Lipset and Leo Lowenthal, eds., Culture and Social Character. N. Y.: The Free Press.
Hyman, Herbert (195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Langton, K. P. (1969). Politcal Socia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k, Robert Ezra (1950). Race and Culture. Glencoe, Ill.: Free Press.
Pye, Lucian W. (1962). Politics, Personality, and Nation Building: Burma`s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Haven, Ma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and Sidney Verba eds. (1965).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09211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11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游清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彥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Yen 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彥佑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Yen yu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8 15:58:29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8 15:58: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8 15:58: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211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211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試圖透過來台灣生活十年以上,都已經超過能取得身分證的規範時間的大陸籍配偶,來了解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要件,和心態轉換過程的衝擊。
研究內容透過深度的訪談,首先對於大陸籍配偶,來台前和家人以及朋友,對台灣的政治社會生活各方面印象,分析其政治化和社會化的程度,還有影響因素,接著大陸籍配偶婚嫁到台灣之後,大陸籍配偶感受到那些適應衝擊,例如家人、同儕、媒體等,哪個部份影響最深?去對比出,影響大陸籍配偶政治社會化更深或變淺的關鍵。另外在台灣長久居住,政府制度的完備性和友善程度,還有哪些是可以被提升的,或是大陸籍配偶在意的身分證取得時間,不如外籍配偶,這個部分的影響,是否仍是大陸籍配偶感受到歧視的最重要原因。還有大陸籍配偶對於台灣和大陸間關係的看法,來台待得越久,大陸籍配偶是否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抑或是還是覺得自己仍是中國人,也或許兩者都是,以及大陸籍配偶來台時間越久,對於台灣越發有落地生根的想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節 目的與動機 1
第二節 理論與文獻觀點 3
貳、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 1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方式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7
參、訪談結果分析與歸納--來台灣前的印象 24
第一節 來台前台灣資訊印象之來源 27
第二節 來台前台灣資訊印象之類型 30
第三節 來台前台灣資訊印象之內容 30
肆、訪談結果分析與歸納—來台灣後的印象 33
第一節 來台後台灣印象之資訊來源來台初期 33
第二節 來台前台灣資訊印象之類型來台過程期 35
第三節 來台前台灣資訊印象之內容來台後期 37
第四節 來台後政治參與形象之內容 39
伍、來台前後定向的變化比較 43
第一節 大陸籍配偶台灣認同的變化 43
第二節 認同與再社會化衝擊種類 46
六、研究發現與限制 6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63
第三節 未來建議 63
七、參考文獻 65
zh_TW
dc.format.extent 9226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11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陸籍配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社會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再社會化zh_TW
dc.title (題名) 政治認同的衝突與再社會化 ---以大陸籍配偶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a)論文與書籍
王偉男、張賢樺(2017)。〈落葉歸根,抑或落地生根?--在台陸配群體對未來歸宿的可能選擇〉,上海交通大學,《閩台關係研究》,4: 8-10。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12 : 191-232。
林怡君(2009)。〈婚姻中兩性政治傾向轉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麗雯(2004)。〈都市區域中流轉移者的移民地認同意識-以台北縣大陸女性配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瀞方(2011)。〈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集體認同之分析〉,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小紅(1994)。〈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定居及居留之問題探討〉,專案研究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陳義彥,1979年,《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硏究》,台北:德成書店。
陳義彥、陳陸輝(2004)。〈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18: 6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台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楊色玉(2005)。〈高雄市女性外籍與大陸籍配偶投票行為之6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社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婉瑩、李品蓉(2009)。〈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困境-國族與父權共謀〉,《臺灣民主季刊》,6(3) : 47-86。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湖湘老民(2016)。《100個大陸新娘的台灣夢:台灣走透透尋訪大陸女姓配偶錄》,新北市:喜樂亞出版社。
(b) 網路部分
大陸配偶在台生活資訊手冊
http://ws.mac.gov.tw/001/Upload/OldFile/public/MMO/RPIR/book516.pdf,擷取日期2018年5月15日
台商大陆投资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ta/440421.htm,擷取日期2018年5月15日
許陳品(2018)。〈陸配參選縣議員 嶄露溫柔力量〉,5月3日,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44/3121611,擷取日期2018年5月8日。
潘杏惠(2010)。〈陸配挺小英 台灣就是家〉,7月21日,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21/today-p1.htm,擷取日期2018年3月6日。
蘇芳禾(2017)。〈曾是共產黨 中國配偶任新住民委員〉,2月23日,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080564,擷取日期2018年3月6日。
(二) 英文部份
Dennis, Jack ed. (1973).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A Reader. N. Y.: John Wiley & Son, Inc.
Easton, D. and J. Dennis (1969).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amcy.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1969). “The Child’s Image of Government.”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of Politcal and Social Science, 361:40-57.
Easton, David and Robbert D. Hess (1961). “Youth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Seymour M. Lipset and Leo Lowenthal, eds., Culture and Social Character. N. Y.: The Free Press.
Hyman, Herbert (195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Langton, K. P. (1969). Politcal Socia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k, Robert Ezra (1950). Race and Culture. Glencoe, Ill.: Free Press.
Pye, Lucian W. (1962). Politics, Personality, and Nation Building: Burma`s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Haven, Ma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and Sidney Verba eds. (1965).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MEPA.050.2018.F09-